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6 January 2017

寶積經講記005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三 正行成就

(p.70)復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

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修習菩薩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如積集圓滿成就(資糧位滿),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世尊為了具體的,說明這正行成就的菩薩,所以又對迦葉說:「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叫叫而已。
1、如初發菩提心的,初受菩薩戒的,也可以名為菩薩,但並沒有成就菩薩的體相。
2、如人一樣,初在胎中結生,或還在血皰、肉團階段,雖說是人了,但並沒有人的體相。如漸漸的形成了手腳,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菩薩也是這樣,發菩提心以後,修習廣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實的菩薩(登地的菩薩,生如來家,如胎兒的誕生一樣)。

那麼,正行成就的菩薩,是怎樣的呢?
1、依《瑜伽論‧抉擇分》(卷七九)引述本經,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本譯但說「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應該是譯者闕略了。法行等四行,以「略說成就三十二法」來說明。
2、無著的《攝大乘論‧所知相分》,也引本經的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無著菩薩以十六相來分別解說這三十二法,與《瑜伽論》不同。
現在大體依《瑜伽論》說。

(p.71)常為眾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法行,是一切修行,與正法不相違:依於法,順於法,向於法而行。
1、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深求即『增上意樂』【113】,強勝有力的願樂,常為眾生的利益安樂著想。這是說:
菩薩一切修學,不為自己,但為眾生。
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教化眾生發菩提心,使眾生都能安住佛道。
3、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菩薩自己知道了智慧的功德,所以對他人的甚深智慧,不會起憎惡心,嫉妒障礙。
4、破壞憍慢
能謙虛低下,對有學有德、有修有證的菩薩,尊敬隨順,不起憍慢心。
◎上對勝法說,此對勝人說。
5、深樂佛道
深心愛樂佛菩提,志願堅固,牢不可破。

(p.72)愛敬無虛。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言常含笑,先意問訊。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己過,不說他短。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二、平等行,有八法。(以下八法,都是對眾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現)
1、愛敬無虛
菩薩能真誠的愛敬眾生。愛心重了,不免『近則狎【114】』;敬心重了,又會疏遠起來。所以菩薩有愛有敬,愛敬合一。【115】
2、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
親厚即親密,究竟即徹底。親厚究竟,是徹底的敬愛親密。約人來說,不論是怨敵、親愛,或不怨不親的中人,心都同等的親密。約時間來說,從現在,未來,一直到涅槃,都是一樣的親愛。
3、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和顏悅色的與人談話(愛語),而且是先向人問訊起居。【116】
4、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曾答應了幫助為他作什麼事,一定有始有終,在沒有完成以前,決不會中間停頓的。
5、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對沒有答應擔當為他作事的,內心也普遍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緣時,一定為他作利益的事業。
6、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菩薩是無限的精進,教化眾生,無論怎樣的任勞任怨,也不會疲倦。利益眾生的無量方便,要從多聞中得來,所以聽法也永沒有厭(足)心。
7、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能日進於善。不說他人的短處,所以能存心寬厚去愛人。
8、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叫威儀。菩薩的一切身語行為,都出發於菩提心──上求下化的心。

(p.73)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眾生中行無礙忍。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

三、善行,有七法。六度、四攝,是菩薩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綱。正行成就的菩薩,所修的六度、四攝,能做到像下面所說的。
1、施度: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財施或法施,都不求現生的報答、未來富樂的果報。
2、戒度: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不是凡夫那樣的,為了來生的生於人間天上(生處)。
3、忍度: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對眾生修忍辱時,能心平氣和,沒有恚礙心。
4、精進度: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
菩薩的精進,是大精進!不是為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為一切善根而行精進。
5、禪度: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修禪定成就的,要隨定力(不動業)而生色無色界天。菩薩行以見佛、聞法、利他為先要,所以雖修起禪定,而以悲願力、智慧力,常生人中【117】;或生於天上,也決不生四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生在這種長壽天上【118】,於見佛、聞法、修菩薩行,是有障礙的。【119】
6、智度:行方便慧。
慧是般若。般若的正觀無分別法性,三乘是同樣的。菩薩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與小乘不同。什麼是方便?悲願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這樣的方便慧,是菩薩的般若。【120】
7、應四攝法
一切化導眾生,都與四攝法相應。

(p.75)善惡眾生,慈心無異。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間眾事。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薩,不但聞思而已,能勤修止觀,安住正法,所以叫法住。
有十二法:
前八法,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
後四法,是菩薩的攝化眾生。
※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的八法:
1、善惡眾生,慈心無異。
菩薩能以同樣的慈心,而對待持戒或毀禁的說法者。
2、一心聽法
在這不同的說法者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諦聽。
3、心住遠離
聽了能住遠離行,不為境相所轉。【121】
4、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雖行在世間,說法、乞食、遊行、知僧事,而心不會愛著這些事。
5、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見大利。
菩薩能時時見到大乘的殊勝功德──佛果的難思功德,菩薩的利濟功德,所以不貪小乘法。否則,心住遠離,不樂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徑了。
6、離惡知識,親近善友。
離,不是嫉惡如仇【122】,拒人於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隨順惡法。
7、成四梵行,遊戲五通。
梵行即清淨行。這裡的四梵行,約慈悲喜捨──四無量定說。菩薩以利益眾生為主,所以得禪以後,多修起此四梵行。【123】得了根本定,就能修發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菩薩利益眾生,常以神通攝化,故起五通。遊戲是自在的意思。【124】
8、常依真智。
一切修行,都依真實智,不依虛妄識,所以說:『依智不依識』【125】。真實智?如下文正觀真實中說。【126】

菩薩攝化眾生的四法:
9、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
菩薩的攝化,是不捨棄眾生的。就是邪行眾生,也不會棄絕他。
10、言常決定
一切教授言說,明確決定,使人能斷疑起信。
11、貴真實法
所說的以真實為要,使聽者能如所說而向於實證。
12、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教化眾生所有的身教言教,沒有世俗的愛染心,都是以迴向菩提為主。

(p.77)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別了三十二法。
世尊又總結說:「若人有此三十二法」,有菩薩的德相,資糧位圓滿,才可名符其實的「名為菩薩」了。

【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普明菩薩會〉
《瑜伽師地論》
《攝大乘論》
本文
標科(4 項)
本文(32 法)
本文(總標1 句,別
38 )
標科
菩薩十六業
(1)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1、法行127
(有 5 法)
一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令入善
攝受哀愍故。
(0)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二者、於住種性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提心故。

(1)令入一切智智故

一、展轉加行業

(3)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知故。

(2)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二、無顛倒業

(4)破壞憍慢
(上四法對勝法說)

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禮拜加行故。

(3)摧伏慢故
三、不待他請自然加
行業

(5)深樂佛道
(此對勝人說)

五者、於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無傾動故。

(4)堅牢勝意樂故
四、不動壞業

(6)愛敬無虛
2平等行128
(有8 法)
一者、於諸有情平等親愛故。
(5)非假憐愍故
五、無求
染業
無染繫
(7)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

二者、於諸有情以無染污無差別身,無差別世,無差別求,親
愛之心平等慰喻【129】故。
(6)於親非親平等
心故
恩、非恩無
愛恚
(7)永作善友乃至
涅槃為後邊故
生生恒隨轉
(8)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悅,
(8)應量而語故
六、相稱
身語業
語業
(9)含笑先言故
身業
(9)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於已受擔平等能運故。

(11)於所受事無
退弱故

八、無下劣業

(10)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四者、於未受擔平等能取故。

(10)無限大悲故

七、於苦於樂於無二
中平等業

(11)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故。

(12)無厭倦意故
九、無退轉業



六者、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故。
(13)聞義無厭故
十、攝方便業
(12)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七者、展轉更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
(14)於自作罪深
見過故,(15)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十一、厭惡所治業
(13)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八者、一切善根平等迴向大菩提故。

(16)於一切威儀
中恒修治菩提心

十二、無間作意業

(14)所行惠施,不求其報(施度



3善行130
(有 7 法)

一者、無所依止而惠施故。

(17)不希異熟而
行施故
十三、勝
進行業

布施
(15)不依生處而行持戒(戒度


二者、無所依止而持戒故。

(18)不依一切有
趣受持戒故
持戒

(16)諸眾生中行無礙忍(忍度

三者、由哀愍心而修忍故。
(19)於諸有情無
有恚礙而行忍故

忍辱

(17)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精進度


四者、非於少分修精進故
(20)為欲攝受一
切善法勤精進故

精進
(18)離生無色而起禪定(禪度

五者、為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故。
(21)捨無色界修
靜慮故

禪定
(19)行方便慧(智度

六者、見不相應修妙慧故。
(22)方便相應修
般若故
智慧
(20)應四攝法

七者、成熟方便善巧故。
(23)由四攝事攝
方便故
四攝
(21)善惡眾生,慈心無異
4法住行
131
(有12 法)
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中,無分別故。
(24)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
十四、成
滿加行業
親近善士
(22)一心聽法

二者、以此為依,恭敬領受所教授故。
(25)以殷重心聽
聞正法故
聽聞正法
(23)心住遠離

三者、以此為依,身遠離故。
(26)以殷重心住
阿蘭若故
住阿蘭若
(24)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四者、以此為依,心遠離故。
(27)於世雜事愛樂故
離惡尋思
(25)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見
大利

五者、以此為依,越聲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
(28)於下劣乘曾
不欣樂故
作意功德
(29)於大乘中深
見功德故
(26)離惡知識,親近善友

六者、以此為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
共止住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
(30)遠離惡友故
無量清淨
(31)親近善友故
(27)成四梵行,遊戲五通

七者、以此為依,領受清淨世間智大福資
糧威德修果故。
(32)恒修治四梵
住故
十五、成
滿業
無量清淨
(33)常遊戲五神
通故
得大威力
(28)常依真智
(8 法,從
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
八者、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
(34)依趣智故
證得功德
(29)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
捨棄
(4 法,是
菩薩的攝化眾生)
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眾故。
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
(35)於住正行不
住正行,諸有情類
不棄捨故
十六、安
立彼業
御眾功德
(30)言常決定

二者、不決定說教授過失。
(36)言決定故
決定無疑
教授教誡
(31)貴真實法

三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
(37)重諦實故
財法攝一
(32)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四者、有染愛心過失。
(38)大菩提心恒
為首故
無雜染心


【113】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12-113:增上意樂,是以悲心為本的,一種強有力的行願,以現代通俗的說法,即是「狂熱的心」,對度生事業的熱心。熱心到了最高度,便可以不問艱難,不問時間有多久,空間有多大,眾生有幾多,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盡心致力救眾生。菩薩不入地獄,救不了地獄眾生;菩薩要成佛,也總是到苦難的人間來。佛菩薩具備了這強有力的願行──增上意樂,所以成其為佛菩薩。小乘聖者,原也有慈悲心腸,只因太薄弱,缺少強有力的意志,故不能成其度生事行,而僅乎「逮得己利」而已。經裡譬喻說:有一人家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孩,大家都非常疼他。有一天,這孩子不慎跌落糞坑,媽媽和姊姊們,急得幾乎發瘋,心裡盡是「要救他,要救他」,而誰也沒有跳下去。還是他的父親跑來,一下縱身糞坑,也不問糞坑有多麼深,多麼臭,只管救撈小孩。這就是說,單憑悲心,沒有增上意
樂,仍舊是不夠的。因為悲心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不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強猛有力的意志。所以聲聞者雖然同情眾生的苦惱,想使眾生離苦得樂,而眾生總是救不了,總是離不了苦,得不到樂。這一定要像菩薩那樣,不但有慈悲心腸,而且具足增上意樂,故能激發種種實際行動,予眾生以實利。

【114】【狎】:輕忽;輕慢。《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杜預注:“狎,輕也。

【115】《大毘婆沙論》卷29,大正27,150c-151a: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若有修習慚愧圓滿,應知愛、敬亦得圓滿。」〈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愛?云何敬?〈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盡分別之。復次,為欲訶毀非善士法令棄捨故,為欲讚歎諸善士法令修習故,為欲顯示五濁增時廣大有情甚難得故。
此中,非善士法者:謂有一類,愛則妨敬,敬則妨愛。愛妨敬者:如有父母於子寵極,子於父母有愛無敬;師於弟子應知亦然,此等名為愛則妨敬。敬妨愛者:如有父母於子嚴酷,子於父母有敬無愛;師於弟子應知亦然,此等名為敬則妨愛。如是俱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謂有一類愛則加敬、敬則加愛,愛、敬俱行,名善士法。若有此法,增上圓滿,應知即是廣大有情。如是有情,甚為難得。世若無佛,此類難遇。設令有者,是大菩薩,諸大菩薩,愛敬必俱。為顯此事,及前所說三種因緣故,作斯論。

【116】《大智度論》卷5,大正25,100c-101a:
【經】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麁。
【論】瞋恚本拔故,嫉妬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顏色和悅」。
如偈說:「若見乞道人,能以四種待:[1]初見好眼視,[2]迎逆敬問訊,[3]床座好供養,
[4]充滿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若能除四種,口過妄語毒,兩舌惡綺語,得大
美果報。善軟人求道,欲度諸眾生,除四邪口業,譬如馬有轡!」

【11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2,大正7,1064c-1065a: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眾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云何方便還從定起?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於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復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為護彼心令不現起,還入欲界非等引心。
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由斯菩薩方便善巧,先習上定令善純熟,後起下心還生欲界,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已超過三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118】「長壽天」:
[1]《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39a6-11: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44:要不生在長壽天中。無色界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色界有無想天,壽命都極長,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這些,都是沒有機緣聽法的。據《增一阿含‧八難品》說:凡是生天的,都稱長壽天,都是難得聞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諸天,下不墮三途,唯有人身,才能逢此難逢的佛法。

【119】《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38c-339b:第二菩薩無方便入初禪,乃至行六波羅蜜。「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眾生;住時起時,亦不念眾生,但著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為初禪果報所牽,生長壽天。復次,不能以初禪福德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無量無方便義。「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還生人間值佛」者,以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或於禪中集諸福德。所以者何?彼間著味,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說:「如佛問比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土甚多,不可為喻!』。佛言:『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
問曰:第三菩薩若能捨禪,云何言無方便?答曰:是菩薩命終時,入不善心,捨諸禪定方便。菩薩若入欲界繫善心、若無記心而捨諸禪,入慈悲心,憐愍眾生,作是念:「我若隨禪定生,不能廣利益眾生。」生欲界者,有十處:四天下人,六欲天。三惡道,菩薩所不生。鈍根者,如第二菩薩說。第四菩薩,入位得菩薩道,修三十七品,能住十八空,乃至大慈大悲,此名方便。上二菩薩,但有禪定,直行六波羅蜜,以是故無方便。第四菩薩,方便力故,不隨禪定無量心生。所以者何?行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故;命終時憐愍眾生,願生他方現在佛國,續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愛樂隨順般若波羅蜜故。

【120】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0-11:從般若是觀慧與實相相應慧說,可有二義:
(1)證真實以脫生死:一切眾生,因不見性空如實相,所以依緣起因果而成為雜染的流轉。要解脫生死,必由空無我慧為方便。這觀慧,或名正見,或名正觀,或名正思惟,或名毘缽舍那,或名般若。從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解脫道的觀慧,唯一是空無我慧,所以說:『離三解脫門,無道無果』。
(2)導萬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為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為成佛的資糧。聲聞行者解脫了生死,又缺乏利濟眾生的大行。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空慧得解脫;而即以大悲為本的無所得為大方便,策導萬行,普度眾生,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要般若通達法性空,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這二種中,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121】《大寶積經》的第二十三法「心住遠離」,對應龍樹《十住毘婆沙論》的三十二法,則為第二十七「一心阿練若處住」。修學菩薩法到底要「心遠離」抑或是「身遠離」?
[1]晉譯《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大正12,195c2 為「專止山澤」,「山澤」是阿蘭若的古譯。(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049)。
[2]宋譯《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2,大正12,204b27 為「常處山林」;漢譯本不明。若以梵文本(參考鋼和泰著《大寶積經迦葉品---漢梵藏六種合刊》,p.50。)來看的話,《大寶積經》只有 “satkṛtyāraṇyavāsa”(意思是親身居住山林)。(《梵和大辭典》,p.125、p.1196、p.1391。
[3]《十住毘婆沙論》卷16,大正26,113c29-114a9 說:「若菩薩在阿練若處住,不貪惜身命,是名檀波羅蜜行。三種善業清淨,入細頭陀行法,是名尸波羅蜜。不瞋恨心,於諸眾生,慈心普遍,但忍樂薩婆若乘,不在餘乘,是名羼提波羅蜜。自立誓願:於阿練若處,不得正法忍,終不捨此處,是名毘梨耶波羅蜜。得禪定故,不觀生處,修習善根,是名禪波羅蜜。如身阿練若亦如是,如身菩提亦如是,如實中無差別,是名般若波羅蜜。」
[4]其實,龍樹在《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0b17-21 亦有處理菩薩「身遠離」的問題,如說:「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何以故閑坐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捨眾生?答曰: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
如此看來,菩薩真要成就菩薩法,有一段時間還是要遠離人群,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勤習止觀。雖然論中確實說「真實菩薩」要「一心阿練若處住」,不過,菩薩住阿練若絕非與二乘聖者般的專注厭離,而實是念念與六度相應,從未一念捨離過菩提心,

【122】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55:菩薩的心中,是沒有疾惡如仇的,應該是悲憫惡人過于善人。但這不是姑息縱惡,要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起來殺他奪他。


【123】《大智度論》卷45,大正25,388c-389a:問曰:六波羅蜜中,若逆說,則應說般若波羅蜜,次說禪;若順,應先說檀波羅蜜;今何以乃說禪波羅蜜為首?答曰:發大莊嚴,無有眾生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問曰:四禪中有種種功德,皆可行六波羅蜜,今何以但說四無量心中行六波羅蜜?答曰:四無量心,取眾生相,緣眾生。菩薩常為眾生故行道,是四無量等中有慈悲心,能利益眾生;餘八背捨、九次第等,無如是利益。問曰:菩薩住五神通,能廣利益眾生,何以故不說?答曰:大悲是菩薩根本…。若菩薩但行四無量心,不名發趣大乘;六波羅蜜相合故,名為發趣大乘。

【124】《大智度論》卷7,大正25,110c: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是諸菩薩於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能如是。

【125】
 [1]《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30,332b24-26:或時宣說四聖諦智,為向涅槃故。於修法隨法行時,唯是依,非識。
[2]《大智度論》卷9,大正25,125b5-6: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
[3]《成實論》卷2,大正32,250b15-18:識,名識色等法,如經中說:『能識故識。』智,名通達實法,如經中說:『如實知色、受、想、行、識,故名為智。』如實即空,是故識有所得,不應依也。若依於智,即是依空。
[4]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41:法次法向是修慧。依取相分別的妄識而修,無論如何,也不能得解脫,不能引發無漏正智,所以說「依智不依識」。應依離相、無分別的智慧而修,才能正覺,引導德行而向於正覺的解脫。
[5]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88:四依裡的依智不依識,就是修慧的指導標準。識是有漏有取的,以我我所為本的妄想分別,若依此而進修,不但不得證悟解脫,而且障礙了證悟解脫之路。智則相反地,具有戡破我執,遣除邪見的功能,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慧。

【126】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92 以下。

【127】《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1b24-25:「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凡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為具足法行。」

【128】 都是對眾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現。
《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1c4-6:「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遍於一切利眾生事,平等修行,是故說名具平等行。」


【129】 慰喻亦作“慰諭"。1.撫慰;寬慰曉喻。

【130】《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1c14-17:「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於內成熟諸佛法故,於外成熟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善行。」

【131】 正行成就的菩薩,不但聞思而已,能勤修止觀,安住正法,所以叫法住。有十二法:前八法,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後四法,是菩薩的攝化眾生。
《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1c23-27:「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非但追求以為究竟,非但讀誦以為究竟,非但宣說以為究竟,非但尋思以為究竟。而於內心勝奢摩他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等修集,是故說名具於法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