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二 習甚深中觀
丁二 讚菩薩殊勝
戊二 福智廣大勝
己一 功德大
(p.141)迦葉!譬如有四大海,滿中生酥。菩薩有為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迦葉!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渧。一切聲聞有為善根,亦復如是。
第二是福智廣大勝。
菩薩一定修集福德與智德二資糧,都是廣大無邊,非聲聞乘可比。先說福德,
一、迦葉!譬如有四大海,滿中生酥。菩薩有為善根甚多無量,亦復如是。
佛說:「迦葉!譬如有四大海」,充「滿」了海「中」的,都是「生酥」。
生酥,是從牛乳取出來的,沒有熬熟,熬熟就成為熟酥,再不能與水交融了。
四大海充滿了生酥,真是多極了!
現在拿來比喻「菩薩有為善根」,也是這樣的「甚多無量」。
生滅有作的,名有為。
菩薩沒有與法性相應以前,所有的一切福德善根──施、戒、定等,都還是有為的。
二、迦葉!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海一渧。一切聲聞有為善根,亦復如是。
菩薩的有為善根那麼多,而聲聞呢,佛告「迦葉:譬如若破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
毛」,沾「取海」水的「一渧」,那簡直微不足道!而「一切聲聞」人的「有為善根」,
恰好如毛分的一渧,真是難以為喻!
己二 智慧大
(p.142)迦葉!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甚多,為力無量,亦復如是。
再說聲聞的智德,也還不及菩薩的智德。【104】
一、迦葉!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
佛又舉譬喻說:「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芥子已夠小了,芥子孔不更微小嗎?「一切聲聞」──「隨信行,隨法行,慧解脫,俱解脫」【105】,或賢【106】或聖,他們所有解悟無我我所空的「有為智慧」,也是這樣的微小。
二、迦葉!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甚多,為力無量,亦復如是。
「譬如十方虛空」,是那樣的「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勝解一切法性空的智慧,【107】也是這樣的「甚多」;功「力無量」,能為佛道的眼目,導一切功德而向於佛果,也「如是」的不可思量!
三、大小乘空義的差別
1、大小乘的勝義慧,都是觀空的,所以舉虛空為譬喻。芥子孔的空,與太虛空,雖然本質是平等的,而量是相差得太遠了。【108】
2、這所以小乘偏重人無我的空慧,僅能自了,而菩薩特重一切法空。這空無我的勝慧,能為上趣佛道,下化眾生的善巧方便。這一比喻,龍樹的《智論》也曾引述到,以明大小乘空義的差別。【109】
戊三 種姓尊貴勝
己一 真實佛子
(p.143)迦葉!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於意云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為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
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眾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第三是種姓尊貴勝。
在古代,重視種姓的貴賤。尊貴的王族中,如確係先王的血統,而能繼承王家的大業,那是特受尊敬的。這裡就以此為比喻,顯示菩薩的殊勝,遠非聲聞賢聖可及。
先明菩薩為真實的佛子,
一、迦葉!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於意云何?是王子不』?
『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為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
如來舉喻說:「迦葉!譬如」印度四種姓中,主持國政的「剎利大王」,有「大夫人」──王后。他雖是大王的元后,卻「與貧賤」階級的臣僕私「通」,因而「懷妊生子」。
迦葉!你的意思如何?這算「是王子」嗎?迦葉說:這不是大王的血統,雖或者也叫他王子,而實「不」能說是真正王子的。「世尊」!我以為這樣。
佛即印可他說:「如是迦葉」!要知道在佛法中,「我」所教化的「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然聲聞也稱「為同證」法性,同得解脫,也說「以法性生」。他們每自己宣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110】,自認為佛子;但他們「不名如來真實佛子」。
為什麼呢?『佛心者,大慈悲是』【111】。他們沒有廣大甚深的悲願,多少繼承了外道的獨善與苦行,沒有能契合佛的真精神,正像王大夫人,與貧賤私通而生的王子一樣。
二、迦葉!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眾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接著,佛又對「迦葉」說:「譬如剎利大王,與使」女交「通」;使女也「懷妊生子」。
母親「雖出下」賤的種「姓」,而生下的孩子,卻「得名王子」,享受王家的尊貴。
為什麼呢?因為這確是大王血統的緣故。
這樣,「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是薄地凡夫【112】,因自力或他力──受人教化,發起了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菩提心在凡夫心中成就,如王子從貧賤的使女而生一樣。當凡夫初發心,初名菩薩時,「雖未具足福德智慧」,看起來苦惱非常,還是「往來生死」當中,頭出頭沒。但他確是菩薩,「隨其」菩提心成就的「力勢」,已能在生死中「利益眾生」。他有了大慈悲為本的菩提種姓,所以「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三、佛法中對「佛子」之定義不同【113】
1、在聲聞法中,聲聞四果,名為佛子,因為從佛聞法而已同證法性了。
2、大小兼暢的大乘中,說聲聞與菩薩,都是佛子。
3、但約大乘不共的意義來說,聲聞算不得佛子。而菩薩,即使是無福無慧,生死流轉,卻已是真實的佛子了!
己二 紹隆佛種
(p.146)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於中不生子想。如來亦爾,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繞,而無菩薩,如來於中不生子想。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
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如是迦葉!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過於八解大阿羅漢。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名紹尊位,不斷佛種。
再說紹隆佛種。這與上文大致相近,但這裡著重在將來能荷擔如來的家業。
一、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於中不生子想。如來亦爾,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繞,而無菩薩,如來於中不生子想。
1、如來舉喻說:「迦葉!譬如」剎利大王中,統一四洲的「轉輪聖王」,一定「有千子」具足。但如還「未有一人有」轉輪「聖王」相時,「聖王於」這麼多的王子「中」,就「不生子想」。什麼是聖王相?出胎後,有三十二相具足。【114】在胎時,母后的心意清淨,少煩惱,身體安和;還有天龍等來衛護的瑞相。
千子雖不能成轉輪聖王,但到底是聖王的王子,怎麼說不生子想呢?要知道,子,第一是自己的血統;第二是能繼承自己的家業。千子們都沒有輪王相,將來不會繼承王的尊位,統理國政,那就會覺到還不是太子。
2、這一比喻,如來合法說:「如來」是輪王一樣,自成佛教化以來,「雖有百千萬億聲聞」賢聖,為如來的「眷屬」。如來說法時,聲聞眾是雲屯霧集的,「圍繞」如來,莊嚴法會。但在這大眾中,如「無菩薩,如來」也就「於」聲聞眾「中,不生子想」。因為這都不是當來下生,繼承佛位的佛子。【115】
二、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紹尊位,繼聖王種。如是迦葉!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過於八解大阿羅漢。
1、相反的「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忽然「懷妊」了。雖還只是「七日」,但「是子具有轉輪王相」。當時,臣民們雖還不知道,而「諸天」──天龍八部【116】,都「尊重」胎中的王子,而來護衛他,超「過」了其「餘諸子」,年長而「具身力」的人。天龍等為什麼如此?因為「是胎」中的「王子」,將來生下來,「必」定「紹」承輪王的「尊位,繼」續「聖王」的「種」胤117,主持國政,利益民
眾,遠過其他王子的功德。
2、如來再合喻說:「迦葉!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根」──沒有顯而可見的菩薩德相,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如胎」中的「王子」,也還只是精血凝和,沒有眼耳等根相。但「諸天神王」──天龍八部們,卻「深心尊重」初發心菩薩,勝「過於八解」脫的「大阿羅漢」。【118】
3、在聲聞乘中,最高的聖果,是阿羅漢位。阿羅漢是梵語,意思是斷盡了煩惱,生死已盡,應受人天的供養。約斷煩惱,證法性,了生死說,阿羅漢是一樣的。但約定力、通力、悲心、世俗智來說,淺深也大有差別。其中俱解脫阿羅漢能得八解脫:【119】
一、內有色想外觀色解脫;
二、內無色想外觀色解脫;
三、淨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解脫。
這是定力極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說菩薩的功德,比聲聞的自利功德大,還容易信解。現在說菩薩最初發心,什麼功德還沒有,就比得八解脫的大阿羅漢還高,就難免有人懷疑了。
三、所以者何?如是菩薩名紹尊位,不斷佛種。
所以佛又說明理由:「如是菩薩」,雖還沒有成就菩薩根,但已「名」為能繼「紹」如來的「尊位」者,能使未來「不斷佛種」。有了菩薩,就有佛佛相承,廣大無盡的普利眾生,這那裡是八解羅漢可及呢!
戊四 初心希有勝
己一 勝出聲聞
(p.149)迦葉!譬如一琉璃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聲聞辟支佛眾。
第四是初心希有勝。上說菩薩的種姓尊貴,已說到初發心菩薩的尊貴,現在如來承上意而更為譬說。
一、迦葉!譬如一琉璃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便勝聲聞辟支佛眾。
1、「迦葉,譬如一」顆小小的,蔚藍色的「琉璃珠」,價值與妙用都「勝於水精」──一般的水晶,那怕水晶大得「如須彌山」那樣。
2、「菩薩」也如此,「從初發心」以來,即使位居凡夫,「便勝」於「聲聞辟支佛眾」。
二、勝於聲聞、辟支佛二眾之理由
聲聞,一向是大眾共住的。
辟支佛,譯義為獨覺。其實除「麟角喻辟支」一人出世而外,其餘也都是眾多共住的。【120】
上文說初發心菩薩,勝過八解脫的大阿羅漢。現在進一步說,不要說得八解脫的,就是無數的二乘無學眾,也不及一位初心菩薩呢!
己二 人天禮敬
(p.150)迦葉!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來拜謁。菩薩亦爾,初發心時,諸天世人皆當禮敬。
初發心菩薩,不但勝過二乘,而且也為人天所尊敬。
一、迦葉!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小王群臣皆來拜謁。
如來舉喻說:「迦葉!譬如」剎利「大王夫人」,當他誕「生」王「子」的「日」子,所屬的「小王」及「群臣」,都要「來拜謁121」,為他是王子而慶賀。
二、菩薩亦爾,初發心時,諸天世人皆當禮敬。
這樣,「菩薩」也如此。「初發心時,諸天」與「世人,皆當禮」拜恭「敬」,因為他是菩薩,是佛的種姓,是未來佛。凡夫沒有慧眼,或者會輕視初心菩薩,所以佛特地說應尊敬。【122】
戊五 普利眾生勝
(p.150)迦葉!譬如雪山王中生諸藥草,無有所屬,無所分別,隨病所服,皆能療治。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別,普為眾生平等救護。
第五是普利眾生勝。
一、迦葉!譬如雪山王中生諸藥草,無有所屬,無所分別,隨病所服,皆能療治。
佛舉比喻說:「迦葉!譬如雪山王」──喜馬拉耶山區,近印度西北區的大山,終年積雪,極高極大,所以叫雪山王。在這大雪山「中,生諸藥草」。這一地區,古代是不屬於任何國家,也不屬於任何人的,所以雪山的一切藥草,也都「無有所屬」。
因為不是屬於誰的,所以不問是什麼人,「無所分別」。只要是「隨病」所宜──對症的話,就能隨「所服」的藥,而「皆能療治」。
二、菩薩亦爾,所集智藥,無所分別,普為眾生平等救護。
「菩薩」也如此,修行「所集」的,以智為主的一切法門,如雪山的各種藥草一樣,所以叫「智藥」。對人的貴賤、貧富、智愚,都「無所分別」,一視同仁,而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平等救護」,解脫眾生的苦惱。【123】
戊六 出生如來勝
(p.151)迦葉!譬如月初生時,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第六出生如來勝。人天應尊敬菩薩,而且要敬重到極點。
一、迦葉!譬如月初生時,眾人愛敬踰於滿月。
對於這,如來又舉喻說:「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印度的民俗,就舉行非常隆重的新月祭。124所以說:「眾人愛敬」這新月,「踰」越了十五晚上的「滿月」。【125】
我們中國人,是喜愛滿月的。但在印度,除了團圓的滿月外,還敬愛新月,因為新月是象徵著光明的出生,從此一直向大圓滿的光明而前進。
二、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
如來說了這一比喻,才合喻說:「迦葉」!大家如相「信我」的「語」言,那麼「愛敬菩薩」,就應該「過於」對「如來」的尊敬。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如滿月,初發心菩薩如新月。大乘經中,有以月光漸增到圓滿的比喻,說明菩薩的從初發菩提心,到無上菩提的圓成──成佛。從愛敬新月的意義,就可知特別愛敬菩薩的意義,「由」於從「諸菩薩」,能出「生如來」呀。沒有菩薩,就沒有佛,佛是從菩薩生的。這就顯出菩薩的重要,應受世人最高的崇敬了!
戊七 眾生福田勝
(p.152)迦葉!譬如愚人捨月,禮事星宿。智者不爾,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禮敬聲聞。
第七眾生福田勝。
菩薩這樣的可崇敬,那自然應尊敬菩薩,菩薩才是我們的殊勝福田。
一、迦葉!譬如愚人捨月,禮事星宿。
如來又舉喻說:「迦葉!譬如愚人,捨」棄了圓滿光明的「月」亮,反而去「禮」拜「事」奉那些「星宿」,如北斗星,二十八宿【126】等。
二、智者不爾,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禮敬聲聞。
這是怎樣的顛倒?如以菩薩為月亮,那星宿就如聲聞眾了。這樣,有「智者不」會那樣的顛倒,「終不捨離菩薩行者」,真實福田,反而去「禮敬」那小乘的「聲聞」行人。
戊八 聲聞依止勝
(p.153)迦葉!譬如諸天及人,一切世間,善治偽珠,不能令成琉璃寶珠。求聲聞人亦復如是,一切持戒,成就禪定,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無上道。迦葉!譬如治琉璃珠。能出百千無量珍寶,如是教化成就菩薩,能出百千無量聲聞、辟支佛寶。
第八聲聞依止勝。
這末後一喻,從不應禮敬聲聞而來,原來聲聞還是從菩薩出生的呢!菩薩為聲聞根本,大乘法為小乘法根本,拿這點來結讚菩薩的殊勝。
一、迦葉!譬如諸天及人,一切世間,善治偽珠,不能令成琉璃寶珠。求聲聞人亦復如是,一切持戒,成就禪定,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無上道。
如來舉治珠的譬喻:珠,不僅是生成的,也還要經人力的修治。古法,治珠要經磨、押、穿──三個過程,才能顯出珠所具的光澤。
現在佛對迦葉說:「迦葉!譬如諸天」,或者是「人,一切世間善」於「治」珠的治珠師,假使所治的是「偽珠」,那無論怎樣的修治,也「不能令成」無價的「琉璃寶珠」,這是偽珠的品質限定了的。
這樣,「求聲聞人,亦復如是」。他發的是出離心,沒有悲願,但求自苦的解脫。這也決定了他,無論聲聞人所有「一切持戒」功德,「成就」甚深的「禪定」功德,熏修得怎麼好,也「終不能得坐於道(道是菩提的舊譯)場」,而「成無上道」。總之,聲聞人無論如何修持,也不能成佛。
二、迦葉!譬如治琉璃珠。能出百千無量珍寶,如是教化成就菩薩,能出百千無量聲聞、辟支佛寶。
再舉喻來說菩薩:「迦葉!譬如」治珠師所「治」的,是一顆毘「琉璃珠」。經過一番琢磨修治,就能顯出琉璃珠的妙用。據說,從琉璃珠,「能」引「出百千無量」數的各種「珍寶」。
拿這來比喻,那就「是教化」發菩提心,起大悲願,修集廣大福智資糧。等到「成就」真實「菩薩」,那就從菩薩的教化中,「能出」生「百千無量」數的「聲聞、辟支佛寶」。【127】二乘聖果,雖不及菩薩,但也是世所希有的珍寶,故比喻為各種寶物。
從菩薩的不斷結使,到這出生二乘,為二乘所依止,種種比喻讚歎,顯出菩薩道的善巧,崇高。
【104】「三德」:
[1]《般若經講記》,p.63-p.64:阿羅漢有三德:
恩德:應受人天供養,為世間作大福田,名為應供。
斷德:殺盡一切煩惱賊,名為殺賊。
智德: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為無生(得無生智)。惑業乾枯,入於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脫。
[2]《成佛之道》,p.17-p.18:古代聖者的讚佛法,以三德來讚佛。
佛的智慧,究竟圓滿,不但覺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覺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態,作用,關係等;覺了現在,也覺了過去,未來。從種種方面,覺了一切法的種種相,所以佛名一切種智。眾生的苦痛,不能解決,無非是愚昧作怪。佛的智慧圓滿,所以不但自己解脫,也能以無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來解脫眾生。這是讚佛的智德圓滿。
佛陀救苦的大悲心,不限於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遍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苦難而發心。悲心的深切,徹骨徹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因位菩薩,如觀音,地藏等,已經是大悲大願到了不得,何況佛果呢!這是讚佛的恩德圓滿。
有的智慧高而悲心薄;有的重悲愛而不重智慧;有的悲智並重,但由於內心的煩惱雜染,還不能徹底清淨,所以算不得究竟。唯有如來,斷盡一切煩惱──理障,事障,甚至無有絲毫餘習。這是讚佛的斷德圓滿。什麼叫餘習?就是無始以來,久習煩惱的慣習性。
佛弟子阿羅漢,煩惱都斷了,習氣還有餘留的。所以有的還要罵人(罵慣了,脫口而出,連自己都不覺得),有的還會蹦蹦跳跳,有的還是堅執己見。唯有佛,才能將煩惱與餘習完全斷盡,這才是最清淨,最聖潔!
【105】《雜阿含》卷33(936 經),大正2,240a-b:…(1)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2)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3)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4)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5)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6)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7)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106】「三賢位」:《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二)》,p.504-505。
(1)大乘三賢︰
指地前的菩薩位有三階三十心之別。又稱三十心。相對於「十聖」而言。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述,三賢的菩薩制伏三界煩惱、粗業道、粗相續果,亦不起粗。該經又云,大正24,1016a︰「修三賢法入聖人位。」關於三賢三十心的名稱,有多種說法。《菩薩瓔珞本業經》以十位、十行、十迴向為三賢;《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以十信十種性、十止性種性、十堅心道種性為三賢;《梵網經》卷上則以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為三賢。以上諸說雖有不同,但一般係依《瓔珞經》及華嚴之說,以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心為三賢。而相對於外凡,則稱三賢為內凡。天台宗談四教中之別教時,認為十信位伏界內之見思惑,十住位斷界內之見思惑及界外上品之塵沙惑,十行位斷中品之塵沙惑,十迴向位則斷下品之塵沙惑,並伏無明。
(2)小乘三賢︰
指植育順解脫分之善根(即修有漏善根)三位,即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三位。
此是七方便中的前三位;相對於四善根稱為內凡,此三位則稱外凡,又總此七位而稱七賢。
(a)五停心觀,謂相應修定者不同的根機,依五種禪定方便統一精神。(b)別相念住,指個別觀察身、受、心、法等四念住。(c)總相念住,即總觀四念住。
綜言之,大小乘皆認為三賢乃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聖等聖者位以前的階位。
【107】「勝解空性」:《學佛三要》,p.150-p.152: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唯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不如凡夫的戀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樣的以「三界為牢獄,生死如冤家」而厭離他,急求擺脫他。這才能不如凡夫那樣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樣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唯有專為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
【108】 如三獸渡河,惟香象才徹底之喻。參見《成佛之道》,p.335。
【109】「毛孔空與太虛空」:
[1]《大智度論》卷35 ,大正25,322a:以舍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脫故,與諸佛菩薩等,而佛不聽。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與虛空等。以是故佛重質其事。
[2]《大智度論》卷79,大正25,618c14-18:復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
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
[3]《中觀今論》,p.23-p.24: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智論卷三五),但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所以「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智論卷四)。「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智論卷二六)。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與聲聞學者辨詰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
[4]《中觀論頌講記》,p.11:聲聞簡要的直從緣起的妄相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較單純,狹小,像毛孔空。菩薩深刻的從緣起的本性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比較深刻,廣大,像太虛空。
[5]《中觀論頌講記》,p.28-p.29:在通達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的不同:小乘聖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在這點上,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一是專求己利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至於在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而質的方面,可說毫無差別。
【110】《雜阿含》卷41(1144 經),大正2,303c:阿難!若有正問:誰是世尊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付以法財──諸禪、解脫、三味、正受,應答我是,是則正說。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當以灌頂住於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我亦如是,為佛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諸禪、解脫、三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
【111】
[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12,343c:諸佛心者,大慈悲是。
[2]《學佛三要》,p.117:慈悲為本,這句話是圓正的,大乘佛教的心髓,表達了佛教的真實
內容。作為大乘佛教的信徒們,對此應給予嚴密的思惟,切實的把握!從菩薩的修行來說,經上一再說到:「大悲為上首」;「大慈悲為根本」。從修學完成的佛果來說,經中說:「諸佛世尊,以大悲而為體故」。論上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經論一致的開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也可說:如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
[3]《無諍之辯》,p.184:在菩薩道中,慈悲益物不是無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證。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眾生。一切不屬於自己,以眾生的利益為利益。沒有慈悲,就沒有菩薩,沒有佛道,而達於「佛心者,大慈悲是」的結論。
【112】「薄地凡夫」:《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九)》,p.5738:
意指卑賤下劣之位,即下賤之凡夫位。薄,逼之意;凡夫為諸苦諸惑所逼迫,故稱薄地。或謂薄為博之意,凡夫之位廣多,故稱薄地,又作「博地」。
道宣《淨心戒觀法》卷下,大正45,826c2)云︰「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報卑劣。」常見之相關語句有「薄地凡夫」、「薄地底下凡夫」等語。
又,淨土宗將凡夫位分為內凡、外凡、薄地三類。此處之「薄地」指三賢位(內凡)、十信(外凡)以下。
【113】《如來藏之研究》,p.61-p.62:《寶積經》的王子譬喻,說明了菩薩才是真實佛子。第一則喻,「王大夫人與貧賤通」,生下來的並不是王子,因為不是聖位的血統──種性(gotra)。聲聞聖者雖然與佛一樣的證入法性,但由於雜有貧賤(沒有悲願,獨善)的因素,不能說是真實的佛子。父家長時代,種性是依父親而定的,所以聖王與使女生子,反而是王子。這如還在凡夫位的菩薩,但有了如來──悲願的特性,也就是佛的真子了。…《寶積經》重在初發心菩薩,能「紹尊位,不斷佛種」。
【114】 此三十二相非佛專有,轉輪聖王亦具足之。關於其優劣,《優婆塞戒經》卷1,大正24,039a︰
「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轉輪聖王雖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方廣大莊嚴經》卷3,大正3,557a︰「王之太子必定不作轉輪聖王,何以故﹖三十二大人相極明了故。」《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3b︰「三十二相有二種︰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轉輪聖王、難陀等。般若波羅蜜與布施和合故,能具足相好如佛,餘人但行布施等,相不具足。」
同論卷4,大正25,91a︰「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相。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
由此可知,佛與轉輪聖王所具三十二相之差別。
【115】 詳參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第二章、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p.60-p.67。
【116】「天龍八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52:從《阿含》、《律》以來,佛法受到天、龍八部的護法。八部是:天(deva),「天、魔、梵」的天,主要是帝釋(Śakra devānām indra)
與四王天;龍(Nāga);夜叉(yakṣa);乾闥婆(gandharva);阿修羅(asura);迦樓羅garuḍa);
緊那羅(kiṃnara);摩睺羅伽(mahoraga)。八部是低級天神,也是高級的鬼與畜生。高級的鬼、畜,神力與享受,與(地居)天一樣。這些高級鬼、畜,有善的,有惡的,善的信佛護法,惡的會破壞障礙,但受到了佛的感化,也就成為善神了。
117【胤】:1.後嗣;子嗣。2.謂立嫡長子為太子或世子。3.猶言身孕。4.繼承;延續。(《漢語大詞典(一)》,p.666)
118 菩薩初發心是否即勝過漏盡阿羅漢?請參考《大智度論》卷78,大正25,609c12-610b1:
眾生有二種︰一者、發心;二者、未發心。發心菩薩勝一切未發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種無量無上佛法因緣,欲度一切眾生,令離苦得樂,其餘眾生但自求樂,欲與他苦!如是等因緣故,發心者勝。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五通,是離欲人;發心者,或有未離欲但發心,何得勝?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種種答。阿羅漢等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已勝餘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即位,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發心菩薩有二種︰一者、行諸波羅蜜等菩薩道;二者、但空發心。此中說行菩薩道者,是人雖事未成就,能勝一切眾生,何況成就!……菩薩亦如是,雖未成佛,行菩薩道,說諸法實相音聲,破諸外道及魔民戲論,何況成佛!有人言︰若有能一發心言,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雖
未斷煩惱,未行難事,以心、口業重故,勝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自求樂,自為身故,愛其所親。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貪世樂,自為滅苦故,求涅槃樂,不能為眾生;菩薩心生口言,為度一切,是故勝。…復次,勝,名不必一切事中皆勝,但以一發心,欲作佛度眾生,是事為勝;諸餘禪定、解脫等,猶尚未有,何得言勝?譬如以飛言之,鳥則勝人。未來當得功德,此事不論。
小乘人言︰乃至補處菩薩,尚不勝小沙彌得無量律儀者。
摩訶衍論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發大乘心者,雖復在弊惡小人中,猶勝二乘得解脫者。
[論主評曰:]是名二邊,離是二邊,名為中道。中道義,如上說。以其有義理實故,應當取。是故說初發心時,勝一切眾生,何況成佛!
【119】 「八解脫」:
(1)《雜阿含經》卷33(936 經),大正2,239c-240a: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
(2)《中阿含97 經》卷24《大因經》,大正1,582a:「有八解脫。云何為八?
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
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
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
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
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
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
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
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
(3)《大毘婆沙論》卷84,大正27,434b-437b。《大智度論》卷21,大正25,215a-216a;卷44,大正25,381b。《瑜伽師地論》卷12,大正30,336b-c;《瑜伽論記》卷4,大正42,389b-391b。《成實論》卷12,大正32,339a-340a。《顯揚聖教論》卷4,大正32,497b-c。
【120】《俱舍論》卷12,大正29,64a-b: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名獨勝。有餘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今自證道,得獨勝名。……。麟角喻者:謂必獨居。二獨覺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然後方成麟角喻獨覺。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
【121】【拜謁】:1.拜見。2.禮拜;瞻仰。(《漢語大詞典(六)》,p.427)
【122】《成佛之道》p.260-p.261: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賢聖所尊敬了。經中比喻為:如王子初生,就為耆年的大臣所尊敬;獅子兒初生,就為百獸所畏敬;迦陵頻伽鳥在卵中,音聲已勝過了一切鳥類;新月的微明,就為人類所愛敬。菩薩發心以來,就是這樣可尊可敬的,大菩薩們是更不必說了。為什麼這呢?因為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悉由菩薩而有的。這是說:世間善法,聲聞、緣覺等善法,都依佛菩薩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薩而有的──所以菩薩為一切善法的根源。以世間善法來說,如說:『菩薩受身種種,或時受業因緣身,或受變化身,於世間教化,說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等。有些修菩薩行而暫時失敗了的,名『敗壞菩薩,亦有悲心。治以國法,無所貪利;雖有所惱,所安者多,治一惡人以成一家』等。菩薩為一切善法的根源,可尊可
敬,而菩薩是從發菩提心而來的。所以大乘經中,無邊讚歎菩提心的功德,說他是『一切佛法種子』。
【123】 《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130b:佛法無大無小,無內無外,一切皆得修行。譬如服藥,以除病為主,不擇貴賤大小。
【124】
[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06:布薩,源於吠陀Veda 以來的祭法。在新月祭darśamāsa、滿月祭Paurṇa-māsa 的前夜,祭主斷食而住於清淨戒行,名為upāvasatha(優波婆沙即布薩)。佛陀時代,印度的一般宗教,都有於「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舉行布薩集會的習慣。適應這一般的宗教活動,佛教也就成立布薩制。
[2]《銅鍱律》「大品」「布薩犍度」(南傳三‧180-181)。《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8,大正22,121b。《四分律》卷35,大正23,816c。《摩訶僧祇律》卷27,大正22,446c。《十誦律》卷22,大正23,158a。
【125】
[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四)》p.1813b:白月即指從新月至滿月期間,亦即每月十六日以後的後半個月。相當於中國、日本陰曆的每月一日至十五日。
[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九)》p.5450a:從滿月的翌日到新月的前一日是前半月,稱為黑分或黑月;從新月到滿月之間的後半月,稱為白分或白月。
[3]《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六)》p.3584b:印度曆法以黑月(從月既望到月晦)為前半月,白月(從月朔到望)為後半月。所謂「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
【126】【二十八宿】:
指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周天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淮南子‧天文訓》:“五星、八風,二十八宿。" 高誘 注:“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也。"(《漢語大詞典(一)》,p.115)
【宿】:
星宿,我國古代指某些星的集合體。如二十八宿中,箕宿由四顆星組成,尾宿由九顆星組成,等等。《漢書‧天文志》:“凡以宿星通下之變者,維星散,句星信,則地動。"《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屯坊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陳,綺錯鱗比。"李善注:“宿,星宿也。"
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既而滅宿澄霞,登光辨色。"(《漢語大詞典(三)》,p.1518)
【宿度】:
宿度天空中標志星宿位置的度數。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素問‧離合真邪論》:“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宋書‧律曆志中》:“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遠,宿度相覺浸多,候者皆知日宿差五度,冬至之日在斗二十一度,晦朔弦望,先天一日。"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宿度》:
“王子年《拾遺記》:`庖犧視五星之文,分野之度。'《史記‧曆書》曰:`黃帝名察度驗。'
臣瓚謂:題名宿度,候察進退三辰之度、吉凶之驗也。"參閱《廣雅‧釋天》。(《漢語大詞典(三)》,p.1518)
【127】 《大智度論》卷36,大正25,323a22-c17:
問曰:聲聞、辟支佛因緣故,亦使世間得善法,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
答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