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九章 我們的世間
釋開仁編.2010/1/15
第一節 世間的一般狀況
一、世間(p.121-p.123)
(一)從有情與世間的關係作廣狹不同的解說
有了有情,必有與有情相對的世間,如說:「我與世間」【1】。有情與世間的含義,可以作廣狹不同的解說:
1、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
2、假名有情為我,我所依住的稱為世間:所依的身心,名五蘊世間;所住的世間,名器世間。
3、有情含攝得五蘊的有情自體,身外非執取的自然界,稱為世間。
4、器世間為「有情業增上力」【2】所成的,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態,如有色即有空。
所以雖差別而說為有情與世間,而實是有情的世間,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二)略述佛法對於世間的看法
佛法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
1、世間無數
I、世間無數:
(1)佛陀的世界觀有別於神教者
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樣淺狹,專以渺小的區域為天下,以為神但創造這個天地。
(2)近代的科學證實了佛陀的世界觀
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難以計算的。這在過去,每被人責為懸想【3】由於近代科學的成就,證實了世界無數這論題,像我們所住的那樣世界──星球,確是非常的多。利用望遠鏡的精製等,宇宙在不斷的擴大發現中。
2、世界不斷的在成住壞空。
II、世界是不斷的成壞過程:
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破壞又凝成,凝成又破壞,世界是無始終的成壞過程。
現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壞中,有的已破壞無餘──空。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中,如大雨時雨滴的急起急滅一樣,世界是難以數量計的。
3、世界有的有有情、有的無有情
III、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
(1)明有有情與無有情的世界狀態
如世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
如開始凝聚而沒有完成,破壞到快要毀滅,這世界是沒有有情的。
(2)舉近代科學者與神教者的謬論
近代的科學者,由於千百年來神教的惡習,以為星球那樣多,但都不宜於生物以及人類的發生【4】,獨有這個地球,才適宜於生物,而且進化到人類的出現。地球有人類,可說是宇宙間的奇蹟!這那裡是奇蹟?不過是神蹟的變形!無論科學的也好,神教者上帝但創造這個世界,但創造這世界的生物以及人類也好,都是荒謬而難以相信的,都是從我慢中流露出來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卻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這個又恰是我們這個世界:你能相信嗎?
4、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
IV、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這無數的世界,形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我們所處的地球,被稱為五濁惡世【5】,屬於穢土。莊嚴清淨的世界,不但是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而這個世界又可能成為莊嚴的。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
5、佛陀依色心和合建立緣起的世界觀
常人誤信世界或有情為地球所獨有的,於是由於地球初成時沒有有情,即推想為物質先精神而存在,即世界先於有情。
佛陀體驗得時空的無始終,無中邊,體驗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徹見世間為有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這才否定了神教的創造說,數論【6】的發展說,勝論【7】的組織說,樹立緣起的世界觀。
二、須彌山與四洲【8】
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妨從小處說起。 (p.123-p.127)
(一)佛典中所記載的世界
從來說:須彌山在大海中,為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閻浮提,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北拘羅洲;四洲在鹹水海中。此外有七重山,七重海,一層層的圍繞;最外有鐵圍山,為一世界(橫)的邊沿。須彌山深入大海,海拔非常高。山中間,四方有四嶽,即四大王眾天的住處。日與月,在山腰中圍繞。須彌山頂,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臣共治,所以名為忉利──三十三天。這樣的世界,與現代所知的世界不同。
(二)以我們居住的地球來說須彌山與四大洲
1、一般以地球為南閻浮提
單以我們居住的地球說,一般每解說為四洲中的南閻浮提。
2、閻浮提的詞意由印度擴展至中國來
閻浮提即印度人對於印度的自稱,本為印度的專名。佛法傳來中國,於是閻浮提擴大到中國來。
3、各學說對地球與閻浮提的解說
到近代,這個世界的範圍擴大了,地球與閻浮提的關係究竟如何?
(1)科學佛法者的說法
以科學說佛法者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提限於亞洲一帶。
(2)真現實者的說法
真現實者(太虚大师)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眾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樣,閻浮提擴大為地球的別名了。【9】
(3)導師的說法
A、佛陀所安立的世界大抵是引用時代的傳說
我以為:佛陀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有他的工作重心,無暇與人解說或爭辨天文與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時代的傳說,如必須為這些辯說,不但到底不能會通傳說,而且根本違反了佛陀的精神。
B、佛典中組織完備的世界觀,是由後人補充、推演而成的
像上面所說的,組織完備的世界情況,是後起的。因為,漢譯的《長含‧世記經》,廣說這些,但巴利本缺。與此大同的《立世阿毘曇論》,屬於論典,說是「佛婆伽婆及阿羅漢說」(論卷一)。【10】可見釋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補充推演,組織完成。
(三)導師從不違現代世俗的立場抉擇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
從釋尊的引述中,我相信,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大體是近於事實的。
1、須彌山與四洲的區域劃分
(1)須彌山
◎須彌山,梵語須彌盧(*Sumeru),即今喜馬拉耶山。【11】
(2)四洲
◎山南的閻浮提,從閻浮提河得名,這即是恆河上流──閻浮提河流域。
◎毘提訶,本為摩竭陀王朝興起以前,東方的有力王朝,在恆河下流,今巴特那(Patna)以北地方。
◎瞿陀尼,譯為牛貨,這是游牧區。「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起世經卷七);【12】指印度的西北。
◎拘羅,即福地,本為婆羅門教發皇【13】地,在薩特利支河與閻浮提河間──閻浮提以北,受著印度人的景仰尊重。
(3)小結
但在這四洲的傳說中,印度人看作神聖住處的須彌山為中心,山南的恆河上流為南洲,向東為東洲,向西為西洲,而景仰中事實的拘羅,已經沒落,所以被傳說為樂土,大家羨慕著山的那邊。
2、印度人自稱為南閻浮提與雅利安人統一全印的預言有關
印度人自稱為南閻浮提,可見為拘羅已沒落,而發展到恆河上流時代的傳說。
那時的東方王朝毘提訶,還不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征服區。四洲與輪王統一四洲說相連繫;【14】這是雅利安人到達恆河上流,開始統一全印的企圖與自信的預言。這一地圖,豈非近於實際!
3、舉出四洲未必在海中的說法
這一傳說的起源時,須彌山雖被看作神聖住處,但四洲未必在海中。
◎傳說:佛上忉利天──須彌山高處為母說法,下來時在僧伽施,即今Farrukhābād區中的Saṅkassa。
◎傳說:阿修羅與帝釋爭鬥,失敗了,逃入舍衛城邊水池的藕孔中;【15】舍衛城在今Sahet Mahet。
這可見須彌山即喜馬拉耶山,山的南麓【16】,即僧伽施到舍衛一帶──南閻浮提。當時的四洲說,還沒有包括德干高原。【17】這一近於事實的世界,等到印度人擴大視線到全印,發現海岸,於是或說四洲在海中;南閻浮提即印度全境;而事實上的須彌山,不能不分為神話的與實際的雪山了。
總之,從古典去考察,佛陀雖採用世俗的須彌四洲說,大致與事實不遠。
4、小結
我以為:現實的科學的佛法,應從傳說中考尋【18】早期的傳說。從不違現代世俗的立場,接受或否定他,決不可牽強附會了事。
三、天魔梵與三界(p.127-p.129)
再擴大來說:經中每說到天、魔、梵。
(一)天、魔、梵為印度舊有的傳說
1、天、魔、梵的區分
「天」即是四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他化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這雖有地居、空居的差別,但都有彼此共同的器世界,有王臣父子等社會形態。【19】
他化自在天有「魔」宮;以上即到達色界的「梵」天。
2、印度舊有的傳說以梵天為到達不死的地方
這大體是印度舊有的傳說:欲天是不離欲、不脫生死苦的,沒有超出魔的統轄。如能破魔得解脫,即還歸於梵,到達不死的地方。神格的大梵天,即稱為一切世界主。【20】天、魔、梵的層次,契合於傳統婆羅門教的解說。
(二)佛法雖引用傳說但不以梵天為解脫的究竟,更依四禪、唯識觀之次第分色無色界
佛法雖引用傳說,但不以婆羅門教所說的復歸於梵為究竟的,認為還在生死中。
1、依四禪定果的次第分色界梵天為十八天
所以依於四禪定果的次第,分梵天為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三天,【21】又外道的無想天【22】,以及佛教聖者所住的五不還天。【23】這十八天為色界,最高者名為色究竟天。這都是個人的世界,所住的器界,隨有情的出生而現起,隨有情的滅亡而毀滅。四禪為佛陀時代常修的禪定,所以禪定的種種功德,都在第四禪中。【24】2、依唯識觀的定果,立四無色界
又依唯識觀的定果,立四無色界:即是先觀物境空,名空無邊處;次觀但唯有識,名識無邊處;再觀識也不可得,名無所有處。這三者,類似唯識學的相似證得三性。進一步,無所有性也遣離了,到達非有想非無想處,可說是絕對主觀的體證,類似證唯識性。【25】這無色界,不但是個人的,而且有的說是沒有物質的。
3、佛法以人間成佛為解脫的真義
這種由欲而色而無色;由社會而個人而精神,為印度當時一般修禪定者──瑜伽者所大體公認的。佛法卻不承認這是可以解脫的,否認他能得真理,能得自由,所以人間成佛,開示有情世間的真義。
(三)略說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的全貌
從四洲到梵天,名為一小世界。這樣的一千小世界,上有二禪天統攝,名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上有三禪天統攝。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上有四禪天統攝。這一層層組合的三千大千世界【26】,稱為娑婆世界,即我們這個世界系的全貌。類似這樣的世界,無量無邊。
【1】《梵網六十二見經》卷1 (大正1,267b2);《寂志果經》卷1 (大正1,272b28)。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98:「諸世間有情數者,各從自業煩惱而生。非情數者,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引起。」(大正27,508a18-20)
又卷177:「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大正27,890a13-14)
【3】 懸想:想象,猜想。(《漢語大詞典(七)》,p.772)
【4】 發生:萌發,滋長。產生。(《漢語大詞典(八)》,p.540)
【5】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1)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
(2)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3)煩惱濁: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
(4)眾生濁:又作有情濁。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
(5)命濁: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參《佛光大辭典(二)》,p.1202)
【6】 數論(SAMkhya),音譯為僧佉,又作僧企耶;意譯又作數術、制數論。數論學派為印度六派哲學中成立最早者。相傳初祖為迦毘羅仙人(Kapila)。此派以分別智慧而計度諸法,並以此數為基礎,從而立名論說,故稱數論派。其早期學說主張精神、物質二者統一為「最高我」,即採取有神論與一元論之立場(見敘事詩),至晚期則否認最高我,成為無神論之二元論。神我為純粹意識,不具作用,僅觀照自性而已。自性依序開展為覺、我慢、五大、十六變異。此一原理與神我、自性合稱二十五諦。(《佛光大辭典(七)》,p.6092)
【7】 勝論(VaiZesika),印度六派哲學之一,創始者為優樓佉(ulūka)。其學說傾向於實在論,否認萬事萬物僅為概念之存在,以為一切事物皆有其實體,且世界所有之現象皆可析入六大範疇。即以優樓佉所立之實、德、業、同、異、和合等六句義,統攝一切諸法之實體、屬性及其生成壞滅之原理。(《佛光大辭典(五)》,p.4869)
【8】「須彌山與四洲」,詳參【附錄】。
【9】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一編 真現實論宗依論》(p.230):「太陽系中八大行星,除上水、金、地、火四星,木星環日於火星外,應為東方天王之天眾及華手天器界。火星、木星間,有多小行星,應為星宿天之器界。土星環日於木星外,應為西方天王之天眾及持鬘天器界。天王星為管理南贍部洲南方天王眾之器界,名義更為顯然。海王星則為北方天王眾及常放逸天之器界。至於彗星,不由太陽統攝,然時隱時現於太陽系中,應為阿素洛或妙翅鳥之器界。而太陽則為忉利天之器界也。過此以往,為空居天,非日之光熱攝力所能及。故太陽系之範圍,即蘇迷盧之範圍也。」
【10】 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1〈1 地動品〉(大正32,173a17-174c23)。
【11】
(1)《一切經音義》卷15:「彌樓山(即須彌盧山也,皆梵語訛轉也,唐云玅高山,或云玅光山)。」(大正54,403a2)
(2)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0-p.421):「(*香港東蓮覺苑林楞真居士提問)
問:須彌山梵語須彌盧,即今喜馬拉耶山。從來說須彌山頂乃忉利天,而喜馬拉耶山頂是否即忉利天?傳說曾有探險家到喜馬拉耶山頂,是否即到忉利天?既能到喜馬拉耶山頂,何以現在科學家,仍未能達於月球;因日與月是在山腰,故能登山頂,亦當能到月球。
答:須彌山頂,佛教說是忉利天,帝釋所住;印度教說是梵天之都。帝釋名因陀羅,本是印度教的一神。總之須彌山──喜馬拉耶山,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聖住處。到了喜馬拉耶山,是否到了忉利天呢?這可以說,天能見人,人不見天,人見的是山嶺,冰雪,樹木,岩石;在天可能是七寶莊嚴,所以到了等於沒有到。至於須彌山腰,日月運行,與近代所知的情形不同。而且,在山腰,並非嵌在山腰上,是說運行的軌道,與須彌山腰(高四萬由旬處)相齊。陸行而登山頂,那裡就能飛到同樣高而遙遠的月球?」
(3)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1- p.422):「
問:俱舍論云:前七金所成,蘇迷羅四寶……山間有八海。若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而喜馬拉耶山是否四寶所成?……說須彌山就是喜馬拉耶山,似乎與經論有牴觸,不知究竟依何者為合?是否……鐵圍山等,皆屬神話傳說?然則佛說世界安立,有無量無邊,還可信否?
答:說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與經論是有牴觸的。其實,不但我所說的有牴觸,王小徐居士及太虛大師所說,也一樣有牴觸的。然而,所牴觸的經論,根源來於《世記經》及《立世阿毘曇論》等,這都含有後人的想像與組織。而且佛說的世界情況,不外乎隨順當時人所知的世界情況。現在面對近代所知的世界情況,並不如傳說所說,就難免有牴觸。為了會通現代所知的世界情況而需要解說,所解說的當然不能與傳說相合。如一一相合,就與現代所知的不同了。至於佛說世界無量,本為印度宗教的共說,而佛則說得更為廣大些。依現代所知的世界來說,確乎可信!」
【12】 《起世經》卷7〈8 三十三天品〉:「諸比丘!閻浮提人,所有市易,或以錢寶,或以穀帛,或以眾生。瞿陀尼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弗婆提人,所作市易,或以財帛,或以五穀,或摩尼寶。欝單越人,無復市易,所欲自然故。」(大正1,345a1-5)
【13】 發皇:發達興盛。(《漢語大詞典(八)》,p.540)
【14】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09):「佛經傳說輪王的正法治世,一般解說為佛教理想的政治,其實是古代印度的現實政治,留傳於民間傳說中。……輪王的統一四洲,本為印歐人擴展統治的遺痕。佛化的輪王政治,略與中國傳說的仁政、王政(徐偃、宋襄也還有此思想)相近。」
【15】 《雜阿含經》卷16(407經)(大正2,108c28-109a26)。舍衛城在今Sahet Mahet。
【16】 麓〔ㄌㄨˋ〕:山腳。(《漢語大詞典(十二)》,p.1293)
【17】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1):「
問:當時的四洲說,還沒有包括德干高原。……從四洲到梵天,名為一小世界。既然,當時的四洲,還沒有包括德干高原,此小世界,是否單指印度?然則其餘國土,如中國等,是否又是另一小世界」?
答:起初雖但指印度的部分,但等到世界交通,視線擴大,小世界也就擴大,擴大到整個地球(從地下到空中)了。如我國古說天下,其實但指當時的九州。後來,擴大了。到現在,如說「天下一家」,當然包括全地球的人類在內。」
【18】 考尋:考察探求;研求。(《漢語大詞典(八)》,p.623)
【19】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93):「依於大地中心的須彌山而住的,有四大王眾天,忉利天;此二天是地居天。從此以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天是空居天;一共有六天。欲界六天,都有君臣男女的國家形態,與人間差不多,只是福樂勝妙而已。」
【20】
(1)《雜阿含經》卷44(1188經)(大正2,321c18-322a27)。《相應部》「念處相應」(日譯南傳一六上,p.394)。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68):「梵王或梵天王,經中所說的,地位不完全一致。或說「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那是與色究竟天相等。或泛說梵天王,是初禪大梵天王。」
【21】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94):「
初禪有三天──梵眾,梵輔,大梵。這雖沒有男女的差別,但還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
二禪有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
三禪有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
四禪有九天──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
(2)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307):「在《大毘婆沙論》中,西方師與外國師立說不同的,僅是關於色界有幾天的解說。毘婆沙師說:色界十六天。「西方諸師」說「色界十七」,就是別立大梵天處。「外國師說:第四靜慮處別有九」,那就是別立無想天處,是色界十八天說。雖有這少少差別,然大概的說,這三者是沒有嚴格界別的。」〔※《大毘婆沙論》卷17(大正27,85b);卷98(509a);卷154(784b)〕
【22】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325-p.326):「外道(*定)中有二:一為無想天,是屬於四禪天的。外道以為,我們的妄念,依想而起,所以用滅想為方便。想是心所法,與一切心識相應,有心識就一定有想。外道修無想為方便,得定時,想沒有了,六識也不起了,是無心定之一。依唯識學,得無想定的,沒有六識,第七、第八識還是有的。外道如修成無想定,死後上升無想天,受五百劫無心的果報。修得了定,有些是會失掉的,可是得了無想定的,因為沒有(六識)心,所以不會退失,一定要受長期無心的果報。二、是非想非非想定,是屬於世間最高的禪定。……。」
【23】 五不還天,又稱為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24】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3-p.14):「佛教所說的種種定法,多數是依觀想成就而得名的。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應該是四種禪,理由是:
一、佛是依第四禪而成正覺的,也是從第四禪出而後入涅槃的;在家時出外觀耕,也有在樹下入禪的傳說。
二、依經文的解說,在所有各種道品中,正定是四禪;定覺支是四禪;定根是四禪;定力也是四禪。
三、四禪是心的安定,與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關。在禪的修習中,以心力達成身心的安定,也以身息來助成內心的安定、寂靜。次第進修,達到最融和最寂靜的境地。禪的修學,以「離五欲及(五蓋等)惡不善法」為前提,與煩惱的解脫(空)相應,不是世俗那樣,以修精鍊氣為目的。從修行的過程來說,初禪語言滅而輕安,二禪尋伺滅而輕安,三禪喜滅而輕安,四禪(樂滅)入出息滅而輕安,達到世間法中,身心輕安,最寂靜的境地。四禪有禪支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
四、在戒、定、慧的修行解脫次第中,如《中部》(三八)《愛盡大經》,(三九)《馬邑大經》,(五一)《迦尼達拉經》,(五三)《有學經》,(七六)《薩尼達迦經》,(一一二)《六淨經》,(一二五)《調御地經》;《中阿含經》(六五)《烏鳥喻經》,(八0)《迦絺那經》,(一四四)《算數目揵連經》。這些經一致的說:「得四禪」而後漏盡解脫。或說具三明,或說得六通,主要是盡漏的明慧。
依此四點,在解脫道中,四禪是佛說定法的根本,這應該是無可懷疑的!」
【25】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82):「依唯識而成立因果,也就依唯識而立迷悟。眾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識的,是顛倒錯亂,為執我、執法的根源。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為異熟識,成為生死輪迴的主體了。反之,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是無自性的,是「唯識」所現而立的,這就能於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虛妄分別識也就因失去對象而不生。境無所得,識也就無所得,就「能」悟「入於」唯識「真實」性──空相,真相。真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26】 《顯揚聖教論》卷1:「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謂一日月之所照臨,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合名第一小千世界。復千小千世界,名為第二中千世界。復千中千世界,名為第三大千世界。…如是三千世界,三災所壞,謂火水風災。」(大正31,485a4-16)
〔編者按:上述由小千、中千輾轉集成的大千世界,謂之「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是單指由小、中、大三個「千世界」而言,並不是指三千個大千世界。〕
【附錄】:須彌山與四洲(《佛法是救世之光》,p.415-p.420)
須彌山中心的世界觀,是佛教古典的一致傳說。佛教的傳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九山(連須彌山)八海圍繞著;在須彌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日與月,旋繞於須彌山的山腰。我在《佛法概論》第九章說:「這樣的世界,與現代所知的世界不同」。換言之,佛教的傳說,與近代所知的世界情況,並不相合。假使說,這是微小到看不到的,或遠在十萬百萬億國土以外的,那就不是一般世間知識所能證實,也不是一般知識所能否認,我們大可以不必過問。可是,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而四洲又是同一日月所照臨的地方。又近又大的世界,我們自己的世界,這是不能避而不談的。這一古傳與今說的不能完全相合,應該有一合理的解說。否則,有近代知識的人,可能會引起誤會,因此失去佛法的信仰。
我在《佛法概論》中,曾有過一項解說。但試作合理的解說,不是由我開始。《佛法概論》中說:「以科學說佛法者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提限於亞洲一帶」。這是老科學家王小徐先生的解說。這一解說,對於傳說的南洲日中,北洲夜半,恰好相合。但以須彌山為北極,變高山為冰地,與固有的傳說,似乎距離得太遠。還有,「真現實者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火、地、金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眾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是太虛大師《真現實論》所說的。【34】依著這一解說,以北拘羅洲為另一星球,可以不成問題。而傳說太陽旋繞於須彌山腰,而現在解說為太陽即是須彌山頂的忉利天,也不大相合。
對於這一問題,我有幾點意見:
一、佛是德行的智慧的宗教家,他著重於引人離惡向善,斷惑證真。對於世界的情況,只是隨順世俗所說的世間悉檀。換言之,佛說的天文地理,是隨順當時印度人所知的世界情況而說,並不是照著佛陀知見的如實內容來說。如母親要幼兒服藥,幼兒卻仰望天空,說烏雲中的月亮跑得真快。慈母不必要糾正他的錯覺,因為他還不能了解「雲駛月運」的道理。說也徒然,也許會越說越糊塗,倒不如順著他說,勸他趕快把藥丸吞下。如來說法也如此,有「隨眾生意語」,「世界悉檀」,有「嬰兒行」,「婆婆啝啝【35】順著愚癡眾生,說些不徹底話。「黃葉止兒啼」【36】,「空拳誑小兒」【37】,這在佛法中,都是善巧方便,如語實語。如釋尊而生於今日,或不生於印度,他所說的世界情況,當然不會隨順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觀而說。如忽略了這點,把曲順世俗的隨他意語,看作天經地義,那就「根本違反了佛陀的精神」。
二、我以為,像佛教流傳的世界情況,是「釋尊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推演組織完成」。如漢譯《長阿含》的《世記經》(體裁與內容,近於印度的往世書【38】),特地詳細的論述世界情況,而阿育王時南傳錫蘭的巴利文本,還沒有此經。其實此經的序分,明白說到由弟子間的商議而引起。與此經內容大同小異的《立世阿毘曇論》,屬於論典,說這是「佛婆伽婆及阿羅漢說」。這不但說明了,這裡面包含了佛弟子所說的成分,更證明了這只是由佛弟子討論組織完成,認為合乎佛意。可是,佛說的不一定如此。
三、古代的地理傳說,起初都是有事實依據的。或者是觀察得不精確,或經過某些人的想像,這才說得與實際不相應。如我國燕齊方士傳說的:「海上神山」,「蓬萊三島」,當然有事實根據的。可是海上的三島,並沒有如方士們想像的那樣是神仙住處。又如經中說:無熱大池,流出四大河。【39】依實際觀察所得,帕米爾高原,確有大池,俗稱維多利亞湖。從四方高山發源而流出的,確有恆河、印度河、縛芻河;至於徙多河,即是流入新疆的塔里木河,可能古代與黃河相啣接。然而,說由無熱大池流出,說由四方,牛口象口等流出【40】,就不盡不實了。現在所要討論的,須彌山為世界中心,拘羅、閻浮提洲等,當然也有事實根據的。不過在傳說中,不免羼入【41】想像成分,弄到與實際情形脫節。所以,唯有從傳說中,尋求其原始依據的事實,才是對於傳說的合理解說。
「我以為,古代的須彌山與四洲說,大體是近於事實的」。先從須彌山來說:須彌山,實即是喜馬拉耶山(其實,這不只是我個人所說)。這不但是聲音相合,而且須彌山為世界的最高山,而依近代測量,喜馬拉耶山也是這個世界的最高山。漢譯的經傳中,須彌山以外,有雪山,其實雪山也就是須彌盧山。如釋迦族後裔四國中,有呬摩呾羅國,意思就是「雪山下」。又在喜馬拉耶山南麓,有蘇尾囉(即須彌盧的異譯)國,古稱為雪山邊地。所以,雪山──喜馬拉耶山與須彌盧山,為同一名詞的分化。在佛教的傳說中,離開雪山而說須彌山,須彌山也就消失於現實空間,而不知何在了!
我從《起世經》中,見到海在地面的古說,這是與四洲在海中的傳說矛盾。又從《阿含經》中,見到佛從忉利天(須彌山頂)為母說法下來,及阿修羅上侵忉利天而失敗下來,都在喜馬拉耶山南不遠(並見《佛法概論》引述)。因此作成這一解說:須彌山即喜馬拉耶山,南閻浮提,北拘羅等,並不在大海中,而是沿喜馬拉耶山四面分布的區域。去年秋天,讀到新譯出版的《小乘佛教思想論》,才知道印度教的傳說,閻浮提以須彌山為中心,分為七國。北有鬱怛羅拘羅,南有婆羅多。須彌山四方有四樹,山南的樹名閻浮提(原書譯作姜布,即瞻部。佛教也說閻浮提從此樹得名;樹在河旁,河名閻浮提,產金)。所以南方婆羅多,也名閻浮提;而總稱七國為閻浮提,只是以閻浮提來統稱須彌山中心的七國。這可見佛教與印度教,都共同依據古代的傳說──依須彌山為中心而四面分布。但又各自去想像,組織為獨特的世界形態。
【34】 《太虛大師全書 第十一編 真現實論宗依論》:「太陽系中八大行星,除上水、金、地、火四星,木星環日於火星外,應為東方天王之天眾及華手天器界。火星、木星間,有多小行星,應為星宿天之器界。土星環日於木星外,應為西方天王之天眾及持鬘天器界。天王星為管理南贍部洲南方天王眾之器界,名義更為顯然。海王星則為北方天王眾及常放逸天之器界。至於彗星,不由太陽統攝,然時隱時現於太陽系中,應為阿素洛或妙翅鳥之器界。而太陽則為忉利天之器界也。過此以往,為空居天,非日之光熱攝力所能及。故太陽系之範圍,即蘇迷盧之範圍也。」(第19冊,p.230) 的
【35】
(1)《大般涅槃經》卷20〈9 嬰兒行品〉:「一切眾生方類各異所言不同,如來方便隨而說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又嬰兒者能說大字,如來亦爾說於大字,所謂婆啝。啝者有為,婆者無為,是名嬰兒。啝者名為無常,婆者名為有常。如來說常,眾生聞已為常法,故斷於無常,是名嬰兒行。」(大正12,485 b26-c2)
(2)《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8:「十六觀行中,嬰兒行為最。哆哆啝啝時,喻學道之人離分別取捨心,故讚歎嬰兒,可況喻取之。」(大正48,206c18-20)
【36】《大般涅槃經》卷20〈9 嬰兒行品〉:「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楊葉實非金也。」(大正12,485c10-13)
【37】
(1)《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世尊告曰:是故,大王!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大王!當知人身之法猶如雪揣,要當歸壞;亦如土坏,同亦歸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偽不真;亦如空拳,以誑小兒。」(大正2,638c2-7)
(2)《大智度論》卷19〈1 序品〉:「信諸法無所有,如空拳誑小兒。」(大正25,204b2-3)
【38】 往世書,梵名purāṇa。又作富蘭那聖典、古事記。係古代印度神話傳說之總集。乃印度教主要經典之一,約於西元前一世紀至十世紀間完成。相傳為廣博(梵vyāsa,音譯毘耶娑)所作,然實為長期積累之作品。(《佛光大辭典(四)》p.3198)
【3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2〈27 十定品〉:「佛子!如無熱大池,於四口中流出四河入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四辯才,流出諸行,究竟入於一切智海。」(大正10,222b15-17)
【40】 《起世經》卷1〈1 閻浮洲品〉:「阿耨達多池東有恒伽河,從象口出,與五百河俱流入東海。阿耨達多池南有辛頭河,從牛口出,與五百河俱流入南海。阿耨達多池西有薄叉河,從馬口出,與五百河俱流入西海。阿耨達多池北有斯陀河,從獅子口出,與五百河俱流入北海。」(大正1,313a2-8)
【41】 羼入:攙入。(《漢語大詞典(九)》,p.19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