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第一章
慧日佛學班.第7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一章 法與法的創覺者與及奉行者
釋開仁編.2009/9/18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佛
一、覺苦覺樂覺中道(p.11-p.13)
(一)佛陀的一生
佛法的創說者釋迦牟尼佛,是中印度迦毘羅國王子。少年時代,享受人間的五欲。二十九歲的春天,忽然不顧社稷與家庭,踰城出家去了。從此過著謹嚴淡泊的生活,一直到八十歲。
(二)佛陀出家的真義
1、因世間大苦的自覺而尋求解脫之道
釋尊的所以出家,依《中含‧柔軟經》說:釋尊到野外去遊散,順便看看田間的農人,看了農作的情形,不覺引起無限的感慨。不忍貧農的饑渴勞瘠,又不得不繼續工作;不忍眾生的自相殘殺;不忍老死的逼迫。【29】
這種「世間大苦」的感覺,是深切的經驗,是將自己的痛苦與眾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見眾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釋尊經此感動,不滿傳統的婆羅門教與政治。自憫憫人,於是不忍再受王宮的福樂,為了探發解脫自我與眾生苦迫的大道,決意擺脫一切去出家。
苦谛的苦不是痛苦的苦,因为无常变坏,无有主宰叫苦。
2、勘破自我與我所有的世間來救護世間
出家,是勘破家庭私欲佔有制的染著,難捨能捨,難忍能忍,解放自我為世界的新人。眾生這樣的愚昧,五濁惡世【30】的人間又這樣的黑暗!浮沈世海的人類,為世間的塵欲所累,早已隨波逐浪,自救不了。那不妨從黑漆繳繞【31]的人間──傳統的社會中解放出來,熱腸而冷眼的去透視人間。鍛鍊自己,作得主,站得穩,養成為世為人的力量。所以釋尊說:「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增含.力品)。【32】這「為身忘世」,不是逃避現實,是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間,救護世間。
熱腸: 怀有慈悲心
冷眼: 理智
3、小結
看了釋尊成佛以後的遊化人間,苦口婆心去教化人類的事實,就明白釋尊出家的真意。
(三)佛陀覺悟中道而成佛
在出家修學的過程中,釋尊又有一番新的覺悟。原來當時印度流行的新宗教,主要的為定樂與苦行。
1、定樂不徹底
禪定中,如無所有定與非想非非想定,釋尊都曾修學過。【33】但覺得這還是不徹底的,不能由此正覺人生的實相。
2、苦行於人於己皆無益
因此又到苦行林中與苦行者為伍,經歷六年的苦行,但末了覺得這也不是正道。約克制情欲說,苦行似乎有相當的意義,但過分的克己,對於人類與自己,有何利益?
3、小結
這樣否定了定樂與苦行,以敏銳的智慧,從中道的緣起觀,完成圓滿的正覺。釋尊的正覺,是從己及人而推及世間,徹悟自他、心物的中道。深徹的慧照中,充滿了同情的慈悲。
二、即人成佛 (p.13-p.15)
(一)佛出人間
釋尊是人間的聖者,這本是歷史的事實。但釋尊又給予深刻的含義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含‧等見品)。【34】這是說:佛是人間的正覺者,不在天上。天上沒有覺者,有的是神、梵天、上帝、天主們與他的使者。釋尊是人,不是天上的上帝,也沒有冒充上帝的兒子與使者,向人類說教。所以佛法是人間覺者的教化,也不像神教者,說經典──吠陀、新舊約、可蘭經等為神的啟示。這「佛出人間」的論題,含有無神論的情調。天上,依印度人與一般神教者的看法,是淨潔的,光明的,喜樂的;而人間卻充滿了罪惡、黑暗與苦痛。但釋尊從「佛出人間」,「人身難得」的見地否認他。理智的正覺,解脫的自由,在人間不在天上。所以說:「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增含‧等見品)【35】,人間反成為天神仰望的樂土了。
人生,不但是為了追求外物的五欲樂,也不在乎嘗受內心神秘的定樂;應重視人間,為正覺的解脫,而勵行理智的德行。人類的心眼,早被神教者引上渺茫的天國;到釋尊,才把他們喚回人間。據傳說:印度的梵天──世界的創造者,為了無力拯救人間,誠懇的請佛為人類說法。36印度的群神,都向釋尊請教,自稱弟子。天帝們需要正覺與解脫,反證他們的愚昧不自由。所以「智者不屬天」【37】,要歸依「兩足尊」【38】(人)的佛陀。
(二)即人成佛──現實與超脫的合一
釋尊出在人間,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淨化人性而達到正覺解脫的。
1、現實──生身
釋尊是人,與人類一樣的生、老、病、死、飲食、起居、眼見、耳聞;這父母所生身,是釋尊的「生身」。
2、超脫──法身
同時,釋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覺緣起法而解脫的,這是釋尊的「法身」。
3、小結
釋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類在經驗中,迫得不滿現實而又著重現實,要求超脫而又無法超脫。重視現實者,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為除了實利,一切是無謂的遊戲。而傾向超脫者,又離開現實或者隱遁,或者寄託在未來,他方。崇高的超脫,平淡的現實,不能和諧合一,確是人間的痛事。到釋尊即人成佛,才把這二者合一。由於佛性是人性的淨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達「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的結論。
三、自覺與覺他 (p.15-p.18)
佛陀的正覺,不單是理智的解悟,是明月一般的在萬里無雲的空中,遍照一切,充滿了光明喜樂與清涼。現在,姑從自覺與覺他說。
(一)自覺
1、佛陀因創覺而被稱為佛陀
佛陀是自覺者,不同聲聞弟子的「悟不由他」【39】,是「自覺誰嬭師」【40】的自覺。佛法由釋尊的創見而流布人間,他是創覺者,所以稱為佛陀。佛世的多聞聖弟子──聲聞,雖也能正覺解脫,與佛同樣的稱為阿羅漢,卻沒有被稱為佛的。所以我們說釋尊是覺者,應重視他的創覺性。釋尊本是人,而竟被推尊為佛陀了。這因為釋尊在菩提樹下,創覺緣起法性,離一切戲論,得到無上的解脫。
2、佛陀的法身──緣起法性
佛陀的所以為佛陀,在乎正覺緣起法性,這是佛陀的法身。釋尊證覺緣起法身而成佛,如弟子而正覺緣起法的,也能證得法身;不過約聞佛的教聲而覺悟說,所以稱為聲聞。「如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為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羅什答慧遠書)。能得法身的佛弟子,是真能窺見佛陀之所以為佛陀的,所以釋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須菩提尊者的深觀法空,釋尊也推許他「先見我身」。因釋尊覺法成佛,引出見法即見佛的精義。 【41】【42】【43】
3、法身常在
再進,那就是「法身常在」。釋尊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遺教經)。【44】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踐而定。有精勤的實行者,就有現覺法性者,有能見佛陀的所以為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實現在人間。佛法的不斷流行,有不斷的勤行者,法身這才常在人間而不滅。「法身常在」的論題,是何等深刻、正確而有力!
(二)覺他
1、佛陀的真實道為時機所限
釋尊不忍世間的長此黑暗,不忘出家的初心,開始弘法工作。但釋尊完滿的自覺,為時代所限,不能徹底而詳盡的發揚,只能建立適應時機的「方便教」。方便教,糅合了一分時代精神──厭世的精神,使釋尊的究竟道受到限制,但不是毫無真實。這方便教中蘊蓄的真實道,在佛法的流行中,已大大的闡發了。
真实道:菩萨道,成佛
2、佛陀的慧命寄託予僧團
釋尊是創覺者,弟子是後覺,先覺覺後覺,覺覺不已的住持這覺世的大法,要如何才有可能?這唯有組織覺者集團的僧伽。毘奈耶中說:釋尊的所以依法攝僧,使佛弟子有如法的集團,是為了佛法久住,不致於如古聖那樣的人去法滅。【45】
事實上,住持佛法,普及佛法,也確乎要和樂清淨大眾的負起責任來。這和樂僧團的創立,是佛陀慧命所寄。佛陀在自覺正法上,存在於法的體現中;在覺他世間上,存在於覺者的群眾中。
3、僧在即佛在、法在
釋尊說:「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中含‧瞿曇彌經)。【46】這「佛在僧數」的論題,表示僧團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毘奈耶中說:有如法的和合僧,這世間就有佛法。【47】這可見,不但「僧在即佛在」,而且是「僧在即法在」。這一點,不但證實釋尊的重視大眾,更了解佛法的解脫,不是個人的隱遁,反而在集團中。連自稱「辟支佛」式的頭陀行者──隱遁而苦行的,也不許他獨住,非半月集合一次不可。人間佛陀的真精神,那裡是厭世者所見的樣子!
【29】 《中阿含經》卷29〈1 大品〉《111.柔軟經》(大正1,607c4-608a29)。
【30】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31】 繳繞:纏擾不休。圍繞;纏繞。(《漢語大詞典(九)》,p.1034)
【32】(1)《增壹阿含經》卷31〈38 力品〉(第6經)(大正2,722c2-3)。筆者按:雖然經文的內容是世尊所說,可是說此偈頌的主角實非世尊,乃大果王所說,命其子受百姓抂殺。而此王子即鴦掘魔比丘的過去世因緣,王為鴦掘魔的老師。
(2)《十住毘婆沙論》卷7〈五戒品〉第15(大正26,56a)外人亦引來詰難論主,如說:「捨一人以成一家;捨一家成一聚落;捨一聚落成一國土;捨一國土以成己身;捨己身以為正法。」
(3)印順導師著《佛在人間》,p.12:「『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為身不是為一人,忘世也不是隱遁山林。為身忘世間,是比為國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壞更為高級的。為自我的解脫與真理的掘發,有割斷自我與世間愛索的必要。這樣的為身才能為大眾,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
【33】 釋尊於二十九歲偷逃出城,出家當遊方修行僧。依次拜訪阿羅邏迦藍(ArADa KAlAma)和優陀羅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兩位修定仙人。據說跟阿羅邏迦藍學習無所有處定;而跟隨優陀羅羅摩子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但學習他們所體驗的禪定後,對他們的修行法卻無法感到滿足。(詳參:印順導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11-p.12)
【34】 《增壹阿含經》卷26〈34 等見品〉(大正2,693c19-694a5):「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食知足,恒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
※按:《佛光阿含藏.增一阿含經(三)》,p.1009,注9:「於此命終當生天上」,按此句意,佛出人間,人間為天之善處,如巴利文「如是語經」(It. vol. 1, p.77)作 Manussattaṃ kho bhikkhave devānaṃ sugatigamanasaṅkhātaṃ(比丘們!人的狀態才可稱為諸天之善趣。)故佛陀應當誡比丘「於此(人間)命終勿生天上。」才順乎義理。
【35】 《增壹阿含經》卷26〈34 等見品〉(大正2,693c19-694a5)。
【36】《中阿含經》卷19〈78.梵天請佛經〉(大正1,547a-549b);《長阿含經》卷1〈1.大本經〉(大正1,8b-c);《增壹阿含經》卷10〈勸請品第十九(1)〉(大正 2,593a-b)。印順導師著《印
度佛教思想史》,p.13;《華雨集》(二),p.17。
【37】《 大智度論》卷2〈1 序品〉:「如偈說:若彩畫像及泥像,聞經中天及讚天,如是四種諸天等,各各手執諸兵杖。若力不如畏怖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此天定必若怖他,若少力故畏怖他。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諸衰苦。有人奉事恭敬者,現世不免沒憂海。有人不敬不供養,現世不妨受富樂。當知虛誑無實事,是故智人不屬天。若世間中諸眾生,業因緣故如循環,福德緣故 雜業因緣故人中,世間行業屬因緣,是故智者不依天!」(大正 25,73a13-24)
【38】 《雜阿含經》卷36(1007經):「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剎利兩足尊,[絳-糸+牛]牛四足勝,童英為上妻,貴生為上子。」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正覺兩足尊,生馬四足勝,順夫為賢妻,漏盡子之上」(大正2,263b29-c6)
【39】 《雜阿含經》卷12(301經):「佛告跚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 2,85c20-86a2)
【40】《中阿含經》卷56〈3 晡利多品〉《羅摩經》:「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諸愛盡解脫,自覺誰稱師。無等無有勝,自覺無上覺,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大正1,777b16-19)
※「自覺誰稱師」:Bhikkhu BANamoli and Bhikkhu Bodhi tr.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P.T.S. 2001) p.263: “Having known this all for myself, to whom should I point as teacher? ”
【41】《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1(大正45,126b28-c4):「法性者,有佛無佛,常住不壞,如虛空無作無盡。以是法,八聖道分、六波羅蜜等得名為法。乃至經文章句,亦名為法。如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為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所以者何?羅漢、辟支佛得法身已,即不復生二界。」
【42】《中阿含經》卷7〈舍梨子相應品〉《3.象跡喻經》(大正1,467a)。《中部》(28)《象跡喻經》(日譯南傳9,p.339)、(漢譯南傳 9,p.261)。另參《相應部》〈蘊相應〉(第 87 經)(漢譯南傳 15,p.173)。
【43】參見《增壹阿含經》卷28〈聽法品・第5經〉,(大正2,707c15-708a20);《義足經》卷2(蓮花色比丘尼經第14)(大正4,185c);《大乘造像功德經》(大正16,792c-793a);《分別功德論》卷3(大正25,37c-38a);《西域記》卷4(大正51,893b)。《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7a):「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
【44】《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1(大正12,1112b11-12)。
【45】
(1)《薩婆多部律攝》卷1(大正24,532a):「我之淨行(梵行)當得久住者,謂如法宣說,廣利人天,展轉相教,令我正法久住世故」。
(2)《四分律》卷32(大正22,787c):「世間唯一佛,澹然常安隱。我是世無著,我為世間最;諸天及世人,無有與我等。欲於波羅捺,轉無上法輪。世間皆盲冥,當擊甘露鼓。」另外,《銅鍱律》〈大品.大犍度〉(日譯南傳三,p.15)。《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a)等,都有此說。
(3)印順導師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95-p.196):「舍利弗這樣的思念:過去的諸佛世尊,誰的「梵行久住」,誰的「梵行不久住」?佛告訴他:毘婆尸(Vipaśyin)、尸棄(Śikhi)、毘舍浮(Viśvabhū)──三佛的梵行不久住。拘摟孫(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葉(Kāśyapa)──三佛的梵行久住。原因在:專心於厭離,專心於現證,沒有廣為弟子說法(九部經或十二部經);不為弟子制立學處,不立說波羅提木叉。這樣,佛與大弟子涅槃了,不同族類、不同種姓的弟子們,梵行就會速滅,不能久住。反之,如能廣為弟子說法,為弟子制立學處,立說波羅提木叉,那末佛與大弟子雖然涅槃了,不同族類、不同種姓的弟子們,梵行不會速滅,能長久存在。」
【46】 《中阿含經》卷47〈3 心品〉《180.瞿曇彌經》(大正1,721c28-29)。
【47】 出處待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