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第十一章之「補充講義」
2010/3/19
二、(p.155)三世兩重因果(參見水野弘元《佛教要語の基礎知識》p.168-p.169)
三、緣起法的「法說、義說」:
《雜阿含經》卷12(298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
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2,85a11-b20)
四、南傳註釋書之「十二因緣」二十個模式和四組
【三世】
過去的註釋家將十二支緣起分為三世:「無明」與「行」屬於過去世;生、老死屬於未來世;中間部分的「識」到「有」為現在世。這又可分作兩組:「識」到「受」歸為現在果,現在果是因為過去的「無明」和「行」產生「識」,所以「識」為有情此世所有的來源、根本。「識」作為「名色」的緣,隨著「名色」發展,「六處」也生起,藉由「觸」與外在所緣連結,就生起了「受」。所以,從「識」到「受」是因為過去的無明、行,而生起的現在果。
第二組,從「愛」到「業有」為現在因。當我們對「受」產生強烈的愛時,就開始了心理的循環。愛的心理循環啟動執著,這執著也會導致愛與取,令我們生起行為,產生導致未來輪迴的「業有」。因此,「愛」、「取」、「業有」被視為現在因。
【三連結】
我們就「現在世」這一組,分為現在果和現在因。而現在的因果與過去的因果,便可產生「三連結」。
什麼是三連結?
第一個連結:「過去因和現在果(行與識)」的連結。第二個連結就是「現在因與現在果(受與愛)」的連結。第三個連結為「現在因和未來果(業有與生)」的連結。
當「無明」與「行」被歸為是過去,「愛、取、有」被歸為現在,這樣的分法就是一種方便。我們不應該認為「無明、行」被歸為過去世,就認為「無明、行」就是過去。「愛、取、有」被歸為現在,就認為過去沒有「愛、取、有」。所以,傳統註釋家為了使我們完整地了解十二緣起而提出了其他不同的角度,就是二十個模式和四組。
【過去因跟現在果(行與識)、現在因跟現在果(受與愛)、現在因跟未來果(業有與生)構成所謂的三連結。】
要了解過去因,必須了解不是只有無明和行,還有其他三個,也就是五個過去因。過去的五個因就是「無明、行、愛、取和業有」。過去的五因在過去發生功能,同樣地,現在也繼續運作著。而現在「愛、取、有」在活動時,同時也伴隨著無明和行一起活動。因此,我們就有了五個現在的因—愛、取、有和無明、行。
現在果包含從「識」到「受」五個。五個現在果到未來也一樣會運作,所以稱為五個未來果。基於這樣的解釋,我們可說是有二十個因和四組。五個過去因產生五個現在果,五個現在因產生五個未來果。
事實上,生跟老死也可放到五個現在果當中,現在就有老死,不是嗎?所以,就有七個現在果,也可以有七個未來果。古老的解釋為了清楚地說明,才切分了五個現在因、五個未來果。(菩提长老)
【由「三輪轉」的角度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可被歸類為三輪轉。第一為「煩惱輪轉」。煩惱輪轉的第一個煩惱就是無明、第二是愛、第三是取。第二個輪轉是「業輪轉」。這就是在十二因緣中,代表「業」的二支—「行支」和「業有」支。第三就是「果報輪轉」。果報輪轉包含了第三、四、五、六、七支。第十的「業有」也會產生果報,所以,第十被歸成果報,是指業果報「有」中的「再生有」。另外,生與死是果報輪轉。
三輪轉相当于北传惑业苦
’有‘分成’业有’-「業輪轉」、‘再生有’-「果報輪轉」
【煩惱輪轉(無明、愛、取)、業輪轉(行、業有(部分))、果報輪轉(識至受、業有(部分)、生、老死)即三輪轉。】
在三輪轉中也有因果的關係,最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煩惱輪轉是促使「業輪轉」的因,而業輪轉是構成「果報輪轉」的因。不同的果報是因為造不同的業而產生。感不同果報的有情,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又再啟動了煩惱輪轉;從不同的煩惱輪轉又再產生不同的因;再從業輪轉又會再產生果報,果報輪轉又繼續產生煩惱輪轉,我們的煩惱輪轉就這樣一直循環不止。
【二根】
從「業行」看又有二根。「無明根」是從過去延伸到現在,「愛」是現在根,也會延伸到未來的果。我認為這是相對性的解釋,也可以說因為過去的愛導致現在,因為現在的無明而有未來。
※ 摘自《香光莊嚴》第87 期(民95.9),菩提長老講/釋自鼐譯/編輯組整理。另請詳參:覺音
著/葉均譯《清淨道論》(底本,p.200、p.57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