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pp.25-28)
釋厚觀(2013. 11.
9)
壹、聲聞與大乘對緣起是否為「不生不滅」之看法(pp.25-26)
(壹)「不生不滅」的緣起,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成為不共聲聞的地方(p.25)
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其中,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緣起,即使解說不同,因為《阿含經》有明顯的教證,聲聞學者還易於接受。
唯對於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免有點難於信受。
因此,這就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成為不共聲聞的地方。
(貳)各學派對緣起是否為「不生不滅」之看法(p.25)
一、說一切有部:不承認緣起不生不滅[1](p.25)
上座系的薩婆多部是不承認的。
二、經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依「唯法因果,實無作用」說(p.25)
進步些的經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他們是依「唯法因果,實無作用」[2]的見地說,還不是大乘學者說緣起不生不滅的本義。
三、大眾部:緣起是無為法,但把緣起作為離開事相的理性看(pp.25-26)
大眾部說緣起是無為法,因為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3]的。他們說緣起常住、不生不滅,而把緣起作為離開事相的理性看,也與大乘不同。[4]
關於這些,清辨的《般若燈論》[5],曾經說到。
四、中觀者:緣起即是不生不滅,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p.26)
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是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覺緣起而成佛,在此;聲聞的證入無為無生,也在此。
貳、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三乘所共證,但在發展中,成為大乘的不共之學(p.26)
這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佛法的根本深義,三乘所共證的;但在佛教教義開展的過程中,成為大乘學者特別發揮的深義,形式上成為大乘的不共之學。
一般聲聞學者以為緣起是無常生滅的,現在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經》卷上)[6],這似乎不同,成為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諍的焦點。
然依釋迦創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缘起生灭,无生的自性,无灭的自性,即不生不灭
缘起生灭,无生的自性,无灭的自性,即不生不灭
叁、不生不滅與無為涅槃之意義(pp.26-27)
(壹)不生不滅,《阿含經》是指涅槃無為(p.26)
不生不滅,《阿含經》是指涅槃無為而說的。[7]
(貳)涅槃是突破了有為生滅,在無可形容中,稱之為無為、不生不滅(pp.26-27)
佛所說的涅槃,是指那超脫了紛亂的、煩囂[9]的、束縛的一切,而到達安寧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
這一解脫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覺的完成,充滿了豐富的內容,即解脫了愚癡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為本的解脫。[10]
涅槃又稱為無為、無生(無住無滅)。因為佛稱世俗的一切為有為,即惑業所感成的,動亂、相對、束縛的生滅,是它的根本性質;突破了這種煩擾、差別、束縛的有為生滅,在無可形容、無可名稱中,即稱之為不生不滅的無為涅槃。
(叁)涅槃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從所覺的法界而說,又成為究竟的理性(p.27)
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依此為正覺所覺的法界而說,無為又成為究竟的理性。[11]
事境、理境
事境、理境
肆、聲聞行者與菩薩行者對涅槃的看法(pp.27-28)
(壹)相同點:涅槃、正覺的解脫,是菩薩、聲聞一致企圖實現的目的(p.27)
涅槃──正覺的解脫,不問菩薩、聲聞,是一致企圖實現的目的。
(貳)相異點(pp.27-28)
一、聲聞行者證得涅槃,便認為「所作已辦」而證入實際(p.27)
聲聞行者:達到了此一目的,即以為到達了究竟,「所作已辦」,更沒有可學可作的,稱為「證入實際」。
二、大乘行者雖證得無生法忍,卻進一步從大悲大願中去廣行利他(pp.27-28)
(一)舉《十地經》為證:大乘沒有把證得無生法看作究竟完成(p.27)
大乘行者,到了不動地,也同樣的體驗此一境地,但名之為「無生法忍」,而認為還沒究竟的。如《十地經》[12]第八地中說: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想要證涅槃了。佛告訴他說:「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無生法,是三乘所共證的,諸佛並不以得此法而名為如來,即說明了大乘沒有把它看作「完成了」,還要更進一步,從大悲大願中去廣行利他。
(二)舉《大智度論》為證:菩薩無生法忍是助佛道初門,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pp.27-28)
關於這點,《大智度論》卷75說:「得無生法忍、授記,更無餘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13]依於此義,故卷5說:「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14]
无生法忍是大乘的见道位,但这里的见道超越了二乘
(叁)小結 (p.28)
這可見大乘在正覺解脫的──自利的立場,並不與聲聞乘不同。
不過一般聲聞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為一切圓滿了,不能更精進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經中多責斥他。
大乘是依此聲聞極果的正覺境界──涅槃,得無生法忍,不把它看作完成,進而開拓出普度眾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
[1]
(1)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4章,第4節,〈緣起——八不緣起〉,pp.221-222。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3(大正27,116c4-23):
或復有執,緣起是無為,如分別論者。
問:彼因何故作如是執?
答:彼因經故,謂《契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覺為他開示乃廣說,故知緣起是無為法。為止彼宗,顯示緣起是有為法墮三世故,無無為法墮在三世。
問:若緣起法非無為者,如何會釋彼所引經?
答:經說因果決定義故,謂佛出世,若不出世,無明決定是諸行因,諸行決定是無明果,如是乃至生決定是老死因,老死決定是生果,法住法性是決定義,非無為義。經意如是,若不爾者,《契經》亦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色常色相,乃至識常識相,地常堅相乃至風常動相,喝梨德雞常是苦味,羯竹迦盧呬尼常是辛味」,豈五蘊等亦是無為?彼既有為,緣起亦爾,謂五蘊等自相決定說如是言,緣起亦依因果決定,作如是說。為止如是他宗異執顯示正理故作斯論。
[2]
(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1 分別界品〉:
經部諸師有作是說:如何共聚楂掣虛空?※眼色等緣生於眼識。此等於見孰為能所,唯法因果,實無作用,為順世情,假興言說眼名能見,識名能了,智者於中不應封著。如世尊說:「方域言詞不應堅執,世俗名想不應固求。」(大正29,11b1-6)
※kim idam ākāśaṃ[虛空] khādyate[破壞]?
※陳.真諦譯《俱舍釋論》卷2〈1分別界品〉:「何故共聚破空?」(大正29,171a20-21)
(2)參見唐普光述《俱舍論記》卷2(大正41,50b26-c8)。
(3)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第三章,阿毘曇之空,第三項,法體假實〉(p.197):
經部師認為作用是假有的,眼見色、識了境等,只是在因緣和合下,依世情假安立的言說。否則,你說眼根本身就具有見色的作用,那就應不待因緣,常見不息。既待因緣才能見色,可見「見色」的作用並不是眼根自體所已完成的。
(4)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p.565-566:
「唯法因果,實無作用」,是經部譬喻師的名言。勝義有的,就是剎那的因果諸行。從一一能生界性,起一一界法,可說是勝義有的。然從一一法成為所依根、所緣境而生識來說,都沒有實作用的。所以說:「五識(所)依(根、所)緣(境),俱非實有。極微一一不成所依所緣事故;眾微和合方成所依所緣事故」。這是說,不論那一極微,都沒有為所依根,及所緣的作用。為識所依所緣的事用,都是眾多極微和合而成的;和合而成的,就是假施設。不但根與境如此,識也是如此,如上座說:「識是了者,此非勝義」。識的了別,也是從依根緣境的和合中顯出,並非識有了別的自性用。經部譬喻師,肯定諸行的因果實性──界;而在依根緣境,成為認識的活動中,是沒有自性的──處門。界門的因果諸行,等於《瑜伽論》師,實有依他離言自性。而所緣境的非實有性,更直接的,為唯識無境說的先聲,與唯識學合流。
[3] 《雜阿含經》卷12(296經)(大正 2,84b14-21):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參見《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p.34-35)
[4] 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四章,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pp.220-221:
緣起與緣生,同樣的是無明、行等十二支,而意義卻顯然不同。緣生法,是無常滅盡的有為法,是緣已生──從緣所生的果法。而緣起,是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的。「法住法界」,是形容緣起的。《相應部》經作:「法定、法住,即緣性」;緣性,或譯為相依性。《法蘊足論》所引經,下文還說到:「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這些緣起的形容詞,使大眾部一分,及化地部等說:緣起是無為;《舍利弗阿毘曇論》也這樣說。這是離開因果事相,而論定為永恆不變的抽象理性。
[5] 參見龍樹菩薩造偈,分別明菩薩釋論,《般若燈論釋》卷1〈1 觀緣品〉(大正30,51c-52b)。
[6]
(1)《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大正14,541a12-23):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中觀大乘──「性空唯名論」〉,pp.131-132:
如「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大乘說一實相印,即一切法本空、本不生、本來寂滅。知一切行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我所,以無我我所執而得涅槃,是《阿含經》的一致意見。
「大乘佛法」依據一切法本不生的見地,竟說:「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是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應該說:「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壞受想行識觀識(等)無常」。不壞,是沒有變易的。不壞色等觀無常,也就是《維摩詰經》所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不生不滅,怎麼說是無常呢?《大智度論》卷22(大正25,222b-c,223b)說:
「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說三實(法印)?答曰……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其實)無相即寂滅涅槃。」
無常是念念生滅的,涅槃是不生不滅,一般每以此而看作不相同的二法。然「佛法」以無常(苦)故無我我所,以無我我所能契入涅槃。無我我所是空義,龍樹以空(即無我我所)為中心,無常故空;空即無相涅槃。以空貫通了生滅與無生滅,而有「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的結論。
[7] 《雜阿含經》卷12(293經):「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大正2,83c16-17)
[8](1)涅槃的梵語:nirvāṇa。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8:
問:以何義故,名曰涅槃?
答:煩惱滅故,名為涅槃。復次,三火息故,名為涅槃。復次,三相寂故,名為涅槃。復次,離臭穢故,名為涅槃。復次,離諸趣故,名為涅槃。復次,槃名稠林,涅名為出,出蘊稠林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為織,涅名為不,以不織故,名為涅槃。如有縷者,便有所織,無則不然,如是若有業煩惱者,便織生死,無學無有業煩惱故,不織生死,故名涅槃。復次,槃名後有,涅名為無,無後有故,名為涅槃。復次,槃名繫縛,涅名為離,離繫縛故,名為涅槃。復次,槃名一切生死苦難,涅名超度,超度一切生死苦難故,名涅槃。(大正27,147b6-18)
[9] 煩囂:喧擾,嘈雜。(《漢語大詞典》(七),p.195)
[10]《雜阿含經》卷18(1478經):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大正2,126b2-4)
(參見《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374)
[11]《空之探究》,第3章‧第2節〈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5:
(一)果:無生、無滅、無染、寂滅、離、涅槃:《阿含經》以來,就是表示涅槃(果)的。
(二)行: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出世空性」與「無相界」,《阿含經》已用來表示涅槃。三解脫是行門,依此而得(解脫)涅槃,也就依此來表示涅槃。
(三)理境:真如、法界、法性、實際。實際是大乘特有的;真如等在《阿含經》中,是表示緣起與四諦理的。到「中本般若」,真如等作為般若體悟的甚深義。
這三類──果,行,理境,所有的種種名字,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
[12](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6〈22 十地品〉:
……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捨。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為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為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捨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一切凡夫離寂滅法,常為煩惱覺觀所害,汝當愍此一切眾生。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大正9,564b15-c14)
(2)另參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8〈26 十地品〉(大正10,199a26-b12)。
[13]《大智度論》卷75:「菩薩過聲聞、辟支佛地,得無生法忍、授記、更無餘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大正25,590c11-13)
[14]《大智度論》卷5:「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不生滅非不生滅,亦非不生滅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脫,空、非空,是等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大正25,97b25-c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