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January 2017

《佛法概論》第二章03 附录

慧日佛學班.第7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二章 教法
釋開仁編.2009/10/16

第二節 教典略說

【附錄一】:《戒經》中分別「七法」、「八法」,或作「小品」、「大品」等的意義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313-p.315):

《十誦律》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律藏,與屬於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系的(前面所說的)三部律,組織上是不大相同的。與犍度(khandha)相當的部分,《十誦律》是分散在三處的。
Ⅰ第四誦名「七法」,第五誦名「八法」,共一五法。「七法」、「八法」的稱為「法」(dharma),與《五分律》相同。分為「七法」與「八法」──二類,與《銅鍱律》的分為「大品」、「小品」,顯然有著同樣的意義。
Ⅱ第六誦名「雜誦」。
第十誦名「毘尼誦」(也名「善誦」),「毘尼誦」中稱為「毘尼序」的一部分。
這三類,就是與犍度相當的部分。
Ⅰ「七法」中,一、「受具足戒法」,與《銅鍱律》的「大犍度」相當(《四分律》為「受具犍度」,《五分律》為「受戒法」;凡名義近似的,以下從簡)。《十誦律》直從成立和尚與弟子的制度說起,沒有佛陀成道以來,眾弟子出家,有關佛傳的部分。二、「布薩法」;三、「自恣法」;四、「安居法」;五、「皮革法」;六、「醫藥法」;七、「衣法」:都與《銅鍱律》的「布薩犍度」、「自恣犍度」、「入雨安居犍度」、「皮革犍度」、「藥犍度」、「衣犍度」相當。「皮革法」中的億耳(WroNa-koTikarNa)故事,有航海失路,經歷餓鬼國的傳說(上來卷二一──二八)。
「八法」中,一、「迦絺那衣法」;二、「俱舍彌法」;三、「瞻波法」:與《銅鍱律》
的「迦絺那衣犍度」、「拘舍彌犍度」、「瞻波犍度」相當。四、「般茶盧伽法」:般茶(PaNDu)
與盧伽(Lohita)比丘,歡喜鬥諍,因而制立苦切羯磨,從人立名。在這一法中,次第說苦
切羯磨……惡邪不除擯羯磨,與《銅鍱律》的「羯磨犍度」、《四分律》的「呵責犍度」
相當。五、「僧殘悔法」,明犯僧殘者的處分法;與別住及出罪的隨順行法,與《銅鍱律》
的「集犍度」、「別住犍度」相當(《四分律》為「人犍度」、「覆藏犍度」)。六、「遮法」;
七、「臥具法」;八、「諍事法」:與《銅鍱律》的「遮說戒犍度」、「坐臥具犍度」、「滅諍
犍度」相當(上來卷二九──三五)。

Ⅱ「雜誦」:在「雜誦」的總題下,分「調達事」、「雜法」───二部分。調達,
是提婆達多(Devadatta)的簡譯。「調達事」中,廣說提婆達多的破僧。有阿難(Ananda)
不捨佛(三本生),及舍利弗(WAriputra)能破調達的本生。與《銅鍱律》的「破僧犍度」
相當。「雜法」分五段:1.「上二十法」;2.「中二十法上」;3.「中二十法下」:與《銅鍱
律》的「雜事犍度」相當。4.「後二十法上」,或作「明比丘尼法」,與《銅鍱律》的「比
丘尼犍度」相當。但有關比丘尼的受戒法,及八敬法,《十誦律》屬於「比丘尼律」。5.
「後二十法下」,與《銅鍱律》的「儀法犍度」相當。這樣,《十誦律》的「雜法」,包
含了「雜事」、「比丘尼」、「儀法」──《銅鍱律》的三種犍度在內(上來卷三六──四
一)。

Ⅲ「毘尼誦」的「毘尼序」,分為四品。1.「五百比丘結集三藏法品」;2.「七百比
丘集滅惡法品」。這二品,與《銅鍱律》的「五百犍度」、「七百犍度」相當(上來卷六
0──六一中)。
有關犍度的部分,《十誦律》主要是稱為法的,如「七法」、「八法」、「雜法」。但也
有稱為事(vastu)的,如「調達事」。而最後二種,又稱為品(varga)。


【附錄二】:《般若經》的「小品」與「大品」等之意義
玄奘《大般若經》(600 )
三本
同 本 異 譯
初會(十萬頌)
(卷1-400
上本、上品

二會(二萬五千頌)
(卷401-478
中本、中品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竺法護譯,10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西晉無羅叉譯,20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稱《大品般若經》)(姚秦
鳩摩羅什譯,30 )
三會(一萬八千頌)
(卷479-537
四會(八千頌)
(卷538-555
下本、下品

《道行般若經》【37】(後漢支婁迦讖譯,10 )
《大明度經》(吳支謙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西晉竺法護譯,)
《小品般若經》(後秦鳩摩羅什譯,10 )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趙宋施護
譯,25 )
五會(四千頌)
(卷556-565
六會(最勝天王分)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陳月婆首那譯)
七會(曼殊室利分)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與僧
伽婆羅譯)

八會(那伽室利分)



九會(能斷金剛分)


十會(般若理趣分)



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



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



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


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


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



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




※ 玄奘譯本的「初會」也有稱為「初分」的,其他類同。
※「般若部」收在《大正藏》之第5、6、7、8 冊。


【附錄三】:第二期教典的特色
大乘()
小乘()

著重貫通、直覺,重在讚仰佛陀的行果
注重精密、思辨,重在生死解脫的事理。
從釋尊的本生、本行,進窺佛陀的精神。
淵源於釋尊的言教。

藝術化。
科學化。

富有佛教傳統的實踐精神。
不免流於枯燥與煩瑣。
菩提道中心。
解脫道中心。
重緣起的寂滅。
重緣起的生滅。
大乘經的適應世俗,題為佛說,使經本與義說不分。
論典保存作者的名字,體裁與經律不同。





【附錄四】:「四十二字母及其意義」
《大品般若經》卷5(大正8,256a):
(1)(a),一切法初不生故。 
(2)(ra),一切法離垢故。
(3)(pa),一切法第一義故。 
(4)(ca),一切法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
(5)(na),諸法離名性相不得不失故。
                 (1)-(5) :文殊心咒
(6)(la),諸法度世間故,亦愛支因緣滅故。
(7)(da),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8)(ba),諸法婆字離故。
(9)(Da),諸法荼字淨故。
(10)(Sa),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
(11)(va),入諸法語言道斷故。
(12)(ta),入諸法如相不動故。
(13)(ya),入諸法如實不生故。
(14)(STa),入諸法制伏不可得故。
(15)(ka),入諸法作者不可得故。
(16)(sa),入諸法時不可得故,諸法時來轉故。
(17)(ma),入諸法我所不可得故。
(18)(ga),入諸法去者不可得故。
(19)(tha),入諸法處不可得故。
(20)(ja),入諸法生不可得故。
(21)(sva),入諸法字不可得故。
(22)(dha),入諸法性不可得故。
(23)(Za),入諸法定不可得故。
(24)(kha),入諸法虛空不可得故。
(25)(kSa),入諸法盡不可得故。
(26)(sta),入諸法有不可得故。
(27)(jJa),入諸法智不可得故。
(28)(rtha),入諸法拕字不可得故。
(29)(bha),入諸法破壞不可得故。 
(30)(cha),入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陰亦不可得故。
(31)(sma),入諸法摩字不可得故。
(32)(hva),入諸法喚不可得故。
(33)(tsa),入諸法嗟字不可得故。
(34)(gha),入諸法厚不可得故。
(35)(Tha),入諸法處不可得故。
(36)(Na),入諸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故。
(37)(pha),入諸法邊不可得故。
(38)(ska),入諸法聚不可得故。
(39)(ysa),入諸法醝字不可得故。
(40)(Zca),入諸法行不可得故。
(41)(Ta),入諸法傴不可得故。
(42)(Dha),入諸法邊竟處故,不終不生故。

【附錄五】:有關「阿槃提、阿波蘭多迦」等之用語
一、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24-p.28):
阿波(AssakA)布和城(Potana),與阿槃(AvantI)大天城(MahIssatI),施護異譯作「摩溼摩迦褒怛那城,晚帝那國摩呬沙囉城」。
阿波,在佛典中並不是生疏的。十六大國中也有:如《長阿含‧闍尼沙經》(卷五)作「阿溼波」,宋法賢異譯的《佛說人仙經》作「阿說迦」,又《中阿含‧持齋經》(卷五五)作「阿攝貝」,宋代異譯的《優陂夷墮舍迦經》作「阿波耶」。十大王族中也有:如《長阿含‧世記經》(卷二二)作「阿葉摩」,晉法立等異譯的《大樓炭經》(卷六)作「阿波」,《四分律》(卷三一)作「阿溼卑」。在這些音譯中,惟《人仙經》的阿說迦,合於巴利文的Assaka。其他,原文即顯然不同,應是Assapu 或Assapuka。P 轉為M 音,所以作「摩」。
阿槃,即阿槃提,十六國中也有,尤為佛教界熟悉的地方。阿溼波與阿槃提,本為兩國,十六國中也如此。他雖是同源異流,但確已分為兩國,分頭發展到彼此不通了。
上座系的律師們,把阿溼波與阿槃提看作一處,於是古代阿溼波的地位,被遺忘了,這
是不可不辨的。
《雜阿含》(卷九)二五五經與(卷二○)五四九經,說到摩訶迦旃延,遊化到阿槃提。上座系的廣律,有摩訶迦旃延教化億耳的故事,地點即在阿槃提。巴利《大品》的阿槃提,漢譯的《五分律》(卷二一)作「阿溼波阿雲頭」;《四分律》(卷三九)初作「阿槃提」,下文又作「阿溼婆阿槃提」;《十誦律》(卷二五)作「阿溼摩迦阿槃提」;《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上)作「阿溼婆蘭多迦」。上座系律典把「阿溼波」與「阿槃提」看作一地,已明白可見。所以律典所說的「阿溼婆阿槃提」等,實在是指摩訶迦旃延所住的阿槃提,與布和城所在地的「阿溼波」國無關。《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說:阿恕迦王時,派遣傳教師曇無德到阿波蘭多迦去布教。此阿波蘭多迦,即是律家所傳的阿溼婆蘭多迦(即阿槃提)。
羽溪了諦的《西域之佛教》,以為「阿婆蘭多迦,蓋指旁遮普以西,印度西陲之地」。他大概依《大唐西域記》(卷一一)所說,把阿軬荼國看為佛世的阿槃提了。鄧永齡的〈阿輸迦王傳略〉,以為「阿波蘭多迦在孟買北岸」。然詳考律家的本意,阿槃提即阿波蘭多迦,不但不在旁遮普以西,而且還應該遠在孟買的東北。如《僧祇律》(卷一)說:「有城名波羅奈,國名迦尸;時南方阿槃提國」。波羅奈即現在的貝拿勒斯,阿槃提卻在此地以南。《佛本行集經》(卷三七)說摩訶迦旃延的故鄉時,也說:「閻浮南天竺地,有一國土,名阿槃提」。《佛本行集經》屬於曇無德部,也就是出於派往阿波蘭多迦布教的曇無德之後。曇無德部與大眾部,都說阿槃提在南方,這實在是值得尊重的。
阿槃提在南方的那裡?《佛本行集經》(卷六)曾說:「彼摩波槃提國(十六國之一),有優闍耶那城」。此摩波槃提,即是阿槃提,因為《佛本行集經》(卷三七)起初說摩訶迦旃延是阿槃提人。又說:「時(迦旃延家鄉的)南方有一城,名優禪耶尼。去城不遠,山名頻陀」。綜合這兩節文,知道阿槃提就是摩波槃提,是國名。優闍耶那即優禪耶尼,是阿槃提的王都,地點在頻陀山以北。優闍耶那,或譯作優禪尼,優善那。蓮華色比丘尼的故鄉,也是在那邊。他與迦旃延同樣的從那邊先到波羅奈,再到王舍城。《增一阿含經‧五王品》(卷二五),說五王共論五欲的勝劣,其中有優陀延王。〈聽法品〉(卷二八)也說到五王,有「南海之主優陀延」,優陀延王,就是南方優禪尼城的王。
《大唐西域記》(卷一一)中,南印度有鄔闍衍那國,這是以都城為國名,即是阿槃提鄔闍衍城,即現在的UjjenI。這就是釋迦時代的阿槃提與優闍耶尼城了。從方位看,他在頻陀山北麓,在南印度,在波羅奈的西南。從地理看,鄔闍延那的「土宜風俗同蘇剌侘國」(即現在的蘇拉特),而蘇剌陀國的「地土鹹鹵」,與律典中阿槃提的「多有沙石棘刺」,也完全相合。律家所說的阿波蘭多迦,即阿槃提,起初確是指此地而說的。等到佛法盛行到西北方,才誤以西印邊陲的阿軬荼為阿槃提,以為就是迦旃延教化億耳的地方。然這還是釋尊時代的阿槃提;七國七城的阿槃提,應該以大天城為首府。
《西域記》(卷一一)說:鄔闍衍那國東北千餘里,有摩醯溼伐補羅。摩醯溼伐,義譯大自在(天),恰好是大天的對譯。古代阿槃提的重心,應即是此地(古代的大國,西域記每分為數國,如央伽即是一例),約在今中央印度的東部。阿槃提族,是沿恆河南岸,頻陀耶山北麓而西進的一支。

二、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37):
優波提舍(UpatiSya),是舍利弗(WAriputra)的名字。銅鍱部(TAmraZATIya)傳說:阿育王
時,有Dhammarakkhita 大德,曾奉派去阿波蘭多迦(AparAntaka)宏法。當時的領導人物,
名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這位Dhammarakkhita,漢譯《善見毘婆沙律》,就
直譯為曇無德。【38】這麼看來,以目犍連(優波提舍)為大師的曇無德,顯然就是目犍連
子帝須所領導的曇無德;目犍連子帝須,也就是目犍羅優波提舍的別名。【39】依曇無德所
宏傳而發展成的部派,就名曇無德部。

三、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30):
法藏部(Dharmaguptaka),也可譯為法護部。阿育王時的臾那人達摩勒棄多(Yonoka
Dhammarakkhita),也是「法護」的意義。《善見律毘婆沙》,將達摩勒棄多譯作曇無德,
那是認為這就是「法藏」了。達摩勒棄多傳教於阿波蘭多迦(AparAntaka),可能與佛世富
樓那(PUrNa)傳教所到的西方相近,推定為今孟買Bombay 以北的SopArA,與北面的
KoGkan 地方。這二部的早期教區,從分別說系由阿槃提而向南來說,分化在這裡,倒
是相當合適的。




【37】 《道行般若經》之「初品」,印順導師論究為「原始般若」。[詳參:印順導師《初期

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28-p.632,舉異譯《小品般若經》之「初品」來做說明。]

【38】《善見律毘婆沙》卷1(大正24,684c)。

【39】 木村泰賢等說(塚本啟祥:《初期佛教教團史之研究》所引,p.265)。

《佛法概論》第二章02

慧日佛學班.第7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二章 教法
釋開仁編.2009/10/16

第二節 教典略說

一、聖典的編集 (p.32-p.37)

初期聖典
1、根本佛教(釋尊時代)
(dhamma)與毘奈耶(vinaya)──律
2、第一結集(佛滅後第一年夏天):王舍城結集 大迦葉發起
法:《雜阿含經》阿難誦出
律:《戒經》與「雜跋渠(*varga,又名品)優婆離誦出
3、第二結集(佛滅百年):毘舍離結集   東方與西方系,為了戒行而發起
法:《雜阿含經》──「相應修多羅」為本,另集出《中部》、
《長部》及《增一部》,總名為四部阿含經。
律:《戒經》已分別解說,而「雜跋渠」,分編為「七法」、
「八法」,或作「小品」、「大品」。
論:舍利弗的「阿毘曇」,迦旃延的「蜫勒」等論的雛型已有。
阿恕迦王(AZoka)時代,經與律已勒成定典。西元前一世紀,開始
有書寫的文字記錄。
第二期聖典
1、上座部的三大系:分別說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推重舍利弗的「阿毘曇」,說一切有部作《發智論》等大量的論典;後再造《大毘婆沙論》。
2、大眾部及(流行印度的)分別說系,雖也有論典,但在四阿含
以外,別立第五部,名《雜藏》。其中已有大乘思想,終於有了
「空相應大乘經」的編集出來。
3、初期大乘:《般若經》的「小品」、「大品」,《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大寶積經》的〈普明菩薩會〉,還有《持世》、《思益經》等。
第三期聖典
1、性空唯名論:龍樹
2、虛妄唯識論:彌勒、無著、世親
3、真常唯心論:佛性本有論。後因融攝世俗方便過多,演變為印度
教化的秘密大乘。

(一)佛教的初期聖典
1、根本佛教的法與律
釋尊時代的佛法,有法與毘奈耶──律二者。法是展轉傳誦的;律是半月半月誦說的,即《波羅提木叉戒經》。為了誦習的便利,用當時流行的,名為「修多羅」(契經)的短文體;如從內容說,即法與律。【11】「修多羅相應,不越毘奈耶,不違法相」【12】的佛法,起初是如此的。

2、第一結集的經與律
釋尊滅後的第一年夏天,尊者摩訶迦葉發起,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召開結集聖典的大會。結集的方式,是推出精通法、律的聖者,誦出法律,經大眾的共同審定,然後加以編集。原始結集的聖典,分為經與律,即義理(定慧修持)與戒行的,近於現存的《雜阿含經》,及《戒經》與「雜跋渠(*varga,又名品)」。【13】

3、第二結集的經與律,以及傳承「論」的雛形
佛滅百年,佛教的東方與西方系,為了戒行的見地不同,又在毘舍離召開第二次結集大會。
(1)經的內容與分類
第二結集的,經典以《雜阿含經》──「相應修多羅」為本,加入佛及弟子的遺言景行,更為通俗的編集。依經文的長短,分為《中部》、《長部》;又依增一法,編集為《增一部》。這三部,加上原有的《相應》(雜)教,總名為四部阿含經。這如《瑜伽師地論》(卷八五)說:「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說名長阿笈摩……說名增一阿笈摩」。【14】

(2)律的內容
戒律中,《戒經》已有「分別」解說。「雜跋渠」,上座部系名為「摩怛理迦」。律師們,後來依他的內容,分編為「七法」、「八法」,或作「小品」、「大品」;剩餘的雜碎部分,編為「雜事」(後又有分出別編的)。
戒律的改組更張,大體上與經法採取同一方式。[*此段落詳參附錄一]

※這樣的經、律,為佛教界共同信任的聖典。

(3)論的雛型
分別思考而成立的論典,或許還沒有;但在師資傳授中,可以有舍利弗的「阿毘曇」,【15】摩訶迦旃延的「蜫勒」【16】,但這已是彼此不能完全同意的了。

4、小結
阿恕迦王時代(*約西元前268-232 年),經與律已勒成定典(後來各部派又各自改編)。西元前一世紀,開始有書寫的文字記錄。
這是佛教的初期聖典。

(二)佛教的第二期聖典
1、教內學派的分化
佛教的發展,引起了學派的分化。第二結集以後,東西方日見對立,東方系成為大眾部,西方系成為上座部。

教內學派的分化:


學派分化的區域:







































(1)大眾部
大眾部在東,更向東沿海而向南方發展。
(2)上座部
西方的上座部,初分為二:「分別說」與「說一切有」。
A、分別說部向西南發展,後來又分為四部;流行在印度本土的三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與大眾部系的關係很深。【17】
B、說一切有系中,拘睒彌地方的犢子比丘,成立犢子部,流行印度的中、西方。
從摩偷羅而向北印發展的,成為說一切有部。
大眾部,(上座)分別說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這四大派,是佛教部派的大綱。

2、第二期的教典及其特色
(1)上座部系的阿毘達磨思想
上座部的三大系,推重舍利弗的「阿毘曇」,尤其是說一切有部。一切有部從佛滅三百年起,作《發智論》等大量的論典;迦膩色迦王時代及略後,造《大毘婆沙論》,完成說一切有的嚴密理論。
(2)大眾部及分別說系的思想孕育出大乘思想
大眾部及(流行印度的)分別說系,雖也有論典,但繼承集成四阿含的作風,依據舊說而加上新成分。起初,在四阿含以外,別立第五部,名《雜藏》。後來「雜藏」是「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分別功德論)。【18】菩薩本生談,佛與弟子的傳記,有的連咒術也收集在內。【19】
本來大眾部所推重的《增一阿含》,分別說部推重的《長阿含》,已透露出大乘思想;所以從他們所編集的《雜藏》中,孕育大乘思想,終於有了「空相應大乘經」的編集出來。
初期大乘的代表作,如《般若經》的「小品」、「大品」,【20】《華嚴經》的〈入法界品〉,
《大寶積經》的〈普明菩薩會〉,還有《持世》、《思益經》等。

3、大小乘教典的取重不同,各得佛法的一體
大乘經與小乘論,是佛教分化中產生的教典,也即是大乘與小乘的分宗。
大乘佛教著重貫通、直覺,重在讚仰佛陀的行果;小乘佛教注重精密、思辨,重在生死解脫的事理。
小乘論淵源於釋尊的言教,大乘經卻從釋尊的本生、本行,進窺佛陀的精神。
大乘經是藝術化的,小乘論是科學化的。
大乘經富有佛教傳統的實踐精神,小乘論卻不免流於枯燥與煩瑣。
但論典保存作者的名字,體裁與經律不同,這比大乘經的適應世俗,題為佛說,使經本與義說不分,也自有他的長處。
這兩者,一是菩提道中心的,一是解脫道中心的;一重緣起的寂滅,一重緣起的生(重于不是等于,只是偏重)從釋尊的本教看,可說各得佛法的一體。
這是第二期的教典。[*此段之比照表詳參附錄三]

(三)佛教的第三期聖典
佛教在不斷的發展中,大乘佛教的高揚,普遍到全印。佛教界思想的交流,漸傾向於綜貫折中,但經式與論式的文體,還是存在的。

1、性空唯名論
起初,立足於《般若》性空的南方(曾來北方修學)學者龍樹,深入《阿含經》與古典「阿毘曇」,作《中論》等,發揮中道的緣起性空說。【21】肯定的說法空是《阿含經》本義,即緣起法的深義。在三乘共空的立場,貫通了大乘與小乘,說有與說空。

2、虛妄唯識論
遲一些(約西元四世紀初),立足於緣起法相有的北方學者彌勒,也同樣的尊重《阿含經》。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無著,編集為《瑜伽師地論》。這是從說一切有系的思想中,接受大乘空義而綜貫、解說他。

3、真常唯心論
龍樹、彌勒都受有北方佛教的影響,所以都編集為論典。當時繼承空相應大乘經學風的學者,思想轉入真常不空的唯心論,形而上的佛性本有論,又傳出不少經典,如《勝鬘經》、《無上依經》、《大般涅槃經》、《金光明經》、《楞伽經》等。

※「唯心」與「唯識」的交融
無著與弟子們,在這真常唯心的思潮中,著有大量的唯識論,與真常唯心的經義多少差別,所以古人稱之為「唯心」與「唯識」,或「真心」與「妄心」。

4、小結
(1)此期的聖典綜合南北佛教的特長
這第三期的佛教聖典,是笈多王朝梵文復興時代的作品。有南北佛教的特長,所以宏偉而精嚴。
(2)真常融攝世俗與印度教的方便而演進為秘密大乘
不過真常唯心的契經,融攝世俗的方便更多,與印度教更接近。再下去,佛教要演變為印度教化的秘密大乘了。

二、教典的語文 【22】(p.37-p.43)

(一)不同的區域文化會引起學派的分裂
佛教的學派分化,與區域文化有關。不同地方的信徒,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在這區域文化的熏染中,引起學派的分裂。

(二)釋尊常用說法的語言之考
1、釋尊曾受過的教育與使用過的方言
釋尊的教化,適應不同民族,一切種姓,可能是採用多種語言的。釋尊曾受過雅利安式的教育,他到恆河上流的拘羅地方去弘法,使用雅語,是很有可能的。
但佛教為東方新興的宗教,釋迦族從東方來,與恆河北岸的民族為友族,多用近於巴利語的東方流行語。如錫蘭佛教徒所說:佛用摩竭陀的方言,即流傳於海南佛教國的巴利語,依近代的考究,是不可信的。

2、關於雅語(梵語)亦非釋尊說法的語言
說到雅語──梵語,印歐族的雅利安人,深入到各地,他們的原始用語──吠陀語,隨時、隨地,為了與非雅利安人雜處等原因,有多少變化。佛世前後,婆羅門教學者,根據吠陀以來的語法,整理出一種雅利安人的標準語文,稱為雅語,這是經過人工精製成的。這正在整理完成中的雅語,難於相信是釋尊常用說法的語言。

※釋尊反對把佛法一律雅語化
屬於雅利安族的比丘們,確乎想把佛法一律雅語化,然而被釋尊拒絕了。
巴利律《小品》(五)說:「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出家,本習善語(雅語)。白世尊曰:今此比丘眾,異名,異姓,異生,異族而來出家,各以俗語污損佛說。願聽我等以闡陀(合於韻律的雅言)達佛說。佛呵曰:不應以闡陀達佛說,聽隨國俗言音誦習佛說」。【23】《五分律》(卷二六),【24】《四分律》(卷五二),【25】也有此記載。
一律雅語化,顯然是釋尊所反對的。但隨國俗言音誦經,雅利安族的信眾,也不妨
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

3、小結
總之,釋尊時代的佛教界,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律。如南方阿槃提國的億耳來見佛,他用阿槃提語誦《義品》【26】,釋尊稱讚他「不增不減,不壞經法,音聲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四分律卷三九)。27阿槃提是摩訶迦旃延的教化區,他用阿槃提語「細聲誦法」,釋尊的時代已如此了。

(三)佛教的用語始終沒有統一
1、結集的用語沒有使佛教的用語統一
第一結集在王舍城,第二結集在毘舍離,地點都在東方,結集的成文聖典,有以為是採用東方流行語的;阿恕迦王時代,傳到錫蘭的巴利語聖典,就是出於這一語系的。然而結集的用語,並沒有使佛教的用語統一,還是隨國俗方言誦習佛說的。

2、部派間使用的各別用語
阿恕迦王(阿育王)時,佛教的「破散大眾,凡有四種」(部執異論)。【28】
依調伏天等解說:當時佛弟子用四種語言誦戒,所以分為四派:【29】
一切有部用雅語,(梵语)
大眾部用俗語,     
正量部即犢子系的盛行學派用雜語,
上座部用鬼語。     (巴利语)

3、大乘佛教開拓時期所用的語言
因語言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學派,其中即有大乘佛教所從出的。
(1)阿布蘭迦語──仿雅語的俗語 (方言)
大乘佛教的開拓者,並非使用純正的雅語,是一種仿雅語的俗語,稱為阿布蘭迦語的。純正的雅語學者,並不把它當作雅語。阿布蘭迦語,與雅語的文法有許多不同,也有古吠陀語,巴利語語法的語尾變化等交雜。此種語言,本為大眾系所用的。
※尼泊爾發現的教典文體
尼泊爾發現的──大眾系的說出世部的《大事》,即是此種語文的散文體。尼泊爾發現的《法華經》,《悲華經》,《華嚴經》的〈十地品〉,〈入法界品〉等大乘經的偈頌部分,也是用這種語寫的。
※西藏傳說的教典文體
西藏傳說:南印度大眾系的案達羅學派,用方言記錄經文,其中有大乘經,應該就是這種文字。如《法華》、《華嚴》、《悲華》等大乘經的散文,也是俗語的,但混雜有雅語;雅語部分,或許是補充的。

(2)四十二字母的文體,可能是阿槃地語,乃南印度的流行語
大乘經中本來傳說一種四十二字母的文字,第一是阿字,最後是荼字,與摩多體文的雅語不同。
《華嚴經‧入法界品》說:達羅毘荼(南印的非雅利安人)的彌伽醫師,傳授此種文字。【30】《般若經》的〈摩訶衍品〉,【31】《大集經》的〈陀羅尼自在王品〉,【32】都說到這種字母。
這是東方系的佛教,向南發展後所用的南方流行語。上面說到億耳細聲誦的阿槃地語,應該就是此種語。
傳說摩訶迦旃延到摩訶刺陀──阿槃地以南,開創多聞分別部。摩訶迦旃延的蜫勒論,即大眾系所用的,龍樹還說他盛行南天竺。
分別說系中的曇無德部,也是發展到「阿槃提──即阿波蘭多迦」的。曇無德部的四分律(卷一一)說:「字義者,二人共誦,不前不後,阿羅波遮那」。【33】阿羅波遮那,即四十二字的前五字。【34】
這可見分別說系發展在南方大陸的,也採用這種語。[*此段落詳參附錄五]

4、佛教的用語從來不曾一致
所以知道,佛教的用語,本來不一致,【35】
(1)巴利語
摩竭陀王朝時代(*約西元前600 年至西元28 年),以巴利語的聲聞佛教為主。
(2)阿布蘭迦語
大眾系與上座的分別說系發展到南方的,使用南方流行的阿布蘭迦語;比較巴利語要接近雅語一點,實在還是方言的一種。
初期空相應的大乘經,本從大眾、分別說系的《雜藏》(億耳所誦的《義品》也屬於雜藏)中孕育出來,所以也採取阿布蘭迦語。這是案達羅王朝(*約西元前240 年至西元236 年)盛行的佛教,以菩薩道為主的。
(3)雅語
西北方的說一切有系,是用雅語的;犢子系的用語待考。
笈多王朝(*約西元320 年至西元730 年)前後,婆羅門教復興,西方流行的雅語,廣泛的使用到各方。真常唯心與秘密經軌,後代論師的作品,才多使用純正的雅語,但也有用各地方言的,這是佛滅五六世紀以後的事了。
(4)小結
歐美學者,依現在情形,分佛教為南傳巴利語的小乘,北傳梵語的大乘。在印度佛教史上看,大乘佛教,實從南印的俗語中出來。

(四)代表三個時代的三大語系佛教
代表三個時代的三大語系的佛教,都是印度本土的佛教。佛教弘傳到各地,轉譯的文字更多。到現在,完整而起著重大作用的,也有三大系:
1、巴利文系
1)、流行於錫蘭、緬甸、暹羅的巴利文系:這是上座分別說系所傳的,稱為銅鍱部的聖典,屬於聲聞三藏。

2、藏文系
2)、流行於中國康、藏、青、蒙的藏文系:十二世紀時才開始翻譯,正當印度後期的雅語佛教時代,所以偏重大乘,特別是密教的經軌。初期的聲聞藏,譯得最少;譯出的,也是雅語系的。

3、漢文系
3)、流行於中國內地及朝鮮、日本的漢文系:從東漢末到汴宋初(以後還有少許),經九百年的長期翻譯,成為五千卷的大藏。初由西域的介紹而來,所以早期的譯典,與西域佛教有深切的關係。
屬於聲聞藏的,雖沒有完整的某一派的三藏,但各學派的都譯出一部分,總合起來,比巴利三藏的內容更豐富;在學派的比較上,有他的價值。
◎第二期的大乘經,傳譯得很完備,這十九是漢、魏、兩晉的譯品。
◎南北朝以下,雅語後期佛教的佛典,也有豐富的傳譯。比起藏文系來,十二世紀以後的大乘論,密教經軌,缺得不少。【36】

4、小結
現存三大文系的佛教,巴利文系代表初期,藏文系代表後期,漢文系的特色在中期。



【11】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0-p.111):「釋尊入涅槃後,弟子們為了佛法的住持不失,發起結集,即王舍城結集。當時是法與律分別的結集,而內容都分為二部:「修多羅」、「祇夜」。
(1)法義方面,有關蘊、處、緣起等法,隨類編集,名為「相應」。為了憶持便利,文體非常精簡,依文體──長行散說而名為「修多羅」(經)。這些集成的經,十事編為一偈,以
便於誦持。這些結集偈,也依文體而名為「祇夜」。其後,又編集通俗化的偈頌(八眾誦),
附入結集偈,通名為「祇夜」。這是原始集法的二大部。
(2)律制方面,也分為二部分:佛制的成文法──學處,隨類編集,稱為波羅提木叉的,是
「修多羅」。有關僧伽規制,如受戒、布薩等項目,集為「隨順法偈」,是律部的「祇夜」,
為後代《摩得勒伽》及《犍度部》的根源。這是原始結集的內容,為後代結集者論定是
否佛法的準繩。」

【12】《四分律》卷54(大正22,970a10-13):「若觀修多羅毘尼檢校法律,與修多羅相應,與法律相應,不違本法,若已作若未作應作。」另參:無著造.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卷1(大正31,591c)。

【13】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32):「如參加僧團及退出之規定,安居,誦戒之規則等,大抵經佛之指導而經常行之,此則結集所出之『雜跋渠』是也。」另參《印度之佛教》(p.69):

                                                      ┌緣起
                                    ┌經分別─┤波羅夷、僧殘、不定、捨墮、墮、對悔、
                                    │               └眾學法、七滅諍(附)
               ┌比丘律──┤               ┌雜事
毘奈耶─┤                  └雜跋渠─┤結集後記
               │                                   └威儀法(附)
               └比丘尼律──出其不共者

【14】 《瑜伽師地論》卷85(大正30,772c9-773a1):「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二、是所說,三、是所為說。若如來、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說。如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若諸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如是一切,麤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為說,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於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15】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舍利弗阿毘曇》,是「犢子道人等讀誦」的。現存漢譯的《舍利弗阿毘曇論》,與雪山部,法藏部的論書相近。」

【16】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蜫勒(karaNDa),傳說是佛世大迦旃延所造的,可譯名《藏論》,是盛行於南天竺的論書。蜫勒論的特色是:「廣比諸事,以類相從」;「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論議的都是佛說。」

【17】 分別說系除了印度本土的三部之外,於海外錫蘭島的一部就是赤銅鍱部。(詳參: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45)

【18】《分別功德論》卷1(大正25,32b6-8):「所謂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也。」

【19】 如「法藏部於三藏外,有:四、咒藏,五、菩薩藏。」(詳參: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60)

【20】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38):「龍樹知道《般若經》有三部:「上本」是十萬頌本,「中本」與「下本」,就是一般所說的「大品」與「小品」。」[*詳參附錄二]

【21】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0):「從《中論》的內容去看,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對象,參考古典的阿毘曇,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顯出瞿曇緣起的中道真義。這不妨略為分析:(一)、〈觀因緣品〉,觀「緣生」的不生(滅)。〈觀去來品〉,觀此諸行的「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此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不生」與「不去」。此下別觀四諦。(二)、〈觀六情品〉、〈觀五陰品〉、〈觀六種品〉,即觀察六處、五蘊、六界的世間法。這三者的次第,依《中阿含經》卷三四說。古典的《舍利弗阿毘曇》、《法蘊足論》,也都與此相合。」

【22】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四節、聖典的語言與古新問題〉,p.44-61。

【23】
(1)Vinaya II, p.139(PTS):Tena kho pana samayena yameḷakekuṭā nāma bhikkhū dve bhātikā
honti brāhmaṇajātikā kalyāṇavācā kalyāṇavākkaraṇā. Te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ṃsu,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ṃsu. Ekamantaṃ nisinnā kho
te bhikkhū bhagavantaṃ etadavocuṃ- “etarate, bhikkhū nānānāmā nānāgottā nānājccā
nānākulā pabbajitā. Te sakāya niruttiyā buddhavacanaṃ dūsenti. Handa mayaṃ, bhante,
buddhavacanaṃ chandaso āropemā”ti. Vigarahi buddho bhagavā …pe… “kathañhi nāma
tumhe, moghapurisā, evaṃ vakkhatha- ‘handa mayaṃ, bhante, buddhavacanaṃ chandaso
ropemā’ti. Netaṃ, moghapurisā appasannānaṃ vā pasādāya …pe… vigarahitvā …pe…
dhammiṃ kathaṃ katvā bhikkhū āmantesi- “na, bhikkhave, buddhavacanaṃ chandaso
āropetabbaṃ. Yo āropeyya, āpatti dukkaṭassa. Anujānāmi, bhikkhave, sakāya niruttiyā
buddhavacanaṃ pariyāpuṇitun”ti.
(2)《小品》(漢譯南傳第4 冊),p.186:「爾時,有名為夜婆、瞿婆之二比丘,乃是兄弟,生於婆羅門,言語善美,音聲善美。諸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今諸比丘名異、姓異、族異而出家,諸比丘以各自之言詞污
佛語。世尊!願我等將佛語轉為雅語。』佛世尊呵責:『諸愚人!如等為何言願我等將佛語
轉為雅語耶?諸愚人!此令未信者……。』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將
佛語轉為雅語,轉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以各自言詞學習佛語。』」

【24】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6:「有婆羅門兄弟二人誦闡陀鞞陀書,後於正法出家,聞諸比丘誦經不正譏呵言:諸大德久出家,而不知男女語、一語多語、現在過去未來語、長短音、輕重音,乃作如此誦讀佛經。比丘聞羞恥,二比丘往至佛所,具以白佛。佛言:聽隨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不聽以佛語作外書語,犯者偷蘭遮。」(大正22,174b14-21)

【25】 《四分律》卷52:「時有比丘字勇猛婆羅門出家,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此諸比丘眾姓出家名字亦異破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等以世間好言論修理佛經。佛言:汝等癡人!此乃是毀損,以外道言論而欲雜糅佛經。佛言: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大正22,955a17-23)

【26】
(1)印順導師《華雨香雲》(p.214):「釋尊的教說,不外乎「法說、義說」;略集詮法詮義的
要偈,即名為「法句」、「義句」。與《法句》相對的「義句」,見於法藏部的《四分律》
(卷三九、五四),與我國舊譯的《義足經》相合。在其他的學派中,稱為《義品》。
尊的時代,億耳於佛前誦《義品》;古典的《雜阿含經》,說到「誦說法句」。這類法義的
要集,釋尊住世的時代,已經存在,實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謙序說:「其在天竺,始進
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意義深長而切要,
偈頌又便於讀誦。一直到現在,錫蘭等處還是以《法句》為初學者的入門書。其實,這
不但是「始進者之鴻漸」,還是「深入者之奧藏」呢!」
(2)印順導師《永光集》(p.30):「《義品》,在﹝智﹞論中譯成六種名稱:或譯為《阿他婆耆經》(Arthavargīya),這是《義品》的音譯;或譯作《義品偈》;或譯為《眾義經》,那是因為《義品》有十六章(眾義)的關係;或譯《利眾經》,「利眾」就是「眾」義,「利」與「義」相通;或譯為《佛說利眾經》;或譯為《佛利眾生經》,譯「眾」為「眾生」,那就與原義不合了!同一《義品》而有六種譯法…」
(3)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818):「《義品》(aTThakavagga),內含一六經,編入《小部》《經集》的第四品,共二一○偈。與《義品》相當的漢譯,有《佛說義足經》,
二卷,一六品,吳支謙譯(西元二三○年頃)。第十品以下,次第與《義品》略異。」

【27】 《四分律》卷39(大正22,845c19-25):「爾時世尊即起還屋就座而坐,億耳亦入佛屋對佛而坐。爾時世尊,靜坐須臾告億耳言:『汝可說法。』億耳聞佛教已,在佛前說十六句義,不增不減音聲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爾時世尊作是念,善哉比丘十六句義,不增不減不壞經法,音聲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

【28】 《部執異論》卷1(大正49,20a17-22):「如是所聞,佛世尊滅後,滿一百年,譬如朗日隱頞悉多山,過百年後更十六年,有一大國名波吒梨弗多羅,王名阿輸柯,王閻浮提。有大白蓋覆一天下,如是時中大眾破散。破散大眾,凡有四種:一、大國眾,二、外邊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

【29】 調伏天《異部次第誦輪》的出處待考。另參見: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8):「西藏傳說佛教四大部派的地區與語言:大眾部(MahāsāMghika)從MahārāSTra 地方發展起來,聖典用MahārāSTra(摩訶刺佗)語。上座部(Sthavira)以Ujayana 為中心,聖典用Paiśācī 語。正量部(SaMmatīya)從Sūrasena(即摩偷羅一帶)而發展,聖典用當地的Apabhramśa 語。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在罽賓Kaśmīra、健陀羅Gandhāra 而盛大起來,聖典用saMskRta 語。上座部(指上座分別說部)以優禪尼為中心,用Paiśācī 語,與近代研究的巴利語相合。傳誦聖典用語的不同,與教區有重要關係(並非決定性的)。其語言的新古,在佛教聖典的立場,應從部派的成立,及移化該區的時代來決定。巴利語來源的研究,近代學者的業績是不朽的!近乎結論階段的意見,巴利語是阿育王時代,優禪尼一帶的佛教用語。」

【30】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3〈39 入法界品〉:「彌伽如是讚歎善財,令諸菩薩皆歡喜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已,諸龍神等乃至梵天悉皆來至
彌伽之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彼諸眾生
聞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大正10,338a19-25)
《釋迦方志》卷2:「達羅毘荼國(南印度)周六千餘里,都城周三十餘里,寺百餘僧萬餘人,
皆上座部,天祠八十餘,多露形外道。」(大正51,966c28-967a1)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96-p.397):「南印度民族,凡不是阿利安(Arya)人,通稱為達羅毘荼(DrAviDa)人。《大唐西域記》,別有一達羅毘荼國。《一切經音義》卷23(大正54,451b)說:「達利鼻荼……其國在南印度境,此翻為銷融。謂此國人生無妄語,出言
成咒。若鄰國侵迫,但共咒之,令其滅亡,如火銷膏也」。達羅毘荼的語音,與梵語系不
同,聽來隱密而不易了解。加上神秘咒術的信仰,所以傳說得非常神秘。《瑜伽師地論》
也說:「非辯聲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咒」。 達羅毘荼,在唐譯(四
十)《華嚴經》中,就譯作「咒藥」。這裏的彌伽(Megha)醫師,了知一切「語言秘密」,
也與密語有關。」

【3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5〈19 廣乘品〉(大正8,256a6-b11)。

【32】 《大方等大集經》卷4〈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大正13,23a2-25)舉「阿者,諸字之初」來說明。

【33】 《四分律》卷11(大正22,639a14)。

【34】 「四十二字母及其意義」,請參見【附錄四】。

【35】 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514-p.515;《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四節、聖典的語言與古新問題〉,p.44-61;以及《佛法概論》,p.37-38 整理相關用語如下:
(1)雅語(SaMskRta);善構語;梵語(Sanskrit);闡陀(Chanda);天語。
(2)俗語(PrAkRta);阿槃提語;阿布蘭迦語。
(3)雜語。
(4)鬼語;巴利語(PAli);達羅毘荼語。
※各部派所使用的語文:《印度之佛教》p.103;《印度佛教思想史》p.59:
一切有部
雅語
承羅睺羅之學統
大眾部
俗語
承大迦葉之學統
正量部(犢子系)
雜語
承優波離之學統
上座部
鬼語
承大迦旃延之學統

【36】 詳參: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之〈華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p.261-p.268);《華雨集》(第五冊)之〈世界佛學與華譯聖典〉(p.55-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