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
釋開仁編.2010/4/16
第二節德行的實施原則
一、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p.186-p.189)
德行不但是內心的,是見於事實的。引發人類的德行本能,使他實現出來,才成為善的行為。
(一)契合於和諧、福樂、清淨的善行為一般人生德行的理想
從全體佛法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諧、福樂、清淨為理想,為標準。
生存是最基本的,如離開這一根本事實,一切皆無從說起。但人類不只需要生存,更需要和諧的、福樂的、清淨的生存。如充滿私欲、倒見、欺凌、壓迫、侵奪──雜染而不清淨的生存,即無生的幸福,彼此也難於和諧,即違反人類互依共存的要求。
人世間無論怎樣的充滿矛盾、苦痛、罪惡,無論和諧福樂清淨的怎樣難於實現,但這到底是契於理而順於情的人生終極的理想,到底是人類生活中的部分事實。
人生德行的自覺,有意無意的以此和樂清淨的人生為理想,以身心行為而契合這一標準的為善行;從自他關係中,不斷努力而使他增進。
(二)從現在的自他和樂擴展至無限時空的相依性
然而,自他的和樂清淨,應該從無限時空的觀點去眺望,這比一般所見的要擴大得多。
1、有情與器世間是無限的眾多與廣大
世間的有情,如人、如畜,更低級的,或更高級的,有情是無限的眾多。
有情依住的器世間,也不但是渺小的地球;像地球那樣的,更大更小,空間是無限的廣大。
2、有情與世間從無始以來至無限的未來仍舊是相依共存
有情從無始以來,在死死生生的不斷相續中,時間是那樣的悠久。有情與世間的一切有情,從過去到現在,都有過相依共存的關係;現在如此,將來也還要相依共存的。
3、和樂清淨的人生觀是依人為本而延續於無限的時空
所以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道德準繩,不僅是這一世間,這一時代的人類。
不過佛出人間,為人類說人法,還是依這人類為本,再延續於無限的時間,擴展到無限的空間,織成自他間展轉相依,展轉差別的網絡。
(三)從自心的淨化與深化擴及到器世間的淨化
1、依內心的淨化使道德擴展而完成
自他生存的和樂清淨,不能單著眼於外表的事行。內心會策導我們趨向於合理的行為,或誤趨於不合理的行為,所以內心的是否清淨,是否出於善意,對於自他的和樂清淨,有著深切的關係。那麼,人類的德行,應內向的深刻到內心的淨化,使道德的心能增進擴展而完成。
2、從自心的淨化擴大到器世間的淨化
淨化自心的「定慧熏修」,「離惑證真」,達到法的現覺,即德行的深化。由於自心淨化,能從自他關係中得解脫自在,更能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於世間。所以說:「心淨則眾生(有情)淨」。【33】
佛法的德行,不但為自他相處,更應從自心而擴大到器世間的淨化,使一切在優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滿生意的和諧。所以說:「心淨則國土淨」。【34】
(四)從平常到廣大即三乘德行的延伸
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為本而內淨自心,外淨器界,即是從一般的德行,深化廣化而進展到完善的層次。
大體的說:
◎人天的德行是一般的;
◎聲聞的德行,進展到深刻的淨化自心;
◎菩薩的德行,更擴大到國土的嚴淨。
二、德行深化的真義(p.189-p.193)
(一)德行的深化是傾向於出世的超脫
佛法的德行,不但是深化的。但否定世間而傾向於超脫的深化,確是佛法德行的核心。
凡圣的分水岭
(二)超脫的動機與目的
1、確認世間是無常苦迫性
考釋尊的教法,世間是「危脆敗壞」的別名(雜含卷九‧二三一經);【35】有情是迷情為本的蘊聚,生死死生的流轉者;世間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學者應該「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雜含卷二七‧七二六經)。【36】確認世間的無常苦迫,勤修戒定慧,即對於現實的要求超脫。
危脆敗壞 - 从根、境、识、触、受去说
2、現實的超脫是確定行為的價值決非否定人生
現實的超脫,決不是常人所誤解的悲觀、厭世、否定人生。
依一般說:
◎人生是無常的,也是相續的;
◎是苦,而色等也有樂(雜含卷三‧八一經);【37】
◎是不淨,也是有淨相的;
◎是無我,也有相對的假我。
依人事論人事,佛法決不否定人生,反而肯定人生,以人生的和樂為道德標準,確定行為的價值,使人類努力於止惡行善。
(三)德行深化的意義
1、為徹底解放不徹底、不究竟、不自由的生死大苦
至於深化的德行,從無常苦迫的世間觀,修戒定慧,傾向於無生解脫,這是另有他的深意。
如《雜含》(卷一七‧四七三經)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38】
又(四七四經)說:「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39】這是比對於寂滅,而觀察無限生死的流轉,即不能不如此說。
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一切苦痛的領受,不消說是苦的;即使是福樂、定樂,也霎【40】眼過去,在不知不覺的無常中幻滅。有情即生死流轉的存在,終久在忽苦忽樂的,忽進忽退的生死圈中。這樣的生死,包含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無限生死中的一切活動,一切遭遇。這不徹底、不究竟、不自由的生死,實在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總和。如不給予徹底解放,什麼總是歸於徒勞。
一切行,诸行: 有为法
2、解脫生死的實踐即在生死與世間中去實現
深化的德行,即解脫生死的實踐,並非專重「臨終一著」,專門講鬼講死了事。
解脫生死的德行,即徹底解脫這迷情為本、自我中心的生活,使成為正覺的生活。
◎因為現實一般的是生死,所以稱超脫了的正覺為無生。
◎現實一般的是世間,所以稱超脫了的為出世。 出世:离开烦恼
無生與出世等,即是淨化這現實一般的正覺。無生與出世,即在這生死與世間中去實現。
无为不能离开有为
(1)以革命為例
這例如革命,認定了舊政權的自私── 家天下【41】的本質,非徹底推翻,不能實現共和的新國家,這才起來革命,推翻統治層。但革命不就是破壞,同時要建立新的政權,改造社會,促進社會的自由與繁榮。
(2)以自我本位為例
佛法深化的德行,似乎重於否定,也恰好如此。這是徹底的自我革命,洗盡私欲倒見,才能從自我──我、我家、我族、我國等本位中解放出來,轉移為人類──有情、法界本位的。
(四)深化的德行是人生自他共利的究竟完成
從有漏到無漏,從世間到出世,從凡情到聖覺。這深化的德行,從一般的人生德行而進修到深入無生,又從無生出世的立場,而廣行自他共利的大行。【42】深化的德行,好像否定現實一般的人生,實即是充實了完成了人生。
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
|
第一節、德行的心理要素──根源:無貪、無瞋、無癡。
|
一、道德的意向
|
慚
|
愧
|
|||
二、道德的努力
|
精進
|
||
不放逸
|
|||
三、道德的純潔信
|
信
|
||
第二節、德行的實施原則
|
一、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
|
平常:自他關係的和諧
|
|
深刻:自他間展轉相依的福樂
|
|||
廣大:內淨自心,外淨器界的清淨
|
|||
二、德行深化的真義
|
無生與出世
|
【33】
(1)《雜阿含經》卷10(267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
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我不見
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是故比丘!當善思
惟,觀察於心。…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譬如畫師、畫
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
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
色。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不如實知)識,識集,識滅,識
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當生未來色、受、
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
苦。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
色;以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色。如實知受……。想……。行……。(如實知)識,識集,
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識;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識。不樂著
於色、受,想、行、識故,於色得解脫,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等解脫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大正2,69c3-70a10)[※對應《相應部》III,p.152]
(2)《維摩詰所說經》卷1〈3 弟子品〉:「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
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
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
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
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
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
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
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
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自捨
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
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大正14,541b10-c6)
(3)另請見:《大毘婆沙論》卷142(大正27,731b11-12);《顯宗論》卷5(大正29,95b27)。
【34】 《維摩詰所說經》卷1〈1 佛國品〉:「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大正14,538a21-c15)
【35】 《雜阿含經》卷9(231 經):「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大正2,56b14-19)
【36】 《雜阿含經》卷27(726 經):「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大正2,195b14-27)
【37】 《雜阿含經》卷3(81 經):「佛告離車摩訶男:「彼富蘭那為出意語,不足記也。如是富蘭那,愚癡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清淨?摩訶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訶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清淨」。」(大正2,20c24-21a21)
【38】 《雜阿含經》卷17(473 經)(大正2,121a9-11)。
【39】 《雜阿含經》卷17(474 經)(大正2,121a28-b1)。
【40】 霎[ㄕㄚˋ]:瞬間。(《漢語大詞典(十一)》,p.705)
【41】 家天下:謂帝王把國家作為自己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語本《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鄭玄 注:“傳位於子。"《漢書‧蓋寬饒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導論二:“古時的人以為堯 舜 傳
賢而夏 禹 傳子,是家天下的開始。貶稱帝號為王。"(《漢語大詞典(三)》,p.1457)
【42】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九章,(p.251-p.252):「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這只能略舉大要,可從《般若經》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三心,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一、無所得為方便,是菩薩行的善巧──技巧。一般的行為,處處為自我的私欲所累,
弄得處處是荊棘葛籐,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這惟有體悟空無所得,才能解脫自
由。聲聞雖體悟不取一切法相的空慧,由於偏于空寂,所以自以為一切究竟,不再努力于自
利利他的進修。這樣,無所得又成為障礙了。菩薩的空慧,雖是法增上的理智,但從一切緣
起有中悟解得來,而且是悲願── 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無所為而為,成為
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菩薩行的志向。一切智智即佛的無上覺。心與佛的大覺相應,
淺顯的說,這是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為目標,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趨求,要求自己也
這樣的大覺,這是自增上的意志。一般的意欲,以自我為中心而無限的渴求。聲聞行以無貪
得心解脫,偏於自得自足。菩薩的發菩提心,是悲智融和淨化了的意志。有這大願欲,即是
為大覺而勇于趨求的菩薩。
三、大悲為上首,菩薩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為上首的。大悲是菩薩行的動機,是
世間增上的情感。為了救濟一切,非以無所得為方便,一切智智為目標不可。「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於此初發心」。這是菩薩行的心髓,以慈悲為本,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實是自利與利他的互相促進,進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圓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