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February 2017

《佛法概論》第十二章01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
釋開仁編.2010/3/26

第一節 三法印

一、略說(p.157-158)
(一)三法印是判斷、衡量法與非法乃至了義不了義的準繩
三法印,為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來衡量。若與此三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1】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
「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
「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
依此三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為「法印」。

(二)三法印與四法印
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2】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3】一句,這就成為四法印了。【4】苦,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三法印就足夠了。

(三)三法印之相互關連性
三法印,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三性,無論學者的漸入、頓入,三法印有著深切的關聯,不能機械的分割。
1、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證明三者是相互貫通
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
答:『是無常。』
『無常的是苦否?』
答:『是苦。』
『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
比丘答:『非我我所。』
佛即告訴他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
依這類的經文,可見三者是相關而貫通的。【5】

2、從緣起說明三者的關係
(1)從涅槃的空寂性銜接無常與無我
三印中的涅槃寂靜,即是解脫,也即是空。佛曾這樣說:「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6】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

(2)從緣起而悟到涅槃的必然理則空寂性
這從緣起的空義而開顯,所以經中常說「出世空(性)相應緣起」。【7】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歸於空寂,這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方法與目的。【8】

空:空于贪嗔痴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二、三法印的真實性(p.158-160)
(一)三法印是遍通一切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1、依有情說三法印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為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為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

(1)依終歸於滅壞說無常故苦
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為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為安隱。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隱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

(2)從無常、苦、不自在義而否定有我
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

(3)由悟解無我而正覺寂靜涅槃
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

2、依無情說三法印
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
(1)「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
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

(2)「無常故空」則將三法印應用到一切
如擴充三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9】了。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

3、明法無我與人無我的同異
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
◎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
◎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
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

自性:實在、常在、獨存、自由(有情)
實在、常在、獨存通于有情、无情,自由仅指有情,即萨迦耶见。

(二)小結
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三、三法印的實踐性(p.160-161)
(一)三法印是事物的真相、亦是實踐的過程
佛說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面解說,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實踐的過程

(二)每一法印都能離執證真,依眾生根性不同或說二印或三印
這三者的深義,本是同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
◎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
◎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脫門
◎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門
由於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三印。【10】

(三)完備三法印的修行次第過程
1、依聲聞常道說──無常、無我、涅槃
如完備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解脫,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11】
◎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
◎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一切愛欲;
◎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
這可見三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真相與修行的歷程,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
一切都綜合而統一了。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

2、依龍樹《智論》說──無常、空、無生
龍樹在《大智度論》裡說:無常為空門,空為無生門,這也是合於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即是無我;無生即是涅槃的異名。【12】

空三昧:无我、无我所(修行过程)->解脱:空于贪嗔痴(结果)

【1】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入佛法相名為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創見而稱之為佛法。佛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法去修行,同樣的覺證佛所覺證的,傳布佛所傳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說、抉擇、闡發了佛的法,使佛法的甚深廣大,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佛弟子所覺所說的,當然也就是佛法。」

【2】
(1)《雜阿含經》卷10(262 經)(大正2,66b6-67a19)。※詳參【附錄】
(2)《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大正25,222a28-b1)

【3】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9-p.30):「四諦是要一一了知的,而「苦」卻是要遍知的。遍知(parijJA)是徹底的、普遍的知。眾生的身心自體,稱為苦聚[蘊]。「諸受皆苦」,不是與樂受相對的,而是深一層次的苦。佛法觀五蘊、六處、六界為:無常,苦,空,無我;或作無常,苦,無我,無我所,是深徹的遍觀。眾生身心自體的存在[有]與生起,是依於因緣的,主要為愛著,一切煩惱及依煩惱而起的業(其實,煩惱與業也是身心自體所攝的)。凡是依因緣(因緣也是依於因緣)而有而起的,是非常(無常)法,不可能常恒不變的。現實身心世間的一切,在不息的流變中:生起了又滅,成了又壞,興盛了又衰落,得到了又失去;這是沒有安定的,不可信賴的。現實世間的一切,在永不安定的不息流變中;愛著這無可奈何的現實,不能不說是苦了。《雜阿含經》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苦是不得自在(自主,自由)的,不自在就是無我,…。」

【4】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31-p.32):「《增一阿含‧四意斷品》第八經云:「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一切諸行(應作「受」)苦,一切諸行(應作「法」)無我,涅槃休息。」這樣的經文很多,這不過舉例罷了。這無常、苦、無我、涅槃,就叫四法印或四優陀那。經中常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這四印的次第,是有因果的關係。在學派中,有主張三法印的,有主張四法印的。其實,三法印就夠了,因為苦是五種無常所攝,說無常就含有苦的意義了。如《雜阿含》一○八五經云:「一切行無常,一切行不恆,不安,非穌息,變易之法」。這就在無常變易中顯示其不安樂之苦;所以,可不必別立苦為一法印的。」

【5】
(1)《雜阿含經》卷1(9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
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
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正2,2a3-10)
(2)《雜阿含經》卷2(34 經):「爾時、世尊告餘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於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
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正2,7c14-8a2)

【6】 《雜阿含經》卷9(232 經):「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大正2,56b24-29)

【7】 《雜阿含經》卷12(293 經):「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大正2,83c2-21)

【8】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41):「一切法性是空的;因為是空的,所以無常──常恆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我所空。法性自空,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依空相應緣起,觀無常、無我而趣入涅槃(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觀無我入空解脫門;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是釋尊立教的心要。能正觀(正見、正思惟、如實觀等)的,是「慧」,是道的主體,更由其他的戒、定等助成。」

【9】
(1)《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復次,一切法有二種:色法,無色法。色法分析乃至微塵,散滅無餘,如〈檀波羅蜜品〉破施物中說。無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滅時觀故,知心有分,有分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非有。彈指頃有六十時,一一時中,心有
生、滅;相續生故,知是貪心,是瞋心,是癡心,是信心,清淨智慧禪定心。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餘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大正25,171a24-b5);
「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餘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大正25,171b1-5)
(2)《大智度論》卷31〈1 序品〉:「問曰:汝說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無常今有後空!答曰: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
四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為空。外物既空,內主亦空,是名無我。復次,畢竟空是為真空。有二種眾生:一、多習愛,二、多習見。愛多者,喜生著,以所著無常,故生憂苦。為是人說:「汝所著物無常壞故,汝則為之生苦,若此所著物生苦者,不應生著。」是名說無作解脫門。見多者,為分別諸法,以不知實故而著邪見;為是人故直說諸法畢竟空。」(大正25,290c2-15)

【10】
(1)《佛說法印經》卷1:「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大正2,
500c2-5)
(2)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65):空等三三昧,與無常等三法印的關係,如下:
空-----------空--------諸法無我
無所有----無願------諸行無常
無相-------無相------涅槃寂靜
(3)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之〈法印經略說〉,(p.209-220)。
(4)《大智度論》卷20〈1 序品〉:「問曰:如經說涅槃一門,今何以說三?答曰: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為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為說無
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為說
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佛或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
三門。菩薩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大正25,207c20-208a1)
《大智度論》卷75〈57 燈炷品〉:「問曰:若教化眾生令得空便足,何用無相、無作三昧?
答曰:眾生根有利、鈍:利根者聞「空」,即得「無相」、「無作」。鈍根者聞空破諸法,
即取空相,是故說「無相」;若人雖知空、無相,因是智慧更欲作身;是有為法,有種種
過患,是故不應作身,如經說:「離菩薩身,餘身彈指頃不可樂,何況久住!」是故說「無
作」。以是因緣故,具說三三昧,教化眾生。」(大正25,587b12-20)

【11】
(1)《雜阿含經》卷1(28 經):「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於)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大正2,6a6-9)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26-p.227):「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此,
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於厭」。眾生對
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
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
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
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
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
中,向於「滅」。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這三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
解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道的始終。」

【12】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大正25,222b27-c6);
「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大正25,223b3-12)。


【附錄】:闡陀不喜聞三法印

《雜阿含經》卷 10(262 經):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缽,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我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闍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大正2,66b6-67a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