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二 習甚深中觀
丁一 明正觀真實
戊一 開示中觀
己二 別示
庚二 法空觀
辛一 蘊(處)界觀
壬一 觀非常非無常
癸二 顯中道
(p.103)所以者何?以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在文句上,是承觀四界而來。而意義上,是總承「蘊」與「界」的觀察而來。
一、經文大意
1、這樣的觀非常非無常,為什麼名為中道真實正觀呢?「以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邊有偏邪非中非正的意思。即不落二邊,那當然是中道正觀了。
2、不落二邊,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眾生心有戲論,於一切意象,一切言說,都是相對的,順世俗的,不著於常即著無常的。現在從真實去觀察,了得常與無常都不可得。
◎觀心漸深時,觀心上的常無常相,起滅不住而了無實性。久之,常無常不現,空相現前。再進,空相也脫落了,超越了一切相對的能所、彼此、時空、數量,而現證真實。
◎所以說:「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就是從常與無常的相對中透出,而現證無色無形的中道。【27】
二、依《瑜伽論》有六句,本譯但出四句:【28】
1、無色,這不是色根識所得的。
2、無形(相),既不是五根識所得,也就不是色等五塵相了。
3、無明,這也不是意根識所明了的。
4、無知,也不是雜染的有漏識所知的。
這四句,說明了不落二邊,非有漏心識所得,而唯是般若現證的。《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29,這就是真見道的現證,「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三、小結
本經的中道實觀,重於此(與《般若經》同)。
現證以後,起方便智;五地以上,才得真俗並觀的中道,那是進一步的中道了。【30】
壬二 觀非我非無我
(p.105)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一、再以我無我門來觀察。這也應有觀蘊、觀界非我亦非無我等文。經文但直顯中道,准上文可知。
二、經文大意
1、隨世俗說,因緣和合而成的,有心識的眾生,就是我。眾生妄執有實我,所以佛常說「諸法無我」。但「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都是世俗的,相對的。如作為真實觀時,那不但我不可得(如上文「我空觀」所說),無我也不可得了。
2、為什麼呢?佛說無我,是我性不可得。
眾生儘管沒有實性,而如幻眾生的因果相續,生死不已,是宛然而有的,所以說:『畢竟空中,不礙眾生』【31】。所以
◎如從即空的世俗如幻來說,不能說沒有(假名)我。
◎如從即幻的性空,勝義自證來說,那不但沒有我相,也沒有無我相可得。
3、能這樣的超越「我無我」二邊,通達「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壬三 觀心非實非非實
(p.106)復次,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一、心實不實門
我,是如幻身心的綜和,而核心是心識。所以有的經論,就依心識立我。
現在來觀察心識,是實有呢,非實有呢?這可以作二釋:
1、如心沒有自體,待境界緣而生;或依根身(生理組織)而有心識,如順世外道等說,那心是非實有了。如雖然依根緣境,而心有他的自性;或分析「心聚」【32】,而得心與心所等一一自性,如阿毘曇論師所說,那心是實有了。
2、如從無始以來,心是虛妄分別的,那是非實了。如有不滅的常心,那是實了。
現在佛告訴「迦葉!若心有實,是為一邊;若心非實,是為一邊」。實與非實,是世俗的相對安立。
◎如作為真實的,那是常是實,也就不必待緣而有了;或不待修行而早就覺證了。虛妄無實的,也就等於龜毛兔角了!
◎所以就世俗說,心如幻化,緣起而有,不能說是實,也不能說非實。約勝義說,實與非實,都是名言假立,勝義中是了不可得的。
這樣,在真實觀時,能「若無心識,亦無心數法,是名中道諸法實觀」了。
二、心心所不可得
1、心識,是心王,即六識(七識、八識)。心數,新譯作心所。心中所有種種的心用,繫屬於心的,名為心所。
2、中道真實觀中,心心所不可得,也如《解深密經》所說:『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33】
壬四 例觀諸門
(p.107)如是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無罪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乃至有垢法、無垢法,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受,亦不可說,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再例觀種種相對的二門。
一、善法、不善法
凡順於法(理)的,有益於他的,能得未來世出世樂的,名為善法。反之,不順於法的,有損於他的,能招感未來苦果的,名不善法。
二、世法、出世法
繫屬於三界生死的,叫世間法。如心離繫縛,一切無漏的心行功德,名出世法;出是超勝的意義。
三、有罪法、無罪法
罪是過失;心有所取著,取著的都有過失,名有罪法。如心無所著,無所得,名無罪法。
四、有漏法、無漏法
漏是煩惱的別名。能起煩惱,能增益煩惱的,叫有漏法。如不能增益煩惱的,名無漏法。
五、有為法、無為法
遷流造作的,也就是有生有滅的,叫有為法。不生不滅的,名無為法。
六、有垢法、無垢法
垢是垢染;這與有罪、無罪法一樣。
經論所說相對的二法門,非常多,本經且略舉六門。這一切,如觀察而能達到「離於二邊」,不是有漏心行所行的,所以「不可受」,受是取的異譯。也不是文字言說的境界,所以「不可說」。能這樣,「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壬五 觀非有非無
(p.108)復次,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末了,再以有無門來觀察。有無是一切見的根本,所以以此門來結束。
一、一切是假有
眾生為無始以來的自性見所蒙惑,所以不是執有,就是執無。要說有,就非實有不可;如說非實有,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雖然,眾生也承認假有,但在說假有時,當下就肯定了實有,也就是假有依實有而有。『依實立假』【34】,是眾生的見解。『一切是假有』,這是眾生情見所不能想像,也不能肯認的。所以在眾生的心境中,推求到究竟,不是實有,就是什麼都沒有(無)了。
二、經文大意
佛在阿含的《化迦旃延經》【35】中,已明確的以緣起來遮破這有無二見了。從一切法去觀察,如真的是實有,那就不必依待因緣了。如真的沒有,也就用不著因緣了。
而世間一切是緣起的,幻幻相依,幻幻相攝,從緣起如幻的起滅中,不著有見與無見。所以本經說:「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有無中間,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辛二 緣起觀
壬一 敘緣起
(p.109)復次,迦葉!我所說法,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但為集成是大苦聚。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
一、業感緣起
因緣,新譯作緣起,是為緣能起的意思。世尊依緣起而覺悟,也依緣起而說法。所以如來常說:『我說緣起』【36】;也就是本經說的:「我所說法,十二因緣」。佛說法不離緣起,而最常用的是十二緣起,一般稱之為業感緣起。
二、十二緣起有二門
其實,佛以生死及解脫為問題核心,而十二緣起,就圓滿的開顯了這個問題。所以十二緣起有二門:
1、流轉門
如說:「無明緣行……但為集成是大苦聚」,這說明了生死相續的生死序列。果必從因,推求觀察生死苦果的因緣而到達無明,也就是發見了無限生死的癥結所在。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下,顯示了生死流轉的現實。
2、還滅門
如說:「無明滅則行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既然是果必從因,依因有果,那就發見了解脫的可能;也就是因滅果就滅,無因果不生了。在『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下,開顯了涅槃還滅的真實。
※生死與解脫,都依十二緣起而開顯,這是如來說法的肝心!
三、十二緣起的內容
1、無明:
是一切煩惱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般若經》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37】。一切法是本無自性的,是從緣而現為這樣的。這樣的從緣而有,其實是無所有 ──空的真相;如不能了達,就是無明。眾生在見聞覺知中,直覺的感到一一法本來如此,確實如此。既不
能直覺到緣有,更不知性空。這種直覺的實在感,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無明。
2、行:
行是造作遷流的意思,指依無明而起的身心活動。
約性質說,有罪行、福行、不動行;
約所依說,有身行、語行、意行。【38】
身心動作及引起的動力(業),名為行。
3、識:
泛稱一切生死的因緣,是煩惱與業。約這一生來說,新生命開始最初的一念心,名為識。
4、名色:
依人類的胎生來說:識是父母精血結合的最初心。依之而引起生理的(色)、心理的(名)開展,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
5、六入:
新譯六處,即六根,為六識生起的所依處。胎兒漸長,有眼、耳等六根相現,名六入。
6、觸:
等到胎兒出生,與境相觸,引起身心的活動,名觸。
7、受:
受是領納。嬰兒漸大,受用受學,受苦受樂等,名受。
8、愛:
到了成人,性欲發動,而開始男女的染愛,名愛。
9、取:
到了壯年,為了生活,為了事業,爭名爭利爭權,追求外在的一切,佔有他,支配他,名取。
10、有:
在愛取的活動中,造成或善或惡的種種業,成為未來新生命的潛力,名有。
11、生:
依現生的煩惱發業,因業力而又有未來新生命的開始,名生。
12、老死
生了,無論如何,跟著來的,是老是死。
這樣,在生死過程中,因果鉤引,展轉相生,充滿了憂慮、悲哀、苦痛、熱惱。生死相續,只是無限苦惱的大集合而已!【39】
壬二 顯中道
(p.113)明與無明,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及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一、緣起即中道
1、佛說緣起,本就是開示中道的,所以《阿含經》中,一再說:『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40。如《化迦旃延經》說:佛弟子見緣起生,不起無見;見緣起滅,不起有見。因為緣起是世俗的,如幻的生滅,所以不落二邊,契入中道。
2、但有些佛弟子,見佛說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就執有無明等自性,以為實有生滅可得。這樣的與佛的意趣相反,所以佛又不得不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盡與滅相同);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41】
本經也就依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來顯示本性空的中道。
二、經文大意
1、「明與無明」:
說到無明,就離不了明,無明待明而安立。無明是愚癡,明就是般若。「明與無明」,是相待的假名,了無自性;以本性空寂,所以「無二無別」。煩惱與菩提,都空無自性。能通達煩惱的自性不可得,就是菩提;如取著菩提相,就是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能「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42】
2、「行及非行」:
非行是非造作性。如思是行,受想等非行;善惡法是行,無記法非行;有漏法是行,無漏法非行。
3、「識及所識」:
所識是所知識的,是認識的對象;識不能離所識而存在。
4、「名色可見及不可見」:
名是受想行識,色是色。大概來說,名是不可見的,色是可見的。審細的分別起來,色中的色是可見的;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也是不可見的。或者說:五根為天眼所見。
5、「諸六入處及六神通」:
眾生的六入(六根,為生識的所依處),眼但能見色,耳但能聞聲,限礙不通。
聖者到六根自在互用,即成六神通。如約一般的六通說:
天眼通──眼
天耳通──耳
神境通──身
他心、宿命、漏盡通──意
6、「觸及所觸」:
觸是根、境、識──三和,有觸就有所觸的。
7、「受與受滅」,到12、「老死與老死滅」,
正約流轉還滅的相待說。
這一切都是相待的,由於本性空寂,所以「皆是無二無別」。能「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27】《般若燈論釋》卷14,大正30,126a-b:如論偈說:從眾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但為假名字,亦是中道義。釋曰:眼等諸體從緣起者,諸緣中眼等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非無,非異非一,非自非他,亦非俱非不俱。所有從緣起者,第一義中自體無起,依世諦故有眼等起。我說此起空者,謂自體空故。如經偈言:從緣不名生,生法無自體。若有屬緣者,是即名為空,世間出世間,但是假施設。其有解空者,名為不放逸。如《楞伽經》說:自體無起,體無起者,如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空,若言從緣生者,亦是空之異名。何以故?因施設故。
世間出世間法,並是世諦所作,如是施設名字即是中道。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云何名中道?謂離有起無起及有無等邊故,名為中道。所謂諸體無起無不起,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非空非不空。修中道者,觀察之時,不見眼有體,不見眼無體,乃至色受想行識不見體,不見無體。又如《寶積經》說:佛告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離二中間,則無色、無受想行識,如是中道名為得證實相方便。
【28】
[1]《瑜伽師地論》卷80,大正30,743a20-24:「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言說自性、異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自尋思(無色);二者、不可說示他(無形);三者、超過色根所行(無明);四者、超過一切相(無知);五者、超過識所行;六者、超過煩惱所行。」
[2]《瑜伽師地論》卷16,大正30,365a27-29:「自內所證,無色、難見。難可尋思,故名無色。經說「色相為尋思」故。難說示他,故不可見。」
[3]
[4]《華雨集‧第四冊》,p292-293:「般若觀一切法本性空寂:「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實相)。超脫相對(二法),故一切法皆(真)如,無二無分別。」
【29】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8,大正5,43b: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得淨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為若無為,不見有法若有漏若無漏,不見有法若世間若出世間,不見有法若有罪若無罪,不見有法若雜染若清淨,不見有法若有色若無色,不見有法若有對若無對,不見有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不見有法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不見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不見有法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不見有法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都無所見。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得淨慧眼。
[2]《大智度論》卷36,大正25,326c:復次,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為「國」;巷、里、市陌、廬館、宮殿名之為「都」;梁柱、椽棟、瓦竹、壁石名之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眾札和合故有「片」名;眾微和合故有「札」名;是微塵有大、有中、有小:大者遊塵可見,中者諸天所見,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慧眼觀之則無所見。所以者何?性實無故。若微塵實有即是常,不可分裂、不可毀壞,火不能燒、水不能沒。復次,若微塵有形、無形二俱有過。若無形,云何是色?若微塵有形,則與虛空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則不名為微。佛法中「色」,無有遠、近、麁、細、是常者。復次,離是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廬里、道陌因緣名字則無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緣名字更無殿名;除三分因緣名字更無柱名;除片因緣名字則無分名;除札因緣名字則無片名;除眾微因緣名字則無札名;除中微塵名字則無大微塵名;除小微塵名字則無中微塵名;除天眼妄見則無小微塵名。如是等種種因緣義故,知諸法畢竟空。
【30】《攝大乘論講記》,p.385:「「五地中」所得的「相續無差別」法界相,從遠離『於下乘般涅槃無明』所顯。聲聞緣覺厭離生死急求涅槃,不知生死即是涅槃。菩薩在五地中開始能真俗並觀,通達法界的生死涅槃都無差別性,所以就遠離了下乘的般涅槃障,證得相續無差別的法界。」
《成佛之道(增註本)》,p.406-407:「五地以前的菩薩心境,也是那樣,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
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才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所以叫難勝。以前初地的現證空性,是凡聖關;現在又通過第二關,可說是大小關。因為現證空有不二,才不會於生死起厭離想,於涅槃起欣樂想;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聖者的心境。第六現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見,緣起真實性。常寂常悲念,勝出於二乘。」
【31】《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3a:
復次,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念其本願,欲度眾生,作是思惟:諸法實相中,眾生不可得,當云何度?復作是念:諸法實相中,眾生雖不可得,而眾生不知是諸法相故,欲令知是實相。復次,是實法相,亦不礙眾生。實法相者,名為無所除壞,亦無所作,是名方便。
32《佛法概論》,p.115-117:
古來,或主張心與心所同起,即同時而有極複雜的心理活動。或主張我們的心識是獨一的,在極迅速的情況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關於這,應從緣起觀的立場而抉擇他。認識作用,為相依共存的。如從和合的觀點而分析他,即發現確為非常複雜而相應的心聚。但認識又為相續而起的,如從動的觀點,辨別認識的內容,即知認識又確為先後別異的心流。從識觸而受,從受而想,從想而行的認識過程,似乎與識觸與受、想、思俱生的見解相反;但在同時相應的學者中,對於認識的先後發展,也有此解說。
《阿含經》
|
《瑜伽論》
|
《攝大乘論》
|
《解脫道論》
|
識觸
|
率爾
|
見
|
見
|
受
|
尋求
|
等尋求
|
受
|
想
|
決定
|
等貫徹
|
安立分別
|
行
|
染淨
|
勢用
|
令起、速行
|
【33】《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大正16,692c: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詳見:附錄二】
【34】
[1]《中觀論頌講記》,p.457:實有論者的根本思想,永遠是依實立假。他們的實有,終究不出斷、常、一、異的過失。
[2]《空之探究》,p.258-p.259:部派佛教者,不能如實地理解緣起,到頭來總是陷入「依實立假」的窠臼,不能自拔。所以《般若經》說:一切法是假名,通達自性空寂,這就是二諦說。《中論》依緣起立論:緣起法即空性,顯第一義;緣起即假名,明世俗諦。這樣《中觀今論》,p.192:大乘的三家,法相唯識者是從不及派引發出來的,於諸法性空的了解不夠;失空即失有,所以不能不說自相有。真常唯心者是從太過派引發出來的,破壞緣起而另覓出路,是對於緣起有不夠了解,結果是失有也失空。這二派都是「依實立假」的,「異法是空,異法不空」的。唯有中觀論者依緣起顯示性空,即空而不壞緣有,始能善巧中道。中土的天臺宗,從龍樹的思想而來,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多少有妙有不空的氣息。但法法畢竟空,法法宛然有,較之他宗,仍與中觀義相近。
【35】
[1]《雜阿含經‧301 經》,大正2,85c-86a:佛告跚陀迦旃延:「…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另參《雜阿含經‧262 經》,大正2,66b-67a。
[2] 另參考:《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4c;《順正理論》卷1,大正29,331a;《瑜伽師地論》卷86,大正30,780a-c。《中觀今論》,p.7-8;《性空學探源》,p.56-59;《成佛之道》,p.211-213;《無諍之辯》,p.109-110;《佛法是救世之光》,p.150-15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78-285。
【36】《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大正16,841a:「世尊告曰:『我說緣起,略有八門:一者說有
受用世俗境界緣起:謂緣眼色生於眼識,三事和合便有其觸,觸為緣受,如是廣說。二者說有任持緣起:謂緣四食(*即粗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諸根大種安住增長。三者說有食因緣起:謂求諸穀田種水緣發生牙等。四者說有一切生身相續緣起:謂由能引能生,諸分別生一切所引所生。五者說有一切生身依持緣起:謂諸世界由諸因緣施設成壞。六者說有一切生身差別緣起:謂由不善善有漏業,施設三惡人天趣別。七者說有清淨緣起:謂依他音,及依自內如理作意,發生正見能滅無明,無明滅故諸行隨滅,廣說乃至,由生滅故老死隨滅。』復言世尊:『如無明等次第為緣,能生行等,為即如是次第滅耶?』佛言不爾。復言世尊:『何緣次第而說彼滅?』世尊告曰:『為欲顯示由先諸分不生功能,令後諸分得不生法。故次第說,然非不為生相滅法有次第轉。八者說有自在緣起:謂善修治靜慮為緣,諸修定者隨所願樂。如是皆成終無別異,如是名為我所略說八門緣起。』」
【3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3〈10 相行品〉,大正8,238c:「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
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另可參《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5a:「凡夫人於無所有處,亦以為有。」
【38】《唯識學探源》,p.21:行,是行為,經裡說是身行、口行、意行,或者是罪行、福行、不動行。前者是依行為活動所依據而分判的;後者是從倫理和它的結果來分類的。
【39】《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2,大正28,612a22-28:
云何憂?眾生觸若干苦法。若憂、重憂、究竟憂,內熱、內心憂,是名憂。
云何悲?憂纏逼迫、憂煎具足、憂惱心亂,窮歎啼哭、追憶並語,或自撲亂語,是名悲。
云何苦?若身覺苦,眼觸苦受乃至身觸苦受,是名苦。
云何惱?若心覺苦,意觸苦受,是名惱。
云何大苦聚?若眾苦、若罵辱苦、若心不定,是名大苦聚。
【40】《雜阿含經》卷10,大正2,67a: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41】《般若經講記》,p.194:佛菩薩等解脫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緣起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轉的原因,於是控制他、轉變他。此流轉中的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故此經說:「無無明……無老死」。無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於是佛又說緣起的還滅門,無明盡……老死盡。盡即滅的意思,此還滅的十二緣起,即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等滅。事物的生起由於因緣,事物的消滅也是由於因緣,生起與消滅都是因果現象的,所以還滅門中的清淨法也是緣起的。佛說此還滅緣起,為「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既滅與無是緣起於生的否定,是不離緣起的,緣起性空,此無明滅到老死滅,當然也是空無自性了。
【42】《華雨集‧第四冊》,p.293:「得無生忍菩薩,悲願方便,遊一切佛土,見佛聞法,「莊嚴佛土,
成熟眾生」,趣入一切智海。至於生死流轉邊事,則「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不知法性本空,名為無明;依無明而生死流轉,同於初期「佛法」。「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
般若經深義,即阿含之涅槃深義。菩薩利根巧度,觀因緣本自空寂,而後有為與無為,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無二無別,而開展「大乘佛法」之特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