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3 January 2017

寶積經講記008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三 作教化事業
           丁一 畢竟智藥治
                戊一 總說

(p.155)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眾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與一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眾生,皆令畢竟。云何名為畢竟智藥?

一、承先啟後
1、正明菩薩道中,已說了「修廣大正行」【1】,「習甚深中觀」【2】,現在要說起方便大用,「作教化事業」【3】。前二是自利,這裡要說利他。【4】

2、菩薩雖以利他為重,而實是自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廣大正行,都是與眾生有利益的。而現在要說的方便教化,又都是從自己的修集得來。怎樣自利,就怎樣利他,所以菩薩是在「利他為先」的原則下,去從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5】

二、「作教化事業」分二科
在菩薩的方便化導中,分「畢竟智藥」與「出世智藥」二科。【6】
菩薩能治眾生的生死苦惱病,主要是智慧,所以叫智藥。

1、菩薩以般若──智慧而修集的一切法藥,是能根治眾生生死重病的,所以叫畢竟智藥,畢竟就是究竟徹底的意思。
2、這些智藥,雖能達到菩提、涅槃,但或是遠方便,或是近方便;或是助成的,或是主要的。【7】那切近而主要的智藥,名為出世智藥。
菩薩修集得來的佛法,不外這二類。

三、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眾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等心施與一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眾生,皆令畢竟。云何名為畢竟智藥?
說明畢竟智藥,先總說。
這是另起一大段,所以經上說:「爾時,世尊」又「告大迦葉」說:修廣大正行,與甚深中觀的「菩薩」,是出發於大菩提心的,利他心重,所以「常應」尋「求」方便,怎樣去「利眾生」。要利益眾生,就知道要切實修學。

1、約修集福德說,

「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的「福德善根」,不是為自己,而願以平「等心」【8】,普遍的回向,「施與一切眾生」,同得解脫,同成佛道。【9】
2、約修習智德說,
凡菩薩修習「所得智藥」,也願與眾生共有,所以「遍到十方」世界,去「療治眾生」的身心重病。【10】不但去療治,而且「皆令畢竟」全愈,這正如《金剛經》所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11】。
那麼,那些藥「名為畢竟智藥」呢?

            戊二 別說

                己一 諸對治行

(p.157)謂不淨觀治於貪婬,以慈心觀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癡。以行空觀治諸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以無願觀治於一切出三界願。以四非倒治一切倒:以諸有為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為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一、畢竟智藥有二類
畢竟智藥,是些什麼法門呢?分對治行與菩提行二類。
1、菩提行是近方便,是引發證悟的法門。(*下一科會解釋)

2、對治行是遠方便,在初學時,先要調治煩惱,安定自心,才能進一步的趨向出世解脫。這在古譯中,稱為『停心』觀;奘譯作『淨行所緣』【12】。停心觀,舊有不淨、慈悲、因緣(很多經論,只說此三法門【13】)、界、數息──五門。【14】
本經以前三為一類,以界觀的達無我我所,分為三空觀及四正觀二類。

二、不淨、慈悲、因緣三觀為一類
1、不淨觀
「不淨觀治於貪婬」
「不淨觀」,這是於死屍取青瘀等相,然後攝心成觀。如經中所說的九想【15】──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噉想、散想、骨想、燒想,就是不淨觀。如修習不淨觀,為對「治」「貪婬」的特效法藥。貪婬是障道法,而凡人都為他惑亂。或貪姿色;或貪音聲;或貪體臭;或貪體態,如曲線等;或貪他的溫柔供事……。修九想觀成就,這一切淫念,就都不起了。【16】

2、慈心觀
「以慈心觀治於瞋恚」
「以慈心觀」來對「治」「瞋恚」病。瞋恚病極其麤重,俗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因為瞋心一起,對於利益眾生,就成為障礙了。這應觀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兒如女,修習願一切眾生得安樂,同情眾生的慈心;慈心增長,瞋恚也就不起了。慈心遍於一切眾生,所以素食、放生,也能培養慈心。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初發心就不食眾生肉,特以慈心(所以姓彌勒,彌勒就是慈)來表彰他的特德。【17】

3、因緣觀
「以因緣觀治於愚癡」

「以因緣觀」來對「治」「愚癡」病。這裡的愚癡,不是別的,而是不明善惡,不明業果,不明流轉生死,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癡。這唯有以如來十二因緣的觀察智藥,才能對治他。因為『空相應緣起』【18】,即開示業果流轉等道理。【19】
──以上三觀為一類。

三、界觀之三空觀 【20】
1、空觀
「以行空觀治諸妄見」
「以」諸「行」生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的「空觀」,修習成就,悟解得有為諸行,沒有實我可得。我見為一切妄執根本;能降伏我見,自然就能「治諸妄見」。【21】這裡的妄見,可攝得常、無常見,【22】邊、無邊見,一見、異見等。

2、無相觀
「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

「無相觀」:眾生著有,就於一切法取相分別;妄想無邊,最為解脫的重障。所以修無相觀,觀一切法虛妄,不取一切相,就能對「治」顧戀過去的「憶想」,取著現在的「分別」,欣求未來的「緣念」──離一切取相。【23】

3、無願觀
「以無願觀治於一切出三界願」
「無願觀」:無願,或譯無作。眾生於生死中,愛著不捨,所以起『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24】;起心(思願相應心)作業,願求生死的相續,名為凡夫。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三界看做牢獄,於是願求出此三界生死,名為小乘。現在菩薩的無願觀,能治三界生死的思願,更能對「治」小乘「一切出三界」生死的「願」欲。能觀生死本空,即沒有生死可出,涅槃可求,為菩薩的無願觀。
──以上三觀為一類。【25】

四、界觀之四正觀
「以四非倒治一切倒」
此下四觀,名「四非倒」,能對治四顛倒──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淨顛倒。治四顛倒,即「治一切倒」。如分別來解說,

1、無常治常顛倒
「以諸有為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
無常觀:「以諸有為皆悉無常」的正觀,對「治」於生滅「無常中,計常」住的「顛倒」。

2、苦治樂顛倒
「以有為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
苦觀:以「有為」生滅法,無常故「苦」的正觀,對「治諸苦中,計樂」的「顛倒」。什麼叫諸苦?在對境而起領受時,分苦受、樂受、捨受──三受。但深一層觀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說是苦的──苦苦。樂受,如一旦失壞了,就會憂苦不了,叫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的捨受,在諸行流變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這些,都離不了苦,而凡夫著為快樂,所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26】

3、無我治我顛倒
「以無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

無我觀:「以」諸法「無我」的正觀,對「治」於本來空「無我中,計我」的「顛倒」。這更是眾生的顛倒根本!一切眾生,都不自覺的起自我見,其實不過為迷於色、受、想、行、識而起的妄執。所以薩迦耶見──有身見(俗稱我見),是以五蘊為所緣,而並沒有自我可得的。

4、涅槃治淨顛倒
「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涅槃寂靜觀:「以涅槃寂靜」觀,對「治」於「不淨中計淨」的「顛倒」。淨是清淨、不染污。淺一些說:如把自己的身體,看得非常清淨美麗,所以去修飾莊嚴他。或把世間看得非常美好,而迷戀他。

單是這些淨顛倒,佛法常以『不淨觀』來對治他。
但深一些的,或因自己的修養,節制;或幻想一聖神的崇高德性,唯一真神,而想像為怎樣的聖潔。這些淨顛倒,就不是不淨觀所能對治得了。
所以本經從大乘法來說,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三界六道(神也在其內),一切是不淨的,所以可因之而起貪戀,因之而起煩惱。三界的生死雜染法,那裡有淨呢?特別是自己的色身,佛說是畫瓶一樣。外面看來美觀,加上莊嚴,真使人顧影生憐。但裡面盡是些臭穢便利,怎麼莊嚴修飾,也無法掩飾得了。但眾生於不淨計淨,志求清淨,才幻想有聖潔的神等。不知唯有不生滅,離眾相,無煩惱的涅槃,才是寂靜的,究竟清淨。所以觀涅槃,能治一切淨顛倒。
以四正治四倒,如執著四非倒,還是顛倒,所以大乘法說『非常、非無常』等。
──這又是一類。

五、結
這三類十法,是對治行,都是觀──智慧。菩薩用這些智藥,來對治眾生的煩惱重病。

三對治觀
三空觀
四正觀
不淨觀:治貪婬
空 觀:治妄見
無常:治常顛倒
慈心觀:治瞋恚
無相觀:治憶想分別緣念
苦:治樂顛倒
因緣觀:治愚癡
無願觀:治一切出三界願
無我:治我顛倒


涅槃:治淨顛倒

             己二 七菩提行

(p.162)以四念處,治諸依倚身、受、心、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我見。順受相觀,不墮我見。順心相觀,不墮我見。順法相觀,不墮我見。是四念處,能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以四正勤,能斷已生諸不善法,及不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善法悉能令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壞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以五根,治無信、懈怠、失念、亂心、無慧眾生。
以五力,治諸煩惱力。
以七覺分,治諸法中疑悔錯謬。
以八正道,治墮邪道一切眾生。
再來說切近的法藥──七菩提行。
菩提(bodhi),義譯為覺。
達成正覺的條件,因素,名為菩提分,或菩提支,菩提品。
總括佛說的菩提分,主要的有三十七類,名為三十七菩提分。這是可以分為七大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七大類,就是現在所要說的七菩提行。以下分別來解說。【27】

一、「四念處」:
這是被稱為『一乘道』【28】,能滅憂苦的重要法門,菩薩就以此來救治眾生。
◎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菩薩以身、受、心、法為繫念處,心住於此而正觀察,所以名身念處(或譯念住)……法念處。
◎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29】
四念處有二:【30】
A、別相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B、總相念處:
觀身為不淨、苦、無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1、「治諸依倚身、受、心、法」
本經所說的,也是總相念處,但歸結於無我。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眾生對於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著,起常、樂、我、淨四倒。所以佛說四念處,對治顛倒,不再取著,所以說:「治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

2、釋四念處
(1)身念處:「行者觀身,順身相觀,不墮我見」
修「行者,觀身」──自身、他身、自他的色身,隨「順身相觀」察。如觀身是種種不淨,三十六物所成等,【31】就可以治滅執淨的顛倒。如隨順這身的實相──空無我性來觀察,就不再依著身而起我執,就能「不墮我見」了。身體,確是最容易引起我執的,所以如來說法,每每是先說身念處。
(2)受念處:「順受相觀,不墮我見」
修行者,隨「順受」──苦受、樂受、捨受的實「相」來觀察。受,一切都離不了苦,所以觀受是苦,能不著受而治樂顛倒。如觀受的實相,從因緣所起,了無自性可得,那就不會計著受而「不墮我見」了。
(3)心念處:「順心相觀,不墮我見」
眾生的顛倒,莫過於執著心識為常住不變的。這雖是婆羅門教以來的老執著,也實是眾生的通病。所以修行者,隨「順心相」,觀心識如流水、燈燄,剎那生滅無常。『無常是空初門』,【32】從生滅無常中,得空無我正見,就能除常倒而「不墮我見」了。
(4)法念處:「順法相觀,不墮我見」
一切法中,除了色(身)法,及心法中的受與識,其他如想、思等一切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有為法;還有無為法。這些,就是法念處觀察的對象。修行者,隨「順法相」而起正觀,沒有一法是可取可著的;也就是沒有一法是可以安立為我的(如著法是有,這就是執我的所在),因而能「不墮我見」。

3、結:「是四念處,能厭一切身、受、心、法,開涅槃門」
「是四念處」,如能修習觀察,都能不起我見,就「能厭一切──身、受、心、法」,也就是能厭離生死流轉,心向涅槃。所以說能「開涅槃門」,而有了進入涅槃的可能!

二、「四正勤」:
這是四種能斷除懈怠、放逸,勇於為善的精進,所以也名四正斷。【33】勤與精進,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來說。那四種呢?

1、「能斷已生諸不善法」
由於精進,「能斷」過去「已生諸不善法」──煩惱。已生的已經過去了,但過去了的煩惱,還能影響自己身心,束縛自己,這要以精進來斷除他。如曾經加入了社會的不良組織,雖然好久沒有活動了,但還受他的控制。必須以最大的勇氣,割斷過去的關係,才能重新做人。

2、「不起未生諸不善法」
以精進來達成「不」再生「起未生諸不善法」。未生的煩惱,還沒有生起,那不是沒有嗎?不能說沒有,只是潛在而沒有發現出來罷了。這必須精進對治,使善法增長,智慧增長,才能使未生的煩惱,再沒有生起的機會。

3、「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未生」起的「善法」,要以精進力,「能令生」起。這如潛在的財富,生得的智力,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對「已生」起的「善法」,要常生歡喜心;加以不斷的熏修,「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能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這四種正勤,扼「要」的說一句,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沒有精進,是不能達成這一目標。依大乘法說:『修空名為不放逸』【34】。了達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眾生,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能勇於自利利他,不著一切法,而努力於斷一切惡,集一切善的進修。

三、「四如意足」:
1、如意,是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依禪定而引發。禪定有欲(希願)增上,勤增上,心(止的別名)增上,觀增上,依這四法而修成定,為神通所依止(如足一樣)。所以欲、勤、心、觀所成定,名為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這是得定發通的重要行門。【35】

2、但為什麼會發神通呢?如他心通能知他人的心念;神境通能入地、履水、升空,那怕千里萬里,一念間就能到達,這怎麼會可能呢?要知身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的幻相,沒有自性可得。而眾生無始妄執,卻取著『一合相』,想像為一一個體的實在。由於實執的熏習,身心世界,一一固體化,麤重化,自成障礙,如因誤會而弄到情意不通一樣。這才自他不能相通,大小不能相容,遠近不能無礙。修發神通,不過部分或徹底的,恢復虛通無礙的諸法本相而已。

3、如修世間禪定,那是修得離去我們這個欲界繫的身心世界,也就是最實體化,粗重化的身心世界。從根本禪──色界繫法中,修發得神通自在。但這只是心色比較微妙輕靈,還只是有限度的虛通無礙。
◎「治身心重。壞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如修大乘出世禪定,那是觀一切法如幻性空,也就得一切法無礙(論說:『以無所得,得無所礙』)。所以能對「治身心」的個體化,麤「重」化,破「壞身」心的「一」合「相」,而得心意相通,法法無礙,「得如意自在神通」。【36】

四、「五根」:
根是根基深固的意思。
1、「治無信」:修信根,能對「治」不信三寶四諦的「無信」。
2、「治懈怠」:修精進根,如四正勤,能對治懶於為善,勇於作惡的「懈怠」。
3、「治失念」:修念根,如四念處,能繫心念處,對治「失念」──正念的忘失。
4、「治亂心」:修定根,如四禪,能對治散「亂心」。
5、「治無慧眾生」:修慧根,如四諦、二諦、一實諦的正知,能對治「無慧」的「眾生」。眾生二字,應通前四根。
五法具足,善法才堅固,所以叫五根。【37】

五、「五力」:
1、五力的內容,還是上面說的信、勤、念、定、慧。
2、「治諸煩惱力」
但由於五根的善力增強,進而有破「治」不信等「諸煩惱」的「力」量,所以又名為五力。

六、「七覺分」:
也名七菩提分。
1、擇法覺支(支就是分):擇是簡擇、抉擇,為觀慧的別名;法是智慧簡擇的正法。這是七覺分中的主體,餘六是助成。
2、喜覺支:喜是喜受,因為深嘗法味,遠離憂苦而得悅樂。
3、精進覺支,即依擇法而向寂滅的精進。
4、念覺支,即正念相續。
5、輕安覺支,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輕安。
6、定覺支,即與慧相應的正定。
7、捨覺支,這不是捨受,而是行蘊中的捨心所,住心平等而不取不著。
◎「治諸法中疑悔錯謬」
以擇法為中心的七覺分,能達成正法的覺證。如能現覺正法,知法入法,就能對「治」於「諸法中」所有的「疑悔錯謬」。
在迷不覺的眾生,在人生旅程中,不是面臨歧途,躊躇不決──疑;就是走上錯路,盲目前進而死路一條──錯謬。錯誤與疑惑,到頭來是徬徨、空虛、憂悔。
正覺的聖者,主要為斷除三結──我見、戒禁取、疑。
我見是理的迷謬;戒禁取是行為的錯謬;而疑是對三寶四諦──真理與道德的懷疑。如真正的覺悟了,這一切煩惱都不再存在,因而是真知灼見,心安理得,充滿了正法的喜樂,而沒有憂悔(這名為『於法無畏』【38】)。在一切菩提分中,這是極重要的一項。

七、「八正道」:
這是如來說法,最先揭示的道品,為離邪向正,轉迷啟悟的修持軌範。
1、正見:於四諦、二諦、一實諦的深徹知見,為八正道的主導者。
2、正思惟:對於正見的內容,深思而求其實現。
※這二者,屬於慧學。
3、正業:為遠離殺、盜、淫的身惡行,而有身正業。
4、正語:為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而有正語。
5、正命:是如法得財,如法使用,所有的正常經濟生活。
※這三者屬於戒學。
6、正精進:即斷惡修善,為助成一切道品(三學)的精勤。
7、正念:於正見、正思所得的正法,繫念現前,不忘不失。
8、正定:因繫心一處,到達禪定的成就。
※這二者是定學。
◎「治墮邪道一切眾生」
八正道,以無漏的戒、定、慧為體。這不但是聖者的,『八正道行入涅槃』,也是凡夫邪道的徹底對治者,所以說能對「治墮邪道」的「一切眾生」。墮邪道,即邪定聚眾生。邪道,是八邪道──邪見、邪思惟、邪業、邪語、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有了八邪,一定墮落惡趣。修八正道,才能迴邪向正而使他解脫。

         戊三 結說

(p.170)迦葉!是為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

一、菩薩善修智藥以達自利和利他
上面所說的,三類十項的對治行,【39】七類三十七品的菩提行,【40】都是菩薩修集所成的,以智為主的法藥。菩薩以此自利,也就以這樣的智藥,遍十方界去化導群迷,救治眾生的生死重病。

二、轉聲聞的法藥為菩薩的智藥
這些智藥,本來都是聲聞所常用的法藥,為什麼稱為菩薩的智藥呢?這因為,
1、大乘能容受一切,所以名大。這些聲聞所修行的三乘共法,也就是大乘菩薩的修法。所以《大般若經‧摩訶衍品》,就以三十七品等為大乘。【41】
2、在大乘菩薩修學起來,也就比聲聞的深一層。如以沒有出三界願為無願;以涅槃寂靜來對治淨顛倒;以不墮我見來說四念處等。所以只要以大乘心行來修學,小法也就成為大乘了!【42】

三、迦葉!是為菩薩畢竟智藥,菩薩常應勤修習行。
如來將這些法藥說明了以後,結告迦葉說:「迦葉」!這就「是菩薩」的「畢竟智藥」,能徹底救治眾生的大法。這些,無論是自利,或者利他,作為修學「菩薩」道的,都是時「常應」該精「勤修習」實「行」的。



【1】「修廣大正行」:《寶積經講記》,p.21- 92。

【2】「習甚深中觀」:《寶積經講記》,p.92-155。

【3】「作教化事業」:《寶積經講記》,p.155-196。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5-1166:
《寶積經》的各種譯本,文段略有出入,但全經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佛為大迦葉說。
(一)辨菩薩的行相:菩薩的「正行差別」,是得智慧,不失菩提心,增長善法,直心,善調順,正道,善知識,真實菩薩:共八事,一一事以四法來分別,並反說不合正行的菩薩邪行。「正行勝利」,是得大藏,過魔事,攝善根,福德莊嚴。「正行成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應該具足三十二法。
(二)讚菩薩的功德,共舉十九種譬喻。
(三)習中道正觀:我空中道;法空中道,約蘊、界、緣起來闡明。更抉擇空義,以免誤解,及智起觀息、智生結業滅的意義。
(四)辨菩薩的特勝:依八種譬喻,明勝過聲聞、辟支佛的菩薩功德。
(五)明菩薩利濟眾生:「畢竟智藥」,是不淨、慈悲等對治門,三十七道品,對治眾生的煩惱重病。「出世智藥」,是從緣起空無我中,觀自心的虛妄不可得,而悟入無為聖性。無為聖性是泯絕一切相的;是平等、不二、遠離、寂靜、清淨、無我、無高下、真諦、無盡、常、樂、淨、無我、真淨──以上是菩薩正道。

【5 】
[1]《我之宗教觀》,p.62-63:大道之二階與二類:修身為本的大道,可以略分為二階。
我們的身心是不清淨的:思想有錯誤,行為多有不妥當。由於自己的身心不淨,所作都成為生死邊事;煩惱與不淨業,招感了種種苦果。所以學佛應先將自己的身心轉變過來,使成為清淨的,超過一般的;這叫自利,也叫「般若道」。因為凡夫都是情識衝動的,缺乏正智,以致一切是顛倒雜染。這非要有般若(智慧),才能轉化身心:這是第一階。
利他為第二階,也叫「方便道」。自己學習成就,才可以利人。如自己還墮在水裡,不會浮水,這怎麼能救別人呢?至少要學會游泳的本領才得。
依大乘的真義來說,菩薩是應該先利人的,也就是利他為先,從利他中去完成自利。所以說:「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薩以是初發心」。可見成就自利的般若道,決非專顧自己,而是在力量未充分時,隨緣利他而著重自利。等到真得自利,那就專重利他了。佛法依此自利利他的先後程序,分為二階。儒家的大學過程,也是一樣。修身為本,這要從致知,誠意,正心中去完成,就是完成自己的初階。雖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時刻不忘仁民愛物;而修學過程,非先完成修身不可。能修身,然後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第二階。這樣,為學以修身為本;要成賢成聖,必先從修己做起,儒、佛大致相合。佛法是,完成自利的,可以廣度眾生,莊嚴國土。儒者說:修其身,而後能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

[2]《華雨集.第四冊》,p.59-61:依三心而修行,一切都是菩薩行。初修菩薩行的,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十善是:不殺生,不不與取[偷盜],不邪淫(出家的是「不淫」),這三善是正常合理的身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四善是正常合理的語(言文字)行。不貪,不瞋,不邪見,這三善是正常合理的意行。這裏的不貪,是不貪著財利、名聞、權力;不瞋就是慈(悲)心;不邪見是知善惡業報,信三寶功德;知道前途的光明──解脫、成佛,都從自己的修集善行中來,不會迷妄的求神力等救護。這十善,如依三心而修,就是「十善菩薩」行了。或者覺得:這是重於私德的,沒有為人類謀幸福的積極態度,這是誤會了!佛法是宗教的,不重視自己身心的淨化,那是自救不了,焉能度人!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於此初發心」。怎樣的先度他呢?如有福國利民的抱負,自己卻沒有學識,或生活糜爛,或一意孤行,他能達成偉大的抱負嗎?所以菩薩發心,當然以「利他為先」,這是崇高的理想;要達成利他目的,不能不淨化自己身心。這就是理想要高,而實行要從切近處做起。菩薩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日漸進步。這不是說要自己解脫了,成了大菩薩,成了佛再來利他,而是在自身的進修中,「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不斷進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這是初學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

[3]《佛在人間》(p.103-p.104):行十善,與人天乘有什麼差別?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這裡所說的人間佛教,是菩薩道,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為先。學發菩提心的,勝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輾轉的緣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畢竟空。依據即空而有的緣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願,廣行十善,積集資糧。這與人乘法,著重於偏狹的家庭,為自己的人天福報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學發菩提心的,了知世間是緣起的,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互為六親眷屬。一切人類,於自己都展轉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殺不盜等十善行。即此人間正行,化成悲智相應的菩薩法門,與自私的人天果報,完全不同。這樣的人間佛教,是大乘道,從人間正行去修集菩薩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薩法不礙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即是菩薩法門。以凡夫身來學菩薩行,向於佛道的,不會標榜神奇,也不會矜誇玄妙,而從平實穩健處著手做起。一切佛菩薩,都由此道修學而成,修學這樣的人本大乘法,如久修利根,不離此人間正行,自會超證直入。如一般初學的,循此修學,保證能不失人身,不礙大乘,這是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

【6】 「丁一、畢竟智藥」:《寶積經講記》,p.155-171。「丁二、出世智藥」:《寶積經講記》,p.171-196。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6:「『畢竟智藥』,是不淨、慈悲等對治門,三十七道品,對治眾生的煩惱重病。『出世智藥』,是從緣起空無我中,觀自心的虛妄不可得,而悟入無為聖性。無為聖性是泯絕一切相的;是平等、不二、遠離、寂靜、清淨、無我、無高下、真諦、無盡、常、樂、淨、無我、真淨」。

【7】《大智度論》卷53,大正25,440c:
問曰:菩薩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更問?
答曰: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是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道。菩薩行是道故,名菩薩道。此中佛說:遠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也;近道,所謂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雜,故遠;三十七品但有禪定、智慧,故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故遠;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淨,故近。復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者,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其中為菩提菩薩行,皆是菩提道。

【8】《藥師經講記》,p.131:「我們不但對於父母師長、兄弟妻子,不生怒害心,「於一切有情」,也應盡量生「起利益」和「安樂」,皆待以「慈、悲、喜、捨,平等之心」。慈是與樂,悲即拔苦;一方多予人快樂,一方減除人的苦痛,名為慈悲。喜是無嫉妒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捨即平等心,不分冤親愛惡,一律平等看待。這四種心,名為四無量心;此心非常廣大,因在一切眾生邊起,而眾生無量,此心也就無量,故名四無量心。」
9《華雨集第二冊》,p.159-161:「一般神教都是重「他力」的,佛法說善惡因果,修因證果,一向是「自力」的;「大乘佛法」的「回向功德」,不違反佛法的特質嗎?《大智度論》卷61,大正25,487c-488a說:「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以利益眾生。菩薩以福德清淨,(所有)身口,人所信受;為眾生說法,令得十善,……末後成佛。……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
經上說福德回向施與眾生,這是果中說因,是不了義說。菩薩的福德,是不能轉施與別人的。但菩薩發願化度眾生,所以依此福德善根,未來福慧具足,就能以財物、佛法施與眾生;使眾生得財物,能依法修行,成就佛道。如自己的福德而可以迴施眾生,那是違反「自力」原則的。佛菩薩的功德無量,如可以迴施眾生,那世間應該沒有苦惱眾生,都是佛菩薩那樣,也不用佛菩薩來化度了!《十住毘婆沙論》這樣說:「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故,正迴向佛道」。菩薩發菩提心,求成佛道,主要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所以「迴向眾生及佛道」,是說「為諸眾生故」,以一切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非以福德善根施與眾生。《普賢菩薩行願讚》但說「悉皆迴向於菩提」,沒有說迴向眾生,也許是為了避免讀者的誤解吧!」

【10】《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0a-b:
「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醎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澁藥草飲食等,於熱病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辛、苦、澁、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淨觀思惟,於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淨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於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欲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於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欲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欲故。
因緣觀法,於愚癡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欲、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癡。……
[無常觀:]復次,著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說偈言:「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
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為對治悉檀。」

【11】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a:「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般若經講記》,p.35-36:
「佛法說涅槃,有二:
一、有餘(依)涅槃: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羅漢,饑寒老病的身苦,還是一樣的。
二、無餘(依)涅槃:無學捨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為無餘。菩薩發願度生,願使每一眾生都得此究竟解脫,所以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餘涅槃,為三乘聖者所共入,菩薩也會歸於此。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能悲願無盡,不證實際罷了!本經以無餘涅槃度脫一切眾生,即本於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也就因此「通教三乘」而「但為菩薩」。
菩薩願滅度無限量、無計算、無邊際的眾生,但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不見有一個眾生得滅度的。《般若經》也說:『我當以三乘法拔濟一切有情,皆令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我當雖以三乘滅度一切有情,而實不見有情得滅度者』。何以不見有情?因菩薩觀緣起相依相成,無自性可得,通達自身眾生身為同一空寂性,無二無別,不見實有眾生為所度者。必如此,纔是菩薩的大菩提心,纔能度一切眾生。否則,即執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空無我慧──般若的悲願,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為菩薩了!」

【12】
 [1]《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34:
「淨行所緣」,是隨煩惱特重而施以淨治的,就是「五停心」。貪行的,以「不淨」淨治其心;瞋行的,以「慈愍」治;是癡行的,以「緣性緣起」治;慢行的,以「界差別」治;尋思行的,以「安那般那念」淨治其心。
[2]《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25-627:
在修習瑜伽前,由於眾生的煩惱根性不同,應先給予契機的調治。譬喻的大瑜伽師僧伽羅叉,造《修行道地經》,「分別行相品」中,在「人情十九輩」段,說:慈心治瞋,因緣治癡,數息治多思覺,不淨(死尸至白骨)治我慢。長行在慈心前,又插入不淨治淫欲。這就與一般所說的五停心相近了[*詳見卷2,大正15,191c-192b]。西元四世紀,大乘的《瑜伽(行)師地論》已集成。稱不淨、慈、緣性緣起、界差別、安那般那念,為「淨行所緣」,能淨治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尋思行[*詳見卷26,大正30,428c]。《瑜伽師地論》的五淨行(五停心),與《修行道地經》的意趣相合。與佛陀跋陀羅同時前後的罽賓禪法,傳來中國的,也都明五門。鳩摩羅什所傳的《坐禪三昧經》,《思惟要略法》,都說五法門:不淨治多婬欲,慈心(四無量)治多瞋恚,因緣觀治多愚癡,念息治多思覺,念佛治多等分。以念佛代界差別,是受大乘法的影響。劉宋時,曇摩蜜多譯出佛陀蜜多的《五門禪經要用法》,也是罽賓的禪師。五門,與鳩摩羅什所說的相合。鳩摩羅什的《思惟要略法》,除「觀無量壽佛法」以下,明顥為大乘的部分外,其餘都編在《五門禪經要用法》以內;重心已是念佛觀及慈悲觀了。五停心,為以對治來略淨其心。所以《瑜伽師地論》淨行所緣外,別說蘊、處、界、緣起、處非處──五種善巧所緣,仍保有罽賓舊傳──自相、共相觀的意義。在當時,禪學已從二甘露門,三度門,進展為五門。所以佛大先所傳──的罽賓說一切有部禪,在數息、不淨、界──十三分偈頌下,增入「修行無量三昧第十四」,觀陰、觀入(界陰入,分隔不聯接),末了又「修行觀十二因緣」,如《經》卷下(大正15‧322c)說:「已說諸對治及所治,愚癡對治,是應分別」。這樣,數息治思覺,不淨治婬欲,界治我慢,四無量治瞋恚,因緣治愚癡,不就與五門相合嗎?受到當時罽賓禪風的影響,才在舊傳的三大門外,補上長行四品,但體例不免因此而紛亂了。
[3]人情凡十九輩:《修行道地經》卷2,大正15,192b:
「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以何了知?分別塵勞爾乃知之。何謂十九?一曰,貪婬。二曰,瞋恚。三曰,愚癡。四曰,婬怒。五曰,婬癡。六曰,癡恚。七曰,婬怒愚癡。八曰,口清意婬。九曰,言柔心剛。十曰,口慧心癡。十一者,言美而懷三毒。十二者,言粗心和。十三者,惡口心剛。十四者,言粗心癡。十五者,口粗而懷三毒。十六者,口癡心婬。十七者,口癡懷怒。十八者,心口俱癡。十九者,口癡心懷三毒。於是頌曰:其有婬怒癡,合此為三毒;兩兩而雜錯,計便復有四;口柔復有四,口癡言癡四;世尊之所說,人情十九種。」

【13】
 [1]《雜阿含經.815經》卷29,大正2,209c28-210a1:「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斷覺想(尋思)。」
[2]《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0a-b之「對治悉檀」。

【1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p.862:「聲聞的修法,主要是『二甘露門』,經『三度門』而組成『五停心』──不淨,慈心,因緣,持息念,界分別。但西元五世紀初,鳩摩羅什譯出的《坐禪三昧經》,《禪秘要法經》,《思惟要略法》;曇摩蜜多傳出的《五門禪經要用法》,都以『念佛』替代了『界分別』。」

【15】 有關「九想觀」,參見《大智度論》卷21,大正25,217a-c。

【16】《成佛之道(增註本)》,p.200-201:
「五欲是淨妙的色、聲、香、味、觸,這是誘惑人心,貪著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攝心向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於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為一時滿意的快感而惑亂,反而要看出他的過患相,以種種理論,種種事實來呵責他。看五欲為:偽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藥,如刀頭的蜜。這才能不取淨妙相,不生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為離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為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為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為:如緊緊的繩索,縛得你破皮、破肉、斷筋、斷骨,還不能捨離。這是與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習禪定,也非節淫欲不可。」

【17】
 [1]《佛法概論》,p.246-247:
「與戒律有關的慈悲,聲聞也不能說沒有的。但佛滅百年,已被歪曲為粗淺的了(四分律七百結集)。聲聞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緣起而空寂,以為慈悲等四無量心,但緣有情,不能契入無為性。不知四無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質多羅長者為那伽達多說:無量三昧與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有差別義,也有同一義。約「無諍」義說,無量與無相等,同樣是能空於貪、瞋、癡、常見、我、我所見的(雜含卷21‧567經)。從空相應緣起來說,由于有情無自性,是相依相緣相成,自己非獨存體,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所以能「無怨無瞋無恚」。了達有情的沒有定量性,所以普緣有情的慈悲──無緣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昧中,三三昧即三解脫門,依三法印而成觀;無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觀。觀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與樂的同情,即「無量心解脫」。由於聲聞偏重厭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厭世,不能即世而出世,這才以無量三昧為純世俗的。聲聞的淨化自心,偏于理智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對於離瞋的無量心解脫,即略而不論。聲聞行的淨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成熟有情與莊嚴國土;但依法而解脫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自我。這一切,等到直探釋尊心髓的行者,急于為他,才從慈悲為本中完成聲聞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2]《成佛之道(增註本)》,p.125:
「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為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為這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3]《成佛之道(增註本)》,p.123:
「慈悲喜捨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捨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禪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於初二禪)。為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充滿慈悲喜捨心,而願眾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

【18】《雜阿含.293經》,大正2,83c1-22:「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19】《中觀今論》,p.31-p.32: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於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現為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現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於「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因此,釋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大智度論》卷22說:「有為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三印即是一印。」

【20】《雜阿含經.567經》卷21,大正2,149c6-150a16:
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
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
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
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
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21】
 [1]《大智度論》卷37,大正25,331b:「因緣和合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
[2]《成佛之道(增註本)》,p.351:「無自性而現為自性有,所以是戲論惑亂。是戲論有,也就可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佛就稱之為空。」

【22】 詳參《空之探究》,p.97。

【23】
 [1]《中阿含經》(211經)《大拘絺羅經》,大正1,792b: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相;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2]《瑜伽師地論》卷12,大正30,337b:
「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

【24】
 [1]《佛法概論》,p.87:
「此自體愛與境界愛,如約現在、未來二世說,即四愛:愛,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前二為自體愛,後二為境界愛。第一、為染著現在有的自體愛;第二、是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第三、是現在已得的境界愛;第四、是未來欲得的境界愛。此四愛,即自體愛與境界愛而表現於現在、未來的形式中。」
[2]《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596-597:
「渴愛──能感後有(後有愛),決定喜欲相隨(貪喜俱行愛),處處愛著(彼彼喜樂愛)。」
[3]《華雨集(第四冊)》,p.225:
「說到集諦,起初但說是愛。愛的內容,經說有多種分類。其中,南傳的赤銅鍱部立三愛──後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說一切有的『雜阿含經』,也是這樣說,而北方的說一切有部論師,卻說成「四愛」──愛、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這使我想起了,說一切有部的《增壹阿含經》,有「四阿賴耶」──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攝大乘論上);而在赤銅鍱部中,也沒有愛阿賴耶,只是三阿賴耶說(律之大品大犍度一‧五)。阿賴耶是著處,生死的癥結所在,與集諦的愛,意義相通。被解說為「愛增長名取」的取,也立為「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25】《大智度論》卷20,207c-208a:
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
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
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眾。
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問曰:如經說涅槃一門,今何以說三?
答曰: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
見多者,為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
愛多者,為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
愛、見等者,為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佛或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三門。
菩薩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
更欲說餘事故,三解脫門義略說。

【26】《成佛之道(增註本)》,p.134-135:
「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不永久的。從『諸行無常』去看,那麼現前的憂愁苦惱,不消說是苦的了(佛稱之為苦苦)。就是一切喜樂,如財富,尊榮,健康,聰明……雖然感到了滿足,但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來了(佛稱之為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平淡恬靜,既然不離遷流變化,遲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爛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灘駛去,你說熟醉不知苦樂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嗎(佛稱之為行苦)!所以從這一切行是無常的,不永久的,不徹底的,不可保信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諸受皆苦』;不能不說:世間如火宅,三界如牢獄。」

【27】 攸關菩薩遍學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問題,詳參《大智度論》卷19,大正25,197b-205c。

【28】《雜阿含經.607經》卷24,大正2,171a:「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29】 念(mindfulness,sati)=念處 (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satipatthana):
[1] 葉均譯《清淨道論》,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第四版,1995,634頁:(四念處)因為進入彼等所緣而現起故為「處」。念即是處故為「念處」。
[2]《入出息相應》(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8冊,186頁):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30】《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83:
「發趣修證的歷程,部派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俱舍論》所說的,雖也引用經部的說明(定義等);而進修的方法次第,與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可說是相同的。身心遠離,喜足少欲,住四聖種,是養成一種隨順解脫行的生活,使自己成為能修能證的根器。真正的修行,開始總不外乎二甘露門:或不淨觀,或持息念,令心得定。這是阿毘達磨的古說(後演進為三度門,五停心)。依止起觀,就是四念住。先修別相念住,純熟了,再修總相念住:總觀身、受、心、法為非常、苦、空、非我。總相念住極純熟了,引起順抉擇分善根,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從煖位以來,觀四諦十六行相:轉進轉勝,漸減漸略,到世第一法,但緣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由此必定引生聖道。聖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現觀四諦。在十五心中,名為見道,是預流初果向。十六心──道類智,就是證果。這或是初預流果,或是第二一來果,或是第三不還果:依修行者,是否離欲界欲的部分,或全部而定。所以歷位是一定的:而修證者的證入,有漸登初果,或直入二果、三果的不同。有關四向、四果的安立,三十七道品的次第進修,都與毘婆沙師的定論相合。」

【31】《中阿含經》卷24(98經)《念處經》,大正1,582b7-584b29:
「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痰)、小便,猶以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小便,如…身。……。」

【32】
 [1]《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0c:
問曰:汝說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無常今有後空!
答曰: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為空。外物既空,內主亦空,是名無我。
[2]《中觀論頌講記》,p.229-231:
「《阿含》說空,常是依流動變遷的諸行而顯的。佛常說:『諸行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這無常、苦、非我、非我所,或作苦、空、無常、無我。佛依無常說空,這應該是經文所常見的。那麼,如承認虛誑妄取的「諸法」是「有」變「異」的,那也該「知」道一切法都「是無性」空了。諸法假定是有自性的,那就決定非因緣所生;不失他的自體,應該是常住自性的。既知諸法的生滅不住而有變異的,就應知沒有實在性了。有所得的小乘學者,以為諸行無常是有的;常樂我我所是空的;但只是常樂我淨沒有,不是沒有無常的諸行。但性空學者的意見,如無常有自性的,那就不成其為無常了。因為諸行是性空的諸行,所以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佛說三法印,無不在性空中成立。說『無常是空初門』;解了諸行的無常,就能趣入性空了。但有所得的大乘學者,不知無性是自性空寂,想像有渾然無別的無性法,為萬物的真體,以無性法為妙有的。反而忽略世諦的緣起假名,而以為無端變化的一切法,不過是龜毛兔角;這是龍樹所破的方廣道人。撥無世諦的因果,強化了無性法的真實,根本沒有正見無性空義。不知無性的遮遣有性,而執為表詮的實有無性。所以,破斥說:不但有性的實體不可得,就是「無性」的實有「法」體,也不可得。這因為,「一切法空」中,實有的有性與無性,這一切戲論,都是不可得的。」

【33】《雜阿含經.877經》卷31,大正2,221a21-b1:
「世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亦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今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34】
 [1]《十住毘婆沙論》卷8,大正26,64b:「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種:得修、行修。修空力故,信有為法皆是虛誑亦不住空。諸法無定,是故常自攝撿心不放逸。」
[2]《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7a:「修有二種:一、得修,二、行修。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來世修自事,亦修餘事。行修,名曾得,於現前修;未來亦爾,不修餘。如是等種種諸禪定中修。」

【35】
 [1]《長阿含》卷6《闍尼沙經》,大正1,36a7-12:
「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紳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2]《法蘊足論》卷4〈神足品〉,大正26,471c14-475c7:
「有四神足,何等為四?謂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云何此四名為神足?此中神者,謂所有神,已有神性、當有神性、今有神性。彼法即是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智見所變,牆壁石等,堅厚障物,身過無礙,如履虛空,能於地中,或出或沒,自在無礙,如身處水,能於堅障,或在虛空,引水令流,如依迥地,結跏趺坐,凌空往還,都無滯礙,猶如飛鳥,此日月輪,有大神用,具大威德,申手們摸,如自應器,不以為難,乃至梵世,轉變自在,妙用難測,故名為神;此中足者,謂於彼法,精勤脩習,無間無斷,至成就位,能起彼法,能為彼依,故名為足。復次,此四勝定,亦名為神,亦名為足,用難測故,能為勝德所依處故。復次,四神足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為神足,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復次,四神足者,即前所說欲、勤、心、觀四三摩地勝行成就,總名神足。」

【36】《大智度論》卷5,大正25,97c22-98a7:
「如意有三種:能到、轉變、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是如意通,從修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緣故次第生,不可一時得。」

【37】《大毘婆沙論》卷141,大正27,726b13-20:
「五根者,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爾。此五隨名即心所中各一為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緣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惡法故名力。有說:不可傾動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說: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若以位別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實義一一位中皆具二種,此二廣辯如餘處說。」

【38】《大寶積經》卷71,大正11,405c-406a:
「爾時,師子遊步天子說偈讚曰:佛於法無畏,曉了諸法故,無礙故無著,無能難問者。」

【39】 三對治觀: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
三空觀:空觀、無相觀、無願觀。
四正觀:無常、苦、無我、涅槃。

【40】 三十七菩提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41】
 [1]《放光般若經》卷3,大正8,21a:「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心學薩云若,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雖念欲成不有所倚,是為菩薩乘於大乘。」
[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219a:「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九相: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想。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三根 :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42】《大智度論》卷19,大正25,197b-198a:
問曰: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何以故於菩薩道中說聲聞法?答曰:菩薩摩訶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
復次,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道?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衍品〉中,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說三十七品涅槃道,隨眾生願,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欲求聲聞人,得聲聞道;種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隨其本願,諸根利鈍,有大悲、無大悲。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樹小草,根小故少受。
問曰:三十七品,雖無處說獨是聲聞、辟支佛道,非菩薩道,以義推之可知;菩薩久住生死,往來五道,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說涅槃法,不說波羅蜜,亦不說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薩道。
答曰:菩薩雖久住生死中,亦應知實道、非實道,是世間、是涅槃。知是已,立大願,眾生可愍,我當拔出著無為處;以是實法行諸波羅蜜,能到佛道。菩薩雖學,雖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羅蜜故不取證。如佛說:「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柱,不令落地;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箭,射三解脫門空中,復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墮涅槃地。」
復次,若如汝所說菩薩久住生死中,應受種種身心苦惱,若不得實智,云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求是道品實智時,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能轉世間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間皆從和合生,和合生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是則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
復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如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論》中亦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
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三十七品是實智之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