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7 April 2017

《中觀今論》020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二節 《中論》為《阿含》通論考
pp.17-24
釋厚觀2013. 10. 26
壹、《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pp.17-23
《中论》与《阿含经》有共通处
《中论》贯通《阿含经》与《般若经》等大乘经

(壹)龍樹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掘發《阿含經》的真義p.18
探求龍樹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主要的當然在《中論》。《中論》的中道說,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1]廣博的理論,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掘發《阿含經》的真義。
這是說:緣起、空、中道,固然為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但這不是離了《阿含經》而獨有的,這實是《阿含經》的本意,不過一般取相的小乘學者沒有悟解罷了。
所以,《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

(貳)從三方面說明《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pp.18-19
這種說法,不要以為希奇,可從三方面去加以說明:

一、從引證的聖典來說明pp.18-19
(一)《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pp.18-19
一、《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2]
1、〈11觀本際品〉p.18
11觀本際品〉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3],這出於《雜阿含經》卷 10266經等)說:「無始生死……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4]生死無始的教說,龍樹引歸「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5]的空義。
2、〈13觀行品〉p.18
13觀行品〉說:「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6]以有為諸行為由妄取而成的虛誑──即虛妄相,以涅槃為不虛誑,是《阿含經》所說的。
但龍樹以為:虛妄即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7]
3、〈15觀有無品〉p.19
15觀有無品〉說:「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8]這出於《雜阿含經》[9],已經引述過。[10]
離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為《中論》重要的教證。
4、〈24觀四諦品〉p.19
24觀四諦品〉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11]這如《增一阿含經》卷10說:「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12]
各部廣律,在梵天請法前,都有此說。[13]
5、〈24觀四諦品〉p.19
24觀四諦品〉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14]見緣起法即見佛,出於《增一阿含經》卷28須菩提見佛的教說。[15]
見緣起法即見四諦,出於《中阿含經》卷7《象跡喻經》。[16]
6、〈25觀涅槃品〉p.19
25觀涅槃品〉說:「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17]這如《雜阿含經》卷9249經)說:「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18]

(二)龍樹的本義,並非破斥一切,而是成立四諦、三寶、世出世一切法p.19
《阿含經》的本義,一般聲聞學者不能深識,專在名相上取執,所以龍樹與他們論辯,似乎龍樹在極力破斥小乘,而不知是為了成立《阿含經》的真義,成立四諦、三寶、世出世一切法。

二、從《中論》的內容來說明pp.20-22
(一)《中論》所討論的都是「阿含」、「阿毘達磨」的法義 [19]p.20
二、從《中論》的內容去看,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對象,參考古典的阿毘曇,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顯出瞿曇緣起的中道真義。

(二)分析《中論》27品之內容pp.20-22
這不妨略為分析:
1、初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p.20
1觀因緣品〉,觀「緣生」的不生(滅)。〈2觀去來品〉,觀此諸行的「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此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不生」與「不去」。

2、第3品~第27品:別觀四諦pp.20-22
此下別觀四諦。
1)世間苦諦的中道:第3品~第5p.20
3觀六情品〉、〈4觀五陰品〉、〈5觀六種品〉,即觀察六處、五蘊、六界的世間法。這三者的次第,依《中阿含經》卷34[20]。古典的《舍利弗阿毘曇》[21]、《法蘊足論》[22],也都與此相合。
〈觀六情品〉中說:「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緣,云何當得有?」從內六處、外六處,引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愛──六六法門,再說到四取等[23],這是《雜阿含經‧六處誦》中常見的緣起說[24]
见:能见的六处 -  眼耳鼻舌身意
可见:可见的外六处 -  色身香味触法
識:眼识、识、识、识、识、
這三品,論究世間──苦的中道。

2)世間集諦的中道:第6品~第17pp.20-21
A、〈6觀染染者品〉p.20
  6觀染染者品〉,論煩惱的相應。
相應:心、心所法相应
B、〈7觀三相品〉p.20
7觀三相品〉,明有為──煩惱所為的生住滅三相。
在蘊、處、界以後,說明「相應行」與「不相應行」的三相,本於阿毘曇論的次第;如《阿毘曇心論》。[25]
C、〈8觀作作者品〉、〈9觀本住品〉、〈10觀然可然品〉pp.20-21
8觀作作者品〉、〈9觀本住品〉、〈10觀燃可燃品〉,明作者、受者的不可得,這更是《阿含經》的根本論題了。
與上二品合起來,即是論究惑招有為,與作即受果的道理。
9觀本住品〉本住:神我的别名, 藏译:受受者品

D、〈11觀本際品〉p.21
11觀本際品〉,引經以明生死本際不可得。[26]
E、〈12觀苦品〉p.21
12觀苦品〉,說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是依《雜阿含經》12302經)阿支羅迦葉問等而作的。[27]《十二門論》的〈觀作者門〉[28],也引此經以明空義。
F、〈13觀行品〉p.21
              13觀行品〉,明無常諸行的性空,進而空亦不可得。
G、〈14觀合品〉p.21
14觀合品〉,明(根境识)三和合觸的無性。[29]
H、〈15觀有無品〉p.21
15觀有無品〉,從緣起法的非有論到非無,這是依《化迦旃延經》[30]說的。
I、〈16觀縛解品〉p.21
16觀縛解品〉,從生死流轉說到還滅,從繫縛說到解脫。
J、〈17觀業品〉p.21
17觀業品〉,更是生死相續中的要義。
從〈6觀染染者品〉到此,共有十二品,論究世間集的中道

3)世間滅諦的中道:第18品~第25pp.21-22
A、〈18觀法品〉p.21
18觀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現證。無我無我所,為能見法性的觀門,這是《阿含經》的要義。所契入的諸法實相,即緣起的寂滅,即聲聞與辟支佛所共證的。
B、〈19觀時品〉、〈20觀因果品〉、〈21觀成壞品〉p.21
19觀時品〉、〈20觀因果品〉、〈21觀成壞品〉,分別說明三世、因果與得失。這是當時內外學者重視的論題,特別是修行歷程中的要題;如要經過多少時間,怎樣的從因到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壞。
C、〈22觀如來品〉pp.21-22
22觀如來品〉,如來為創覺正法的聖者,超越常無常四見、邊無邊四見、有見與無見,這都是《阿含經》十四不可記[31]的意義。
十四无记:无记:默然置答,放置不答
佛回答问题:1)肯定答 2)否定答 3)反问答 4)默然置答,放置不答
D、〈23觀顛倒品〉p.22
23觀顛倒品〉,明所破的顛倒,否定三毒、染淨、四倒[32]的實性,歸結到「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33]的緣起還滅。
E、〈24觀四諦品〉p.22
24觀四諦品〉,明所悟的諦理,批評實有論者的破壞四諦、三寶,引證《阿含經》,成立「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34]的自宗。
F、〈25觀涅槃品〉p.22
25觀涅槃品〉,發揮《雜阿含經》卷12293經)所說「一切取(受)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35],是「無為」法的真義,說明無為、無受的涅槃。「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36],「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37]等,掃盡十四不可記的戲論。
從〈18觀法品〉到此,論究世間集滅的中道。

4)世間道諦的精義:第26品~第27p.22
A、〈26觀十二因緣品〉p.22
26觀十二因緣品〉,全依《阿含經》義。
B、〈27觀邪見品〉p.22
27觀邪見品〉,即破除我及世間常無常、我及世間邊無邊的邪見,明我法空。
正觀緣起,遠離邪見,這二品即論究世間滅道的精義。

三、從八不的根據來說明pp.22-23
(一)《中論》歸敬頌的八不中道,淵源於《阿含經》[38]p.22
三、從《中論》開首的歸敬頌[39]來說:緣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論》以中為名,即以八不顯示中道。

(二)別述pp.22-23
1、不常不斷,2、不一不異pp.22-23
不常不斷的中道[40]、不一不異的中道[41],出於《阿含經》,上來都曾引證過。
3、不來不去p.23
不來不去,在《雜阿含經》的《第一義空經》[42],也曾說到。在顯示緣起的有因有果而無作無受時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這即是在緣起的生滅中,指出不來不去的中道。
4、不生不滅p.23
不生不滅,據《阿含經》義[43],指無為法而說。無為法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無為即涅槃寂滅,即緣起的寂滅性。[44]

(三)龍樹將八不的緣起說歸功於瞿曇,可見與《阿含經》有密切的關係p.23
龍樹以此八不的緣起說,為止息戲論而寂滅的第一教說:「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45]歸功於瞿曇,這也可見與《阿含經》的關切[46]了!

四、小結p.23
這樣,從引證的聖典看從本論的內容看,從八不的根據看,都不難看出《中論》的意趣所在。

貳、《大智度論》抉發《阿含經》之深義pp.23-24

(壹)《大智度論》解說八不的第一義悉檀,是三乘所共的p.23
龍樹的思想,不僅《中論》如此,《大智度論》也還是如此。他解說八不的第一義悉檀,是三乘所共的。[47]
《大智度論》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引《眾義經》[48]──漢譯名《義足經》,即《義品》,巴利藏攝在《小部》裏。

(貳)《大智度論》廣引《阿含經》成立我法皆空p.23
又如三門[49]中的空門,廣引《阿含經》來成立我法皆空(《大智度論》卷18[50]
31中,也引七經[51],證明聲聞藏的法空。

(叁)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pp.23-24
所以,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大智度論35[52],但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
所以「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大智度論》卷4[53]。「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54](《大智度論》卷26)。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

叁、結論p.24
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與聲聞學者辨詰[55]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56]於緣起中道的磐石[57]

附錄:《中論》之大科分判(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45-46


    ┌標宗………………………… (最初二頌)…………  
    │  ┌總觀┬觀集無生………………………………┴   01
    │  │   └觀滅不去……………………………   02
    │  │      ┌…………………………………   03
    │  │  ┌觀世間┼…………………………………   04
    │  │  │   └…………………………………   05
    │  │  │         ┌染則生┬………觀 染染者 06
全論組織┤  │  │    ┌惑業所生┤   └………   07
    │顯義┤  │    │    │   ┌………觀 作作者 08
    │  │  │    │    └作則受┼………   09
    │  │  │    │        └………觀 燃可燃 10
    │  │  │觀世間集┤生死流轉┬無三際…………   11
    │  │  │    │    └非四作…………觀     12
    │  │  │    │    ┌諸行……………觀  行  13
    │  │  │    │    │觸合……………觀  合  14
    │  └別觀┤    └行事空寂┤有無……………   15
    │     │         │縛脫……………   16
    │     │         └行業……………觀  業  17
    │     │    ┌現觀…………………………觀     18
    │     │    │  ┌………………………觀    19
    │     │觀世間滅┤向得┼………………………   20
    │     │    │  └………………………   21
    │     │    │    ┌人………………   22
    │     │    └斷證──┤ ┌……………   23)   (所破)
    │     │         └法┼……………   24(所观)
    │     │           └……………   25(所证)
    │     └觀世間滅道┬正觀緣起…………………十二因緣26
    │           └遠離邪見………………┬   27
    └結讚…………………………………(最後一頌)…┘





[1] 深邃:精深,深奧。(《漢語大詞典》(五),p.1433

[2] 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p.211-212

[3]1)《中論》卷211觀本際品〉:「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大正3016a8-9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209
釋尊在經上說:「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本際不可得。」
什麼叫本際?為什麼不可得?本際是本元邊際的意思,是時間上的最初邊,是元始。眾生的生死流,只見他奔放不已,求他元初是從何而來的,卻找不到。時間的元始找不到,而世人卻偏要求得他。約一人的生命說,是生命的元始邊際;約宇宙說,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現象中,尋求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永不可得。

[4]《雜阿含經》卷10266經):
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大正269b5-7

[5]1)《中論》卷211觀本際品〉:「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大正3016b8-9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215
先有生後有死的「初」,生了以後有死的「後」,以及生死同時的「共」,都「是」「不然」的,那就該了解生死的無自性空,生死的本來寂滅,怎麼還要作無益的「戲論」,說「有生老死」的實性?外人雖然熟讀佛說的『生死本際不可得』,其實何嘗了解了生死?生死尚且不了解,了脫生死,那更是空談了!

[6]1)《中論》卷213觀行品〉(青目釋):
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虛誑。
虛誑者,即是妄取相;第一實者,所謂涅槃,非妄取相。以是經說故,當知有諸行虛誑妄取相。(大正3017a27- b2
2參見Suttanipāta(《經集》),739
此苦須當知,虛偽破壞法,此智觸衰滅,認斯可離貪,諸受滅盡故,無愛故寂滅。雲庵譯,《小部經典》(二),《漢譯南傳大藏經》27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84年,p.205
知道這是痛苦,一再接觸虛妄之物和毀滅之物,目睹一切消失,便厭惡諸受。比丘滅寂諸受,毫無欲望,達到徹底平靜。郭良鋆譯,《巴利文經典──經集》,佛陀教育中心,1999年,p.139
3參見Suttanipāta(《經集》),757
愚者如所思,由思為所異。愚思成虛妄,暫法虛妄法。雲庵譯,《漢譯南傳大藏經》27冊,p.211
因爲他們認爲這樣那樣,實際並非如此;因爲這對於他是虛妄的,虛妄的事物變化無常。郭良鋆譯,《巴利文經典──經集》,p.145
4Suttanipāta(《經集》),758
涅槃非妄法,諸聖知真實。彼等解真實,無愛故寂滅。雲庵譯,《漢譯南傳大藏經》27冊,p.211
聖人真正懂得涅槃不虛妄,他們洞悉真實,沒有欲望,達到徹底平靜。郭良鋆譯,《巴利文經典──經集》,p.145
5)參見《雜阿含經》卷10265經):「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大正269a18-b2

[7] 《中論》卷213觀行品〉(青目釋):
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
若妄取相法即是虛誑者,是諸行中為何所取?佛如是說,當知說空義。
問曰:云何知一切諸行皆是空?
答曰:一切諸行虛妄相故空,諸行生滅不住,無自性故空。諸行名五陰,從行生故。五陰名行,是五陰皆虛妄無有定相。(大正3017b3-10

[8]《中論》卷315觀有無品〉(大正3020b1-2)。

[9]1)《雜阿含經》卷12301經):「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大正285c21-28
2)《雜阿含經》卷10262經):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66c25-67a9

[10] 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p.7-8
正見為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完成。正見人生的實相,佛在處處經中,也即說之為中道或中法。如《雜阿含經》(大正藏編號二六二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明世人不依於有,則依於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折中於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釋迦所說者,為緣起法,依於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11] 《中論》卷424觀四諦品〉(大正3033a14-15)。

[12] 《增壹阿含經》卷1019勸請品〉:「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大正2593a25-29

[13]
     (1)《長阿含經》卷1(第1經)《大本經》(大正18b15-c1)。
2)《雜阿含經》卷10272經)(大正271c14-72a1)。
3)《雜阿含經》卷441188經)(大正2321c18-322a27)。
4)《四分律》卷32(大正22786c15-787b4
5)《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大正22103c8-104a11)。
6)《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2(大正23510b29-c10)。
7《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5(大正24126b

[14]《中論》卷424觀四諦品〉(大正3034c 6-7)。

[15]1)《增壹阿含經》卷2836聽法品〉:「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大正2708a17-20
2)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212
24觀四諦品〉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如《稻經》說。
3)《佛說稻經》:「今日世尊睹見稻芉而作是說:汝等比丘,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大正16816c24-25
4)稻稈經:梵名Śālistamba。全一卷。譯者不詳。又作稻芊經、稻[/]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係彌勒應舍利弗之請,宣說因緣生法有內因緣與外因緣二種,並以稻芊之由種生芽、由芽生葉,乃至由華生實,比喻十二因緣之次第生起。三國吳之支謙所譯之《了本生死經》、唐代不空所譯之《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北宋施護所譯之《大乘舍黎娑擔摩經》,皆為本經之別譯。(《佛光大辭典》(七),p.6118.1

[16]《中阿含經》卷730經)《象跡喻經》:「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大正1467a9-10

[17]《中論》卷425觀涅槃品〉:「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大正3035b14-15

[18]《雜阿含經》卷9249經):
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如尊者所說,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此語有何義?」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耶?此則虛言。無餘耶?此則虛言。有餘無餘耶?此則虛言。非有餘非無餘耶?此則虛言。若言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大正260a12-21

[19] 參見《空之探究》,pp.212-213

[20]《中阿含經》卷34136經)《商人求財經》(大正1644c11-645b1)。

[21]《舍利弗阿毘曇》卷11入品〉(大正28525c3-534b4),卷22界品〉(大正28534b10-543c29),卷33陰品〉(大正26543a6-552c8)。

[22]《法蘊足論》卷1018處品〉(大正26499c25-500c25),卷1019蘊品〉(大正26500c26-501b24),卷10-1120多界品〉(大正26501b24-505a8)。

[23]
     (1)《中論》卷13觀六情品〉(大正306b9-10)。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08-109
從自性見根可見境的沒有,影響到從根境和合所生起的一切法,都無從建立。《阿含經》說:「內有眼根,外有色法,根境二合生識,識與根境三和合觸,觸緣受,受緣愛。」這從根境而起的識、觸、受、愛四法,是心理活動的過程,都是要依根境的和合,才得發生。現在既沒有「見」與「可見」的自性,那能依的「識等四法」當然也無有了。經上說有六六法門:就是六根,六境,六識,六觸(眼根所生觸,耳根所生觸……意根所生觸),六受(眼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六愛(眼受所生愛……意受所生愛)。這就是說十二緣起中現實生命活動的一系:識是識,境是名色,根是六處,觸就是觸,受就是受,愛就是愛,這可見十二緣起的因果連繫,是以六根為中心的。他是前業感得的有情自體,依著他,又有煩惱業力的活動,招感未來的果報。愛,已到達了煩惱的活動,愛著生命與一切境界,再發展下去,就是取。取有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取」。因了愛的染著繫縛,由染著而去追求執著,就是取。因愛取煩惱的衝動,造種種非法的身語惡業;縱然生起善業,也總是在自我的執著下,是有漏的生死業。業是身心活動而保存的功能,所以十二支中叫做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種「諸緣」的因果相生,因根本(根境)的不成,都不能成立,所以說「云何當得有」?從緣起無自性的見地來看,自性有的十二有支,都不可得

[24]
    (1《雜阿含經》卷12304經)(大正286c24-87a8)。
2)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p.383-384

[25] 參見《阿毘曇心論》卷12 行品〉大正28810b17-812a16)。

[26]《雜阿含經》卷1026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諸比丘!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如是,比丘!愚夫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諸比丘!隨色轉、隨受轉、隨想轉、隨行轉、隨識轉。隨色轉故,不脫於色,隨受、想、行、識轉故,不脫於識。以不脫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故,不隨識轉。不隨轉故,脫於色,脫於受、想、行、識,我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269b4-c1

[27]《雜阿含經》卷12302經):「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86a5-b4

[28]《十二門論》卷110觀作者門〉(大正30165c7-166c17)。

[29] 參見《雜阿含經》卷8273經):「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大正272c8-12

[30]1《雜阿含經》卷10262經)(大正266c25-67a9)。
2)《雜阿含經》卷12301經)大正285c21-28
3)《中論》卷315觀有無品〉:「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大正3020b1-2

[31]1)十四無記:1世間常,2世間無常,3世間亦常亦無常,4世間非常非無常;5世間有邊,6世間無邊,7世間亦有邊亦無邊,8世間非有邊非無邊;9如來死後有,10如來死後無,11如來死後亦有亦無,12如來死後非有非無;13命與身一,14命與身異。
2參見《雜阿含經》卷34968經)(大正2248c18-249a15)。

[32]《大智度論》卷311序品〉:「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大正25285c25-28

[33]《中論》卷423觀顛倒品〉:「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大正3032a26-27

[34]《中論》卷424觀四諦品〉:「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3034c6-7

[35]《雜阿含經》卷12293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大正283c13-21

[36]《中論》卷425觀涅槃品〉(大正3035c23

[37]《中論》卷425觀涅槃品〉(大正3036a27

[38] 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p.210-211

[39]《中論》卷11觀因緣品〉(大正301b11-14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40]
    (1)《雜阿含經》卷12300經):「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285c10-15
2)《雜阿含經》卷3496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有我耶?」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爾時,婆蹉種出家作是念:「我已三問沙門瞿曇,而不見答,但當還去。」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2245b9-25

[41]《雜阿含經》卷12297經):「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大正284c20-25

[42]《雜阿含經》卷13335經):「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292c16-24
    除俗数法:除不是除了是唯有的意思

[43]《雜阿含經》卷12293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大正283c13-17

[44] 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211:「中道的不生不滅,《阿含經》約無為──涅槃說。涅槃是苦的止息、寂滅,在《阿含經》中,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闡明的。

[45]《中論》卷427觀邪見品〉(大正3039b25-26

[46] 關切:1.關係,關連。2.關係密切。(《漢語大詞典》(十二),p.156

[47]《大智度論》卷1:「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於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大正2560c7-10

[48]1)《大智度論》卷11 序品〉:
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生諸戲論;若此是淨智,無非淨智者。」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大正2560c13-61a3
 2Lamotte 教授認為《大智度論》此處所引的三個詩頌大致相當於巴利「義品」第12經《小積集經》(Cūlaviyūhasutta)之前五節(Suttanipāta, v.878-882)。(參見Lamotte, p.40, n.1
但印順法師認為《大智度論》此處所引,相當於巴利「義品」(《經集》全部偈頌的數目)第796880881偈。(參見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820

[49]1)三門:蜫勒門、阿毘曇門、空門。參見《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2a29-194b1)。
2蜫勒門,參見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p.15-18

[50]1)《大智度論》卷18
           空門者,生空、法空。如《頻婆娑羅王迎經》中,佛告大王:「色生時但空生,色滅時但空滅。諸行生時但空生,滅時但空滅。是中無吾我,無人、無神,無人從今世至後世,除因緣和合名字等眾生,凡夫愚人逐名求實。」如是等經中,佛說生空
法空者,如《佛說大空經》中,十二因緣,無明乃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誰老死」,皆是邪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亦如是。若有人言「身即是神」,若言「身異於神」,是二雖異,同為邪見。佛言:「身即是神,如是邪見,非我弟子;身異於神,亦是邪見,非我弟子。」是經中,佛說法空。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如是。
復次,《佛說梵網經》中,六十二見:若有人言「神常,世間亦常」,是為邪見;若言「神無常,世間無常」,是亦邪見;「神及世間常亦無常」、「神及世間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見。以是故,知諸法皆空,是為實。……
是時佛說〈義品〉偈
各各謂究竟,而各自愛著,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
是人入論眾,辯明義理時,各各相是非,勝負懷憂喜。
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是故有智者,不隨此二法。
論力汝當知,我諸弟子法,無虛亦無實,汝欲何所求?
汝欲壞我論,終已無此處,一切智難勝,適足自毀壞!
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大正25192c21-193c1
※《頻婆娑羅王迎經》,參見《增一阿含經》卷2634等見品〉(5經)(大正2694a20-697a11),《中阿含經》卷11(第62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大正1497b04-499a02),《佛說頻婆娑羅王經》(大正1825a23-826c21)。
※《大空法經》,參見《雜阿含經》卷14297經)(大正284b10-85a10)。
※《佛說梵網經》,參見《長阿含經》卷1421經)《梵動經》(大正189c19-94a12),《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正1264a23-270c22)。
《義品》:《經集‧義品‧波須羅經》(824834偈)(日譯南傳24pp.320-324),《佛說義足經》卷上〈8勇辭梵志經〉(大正4179c4-180a12)。
2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24節〈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pp.92-98

[51]1)《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5b22-c5)。
2)《大智度論》卷31所引七經:
      1、《先尼梵志經》:《雜阿含經》卷5105經)(大正231c15-32c1)。
      2、《義品》(強論梵志):《經集‧義品‧波須羅經》824-834偈)(日譯南傳24pp.320-324),《佛說義足經》卷上8勇辭梵志經〉(大正4179c4-180a12)。
      3、《大空〔法〕經》:《雜阿含經》卷12297經)(大正284c11-85a10)。
      4、《羅陀經》:《雜阿含經》卷6122經)(大正240a4-18)。
      5、《筏喻經》:《中阿含經》卷54200經)《阿梨吒經》(大正1764b18-c14)。
      6、《波羅延經》:《經集‧彼岸道品》(日譯南傳24pp.370-436)。
      7、《眾利經》:《經集》的《義品》〈第一八偈經〉(796-803偈)(日譯南傳24, pp.310-312)。
3)《空之探究》,第2章‧第4節〈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pp.98-101

[52]
    (1)《大智度論》卷35:「以舍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脫故,與諸佛、菩薩等,而佛不聽。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與虛空等;以是故,佛重質其事。(大正25322a8-11
2)《大智度論》卷79:「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大正25618c14-17
3)《大寶積經》卷11243普明菩薩會〉:「迦葉!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甚多為力無量亦復如是。」(大正11634b23-26

[53]《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5b18-19

[54]《大智度論》卷26:「佛法二種說: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大正25254a14-16

[55] 辨詰:2.辯難詰問。辨,通。(《漢語大詞典》(十一),p.497

[56] 樹:樹立,建立。(《漢語大詞典》(四),p.1299

[57] 磐石:厚而大的石頭。比喻穩定堅固。(《漢語大詞典》(七),p.109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