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二 讚菩薩功德
戊二 別讚
己五 山王、國王
(p.86)迦葉!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復如是,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十二、山王喻:這也可與上流水為一類。
須彌山,譯義為妙高山。拔海八萬由旬,為一切山中最高的,所以叫山王。「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而「住」。須彌山拔海的半山(出海四萬由旬),有四大王眾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統攝八部鬼神【151】,守護世界。在須彌山頂上,有忉利天。忉利是梵語,義譯為三十三。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如封疆大臣;中央有釋迦提婆因陀羅(簡譯釋提桓因,或帝釋天),為忉利天王;合稱三十三天。四大王眾天,與忉利天,都依須彌山而住,名地居天。
「菩薩菩提心」,也這樣的「為薩婆若所依止住」。梵語薩婆若,華譯為一切智,就是佛的大菩提。【152】菩提心為因,一切智為果,果依因立。大地中最高最勝的,是須彌山頂的帝釋;一切眾生中最尊勝的,莫過依菩提心的佛菩提了!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2)山王喻
|
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復如是,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
然諸菩薩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
|
而諸菩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放逸,多受快樂。
|
(p.87)迦葉!譬如有大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十三、國王喻:
「如有大國王」,他的國土既大,人民又多,國王怎樣能治理呢?國王「以」文武大「臣力故能辦國事」;國王只是總其成,統御百官去治理而已。
這樣,「菩薩智慧」,證入一切法空性,平等不二;『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153】,也是不能安立作為的。但依般若起「方便力」(或稱為依根本智起後得智),『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就「能成辦一切佛事」。般若如王,方便如大臣一樣。【154】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3)國王喻
|
譬如有大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
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群臣所輔大王。
|
而諸菩薩,非如群臣所輔大王,為自利益守護國人。
|
己六 陰雲
(p.87)迦葉!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十四、陰雲喻:
【151】 八部鬼神即指天龍八部。
天(梵deva)、龍(梵nāga)、夜叉(梵yakṣa)、乾闥婆(梵gandharva,香神或樂神)、阿修羅(梵asura)、迦樓羅(梵garuḍa,金翅鳥)、緊那羅(梵kiṃnara,非人、歌人)、摩睺羅伽(梵mahoraga 大蟒神)。
《藥師經講記》,p34-36:「天龍八部,屬於天眾。然而既說是天,何以又有龍等八部?因為,天有高級和低級的分別,有些鬼畜,因為福報大,得以受生天上,受天的統攝,所以也算是天眾。…釋迦佛的教化眾生,主要對象是人,如菩薩、比丘、國王、大臣等,都是出自人間或現人身的。天龍八部,祇是護法者。他們深知佛法的好處,所以發願護持佛法,凡是法會道場,以及修持佛法的行者,他們都樂於保護。所以他們雖屬非人,佛教也非常尊重他們。…
我們對於天龍八部,可以恭敬供養,以犒賞其熱心護法的辛勞,然而絕不能皈依祂。我們的
真正皈依處,是三寶」。
本喻有晴明、陰雲二喻;但從稱歎菩薩功德來說,只有陰雲一喻。先反喻:「如天晴明時」,虛空「淨無雲翳」,那是「必無雨相」。
這如「寡聞菩薩」一樣,慧力不足,不會說法,必「無法雨」的。然後正喻說:「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的需求。真實菩薩也是這樣,「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155】如《法華經》所說:三草二木,各得受潤生長一樣。【156】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4)陰雲喻
|
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
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眾生,猶如大雲。
|
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竟成辦稼穡【157】。
|
己七 輪王、摩尼珠
(p.88)迦葉!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如是迦葉!菩薩出時,三十七品現於世間。
十五、輪王喻:轉輪聖王,是統一天下,以正法化世的仁王。
據說,「隨轉輪王所出」的世界,就「有七寶」出現。七寶是:
1、軍事領袖的主兵臣寶;
2、理財專家的主藏臣寶;
3、化洽宮內的女寶(王后)。
4、象寶;5、馬寶,是快速的交通工具。
6、珠寶是夜光珠,在黑夜中照明軍營。
7、輪寶是圓形武器,從千里萬里外飛來,威力驚人,見了都無條件的降伏。
「菩薩出」世「時」,也有七寶──「三十七品現於世間」。三十七品,即三十七道
品,為修行解脫的德行項目。三十七品也分為七類:
1、四念處(身、受、心、法)
2、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3、四神足(欲、精進/勤、念/心、思惟/觀)
4、五根(信、精進、念、定、慧)
5、五力(信、精進、念、定、慧)
6、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7、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與輪王的七寶一樣。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5)輪王喻
|
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如是迦葉!菩薩出時,三十七品現於世間。
|
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眾生,猶如大雲。
|
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竟成辦稼穡【157】。
|
(p.89)迦葉!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十六、摩尼珠喻:摩尼珠,義譯為如意珠,這是非常神妙的!
「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就會「有無量金銀珍寶」,從摩尼珠中出來。
菩薩也是這樣,「隨所出處」,化導眾生,就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辟支佛,即緣覺或獨覺。聲聞與獨覺,為小乘二聖,都從大乘菩薩而來。【159】
※上輪王喻,說明了有菩薩就有法寶;摩尼珠喻,說有了菩薩,就有小乘聖者──人寶。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6)摩尼珠喻
|
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
然諸菩薩解脫平等,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160】
|
而諸菩薩,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161】,極不相似。
|
己八 同等園
(p.89-90)迦葉!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十七、同等園喻:
「如忉利諸天」人,本來隨福力大小,穿的、吃的、用的、玩的,都優劣不同。可是進「入同等園」去遊玩時,「所用之物」,就一律「同等」,沒有差別了。同等園,為忉利天四園之一,唐譯作雜林園。【162】
菩薩也是這樣,由於真「淨心」的體驗,證得平等不二法性。本著真淨平等來觀一
切,所以能「於眾生中平等教化」,不生差別想。教法的差別,只是適應的機感不
同而已。【163】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7)同等園喻
|
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
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
故,譬如已入雜林諸天。
|
而諸菩薩,非如已入雜林諸天煩惱增
長,當來顛墜。
|
己九 咒藥、糞穢
(p.90)迦葉!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十八、咒藥喻:
「如咒術藥力」,能使「毒不害人」。毒,或是毒藥,或是蛇蠍等毒,本是要傷害人命的。但如以藥力來消解,或以咒術來制伏,毒力就不會害人了。【164】
這樣「菩薩」的「結(使)毒」,雖本來是使人作惡,使人墮落的。但有了「智慧力」,雖有煩惱結毒,也就「不墮惡道」。所以說:『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地獄』【165】。結毒為菩薩的智慧所制伏,雖有而不成大害。這所以菩薩能不斷盡煩惱,久在生死中度眾生,而沒有墮落的危險。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8)咒藥喻
|
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
然諸菩薩伏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
如咒術等所伏諸毒。
|
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咒等所伏諸
毒唯不為害,更無餘德。
|
(p.91)迦葉!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十九、糞穢喻:
「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垃圾呀,糞便呀,非立即清理不可。可是,到了農夫手裡,「若置」放在「甘蔗、蒲桃田中」,作為肥料,那不但不討厭,反而「有利益」了。
「菩薩結使」,也是這樣。在凡夫、小乘人看來,這是最要不得的。可是在菩薩心中,除了斷除的以外,「所有遺餘」的善根愛等,不但不壞,反而「皆是利益」,因為這是「薩婆若因緣」。菩薩有煩惱的剩餘,所以能生三界,在生死中度眾生;因為這樣,才能成就薩婆若。菩薩對於煩惱,如農夫的糞穢一樣,不但不嫌惡他,而且還要好好的利用他。
※上喻說菩薩有煩惱而不為害;下喻說菩薩有煩惱,才能成佛。【166】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19)糞穢喻
|
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
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眾生利益故,此煩惱如大城中諸糞穢聚。
|
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麁同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為喻,而此功德由殊勝故,無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一切譬喻所不能及。
|
【152】 「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
[1]《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9c7-10:復有人言: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於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名薩婆若。
[2]《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a20-24: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153】《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6b26-28: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
【154】
[1]《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4b:若說般若波羅蜜,則攝六波羅蜜;若說六波羅蜜,則具說菩薩道,所謂從初發意,乃至得佛。譬如王來,必有營從,雖不說從者,當知必有。摩訶衍亦如是,菩薩初發意所行,為求佛道故,所修集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
[2]《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a: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餘法名雖不說,必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滅、共成事,互相利益。
[3]智者《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4,大正46,504c:如大品經說:欲學一切善法,當學般
若。所以者何?譬如王來必有營從,若般若慧發,則一心具足萬行。
【155】《大智度論》卷5,大正25,99a:大慈憐愍,為眾說法,不為衣食、名聲、勢力故說;大慈悲故,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故。如偈說:
多聞辯慧巧言語,美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能顯發法寶藏,譬如無雷而小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不能說法無好行,是弊法師無慚愧,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巧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畏,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將持法鏡,照明佛法智慧藏,持誦廣宣振法鈴,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說如佛言隨佛意,助佛明法度眾生,如是法師甚難值!
【156】 法雲撰《妙法蓮華經義記》卷6,大正33,647a:第一、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訖華果敷實以來,詺為稟澤增長譬。第二、從雖一地眾生下,訖各有差別,詺為不自知譬。明三草兩木終日稟乎天澤,增長各不自知,增長差別之相,內合明四大聲聞昔日親稟受三乘之教,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始終同歸得一佛果。
【157】【稼穡】1.耕種和收穫。泛指農業勞動。《漢語大詞典》8 卷128 頁。
【158】《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5a29-b1:「非如輪王無有第二大丈夫眾者,更無第二輪王同世界。」
【159】《雜阿含經‧684 經》卷26,大正2,186c;《大智度論》卷36,大正25,323a。
【160】《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2,大正27,526c13-14:「如無價末尼置室宅內能引財寶除諸貧匱。」
《瑜伽師地論》卷48,大正30,558b1-5:「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鍊金作莊嚴具,非餘未作莊
嚴具金之所映奪。如是此中菩薩善根,非餘安住凡住菩薩所有善根所能映奪;如末尼寶所放
光明,非餘寶珠所能映奪。」
【161】《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5b1-5:「言迦理沙般拏者,泰師等云:般拏是貝珠名,迦理沙般拏與二乘相似。又解:此是數法,八十名迦理,十六迦理名沙般拏,諸菩薩身價無量也。」
《一切經音義》卷71,大正54,771b14:「迦栗沙鉢拏(又作迦理沙般拏。拏音女家反,鉢拏
此云銅錢。十六鉢拏為一迦利沙鉢拏)。」
【162】「忉利天四園」:
[1] 《頂生王故事經》卷1,大正1,823c10-12:有此善法講堂四園具足。云何四?難檀桓園、
寶綵園、麁堅園、雜種園,是為四園。
[2] 《增壹阿含經》卷23,大正2,668c13-16: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園觀,諸天於
中而自娛樂,五樂自娛。云何為四?難檀槃那園觀、麁澁園觀、晝夜園觀、雜種園觀。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33,大正27,692a6-10:「一、眾車苑,謂此苑中隨天福力種
種車現。二、麁惡苑,天欲戰時隨其所須甲仗等現。三、雜林苑,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
勝喜。四、喜林苑,極妙欲塵殊類皆集歷觀無厭。」
[4]《瑜伽師地論》卷4,大正30,298c:有四園苑。一名繢車,二名麤澀,三名和雜,四名
喜林。其四園外,有四勝地。色相殊妙,形壯可觀,端嚴無比。
[5]《瑜伽師地論略纂》卷2,大正43,27a23-25:「天者四園。一、繢車,綺飾車處。二、麁
澁,戰器戰場。三、和雜,受欲樂處。四、喜林,遊肆之處。」
【繢】[ㄏㄨㄟˋ]:色的花紋圖案。
【163】《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130b。
【164】《大智度論》卷57,大正25,464b5-7:「如外道神仙呪術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毒蟲不螫。」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5,大正29,82c29- 83a17:「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
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五因故有情心狂。一、由有情業異熟起。謂由彼用藥物
呪術令他心狂,或復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猛火焚燒山澤,或作
坑穽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別異熟能令心狂。二、由驚怖。謂
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三、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瞋故
傷其支節遂致心狂。四、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五、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懷心遂發狂,如婆私等。」
[按]:婆私Vāsi hī.。《俱舍論記》卷15,大正41,249b19-21:「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參閱《別譯雜阿含經‧92經》卷5,大正29,405b3。
【165】
[1]《雜阿含經‧788 經》卷28,大正2,204c。
[2]《出曜經》卷6〈無放逸品〉,大正4,639b-c: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更於百千生,
終不墮惡道。正見增上道者,諸有分別邪見根原永捨離之,正使前人化作佛形,其人前
立演說顛倒謂為正法,持心堅固終不承受,何以故爾?以其正見難沮壞故,正使弊魔波
旬及諸幻士,化若干變來恐善男子,不能移動其心,倍修正見意不移易,此是世俗正見非第一義,是故說曰: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也。於百千生者,如佛所說:吾未曾見行正見人,於百千生墮惡趣者,吾未聞也。所生之處賢聖相遇,亦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中,是故說曰:於百千生,終不墮惡道。
[3]《坐禪三昧經》卷下,大正15,280a:如佛說法句中:世界正見上,誰有得多者,乃至
千萬歲,終不墮惡道。是世間正見,是名為忍善根。
[4]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p.68-69: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
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菩薩這套長在
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菩提心),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
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雜阿含》)
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166】
[1]《大智度論》卷15,大正25,169a-c: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
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
不隨結使。問曰:云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答曰: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復次,
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
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穀好
養;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
有人見之,叩頭求哀,則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別
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別故。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值遇小兵則死。復次,菩薩智慧
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
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
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復次,菩薩實知諸法相故,不以諸
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說:
菩薩斷除諸不善,乃至極微滅無餘;大功德福無有量,所造事業無不辦。菩薩大智慧力故,
於諸結使不能惱;是故能知諸法相,生死涅槃一無二。
[2]《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14,549b: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
泥乃生此華。…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
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