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 April 2017

《中觀今論》 引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 期(《中觀今論》)
中觀今論

〈引言〉
(pp.1-4)
釋厚觀(2013. 9. 28)

、「空、緣起、中道」名字雖異,內容相同(pp.1-3)
(壹)舉《迴諍論》總標「空、緣起、中道」為一義(p.1)
「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迴諍論》)【1】
空就是缘起,当下就是中道

(貳)別釋「緣起、自性、空、假名、中道【2】(pp.1-3)
一、緣起(p.1)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緣的關係下存在的;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稱為「緣起」。

二、自性(p.1)
(一)緣起即無自性(p.1)
凡是緣起的,沒有不是受著種種關係的局限與決定;受種種關係條件而決定其形態與作用的緣起法,即不能不是無自性的。
(二)自性之意義:自有、自成、自體存在(p.1)
「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體存在或自己規定自己的意思。現在說一切都是關係的存在,是依緣所起法,這與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恰好相反。【3】
自性:Sanskrit: svabhāva; Pali: sabhāva
sva: 自己 bhāva:有,存在

唯识学派:三自性 - 偏重于特性
如来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偏重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中观:自性- 偏重自有、自成

三、空(pp.1-2)
(一)緣起即無自性,名之為「空」,故緣起即空
所以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即名之為「空」。
緣起即空,是中觀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論題。
自性,為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空,即是超脫了這自性的倒亂錯覺,現覺到一切真相。
《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二)空是畢竟空,連空相也不復存在
所以空是畢竟空,是超越有無而離一切戲論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復存在,這不是常人所認為與不空相待的空。

四、假名(p.2)
然而,既稱之為空,在言說上即落於相待,也還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戲論而內證於寂滅。
這唯證相應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說?所以說之為空,乃為了度脫眾生,不得已即眾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盪【4】一切,使達於「蕭然無寄【5】」的正覺。
《大智度論》曾這樣說:「為可度眾生故,說是畢竟空相。」【6】《中論》青目釋也說:
「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7】

五、中道(p.2)
(一)空即是中道
緣起無自性而即空,如標月指,豁【8】破有無二邊的戲論分別而寂滅,所以空即是「中道」

(二)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就是正見了中道
中道依空而開顯,空依緣起而成立。依緣起無自性明空,無自性即是緣起;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就是正見了緣起的中道。

(叁)小結:緣起、空、中道異名同義,都是用以顯明事物的本性(pp.2-3)
所以,緣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說明上,雖有三語的不同,而三者的內容,都不外用以顯明事物的本性。
聖龍樹在《迴諍論》中,既明白地說到三者的同一;
在《中論》也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9】(〈觀四
諦品〉)
緣起、空、中道的同一,為信解佛法所應當先有的正確認識。
中觀學,就是對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嚴密的闡發者。龍樹深刻的把握了這個,窺見了佛陀自覺以及為眾生說法的根本心髓;唯有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說。

、《中論》八不緣起(p.3)
龍樹在《中論》(〈觀因緣品〉)中,標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緣起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10】
依於八不的緣起,即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戲論而歸於寂滅,這是佛法的究極心要。所以說「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吐露他對於佛陀敬仰讚歎的深意。

、《中論》雖發揚一切皆空,但龍樹卻不稱此為「空論」而名之為「中論」(p.3)
龍樹學,當然是發揚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論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論》來說,不名此為空而名之為中,可知龍樹揭示緣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兩邊的中道為宗極【11】。
在《中論》裏,每品都稱之為觀,如〈觀因緣品〉【12】乃至〈觀邪見品〉等。觀就是觀察,正確的觀察緣起、空、中道,從論證的觀察到體證的現觀【13】。所以後來都稱龍樹學系為中觀派或中觀宗,稱中觀的學者為中觀師。

、中觀學對中國、日本、西藏的影響(p.4)
(壹)中國(p.4)
龍樹的中觀學,在西元五百年初,由鳩摩羅什三藏傳來中國。在中國舊有佛教和適應時地思潮的發展中,在長江以南曾有過相當的弘揚。其中可看作中觀的正統者,就是三論宗
此外,天臺宗也是根據緣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義,發揮它獨到的圓宗。龍樹系的中觀學,給予中國佛法的影響,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屬於中觀的學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於龍樹的教門。

(貳)日本(p.4)
因此,傳入日本,即有龍樹為「八宗【14】共祖」的傳說。

(叁)西藏(p.4)
在西藏,也傳有中觀學,是西元八百年代由印度傳入的。據說:藏傳的中觀學,有佛護、月稱的「應成派」,和靜命【15】、清辨的「自續派」。【16】傳入西藏的時候,雖各有因緣,然經過長期的流傳,佛護、月稱的應成系已取得了中觀正統的權威。

、經由藏、漢、梵各譯本的相互參證,正確圓滿地發揚中觀的特質(p.4)
藏傳的中觀教典,近來始有部分的翻譯為漢文。
同時,由於《中論》梵本的發現,日人曾從文義的考訂中,獲得許多新的理解。中觀的特質,將來在藏傳、漢傳和梵本的相互參證【17】中,必將更為正確圓滿的發揚起來。


附錄中觀派之系譜,參見平川彰,《インド佛教史》(下卷),春秋社,p.220。
(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2004 年12 月二版一刷,p.397)

竜樹(Nāgārjuna
150 – 250
提婆(Āryadeva
170 – 270
羅睺羅(Rāhulabhadra
200 – 300
【自續派(自立量派)】
【應成派(隨應破派)】
清辨(Bhāvaviveka
約西元490 – 570
佛護(Buddhapālita
470 – 540
觀誓(Avalokitavrata
700
月稱(Candrakīrti
650
吉祥護(Śrīgupta
智藏(Jñānagarbha
700 – 760
寂天(Śāntideva
650 – 700

【中觀瑜伽行派】
寂護(Śāntirakita
725 – 790
智生慧(Prajñākaramati
950 – 1030
蓮華戒(Kamalaśīla
740 – 796
阿底峽(Atīśa
982 – 1054
解脫軍(Vimuktisena


師子賢(Haribhadra
800


寶寂(Ratnākaraśānti
1000

勝敵(Jitāri
1000
方便.父續,聖者父子流


*********************************************************************************

【1】
(1)龍樹菩薩造,後魏 毘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迴諍論》:
「空自體、因緣,三一中道說,我歸命禮彼,無上大智慧。」(大正32,15a26-27;23a21-22)
(2)宗喀巴造,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 引論:
《迴諍論》云:「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
諸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無等第一語,敬禮如是佛。」(福智之聲出版社,民國84 年3
月修訂版,p.414)
(3)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4 章‧第3 節〈《中論》之中心思想〉,p.217:
《迴諍論》,列舉了空、緣起、中道三名,而表示為同一內容。這兩部龍樹論,都表示了
空與緣起的關係。說得更完備的,如《中論》卷四(大正三○,三三中)說:「眾因緣生
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
不是空者。」
(4)《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大正30,33b11-14)

【2】 詳見《空之探究》,pp.216-261。

【3】 參見《空之探究》,第4 章‧第6 節〈空性——無自性空〉,p.244:
自性(svabhāva),是「自有」自成的,與眾緣和合而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眾緣有的,
就沒有自性;如說法有自性,那就不從緣生了。一切是依因緣而有的,所以一切是無自性的;一切無自性,也就一切法無不是空了。進一步說,由於一切法無自性空,所以一切依因緣而成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中論》卷4,大正30,33a)顯示了龍樹學的特色。

【4】 洗盪:1.滌除,去除。(《漢語大詞典》(五),p.1157)

【5】
(1)蕭然:2.空寂,蕭條。(《漢語大詞典》(九),p.581)
(2)無寄:沒有著落,無所寄託。(《漢語大詞典》(七),p.134)
(3)隋 吉藏撰,《淨名玄論》卷3:「今若能愚智雙棄,凡聖兩捨,即是蕭然無寄,名為解脫。」
(大正38,874c4-5)

【6】《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1b29-c7):
此中說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何以故?因緣
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是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諸
佛為可度眾生故,說是畢竟空相。是空是一切諸法實體,不因內外有;是空相有種種名字,
所謂無相、無作、寂滅、離、涅槃等。

【7】《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青目釋)(大正30,33b15-18):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何以故?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
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眾生故以假名說。

【8】 豁(ㄏㄨㄛ):2.割破,裂開。(《漢語大詞典》(十),p.1323)

【9】
(1)羅什譯《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第18 頌):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大正30,33b11-12)
(2)梵文: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ḥ ś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503-10]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 // [503-11]
( Poussin: Mūlamadhyamakakārikās ( Mādhyamikasūtras) de Nāgā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ā Commentaire de Candrakīrti, Bibliotheca Buddhica Ⅳ . St. Petersbourg,
1903-1913. reprint. Tokyo,名著普及會,1977。)
(3)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p.144:
從梵文原詩頌的的語法結構來看,「假名」與「中道」這兩個概念並不是直指「緣起」,
而是就「空性」來說的。在什公的漢譯裡,我們似乎只能看到「眾因緣生法」這個主語,
而「空、假、中」三者是用來論謂此一主語的。但從梵文的語法結構來看,「假、中」兩
者所論謂的乃是「空性」而非「眾因緣生法」,因此整首詩頌字面上的意思是說:「空性」
是我們用來描述「緣起法」的,而「空性」乃是「假名」,也是「中道」



【10】
(1)《中論》卷1〈1 觀因緣品〉(大正30,1c8-11)。
(2)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p.75:
圓滿的覺悟者宣說「緣起」,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戲
論止息而寂靜安穩的,我向這位說法中的至尊行禮致敬。

【11】 宗極:1.至高無上。2.引申指至理,根源。(《漢語大詞典》(三),p.1356)

【12】 「觀因緣品第一」之梵文為「pratyayaparīkṣā nāma prathamaṃ prakaraṇam」,其中的
「parīkṣā」有「觀察、思擇、考察」等意。

【13】
(1)水野弘元著,惠敏法師譯《佛教教理研究》,pp.186-187。
現觀的原文是“abhisamaya”,它是由“abhisam-i”所成,動詞是“abhisameti”,名詞是
“abhisamaya”。根據P.T.S. 的《巴利辭典》,此語的意思是「完全地理解」、「洞見」、「了
解」、「實解」、「明確地理解」、「徹見」等,此語的複合語,在巴利語中有“dhamma-abhisamaya”(法現觀)、“aṭṭḥa-abhisamaya”(義現觀)、“sacca-abhisamaya”(諦現觀)、
“catusacca-abhisamaya”(四諦現觀)、“ariya-saccānam abhisamaya”(諸聖諦之現觀)等。……
根據前述之複合語,現觀的內容包括法(真理)、義、四諦等,表示正確地、理論性地正
確理解,徹見社會人生的真理、意義。現觀一詞是玄奘的新譯,漢譯阿含經中則是舊譯
「無間等」。無間等之譯語,或許是無間(abhi)等(samaya)。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09:
現觀是超越能所的認識關係而冥證的直觀;近於一般人所說的神秘經驗。

【14】 中國所傳之大乘八宗派: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
日本佛教界所傳,即華嚴、法相、三論、成實、俱舍、律等南都(奈良)六宗,以及天台、
真言之北京(平安)二宗。(《佛光大辭典》(一),p.285)

【15】 案:「靜命」即「寂護」。參見如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76:「……勉強說綜合中觀與瑜伽的,是寂護,或譯靜命(Śāntirakṣita)系。」

【16】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63:
世俗,有覆障的意義。緣起如幻,而在眾生(無明覆障)心境,現起諦實相,如來也就隨世
俗而稱之為(世俗)諦。在聖者的心境,緣起如幻,可說「唯世俗」而不再是「諦」了。《中論》青目釋也說:「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從破他的方法中,發見清辨所說的因緣生法,世俗諦是自相有的,應「自立量」以破他,所以稱為「自續」或「自立量派」(Svātantrika)。佛護與月稱,隨他所說而難破,所以稱為「應成」或「隨應破派」(Prāsaṅgika)。這是有關勝義的觀察與二諦安立的。

【17】 參證:參考驗證。(《漢語大詞典》(二),p.85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