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二 讚菩薩功德
戊一 標說
(p.77)復次,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
上來說明菩薩的正行,使人因解起行;以下要讚歎菩薩的功德,令人起信生敬。所以世尊又說:「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也不容易了解,唯有「以譬喻因緣」來說,才可以明白。
譬喻,是比喻,也是事例;現在約比喻說。
因緣,是舉述事由;如用作舉例,就與譬喻相同了。
譬喻與因緣,為佛說法所常用的。【132】本經雖雙舉譬喻因緣,而以譬喻為主。
戊二 別讚
己一 地、水、火、風
(p.78)迦葉!譬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
在譬喻的讚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為九類:
己一:(1)地、(2)水、(3)火、(4)風。
己二:(5)月、(6)日。
己三:(7)師、(8)象。
己四:(9)蓮華、(10)樹根、(11)流水。
己五:(12)山王、(13)國王。
己六:(14)陰雲。
己七:(15)輪王、(16)摩尼珠。
己八:(17)同等園。
己九:(18)咒藥、(19)糞穢。
◎先以四大來譬說,比喻讚歎菩薩的無分別心、清淨慈悲心、智慧、方便──不可思議的功德。
◎四大,即地、水、火、風。【133】這裡的四大,約世俗的假名四大說,不約極微【134】說。
一、地喻: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
五趣(地獄、餓鬼、旁生、人、地居天【135】)眾生,都依大地而住:穿的、喫的、用的;居住睡眠,行來出入,一切都依大地。對眾生來說,大地的恩德太大了!然而大地「無分別心」,不會想到這些,對眾生也「不求其報」。【136】
菩薩也是這樣:「從初發心,至坐道場」成佛,隨時隨處,利益眾生。「一切眾生」的任何功德,任何安樂,都是直接間接的依菩薩而成就,「皆蒙」受了菩薩的「利益」。
大地是沒有分別的心,所以不求報。菩薩是「心無分別」,觀一切法無我,所以也「不求其報」。一切不為自己,但為利益眾生,菩薩是何等的偉大!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
|
||
(1)地喻
|
譬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無分別
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
|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眾生引發善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著,猶如大地。
|
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轉眾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
|
(p.79)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穀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二、水喻:水種,即水界。各有特性,各各類別,叫種。
「如一切水種」的滋潤,水分充足,而後「百穀、藥、木皆得增長」:沒有水就不生不長,枯槁死了。
菩薩也如水一樣,由於「自心淨」潔,不偏愛自己,所以引發「慈悲,普覆一切眾生」。菩薩的慈心普被,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種種安慰,令眾生都能「增長一切善法」──或得人天善法,或得二乘善法,或得菩薩善法佛善法。如沒有廣大慈心,如小乘一樣,怎能滋潤眾生,增長善法呢?【137】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2)水喻
|
譬如一切水種,百穀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
然諸菩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水。
|
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
違。
|
(p.79)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三、火喻:火是熱性,溫度。
一切植物的生長到成熟,溫度是極重要的。在最極寒冷處,植物都不易生長,不要說成熟了。所以說:「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
「菩薩智慧」火,也是這樣。愚癡無智,為一切不善法的因緣。有智慧,才能向上向善,生長一切善法。拿菩薩行來說:般若如眼目一樣,能引導一切善法,到於佛地,一切善法能圓滿成就。如沒有般若,有漏善法,終久要散失滅盡的。所以說:智慧「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3)火喻
|
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
然諸菩薩為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法深生厭患,能燒煉故,猶如大火。
|
而諸菩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
|
(p.80)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
四、風喻:風是動性。
在世界初成立時,先於虛空中有大風輪起,從風輪起水輪,從水輪起金輪,才成大地。這是說,在虛空中,先現起氣體的漩渦運動;而後形成液體,到固體。世界成立的過程,從風──氣體的運動開始,所以說「如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138】
「菩薩方便」力,也是這樣:應時應機,以方便的善巧施設,而後「能成立一切佛法」。【139】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4)風喻
|
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
|
然諸菩薩能令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
|
而諸菩薩,非如大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
|
(p.81)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五、月喻:
世尊又以白月為喻說:「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絲月、眉月、弦月、滿月,一「日日增長」起來。【140】
「菩薩淨心」──菩提心,也是這樣。從初發心,登地,到佛地,不但一天天清淨,與淨心相應的「一切善法」,也一「日日增長」起來,到功德圓滿。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5)月喻
|
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
然諸菩薩令自白法轉增盛故,猶如朗月。
|
而諸菩薩,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黑分。
|
(p.81)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六、日喻:
「如日」「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而作「照明」,成辦一切事業。
菩薩「放智慧光」,也這樣的「一時普照一切眾生」。佛菩薩的慧光照明,據《華嚴經》說: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山谷,然後普照平地;有先後不同,一時普照說明菩薩的慧光,於眾生無分別想,所以是頓照的。至於見或不見,先見或後見,那是眾生自己的業力,與善根力的關係。【141】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
(6)日喻
|
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
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白分一切法
中,智普照故,猶如日輪。
|
而諸菩薩,非如日輪怖羅怙捉即便旋
轉。【142】
|
己三 師、象
(p.82)迦葉!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七、師王喻:
「如師子獸王」,威勇無比!在深山中,「隨所至處」,無論遇到什麼禽獸,都「不驚不畏」的坦然前進。【143】
菩薩也是這樣,具足了「清淨持戒,真實智慧」,所以在生死中,「隨所住處」──人間、天上,大眾中、空閒處,受讚歎、被毀謗,不論怎樣,菩薩一樣的心安理得,「不驚不畏」。戒行清淨,行為就正當了。真實智慧,知見就不錯謬了。【144】有了淨戒與真慧,還會有惡道、惡名、不活等驚畏嗎?什麼也不驚不畏,心安理得,唯為眾生而行菩薩道。【145】
|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7)師子
喻
|
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
然諸菩薩一切趣中,終不怖畏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
|
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146】。
|
(p.83)迦葉!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能為眾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
八、象王喻:
「如善調」順了的「象王」,在戰爭時,勇往直前,「能辦」克敵致勝的「大事」。
無論怎樣勞苦、創傷,象王還是非常堅強,「身不疲極」。
菩薩也是這樣,由於止觀熏修,極「善調」伏自「心」,使心極明淨,極安定,極有力量,所以「能為眾生作大利益」,任勞任怨,「心無疲倦」。【147】
|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8)象喻
|
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能為眾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
|
然諸菩薩能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
|
而諸菩薩,非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
軟語,若樂、若苦,則為愛恚之所塗染。
|
己四 蓮華、樹根、流水
(p.83)迦葉!譬如有諸蓮華,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污。
九、蓮華喻:
「如有」青的、紅的、白的「諸蓮華,生於水中」,但「水不能著」他。
菩薩也是這樣,「生於世間」,不免有衣事、食事、住事、行事、彼此往來事、相互談論事;在家菩薩,更有家庭、社會的一切事。然而菩薩雖行於世間,卻是這些「世間法所不能污」染的,心行還是那樣的清淨解脫!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名為『出世』。【148】
|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9)蓮華
喻
|
譬如有諸蓮華,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污。
|
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為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
|
而諸菩薩,非如紅蓮斷其莖已不復生長。
|
(p.84)迦葉!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
十、樹根喻:
「如有人伐樹」,只砍些枝葉,或截去樹幹,樹「根」既「在,還」是要「生」枝葉的。
菩薩在三界中受生的道理,也是這樣。三界是眾生的生死相續,死了為什麼還要生?
由於煩惱。煩惱能發業,又能潤業使生起果報,所以有了煩惱,就生死不斷。
聲聞行者,斷了見所斷煩惱,就只剩七番生死;阿羅漢斷盡了一切煩惱,就不再招感後有生死了。這樣,凡夫在生死,就受苦報;小乘證涅槃,就沒有生死。
菩薩要長在生死中度眾生,才能行菩薩行而成佛。這樣的長在生死,與凡夫有什麼不同呢?不同,菩薩也是斷煩惱的。那為什麼又不證涅槃呢?菩薩有悲願熏修的「方便力」,「雖斷結使」(使,是隨眠的異譯),不再愛著三界,與小乘一樣;但還「有善根愛」,深深的愛慕佛菩薩的無邊功德善法。【149】雖斷結使,不以為完成了,還要志求佛菩薩的難思功德。就以這種善根愛為愛,滋潤業力,「還生三界」,廣度眾生。
如沒有願度眾生,願成佛道的方便力,早就小乘一樣的證涅槃了。【150】
|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10)樹根喻
|
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
|
然諸菩薩雖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
|
而諸菩薩,非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
|
(p.85)迦葉!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集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十一、流水喻:溪、澗、江、河,叫流水。
「如諸方流水」,清濁、鹹淡、甘苦,種種不同。等到流「入大海」,那就「皆為一味」──鹹味,不再有江水、河水等分別了。
菩薩也是這樣,「以種種門」──信願門、智慧門、慈悲門、施門、戒門等種種門,修「集諸善根」,各不相同。但這一切善根,和集一同「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到同歸如來的一切智海,一一法都豎窮橫遍,「皆為一味」──大解脫味了。
|
〈普明菩薩會〉
|
《瑜伽師地論》
|
(11)流水喻
|
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集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
然諸菩薩所有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譬如眾流趣入大海。
|
而諸菩薩,非如眾流趣入大海即成海性。
|
【132】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p.109-125:十二分教中有譬喻(avadāna)和因緣(nidāna),…譬喻是梵語阿波陀那的義譯。…解說「譬喻」的原始意義,是光輝的事跡,…「譬喻」與「因緣」的部類,有些是不容易分別的。…與「因緣」結合的「譬喻」,在當時的通俗弘法,引用來作為事理的證明,所以或譯為「譬喻」、「證喻」。……因緣,一般的說,佛的說法與制戒,都是有因緣的──為誰說法,為誰制戒。然原始結集,但直述法義與戒條,[A]說法與[B]制戒的因緣,是在傳授時說明而流傳下來的。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p.201:在巴利語佛典最後形成以前,大乘的一些思想就已經滲入早期的小乘上座部。比如,巴利語三藏經藏的第五部(Nikāya)叫做《小部》(Khuddaka Nikāya),《小部》的第十三種經叫做Apadāna,漢譯《長阿舍經》卷三譯為《證喻經》。《證喻經》第一部分叫做《佛證喻經》(Buddhāpadāna)。這一部經是後來歸入巴利藏的,裹面有明顯的大乘思想。在這裹面,如來佛自己說,當他還是菩薩的時候,他在一個“佛國土" (巴利文Buddhakkhetta,梵文Buddhakṣetra )裹建造一座宮殿。…這部佛典還說,在天地十方有無數的“佛國土"。“佛國土"的思想是大乘專有的,然而在這一部號稱小乘經典的書中竟有大乘思想。…此外,還有公認的大乘經典輸入到錫蘭來的。《大史》(Mahāvaṃsa)41. 37 - 40 講到在Silākāla 王(公元522 至535 年)在位時期,有一部叫做《法界》(Dhammadhātu)的書傳
入錫蘭。S. Paranavitana 相信,這一部書就足《妙法蓮華經》。
【133】「四大之定義」,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02:四大約色法(物質)所依的通遍特性說。
地是堅性,有任持的作用。水是濕性,有凝攝的作用。火是熱性,有熟變的作用。風是動性,有輕動的作用。一切物質,在凝聚到堅定,熟變(分化)到輕動的過程中。審細觀察起來,這是一切色法內在的通性(所以叫大),是一切色法所不能離的,所以稱四大為『能造』(色法依之而成立),說『四大不離』。
【134】《大毘婆沙論》卷136,大正27,702a:極微是最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搏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睹見,不可聽聞,不可嗅嘗,不可摩觸:故說極微是最細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
【135】《寶積經講記》,p.86:四大王眾天,與忉利天,都依須彌山而住,名地居天。
【136】《佛說孛經抄》卷1,大正17,731b19-26:「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137】《大智度論》卷19,大正25,197c:佛以大慈故,說三十七品涅槃道,隨眾生願,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欲求聲聞人,得聲聞道;種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
隨其本願,諸根利鈍,有大悲、無大悲。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樹小草,根小故少受。
【138】《佛說稻芉經》卷1,大正16,817b3-6:「云何名外緣生法?所謂地水火風空時。地種堅持,水種濕潤,火種成熟,風種發起,空種不作障礙,又假於時節氣和變。如是六緣具足便生。」
《大毘婆沙論》卷121,大正27,630b:「安立果者:謂依風輪安立水輪,復依水輪安立金輪,復依金輪安立大地,復依大地安立一切情、非情數。此中後後是前前果,餘安立果類此應知。」
《佛說稻芉經》卷1,大正16,817b3-6:「云何名外緣生法?所謂地水火風空時。地種堅持,水種濕潤,火種成熟,風種發起,空種不作障礙,又假於時節氣和變。如是六緣具足便生。」
【139】《印度之佛教》,p332:「大乘初興,猶知「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而後起者,惑於菩薩
方便之勝於二乘,舉一切而融攝之。不知時空之適應,不知主客之勢,不知常軌與變例。」
【140】《漸備一切智德經》卷5,大正10,497a8-12:「眾開士等,所當施行。從初發意,至阿惟顏,猶月初生,十五日滿,眾星獨明。菩薩如是,漸備眾行,五戒十善,四等四恩,六度無極,大慈大哀,善權方便,自致成佛,潤澤眾生。」 【按】四等(四無量),四恩(四攝)」
【14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大正9,616b:復次,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了,但眾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差別。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勝行知見如來。
【142】《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5a17-20:「言非如日輪怖羅怙捉即便旋轉者。日輪非情不能
生怖,由日天子怖羅怙手捉,故旋轉日輪。羅怙即是舊云羅護,阿修羅也。」
【143】《大智度論》卷7,大正25,111b: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144】《大智度論》卷14,大正25,163b:云何持戒能生智慧?持戒之人,觀此戒相從何而有,知從眾罪而生;若無眾罪,則亦無戒。戒相如是,從因緣有,何故生著?譬如蓮華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以是悟心,不令生著,是為持戒生般若波羅蜜。
【145】
[1]《雜阿含經‧670 經》卷26,大正2,185b3-6: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2]《三具足經憂波提舍》卷1,大正26,360a16-18:若施具足,離不活畏、惡名聞畏。若戒具足,則離死畏,離惡道畏。若聞具足,則離大眾威德怖畏。
【146】《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5a20-28:「非如師子怯於大擔者,備景師云:西國深山多師子,師子行處即有野干隨逐覓殘血肉。師子後時殺一大鹿令野干擔負,野干心念:『死鹿既大我不能勝,若不許擔復當殺我。』則便設計語師子言:『我為是擔鹿,隨我後呻喚而行,須助我力!』師子念言:『我寧自擔,不能在後呻喚隨汝。』於是野干免擔,師子疲乏,怯於大擔。泰師但云:師子怯怖大物所鎮。」
【147】《大智度論》卷45,大正25,388c-389a:問曰:六波羅蜜中,若逆說,則應說般若波羅蜜,次說禪;若順,應先說檀波羅蜜;今何以乃說禪波羅蜜為首?答曰:發大莊嚴,無有眾生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
【148】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05:繫屬於三界生死的,叫世間法。如心離繫縛,一切無漏的心行功德,名出世法;出是超勝的意義。
【149】《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2a: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150】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36-137:真正的「菩薩」,也是如此。在修行道中,如悲心還沒有深切,願力還沒有宏大,般若還沒有五度來扶助,那就不求取證,盡量降伏麤重煩惱,削弱煩惱的勢力,而仍保「有諸結使」。結是三結等;使是七使(或譯隨眠,以隨逐行人,增長煩惱得名)。菩薩沒有斷除這些煩惱,所以在所修的聖道──戒定慧中,「雜」有煩惱等「世間法」。也就因此,在生死中度眾生,「能長佛法」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