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釋開仁編.2009/10/30
第二節莫辜負此人身
一、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p.50-p.52)
(一)五趣
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經分為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此五類,即世間的存在者,有高級的,有低級的。在我們所住的世間,有人、有畜生、也有鬼。
1、畜生:一切禽獸,蟲魚的總稱
畜生,如空中的飛鳥,水中的魚龍,地上的走獸。有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一棲的,兩棲的,三棲【25】的種種。也稱為傍生【26】,即一切禽獸,蟲魚的總稱。
2、鬼:從饑渴苦迫得名,常稱之為餓鬼
鬼,常人雖不易見到,但是住在此世間的。人類對於鬼的確信,或由於夢見死亡的眷屬,或由於疫病及病人的所見所聞,或由於跳神扶乩等神秘現象。其中最主要的,為見到死亡者的孤苦饑渴,如《易》所說的「遊魂【27】為變」【28】。這雖有無財、少財、多財──如血食之神的差別,從饑渴苦迫得名,常稱之為餓鬼。【29】傳說:唯有生在餓鬼中,才會享受兒孫的祭祀。【30】這是有情的一類,與中國「人死為鬼【31】」的思想不同。
3、天
比人高一級的是天,天中也有高級與低級的。
◎低級的天,是鬼、畜中有大福報者。【32】如四王天中的毘樓博叉,是龍王,是畜生;毘沙門是夜叉,是鬼。【33】
◎四王天以上的帝釋天,才是人身的;但為帝釋守衛的,也還是鬼、畜之類。【34】
4、地獄
比人間低一級的,是地獄。地獄為各宗教所共同承認的。
◎佛經說主要是八熱地獄,基督教也說地獄中是火。佛經【35】與舊約【36】都有「現身入地獄」的記事:「大地裂開,人為從地涌出的火燄所籠罩,墜入地心。」
地獄在地下,即地球中心,地心確是火熱的。
◎經上又說有八寒地獄,或與南北極有關。
總之,是比人間更苦的,有從人身也有從鬼畜而下墮的。
5、人與五趣的關係
五趣有情的高下分布,是這樣:
依此圖,可知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上有快樂的天堂,下是極苦的地獄;兩旁是畜生與餓鬼,雖在此人間,但遠不及人類。
(二)人為五趣的中心是上升下墮的機紐
五趣各是有情的一類,而人為五趣的中心,為有情上升下墮的機紐。此人本的有情觀,與中國一般的鬼本論非常不同。
二、人類的特勝 (p.52-p.57)
(一)五趣中人間最好
五趣中,平常以為天上最好,地獄最苦,這是一般宗教的傳統見識。怕墮地獄,求生天國,是他們共同的要求。佛法獨到的見地,卻以為人間最好。【37】這因為一切有情中,
1、三惡趣不是有苦無樂就是苦多於樂
地獄有寒熱苦,幾乎有苦無樂;
畜生有殘殺苦,餓鬼有饑渴苦,也是苦多於樂。
2、天上雖有欲樂與定樂但容易墮落
天上的享受,雖比人類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種物質欲樂,精神定樂的陶醉,結果是墮落。
3、人間為天的善趣
所以人間最好,經中常說「人身難得」【38】的名言。《增含.等見品》說:某「天」五衰相現【39】──將死時,有「天」勸他說:你應求生善趣的人間。人間有什麼值得諸天崇仰呢?經上接著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這即是說:諸佛皆在人間成佛,所以人為天的善趣,值得天神的仰慕。【40】
(二)惟有人間才能稟受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
成佛,是體悟真理,實現自由。佛陀說法,即是宣揚此真理與自由之光。
1、諸天是享樂主義者不能策發向上惟有墮落
真理與自由,是天國所沒有的,有的只是物欲與定樂。諸天是享樂主義者,不能警覺世間的苦難,不能策發向上,所以惟有墮落,不能獲得真理與自由。
2、體現真理而解脫成佛是由人修行而成就的
釋尊曾說:「我今亦是人數」(增含.四意斷品)。【41】這可見體現真理而解脫成佛,不是什麼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間,才能稟受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這是《阿含經》的深義。我們如不但為了追求五欲,還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發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間才有可能,所以說「人身難得」。
(三)人間有四種特勝
佛陀何以必須出在人間?人間有什麼特勝?這可以分為四點來說:
1、環境特勝
(1)環境太樂與太苦,皆不易稟受佛法
環境: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三途太苦。太樂了容易墮落,太苦了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
(2)苦樂參半的人間,才是知苦而能厭苦的道場
人間也有近於這兩邊的形態:
◎如生活寬裕,遺產豐富的,由於物質的過分享受,窮奢極欲,每每汩沒【42】自己,弄到
墮落而後已。
◎反之,太貧苦了,由於生活的逼迫,為衣食等所苦,或作殺盜等惡業,少有機會能從事學問,追求真理與自由。
苦樂均調的人間,尚有此種現象,何況極樂的天堂,極苦的地獄!經上說:帝釋天為了佛法,特來世間稟受,但他在享受五欲時,竟然完全忘記了。【43】
太樂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
2、慚愧特勝
慚愧:《增含.慚愧品》說:「以其世間有此二法,……不與六畜【44】共同」【45】,這是人畜的差別處。人趣有慚愧心,慚愧是自顧【46】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於「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間」【47】的法制公意,向「輕拒暴惡」,「崇重賢善」而前進。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動力,為人類所以為人的特色之一。
3、智慧特勝
智慧:三惡趣是缺少智慧的,都依賴生得的本能而動作。
人卻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度【48】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不但有世俗智,相對的改善環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奧,到達徹底的解脫。
人間的環境,苦樂兼半,可以從經驗中發揮出高尚的智慧。如不粗不細的石頭,能磨出鋒利的刀劍一樣。
4、堅忍特勝
堅忍: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49】
這世間的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為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這雖也可以應用於作惡,但如以佛法引導,使之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即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
5、小結
這四者,環境是從人的環境說;後三者,是從人的特性說。
◎《婆沙論》解說人為「止息意」、「忍」、「末奴沙」三義;【50】
◎《起世經》等說「勇猛」、「憶念」、「梵行」三事的勝於天上,【51】與今所說的三者相同。
慚愧──止息意──梵行勝
智慧──末那沙──憶念勝
堅忍──忍────勇猛勝
(四)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
這樣,諸佛皆出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佛法不屬於三途,也不屬於諸天,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
(五)小結
人生如此優勝,難得生在人間,又遇到佛法,應怎樣盡量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前進。在沒有完成正覺的解脫以前,必須保持此優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惡行而墮入三途,或受神教定樂所蒙惑,誤向天趣──長壽天【52】是八難【53】之一,那可以說是辜負了人身,「如入寶山空手回」!
人间佛教: 依人向佛道
【25】 三棲的蛇:蛇亞目。三棲的鳥類:河烏,翠鳥,鷺科鳥類,雁鴨類等。三棲昆蟲:螻蛄,龍蝨。(參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50704471)
【2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2:「問:何故彼趣名傍生?答: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大正27,866c15-17)
【27】 遊魂:古代指浮游的精氣。《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韓康伯注:“遊魂言其遊散也。"孔穎達疏:“遊魂為變者,物既積聚,極則分散,將散之時,浮遊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為死,成變為敗,或未死之間變為異類也。"三國魏 阮籍《達莊論》:“身者,陰陽之精氣也……情者,遊魂之變欲也。"南朝宋 顏延之《重釋何衡陽達性論》:“精靈草木,果已區別,遊魂之答,亦精靈之說。若雖有無形,天下寧有無形之有?"(《漢語大詞典(十)》,p.1046)
【28】 《佛祖歷代通載》卷16:「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斯盡之矣。」(大正49,631a25-27)
【29】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88-p.89):「三惡趣中的餓鬼,依字面而說,就可知道是受著常患饑渴苦迫的眾生。餓鬼是五趣之一,與我國俗說的人死為鬼不同。
佛法中說:餓鬼有三大類:無財的,少財的,多財的。
無財鬼也有三類:1.炬口(就是燄口),飲食入口,就化為火燄。
2.針口,咽喉細小如針,飲食無法嚥下去。
3.臭口,滿口腐爛發臭,不能飲食。
少財鬼,是多少可以飲食的,也有三類:1.針毛,2.臭毛,3.癭,都因身體的特徵得名。有的
遇到飲食,就化為膿血不淨;或專食痰唾尿屎等不淨。依這一類說,所以是吞噉「不
淨以為食」物的。
多財鬼,享受得相當豐富的,也有三類:
1.棄者,專受人類祭祀而生活的;這與我國傳說的神道相近。
2.失者,是以人間遺失的物品為生的。
這二類,有時也還要遭遇饑渴的苦迫。
3.大勢,那是夜叉、羅剎等大力鬼王,享受與天福相近。
雖有這種種,而多數的無財、少財鬼,都是患著極度饑餓的,因此總名為餓鬼。」
【30】
(1)《正法念處經》卷16〈4 餓鬼品〉:「餓鬼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則有見者;餓鬼世界者,住於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長三萬六千由旬,及餘餓鬼惡道眷屬,其數無量。惡業甚多,住閻浮提,有近有遠。……如是悕望餓鬼,呻吟奔走,處處逃遁。比丘觀已,如是思惟:生死熾燃,欲界增上,如是餓鬼若其種姓,或時設供祭祀亡者,得而食之,以濟身命。唯得食此,餘一切食,悉不得
食。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若惡業盡,從此命終,
業風所吹,流轉世間,受生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中,生工師家,
下賤僮僕,為人策使,餘業因緣,受如是報。」(大正17,92a15-95b4)
(2)《大智度論》卷30〈1 序品〉:「鬼有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即為其主;餓鬼腹如山谷,咽如針,身惟有三事:黑皮、筋、骨,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何況得見!復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火以為飲食。有食糞,涕唾膿血,洗器遺餘。或得祭祀,或食產生不淨。如是等種種餓鬼。」(大正25,279c21-28)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50):「有人問佛:祭祀祖先有沒有用?佛答:如父母死了,墮在餓鬼道中,祭祀他,可使他暫免飢餓的苦迫。若生到人間或天上,畜生或地獄,就用不
著祭祀。因為,如人及畜生,都是不依祭祀而生活的。佛這樣回答,真耐人尋味。但聽者
又問:如父母不墮在餓鬼中,即不要祭祀嗎?佛又答:也可以,因為過去生中的父母,不
能說沒有墮在餓鬼中的。佛不反對祭祖,一、為使餓鬼得食;二、免與印度的習俗發生嚴
重的糾紛。要生人天,要具足人天的正行。有了人天正行,現法得樂,未來也得樂果。相
反的,如殺生、偷盜等邪行,未來墮惡道受苦,現法也受種種苦果。」
《佛在人間》(p.82-p.83):「餓鬼分三:一、沒得吃;二、吃最壞的東西來維持生命,永遠
餓著肚皮;三、受人類的祭祀食,或有或無。這種情形,人間更是遍地都是。特別是遇到
旱荒水潦的年頭,或者兵火、疫癘,弄得赤地千里,食糧無著,大家在饑餓恐怖的生存線
上掙扎過活,這不是人而現成餓鬼一樣的情形嗎!」
【31】
(1)鬼:迷信者以為人死後魂靈不滅,稱之為鬼。《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此之謂鬼。"漢王充《論衡‧死偽》:“二者,死人為鬼之驗,鬼之有知,能害人之效也。無之,奈何?"(《漢語大詞典(十二)》,p.443)
(2)《法苑珠林》卷6:「韓詩外傳曰:死為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露,露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大正53,316b25-29)
【32】 高級的鬼畜,皆通於低級的天。(詳參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1)
【33】
(1)《長阿含經》卷5:「四天王隨其方面,各當位坐。提帝賴吒(DhataraTTha)天王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毘樓勒(VirULhaka)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毘樓博叉(VirUpakkha)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毘沙門(VessavaNa)天王在北方坐,其面
南向,帝釋在前。」(大正1,30b19-24)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1 世主妙嚴品〉:「復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大正10,4b7-8)
(3)《起世因本經》卷6〈7 四天王品〉:「諸比丘!其毘沙門,亦有五夜叉神王,恒常隨逐,側近左右,為守護故。何等為五?一名五丈,二名曠野,三名金山,四名長身,五名針毛。諸比丘!其毘沙門天王,遊戲去來,常為此等五夜叉神之所守護。」(大正1,396a1-6)
【34】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70-p.471):「釋,佛教說是住在須彌山上,為地居的天、龍、夜叉們的統攝者,有多神的特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33(大正27,691c-692a)說:「蘇迷盧頂,是三十三天住處。……山頂四角,各有一峰。……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城名善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城有千門,嚴飾壯麗。門有五百青衣藥叉,……防守城門」。依《大毘婆沙論》等說:金剛手並非帝釋,而是住在須彌山頂的一位藥叉(夜叉)。夜叉很多,都是可以稱為金剛手或執金剛的。初期經律中,那位特別護持釋尊的夜叉,或稱金剛力士,也是執金剛神之一。帝釋自身,其實也是夜叉,所以《論》引《帝釋問經》說:「此藥叉天,於長夜中其心質直」。帝釋的夫人舍脂,也被稱為夜叉,如《毘婆沙論》說:「天帝釋亦愛設支青衣藥叉」。帝釋本為《吠陀》中的因陀羅天,手執金剛杵,而被稱為金剛手。從佛教傳說來看,帝釋是天龍八部,特別是夜叉群的王。」
【35】《別譯雜阿含經》卷15(329 經)(大正2,485a25-b14);《增壹阿含經》卷47〈49 放牛品〉(大正2,804b)。
【36】 出處待考。
【37】 《雜阿含經》卷16(442 經):「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大正2,114a22-c19)
【38】 《雜阿含經》卷15(406 經):「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大正2,108c7-19)
【39】
(1)《增壹阿含經》卷24〈32 善聚品〉(第6 經):「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應。云何為五?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叛。」(大正2,677b29-c3)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0:「謂諸天中將命終位,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
◎云何名為小五衰相?
一者、諸天往來轉動從嚴身具出五樂聲,善奏樂人所不能及,將命終位此聲不起。
有說:「復出不如意聲。」
二者、諸天身光赫弈晝夜恒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
有說:「全滅身影便現。」
三者、諸天膚體細滑入香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身如蓮花葉,將命終位水便著身。
四者、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旋火輪不得暫住,將命終位專著一境,經於多時不能捨離。
五者、諸天身力強盛眼嘗不瞬,將命終時身力虛劣眼便數瞬。
◎云何名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先淨今穢。二者、花冠先盛今萎。三者、兩腋忽然流汗。四者、身體欻生臭氣。五者、不樂安住本座。」(大正27,365a21-b7)
【40】 《增壹阿含經》卷26〈34 等見品〉(大正2,693c19-694a5):「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食知足,恒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於此(人間)命終勿生天上)」
【41】 《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大正2,637b21-24)
【42】 汩沒:沉淪;淪落。(《漢語大詞典(五)》,p.963)
【43】 《增壹阿含經》卷10〈勸請品第十九〉(大正2,593c14-594a11)。
【44】 六畜:指馬、牛、羊、雞、狗、豬。泛指各種牲畜。(《漢語大詞典(二)》,p.24)
【45】 《增壹阿含經》卷9〈18 慚愧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大正2,587b7-14)
【46】 自顧:自念;自視。(《漢語大詞典(八)》,p.1306)
【47】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82):「什麼是慚愧?在人類相依共存的生活中,自己覺得要「崇重賢善,輕拒暴惡」;覺得應這樣而不應那樣。換言之,即人類傾向光明、厭離黑暗的自覺。……佛說:慚愧心「自增上,法增上,世間增上」。即是說:慚愧應依(增上是依義)於自、法、世間三者的助緣來完成。」[詳細解說,另參p.182-184]
【48】 量度:1.審度;考慮。2.測量;測定。(《漢語大詞典(十)》,p.416)
【49】
(1)《大寶積經》卷58〈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一〉:「何故名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是故名為娑婆世界。」(大正11,340b9-10)
(2)《一切經音義》卷27:「娑婆(索訶。唐云:堪忍。由多怨嫉。聖者於中堪耐勞倦而行教化,故名堪忍也)。」(大正54,482c22)
【50】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2:「
云何人趣?答:人一類伴侶眾同分,乃至廣說。
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manuSya)?
答:昔有轉輪王名曼馱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
諸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從是以來傳立斯號。先未號此末奴沙時,人或相呼以為雲頸,或名多羅脛,或名底落迦,或名阿沙荼。
有說:「末奴沙者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有說:「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
有說:「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故。」
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
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
由此因緣故名人趣。」(大正27,867c6-25)
(2)《法苑珠林》卷5:「
◎如《婆沙論》中釋:人名止息意,故名為人。謂六趣之中能止息意,故名為人。謂於六
趣之中,能止息煩惱惡亂之意,莫過於人。故稱止息意也。又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
順情能安忍,故名為忍。
◎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義:一、聰明故,二、為勝故,
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
聰慧業所生故。
◎說人道為摩[少/兔]沙,又《新婆沙論》: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
答:昔有轉輪王,名曼犾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
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
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有說: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
有說: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故。
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
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大正53,305b20-c9)
【51】 人類的特勝:
(1)《長阿含》卷20(30 經)〈世記經‧忉利天品〉(大正1,135c5-25):「閻浮提有三事勝鬱單曰(北俱廬洲)。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
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鬱單曰。……閻浮提人以此三事勝四天王。……閻浮
提人亦以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2)《起世經》卷8(大正1,348a7-b5):「閻浮提人有五種事勝瞿陀尼。何等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閻浮佛出世處,四者閻浮是修業地,五者閻浮行梵行處。……有五種勝
諸天種輩,如上所說。」
(3)《大毘婆沙論》卷172(大正27,867c19-25)有說:「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
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
戒。由此因緣故名人趣。」
(4)《大智度論》卷65(大正25,516a6-9):「如經說:閻浮提人,能精進,書持精學,正憶
念。如經說:閻浮提人以三因緣,勝諸天及欝單曰人:一者、能斷淫欲;二者、強識念
力;三者、能精懃勇猛。是閻浮提人,能書寫、讀誦、受持,以是故諸天來下,禮拜般
若經卷,或欲聞說。」
【52】 關於長壽天,南北傳的說法有些差異:
一、北傳:
(1)《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39a6-11):「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
萬大劫。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
處故。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
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2)《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12(大正14,734b16-20):「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
(3)隋.慧遠《大乘義章》卷11(大正44,629b15-18):「長壽天者,色、無色界命報延長,下極半劫名長壽天。」
(4)唐.道世《法苑珠林》卷3(大正53,286c21-29):「第二,計色界壽命者,即用劫為量,初梵眾天壽命半劫,梵福樓天壽一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
(5)《寶雲經》卷3(大正16,228a26-29)。
二、南傳:
(1)《清淨道論》(底本p.372):「不捨禪那,我等將生於梵天──那些這樣希求生
於梵天的人,或者雖無希求而不捨於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勝有,而得勝有的功德。
所以世尊說:曾少修初禪的人生於何處?生為梵眾天的伴侶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
趣的勝有。」
(2)《增支部註解書》:長壽天,巴利本作dIghAyukaM devanikAyan 指
asaJJadevanikayaM 即無想有情天。(Hermann Kopp, ManorathapUranI, Commentary on the
AGguttara NikAya Vol. IV , PTS, London, 1979, p.116)
【53】 「八難」(八無暇、八非時、八不閑):
(1)《中阿含經》卷29《124.八難經》(大正1,613a29-614a11)。
(2)《長阿含經》卷9《10.十上經》(大正1,55c5-21)(八難解法、八不閑)
(3)《增壹阿含》卷36〈八難品第42 之1〉(大正2,747a-c)。
(4)《望月佛教大辭典》(五),p.4221 下~p.4222 中(八難)
(5)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46)八難:1、離地獄,2、傍生,3、餓鬼三途苦。4、不生長
壽天。5、生得人身亦生逢佛世。6、生逢佛世亦生於中國。7、生於中國亦須六根具足。8、不生長邪見、外道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