Friday, 10 February 2017

《佛法概論》第五章

慧日佛學班.第7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釋開仁編.2009/11/27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p.69-p.70)
(一)觀察有情生命流的延續與離散
1、橫豎雙向觀察有情的機體
對有情的觀察,不能單是橫的分析,他是生生不息地在時間長流中生活著的,所以更應作豎的觀察。【1】
像一盞燈,能按時不斷的加油和燈芯,他將繼續不斷的播放光明,成為一盞常明燈,否則就會息滅。【2】

2、生命的集散皆依於因緣,由斯開顯無生法門
有情是蘊、處、界和合的生命流,不是這一期死了就結束,在因緣和會時,他將無限止的延續下去。他的無限延續,也需要加油──因緣的資養。因此,由於因緣的離散,即開顯寂然無生的法門。

(二)資益有情最強盛的因緣為四食
1、約一期生命說四食的意義
有情的延續,如燈一樣,必須不斷地加進新的動力。這是什麼呢?約一期生命說,即是「四食」。如《雜含》(卷一五‧三七一經)說:「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3】食是資益增長的意思

2、資益有情的因素不限於四食,但以四食作用最強
等於平常說的營養,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
凡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為食。所以《阿含經》中所說的食,並不限於四者,與因緣的含義相近。【4】不過佛約資益有情作用最強盛的,特別的總括為四食,為後代一般論師所稱引。【5】

(三)對治無義的苦行及指出流轉的動力,而說有情皆依食而住
1、佛說「有情皆依食住」有針對苦行外道的意義
佛曾說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6】這是說,一切有情延續維持其生命,都要依賴於食。
此一論題,有針對外道的重要意義。當時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脫,而沒有適當的方法,僅能一味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麥,或但服水,或專食氣,苦苦的支持生命,以求得解脫物欲的拘累,而達心靈的自由。【7】

2、釋尊肯定飲食的重要性,及指出流轉的動力以求解脫
釋尊在苦行時,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覺悟了苦行的徒然,於是受牧女乳糜【8】的供養,資養身心,才能於菩提樹下完成正覺的解脫。苦行者譏嫌釋尊的受食乳糜,懷疑釋尊的正覺,所以特地說此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四食。這不但肯定了飲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續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完成解脫。【9】


二、四食(p.71-p.75)
(一)四食的內容10
1、麤摶食
(1)段食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I、麤【11】摶【12】食:應譯為段食【13】,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
要能資益增長於身心,才合於食的定義
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也難於生存。如入定過久,由於缺乏段食,出定時即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食對於人類的重要。。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

(2)段食直接的資益肉體,也間接資益精神
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不足,身心過於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
苦行者不知適宜的段食,對於生存及修養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覺。
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資益營養了肉體,有健康的肉體,能發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間接資益了精神。
太过讲究也不好

2、觸食
(1)根、境、識三者和合生觸、生受
II、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14】
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15】
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

(2)觸食有資養有情的意義
A、可意觸
這裡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難治的疾病,每因環境適宜,心境舒暢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憂愁,或受意外的打擊,即會憔悴生病,甚至死亡。
近代的衛生【16】學也說:樂觀的心情,是身體健康不可缺的條件
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樂內觸,出定後身心輕安,雖飲食減少,睡眠減少,而身心還是一樣的健康。【17】
又如按摩,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也是觸食的作用。
《中含.伽彌尼經》說:「身粗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18】這坐臥、按摩、澡浴、強忍【19】
? 強忍:忍耐老病死等 

B、不可意觸等,說明了觸對於有情資養的功用。
即使是不可意觸,如運動的感受疲勞等,也可以為食的。所以《雜含》(卷一五‧三七三)說:「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20】

3、意思食
(1)「意思」是「思心所」相應的意欲
III、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

(2)意思食能延續有情的生命相應的意欲
意思願欲,於有情的延續,有強大的作用。
心理學者說:一個人假使不再有絲毫的希望,此人決無法生活下去
有希望,這才資益身心,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像臨死的人,每為了盼望親人的到來,又延續了一些時間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為有情的食。

4、識食
(1)與染愛相應的識──有取識
IV、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21】
(2)佛在《大緣方便經》說「有取識」能資益延續有情的生命
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力量
識緣名色」,為佛法中重要的教義,如《長含.大緣方便經》所說。經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託胎的時候,有「有取識」。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白二渧,成為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無也」。
「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體。這個自體,由於識的執取資益,才在胎中漸次增長起來,而出胎,而長大成人。所以經說:「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否?答曰:無也」。
此識的執取,直到死亡的前剎那,還不能暫離。假使一旦停止其執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肉體即成為死屍。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識對於有情資益延續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22】

四有:生有、死有、本有、中有

(二)「意思食」與「識食」能令未來生命得以永續
1、四食中的「意思食」與「識食」有特殊意義
四食,是佛陀深細觀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間明白的事實。四食不但有關於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即未來生命的延續,也有賴於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
(1)意思食。
如人類,總是希望生存,願意長此延續下去。這種思願的希欲,雖或是極微細的,下意識的,不必經常顯著表現的,但實在是非常的堅強熱烈。到臨死,生命無法維持時,還希圖存在,希圖未來的存在。一切宗教的來生說,永生天國說,都是依著這種人類的共欲──「後有愛」【23】而成立的
有情的生死相續,即依此愛相應的思願所再創,所以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雜含卷一○‧二六○經)。【24】

(2)識食
同時,有取識即與取相應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取的。捨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取赤白二渧為自體。如獼猴的跳樹,放了這一枝,馬上抓住另一枝。【25】
此有取識的執持,是「攬【26】他為己」的,即愛著此自體,融攝此自體,以此為自,成為身心統一而靈活的個體。對於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續,起著特殊的作用。

(3)小結
現代的學說,於維持一期生命的條件,前三食都已說到,但對於「意思食」的資益未來,「識食」的執取,還少能說明。

2、別述「意思食」之永久生存欲與種族繁衍欲。
(1)有情個體的後有愛
人類的生存欲──思食,以個體生存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後有愛」。
(2)有情群體的生存延續欲
又要求擴大永續的生存,即種族繁衍的思願。小自家庭,大至國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續;不但人類,即小至螻蟻,也還是如此。這種族生存的延續欲,表現於有情與有情間的展轉關係中。
(3)人類的生存延續欲,強於低級的有情
佛法以人類為本,但並不專限於人類的說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級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關係,所以雖有種族延續的事實,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確的種族意識。人類可不然,幼弱時期很長,須賴家庭父母的撫養;生存的需要複雜,須賴同族類的保護與互助,所以種族延續的意欲,也特別強烈。這延續種族生命的動力,即攝於意思食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一、四生(p.75-p.77)
(一)四生的內容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為另一新生命──「後有」的創生。【27】
1、總標四生
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去分別起來,可分為四類,即胎、卵、濕、化──四生。【28】
(1)胎生,如人、牛、羊等;
(2)卵生,如雞、鴨、雀、鴿等;
(3)濕生,如蟲、蟻、魚、蝦等;
(4)化生,如初人等。【29】

2、詳述四生
佛說四生,是約有情的最初出生到成長期間的形態不同而分別的。
(1)胎生
如胎生,最初的自體,必須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離母體而出生。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能獨立求生,要依賴生母的乳哺撫養。特別是人類,更需要父母師長的教養,才漸漸的學會語言、知識、技能。
(2)卵生
卵生即不同,離開母體時,還不是完成的身形,僅是一個卵。須經一番保護孵化【30】
(3)濕生──現在也有用人功的,才能脫卵殼而出。有的也需要哺養,教導,但為期不長,多有能自動的生存而成長。
濕生又不同,母體生下卵以後,就置之不問,或早已死了;種子與母體,早就脫離關係。等到一定時期,自己會從卵而出,或一再蛻變【31】
※小結前三種生,自謀生存。
從有情的出生到長成,胎生與母體關係最密切,幼稚時期也長;卵生次之;濕生除了生卵以外,母子間可說沒有多大關係,是最疏遠的,幼稚期也極短。胎、卵、濕生的分別,就依這樣的意義而成立。
(4)化生
化生,不是昆蟲化蝴蝶等化生,是說這類有情,不須要父母外緣,憑自己的生存意欲與業力,就會忽然產生出來。

(二)結
1、從生長的過程說
生長的過程說:胎生繁複於卵生,卵生繁複於濕生,濕生繁複於化生。
2、從產生所依的因緣說
從產生所依的因緣說:胎生與卵生,必依賴二性和合的助緣;濕生中,即有但以自身分裂成為新的生命;化生更不需此肉體的憑藉,即隨業發生。
3、依胎、卵、濕、化的次第說
依胎、卵、濕、化的次第說,化生應為有情中最低級的。但從來的傳說,化生是極高的──天,也是極低的──地獄,而且還遍於鬼、畜、人三趣中。【32】

二、生命的由來與化生(p.77-p.78)
(一)佛法說此世界的初人從化生而有
依佛典的記載,化生的主要證明,即「初人」在此界出現,初人是從化生而有的。這與生命的由來,新種的由來問題,有重要關係。【33】

(二)檢視一般的矛盾說法
1、信仰神的創造論
生命或新種的從何而來?是一普遍的難題;就是近代的科學,對他也還感到困難。
如平常說的,先有蛋呢?先有雞?如說先有蛋,沒有雞,那裡來的蛋,不通!如說先有雞,沒有蛋,也不會生出雞來,同樣的說不通。
於是有人想像生命或新種的原始,是由於神──耶和華或梵天等。神是最先存在的,也是最後的,萬有都從他而創造出來。這樣,不問先有蛋,先有雞,都是神的創造品,一切生命由來的問題,都解決了。神創造萬有的思想,確乎與生命起源的問題有關;因為不得解決,所以歸於神的創造。

2、科學唯物的進化論
但這是以先承認有這創造神為前提,渺茫而無稽【34】的創造神,無可徵驗【35】,所以神造說不能成為可信的理由。近代的科學家,出發於唯物論的信念,從人類、動物向前推,說是由植物進化成的,這樣的由植物推到無生物;這才建立起從無生物而生物,從植物而動物,而至人類的進化程序。【36】

3、延續中有突變的創化論
但無生物沒有自覺的意識現象,怎樣能進化到動物,到人類有明確的自覺意識?何以近代不見有從植物進化為動物,或從人猿進化為人的事實?於是有的學者主張創化說,以為在經常的延續中,有突變的創化,一種不經常的特殊的新生,世界有生命有新種的發現。如先有一種類似雞的,在經常的延續中,突來個創化,產生雞卵的新種。不承認創化,新種類的發生,成為不可能;生命由來的問題,即不能圓滿解決。

(三)小結,
佛時,沒有那一比丘或那一人是化生的,說人類的化生,即約最初出現這個世間而說。佛法雖不以為心靈由於物質的派生,也不以為生命是這一世界的新品,心色是相互依存的無始存在。但據此小世界的情況說,世界初成,還沒有有情,以後才有有情的發現。這最初出現的,即是化生人
所以化生應有二類:一為比濕生更低級的有情;一為五趣有情各類的最初出現。約後一意義說,前三者是經常的,化生是特殊的創化。【37】



【1】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65):「無常、無我、寂滅,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無常。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

【2】
(1)《雜阿含經》卷12(285經):「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又作是念:取復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諸比丘!於意示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答言:「如是,世尊」!……」(大正2,79c28-80a14)
(2)另參:《別譯雜阿含經》卷6(110經)(大正2,414a6-11)。

【3】
(1)《雜阿含經》卷15(371經)(大正2,101c26-28);《中阿含.52食經》卷10〈5 習相應品〉(大正1,487c24-489a23)。
(2)《增壹阿含經》卷41(404經)〈45 馬王品〉:「爾時,彼佛告諸比丘:說如此妙法,夫觀食有九事,四種人間食,五種出人間食。云何四種是人間食?一者、揣食,二者、更樂食,三者、念食,四者、識食,是謂世間有四種之食。彼云何名為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一者、禪食,二者、願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脫食,五者、喜食,是謂名為五種之食。如是比丘,九種之食,出世間之表(*三本作「食」),當共專念捨除四種之食,求於方便辦五種之食。如是比丘,當作是學。」(大正2,772b13-22)
(3)《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8〈5 四法品〉(大正26,400b2-c15)。

【4】
(1)《雜阿含經》卷15(371經):「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此四食,何,何,何,何?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大正2,101c26-102a10)
(2)另參:《長阿含經》卷20〈8 忉利天品〉:「一切眾生以四食存。何謂為四?摶、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第二,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大正1,133b17-19);《瑜伽師地論》卷94(大正30,839a11-b4)。

【5】
(1)如《眾事分阿毘曇論》卷5〈6 分別攝品〉(大正26,651b16-22)等。
(2)《瑜伽師地論》卷3:「諸佛語言,九事所攝。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眾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蘊。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者,謂四聖諦。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菩提分法。眾會事者,所謂八眾」。(大正30,294a21-28)

【6】
(1)《雜阿含經》卷17(486經):「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得盡諸漏,所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陰。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厭,不樂,背捨,得盡諸漏」。」(大正2,124b19-26)〔※487-488經相當。〕
(2)《增壹阿含.第8經》卷42〈46 結禁品〉:「世尊告諸比丘:「彼外道異學問此義已,汝等應持此語報之:『一論、一義、一演,乃至十論、十[議>義]、十演,說此語時有何等義?』設汝持此語往問者,彼人則不能報之,彼外道異學遂增愚惑。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是故,比丘!我不見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釋、梵天王能報此語者,除如來及如來弟子從吾聞者,此則不論。一論、一義、一演,我雖說此義,由何故而說乎?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彼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觀察,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苦際,同一義而不二。我所說者,正謂此耳。名與色。彼何等謂名?所謂痛(受)、想、念(作意)、更(*樂)(触)、思惟,是謂名也。彼云何名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以此緣本,故名為色也。[>二]論、二義、二演者,由此因緣故,我今說之。……三論、三義、三演,由何等故而說此義乎?所謂三痛,云何為三?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四義、四論、四演,由何等故復說此義乎?所謂四諦。云何為四?所謂苦、習*、盡、道聖諦。……五論、五義、五演我今所說,由何等故說?所謂五根。云何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六論、六義、六演,我所說者,由何等故乎?所謂六重之法也。……七論、七義、七演,由何等故而說此乎?所謂七神識止處。……八論、八義、八演,我所說者,由何等故而說此乎?所謂世間八法,是隨世迴轉。云何為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謂世間八法,隨世迴轉。……九論、九義、九演,我所說者,由何故而說此乎?所謂九眾生居處。……十論、十義、十演,由何等說乎?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十念。……比丘當知,若外道異學聞此語者,猶不能熟視6顏色,況欲報之。其有比丘解此義者,於現法中最尊第一之人。若復比丘、比丘尼思惟此義,乃至十歲,必成二果:若阿羅漢、若阿那含*。……。」(大正2,778c10-780a5)

【7】 《長阿含.8散陀那經》卷8:「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兩壁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稴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頭髮,或被毛編,或著塜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牀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髦鬚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大正1,47c14-48a3)

【8】
(1)《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7〈2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種,或以烏麻汁、或以諸豆并諸藥味。如十誦藥法等文廣明,然最以乳糜為上。」(大正39,658c13-15)
(2)《楞嚴經箋》卷7:「乳糜者,將乳煑粥也。」(《卍續藏》11,1041a19-20)

【9】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2 一法品〉:「問:如是四食,當言名攝?當言色攝?答:段食應言色攝,餘三食應言名攝。」(大正26,367c23-25)

【10】 另參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76)。

【11】 麤(ㄘㄨ):粗糙;粗劣。(《漢語大詞典(十二)》,p.1305)

【12】 摶(ㄊㄨㄢˊ):捏之成團。(《漢語大詞典(六)》,p.827)

【13】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9:「云何段食?謂由麁細分段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大正27,674a2-3)
(2)《翻譯名義集》卷7:「言段食者,段謂形段,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入腹變壞,資益諸根,故言段食」(大正54,1172b23-25)
(3)《俱舍論頌疏論本》卷10:「言段食者,可成段別而飲噉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涼,及塗洗等,雖無分段,有資益故,亦名為食。」(大正41,877b1-3)

【14】 《增壹阿含經》卷31〈38 力品〉:「世尊告阿那律曰:汝可寢寐。所以然者?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耳者,以聲為食。鼻者,以香為食。舌者,以味為食。身者,以細滑為食。意者,以法為食。我今亦說涅槃有食。」(大正2,719a14-18)

【15】 《雜阿含經》卷43(1171經):「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大正2,313a24-b3)

【16】 衛生:養生;保護生命。(《漢語大詞典(三)》,p.1093)

【17】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172):「出定以後,由於定力的資熏,飲食睡眠,都會減少;身心輕安,非常人可及。」

【18】 《中阿含經》卷3〈2 業相應品〉《17.伽彌尼經》:「身麤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大正1,440b27-28)

【19】 強忍:勉力忍耐,勉強忍耐。(《漢語大詞典(四)》,p.131)

【20】
(1)《雜阿含經》卷15(373經):「云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大正2,102c6-13)
(2)三受,參考《雜阿含經》卷17(466經):「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大正2,119a15-16)

【21】
(1)《瑜伽師地論》卷91:「云何名為聖教廣義?謂從資糧地乃至漏盡,皆說名為聖教廣義。此中邊際根成熟住,如來所化無我相應,善受堅固聞、思所成正見成就。此為依止,此為建立,獨處空閑,緣內、外處,四種識住。為欲斷滅諸有取識,修循身念,勝奢摩他、毘缽舍那之所攝受。由此親近、修習勢力,發生如實緣初識住,鄰逼現觀,止觀雙行。從此無間,於聖諦中能入現觀。復更修習,如所得道,以漸進趣,能得一切諸漏永盡。如能如實緣初識住,乃至如實緣第四識住,當知亦爾。」(大正30,819b8-18)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163-164):「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是要依於有取識(唯識學中叫作阿陀那識)的攝取而存在。反之,也因為身心的活動,有取識才能存在。

【22】 《長阿含經》卷10《13.大緣方便經》:「……
(佛問:)「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阿難)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答曰:「無也。」
「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敗壞,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識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大正1,61a27-b22)

【23】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世尊,後有愛者其相云何?世尊告曰:謂於未來自體希求。」(大正16,843a1-2)

【24】 《雜阿含經》卷10(260經):「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大正2,65c18-19)

【25】 《雜阿含經》卷12(289經):「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剋,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大正2,81c5-23)

【26】 攬(ㄌㄢˇ):總攬,一把抓。執持;拉住。(《漢語大詞典(六)》,p.992)

【27】
(1)《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9:「四有,謂本有(pUrvakAlabhava)、死有(maraNabhava)、中有(antarAbhava)、生有(upapattibhava)。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云何死有?答:死分諸蘊。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大正26,1024a3-7)。
(2)另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92(大正27,959a13-29)。

【28】 《增壹阿含經》卷17〈25 四諦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大正2,632a8-17)

【29】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0:「傍生、人趣皆具四生:人卵生者:昔於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出二童子,端正聰慧,年長出家,皆得阿羅漢果。小者名鄔波世羅,大者名世羅。又,如毘舍佉母生三十二卵,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菴羅衛等。人化生者:如劫初人。」(大正27,626c24-627a2)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8〈3 分別世品〉:「人濕生者,如曼馱多(MAMdhAtR)、遮盧(CAru)、鄔波遮盧(UpacAru)、鴿鬘(KapotamAlinI)、菴羅衛(AmrapAlI)」(大正29,44a7-8)
《俱舍論記》卷8〈3 分別世品〉:「(1)曼馱多,是王名,唐云我養。從布殺陀王頂皰而生顏貌端正,王抱入宮告誰能養,諸宮各言我養也,故以標名。舊云頂生王,此義翻也。然非正目,此王長大為金輪王。(2)遮盧,唐言髀。(3)鄔波遮盧,唐言小髀,於我養王兩髀上各生一皰,皰生一子,顏貌端正,從所生處為名,以小標別,亦為輪王。(4)鴿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羅哈摩達多,唐言靜授,於王腋下有皰生一女子,名為鴿鬘,從腋下出如鴿出飛,王重如鬘故以名焉。或生已後鴿恒隨逐,王重如鬘,故以名焉。(5)菴羅衛者,有菴羅衛女,從菴羅衛樹濕氣而生,或從子生,或從枝生,餘文可知。」(大正41,155c16-28)

【30】 孵(ㄈㄨ)化:昆蟲、魚類、鳥類或爬行動物的卵在一定的溫度和其他條件下變成幼蟲或小動物。(《漢語大詞典(四)》,p.240)

【31】 蛻變:形質改變、轉化。(《漢語大詞典(八)》,p.909)

【32】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卷1:「生者有四種。一者、腹生,二者、謂寒熱和生,三者、化生,四者、卵生。腹生者,謂人及畜生。寒熱和生者,謂虫蛾蚤虱。化生者,謂天及地獄。卵生者,謂飛鳥、魚鼈。」(大正25,55a18-22)

【33】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31):「這一世界的人類,傳說是從光音天下來,象徵他們的喜樂與光明。那時,人類像兒童一樣,都充滿喜樂和光明的憧憬,無憂無慮,不識不知,既不知什麼是經濟問題,也無所謂家庭男女。社會學者所說,古代蒙昧的原始社會,一切是平等的,與佛經所說的最初人間,恰好相合。」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286-p.287):「人從猿猴演化而來問題:佛法,著眼於在迷應離惡而行善,向悟應化情而為智。對人從那裏來?釋尊只是依據當前事實,說人從父母而生,不再作「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最初的探求。部派傳說:世界初成,人從光音天來,也只是隨順印度一般的信仰而說。這一問題,只能說佛沒有提到這一問題,佛法不是為了解說這類問題而出現世間的。不過佛法也說:器界與人類,有進化、退化,進化,退化,先後的反復過程,永遠的進化是沒有的。」

【34】 無稽:無從查考;沒有根據。(《漢語大詞典(七)》,p.97)

【35】 徵驗:應驗;證實。(《漢語大詞典(三)》,p.1077)

【36】 目前的醫學界也有此類似的說法,如:新谷弘實著.劉滌昭譯《不生病的生活.實踐篇》p.92說:「我們的基因,從地球上最初出現的單細胞生物開始,先進化為多細胞生物,再進化成魚類等海中生物,之後向陸地發展,成為哺乳類,再進化成猿猴之類的高等靈長類動物,最後演變成人類,基因中蘊藏了長達數十億年的「生命歷史」。」(台北.如何出版社,2008年3月,20刷。)

【37】 《長阿含經》卷6《小緣經》:「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大正1,37b28-c2)


《佛法概論》第五、六章之「補充講義」
2009/12/11

一、(p.74)「名色」的定義:
《雜阿含》(298 經):「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SN.12.2 : “Katamañca bhikkhave, nāmarūpaṃ? Vedanā, saññā, cetanā, phasso,
manasikāro– idaṃ vuccati nāmaṃ. Cattāro ca mahābhūtā, catunnañca mahābhūtānaṃ
upādāyarūpaṃ. Idaṃ vuccati rūpaṃ. Iti idañca nāmaṃ, idañca rūpaṃ. Idaṃ vuccati,
bhikkhave, nāmarūpaṃ.(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就叫作名。
四大,及出自四大的色,這就叫作色。這樣,比丘們!這名與色合稱為名色。)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b58):
「部派的根本異義,都已載入自部聖典,當然不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
〔1〕又如「名色」的「名」,《相應部》解說為:受、想、思、觸、作意,是論(類
集成的)義,《雜阿含經》解說為:「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2〕反之,《相應部》解說「無明」為:於苦,集,滅,道的無知,極為簡要!而
《雜阿含經》廣列:「不知前際……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十足是論師的分
別廣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