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February 2017

《佛法概論》第十二章02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
釋開仁編.2010/3/26

第二節三法印與一法印【13】

一、從無我中貫徹一切(p.161-164)
(一)三印的統一取決於諸法無我印
本章的標題,是三大理性的統一。三者能不能統一?

1、古來學派間為三印的矛盾所困惱
(1)無常與涅槃的對立與矛盾
有的學者以為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是相反的。
◎因為凡是無常的,即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住、異、滅的。
◎涅槃是無為法,無為是不生、不滅的。【14】
生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為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

(2)二者的截然分開破壞了佛法的完整統一性
◎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
◎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
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

2、導師從諸法無我貫通三印
其實三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三者的,即著重於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
(1)闡明有為、無為的諸法是無我性
諸法,通於「有為」與「無為」,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无为)與「無常(有为)統一起來。【15】

(2)從緣起的二律說明諸法的無我性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
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
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
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

(3)從無自性空理解諸法的相生還滅
諸法的所以相生(流转门)還滅(还灭门),可以這樣的理解:
◎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流转门);因緣離散(还灭门),所以一切法歸於滅。
◎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裡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如真是實有的,那也就用不著生了。如確乎是真實有,他也決不會滅。
所以從一切法的相生還滅,理解他本來無自性空的,本來無我的

(二)從緣起無性洞徹空無我的思想
這三印統一於空無我的思想,非常深徹,惟有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等才能完滿的通達。【16】
1、舉經明中道緣起法
且拿佛《化迦旃延經》來說:迦旃延是佛弟子中「論議第一」的,佛為他說中道法:
世人依於二見,墮於有邊與無邊。佛說中道的緣起法,即不落二邊。【17】

2、釋緣起無性的含義
(1)一般世人的倒見
◎一般人見到法生,就起有見;見到法滅,就起無見。
如常人見一朵花,以為實有此花體;等到花謝落,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了。
◎小孩從母胎出生,以為實有這個有情自體;等到死了,又以為什麼都沒有了。
世間常人總是如此實有實無的倒見。

无分别是没有自性分别,不是没有区别

(2)佛法的緣起正見
佛說緣起法,就不同了。
◎見到法的生起,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法的名、相、因、果都可以說有,因此而不起無見。
◎見到法的滅去,知道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此而不起有見。
離有無二見,就是安住於中道了

(3)不解緣起本空即落於有無見
不解緣起本空,容易認為佛法是詭辯,為什麼常人會於生滅法起有無見,到了佛弟子,還是照樣的生滅,就不生有無見呢?
不知道這因為常人的心目中,總是認為真實不空的,所以見生見滅,即落於有見無見。

(4)了達緣起本空即能正處中道
學佛的了達一切法本是空無我的,一切現象的有生有滅,佛法並不否認他,現象確是有因果、體用的,現起與還滅的。但沒有一些是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僅是如幻的生滅而已。能把握這一點,就不落有無,正處中道了。

(三)依緣起無我貫徹三印
無常與常的貫徹,即在這緣起的空無我中建立。
1、生滅是緣起本空的
照上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滅都是緣起本空的。

2、緣起本空是從它的生起存在而了知幻化空寂的
◎緣起法的歸於滅,說它是空,這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
◎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
☉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
☉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
☉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
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三印了。

3、一般學者的誤會
一部分學者的誤會,即以為涅槃是要除滅什麼,如海中的波浪息滅,才能說是平靜一樣。因此,常與無常,生滅與不生滅,對立而不能統一。對於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也打成兩橛【18】。

4、誤解的釐清
要是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那麼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所以佛弟子的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他個本來如是。三法印,那裡是隔別對立而不可貫通呢?

二、三法印即是一法印(p.165-167)
(一)明三法印與一法印的真理本無二致
1、一般對三法印與一法印的分類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
《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
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乎多說一法印。
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實,這不過多說而已。【19】

2、明三法印與一法印的真理無二致的理由
佛法本無大小,【20】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有兩樣。
(1)從緣起法相說三法印的差別
無常、無我、寂滅,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
A、明無常
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無常。
B、明無我
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
C、明涅槃
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
D、引經證
《雜含》(卷一○‧二七○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21】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

(2)從證智空寂闡明三法印是同一本性空的內容
然而真得無我智的,真能體證涅槃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中,必然通達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
A、明無常
由於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事相)
如實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滅,滅的即不能生,沒有變異可說,即不成其為無常了。所以延續的生滅無常相,如從法性說,無常即無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理性)
B、明無我
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事相)。所以從法性說,無我即無有我性,無我性,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理性)
C、明涅槃
這樣,相續的(无常)、和合的(无我)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即解脫而證得涅槃。
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立(事相)
約法性說,這即是諸法本性,本來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理性)
涅槃無生性,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

3、證成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
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是同一空性。會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否則,執無我,執無常,墮於斷滅中,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22】

(二)從根性的不同而說有三法印與一法印
1、佛為一般根性說三法印,為利根說一法印
佛為一般根性,大抵從無常、無我次第引入涅槃。
但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兩邊。

2、聲聞多依三法印,大乘多依一法印
聲聞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門,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三法印。
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為究竟,還要悲願利他。【23】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24】

3、三法印與一法印會互相抵觸的原因
拘滯【25】名相的傳統學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久之,大乘者也數典【26】忘祖,
自以為一法印而輕視三法印了。

4、惟有龍樹能貫徹三印與一印
惟有龍樹的中觀學,能貫徹三印與一印。如《智論》(卷二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27】又說:「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无我)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28】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29】的名論!


【13】 此節詳參:印順導師《中觀今論》「第三章、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p.25-p.39)。

【14】 《雜阿含經》卷12(293 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大正2,83c13-21)

【15】 《大智度論》卷86〈74 遍學品〉:「問曰: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復是常,云何得離常顛倒?答曰: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倒,不著無常;二者、著無常生戲論。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大正25,662c13-22)

【16】
(1)《雜阿含經》卷9(236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大正2,57b10-13)
(2)詳參: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5)。

【17】
(1)《雜阿含經》卷12(301 經):「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爾時、尊者跚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
尊施設正見」?佛告跚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尊者跚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大正2,85c17-86a3)
(2)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58):「試問:為什麼如實正觀世間集可離無見而不起有見呢?正觀世間滅可離有見而不墮於斷見呢?因為中道的緣起法,說明了緣起之有,因果相生,是如幻無自性之生與有,所以可離無因無果的無見,卻不會執著實有。緣起本性就是空
寂的,緣散歸滅,只是還它一個本來如是的本性,不是先有一個真實的我真實的法被毀滅了;見世間滅是本性如此的,這就可以離有見而不墮於斷滅了。這是說:要遣除眾生怖畏諸行空寂,以涅槃為斷滅的執著,不僅在知其為無常生滅,知其為有法無我,必需要從生滅之法、無我之法,直接體見其如幻不實,深入一切空寂,而顯示涅槃本性無生。」
(3)《大智度論》卷42〈9 集散品〉:「問曰:若爾,有集、散相,須菩提何以言「不覺、不得」?
答曰:無來處故,集不可得;無去處故,散不可得。復次,生無故集不可得,滅無故散不可得;畢竟空故集不可得,業因緣不失故散不可得。復次,觀世間滅諦故,集不可得;觀世間集諦故,散不可得。如是等義,當知集、散不可得,云何當作菩薩字?若強為名,是名亦無住,亦無不住。」(大正25,364c14-21)

【18】 橛[ㄐㄩㄝˊ]:量詞。猶段,截。(《漢語大詞典(四)》,p.1308)

【19】 《大智度論》卷20〈1 序品〉:「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眾。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大正25,207c4-20)

【20】
(1)《大智度論》卷10〈1 序品〉:「問曰:大者應行,小者何以能來?答曰:在功德,不在
大小。若失功德利,行不善法,雖老而小;若有功德利,行善法,雖小而大。復次,此小者遠來,人見則歎:小而能爾,為法遠來!亦顯佛法小大皆得奉行。外道法中,婆羅門得行其法,非婆羅門不得行;佛法無大、無小,無內、無外,一切皆得修行。譬如服藥,以除病為主,不擇貴賤大小。」(大正25,130b16-24)
(2)《大智度論》卷100〈90 囑累品〉:「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大正25,756b18-24)

【21】 《雜阿含經》卷10(270 經):「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室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大正2,70c25-71a2)

【22】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83-p.184):「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為聞慧。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諦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為多聞。修學佛法,若不與三法印、一法印相應,即是脫離佛法核心,聞慧不得成就。若能於種種法相言說之中,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並發諸身心行為,如實修練與體驗,使令心地逐步清淨、安靜,然後乃能引發聞慧,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23】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6〈22 十地品〉:「入諸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來、無去、無初、無中、無後,入如來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一
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為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於涅槃…。」(大正9,564b12-c25)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38):「般若法門是以「法性」為準量的。一切法性是這樣的,所以不必從世俗所見的生滅著手,而直接的從「法性」──不生不滅、
無二無別、無取無著而頓入。這是少數利根深智者所能趣入的,被認為菩薩的般若波羅
蜜,不共二乘,因菩薩思想的流行而漸漸發揚起來。」

【24】 《大智度論》卷86〈74 遍學品〉:「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有四;是四諦、二乘智斷,皆在一諦中。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又復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眾生滅,心厭、離欲得解脫。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中說。但以肉眼麁心,見有無常生滅;凡夫人於諸法中著常見,是所著法還歸無常,眾生得憂悲苦惱。是故佛說:欲離憂苦,莫觀常相!是「無常」破常顛倒故,不為著無常故說,是故菩薩捨生滅觀,入不生不滅中。」(大正25,662b24-c13)

【25】 拘滯:拘泥呆板。(《漢語大詞典(六)》,p.480)

【26】 數典:歷舉典故。(《漢語大詞典(五)》,p.507)

【27】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大正25,223b8-12)。

【28】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大正25,222c1-6)。

【29】 肝心:比喻人的內心。(《漢語大詞典(六)》,p.116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