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5 January 2017

寶積經講記0038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八 真實菩薩

(p.58)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為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樂聚徒眾,不樂遠離。迦葉!是為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菩薩有了直心,調順成就,而後在化他方面,能行四正道;在求法方面,有四善知識:那就可以成就真實菩薩了。先從相反的邪行說起:「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實際是虛偽的。那四種人呢?「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樂聚徒眾,不樂遠離」迦葉!此為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一、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有的多聞持誦,通大乘的法藏,可說是大乘的大學者。但他是利名學教,為了貪求利養,而不求法的實踐,不能說是真實的菩薩。

二、貪求名稱,不求福德。
有的大乘行者,不能與大眾共住,去阿蘭若修行。但他是貪求修行的名稱,而不想積集福德。菩薩必要福慧雙修,現在離眾修行,不求福德,那裡會是真實菩薩!

三、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
有的貪求自己的涅槃樂,只作些興修寺院等福業,而不以滅苦的佛法來救眾生。自得解脫而不使人得解脫樂,是相似的菩薩。

四、樂聚徒眾,不樂遠離。
有的統攝大眾,歡喜聚集一些徒眾,如世俗的兒女興旺一樣。眷屬心深,不重於身心的遠離,似乎廣度眾生,而其實算不得真實菩薩。
◎這四類,《瑜伽論》解說為:持法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御眾者。如沒有真無我
的勝解,著於世俗,都是相似的菩薩。


【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c10-13
《瑜伽師地論》卷79,大
30740a17-25
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b24-c5
1、貪求利
養,而不求法。
1 、貪重利
養,不貴於
法。
一者任持正法。
謂諸菩薩欲令信伏雖住【92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一者、多聞相似。
1、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者,菩薩於諸信心中悕求利養者,雖復持法,是名不如實非如實。
2、貪求名稱,不求福德。
2、但為名譽,不求功
德。
二者住阿練若。
若諸菩薩為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二者、阿蘭若相似。
2、貪求名聞稱己之德,不求出世功德者,樂名聞菩薩者雖為阿蘭若,是名不如實非如實。
3、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
3、求欲自
樂,不念眾
生。
三者勤修福業。
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
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
義,非如其義。
三者、造作功德行相似。
3、貪求自樂,不能救拔眾生諸苦者,以利養悕求心縛故,菩薩雖作功德行,而名不如實非如實。
4、樂聚徒眾,不樂遠離
4、貪樂眷
屬,不樂遠
離。
四者管御大眾。
若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
稱,雖管御大眾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四者、將諸徒眾相似。
4、樂求聚徒眾不樂遠離者,以供養恭敬心縛故,菩薩雖是眾首,而名不如實行非如實行。

(p.60)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為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迦葉!是為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相反的「菩薩有四真實菩薩」,怎樣才是真實的呢?「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迦葉!此為四種真實菩薩福德【93】。

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一、能信解空,亦信業報。
一切法性空,是依因緣果報而顯示的。所以大乘的正義是:由於因果,所以是本性空的;因為本性空,所以因果不失。龍樹《中論》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94】。如菩薩能這樣的信解空,也能信解業果,不偏於空理,那麼多聞持法者,也就不會為利養而不求正法的實踐了。

二、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
一切法無吾我──無我無我所,確是佛法的實義。但如信解偏差,會因無我無人而不問眾生,去阿蘭若修行。不知勝義無我【95】,世俗的眾生,卻宛然而有。這樣的通達,就會徹悟無我而不忘眾生,於眾生起大悲心,廣修福德了。

三、深樂涅槃,而遊生死。
菩薩深深的愛樂涅槃,又深知涅槃不離於生死,所以能安住涅槃而遊生死,也就是歷劫在生死中度眾生。不會自趣涅槃,專興福業,而不以滅苦的正法救眾生了。

四、所作行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
菩薩是攝眾的,是應以財法來攝受眾生的。但所有的一切施與,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貪著徒眾,門庭興盛。因此,所有的功德,不求自己現生與來生的果報而迴向大眾。這樣的攝導大眾,才是真實菩薩!

【四真實菩薩】

〈普明菩薩
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66
c18-21
《瑜伽師地論》卷79,大
30741a24-b2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
26211c7-17
1 、能信解
空,亦信業報
1 、信解空法,亦信業果
報。
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欲求聲譽,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是諸菩薩不如其義,此何因緣?
1、由與我愛俱,於微細罪不見怖畏。
1、能信解空亦信業報,以信解空故,不樂利養等事。及信業報故,憙樂諸法因,樂法故聞修無量功德。
2、知一切法
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
2、樂無我
法,而於一切
眾生生大悲心。
2、與其無我非勝解,俱不顧他利。
2、忍一切無我我所者,以忍無我故,不憙樂著名聞稱等事。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者,以大悲故悕求菩薩功德。
3、深樂涅
槃,而遊生死
3、心在涅槃
而行在生死。
3、於生死涅槃一向觀見過失功德。
3、入涅槃意者,以涅槃意不樂自樂,不捨世間行者。
4、所作行
施,皆為眾
生,不求果報
4、布施為欲
成就眾生,而
不求果報。
4、於現法中樂相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財法所顯故;由此毀犯,矯現自身能正持法乃至御眾。
4、以不捨世間故,拔眾生苦。為化眾生者,心不捨眾生故。而行布施者,以行施故,善知眾生
功德。雖修行施而不望報者,以樂寂靜故,行施而不求報耳。

【菩薩邪行、正行漸次】


【92】 住=任【宋】【元】【明】【宮】【聖】

【93】《大智度論》卷61,大正25,488b18-21:「初發心作願,我當度一切眾生。是心相應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善根相應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業,和合是法,名為福德。」

【94】
[1]《中論》卷3,大正30,22c。
[2]《中觀論頌講記》,p.296:「清辨釋、佛護釋、無畏釋等說:「雖」諸行「空」無外道所計即蘊離蘊的我,但有不失法在,所以「不」是「斷」滅的。「雖」然「有」生死業果的相
續,因感果以後,不失法即滅,生死在無常演化中,所以也「不」是「常」住的。有了這
「業」與「果報」聯繫的不失法,業果「不失」而不斷不常。這並不是我新創的,而「是」
「佛」陀「所」宣「說」的。他們這樣地解說本頌,以為此頌是正量者總結上面所說的。
青目釋以此頌前二句為論主自義,後二句是論主呵責正量部的不失法。古代的三論家,以
全頌為論主的正義;就是以性空緣起的幻有思想,建立因果的不斷不常,業果不失,作為
中觀家的正義。《智度論》有幾處引到這頌,也是開顯業果不失的正義的。究竟這頌是中
觀的正義,是正量部的結論,似乎都可以。現在且以這頌為正量者的結論;到後顯正義的
時候,也可以這一頌作為中觀家正義的說明。」

【95】
[1]《中觀論頌講記》,p.320-p.321:「佛說的般若,不是常識的智慧;也不是科學哲學家的智慧,他們的智慧,只是世間常識智的精練而已。凡是世俗智,不能了解無自性,不能對治
生死的根本,自然也不能得解脫。此中所說的無我智,是悟解一切我法無自性的真實智,
也名為勝義智。勝義無我智所體悟的,即一切法的真相。一法如此,法法如此,是一切法
的常遍法性;不像世俗智境那樣的差別,而是無二無別的。樸質簡要,周利槃陀那樣的愚
鈍,均頭沙彌那樣的年輕,須跋陀羅那樣的老耄,都能究竟通達:這可說是最簡最易的。
然而,在一般的思想方式中,永不能契入,所以又是非常難得的!」
[2]《佛法概論》,p.67-p.68:「佛法否定此神秘我的一元論,及超物質我的二元論,即以有情
為身心的和合相續者。但又不落於順世者的斷見,從念念無常的相續中,展轉相依的沒有
獨存自體中,無我無我所,而肯定有情為假名的存在。不離蘊、處、界,不即蘊、處、界,
成立生死的繫縛與解脫,所以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中論‧觀業品)。有情為假名的,沒有絕對的不變性,獨存性──勝義無我;有相對的
安定性,個體性──世俗假我,為佛觀蘊、處、界的精義。」

【96】《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05a18-b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