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pp.52-57)
釋厚觀(2013.
11.30)
壹、如何論證、觀察、體證中道實相(pp.52-53)
上來說中道是諸法的如實相,是無作無為本來空寂的,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1]
這離一切能所相待,唯證方知的中道實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論證,以觀慧去觀察呢?
因明的方法論,不能探究深理;中觀的方法論,又焉能觀得到真理?
依語言文字及觀慧去觀察離言的實相,這是極重要的問題。
現在,就以現量[2]、比量、至教量──也名聲量[3]或聞量的三量去說明。
貳、聞量(至教量):文字般若(pp.53-54)
(壹)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p.53)
修學佛法以及中觀,初步應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
所聽聞的,雖不是諸法的實相,但這名言章句,是佛、菩薩體證實相,為應眾生可能了解的機宜而建立的;我們依此方便,可以漸次昇進,以到達與佛同樣的證悟。
(貳)以純正的信心聽聞正法──佛菩薩體證實相的法界等流(p.53)
佛所說的正法,稱為「法界等流」[4],這並非與中道實相──法界無關,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卻確有標指明月的作用。
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須具有純正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聖先賢的指示。
(叁)聽聞正法的重要性(pp.53-54)
一、尋求正理、學習世俗的學識技能都需要聽聞(pp.53-54)
要知道:不單是對於尋求正理需要聽聞(此聽聞,實不僅是用耳聞的。如說:「般若從三處聞:從佛聞、弟子聞,及經典聞」[5]。所以這是包含聽受師友的教授,以及自己從經典中去參研),就是世俗的學識、技能,也沒有不需要聽聞的。
小孩以父母的是非為是非,學生以師長的指示為正鵠[6]。即成年後自己得來的知識、技能,雖不從父母師長處得來,一部分為自己經驗的發見,因而修正父母、師長的意見;然而主要的,還是由於社會共同思想的熏陶得來。所有的知識,十九[7]從聽聞得來;聽聞得來的正確知識,即是聞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從流行於社會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轉傳來的教導。
二、以清淨心多聞熏習的文字般若,是修學佛法的始基(p.54)
我們於佛法以及中觀的認識,就必須從聽聞正法入手。這在三種般若[8]中,稱為文字般若。
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於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於甚深的佛法有所了解。
離此至教量而專談現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世間的正確知識,雖無不合於現量及比量,然我們所有的一切知識,決非一一經過現量與比量的證明。如對於古代傳來以及現代的社會思想,概不輕信而一一要經過自己的現比證成而後信仰,這是怎樣違反世間的現實?
所以聞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缺點,但永遠是修學佛法的始基[9]。
叁、比量:觀照般若(pp.54-56)
(壹)比量:以「思慧」為主而兼攝聞慧、修慧的實際觀察階段(pp.54-55)
由聽聞正法,進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10]即從聞而思,以便從思而到達修證;[11]即以思慧為主而兼攝聞慧、修慧──實際觀察的階段,名為比量。中道的正見,即由比量而來。三種般若中,此即觀照般若。[12]
(貳)簡別「中觀的觀慧」與「因明論理方式」的不同(p.55)
觀慧的尋思、抉擇、審察階段,如為世俗事相的觀察,不淨觀、慈悲觀等,即因明式的論理方式,也是可用的;
但在探究究極真理的抉擇、觀照,那非使用中觀的方法不可。
中觀法,不是從形式的差別去考察,而是從內容的彼此關涉中去考察;是從緣起法──內在相依相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觀察的。
(叁)「隨順世俗的中觀法」與「隨順勝義的中觀法」(pp.55-56)
一、略說(p.55)
(一)隨順世俗的中觀法:從緣起到緣生(p.55)
由緣起法以觀察無自性的因果事相,即從緣起到緣生,[13]這是隨順世俗的中觀法。
(二)隨順勝義的中觀法:從緣起到寂滅(p.55)
依緣起法以觀察法法無自性的本性,洗淨眾生的一切錯謬成見,即從緣起到寂滅,這是隨順勝義的中觀法。
二、中觀的方法論(pp.55-56)
(一)隨順世俗的中觀法也與因明的方法不同(p.55)
隨順世俗的中觀法,是基於緣起的相依相待、相凌[14]相奪以觀察一切,也不會與因明的方法全同。
(二)隨順勝義的中觀法是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門(p.55)
1、依緣起的觀法,隨順勝義中道觀而趣入勝義(p.55)
特別是:依緣起相依相待、相凌相奪的觀法,隨順勝義的中道而傾向於勝義──「一切法趣空」的觀慧。
觀慧雖也觀察不到離言的中道勝義,而依此緣起觀,卻能深入本性空寂,成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門。[15]
2、從緣起的因果生滅,當下顯示空寂的真理(pp.55-56)
中道離一切相,但即為成立緣起的特性,中道即緣起的中道;緣起的因果生滅,當下顯示這空寂的真理。
譬如江水在峽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時它即反歸於平靜,而且直趨於大海。在這怒浪狂躍[16]時,雖未能想見海水的一味,但能順此水勢而流,即必有會歸大海的可能。
從緣起法以觀察中道,也即是如此。
(三)中觀的教法即聞思修慧,雖不是離言,而能隨順趣入離言的中道(p.56)
1、言不是義,而因言顯第一義(p.56)
文字(即總攝一切名相分別)性空即解脫相,趣入離言是不能離棄名言的。
所以說:「言不是義,而因言顯第一義。」[17]
2、破外人之執著(p.56)
有些人以為:真理離言,甚麼也不是,任何觀察也觀不到中道。於是無聞、無慧,要離一切的論法、觀法而直入中道。
那裏知道這是不能到達中道自證的,這只能陷於無想的定境而已!
3、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p.56)
唯有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是緣起而性空的方法論,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
蓮華戒在《中觀光明論》裏也說:「何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18]
「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聞思修所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19]
《中觀莊嚴論釋難》說:「何謂無自性性?謂於真實。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20]
4、結(p.56)
中觀的教法,即我們的聞思修慧,雖不是離言的,而能順流趣入離言的中道。
肆、現量:實相般若(pp.56-57)
(壹)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是為實相般若(p.56)
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三種般若中,此為實相般若。[21]
(貳)依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為方便,趨入實相般若(中觀的現證)(pp.56-57)
此實相般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達到此實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為般若,為中觀。
要到此田地[22],須依中觀的方法論。所以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為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23]
伍、結論(p.57)
聞量、比量、現量三者,在正觀真理的過程上,是有著連貫性的、必然的關係性的。忽略此點,縱以為理事圓融,而實際上必然落於兩邊!
[1] 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1章‧第2節,〈中道之意義〉,pp.10-11:
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為宗而造論。他嚴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場,對於中道的解說,也不出於中實與中正。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為主。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於名相,不落於對待。
一、不取著名相:這如《大智度論》卷六說:「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的說:「此語亦不受」。「受」即新譯的取。凡稱之為有、為無、為非有非無,都不過名言的概念。非有非無,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如以為是非有非無,這不能恰合中實的本意。所以必須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
二、不落於對待:我們所認識的、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於如實絕待的中道。如《大智度論》卷四三,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如常無常、見無見等,都是二邊。進而至於能行能證的人──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邊;甚至般若是一邊,非般若是一邊,要離此二邊行中道。這不落對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門,是順於勝義,依觀心的體悟說。
[2] 量:梵語pramāṇa 之意譯。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指認識事物之標準、根據;廣義言之,則指認識作用之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偽之標準等。又印度自古以來,在認知範疇中,一般皆將量知對象加以認識論證,泛稱為量。此量知之主體,稱為能量,或量者(梵pramātṛ);被量知之事物,稱為所量(梵prameya);量知之結果,或了知其結果,稱為量知(梵pramiti)或量果。以上三者稱為三量。(《佛光大辭典》(六),p.5293.1-5293.2)
[3](1)唐 窺基撰,《因明入正理論疏》:
諸量之中,古說或三:現量、比量及聖教量,亦名正教及至教量,或名聲量。(大正44 95b13-14)
依聖典聖說而得者曰聲量(即聖教量)。
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者,為顯法界異聲聞等。言最清淨,由佛世尊所證法界,永斷煩惱所知障故,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大正31,333c14-18)
(2)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135:
談到出世心的因緣,先要說到清淨種子的來源。清淨種子,就是正聞熏習;正聞熏習的來由,是因為聽聞最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三乘聖法從此生的法界,是本性清淨而離染顯現的,所以叫清淨法界。世尊遠離二障,親證這離言說相,不像小乘的但離煩惱障,所以最為清淨。
因大悲心的激發,憐愍救度一切苦惱有情,就從內自所證的清淨法界,用善巧的方法,宣說出來。這雖不就是法界,卻是從法界流出,是法界的流類,並且也還平等、相似。眾生聽此清淨法界等流正法的影像教,也就熏成了出世的清淨心種。
譬如某一名勝地,我們從未去過,也不曾知道;去過的人,要使大眾前往遊覽起見,就用攝影機把它映下來,公示大眾,並說明經過的山川道路。我們所看到的,當然只是這名勝的影像,並非本質,並非親歷其境,但因此我們心中就留下這名勝的影子,甚至發心前往遊歷。
正聞熏習也是這樣,清淨法界究竟是怎樣,眾生沒有親證到,但由佛陀大悲顯示出來,眾生聞此清淨法界等流的正法,也就熏習成清淨的種子了!
(3)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168:
「法界等流」:法界即諸法實相,釋尊體證的諸法實相,本是遠離名言,不能假藉言說說明的,但釋尊不說,世界即無佛法。所以釋尊祇得以言說,相似相近的把它說出來,成為與法界平等流類的佛法。
(4)印順法師,《華雨集》(一),p.279:
佛說的一切經法,是法界等流。這是說,佛證悟了清淨真如──法界,悲願薰心,起方便善巧,將自己所修,所證得的說出來。佛為眾生方便開示,演說,是從證悟法界而來的,稱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法界等流」。
[5] 《大智度論》卷18:
問曰:「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大正25,196a10-15)
[6] 正鵠:2.正確的目標。(《漢語大詞典》(五),p.304)
[7] 十九:十分之九。謂絕大多數。(《漢語大詞典》(一),p.804)
[8] 參見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3:
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三種:
(1)實相般若:《大智度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大智度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9](1)始:1.開始,開端。與“終”相對。6.根本,本源。(《漢語大詞典》(四),p.335)
(2)基:3.事物的根本。4.起始。(《漢語大詞典》(二),p.1110)
[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1:
云何法?答:寂滅涅槃。
云何隨法?答:八支聖道。
云何法隨法行?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所謂為求涅槃故修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大正27,910c12-15)
[11] 印順法師,《華雨集》(二),p.42:
龍樹說:「佛法從三處聞:從佛聞,從弟子聞,從經典聞」。
無倒的聽聞正法,能成就「聞慧」。
如所聞的正法而審正思惟,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慧」。
如法隨順法義而精勤修習,法隨法行能成就「修慧」。
聞、思、修──三慧的進修,能見諦而得預流果。
[12]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p.6-8:
觀照般若:再作三節解說:凡、外、小智之料簡:
1.世間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優美,哲學與科學的昌明,以及政治、經濟等一切,都是智慧的結晶;沒有智慧,就不會有這些建樹。但這是世間的,利害參半的。如飛機的發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它來作戰,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於事相的,含有雜染的,不能說是般若。
2.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羅門,西歐的基督教等。他們的智慧,以人間為醜惡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個美妙的、安樂的天國。於是乎行慈善,持戒,禱告,念誦,修定等。這種希求離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捨一,沒有解脫的可能,不能說是般若。
3.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解脫生死,可以稱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經》所說的般若。
大乘的諸法實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離此三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轉化:《大智度論》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如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我法無性入門,所以名為空觀或空慧。不過,這時的空慧還沒有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就轉名般若;所以《大智度論》說:「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圓滿,即名為無上菩提。所以說:「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一切種智。羅什說:薩婆若即是老般若。約始終淺深說,有此三名,實際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讀書即名學生,長大務農作工又名為農夫或工人。因此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般若、方便之同異: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大智度論》比喻說: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煉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菩薩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如通達諸法空性,即能引發無方的巧用,名為方便。經上說:「以無所得為方便」。假使離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為方便了!所以,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般若側重於法空的體證;方便側重於救濟眾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濟眾生。《大智度論》這樣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13] 「緣起、緣生」,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3章‧第4節,〈緣起之綜貫性〉,pp.37-39。
[14] 凌:2.侵犯。4.壓倒,勝過。(《漢語大詞典》(二),p.414)
[15]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452:
涅槃與第一義二者,依空性說,沒有差別的;約離一切虛妄顛倒而得解脫說,涅槃是果,勝義是境。勝義,不唯指最高無上的真勝義智,如但指無漏的勝義智,那就與世俗失卻連絡。所以,解說性空的言教,這是隨順勝義的言教;有漏的觀慧,學觀空性,這是隨順勝義的觀慧。前者是文字般若,後者是觀照般若。這二種,雖是世俗的,卻隨順般若勝義,才能趣入真的實相般若──真勝義諦。如沒有隨順勝義的文字般若,趣向勝義的觀照般若,實相與世俗就脫節了。所以本文說,依世俗得勝義,依勝義得涅槃。因為如此,實相不二,而佛陀卻以二諦開宗。
[16](1)狂:4.躁率,激進。15.猛烈。(《漢語大詞典》(五),p.13)
(2)躍:1.跳躍。(《漢語大詞典》(十),p.564)
[17] 參見隋 吉藏,《中觀論疏》卷10:
世俗雖是二,不實,但要因世俗為方便得顯第一義耳。如理雖無三,要因三為方便得悟一。問:「云何世俗為方便耶?」
答:「一切言皆是世俗,因世俗言得無言,故以無言言為世俗,言無言為第一義也。」(大正42,151a21-25)
[18] 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p.403:
如《中觀光明論》云:「何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此義除此,餘人不能向餘引故」。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p.469:
如《中觀光明論》云:「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聞、思、修所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是此之勝義故,現與不現而有差別。由彼增上知一切法,皆為無生,故說勝義無生者,是說彼等由正知故,生皆不成。」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p.469:
《中觀莊嚴論釋難》云:「何謂無自性性?謂於真實。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真實義相觀察即空,由此宣說真實及勝義。」
[21](1)《大智度論》卷18:
云何是諸法實相?……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正25,190b10-18)
(2)《大智度論》卷43:
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常住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非聲聞、非天人所作,何況其餘小眾生!……般若波羅蜜,空故無所有,常、無常等諸觀,求覓無定相,故不可得。(大正25,370
a21-b15)
(3)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p.3-6:
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實相是離一切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大智度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這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凡夫的所知所見,無不為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這種虛誑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從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畢竟寂滅中,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與緣起相,無不是如實的。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所以,經論所說的實相,每側重於如實空性、無性。要見性相、空有無礙的如實相,請先透此「都無所得」一關──迷悟的關鍵所在。
實相──約理性邊說,是空還是有?《中論》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實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語言可表達,這如何可以說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諍論?然而,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所以不應離文字而說實相。同時,不假藉言說,更無法引導眾生離執而契入,所以「不壞假名而說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論》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末句,或譯「諸法之實相」。眾生的不能徹悟實相,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為色聲的本質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於這一根本的執見,即為生死根本。所以,經中所說的實相,處處說非有,說自性不可得。本經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高揚此實相無相的教說,尊為「不二解脫之門」。即是說:實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離執」的教意說,實相是順於「空」的;但不要忘卻「為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餘人作,是般若所證的。
有人說:實相為超越能所的──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
依《大智度論》說:「觀是一邊,緣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離此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纔能與實相相應。實相,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像為「所」邊。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離執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為「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麼「所證」與「真心」可說!
[22] 田地:4.地步,程度。(《漢語大詞典》(七),p.1269)
[23] 中觀的方法論:以信順中觀教為本(聞量之文字般若),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比量之觀照般若),以趨入中觀的現證(現量之實相般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