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January 2017
佛法概論 自序
慧日佛學班.第7期課程
《佛法概論》
自序
釋開仁編.2009/9/18
一、成書的因緣【1】(p.a1-p.a3)
(一)阿含講稿的發表獲得同情
三十三年秋,我在北碚漢藏教理院,講「阿含講要」,十三講而止。講稿陸續發表於《海潮音》,由於文字通俗,得到讀者不少的同情,但這還是沒有完成的殘稿。
(二)改寫成書的篇章
今春(*民國三十八年)講學廈島,才將原稿的十三講,除去第一講「阿含經的判攝」,把其餘的修正補充而重編為九章,即今第三章到十二章。【2】其中第七章,是採用舊作「行為的價值與生命」而改寫的。【3】
前面又補寫緒言與初二章,略論佛法的根本──三寶。【4】
又寫了十三章到二十章──八章,【5】說明學佛者淺深不等的行證。【6】
二、宣講阿含經的根本立場
(一)從「實相一味,大小異解【6a】」的觀點來理解阿含經
1、從龍樹的中觀論所得的信解
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7】
2、應以超大小的立場,來解讀三乘共依的阿含經
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
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
(二)刺透大小、苦樂兩邊的全新方便
1、適應時代性的大小乘佛法,各具特色
深深的覺得:
◎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
◎大乘的應運而盛行,雖帶來新的方便適應,「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8】;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9】的,確有他獨到的長處!【10】
2、釋尊應機施設適應苦樂根性的聲聞法與菩薩法
佛法的流行人間,不能沒有方便適應,但不能刻舟求劍而停滯於古代的。原來,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舊有沙門與婆羅門二大類。【11】
◎應機設教,古代的聲聞法,主要是適應於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
◎菩薩法,主要是適應於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
苦行、乐行,各有优缺点,但都是佛法的一类。
3、抉擇、貫通與洗鍊流行中的佛法,希望取得適應當代時機的新方便
這在古代的印度,確乎是大方便,但在時異境遷的今日,今日的中國,多少無上妙方便,已失卻方便大用,反而變為佛法的障礙物了!
所以弘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這才能使佛光普照這現代的黑暗人間。
這樣的立場來講阿含經,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
(三)別立書名的用意
為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經為小乘的誤解,所以改題為《佛法概論》。
三、以體現於法的見地來讀此書
(一)佛法以智導行而達至究竟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
(二)佛法與佛學之同異
從來都稱為佛法,近代才有稱為佛學的。佛法流行於人間,可能作為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目的。
(三)佛法以信、解、行、證來體證法
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
(四)本書稱為「佛法」概論的用意所在
所以本論雖是說明的,可說是佛法而學的,但仍舊稱為佛法概論,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
我願意讀者,本著這樣的見地去讀他!
四、感謝印行流通的因緣
舊稿積壓了四、五年,由於廈島講學因緣,才續寫完成,得以印行流通。這一切,都得到學友妙欽法師的助力,特附此誌謝!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校畢序。
附:
禅修,由意入定,而非由眼耳鼻舍身。
【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9-p.20):「三十三年下學期,在漢藏教理院講《阿含講要》。第一章「阿含經之判攝」,提出了四《阿含經》的不同宗趣,這就是龍樹「四悉檀」的依據。這表示了四部「阿含」的編集方針:《雜阿含經》是「第一義悉檀」,其他的或重在「對治」,或重在啟發的「為人生善」,或是適應印度宗教以誘化「世間」。當時所講的,主要是境相部分。三十八年在廈門,刪去第一章,自己補寫了幾章,說明聲聞與菩薩的行果,改名為《佛法概論》。這部書,依《阿含經》;依龍樹所決了的「阿含」深義,明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又補入龍樹所說的菩薩道──二道,五菩提。」
【2】 九章分別是:
三章、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第四章、有情與有情的分析。
五章、有情的延續與新生。第六章、有情流轉的生死根本。
八章、佛法的心理觀。第九章、我們的世間。第十章、我論因說因。
十一章、緣起法。第十二章、三大理性的統一。
【3】 第七章、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4】 第一章、法與法的創覺者與及奉行者。第二章、教法。
【5】 八章分別是:
第十三章、中道泛论
第十四章、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
第十五章、佛法的信徒。
第十六章、在家眾的德行。
十七章、出家眾的德行。
第十八章、戒定慧的考察。
第十九章、菩薩眾的德行。
二十章、正覺與解脫。
【6】 續明法師〈讀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
「第一章總論三寶,第二章總論教法,其餘可從境、行、果去理解。
(一)境:即前十章,為學佛者所應信解的境(事、理)。
(二)行: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說明學佛者所應起的若淺若深的行。
(三)果:末一章,略論由不同的行踐所得的果證。」(收於《法海微波》,p.288-p.289)
【6a】異解:
同样听法,而产生不同的见解、体会。
《成佛之道》:‘聞法而發心 隨機成差別 ’
【7】
(1)《中論》卷3〈18 觀法品〉:「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大正30,24a7-12)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339):「如上所說,「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的實相,就是即俗而真的緣起中道。如有修行者通達了,那就可以滅諸煩惱戲論,得解脫生死的涅槃了。所以,此緣起的實相,即「諸」佛「世尊教化」聲聞弟子、菩薩弟子的妙「甘露味」。…這甘露味,為佛與弟子所悟的;佛所開示而弟子們繼承弘揚的,也是這個。所以,佛法不二,解脫味不二;三乘是同得一解脫的。佛與聲聞弟子,同悟一實相,不過智有淺深,有自覺,或聞聲教而覺罷了!」
(3)相關又如《大智度論》卷19〈1 序品〉:「復次,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道?是《般若波羅蜜.摩訶衍品》中,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說三十七品涅槃道,隨眾生願,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欲求聲聞人,得聲聞道;種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隨其本願,諸根利鈍,有大悲、無大悲。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樹、小草,根小故少受。」(大正25,197b27-c8)
【8】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大正9,8c10)。
【9】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大正9,10a19)。
【10】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69-p.70):「《法華經》說:「正直捨方便,為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這意思是說:釋迦佛現出家相,而化厭離的聲聞根性,說二乘究竟,是方便門;這樣的方便,現在要捨除,顯出大乘的真義。但不能沒有方便,要用特殊的方便法門。大乘新起的異方便,據經上說:即是修塔廟、供莊嚴具、禮佛、念佛、讚佛等。如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大乘的異方便,是以佛為中心而修禮拜、供養、懺悔、迴向、勸請。這即是《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道」;〈入法界品〉的十大行願。大乘重於人間的積極救濟,又發展為適應一般民間的宗教情緒。以此熏習成深刻純正的信仰,從此引他發大悲心,修菩薩行。先用方便善巧,教他培福德,長信心,充滿了莊嚴喜樂的情緒,不像聲聞乘的重智慧,淡泊精苦。佛法本來是:「生天及解脫,自力不由他」。等到大乘法發展後,他力加持的思想,才逐漸發達。」
包容性和智慧
【11】 另參見: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法海探珍〉(p.100-p.102)。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