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二 正行勝利
己一 得大藏
(p.62)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為四?若有菩薩值遇諸佛。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以無礙心視說法者。樂遠離行,心無懈怠。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大藏。
菩薩修學了上面所說的正行,從得智慧,不退菩提心,到真實菩薩福德,就能得到正行的種種勝利;勝利是殊勝的義利。本經又分四項來說(趙宋譯作六項)【97】,先說四大藏。世尊又告訴「迦葉:菩薩有四大藏」。藏是庫藏。菩薩在初阿僧祇劫中,修學正行,積聚無邊的福德智慧資糧,如大庫藏一樣。廣大的福智資糧,以四事來統攝,四事是:
一、若有菩薩值遇諸佛。
菩薩在菩提道的學程中,生生世世,到處都能逢到諸佛。生生都能見佛,也就能生生聽法、供養、修行,也就用不著擔心退墮了。這是多大的福德善根呀!
二、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
六波羅蜜(度),是大乘菩提道的綱領。菩薩見了佛,不但略聞六度的大要,而且還聽到六度的義解。因為六度的意義,深廣無邊,所以佛與菩薩,又加以解說,發揮,這主要是六度的論典。這樣,不但是生生見佛,又能生生聽聞大乘法義,成就大乘的聞所成慧。【98】
三、以無礙心視說法者。
說法者,是佛與菩薩。菩薩聽聞了大乘法義,對說法者所說的,要有隨順心,沒有成見,沒有隔礙,沒有異想。這樣的隨順師意,才能如理的思惟大乘法義,成就大乘思所成慧。【99】
四、樂遠離行,心無懈怠。
菩薩的親近如來,聽法、思惟,目的在願樂修學遠離行。什麼叫遠離行?不受境界的拘縛,心能解脫自在,不與煩惱作伴侶,是真遠離。為此而修行,從修行來實現解脫自在,一心精進,不懈怠、不放逸,能成大乘修所成慧。【100】
大乘的無邊資糧,總攝於見佛、聞法、思惟、修行中,「是為菩薩有四大藏」。此四大藏,等於聲聞的四預流支:『親近善友,多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1、得大藏】
《大寶積經》
〈普明菩薩會〉
|
《十住毘婆沙論》
〈四法品〉大正 26
|
《瑜伽師地論》
卷 79,大正30
|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為四?
(1)若有菩薩值遇諸佛。
(2)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
(3)以無礙心視說法者。
(4)樂遠離行,心無懈怠。
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大藏。
632c13-16
|
問曰:何等是菩薩大藏法?
何等是能過一切魔事法?何等是能生無量福德法?何等是能攝取一切善法?答曰:
諸菩薩有四,廣大藏妙法,四攝諸善法,菩提心為先。
何等為四?
一、得值佛。
二、得聞六波羅蜜。
三、於說法者,心無瞋閡。
四、以不放逸心,樂住阿練若處。
是為四大藏。
67a12-19
|
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為依障清淨故,以此為依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為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
糧:
一者、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
二者、聞清淨;
三者、思清淨;
四者、修清淨。
741b3-10
|
己二 過魔事
(p.64)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能過魔事。何謂為四?常不捨離菩提之心。於諸眾生心無恚礙。覺諸知見。心不輕賤一切眾生。迦葉!是為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再說第二勝利:修學了菩薩正行,就「能過魔事」。什麼是「魔事」【101】?無論是外境、內心,引使自己向下的,退後的,就是魔事。【102】本經為大乘法,所以凡與大乘法相違,或可能退失大乘的,就是大乘的魔事。修學菩薩正行,就能勝過魔事,也以四法來說明。
一、常不捨離菩提之心。
菩提心是大乘道的親因,有了就是菩薩,失去了就不是菩薩。菩薩能常念菩提而不捨離,這就超過了世間五欲,人天果報,聲聞自利,緣覺厭煩囂的魔事。
二、於諸眾生心無恚礙。
菩薩以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為根本,如對眾生而有恚怒心、隔礙心,這怎麼能利益眾生?所以大乘法中,貪欲的過失還小,不妨修菩薩行;而瞋恚的過失極重,與菩薩道不能並存。能心無恚礙,就不致有退失慈悲的魔事。
三、覺諸知見。
知見,指外道的種種邪論,邪法──「一、異、常、斷」等知見。【103】如不能覺了他,就不能教化他;還有在不知不覺間,落入外道知見的危險。
四、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下賤的、貧窮的、殘廢的、愚癡的、邪惡的、顛倒的……這些雖可憐可憫,而終要向上成佛。如《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逢人就說:『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104】!從一切終向佛道來說,怎麼下賤也是未來的佛菩薩,就不會如印度的世俗知見,輕視低賤階級了。
約向佛道說,離菩提心。約化眾生說,有恚礙心。於眾生中,特別是對外道知見不覺了,對低賤眾生起輕視心。這四法,為菩薩道的大魔事。修習正行,就能超過這魔事,成為真實菩薩。
【2、過魔事】
《大寶積經》
〈普明菩薩會〉
|
《十住毘婆沙論》
〈四法品〉大正 26
|
《瑜伽師地論》
卷 79,大正30
|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
能過魔事。何謂為四?
(1)常不捨離菩提之心。
(2)於諸眾生心無恚礙。
(3)覺諸知見。
(4)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迦葉!是為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632c16-19
|
能過一切魔者有四法,何等為四?
一、不捨菩提心。
二、於一切眾生,心無瞋礙。
三、覺知一切諸見。
四、於諸菩薩,心無憍慢。
是為四。
67a19-22
|
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為依障清淨故,以此為依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為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
一者、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
二者、聞清淨;
三者、思清淨;
四者、修清淨。
741b3-10復有四法能令障淨:
一者、於乘自然無動;
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
三者、遠離邪行因緣;
四者、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105】
741b11-13
|
己三 攝善根
(p.66)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為四?在空閑處,離諂曲心。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攝諸善根。
第三勝利,是「攝諸善根」。修學菩薩正行,大乘善根會不斷的增長廣大起來。如約根本說,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約差別說,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現在約能攝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來說。
一、在空閑處,離諂曲心。
沒有人的地方,叫空閑處。一般人面對別人,多少會注意自己,不起顛倒亂想。怕內心有了邪曲,目光與態度,會自然的流露出來,被人發覺了,損害自己的名譽。但一到無人處,就什麼都不在乎,種種諂曲邪心都起來了。菩薩修學正行,真能表裡一如;人前人後,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這是菩薩的『慎獨』功夫。【106】
二、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
菩薩在獨居時,能正念現前;在大眾前呢,就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廣結人緣,普施教化。四攝本是世間法,為攝眾的主要條件。菩薩要攝受一切眾生,當然要行四攝法。但與常人不同,既不求現生的報答,也不求來生的果報。只覺得:菩薩應該這樣行,應這樣的利益眾生。
三、為求法故,不惜身命。
《寶積經講記》
68
佛法是解脫成佛的法門,是難遇難聞的。佛不出世的時候,或生在邪見興盛的區域,
或生三途惡道,長壽天等,一句一頌的佛法,也難以得到。在菩薩本生談中,有願
以身體供勞役的,願犧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頌一經。求法是如此的真誠!在傳記中,
如善財的南參,常啼的東行,玄奘的西遊,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樣。能這樣的『為
法忘軀』,是久修菩薩正行的勝利。107
四、修諸善根,心無厭足。
菩薩的心量,虛空一樣的廣大,海一樣的深!修習一切善根,從沒有滿足(厭)心,
顯出了菩薩的無限精進,這那裡是得少為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這樣的獨處、處眾、求法、修善,就是「菩薩四法,攝諸善根」的勝利。
【3、攝善根】
《大寶積經》
〈普明菩薩會〉
|
《十住毘婆沙論》
〈四法品〉大正 26
|
《瑜伽師地論》
卷 79,大正30
|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
攝諸善根。何謂為四?
(1)在空閒處,離諂曲心。
(2)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
不求報。
(3)為求法故,不惜身命。
(4)修諸善根,心無厭足。
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攝諸
善根。632c20-23
|
攝一切善法者有四法,何等為四?
一、於空閑,不現矯異常行。
二、行四攝法,不求恩報。
三、不惜身命,護持正法。
四、種諸善根時,以菩提心為先。
是為四。
67a26-29
|
復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
一者、修修所成;
二者、成熟有情即彼所成;
三者、堪忍難事即彼所成;
四者、聞思無厭即彼所成。
741b14-16
|
已四 福德莊嚴
(p.68)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何謂為四?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眾生中,稱揚讚歎菩提之心。于諸下劣,修習忍辱。迦葉!是為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
菩薩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就作為菩薩的莊嚴。什麼是莊嚴?
◎如美麗衣服、耳環、手釧108、瓔珞等,使人端莊嚴麗的,是莊嚴。
◎軍人出征時,所有的盔甲、武器,也叫莊嚴。這不但顯得更威武,也不易為敵人所損害。
這樣,菩薩的無量福德,使菩薩的身心,莊嚴清淨,不受煩惱魔外所害,所以稱無量福德為莊嚴。現在以四種最難得的莊嚴來說。以下這四法,都與施、戒、忍有關,也是與眾生有關的最難得的福德莊嚴。【109】
一、以清淨心而行法施
菩薩純以大悲心,為眾生說法,不存絲毫名利恭敬的私欲,叫清淨心。【110】
二、於破戒人生大悲心
菩薩是平等大悲,於一切眾生,都看作自己的兒女一樣。但對於破戒的惡行眾生,特別的悲憫心切。這如父母的愛兒女,雖平等的慈愛,而對於有病的,或能力差些的,會特別的關顧。【111】
三、於諸眾生中,稱揚讚歎菩提之心。
這是清淨法施中最切要的法施。在大眾說法時,常常稱讚菩提心的功德(《華嚴經‧入法界品》,讚揚的特別多)112,勸人發菩提心。以大乘法來說,『菩提心為因』,這是首要的!沒有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不能出生,不能成立。俗語說:『先立其大者』;『本立而道生』。以佛法來說,這莫過於菩提心了!
四、於諸下劣,修習忍辱。
忍辱中最難忍的,是受到下劣者的侮辱傷害。覺得自己這樣的身分地位,而受到這種人的辱害,實在難以忍受。其實,對這種人能修忍辱,才能於一切修忍。否則,向富貴、權勢、兇惡者低頭,不過是權衡得失,明哲保身而已,算得什麼忍辱呢?
【4、福德莊嚴】
《大寶積經》
〈普明菩薩會〉
|
《十住毘婆沙論》
〈四法品〉大正 26
|
《瑜伽師地論》
卷 79,大正30
|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無量
福德莊嚴。何謂為四?
(1)以清淨心而行法施。
(2)於破戒人生大悲心。
(3)於諸眾生中,稱揚讚歎
菩提之心。
(4)於諸下劣,修習忍辱。
迦葉!是為菩薩有四無量福
德莊嚴。
632c23-27
|
得無量福德法,復有四法,
何等為四?
一、於法施,無所悕求。
二、於破戒惡人,生大悲心。
三、於教眾生中,發無上菩
提。
四、於下劣眾生,而行忍辱。
是為四。
67a22-26
|
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謂於四處濟拔有情:
一者於疑惑猶豫處;
二者於極穢惡趣顛墜處;
三者於下乘信解處;
四者於憎背聖教瞋恚心處。
741b17-20
|
【97】「趙宋譯作六項」:
正行的種種勝利有四項,「菩薩有四大藏、四法能過魔事、四法攝諸善根、四無量福德莊嚴」。
趙宋譯本除了以上四項,另多出兩項「四種法能破菩薩意地無明煩惱、四種法生菩薩無礙智」共計六項。
【98】《學佛三要》,p.183-184: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為聞慧。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諦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為多聞。修學佛法,若不與三法印一法印相應,即是脫離佛法核心,聞慧不得成就。若能於種種法相言說之中,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並發諸身心行為,如實修練與體驗,使令心地逐步清淨、安靜,然後乃能引發聞慧,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聞慧雖是極淺顯的,極平實的初層基礎,但也需要精進一番,提煉一番,才可獲得成就。這在小乘的四預流支,就是多聞熏習。假如衡之以四依,就應該是依義不依語,因為多聞熏習,目的是要解悟經論所表詮的義理,而不在名相的積集,或文辭的嚴飾。關於多聞熏習的意義,可從兩方面去理會:一、佛法窮深極廣,義門眾多,如發大乘
心的學者,應有「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廣大意欲,勤聽多學,一無厭足。二、對於每一法門,要不斷的認真研習,以求精熟。這樣不間斷的積集聞熏和深入,久而久之,內在的心體漸得清淨安定,而萌發悟性,一旦豁然大悟,即不離名言義相,而解了甚深佛法。
【99】《學佛三要》,p.185-187:其次、就是對於所聞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擇。思慧,已不再重視名言章句的聞慧,而是進入抉擇義理的階段了。這在四預流支,即如理思惟;衡以四依,則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合乎正理的思惟抉擇,應依了義教,以了義教為準繩,然後衡量佛法,所得到的簡擇慧,才會正確。比方說,佛常宣示無我,但為了引度某一類眾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究竟說;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那麼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為正理,必定要依據無我,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決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為了義的根據,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到底是怎樣的呢?大體說來,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義;而大乘教裡,大部分為適應機宜,也還有不了義的。這在印度,有兩大系的說法:一、龍樹、提婆他們,依《無盡意》、《般若經》等為教量,判斷諸教典:若說一切法空、無我、無自性、不生不滅、本性寂靜,即是了義教;若說有自性、不空、有我,為不了義教。二、無著、世親他們,依《解深密經》等為教量,認為凡立三自性,遍計執無性,依他起、圓成實有性,才是了義教;若主張一切法空,而不說依他、圓成實為有性,即非了義教。其修行方法,也就與中觀者不同,並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現證。抉擇了義不了義,單在經典方面,不易得出結論,那麼我們祇有循著先聖所開闢的軌則,為自己簡擇正理的依憑了。這無論是印度的中觀見,或是唯識見,甚至以《楞嚴》、《起信》為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採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100】《學佛三要》,p.187-188:在三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於諸法起著分別抉擇,祇是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心能安住一境──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諦理,是為止相;止相現前,對於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或在勝義諦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於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這是佛為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定的界說。單是緣世俗相,獲得定心成就,並不能趣向證悟;必須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但卻是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四依裡的依智不依識,就是修慧的指導標準。識是有漏有取的,以
我我所為本的妄想分別,若依此而進修,不但不得證悟解脫,而且障礙了證悟解脫之路。智則相反地,具有戡破我執,遣除邪見的功能,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慧。
【101】《大智度論》卷68,大正25,534a:魔有四種:煩惱魔,五眾魔,死魔,天子魔。煩惱魔者,所謂百八煩惱等,分別八萬四千諸煩惱。五眾魔者,是煩惱業和合因緣,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眾;百八煩惱等諸受和合,名為受眾;小、大、無量、無所有想,分別和合,名為想眾;因好醜心,發能起貪欲、瞋恚等,心相應、不相應法,名為行眾;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邊心,是名識眾。死魔者,無常因緣故,破相續五眾壽命,盡離三法──識、熱、壽故,名為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間樂,用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魔,秦言能奪命者。雖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
※「百八煩惱」:《大乘義章》卷6,大正44,587b6-8。
※「八萬四千諸煩惱」:
[1]《大寶積經》卷51,大正11,302c11-20:
舍利子!如是等無量眾生,具各起是無量貪相。入於貪行,由菩薩摩訶薩證入是門故。入諸眾生二萬一千貪行門,二萬一千瞋行門,二萬一千癡行門,二萬一千等分行門。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證入如是八萬四千煩惱行門者,當知如是菩薩摩訶薩。
[2]《大智度論》卷59,大正25,478b15-20:
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婬欲病分二萬一千,瞋恚病分二萬一千,愚癡病分二萬一千,等分病分二萬一千。以不淨觀除貪欲,以慈悲心除瞋恚,以觀因緣除愚癡,總上三藥或不淨或慈悲或觀因緣除等分病。
[3]《佛光大辭典》,p.301:
謂眾生之八萬四千煩惱。塵勞:煩惱之異名。摩訶止觀卷一(大四六‧九上):「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以煩惱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煩勞,故稱塵勞。亦即眾生被邪見煩惱勞役不息,輪轉生死,無有盡時。論塵勞之根本,不出十使,隨各以一使為頭,九使為助,遂成一百。約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現在世一百時促,不論相助,於過去未來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為頭,九使為助,共成二千,合前現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約多貪、多瞋、多癡、等分(謂貪瞋癡三心,一齊而起)四種眾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約四大、六衰(謂色聲香味觸法能衰損善法),各有八千四百,總成八萬四千塵勞。
◎八萬四千塵勞:10 使×10(1 使為頭,9 使為助)=100
3 世×100=300
200(已起、未起)×10 使=2000+100(現在)=2100
過去、未來
2100×4(多貪、多瞋、多痴、等分)=8400
8400×10(四大、六衰)=84000
【102】《大智度論》卷68,大正25,533c12-20:「略說若眾生法、非眾生法,能沮壞菩薩無上道心。非
眾生者,若疾病、飢渴、寒熱、槌壓、墜落等。眾生者,魔及魔民、惡鬼,邪疑不信者,斷善根者,定有所得者,實定分別諸法者,深著世間樂者,怨賊,官事,師子、虎狼,惡獸、毒蟲等。眾生賊,有二種:若內,若外。內者,自從心生,憂愁不得法味,生邪見、疑悔、不信等;外者,如上說。如是諸難事,佛總名為魔。」
【103】《中觀今論》,p.83-91:龍樹的根本中論,開首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緣起開示中道。龍樹為何以此緣起八不顯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甚麼意義?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這八者,是兩兩相對的,即分做四對: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龍樹為何只說這四對?為什麼如此次第?《阿含經》中,如來散說緣起的不常不斷等,龍樹特地總集的說此八不。依《阿含經》,不妨除去「不生不滅」而換上「不有不無」。《阿含》的緣起論,是「外順世俗」,以生滅的正觀而遣除有無、常斷、一異、來去的。但由於某些學者的未能「內契實性」,淺見地分別名相,而不能如實正觀緣起,說生說滅,依舊落入有無的窠臼。所以深入緣起本性者,宣說不生不滅的緣起,遣除生滅──即有無的妄執,重行闡明釋迦的真義。大乘的八不緣起,吻合釋尊的深義,而從施設教相的方便說,是富有
對治的新精神。
【104】《妙法蓮華經》卷6,大正9,50c: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105】《瑜伽師地論》卷82,大正30,755c20:「正行者,謂自他利正行圓滿。」
【106】《我之宗教觀》,p.101-p.102:誠意的學習,《大學》揭出了慎獨功夫。理論是:你在無人處做了不善,以為沒有人知道,總想掩飾起來,可是大家看得清楚不過,怎麼也掩飾不了。所以說:「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因此,不但不可彰明的作惡,連閒居獨處,也還是放逸不得。絲毫不可不善,做到表裡如一才得。能這樣的慎獨,就能誠意了。這種功夫,或稱為居敬(時時警策不放逸,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功夫)存誠,非常有意義!儒者應該有功夫做得很好的!但佛法的理論與方法,更有效率。為什麼不可「閒居為不善」呢?《大學》說:因為是瞞不了人的,人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事實上,儘多的非法,逃過了法律的處罰,也避過了輿論的制裁。古人有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一生忠佞有誰知」!人心難知,甚至有「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的慨歎。一般人總覺得有些是可以掩藏起來的,所以但憑瞞不了人的理由,來做慎獨誠意功夫,不但力量不強,而只能為少數人說法。依佛法說,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善一惡,當下就留下業力的熏習,可說是錄下了錄心帶(通俗的說:有俱生神,一一的記錄在薄子上)。善惡一定有報,無可躲避,無可掩飾。什麼都可欺,還能欺自己嗎(其實,無意識的錯誤,都有某些不良影響)?所以,佛弟子止惡的誠意,不是怕人知道,而是自己知道了就感到憂悔,所以不敢覆藏(隱瞞),立刻要懺悔。這樣的隨犯隨懺,時時保持清淨,精進行善,心地就自然純淨起來。這有心理學的根據,在宗教信仰中,強而有力,而且是多數人可以因此而止惡行善的。
【107】《翻譯名義集》卷7,大正54,p.1178a:唐義淨三藏題取經詩曰: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108】 釧:腕環,俗稱鐲。
【109】
[1]《大智度論》卷15,大正25,172b: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散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然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屋,明必能照。
[2]《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5b:復次,佛有二種道:一者、福德道,有人聞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生恭敬信樂心;二者、智慧道,有人聞說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便捨離諸法,於空中心不著。如月能潤物,日能熟物,二事因緣故,萬物成就;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福德道,能生諸功德;智慧道,能於福德道中離諸邪見著。以是故,佛雖說諸法畢竟空,亦說三世通達無礙而無咎。
[3]《大智度論》卷50,大正25,418c:得如所願者,是菩薩福德、智慧具足故,無願不得。聽者聞無量無邊世界所度之分,疑不可得;以是故,次說所願如意。此中佛自說六波羅蜜具足:五度,則福德具足;般若,則智慧具足。
[4]《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7b:云何有方便、無方便?內無我我所心,外觀一切法空不取相,般若、方便乃至一切種智守護菩薩故,名有方便。守護者,五波羅蜜邊得功德力,般若波羅蜜邊得智慧力;以二因緣故不失道。
【110】《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40c-141a: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禪智心淨,無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心,一心觀生滅無常,觀生滅無常故得道。如人求蔭故種樹,或求華,或求果故種樹;布施求報亦復如是,今世,後世樂如求蔭,聲聞、辟支佛道如華,成佛如果。是為檀種種功德。……復次,施有二種:有淨,有不淨。不淨施者,[1]直施無所為。或[2]有為求財故施,或[3]愧人故施,或[4]為嫌責故施,或[5]畏懼故施,或[6]欲取他意故施,或[7]畏死故施,或[8]狂人令喜故施,或[9]自以富貴故應施,或[10]諍勝故施,或[11]妬瞋故施,或[12]憍慢自高故施,或[13]為名譽故施,或[14]為呪願故施,或[15]解除衰求吉故施,或[16]為聚眾故施,或[17]輕賤不敬施;如是等種種,名為不淨施。淨施者
與上相違,名為淨施。復次,為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為淨施。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是故言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時施是人天報樂之因。淨施者;如華瓔珞,初成未壞,香潔鮮明;為涅槃淨施,得果報香,亦復如是。如佛說:「世有二人為難得:一者、出家中非時解脫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淨布施。」是淨施相,乃至無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終無失時。是布施果,因緣和合時便有。譬如樹得時節會,便有華葉果實;若時節未至,有因而無果。
【111】
[1]《思益梵天所問經》卷1,大正15,37b20-21: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
[2]《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大正15,53a24-25:持戒及毀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見法性,則持無漏戒。
[3]《大智度論》卷80,大正25,624c4-5:菩薩有二種破戒:一者十不善道,二者向聲聞、辟支佛地,與此相違則是二種持戒。
[4]《大品般若經》卷1,大正8,218c24-219a1: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
[5]《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3,大正15,378c11-12:戒是菩提心,空無不起慢,起於大悲心,救諸毀禁者。
【11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9〈入法界品〉,大正9,775b-781a:爾時,彌勒菩薩以如是等讚歎善財諸妙功德,令無量眾生發道心已,告善財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專求一切佛法,饒益一切世間,救護一切眾生。……。何以故?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