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二 習甚深中觀
丁一 明正觀真實
戊二 抉擇深義
己一 顯了空義
庚一 法空
(p.115)復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故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
上來雖已經開示中觀,但空義是甚深的,還得再加抉擇顯了,以免學者的誤會。這又分三節,先顯了空義。【43】顯了,是以語言文字,使空義更為明了,這又分法空、我空來說。【44】
一、三類空的差別
說到這裡,先應略說空的差別。佛說空,都是修行法門,但略有三類不同:【45】
1、『分破空』:
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經中名為散空【46】,天台稱之為析空。如色法,分分的分析起來,分析到分無可分時,名『鄰虛塵』,即到了空的邊緣。再進,就有空相現前。但這是假觀而不是實觀,因為這樣的分析,即使分析到千萬億分之一,也還是有,還是色。
2、『觀空』:
如瑜伽師的觀心自在,觀青即青相現前,觀空即空相現前。因為隨心所轉,可知是空的。但還不徹底,因以觀空的方法來觀空,觀心是怎麼也不能空的。事實上,他們也決不許心也是空的。
這二種法門,佛確也曾說過,也可以祛息許多煩惱顛倒,但不能究竟,究竟的是『自性空』。
3、『自性空』:
不是分破了才空,也不是隨心轉而空;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如《阿含經》也說:『諸行空:常空……我我所空;性自爾故』【47】。所以,佛說法性空,不是以觀的力量來消滅什麼,而只是因觀而通達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如古人『杯弓蛇影』的故事一樣,以為吞了蛇,所以憂疑成病。現在使他自覺到根本沒有蛇,憂疑病苦就好了。所以,觀空是祛除錯覺,達於一切法的本性空,這才是大乘究竟空義。否則,眾生為情見所縛,不能徹了真空,終於又背空而回到『有』中去安身立命。
二、與空相關的名詞
1、本性空
空,是本性空,絕一切戲論的畢竟空,所以說『空』就圓滿的顯示了中道。但為了適應機宜,
◎又說為無相、無願(古譯為無作),合名三解脫門。
◎又每說無起、無生(無滅)、無取、無性等,使眾生同歸於一實。
2、三解脫門
◎依大乘了義說
『空、無相、無願,同緣實相』。【48】無自性以離見,名空;離相以息分別,名無相;離取著以息思願,名無願。
◎約偏勝說
依『諸法無我』即名空,依『涅槃寂靜』即名無相,依『諸行無常』即名無願。【49】
◎可作淺深說
空一切而有空相現(其實畢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所以說無相。雖達境無相,而心還有所著,所以又說無願。【50】
※但這都是方便善巧,三解脫門是平等一如的。【51】
3、無起、無生(無滅)、無取、無性等【52】
◎起是現起,生是生起,與起相近;但起可能是錯亂,而生是因緣生。
◎本譯在無生下,還有『無我』二字。參照別譯,這應該是衍文,所以刪去了。【53】
◎無取,是無所取著。
◎無性,是沒有自性。
※如總相的說,從無相到無性,都是空的異名。
三、經文大意
1、佛說:「迦葉!真實觀」──中道正觀是這樣的:並「不以空」三昧的觀力,「令諸法」的有性成「空,但」是「法性自空」。【54】
本性是空的,以觀照去觀察,只是覺了他的本來如此而已。這是本性空,自空,不是他空;這才是中道的真實正觀。依此可見,空觀,真實觀,中道觀,是一樣的。
2、同樣的,並「不以無相」三昧力,所以諸「法無相,但法自無相」。
3、也「不以無願」的觀力,所以諸「法無願,但法自無願」。
4、這樣,佛說的「無起、無生、無取、無性」,都是這樣的本來如此。
5、能「如是觀」本性空,「是名實觀」,而不是分破空,觀空等他空的觀門。
庚二 人空
(p.118)復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
人空,就是我空。我空的意義,與上說的法空一樣。(※參考書本p.95-98)
一、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
佛又說:「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這是說,並非以無我觀力,除滅了人才叫空,而只是我性本來不可得。
二、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55】
為了說明這人(我)性本來不可得,所以接著說:「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
1、三際(際是邊際)
◎前際是過去,一直到過去過去。
◎後際是未來,一直到未來未來。
◎在過未中間,叫中際,就是現在。
2、三際無我可得,知空性本來無我:
人(我),是死生流轉的,從過去世到現在,又從現生到未來世的。如人我是實有的,那一定在這三際中。但真實的觀察起來,過去我不可得,現在我不可得,未來我也不可得。於三世中求我不可得,可見空性是本來無我了。
三、我空與法空【56】的異說:
1、多數聲聞及一分大乘學者,以為我空與法空不同,所以雖通達我空,卻可以不知道法空,甚至否認法空的。【57】
2、但一分聲聞及大乘中觀者,完全不同意這種誤解。我空及法空,只是正觀所依的對象不同,而照見的性空,並無差別。
(1)譬喻:
如稻草火與煤炭火,約火所依的草及炭說,火力的強弱說,雖有不同;
而約火熱性,燒用說,怎能說有不同?
(2)聲聞法多說「無我」,大乘法多說「空」:
依此,聲聞法多說無我,大乘法多說空,是習用的名詞多少不同,而非性空有什麼不同。【58】據這樣的正見來說,如聲聞者證得我空,他可以不再觀法空,但決不會執法實有。因為如作真實觀【59】時,他怎樣了解無我,就會同樣的了解法空。反之,如執法實有,不信法空,那他決沒有真正通達無我,而是增上慢人,自以為證果而已。【60】
(3)引經證:
◎《大般若經》明說:須陀洹(初果)及阿羅漢,一定會信解法空的。
◎《金剛經》更顯然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61】
◎本經依本性空【62】明法空,也依本性空來明人空,這可見中觀者的正見,是充分了解大乘正觀的真義。
四、當依於空,莫依於人。
1、佛正明正觀的內涵
末了,佛又說:「當依於空,莫依於人」。這兩句,似乎很突然,但實在非常重要!這裡的空,是空性(空相、真如等)。佛所開示的正觀,要依此空性而修證,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證。
2、總標佛法不共外道特在破我
原來印度的婆羅門教,以為要得解脫,非有真我的智慧不可。能通達真我,才能得解脫。釋迦佛的特法,就是全盤否定了這種形而上的真我論。始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無我所,則得涅槃』。【63】換言之,非徹底照破了真常我,才能解脫。
3、彰顯佛法正觀乃但見於法,不見於我
◎所以在佛弟子的現證時,每說:『知法、入法,但見於法,不見於我』【64】。法是正法(妙法,即法性,涅槃),在覺證中,但是體見正法,根本沒有我可見可得。
◎一般學佛者,不知外道的我是怎樣的,就自以為所修所證,與外道的我不同;其實,佛與外道的修證(外道也有修行,宗教經驗,也自以為證悟得解脫的)不同,在說明上是很希微【65】的。如說:體見到:真的、常的、清淨的、安樂的、不生不滅的、無二無別的、不可思議的。這些句義,都難於顯出外道與佛法的不同。
◎但這樣的經驗,外道一定說,這是真我(或者說是神)。這是說,這是有意志性的。所以把自己的宗教經驗,描寫為生命主體,絕對主觀;或者神化為宇宙的真宰──耶和華、梵天等。
◎但佛弟子的體驗,與外道不同,是『但見於法,不見於人』的。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說明中,雖說如智不二【66】,而但說為一切法性,不生不滅,而沒有給與意志的特性,當然也不稱為真我,不想像為創造神了。
4、小結
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特別說到:『當依於空,莫依於人』,真是切要之極!
不過,眾生從無始以來,我見熏心,所以也不免有佛弟子,還在體見真我,自以為究竟呢!
己二 遣除情計
庚一 取圓成實相
(p.122)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於中道正觀的修學,如不能善巧,或執空,或著有,都是不契中道的。所以佛舉譬喻來說──約三性【67】以遣情執。先說取圓成實相【68】。
一、圓成實相:
1、圓成實相,就是法空(真如、法性等)。古來有『二空即真』,『二空所顯』二宗。佛在經中,或稱為空,或稱為空性,空相,所以在安立言說邊,這都是可以的。空以離情執為用,但如專以遮破為空,那是不對的,因為空也意味那因遮而顯的。但空所顯性,是絕無戲論的,超越相待安立的,能稱之為什麼呢!雖不妨『離執寄詮,稱之為有』【69】,但到底是順於世俗的。『寄詮離執,稱之為空』,不更順於勝義嗎?
2、所以二空即真,及二空所顯的不同說明,可依《解深密經》來解說:為五事具足的人,佛直說無自性空,不生不滅,策發觀行以趣入自證,空是順於勝義的。但為五事70不具足的人,使他引生空解,不致於畏空及偏執空,所以順俗而說空所顯性。
二、若以得空,便依於空【71】
1、不問是二空即真,空所顯性,如於圓成實空(或空性)而有所取著,那過失是非常大的!所以佛承上我法自性空而說:「若以得空,便依72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
◎得空,是有空可得可證。
◎依空,是依著於空(這與上文『但依於空』的依義不同)。
2、這是說:行者在無分別觀中,生滅相息而空相現。如以此為證得圓成實相,那就錯了!還有,修無分別定的,直下離一切念,有空相現。那時,如虛空明淨,湛然皎潔;自覺得空靈,明顯,安樂,就於中取著。這對於佛法,不但障礙了進修,而且還要退失。因為這樣的觀(或定)境,如取著久了,勤勇心就漸漸失去,兀兀騰騰【73】,了此一生。有的善惡不分,還自以為佛魔一如呢!
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74】
執著空相的過失太大了,所以佛開示迦葉說:「寧」可生「起我見,積」聚得「若須彌」山那樣,也決「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沒有得,沒有證,自以為得了證了,叫增上慢【75】。取著空相是空見,而誤取空見為證得圓成實空,那是何等的錯誤!
四、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1、這樣的比較得失,並非過甚其辭。因為有了我見,雖不能解脫,但不妨廣修人天善業。而執空是不再勇於為善,終歸於退失。而且,我見無論怎麼大,還可以空來化導破除,引入空的自證。空見卻不行了,因為「一切諸見,以空得(解)脫」,也就是以空觀而離一切見。如錯會佛法,而顛倒的生「起空見,則不可除」了。已經著空,當然不能再以空來化導解除。也不能以有來解除空見,有只是更增長情執而已。所以龍樹《中觀論》,據此而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76】。青目釋比喻為:水能滅火,如水中又起火,就無法可滅了。
2、中觀與瑜伽論師,對於空相現前,都不許為可取可得的。二乘聖者證空,那是無漏般若,現證無分別法性,更不能說取著。所以有空可得,依著於空的,那是修觀或修定,而沒有方便的增上慢人。
(p.125)迦葉!譬如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一、迦葉!譬如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寧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
如來又舉譬喻來說明著空的過失:「迦葉!譬如醫師,授藥」給病人服下。由於藥力,「令病擾動」;受藥力影響,減殺病勢而逐漸好轉。假使不斷服下的那些「藥」,一直「在內而不」排洩「出」來。迦葉!你以為「是病人」的病,可能會痊癒嗎?
迦葉對佛說:不會的。「是藥不出」來,「其病」不但不會好,反而要「轉增」的。
這就叫『舊病未愈,藥反成病』了。「差」,與瘥同,是病好了的意思。
二、『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說到這裡,佛才合譬喻說:「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如一切病,唯有服藥才能治愈一樣。「若起空見,則不可除」,如藥留在體內不出來,起副作用,反而增病一樣,那才無藥可治了。
庚二 怖依他性空
(p.126)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捨虛空。於意云何?是虛空者可捨離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
一、佛因眾生的根性而說空說有
1、依他起相,就是因緣所生法(唯識學者以唯識為宗,所以說依他起是心心所法)。
『因緣所生法,我說畢竟空』,是《華手經》所說,而表達了《般若》等大乘經的要義。【77】這裡,應該分別:
(1)如說緣起法空,而徹底否定了緣起法,以為如龜毛兔角那樣,那是方廣道人──空假名論者的妄執。【78】
(2)如說緣起的法性空,而緣起法相不空,那是假名不空論者。【79】
※前是太過派,這是不及派。
2、空的究竟了義是:緣起法唯是假名,所以是畢竟空;但畢竟空不礙緣起如幻,才是空有無礙的中道。
然而從小乘到一分大乘(近於「不空論者」),都是『聞畢竟空,如刀傷心』【80】,難以忍受的。因為照這些「實有論者」的見地,『假必依實』,怎麼能說一切都是假名,畢竟空呢!如一切唯假,也就一切皆空,那一切都沒有(他們是以空為沒有的)了,假名也不可能呀!既不能說一切唯假名,當然假名安立的,沒有自性,可以說空,而自相安立的有,不可以說空了。所以他們怖畏真空,違逆真空。或者修正真空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其實某些是空的,某些是不空的。在一切唯假名,一切畢竟空中,他們就感到沒有著落,不能成立生死涅槃一切法。所以非要在空的以外,求到一些不空的,才能成立生死與涅槃,才能發心修行而向佛道。【81】
3、眾生一向為自性見所蒙昧,也就一向是愛有惡空。佛對於這些(五事不具足的),有時也不得不方便假說,隱空說有,以化導他們呢!
二、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捨虛空。於意云何?是虛空者可捨離不』?『不也,世尊』!
像這種怖畏因緣生法,畢竟性空,而想在空外別求不空的行人,佛在究竟了義的立場,以譬喻來呵斥他們說:「譬如有人,怖畏虛空」,大聲「悲嗥」(與號同),以手自己「椎胸,作如是言:我」要「捨虛空」,而到沒有虛空的所在。佛問迦葉:你覺得怎樣?「是虛空可捨離」嗎?迦葉說:「不」可能的。虛空遍一切處,是物質存在的特性;那裡有物質,那裡就有虛空,怎麼能離卻虛空,而到沒有虛空的所在
呢!
三、『如是迦葉!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
佛這才以法合譬說:「如是迦葉」!那些聽說一切法畢竟空,怖「畏空法」,一定要在不空中安立一切法的,不就像這想逃避虛空的愚人嗎?「我說是人」──不能信忍【82】一切法畢竟空,而要安立不空的人,是「狂亂失心」的神經病者!是為無始以來,自性見所蒙昧,而沒有正知見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切法畢竟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眾生無始以來,起惑也好,造業也好,受報也好,就是發心也好,修行也好,什麼都從來就是畢竟空的。一向「常行空中」,幻生幻滅而不自知,反「而畏於空」,要求得不空法,這不是顛倒失心嗎?
庚三 著遍計執有
(p.128)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迷悶躄地。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而不自覺。
一、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迷悶躄地。
為了顯示眾生的遍計妄執,所以又說畫鬼喻。「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像」。
◎夜叉,是捷疾有力的大力鬼,相貌非常兇惡。
但是自己畫的,無論怎麼樣,也不應該怕他。可是眾生是愚癡的!由於畫得太像了,活像是真的一樣。自己「見」了,也不免動心。越看越怕,竟然「怖畏」起來,嚇得昏迷過去,「迷悶躄」倒在「地」。這真太可憐了!
二、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受諸苦惱,而不自覺。
「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可憐!自己起惑造業,招感到這一期身心,以及外在的種種塵境。這都是「自造」的「色、聲、香、味、觸」等。從業所感的如幻緣起法,本性空寂。但由於過去的妄執熏習,生起時有自性相現(所以一分學者,說是自相安立),就是錯亂的戲論相。內而根身,外而塵境,也真活像是實有的;在眾生的認識中,自然的直覺為實有的,不空的。因此更起妄執,執為實有,愈執愈迷,一直造業受報下去。唉!生死本來性空,而眾生卻「往來生死」,生死不了。色聲等本來性空,而眾生為境相所,於是今生後世,不斷的「受諸苦惱」。在如幻畢竟空中,苦苦不已,生生不已,「而不自覺」為性空,從空得解脫,這豈不像那畫鬼的畫師嗎?
【43】 己一、顯了空義;己二、遣除情計;己三、善巧智斷。
【44】《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b:復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眾生空,法空。
【45】《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7c-148a:復次,有,有三種: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
相待者,如長短、彼此等,實無長短,亦無彼此,以相待故有名。長因短有,短亦因長;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東,則以為西,在西則以為東;一物未異而有東、西之別,此皆有名而無實也。如是等,名為相待有,是中無實法,不如色、香、味、觸等。
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合故,假名為酪。雖有,不同因緣法有;雖無,亦不如兔角、龜毛無;但以因緣合故,假名有酪;疊亦如是。
[法有]復次,有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毛分因緣故有毛,毛因緣故有毳,毳因緣故有縷,縷因緣故有疊,疊因緣故有衣。若無極微色、香、味、觸因緣,亦無毛分,毛分無故亦無毛,毛無故亦無毳,毳無故亦無縷,縷無故亦無疊,疊無故亦無衣。
問曰:亦不必一切物皆從因緣和合故有,如微塵至細故無分,無分故無和合。疊麁故可破,微塵中無分,云何可破?
答曰:至微無實,強為之名。何以故?麁細相待,因麁故有細,是細復應有細。復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為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為色。復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虛空分齊;若有分者,則不名極微。復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味、觸作分,是不名極微。以是推求,微塵則不可得。如經言:「色若麁若細,若內若外,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是名分破空。
復有觀空:是疊隨心,有如坐禪人觀疊或作地,或作水,或作火,或作風,或青,或黃,或白,或赤,或都空,如十一切入觀。……
復次,是疊中有十八空相故,觀之便空,空故不可得。
如是種種因緣財物空,決定不可得。
【46】 如《雜阿含》卷六(122 經),大正2,40a:「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另酌參:《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日譯南傳一四,p.300)。
【47】
[1]《中觀今論》p.32-34: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沒有增加了什麼。如《雜阿含》(二三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二七三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眼等諸行──有為的無常無我空,是本性自爾,實為自性空的根據所在。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縱觀(動的)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橫觀(靜的)即見為因緣和合的;從一一相而直觀他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
無為空寂。因此,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本有的深義。
釋迦佛本重於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論》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九○)。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眾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為以俗說真。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於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可惜如來聖教不為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為無生相契合。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
知不生滅;那麼,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為法印!
2]《空之探究》p.117:關於我我所空,《雜阿含經》卷9,大正2,56b 這樣說:「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此性自爾」,《瑜伽論》卷90,大正30,812a。解說為:「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我我所空,是法爾如此,本性如此的。《大毘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2b 也說:「住本性空,觀法本性空無我故」。「一切法本性空」,說一切有部的含義,當然與大乘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說一切有部的論師,確已明白的揭示出來了!
[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41:一切法性是空的;因為是空的,所以無常──常恆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我所空。法性自空,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依空相應緣起,觀無常、無我而趣入涅槃(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觀無我入空解脫門;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是釋尊立教的心要。能正觀(正見、正思惟、如實觀等)的,是「慧」,是道的主體,更由其他的戒、定等助成。
【48】《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c: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
(1)觀諸法空是名空;(2)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3)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1)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2)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3)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49】《佛法概論》p.162:其實三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三者的,即著重於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於有為與無為,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
【50】《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b-c:復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眾生空,法空。
眾生空,如上說。法空者,諸法自相空。如佛告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
問曰:眾生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故?若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
答曰:有法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何以故?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便是作法;若法性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緣有。諸法自性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先有故。若無生則無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學道?若眾生有真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報。法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為斷愛結,除邪見故說。復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是諸聖人真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說一切法空時,云何亦自空?
若無法空性,汝何所難?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知世間虛誑如幻。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空相,從是因緣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相故。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別有所作,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為謬錯,諸法空無相中云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應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應求三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解脫門。
【51】《華雨集‧第一冊》,p.128-129:「三解脫門實際上只有一門,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說到:『三
解脫門同緣實相』。即三種解脫所觀察的對象,都是諸法實相,只不過在說明時將它分成這三者。事實上一切法空即是無相,若仍然還是有相則便不成其為空了,所以真正的空一定是無相的。當能夠達到空與無相之後,則自然不會再造業受果報,無作亦即無願,所以這三解脫門實際上是平等的,是同一回事,也是不二的。不過眾生往往有種種執著,當佛對他說欲求解脫必須觀一切法空,他能夠觀一切法空,但又卻執著於空相;因此佛又告訴他,觀一切法空之後,連這空相也不可得,所以要無相。當他知道了無相的道理,對於外在的一切境界都能拋開,但是內心的執著卻仍然是放不下,因此佛再進一步地對他說,不但是外面的一切相不可得,內心的種種意願思欲,也是不可得的,這便是無願。因此,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按
著空、無相、無願的次第來說的,但只要我們對這三者有所了解,便可知道實際上是同一回事;所以說三解脫門是「一相同無相」,是平等無二無別的。」
【52】 無起(anutpāda);無生(ajāti);無取(agrāhya);無性(asvabhāva)。
【53】
[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佛語迦葉:空不作法,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法本無死生。死生無出生、無滅、無處所,無形不作法。法本無形當隨是本法,是為中間視本法。
[2]《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復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3]《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復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
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
[4]《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復次,迦葉!應當正觀影像中法。彼法非空,亦非不空。
如是空法無法相非無法相。法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無相即無願。所以者何?無所願作故,無相即空相。如是行者若法未生不生,法未生故。如彼法生,彼亦不生,生已謝故。如是無生生離取故。法無自性,無性即空。如是正觀此說影像中法。
[5]《大乘寶雲經》卷7〈寶積品〉:復次,善男子!夫真實觀。不以空故令諸法空,法性自空。非無相故令法無相,法性之體本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諸法性本自無願。
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本來自無起、無取、無性。若如是觀是名實觀。
【54】
[1]《四諦論》卷4,大正32,394c: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為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
[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問乘品〉,大正8,251a:何等名自法自法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知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3]《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6b10-13:問曰:如、法性、實際,無為法中已攝,何以復更說?答曰:觀時分別,說五眾實相:法性、如、實際,又非空智慧觀故令空,性自爾。
[4]《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62c:問曰: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復是常,云何得離常顛倒?答曰: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到,不著無常;二者、著無常生戲論。
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
【55】《華雨集‧第一冊》,p.121-122:經上只說到今世與未來,而沒有提到過去,這只是簡要的說法。有今世與未來,也就有現在與過去,所以事實上是包含了過去的。「今世知於空」,今世,可以說是現在,也可以說是當下,或者是從生到死,這一生之中都可以將它說成是今世。這是說,今世,眾生與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在我們的現生中,我與法皆空。「未來無有來」,這是通過了對於三世的觀察。過去的既已過去,當然是不可得;而未來的則還沒有來,既然沒有來,則更談不上有什麼實性了。現在,依時間上來說是『剎那不住』的,沒有一個決定性或是安定性的東西。由此,可見三世皆是空的。
【56】《中觀今論》p.242:依緣起法而觀空,中觀宗說,於一切法中尋求自性不可得為空。空性是一,因觀空的所依不同,有人空與法空之分。於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為我空,於其他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為法空。
【57】《成佛之道》p.349-p.350:佛在聲聞法中,多說無我;明說法空的不多。因此在佛法的流傳中,就分為二派:西北印度的一切有系,以為佛但說無我,法是不空的(如毘曇家)。中南印度的大眾系中,有說:佛說我空,也是說過法空的(如《成實論》)。大乘佛經,不消說,是說一切法性空的。但對於我空及法空,如從有部系而來的瑜伽宗,就以為小乘但說我空,大乘說我、法二空。中觀宗近於中南印的學派,所以認為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
【58】
[1]《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5b: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
[2]《中觀論頌講記》p.28:聲聞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雖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義畢竟是一。龍樹曾舉一個譬喻說:稻草所燒的火,與樹木所燒的火,從他的所燒說,雖是兩個,而火的熱性卻是一樣,不能說他有何差別。所以解脫生死,必須通達空性。
上面說過,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而認為有獨存的自我,這是法我見;若在一一有情上轉,而認為有獨存的自我,這是人我見。我見雖然有二,實際只是自性作怪。我們若欲通達我空法空,唯一的是從擊破自性見一門深入,所以說三乘同一解脫門。
【59】 真實觀:
(1)中觀:我、我所(法)空。
(2)阿毘達磨:A.勝解作意。 B.真實作意:自相;共相。
【60】《成佛之道》p.350-p.351:觀空的意義,都是無自性。觀我無自性而達我空,如以此去觀諸法,法當然也是空的。不過,『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為事』。這就是急求證悟,直從觀無我我所入手,不再去深觀法性空了。但這是不去再深求(佛也不為他說法空),而決不會執法實有的,如『若無眾生,法無所依』;『無我我所,自然得法空』。這樣,聲聞的無我,是可以通法空,而不與法空相違反的。依《中論‧觀法品》的開示,雖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這正是生死的癥結所在,出世的解脫道,決不會有差別的。不過根機不同,說得明了或含渾些,廣大或精要些而已。
【61】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b。《般若經講記》,p.49。
[2] 釋開仁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p.50:「辨明『我、法、非法』
一、三種空
(1)我、人等四相,合為一我相:無此我相,即離我相的執著而得我空。
(2)無法相,即離諸法的自性執而得法空。
(3)無非法相,即離我法二空的空相執而得空空。
二、我我所見
(1)執我是我見,
(2)執法、非法是我所(法)見;
二、有無見
(1)執有我、有法是有見,
(2)執非法相是無見」
62「本性空」: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24:「本性空」,「大品本」譯為「性空」,是依《雜阿含經》,「諸行空 ……性自爾故」而立的。「本性空」,是說「空」是「本來常爾」的。《般若經》到處說「本性空故」,雖在「十四空」……「二十空」中,「本性空」只是「空」的一種,而其實,《般若經》的「空」,是以「本性空」為基礎的。如〈摩訶衍品〉說:「眼、眼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每一空都說「性自爾」,也就都是本來空的。與「本性空」相近的,有「自相空」與「自性空」。
[2]《印度佛教思想史》,p.98-p.99:《般若經》說空,著重於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a),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a)。種種空的所以是空,是「本性爾故」,所以可說「本性空」是一切空的通義。(勝義)自性是真如、法界等異名,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0,大正8,292b說:「云何名為無為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云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為諸法相」。自性空,不是說自性是無的,而是說勝義自性(即「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無為(涅槃)。但在經中,也有說世俗自性是虛妄無實──空的,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在大乘論義中,無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經》來說,空,決不是重在無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經,是以真如、法界等為準量的。菩薩的空相應
行,是自利利他的,體悟無生而進成佛道的大方便。
【63】
[1]《雜阿含經‧9 經》卷1,大正2,2a:色(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而離欲),不樂故得解脫。
[2]《雜阿含經‧270 經》卷10,大正2,71a: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64】
[1]《雜阿含經‧262 經》卷10,大正2,67a:…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2]《以佛法研究佛法》p.311-312:印度宗教以為見(真)我才得解脫,而佛法卻以見如或法性得解脫,經中說佛弟子證悟時,「但見於法,不見於我」。這說明佛弟子所證悟的是如如法性,而不是如如的神我。這如法性,即是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的絕對真理。這絕待法性,是常恆的,真實的,清淨的……但並不附有精神與意志的特性。而印度宗教所說的我,卻是含有知覺(當然是真覺)性,意志性的。因此,在不說如來藏,但說真如或法性的經論,雖說佛弟子證悟如或法性時,如智不二,心境一如,而現覺的如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實性,超越一切戲論,而並不能指為是心是智的,也就無知覺性與意志性可說。
【65】【希微】:微明;隱約不明。(《漢語大詞典(三)》,p.694)
【66】《以佛法研究佛法》p.282:境是無分別法性,是無二無別的。智是無分別智,與法性也不可說有差別相。雖方便安立而稱之為智,為如,而實如智不二(不要想像為一體)。所以《華嚴經》說:「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
【67】 三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68】《解深密經》卷2,大正16,693a21-25: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69】
[1] 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大正45,249a-b:…令除所執我法成無,離執寄詮真俗稱有,妄詮我法非無非不無。…。
[2]《華雨集‧第五冊》,p.96:離執寄詮,勝義稱有;寄詮離執,勝義必空。究論實相,心行處斷,言語亦滅,空有之談,何是何非?《解深密經》謂五事具足之人,聞一切皆空即悟實相;五事不具之人,或信而未解,或解而成倒,勞我世尊曲垂方便。
【70】
[1]《解深密經》卷2,大正16,695b11-22: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於是經中若諸有情,1.已種上品善根、2.已清淨諸障、3.已成熟相續、4.已多修勝解、5.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於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2] 五事不具足:參見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218-p.220:
1、未種善根:…能生長世出世間的善法因性,叫善根。無貪等的三善根,除造五無間罪的闡提有情不具外,是一切有情所具有。此說未種善根,是未種出世解脫的因性,若以出世的動機,修習出世的善行,薰成所有的功能性,是為善根。…種善根是種菩提因,為求個人的解脫,修諸出世的善法,是種聲聞菩提的善根;為求自他的解脫,修習六度與萬行,是種無上菩提的善根。
2、未清淨障:障有惑、業、苦的三障。此本為每一有情所具有的,現說為障,是約強有力的煩惱,五無間的罪業,三惡趣的苦報說的。有此就受限制,不能學佛修行,但主要的在罪業。…
3、未成熟相續:相續是有情的身心。沒有把他調成出世解脫的,叫未成熟相續。…
4、未多修勝解:勝解,是對如來開顯的因果事理,流轉還滅的真義,獲得堅強不拔的勝解,不為任何天魔梵的邪說所動搖、移轉。有了這樣的勝解,就可勇往直進的修學佛法,不中道而返了;不然,難免為邪見所動搖,而不能獲得解脫了!
5、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智慧是通達諸法真理的,福德是諸功德的源泉,修行者所求,在此。福智二者,是入佛道的唯一資糧,沒有他就不能到達佛果。
【71】《中觀今論》p.223-p.224:龍樹菩薩說:『諸佛說空法,為離諸見故』。離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因為所執的空相,是落於相對的,礙於寂滅的。佛說空教的真義,是了義的,但在有空可見可取的根機前,不解空義,空於眾生成為不了義了。所以龍樹菩薩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說:『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龍樹所彈斥的空,因一般人以為有空可空,而執空為實體的,或執空礙有而都無的,這即不是佛說空的本義了。所以青目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如落於相對的,執有空體可取,那空即與有無的無相同。所以龍樹菩薩說:『畢竟空中,有無俱寂』,佛說空是離一切見而超越妄執戲論的。從離一切妄執而不落相對說:一切不可得,這即是了義空。
【72】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7-p.1168:經說「便依於空」的「依」,其他的譯本,是「猗」、「著」、「執著」的意義。
[2] 其他的同本異譯: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人有著空言有空。其過甚大。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著空者不得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若有依空。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
【73】【兀兀騰騰】:猶言昏昏沉沉。(《漢語大辭典(二)》,p.1569)
【74】《大寶積經論》卷3,大正26,219a17-28:言迦葉!寧起眾生見,積如須彌;不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者,彼則不可治。此文顯示彼義,寧起我見積如須彌者,以我見是可對治,可令得滅。不以空見起增上慢,以不見法無我故,起增上慢。應知我以空故,見諸行空,妄相(想)執性空亦是空,彼不可得。體空橫執分別性空,橫安顛倒處故。以橫安執見故,成於空見。若起空見者,彼不得與對治,故不可持。應知以不可持故,不免生等諸苦,一切時不離煩惱熱故,不能樂行,喻如不可治病人。
【75】《俱舍論》卷19,大正29,101a18-19: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76】《中觀論頌講記》p.236-p.237:「大聖」佛陀的所以「說」諸法性「空」,不是說宇宙萬有的真實性是空,是「為」了要我們「離」卻種種錯誤的執「見」的。像有、無,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這些執見的生起,就因為見有諸法的自性。從根本的自性見中,執著實有的我法。佛知道執自性實有,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所以依緣起假名說一切法空。自性是出於倒見,本無所有的,所以說本性空寂。這用意所在,無非要我們遠離諸見。假定不能理解佛說空的用意,又「見有」實在的普遍的「空」性,那就沒有辦法了,「諸佛」也「不」能教「化」了!眾生本來執有,佛所以說空教化;空,就是離一切戲論而不著。你卻要執空,這還能教化嗎?再為說有嗎,執有是眾生的老毛病!可以對治,到底不能使眾生解脫,所以也不能再為說有。這如火起用水救,如水中也有火,這還有什麼辦法呢?佛弟子容易執空,但性空者是不執空的。
【77】
[1]《中論》卷4,大正30,33b: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2]《中觀論頌講記》p.461-p.462:這是引證佛說,證成緣起性空的自宗。佛在《勝義空經》開示此義;《華首經》中也曾說過本頌。中國的佛教界,像天台、賢首諸大師,是常常重視應用本頌的。三論師也特別的重視。引此頌以成立一切法的無自性空,是論主的正義所在。一切「眾」多「因緣」所「生」的「法」,「我」佛「說」他就「是空」的。雖說是空,但並不是否認一切法。這空無自性的空法,「亦」說「為是假名」的。因離戲論的空寂中,空相也是不可得的。佛所以說緣生法是空,如《智度論》說:『為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目的在使眾生在緣起法中,離一切自性妄見;以無自性空的觀門,體證諸法寂
滅的實相。所以一切法空,而不能以為勝義實相中,有此空相的。這即緣起有的性空,「亦是中道義」。經中說:『為菩薩說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空無空相的中道第一義空。緣起幻有,確實是空無自性的,是佛的如實說,龍樹不過是詳為開顯而已。一切的一切,如不能以緣起假名,說明他是空,就不能寂滅有無諸相,也不能證悟諸法實相。假使不知空也是假名的安立,為離一切妄見的,以為實有空相或空理,這可以產生兩種不同的倒見:一、以為有這真實的空性,為萬有的實體;一轉就會與梵我論合一。二、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即成為謗法的邪見。明白了因緣生法是空的,此空也是假名的,才能證悟中道,不起種種邊邪見。這樣的解說,為本頌正義。以空為假名的,所以此空是不礙有的,不執此空為實在的;這樣的空,才是合於中道的。此說明空不是邪見,是中道,目的正為外人的謗空而說。青目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空);離有無二邊故,名(此空)為中道』。月稱說:『即此空,離二邊為中道』。──都重在顯示空義的無過。
【78】《中觀今論》p.12-p.13:即空的緣起,不落於斷邊;即緣起的性空,不落於常邊。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到極端,如方廣道人偏空,是墮於斷滅邊;薩婆多部偏於一切法有,即墮於常邊。為了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於釋迦的中道。學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實義,多落於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為中道。龍樹的中道論,不外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諦)。中觀大乘的特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79】《中觀論頌講記》p.442:外人所以這樣的責難論主,因為他以為空是一切都沒有。所以,凡認空是空無的,認為不能建立一切的,即一定要批評性空,說性空者墮於惡見。就是大乘中的不空論者,還不也是說空是不了義嗎?所以,不但有所得的小乘學者,不能正確的解了性空,要破壞空法;有所得的大乘學者,不知即性空中能建立一切法,也就要以空為不了義、不究竟的。無論他們怎樣的反對一切法性空,從他們破空的動機去研究,可以知道,他們是怖畏真空,怕空中不能建立一切,破壞世出世間的因果緣起。他們要建立一切,所以就不得不反對空性,而主張自相有、自性有、真實有、微妙有。他們也許自以為比空高一級,實際是不夠了解真空的。能了解空,決不說空是不了義的。還有同情性空,又說真空不空,這是思想上的混亂!是性空者,又說空為不了義,真實是不空,這是自己否定自己。中觀的性空者,如能確切的握住性空心要,一定會肯定的承認空是究竟了義的;認為空中能建立如幻因果緣起的;決不從空中掉出一個不空的尾巴來!
【80】
[1]《大智度論》卷63,大正25,503c1-5: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各各分別有五部(宋元明三本、宮本:「五百部」)。從是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為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2]《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81《中觀今論》p.65-p.68:薩婆多部以為一切法不外兩種:一、假有,二、實有。假有的,如《順正理論》卷一三說:「是假有法,甯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依他們說:假有的必依於真實的。依於實有,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續,即假有的,可以說沒有自性。而在相續與和合的現象中,分析到內在不可再分析的點,即是自性實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極微,以極微的物質點,為集成粗顯色相的實質。對於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單元。此分析出的單元,是自性,也稱為我──我即自在義。……
薩婆多主張有自性的,於是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照他們的意見,追究諸法的實在,相續與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變的,有不能無、無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稱為法我了。……經部與瑜伽論者,稟承那「假必依實」的天經地義,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經》也這樣說:「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在論到有自性與無自性時,即說:「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這分為假名安立與自相──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無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
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論者。又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這是自性論者的另一面目。在萬化中,終必有一個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這即是「自性」的意義。一般的宗教與哲學,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
【82】 信忍:或稱「信可」,淨信佛法(信解位)。詳參《學佛三要》,p.89-9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