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觀
釋開仁編.2009/12/18
第二節 心與心所
一、認識的過程(p.113-p.117)
关照認識的過程 ->Vipassana
(一)心與心所的界定
心與心所,約心的統覺(心)及所有複雜的心理內容(心所)說。
心所,是「心所有法」,心所生起,繫屬於心而為心所有的,此心與心所,從依根緣境而發識來說,每分為六識聚,而分別說明他的複雜內容與發展程序。
(二)心所法之「五遍行」為認識過程中的要素
六識聚所有的心所中,最一般的,即作意、觸、受、想、思五者(五遍行)。作意與觸,更為認識過程中的要素。
1、作意的譯語與含義【26】
(1)舉經明義
作意,如《中含‧象跡喻經》說:「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27】
(2)各家對「念」的譯語。
此「念」,《雜心論》譯作「憶」;《智度論》譯作「憶念」;【28】玄奘即譯為「作意」。【29】
(3)釋「作意」的內容
A、總述「作意」有淺深二義
◎粗淺的說,此作意即注意。
◎深刻的說,根境和合時,心即反應而起作用;由於心的警動,才發為了別的認識。此心的警動、反應,即作意。
B、特明「憶念」的含義
古譯為憶念,這因為內心的警動,是在根取境相時,心中有熟習的觀念起來與境相印合;由根境感發反應而起憶念與境相印合,這才成為認識。
C、明「憶」亦是「憶念」的不同解說
《入阿毘達磨論》也說:「亦是憶持曾受境等」【30】。唯識家的「警起心種」【31】
D、上座部(解脫道論)九心輪之「見」義即與「作意」的作用相同,也即此義的不同解說。
上座者的九心輪,在根識的矚「見」境界前,有「能引發」(藏譯作動),即與作意──念的作用相同。【32】
2、觸
(1)引經明觸的含義
論到觸,習見【33】的經句,如《雜含》(卷一三‧三○六經)說:「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34】
這即是根、境二和生識,根、境、識三和合觸的明證。
根、境和合生識,即由於根、境相對而引起覺了的識。此識起時,依根緣境而成三事的和合;和合的識,即名為觸──感覺而成為認識。
(2)分別經部與有部的看法不同
此觸,
◎經部師解說為即是識,即觸境時的識,如《雜含》(卷一三‧三○七經)說:「眼色二種緣,生於心心法。識觸及俱生,受想等有因」【35】 。
◎有部以識及觸為二,又是同時相應的;
※所以觸從三和合生,又為令三和合的心所。
(3)抉擇二家之說
與根境相對的識,本沒有二者,但由於根取境的引動內心,心反應緣境而成為認識,此從外而內(根取境),從內而外(认识作用)的認識過程,似乎有內在心與緣境心的二者。如作意與心,識與觸,即是如此。此認識過程,本為極迅速而難於分別先後的,也不能強作內外的劃分,不過為了說明方便而如此說。否則,易於誤會內心為離根境而恆在。
3、受、想、思
受、想、思與識觸俱生。
(1)受等三者依觸緣觸而生
經中曾說到受等依觸緣觸而生【36】
(2)受等三者的作用。因為不是識的觸境而成為認識,一切感情、構想、意志作用,都無法表達出來。
A、受──對境引起不同的情感
識為有情對境所起的認識,認識到的境界,必與自己相關而引起不同的情感;
B、想──取境像而有推想、想像
認識必有攝取境像而成為表象作用,或進而有推想、想像;
C、思──引起對付外境的作用
認識外境,必引起對付【37】
D、結外境的作用──思。
所以佛法中,不論為五識的感性知識,意識的理性知識,都必會引起受、想、思來。
(三)從緣起觀來看心心所同時起與前後起的說法
1、舉「心聚」與「心流」二家之說
古來,
◎或主張心與心所同起,即同時而有極複雜的心理活動。
◎或主張我們的心識是獨一的,在極迅速的情況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
2、以緣起相依共存的角度,來說明先後代起而為一心聚的認識過程
關於這,應從緣起觀的立場而抉擇他。認識作用,為相依共存的。
◎如從和合的觀點而分析他,即發現確為非常複雜而相應的心聚。
◎但認識又為相續而起的,如從動的觀點,辨別認識的內容,即知認識又確為先後別異的心流。
從識觸而受,從受而想,從想而行的認識過程,似乎與識觸與受、想、思俱生的見解相反;但在同時相應的學者中,對於認識的先後發展,也有此解說。【38】
阿含經 瑜伽論 攝大乘論 解脫道論
識觸…………率爾…………見…………………見
受……………尋求…………等尋求……………受
想……………決定…………等貫徹、安立……分別
行……………染淨…………勢用………………令起、速行
◎受,是情感的受,也是從承受到未能明確分別中間的探求。(受)
◎決定,即確定他是什麼,徹底明了而安立分別名言,這與想心所一致。(想)
◎染淨,即善惡心行,與勢用等相同。(思)
這樣,儘管同時起與前後起有諍,而在認識的發展過程中,識觸與受、想、思,確乎可以看作先後代起而為一心聚的重心。
《佛法概論》第八章之「補充講義」
2009/12/25
一、(p.122)「瑜伽之五心次第」: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320-p.322):
我們的心理活動,生理活動,一向受著明了意識的節制與指導。這種明了意識的制
導作用,使我們的身心活動,形成慣習性。無論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下意識的),
活動都受到限制。
從心理方面來說,一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五心次
第生起。如是慣習了的,每從率爾心(突然的觸境生識)而直接引起染淨心,或者直接
引起等流心(同樣的心境,一直延續下去)。我們對於事理的考察,法義的決了,經過
相當時期,大都造成思想的一定方式。等到思想定了型,總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去了解,
去思考,去行動,很難超出這個圈子。又如專心想念什麼久了,就是談話、喫飯、走路、
做工,什麼時候,內心都離不了那種境界。連自己要丟開他,也不容易做到,(如這是
貪瞋癡慢等雜染心,心理就會失常,或者顛狂)。
從生理方面來說,一般是:審慮思、決定思、發動(身)思──三思次第的生起。
但如是慣習了的,就不必經審慮與決定的過程,直接發為身體的動作。說到我們的身─
─生理活動,一向分為兩類:
一是見於外的,受身識(與意識同時的身識)的制導。除(如上所說的三思過程)
適應當前環境,決定身體的動作而外,還有行住坐臥的姿態,飲食談話等姿態,在久久
慣習下,每成為個人的(自然的)特別姿勢,非下一番大力量,不容易糾正過來。
二是存於內的,如呼吸的出入,血液的流行,筋肉的活動等,這些身內的活動,受
著阿陀那(執持)識的執取。這種內身的攝受作用,唯識家說為阿陀那識。在一意識師
看來,這只是微細意識(與一般所說的潛意識相近)的內取作用。
這種身內的活動,與身體動作有關,如眠時與走路時,呼吸與血液的運行就不同。
我們的明了意識也能影響他,如心情激動時,呼吸、血液、甚至筋肉的活動,都會起著
變化。身體外表動作的習慣性,對於身內的動作,也有著相應的限制。對於身心所造成
的慣習性,我們應該了解兩點:
一、不良(有害於心身)的慣習性,當然不好;好的慣習性,由於世間法的不能有
利無弊,常會引起副作用。
二、有了慣習性,慣習的容易動作,被抑制而不容易發現的,也就不少了。當然,
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動起來。
如念经有口无心
※ 印順導師著:《佛法概論》pp.113-117;《唯識學探源》pp.110-115;《大乘起信論講記》,pp.173-174。
※ 陳水淵著:《南傳上座部〈攝阿毘達磨義論〉的哲學思想研究》p.137。
※ 長尾雅人:《攝論和釋、注解》pp.123-124。深浦正文:《唯識學研究》上卷,pp.32-33。
十七心识: 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 在8 确定心时确定
二、善心所與惡心所(p.117-p.121)
(一)釋辨析心心所的用意
1、辨析是為了淨化自心
佛法對心心所的辨析,為了淨化自心,即了解認識的內容與過程,為善為惡,才能給予對治而淨化他。佛法的觀心,是應用的心理學,這是學者所不可忽略的。
2、除了受、想以外,一切善惡心所為行蘊所含攝的內容
◎直覺境界的(五)識觸,即含有可意與不可意,
◎於是引起自心的痛苦或喜樂──受;
◎種種分別──想;
◎引起見於身體語言的動作──思。
五蘊的識、受、想、行,實為從認識到行為的過程。五蘊中的行蘊,以思心所為主。除了受、想以外,以一切善惡心所為行蘊的內容,雖為後起的,但實為當然的結論。
(二)總說三善根與三不善根為其他善惡心所的根本
善心所與惡心所,是極複雜的,可以約種種的含義而立種種名的。其中主要的,即三善根與三不善根。根,即為善與惡的根本特性,其他善惡心所,都依此而生起。
1、釋三不善根的內涵
三不善根,即貪、瞋、癡。
(1)三不善根的含義
貪是有情自體與環境的染著;癡──無明是對於有情無情一切事理的蒙昧;瞋是對他──他人的不能關切,不能容忍的敵視。
(2)引論明粗顯的貪瞋癡由隱微的三不善根而生
據真諦譯《隨相論》說:「如僧祇等部說:……煩惱即是隨眠等煩惱,隨眠煩惱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貪、瞋等不善」。【39】這可見一般粗顯的貪、瞋、癡,從隱微的,潛行的染根──三不善根而生,三不善根即是隨眠。【40】
(3)抉擇上座系學者別立的三無記根與四無記根之說
A、標舉上座系學者的說法
但上座系的學者,以三不善根為欲界粗重的不善,於是乎別立三無記根【41】或四無記根【42】
B、評破,
其實無記根不是經文所說的。
C、顯義
四無記根的無明,為隱微的蒙昧心,從不同的性能來分別:我見即癡分,我愛即貪分,我慢──自恃凌他即瞋分。於隱微蒙昧的覺了中,有此我見,我愛,我慢,成為有情識的──極深細的本質。這實為三不善根的內容,不過解說不同。此不善根為一切不善心所的根源;隱微蒙昧雖不是嚴重的惡心,但到底是不清淨的。
2、釋三善根的內涵
(1)明三善根也是希微而難以明確覺了的
這相反的善根,即無貪、無瞋、無癡,也是希微【43】而難以明確覺了的。即在一般有情的不善心中,善根也隱微的潛行於心的深處。如經中說:「如是補特伽羅,善法隱沒,惡法出現,有隨俱行善根未斷」(順正理論卷一八引經)【44】
(2)三善根的極致,即般若、大悲、三昧的圓滿。從此三善根而顯現流行,即一般心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
如擴充發展到極高明處,
◎無癡即般若,
◎無瞋即大(慈)悲,
◎無貪即三昧。【45】三昧即定心;定學或稱心學,而經說「離貪故心得解脫」【46】。無貪為心性明淨而不受染著,解脫自在,才是大定的極致。
【26】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254):「說到「抉擇」,就是(*此處約《辨法法性論》而言)「依大乘經,如理作意攝,一切加行道」。悟入法性的抉擇方便,含有『如理作意』與『加行』二義,這都是依大乘經的。
經論所說作意,略有三類意義:一是注意,如作意心所。二、作意是修定時,內心的觀想繫念。三、這裏的作意,是思惟,思考抉擇的意思。平常說,學佛法有四條件:一、親近善友(善知識);二、多聞正法(多多的聽法);三、如理思惟(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就是依法修行大乘經法,經如理思惟,然後依著作止觀的修行,就是一切加行道。」
【27】 《中阿含.象跡喻經》卷7〈3 舍梨子相應品〉(大正1,467a4-6):「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28】
(1)羅什譯《大智度論》卷42〈9 集散品〉:「譬如眼、色因緣生眼識,三事和合故生眼觸,眼觸因緣中即生受、想、思等心數法。是中邪憶念故,生諸煩惱罪業;正憶念故,生諸善法。」(大正25,364c4-7)
(2)另外,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8〈滅諍品〉(大正8,280c):「諸菩薩摩訶薩,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人說,正憶念時,得如是今世功德;…。」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27〈第二分.攝受品〉(大正7,147b):「諸菩薩摩訶薩甚奇希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書寫、解說、廣令流布。…。」另請參照:Takayasu Kimura(1986), p.40(line19): …paryavApnuvanto dhArayanto vAcayanto yoniZaZ ca manasikurvantaH,…
【29】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36):「作意或譯作思惟、念、憶念。」
【30】 玄奘譯《入阿毘達磨論》卷1:「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即是引心趣境為義,亦是憶持曾受等。」(大正28,982a12-14)
【31】 玄奘譯《成唯識論》卷3:「作意謂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大正31,11c6-7)
【32】 窺基《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2:「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轉名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其心既於此境上轉見照矚彼;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受);既察彼已,遂等貫徹識其善惡(想)。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想);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復返緣前所作事;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名為九心。」(大正43,635b18-29)
【33】 習見:常見。(《漢語大詞典(九)》p.645)
【34】 《雜阿含經》卷13(306經)(大正2,87c26-27)
【35】 《雜阿含經》卷13(307經)(大正2,88b1-2)。
【36】
(1)《長阿含.13大緣方便經》卷10:「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大正1,61a25-b3)
(2)《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2〈21 緣起品〉:「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受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觸,廣說乃至。若無眼觸為有眼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不也,世尊!乃至若無意觸,為有意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不也,世尊!若全無觸為可施設,有諸受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受無不以觸為緣,是名觸緣受。如是諸受,觸為緣、觸為依、觸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觸緣受。」(大正26,510a4-12)
【37】 對付:亦作“對副”。應付;處置。(《漢語大詞典(二)》p.1293)
【38】 關於文中的對照表,經論的出處如下:
(1)《雜阿含經》卷13(307經):「眼色二種緣,生於心心法。識觸及俱生,受想等有因」。(大正2,88b1-2)
(2)《瑜伽師地論》卷1:「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率爾心)是眼識;二(尋求心、決定心)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心]。此後乃有等流眼識[於]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大正30,280a22-27)
(3)編者按:參考印順導師著作《唯識學探源》(p.111-112)得知,其所引之「西藏所傳無著論師的《攝大乘論》,也有有分識的記載,但只有七心:「聖上座部教中,亦說名曰:有分及見,分別及行,動及尋求,第七能轉」。---但並沒有與此相當的用語,反而另一《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的引文有相同的名相。如窺基《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2云:「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大正43,635b18-20)
(4)《解脫道論》卷10〈11 五方便品〉:「於眼門成三種,除夾上中下。於是上事,以夾成七心,無間生阿毘地獄。從有分心、(生)轉(心)、見心、所受心、分別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從彼更度有分心。」(大正32,449b6-17)
【39】 《隨相論(解十六諦義)》卷1:「如僧祇等部說:『眾生心性本淨,客塵所污。』淨即是三善根,眾生無始生死已來有客塵,即是煩惱。煩惱即是隨眠等煩惱,隨眠煩惱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善根故生信智等,信智等生時與三善根相扶,故名相應。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貪瞋等不善。」(大正32,163b7-13)
僧祇等部:大众部
【40】 詳閱: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p.107)。
【4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56:「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無記根有三:謂無記愛、慧、無明。無記愛者,謂色、無色界五部愛。無記慧者,謂有覆無記慧,無覆無記慧。有覆無記慧,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色無色界五部染污慧。無覆無記慧,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變化心俱生慧。無記無明者,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及色無色界五部無明。此中,無記貪相應心,由三無記根故名有根心。所餘有覆無記心,由二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慧、無明。一切無覆無記心,由一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慧。」(大正27,795a18-29)
【42】
(1)《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1 辯五事品〉:「無記根云何?謂四無記根,即無記愛、無記見、無記慢、無記無明。」(大正26,693a25-26)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9〈5 分別隨眠品〉:「於上所說無記惑中,幾是無記根?幾非無記根?頌曰:『無記根有三,無記愛痴慧,非餘二高故。外方立四種,中愛見慢痴,三定皆癡故。』論曰:迦濕彌羅國諸毗婆沙師說:無記根亦有三種,謂諸無記愛、痴、慧三,下至異熟生,亦無記根攝。何緣疑慢非無記根?疑二趣轉,慢高轉故。彼師謂疑二趣相轉,性動搖故,不應立根。慢於所緣高與相轉,異根法故,亦不立根。為根必應堅住下轉,世間共了,故彼非根。外方諸師立此有四,謂諸無記愛、見、慢、痴。無記名中,遮善惡故。」(大正29,103a6-18)
【43】 希微:隱約不明。《晉書‧隱逸傳‧陶潛》:“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漢語大詞典(三)》p.694)
【44】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8(大正29,440b5-6)。
【45】 《大智度論》卷41〈8 勸學品〉:「
問曰:何等善根故,不墮惡道、貧賤,及聲聞、辟支佛,亦不墮頂?
答曰:有人言:行不貪善根故,愛等諸結使衰薄,深入禪定;
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諸結使薄,深入慈悲心;
行不癡善根故,無明等諸結使薄,深入般若波羅蜜。
如是禪定、慈悲、般若波羅蜜力故,無事不得,何況四事!」(大正25,361c13-19)
【46】
(1)《雜阿含經》卷26(710經):「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大正2,190b17-18)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8:「云何離貪故心解脫?謂無貪善根對治貪欲。」(大正27,147a17-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