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February 2017

《佛法概論》第十六章02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六章 在家眾的德行
釋開仁編.2010/4/30

第二節特殊的信眾行

一、五法俱足(p.210-p.212)
(一)五種具足為在家眾獨特的行持
優婆塞與優婆夷,以在家的身分來修學佛法。關於家庭、社會的生活,雖大體如上面所說,但另有獨特的行持,這才能超過一般的人間正行而向於解脫。修行的項目,主要為五種具足(雜含卷三三‧九二七經等)。

(二)別釋五法與八正道之關係
1、信具足
一、信具足:於如來生正信,因佛為法本,佛為僧伽上首,對如來應有堅定正確的信仰。【50】信心是「深忍樂欲,心淨為性」【51】,即深刻信解而又願求實現的淨心──這等於八正道的正見、正志(正思维)


2、戒具足
二、戒具足:即是五戒。【52】
◎五戒不僅是止惡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殺生又能愛護生命。
◎在家信徒於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的:於五戒外,「離高廣大床」;「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觀聽」;「離非時食」;淫戒也離夫婦間的正淫。有的徹底離絕男女的淫欲,稱為「淨行優婆塞」。【53】
這八關齋戒與淨行,是在家信眾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過著比較嚴肅的生活,以克制自心的情欲。

3、施具足
三、施具足:如說:「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54】
◎「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產想,在家信眾必須心住非家,才能成出離心而向解脫。
◎供施父母、師長、三寶,出於尊敬心;
◎布施孤苦貧病,出於悲憫心。
◎也有施捨而謀公共福利的,如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雜含卷三六‧九九七經)。【55】
上二種,等於八正道的正語到正精進。

4、聞具足
四、聞具足【56】:施與戒,重於培植福德。要得佛法的正知見,進求正覺的解脫,非聞法不可。這包括「往詣塔寺」,「專心聽法」,「聞則能持」,「觀察甚深微妙義」等。

5、慧具足
五、慧具足【57】:即「法隨法行」而體悟真諦── 這等於八正道的從精進到正定。佛為鬱闍迦說四種具足,將聞併入慧中,因為聞即是聞慧。這樣,才算是「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58】

(三)小結
以信心為根本,以施、戒為立身社會的事行,以聞、慧為趨向解脫的理證。名符其實的優婆塞、優婆夷,真不容易!但這在佛法中,還是重於自利的。如能自己這樣行,又教人這樣行,「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這才是「於諸眾中,威德顯曜」的「世間難得」者(雜含卷三三‧九二九經)!【59】
五法而外,如修習禪定,在家眾多加修四無量心。【60】

二、六念(p.212-p.213)
(一)六念法門為適應心情怯弱的眾生
在家的信眾,於五法而外,對心情怯弱的,每修三念:念佛,念法,念僧。或修四念,即念三寶與戒。或再加念施;或更加念天,共為六念,這都見於《雜阿含經》。【61】

1、例舉經中所載的例子
(1)不忍佛與僧眾離去的難過
這主要是為在家信眾說的,如摩訶男長者聽說佛與僧眾要到別處去,心中非常難過(雜含卷三三‧九三二、九三三經);【62】還有難提長者(雜含卷三○‧八五七、八五八經),【63】梨師達多弟兄(雜含卷三○‧八五九、八六○經)也如此。【64】
(2)身遭重病的苦患
訶梨聚落主身遭重病(雜含卷二○‧五五四經);【65】須達多長者(雜含卷三七‧一○三○經等),【66】八城長者(雜含卷二○‧五五五經),【67】達摩提離長者(雜含卷三七‧一○三三經)【68】也身患病苦。
(3)曠野、獨宿的恐怖
賈客們有旅行曠野的恐怖(雜含卷三五‧九八○經);【69】比丘們有空閒獨宿的恐怖(雜含卷三五‧九八一經)。【70】
(4)小結
這因為信眾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為生死別離,荒涼淒寂【71】的陰影所惱亂,所以教他們念──觀想三寶的功德,念自己持戒與布施的功德,念必會生天而得到安慰。

2、關於念佛法門的發展
這在佛法的流行中,特別是「念佛」,有著非常的發展。傳說佛為韋提希夫人說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還是為了韋提希遭到了悲慘的境遇。【72】所以龍樹《十住毘婆沙論》說:這是為心情怯弱者所作的方便說。【73】

(二)與一般宗教所共的他力寄託信仰,非為得解脫成正覺的途徑
這種依賴想念而自慰,本為一般宗教所共同的;神教者都依賴超自然的大力者,從信仰、祈禱中得到寄託與安慰。
念佛等的原理,與神教的他力──其實還是自力,並沒有什麼差別。經中也舉神教他力說來說明,如說:「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雜含卷三五‧九八○經;【74】又參增一含‧高幢品【75】)。
他力的寄託安慰,對於怯弱有情,確有相對作用的。但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如以此為能得解脫,能成正覺,怕不是釋尊的本意吧!

三、在家信眾的模範人物(p.213-p.217)
現在舉幾位佛世的在家弟子,略見古代佛教信眾處身社會的一斑。
(一)廣作惠施的須達多長者
一、須達多是一位大富長者,財產、商業、貸款,遍於恆河兩岸。
◎自信佛以後,黃金布地以築祇園而外,「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雜含卷三七‧一○三一經)。【76】對於自己的家產,能離去自我自私的妄執,看為佛教徒共有的財物,這是值得稱歎的。
※波斯匿王大臣梨師達多弟兄也如此:「家中所有財物,常與世尊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共受用,不計我所」(雜含卷三○‧八六○經)。【77】
◎須達多受了佛的指示,所以說:「自今已後,門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行路乏糧食者」。【78】從此,彼「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增一含‧護心品),【79】這難怪須達多要被人稱為「給孤獨長者」了。【80】

(二)持戒嚴謹生活淡薄的難提波羅
二、難提波羅,是一位貧苦的工人。
◎他為了要養活盲目的老父母,所以不出家,卻過著類似出家的生活。
◎他不與寡婦、童女交往,不使用奴婢,不畜象馬牛羊,不經營田業商店;
◎他受五戒、八戒,而且不持不蓄金銀寶物;
◎他專門作陶器來生活,奉養父母。
☉農業是多少要傷害生命的;
☉商業的「以小利侵欺於人」,也不免從中剝削;
☉畜牧是間接的殺害。
☉佛法中沒有奴婢,所以他採取工業生活(中含‧頻婆陵耆經)。【81】工業,在自作自活
的生活中,更適宜佛法的修學。

(三)心恆悲念的摩訶男
三、摩訶男,是佛的同族弟兄。淨飯王死後,由他攝理【82】迦毘羅國的國政。
◎他誠信佛法,佛讚他「心恆悲念一切之類」(增一含‧清信士品)。【83】
◎在流離王來攻伐【84】釋種,大肆屠殺時,摩訶男不忍同族的被殘殺,便去見流離王說:「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並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那知他投水自殺時,自己以髮繫在樹根上,使身體不致浮起來。這大大的感動了毘流離,才停止了殘酷的屠殺(增一含‧等見品)。【85】
佛弟子的損己利人,是怎樣的悲壯呀!


【50】 《雜阿含經》卷33(927 經):「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信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壞。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大正2,236b18-22)

【51】《成唯識論》卷6:「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即是信果。礭(確)陳此信,自相是何?豈不適言:心淨為性。此猶未了彼心淨言,若淨即心,應非心所。若令心淨,慚等何別?心俱淨法為難亦然,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慚等雖善,非淨為相,此淨為相,無濫彼失。又諸染法,各別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為相。有說:信者,愛樂為相,應通三性,體應即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有執:信者,隨順為相,應通三性,即勝解欲。若印順者,即勝解故。若樂順者,即是欲故。離彼二體,無順相故。由此應知:心淨是信。」(大正31,29b22-c13)

【52】 《雜阿含經》卷33(927 經):「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飲酒,不樂作。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大正2,236b22-25)

【53】
(1)「八關齋戒」之受戒儀規,如:《彌沙塞羯磨本》卷1:「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隨長短稱)為淨行優婆塞。(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一日一夜隨長短稱)為淨行優婆塞。(三說)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某甲』一
日一夜不殺生。能持不?(答言能持)如是不偷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離花香瓔珞香
油塗身、離高廣勝床上座、離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非時食。(並如上問答。然有以前八是
戒,後離非時食一是齋。或有以第七、第八合為第七,離非時食為第八戒)。」(大正22,
216b16-23)
(2)印順導師《藥師經講記》(p.103):「八分齋戒,或名八關齋戒:(一)、不殺生,(二) 、不偷盜,(三)、不行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花鬘不香塗身, (七)、
不歌舞唱伎及過往觀聽,(八)、不臥高廣大床。此八是戒,還有一種不非時食,名為齋,
合為八分齋戒。受持八分齋戒的時間,「或經一年」之久,「或」祇于一、五、九「三」
個「月」內,「受持」此「學處。」

【54】 《雜阿含經》卷33(927 經):「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捨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捨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捨具足」。」(大正2,236b29-c5)

【55】 《雜阿含經》卷36(997 經):「時彼天子說偈問佛:「云何得晝夜,功德常增長?云何得生天?唯願為解說」。爾時、世尊說偈答言:「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斯得生天」。」(大正2,261b3-11)

【56】 《雜阿含經》卷33(927 經):「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聞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聞具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大正2,236b25-29)

【57】 《雜阿含經》卷33(927 經):「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智慧具足」。」(大正2,236c5-9)

【58】 《雜阿含經》卷33(929 經):「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足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大正2,237a4-20)

【59】 《雜阿含經》卷33(929 經):「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亦以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大正2,237 b2-19)

【60】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24-p.125):「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一定障礙學佛。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廣大福業,那更好了。同樣的,如有戒而沒有定,不失人身,有戒而深修定法,反而會上生長壽天,成為學佛的大障礙。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為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為這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6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48-p.49):「釋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四預流支: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所愛戒成就。然經中還有二說:一、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施捨(註1)。二、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智慧(註2)。這二類都名為四預流支,可見(方便道的)四預流支,是以佛、法、僧──三寶的淨信為本的;在三寶的淨信外,加入施捨,或者戒,或者智慧,而後來以加入「聖所愛戒成就」為定論的。以信為基本的修行系列,是在佛法開展中次第形成的。或重在憶念不忘,有「六(隨)念」。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捨,念天。法門的次第增多是:初修與四不壞淨相關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註3)。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捨(註4)。末後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了(註5)。如綜合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為淨信而修行,那就有信,戒,施,慧──四法(註6);信,戒,聞,施,慧──五法的施設(註7)。四法與五法,是為在家弟子說的,可說是三類(方便道)預流支的綜合。」
※原書註腳:
(註1)《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下,p.301、p.308)。
(註2)《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下,p.309)。
(註3)《雜阿含經》卷30(848經)(大正2,216b-c)。參閱《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下,p.296)。
(註4)《雜阿含經》卷30(858 經)(大正2,218b)。
(註5)《雜阿含經》卷20(550 經)(大正2,143b-144a)。又卷30(858、859、860 經)(大正2,218b-219a)。《增支部》「六集」(日譯南傳二○,p.46-52)等。
(註6)《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下,p.299)。《雜應部》(五五)「預流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下,p.259-260)。《雜阿含經》卷33(927、931 經)(大正2,236b-c、237c)。

【62】 《雜阿含經》卷33(932、933 經)(大正2,238b-c)。

【63】 《雜阿含經》卷30(857、858 經)(大正2,218a-b)。

【64】 《雜阿含經》卷30(859、860 經)(大正2,218c-219a)。

【65】 《雜阿含經》卷20(553 經)(大正2,145a-b)。

【66】 《雜阿含經》卷37(1030、1031、1032 經)(大正2,269b-270a)。編者按:1030 經是世尊去看給孤獨長者,1031 經是阿難去看給孤獨長者,1032 經是舍利弗和阿難去看給孤獨長者。

【67】 《雜阿含經》卷20(555 經)(大正2,145c)。

【68】 《雜阿含經》卷37(1033 經)(大正2,270a)。

【69】 《雜阿含經》卷35(980 經)(大正2,254c-255a)。

【70】 《雜阿含經》卷35(981 經)(大正2,255a-b)。

【71】 淒寂:凄涼孤寂。(《漢語大詞典(五)》,p.1356)

【7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大正12,341b27-c13)

【73】
(1)《十住毘婆沙論》卷5:「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
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大正26,41a27-b6)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07-p.308。

【74】 《雜阿含經》卷35(980 經)(大正2,254c25-255a2)。

【75】 《增壹阿含.1 經》卷14〈24 高幢品〉(大正2,615a10-b5)。

【76】 《雜阿含經》卷37(1031 經)( 大正2,269b20-c7)。

【77】 《雜阿含經》卷30(860 經) (大正2,218c9-219a24)。

【78】 《增壹阿含.4 經》卷4〈10 護心品〉(大正2,564c5-13)譯為阿那邠持長者。

【79】 《增壹阿含.4 經》卷4〈10 護心品〉:「爾時,世尊聞長者阿那邠持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布施,所謂須達長者是。」(大正2,565a5-8)

【80】 《雜阿含經》卷22(592 經):「爾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汝名何等?長者白佛:名須達多(Sudatta),以常給孤貧辛苦故,時人名我為給孤獨。」(大正2,158b11-14)[又參:《中阿含.28 教化病經》卷6〈3 舍梨子相應品〉(大正1,460c10-13)]

【81】 《中阿含.63 鞞婆陵耆經》卷12〈6 王相應品〉(大正1,499a11-503a17)。

【82】 攝理:代理。(《漢語大詞典(六)》,p.970)

【83】 《增壹阿含.4 經》卷3〈6 清信士品〉:「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訶納釋種是。」(大正2,560a16-18)。另參:《釋迦譜》卷1(大正50,13a9)。

【84】 攻伐:攻打討伐。(《漢語大詞典(五)》,p.392)

【85】 《增壹阿含.2 經》卷26〈34 等見品〉:「是時,摩呵男釋至流離王所,而作是說:「當從我願!」流離王言:「欲何等願?」摩呵男曰:「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竝(*並)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流離王曰:「此事大佳!」是時,摩呵男釋即入水底,以頭髮繫樹根而取命終。是時,迦毘羅越城中諸釋,從東門出,復從南門入;或從南門出,還從北門入;或從西門出,而從北門入。是時,流離王告群臣曰:「摩呵男父何故隱在水中,如今不出?」爾時,諸臣聞王教令,即入水中出摩呵男,已取命終。爾時,流離王以見摩呵男命終,時王方生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終,皆由愛親族故。我先不知當取命終,設當知者,終不來攻伐此釋!」是時,流離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燒迦毘羅越城,往詣尼拘留園中。」(大正2,691c29-692a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