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2 April 2017

《中觀今論》050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二節 自性
pp.64-70
釋厚觀2013. 12.7

壹、「自性」之語意pp.64-65

(壹)性(svabhāvap.64                                                                        
一、自性之異名:體、性、法、物、事、有p.64
緣起是無自性的,甚麼是「自性」呢?自性svabhāva是專門術語,如《壹輸盧迦論》說:
凡諸法體、性、法、物、事、有,名異義同。是故或言體,或言性,或言法,或言有,或言物,莫不皆是「有」之差別。
正音云私婆婆,或譯為自體(的),或譯為無法有法(的),或譯為無自性(的)(大正30253c21-25
所舉的名字雖很多,而意義是同一的。所謂體、性、法、物、事,皆即是「有」的別名。
  但它又說:梵語的私婆婆,或譯為體、法、性。

二、自性之意義p.64
依梵語說,婆婆bhāva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譯為「法」[1],也或譯為「物」[2]。《般若燈論》也有譯作「體」[3]的。
「有」前加sva,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語。或譯「自體」,[4]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義,是自己規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態與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態與作用,依自性說,即是自己如此的。

(貳)性(praktip.64
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ṛti[5],什公譯為「性」,意義為「本源的性質」,即本質或原質。

(叁)小結pp.64-65
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來的性質如此的。如哲學上所說的實在、本體、本元等,皆與此自性的含義相合。[6]


貳、各學派對「自性」的詮釋pp.65-69

(壹)薩婆多部學者(三世實有論者)對自性的看法p.65
一、自性之異名p.65
要明瞭「自性」一語的意義,請聽薩婆多部所說。如《大毘婆沙論》卷一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7]
薩婆多部的學者,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看成同一意義。尤其所謂「分」,最值得注意。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後原素,也即是所謂「點」,即「其小無內」不可再分割的東西。

二、假必依實pp.65-66
薩婆多部以為一切法不外兩種:一、假有,二、實有。[8]
假有的,如《順正理論》卷一三說:「是假有法,寧[9]求自性?」[10]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依他們說,假有的必依於真實的[11]
依於實有,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續,即假有的,可以說沒有自性。
而在相續與和合的現象中,分析到內在不可再分析的點,即是自性實有的。
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極微」,[12]以極微的物質點,為集成粗顯色相的實質。
對於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單元。
此分析出的單元,是自性,也稱為「我」──我即自在義。如《大毘婆沙論》卷九說:「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13]補特伽羅我是五蘊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實有,所以說:「法性實有,如實見故。」
這種思想,即是假定世間事物,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後才有世間的一切。
他們從「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質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實體,也即是所謂自性,自性即萬有的本元[14]
如《順正理論》卷一三說:「未知何法為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15]
「假必依實」──自性有,是最根本的見解。

三、三世實有p.66
薩婆多主張有自性的,於是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照他們的意見,追究諸法的實在,相續與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變的,有不能無、無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稱為「法我」了。


(貳)經部師(現在實有論者)及唯識學者對自性的看法pp.66-67
經部師的立場p.66
假有無自性說,經部師是擴大了,但自性有的基本原則並未改變。三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經部的現在實有論中,轉化為潛在於現在的種子或舊隨界[16]。此種子與界,雖不斷的從種子而轉化為現行,現行轉化為種子,但依舊是不變的。[17]
界:1)种类; 2)能生因

二、唯識學者的「自性緣起論」pp.66-67
這點,唯識學者說得明白,名為「自性緣起[18],即色生色,眼生眼,貪生貪,有漏生有漏,無漏生無漏。這樣的因緣論,即是從一切有部析假見實得來的自性有,不過從三世常如而使之現在化而已;自性有的原則,完全吻合。

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存
经部:现在实有
自性有的原則,完全吻合

三、假必依實p.67
(一)經部師p.67
依經部師,蘊、處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實有的。[19]相續和合的現行,都依於真實的界性。[20]
(二)唯識學者p.67
《瑜伽師地論》在批評性空時說:「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有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21]
(三)經部師與唯識學者共許「假必依實」p.67
經部與瑜伽論者,稟承[22]那「假必依實」的天經地義[23],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
《解深密經》也這樣說:「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24]
在論到有自性與無自性時,即說:「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25]這分為假名安立與自相──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無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論者。

(叁)真常系對自性的看法pp.67-68
又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26][27],詰[28]其根元,咸[29]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30],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31]
這是自性論者的另一面目。在萬化中,終必有一個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這即是「自性」的意義。一般的宗教與哲學,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

(肆)中觀學系pp.68-69
 一、自性與緣起不能並存,有自性即非緣起,緣起則無自性p.68
《中論觀有無品》說:
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32]
這是《中觀論》對於「自性」的具體說明。
佛法說緣起,除了極端者而外,誰都承認,但總覺得是諸法自性有,由眾緣的和關係而發現。若依中觀的看法,自性與緣起,是不容並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緣起的,緣起的就不能說是自性有的。
因為,若法要由眾緣和合而現起,即依眾緣而存在與生起;承認由眾緣現起,即等於承認是「作法」。「」,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33]非故[34]的意義。若主張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因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規定著自己的,這如何可說是作法?
緣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徹底相反的,說自性有而又說緣起,可說根本不通。
二、從「無常、無我」的緣起論,說明諸法的無自性pp.68-69
佛說無常,即顯示緣起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凡是緣起即是和合的,如補特伽羅是依待五蘊等而假立的,所以佛說諸法無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無常、無我的緣起論,即說明了諸法的無自性。

叁、「分別自性執」與「俱生自性執」[35]pp.69-70

(壹)「分別自性執」 p.69
但如此的自性,表現於學者的思想體系中,依佛法說,這都是「分別的自性執」。

(貳)「俱生自性執」 pp.69-70
眾生生死根本的自性執,應該是眾生所共的,與生俱來的「俱生自性執」。這是什麼?不論外觀內察,我們總有一種原始的、根本的、素樸的,即明知不是而依然頑強存在於心目中的實在感,這即一切自性執的根源。
存在的一切,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所以在認識存在時,本來也帶有時空性。不過根識──直覺的感性認識,剎那的直觀如此如此,不能發見它是時空關係的存在,也即不能了達相續、和合的緣起性。
這種直感的實在性,根深蒂固的成為眾生普遍的妄執根源。雖經過理性──意識的考察時,也多少看出相續與和合的緣起性,而受了自性妄執的無始熏染,終於歸結於自性,而結論到事物根源的不變性、自成性、真實性。因為自性是一切亂相亂識的根源,雖普遍的存在於眾生的一切認識中,而眾生不能摧破此一錯誤的成見,反而擁護自性──元、唯、神、我為真理。

肆、結說「自性」義p.70
(壹)「自性」的定義:實在性、不變性、自成性p.70
總之,所謂自性,以「實在性」為本而含攝得「不變性」與「自成性」。西藏學者有說自性的定義為:不從緣生、無變性、不待它,大體相近。自性的含義中,
不待它的自成性,是從橫的(空間化)方面說明;
非作的不變性,是從縱的(時間化)方面說明;
而實在性,即豎入(直觀)法體的說明。[36]

(貳)佛法的緣起觀:自性即非緣起,緣起即無自性p.70
而佛法的緣起觀,是與這自性執完全相反。所以,自性即非緣起,緣起即無自性,二者不能並存,《中論》[37]曾反覆的說到。




[1]1《中論》卷315觀有無品〉(第4頌):
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若有自他性則得成(大正3020a12-13
2[266-9] svabhāvaparabhāvābhyāmte bhāva kuta puna
[266-10] svabhāve parabhāve yā sati bhāvo hi sidhyati//(三枝充悳編,《中論偈頌總覽》,p.408
3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250
有人以為:自性不成,他性也不成,在自性他性外,另有第三者,那是應該可以成立的。哪裡知道,這也不得成。不是自性,就是他性;「自性、他性」既沒有,那裡「更有」第三者的「法」呢?假定實「有」諸法的「自」性、「他性」,「諸法」也或者「得」以「成」立;現在根本沒有實在的自性、他性,所以諸法實性都不得成立。

[2]1《中論》卷319觀時品〉(第6頌):
  故有時何有時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大正3026a24-25
2[387-6] bhāvaṃ pratītya kālaścetkālo bhāvādṛte kutaḥ /
[387-9] na ca kaścana bhāvosti kutaḥ kālo bhaviṣyati //
(三枝充悳編,《中論偈頌總覽》,p.548
3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351-352
色心具體的法,是存在的,有作用起滅,所以依此而立過、未、現的三世。時間是不實在的,而物是實在的,這是實在論者的見解。現在評破他們說:有實在的事物,或許可說「因物故有時」。既知因物而有,那就「離物」沒「有時」了,為什麼還戲論時間相呢?況且,切實的觀察起來,是沒有真實物體的。既然「物」體「尚無所有」,那裡還可說「有時」呢?這不過是從他所承認的而加以破斥罷了。中觀者的真義:『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所以,不但時是因物有的,物也是因時而有的。物與時,都是緣起的存在,彼此沒有實在的自性,而各有他的緣起特相。

[3]1分別明菩薩(清)釋,般若燈論釋》卷915觀有無品〉:
若人見自他及有彼則不能見如來真實法(大正3094a22-23
2《中論》卷315觀有無品〉:
若人見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大正3020a23-24
3[267-8] svabhāva parabhāva ca bhāva cābhāvameva ca/
[267-9] ye paśyanti na paśyanti te tattva buddhaśāsane//
(三枝充悳編《中論偈頌總覽》pp.412-413
4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252
「若」有「人」在諸法中,「見有」性,或見「無」性;有性中,「見」實在的「自性」,或實在的「他性」。那就可以斷定,這人所見的一切法,是不能契合諸法實相的,也即是「不」能正確的「見」到「佛法」的「真」義、「實義」、諦義、如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流轉法,經說但以世俗假名說有。就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還滅,也建立於假名有。但以假名說緣起,所以緣起法的真實不可得。外人不能理解緣起假名,見有性、無性,自性、他性,那就自然不能夠知道緣起性空的真義了。

[4]1《般若燈論釋》卷813觀行品〉:
自體若非有,何法為變異?若法有自體,云何有變異?(大正3090c390c9
2羅什譯《中論》卷213觀行品〉:
若諸法有,云何而得異?若諸法無,云何而有異?(大正3018b14-15
3[241-2] kasya syādanyathābhāvaḥ svabhāvaścenna vidyate /
[241-6] kasya syādanyathābhāvaḥ svabhāvao yadi vidyate //
(三枝充悳編,《中論偈頌總覽》,pp.372-373

[5]1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184
prakṛti,在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中,與自性svabhāva同一內容,如《毘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亦爾」。《般若經》中處處說本性空,也處處說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意義也大致相同。
2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248
初期的《阿含經》,prakṛti──本性(也有譯為自性的),而沒有svabhāva──自性一詞,自性是部派佛教所有的術語。佛說的一切法──色、心、心所等,佛弟子研求一一名詞的特相──自相svalakṣaṇa,又從相而論究一一法的實質,就稱為「自性」。

[6]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p.173-174
自性(prakṛti),也譯為本性,如般若經中的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或簡稱「性空」,就是prakṛtiprakṛti有事物本原的意思,如數論所立二十五諦,與我ātman相對的自性,就是prakṛti是展開萬化的本原佛法中別有svabhāva,意義為自有自成的,一般也譯為自性。般若法門所說的一切法無自性,就是沒有svabhāva般若經所立的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無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鳩摩羅什譯為「有法空」與「無法有法空」;自性與有法,也就是svabhāva。說一切有部析假見實,依相立法,而說一切法有「自性」svabhāva大毘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依說一切有部,自性svabhāva與本性prakṛti,是看作同一意義的。般若經與龍樹論,依本性空而說無自性空,是有對治「自性」意義的。受說一切有部影響的大乘有宗,無論是經與論,都應用自性svabhāva一詞,也偶爾說svabhāva-śuddha──自性清淨。prakṛtisvabhāva,雖被認為有共通的意義,而說心本性清淨,大都是用prakṛti的。

[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大正274a10-11)。

[8]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9(大正2742a24-b4):
然諸「有」者,
有說二種:一、實物有,謂蘊界等二、施設有,謂男女等
有說三種:一、相待有,謂如是事,待此故有,待彼故無二、和合有,謂如是事,在此處有在彼處無;三、時分有,謂如是事,此時分有彼時分無。
有說五種:一、名有,謂龜毛兔角空花鬘等二、實有,謂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有謂瓶車乘舍等;四、和合有,謂於諸蘊和合施設補特伽羅相待有,謂此彼岸長短事等。

[9] 寧(ˋ):3.豈,難道。(《漢語大詞典》(三),p.1599    

[10]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3:「是假有法,求自性?」(大正29407c15

[1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6
未來諸法來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
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諸積聚事依實有物假施設有時有時無。(大正27395c25-396a2

[12]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36
彼極微量復云何知
應知極微是最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見不可聽聞不可嗅甞不可摩觸故說極微是最細色(大正27702a4-9
2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232
「極微」:法自性,可分為「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五類。說到色法,分為能造的四大,所造的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無表色──十一種,這是發智論以來的定說。這些色法(除無表色),常識所得的,都是眾多積集的和合色;分析推究到不可再分析時,名為「極微」

[1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9
問:善說法者亦說諸法常有實體性相我事而非惡見,何故外道說有實我便是惡見?
答: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不名惡見。外道亦說實有補特伽羅我,補特伽羅非實有性,虛妄見故,名為惡見。(大正2741a16-22

[14] 元:9.開始,起端。10.根源,根本。(《漢語大詞典》(二),p.207

[15]《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3(大正29404a21-22)。

[16]1)《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8
上座言:因緣性者,謂舊隨界。即諸有情相續展轉,能為因性。彼謂世尊契經中說,應知如是補特伽羅善法隱沒、惡法出現,有隨俱行善根未斷;以未斷故,從此善根猶有可起餘善根義。隨俱善根,即舊隨界。相續展轉,能為因性,如斯等類說名因緣。此亦同前經主所執種子義破,此舊隨界,即彼種子名差別故。(大正29440b3-10
2)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170
種子的異名:在《順正理論》卷一二、卷三四、卷五一,說到諸師各取種子的某一點,而建立了種子、隨界(舊隨界)、增長、不失(不失法)、熏習(習氣)、功能、意行等種種不同的名字。
3)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p.171-173
最有意義的,要算上座的舊隨界。眾賢雖批評它:「又隨界言,非聖教說,但上座等擅立此名」(見《順正理論》卷18大正29440b28-29;但它的含義,比種子要豐富得多。
」,表示這引生後果的功能性,不是生果時新起的。但這是說久久熏習展轉傳來,不像本有論者的本有(《演祕》卷3,說是「新舊師別,名舊隨界」(大正43880b14-15,不免望文生義)。
」呢,它引經證說(見《順正理論》18:「如是補特伽羅,善法隱沒,惡法出現,有隨俱行善根未斷(大正29440b5-6
這正與隨眠的隨相同,都是潛在而隨逐的。善心現行時,可以有欲貪等的隨眠;惡法出現時,也有隨俱行的善根。
」,才是正面說明這能生後果的功能性。界,在佛經上,有重要的地位,像十八界、六界。《雜阿含經》有〈界誦〉;《中阿含》有〈多界經〉;十力中有種種界智力。界是什麼意義?《俱舍》、《順正理論》,都解說做「種族」、「種類」。《俱舍論》(卷1)說:「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此中種族,是生本義(大正295a4-7
界是生本義,也就是因義,本是佛教界共有的解說。上座他們就把熏習所成,能生後果的因性叫做界
又像《順正理論》(卷75)說:「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前際無始數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性種種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界智力(大正29747b3-5
志性、隨眠、法性,是界的異名,是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數習所成的。《順正理論》主的目的,雖在說它的種種差別,但界有無始以來數習而成的意義,也是有部共許的。
依唯識學的見地來說,這舊隨界與「無始以來界」有關。界是各各類別的,又是能生自果的,與礦「藏」有相同的意義。簡單說,界是種義;分析起來,就有能生,與類別共聚的意義。把它與「舊」、「隨」總合起來,確乎能表達種子說各方面的性質。

[17]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p.168-170
在《阿含經》裏,界是種類的意思,一類一類的法,即是一界一界的。種類,可從兩方面說:如眼界,凡具有眼之特性的,皆眼界攝,由此義可類括一切眼。又從眼界異於其他的耳界等,可顯示眼界的特殊。所以界義,一在表明類性,一在顯示別性。約此意義,《阿含經》中說有無量無邊的界,如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細究界字的意義,即是一類一類的,各自同其所同,異其所異的。從世間的現象說,世間實可以分成無量無邊的界。
西北印度的一切有部,偏重於此(阿毘達磨以界品為首),即落入多元實在論。他們以為事物析至不可再分的微質,即是法的自性,即界,各各事物都有此最極的質,故看一切法是各各安住自性的,不失自相的。他們雖也講因緣生,但覺得法的自性早就存在,生起是使它呈現到現在。
經部師及唯識者,不同意這種三世實有論;但將法法的自性,修改為法法各有自種子──潛能,存儲於心識或賴耶識中,法的生起,即從潛在的自種子而現行
經部師種子即名為;世親解釋為種類與種族──能生。《惡叉聚經》有「眾生從無始來有種種界」句,種子論者就解說為眾生無始來有種種的種子,故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字,本義為種類,同類與別類,由於想像「自性不失」為實有的本來存在,從此本來存在而現行,即引申為因義,所以說界為種族義,即成為眼從眼生,耳從耳生的自性緣起。
中觀者說:不失自性,是相對的,法法皆是因緣的存在,離卻種種因緣不可得,決非具體而微的潛因的待緣顯現而已。又,若看成各自有各自的種子,於是說有無量無邊的種子,生無量無邊現行,這與因緣說的精神,也不大恰當。佛為什麼要說因緣生諸法?因為法既從因緣生,則在因緣生法的關係中,什麼不是固定的,可以改善其中的關係,使化惡為善,日進於善而離於惡。若看成自性存在的,已有的,那不是化惡為善,不過消滅一些惡的,另外保存一些善的。
唯識學的因果說,是很精細的,但沒有脫盡多元實在論的積習。

[18]1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本》卷1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大正31134c28-135a5
2《成佛之道》(增本)pp.380-381
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為種子性,名為『分別自性緣起』。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為『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不過自種子而外,還要其他的現緣,才能生果,所以叫依他起。這可見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與無自性空的因果觀,是怎樣的差別了!
3)參見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p.86-88

[19]1普光述,《俱舍論記》卷11 分別界品〉:
毘婆沙宗,蘊等三門皆是實法。
經部所立,蘊、處是假,唯界是實。
論主意,以經中說略一聚言,許蘊是假,餘二是實(大正4129a25-27
2)有部:「蘊、處、界」是實;
經部:「界」是實;
世親:「處、界」是實。

[20]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99
俱舍論主出入於有部經部之間,倡說唯蘊是假,處界是實。蘊的積聚假,界的因果真實,都同經部。至於十二處,他認為和合相雖是假的,處的一一極微還有作用。中卷一說:多積聚中一一極微有因用故。(大正295a24-25因此,處是實有的。這思想接近於有部。

[21]1)《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
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為壞諸法者。(大正30488b22-27
2)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9〈真實義品〉(大正42508a5-26)。
3)韓清淨科記《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pp.1197-1198
譬如要有色等諸蘊至假說所表」者,此釋無實不應道理。色等諸蘊是實有事,補特伽羅唯是假名,非無實事假名可有。色等諸法,當知亦爾。要有唯事方可假說,非事都無可假說有。於此諸事唯聖智證,簡離言說,故名唯事,不待言說而攝取故。
    「若唯有假至壞諸法者」者,此釋無假不應道理。真實既無,假亦無有,許唯假有,理不得成。若許假無,是則於是法中起非法想,誹撥諸法假言說相,由是名為壞諸法者。
4)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  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精第7冊,p.181
倘謂世間無有真實,則虛假法亦無,假法必依真事而建立故。例如補特伽羅──通常云我──雖是假法,然必有其所依之五蘊法而得建立,若無諸蘊和合相續似一之相,愚者從何執為有實我耶?倘謂諸法唯假而無真實,既無所依之真實法體,則假法又何從而有哉?

[22] 稟承承受,聽命。(《漢語大詞典》(),p.773

[23] 天經地義天地間本當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漢語大詞典》(),p.1443

[24]1)《解深密經》卷24一切法相品〉(大正16693a17-20)。
2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p.171-172
什麽叫做遍計所執相呢?謂一切法的名假安立及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説,叫做一切法的遍計所執相。一個有情,不論是天、是人、是畜生,在他認識上覺得怎樣,要以言語說出這是什麽,那是什麽,都各有他的名稱。如說這書就是這東西,這東西就是這書。内心上有這想像、感覺,就是假名,不一定要口頭說出來,才叫假名。依此起名、假義、假相安立的諸法自性,諸法差別,是遍計所執。……自性是自體的意思,自體上有眾多的差別義,叫差別。如色法,青黃赤白是他的自性;可見不可見、可對不可對;有形沒有形,……是他的差別相。自性、差別,依假名安立,離了名義,自性、差別是不可知的。……
什麽叫做諸法依他起相呢?謂一切法的緣生自性。這個有時,那個就有;這個生時,那個就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招集純大苦蘊的十二因緣,是為依他起相。

[25]1)《解深密經》卷25無自性相品〉:
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1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2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大正16694a15-b1
2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p.199-203
什麽叫做相無自性性呢?這是在遍計所執相上建立的。爲什麽說這是相無自性性呢?諸法的遍計所執相,是以名計義、以義計名的名義相應法,求他的實自性,是不可得的。常人錯誤認識上所覺得怎樣怎樣的相貌,是由假名所安立的相,不是由自相所安立的相,所以是相無自性性。諸法的本身是這樣,不藉名言假説他怎樣,這是自相安立的法;諸法的本身原非這樣,而藉名言假説他怎樣,這是假名安立的法。自相安立者有自性,假名安立者無自性。
什麽叫做生無自性性呢?這是在諸法依他起相上建立的。爲什麽說這是生無自性性呢?諸法的依他起相,是依其他因緣的力量有的,不是自然而然的自力有的,約非自然有的意思,所以說是生無自性性。依他緣力而有的法,如無明行的行,是依無明的緣力有的,所以行是依他起。……抉擇分説,諸行是緣起性的,由因緣力生的,不是自己生起自己,所以是生無自性性。此中意說:因緣力生的依他起是有自性的,現在說他無自性,是無自性生的自然性,不是自相安立的因緣性也沒有。
什麽叫做勝義無自性性呢?這有兩種:一是依他的勝義無自性,一是圓成的勝義無自性。諸法的依他起相,不是自然生的,由自然生是無自性的,所以說名無自性性。即此無自然生性的緣生法,亦得名為勝義無自性性。為什麽呢?一切諸法中,假定這法是離垢的清淨勝智所緣的境界,佛就顯示他是勝義,否則即非勝義。緣力所生的依他起相,是世俗智所緣的境界,不是清淨勝智所緣的境界,在勝義諦中沒有依他的自性,所以說名勝義無自性性。說依他是生無自性,約從因所生建立的;說依他是勝義無自性,約所生法的當體建立的。……
爲什麽說諸法圓成實相是勝義無自性性呢?因一切諸法的法無我性,是諸法的勝義,這諸法的勝義,也可名為無自性性。法無我性,是一切法的清淨智所緣,所以是一切法的勝義諦性;法無我性,是離去獨立自在的我的自性之所顯的,所以是無自性性之所顯。由此因緣,所以說他是勝義無自性性,不是勝義本身沒有自性,而是約離偏計執後,顯了通達說的。

[26] 縷:2.泛指細而長的東西,線狀物。(《漢語大詞典》(九),p.979

[27] 結:1.用線、繩、草等條狀物打結或編織。6.聯結,結合(《漢語大詞典》(九),p.803

[28] 查究,究辦。(《漢語大詞典》(十一),p.156

[29] 皆,都。(《漢語大詞典》(),p.216

[30] 形狀,姿態。(《漢語大詞典》(),p.1338

[3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大正19109a1-7

[32]1《中論》卷315觀有無品〉(青目釋)
  問曰: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眾緣合時則出。
  答曰: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眾緣出何以故若從眾緣出即是作法無有定性。
  問曰若諸法性從眾緣作有何咎
  答曰: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如金雜銅則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則不須眾緣若從眾緣出當知無真性。又性若決定不應待他出,非如長短彼此無定性故,待他而有。(大正3019c20-20a3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 248-249
既承認諸法是因緣和合生,那就不能說他有自性;因緣有與自性有的定義,根本是不相吻合的。『自性』,依有部的解說,與自體、自相、我,同一意義。承認自體如此成就的,確實如此的(成、實)自性,就不能說從眾緣生。凡從眾緣生的,即證明他離卻因緣不存在,他不能自體成就,當然沒有自性。所以說:「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假定不知自性有與因緣有的不能並存,主張自「性」有或自相有的法,是「從眾緣出」的。承認緣起,就不能說他是自性有,而應「名」之「為」所「作法」;這不過眾緣和合所成的所作法而已。
一面承認有自性,一面又承認眾緣所作成,這是多麼的矛盾!所以說:「性若是」所「作者,云何有此義」?凡是自「性」有的自成者,必是「無」有新「作」義的常在者;非新造作而自性成就的,決是「不待異法」而「成」的獨存者,這是一定的道理。承認緣起而固執自相有,這在性空者看來,是絕對錯誤的。

[33] 新新新之又新,不斷變新。(《漢語大詞典》(),p.1077

[34] 指舊的事物。(《漢語大詞典》(五),p.427

[35]1參見《成唯識論》卷1
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大正312a9-24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9-20
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體。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前者是俱生的,後者是分別而生的。
3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281
唯識家說:我執、法執,都有分別、俱生的二類。俱生,是與生俱來的;分別起的,是依邪師及妄自推論所起的。

[36]1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33
    一切法性空,所以
a縱觀(動的)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
b橫觀(靜的)即見為因緣和合的。
c)從一一相而直觀他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為空寂。因此,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本有的深義。
自成性 —— 橫觀 —— 空間化 諸法無我
不變性 —— 縱觀 —— 時間化 諸行無常
實在性 —— 直觀 —— 法體   → 涅槃寂靜
2)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183
從豎觀前後,橫觀彼此,直觀自體,而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但這決非三條不同的真理,而只是唯一絕待的真理,被稱為「一實相印」──法性空寂的不同說明。
3)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180
佛是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的,也就是從種種意義,種種觀察去通達的。但總括起來,主要的不外三門:
    (一)從前後延續中去觀察,也就是透過時間觀念去觀察的。
    (二)從彼此依存中去觀察,也就是透過空間觀念(或空間化、平面化的)去觀察的。
    (三)直觀事事物物的當體。
這猶如物質的點、線、面一樣;而甚深智慧是從豎觀前後,橫觀彼此,直觀自體去體認,而通達一切法性──空或寂滅性。

[37]1《中論》卷11 觀因緣品〉: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大正302b18-19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64-65
「如」一切「諸法」的「自性」是「不在於緣中」的,所以決沒有從自性生的。因緣和合的存在,是由種種的條件所生起。自性卻是自成的,本來如此的。自性與緣生,不相並立。所以凡是自性成的,決不假藉眾緣;凡是眾緣生的,決無自性。一切法依眾緣而存在,所以就否定了自性有。
沒有自性,當然沒有從自性生了,自性生尚且不可得,他性生當然不成。這因為,他性實際就是自性,從彼此互相對立上,說此是自性,說彼是他性。如在他法的自體看,還是真實獨存的自體。所以說:「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
2)《中論》卷315 觀有無品〉:
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大正3019c22-23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 pp.247-248
說有性,不出自性、他性、或非自他性的三者。說無性,外人或以為一切都沒有,或以為壞有成無。眾生妄見,不出此四句。現在先觀自性有不成。本頌以眾緣生的事實,破他有自性。所以這裡所破的主要對象,是佛法中的有所得學者。有所得的大小乘學者,以為十二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自相有的緣起法,是實有實無的。所以破斥道:既承認諸法是因緣和合生,那就不能說他有自性;因緣有與自性有的定義,根本是不相吻合的。『自性』,依有部的解說,與自體、自相、我,同一意義。承認自體如此成就的,確實如此的(成、實)自性,就不能說從眾緣生。凡從眾緣生的,即證明他離卻因緣不存在,他不能自體成就,當然沒有自性。所以說:「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假定不知自性有與因緣有的不能並存,主張自「性」有或自相有的法,是「從眾緣出」的。承認緣起,就不能說他是自性有,而應「名」之「為」所「作法」;這不過眾緣和合所成的所作法而已。一面承認有自性,一面又承認眾緣所作成,這是多麼的矛盾!
3)《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為見諸法,無因亦無緣。(大正3033b1-2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460
假使,你「見」到「諸法」是「決定有」實自「性」的,那所「見」到的一切「諸法」,就是「無因」「無緣」而有的。諸法有自性,就是自體完成的,本來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這自然就失卻因緣了。自性見者,推論為有自性才可成立一切,這是不解緣起法所生的錯誤。他們是離現象而想像實體,所以不能把握時空中的相待依存性。結果,自性有,就不成其為因緣生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