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November 2016

寶積經講記0037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七 善知識

(p.53)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為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喜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為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在菩薩自利利他的學程中,什麼非善知識、非善等侶呢?是那四種呢?「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喜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總之,或是使你離去以利益眾生為先的精神,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識、財利中,走入歧途的師友,都是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知識:是眾所知識,是眾生仰望而人所親近的。
◎等侶:是伴侶。
◎善知識與善等侶:就是良師益友。
◎以菩薩道來說,如與菩薩道有損的,那怕是德高望重,也是非善知識、非善等侶。學菩薩道,不能沒有良師益友,所以特為開示。

四種非善知識與非善等侶:
一、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小乘的聲聞行者,聽佛的聲教而得道,所以名聲聞。求聲聞乘的,但求己利。專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修證,這種專為自己著想的作風,對菩薩道來說,如受了他的熏染,可能會退失大乘。所以《法華經》說:『勿親近小乘三藏學者』。【86】

二、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這是小乘的又一類。從觀緣起得悟而立名,也叫獨覺。聲聞人但求自利,總還受佛的教導,過著僧團的生活。經常遊化人間,顧問僧事。緣覺可不同了,不但專求自利,而且喜樂少事,不喜歡事情,厭惡煩囂,大迦葉就是這樣的根性。他經常過著獨住苦行的生活,連乞食也嫌麻煩,為少年比丘說法也不願意,甚至敢於違反釋尊的教導。這對化度眾生的大乘道來說,是嚴重的障礙,所以儘管他有修有證,也不是菩薩的良師益友。緣覺者的風格,由於佛涅槃後,大迦葉取得僧團的領導權,而深刻的影響了聲聞僧團。使流行中的聲聞僧,越來越遠離釋尊的本懷,不重利益眾生的教化,所以受到菩薩行者的嚴厲訶責,指為欠佛債者!【87】

三、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
有的專重世學,讀誦外道經書──路伽耶毘。路伽耶毘,就是上文[書p.35]的路伽耶──順世。【88】除了現實的,功利的而外,還學習文辭嚴飾,那是文法、修辭。以現代話來說,那是文藝。古代佛教,有很多有名的文藝大師,如馬鳴【89】等。但那本是文藝家,出家以後,就以文藝來贊助教化,不是出家學菩薩行,而還專心去學習文藝。這種人,漂流於佛法門外,親近了有向外退墮的危險。

四、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如所親近的師友,不能使你得到法益──戒定慧解脫等功德,而只是增益些俗利,使你有名聞、有利養、有地位、有寺院、有徒眾、有護法,盡是些世俗的利益。這雖是一般所親近仰望的大德,而不一定是大乘道中的良師益友。這使你忘記佛法修證的利益,謹慎!謹慎!


【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普明菩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7a5-8
《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1a14-17
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a16-29
1、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2、求聲聞乘
比丘,樂坐
禪者。
一者退失於乘;
一者、於乘中非善知識。
1、是中小乘人者,但求己利不求他益。性行狹劣相似故,勸菩薩令遠離大乘法中故,是名於乘中非善知識應知。
2、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1、求辟支佛
乘心,樂少
欲少事。
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
二者、於行中非善知識。
2、求緣覺者,少欲少作。背眾生益及修行處,令勸菩薩遠離眾生益及諸行等。以遠離益故成失行因,是名於行中非善知識應知。
3、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
3、好讀外道
路伽耶經,
莊嚴文頌巧
問答者。
三者退失聖教;
三者、於佛法中非善知識。
3、盧伽耶陀者,說種種異言故,勸令遠離於佛法中,以遠離故成失行因,是名於正法中非善知識應知。

4、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4、所親近
者,得世間
利不得法利。
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
四者、於正法中非善知識。
4、彼親近己,唯有世間利而無法利。於善法中勤修故,得成退失因,以退失善法因故,名為於正法非善知識應知。

(p.56)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是為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與上相反的,「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四類是怎樣的呢?「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這就是菩薩的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四種善知識、善等侶:
一、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
自利,不是善知識,那麼凡有來求──求財、求法的,使你實踐利他的行為,就是菩薩的良師益友了。對於來求的,一般都厭惡他,或勉強的給予,實在不對。這可說是上門來,教你積集利他的功德,使你積集成就佛道的因緣。這該怎樣的歡喜呢?

二、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
凡是能說法的,肯說法的,使你生長智慧的,是菩薩的良師。如本經所說,以智慧為先,而後菩提心,能成就真實菩薩。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熱心弘揚正法,就是菩薩的好模範。

三、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
雖然在家與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薩道。但在家人為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識。所以如能勸化他人出家的,就是使人遠離世俗知識,而專心佛法的,是真善知識。經上說到,出家的功德很大,勸人出家的功德也大。

四、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
諸佛世尊是善知識,是不要多說的。學者從佛修學,如佛的兒女一樣,繼承佛的家業。有的得財分(來生福報),有的得法分。佛的本意,當然要使你知法、入法,【90】是法分而不是財分。要人不求果報,而以正法的覺證來自利利他,增長一切諸佛的功德法。所以從佛而得證入的,總是說自己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分,不得財分』【91】。這與令人得世俗利益的惡知識,是怎樣的不同!

【菩薩有四善知識、善等侶】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66
c28- 67a4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b1-15
1、諸來求
者,是善知
識,佛道因
緣故
1 、於來求
者,生賢友
想,以能助
成無上道
故。
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
失四事,此何因緣?
1由慳悋少聞不善入聖教,
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
2由此毀犯,不修善根故,
怖畏生死苦故,
3於利他事不能作故,狹小
善根故,
4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有
退失。
1、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佛道因緣者,對不斷絕大乘法,故說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差別應知。菩薩作是念:我依來求善知識因故,修無量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修行不虛故,不悕求小乘,所修布施助成菩提。作善根故,令不失大乘行。
2、能說法
者,是善知
識,生智慧
2、於說法
者,生善知
識想,以能
助成多聞智
慧故。
2、說法者,是菩薩善知識。生智慧純志者,不失行對治。以多聞故能令為他說法,是故不求少欲之事。聞慧多純志故,雖得世間苦,而不疲倦。
3、能教他
人令出家者,是善知
識,增長善
法故
3、稱讚出家
者,生善知
識想,以能
助成一切善
根故。
3、教化人令得出家者,是菩薩善知識,純志增長一切善法者,不斷正法理對治。勸出家故,於諸邪法而成遠離,以一切善根純志故,作利益而不生懈怠疲倦退失。
4、諸佛世
尊是善知
識,增長一
切諸佛法
4、於諸佛世
尊生善知識
想,以能助
成一切佛法
故。
4、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純志一切佛法增長者,對治不失佛法故,示現得諸佛挍量勝不退故。



【86】《妙法蓮華經》卷5,大正9,37b:「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87】《藥師經講記》,p.188:佛弟子中有兩類人:一是報佛恩的,一是欠佛債的。佛的教誨,原是一面修行了生死以自利,一面濟度眾生以利他,但有一分學者,卻祇顧到自了生死的一邊,而不管眾生的苦難,這叫不知報佛恩的負欠佛債者。另有一分弟子,能暢達如來本懷,不但要求自了生死,而且處處以救度眾生為前提,切實表現自未得度先度人的精神,這即知報佛恩。我們學佛,應該學報佛恩,切勿作一欠佛債者!

【88】《佛光大辭典(六)》,p.5353-p.5354「順世外道」:音譯路伽耶派、盧迦耶陀派、路歌夜多派、路迦也底迦派。又作順世派。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之支派,主張隨順世俗,倡導唯物論之快樂主義。此派與阿耆毘伽派同為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學派。此派以唯物論之立場,主張地、水、火、風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終,四大亦隨之離散,五官之能力亦還歸虛空,故吾人死後一切歸無,靈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認輪迴、業,復否認祭祀、供儀、布施之意義。於認識論上主張感覺論,於實踐生活上主張快樂論。並反對婆羅門所主張之祭祀萬能主義,而傾向於詭辯之思想。除「吾人身心係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張,此派復認為世間一切之生物、無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構成;四大可分析至「極微」(即物質之最小單位),而於極微之外,世間即無任何餘物。並進而論定:人雖有精神作用,然所謂精神作用亦不過物質之結合所產生之狀態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於追求快樂。此一見解,於佛教所說「斷、常」二邪見中,屬於「常見外道」。

【89】《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324、p.335-339:「《大毗婆沙論》中,並無名為馬鳴的論師。但經考證,馬鳴的作品,確已為《大毗婆沙論》所引用。馬鳴,《出曜經》譯為馬聲(西元375 頃譯),為佛教界有數的名德,受到中國學者的非常尊重。這位出現於《大毗婆沙論》的大德,關係於北方佛教極深。……依說一切有部的佛滅傳說(阿育王出佛滅一百餘年),出五百年末,弘法於六百年中,馬鳴應為西元二世紀初人,與迦膩色迦王的時代相當。……從上來著作與事跡的論述,可以確定:1.馬鳴為佛化的文藝大師。2.馬鳴是通俗教化而富感化力的大師。3.馬鳴為禪者。4.馬鳴是摧邪顯正的雄辯家。5.馬鳴是說一切有部的菩薩。」

【90】《性空學探源》,p.26:「經中說的知法、現法、入法,正見、正觀、如實知……等,都是現觀的別名。現觀,是一種親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體驗;是一種直覺到的經驗,不是意識的分別,不是抽象的說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經驗;它是內心深入對象的一種特殊經驗。」

【91】《妙法蓮華經》卷2,大正9,10c:「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