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9 April 2017

《中觀今論》030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pp.28-34
釋厚觀2013. 11. 9
壹、聲聞常道p.28

正覺體悟的無為、不生,是三乘聖者所共證的 ,已如上述。[1]
為了教導聲聞弟子證得此無生法,依《阿含經》所成立的教門說,主要是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此三者,印定[2]釋迦的出世法,開示世出世間的真理。此三者,是可以隨說一印,或次第說此三印的。
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實的生滅為出發點,依此而通過諸法無我的實踐,到達正覺的涅槃。這如《雜阿含》(27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3]。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為聲聞法的常道。

貳、大乘深論pp.28-29

(壹)聲聞:「所作已辦」;大乘:「利他無盡」pp.28-29
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滿利他悲願的佛教行者,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釋迦本懷而應運[4]光大的。在這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為模範,不以為「所作已辦」,而還要進一步的「利他無盡」。本著此無生無為的悟境去正觀一切,即窺見了釋迦立教的深義,因之與一般凡庸的聲聞學者不同。

(貳)聲聞學者: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出發;大乘學者: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為出發p.29
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諸法本不生」,即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為出發的。《文殊師利淨律經》說:「彼土眾生了真諦義以為元首,不以緣為第一也。」[5]
這雖在說明彼土與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實即說明了佛教的原有體系──
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出發的
應運光大的大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緣起性)為出發的[6]

叁、大乘佛法與釋迦本教相合pp.29-30

(壹)釋迦本教:從證出教p.29
從釋迦的由證而立教說,本是正覺了無生法性,圓證了法法不出於如如[7](無生)法性的。他的從證出教,如先從最高峰鳥瞰[8]一切,然後順從山谷中的迷路者(眾生),給以逐步指引,以導登最高峰的。
宗:证得的实相,不落对待,不取名相,不会再分别生灭有无等等,证本身是不生不灭
教:教申二谛,综合性相、空有

(貳)聲聞學者:從現實因果生滅法依次向上p.29
後來的一般聲聞學者,在向上的歷程中,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卻了指導者的真意(执着无常生灭)

(叁)大乘學者:由涅槃下手,直接揭露鳥瞰一切的意境pp.29-30
一、大乘行者從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9]
大乘學者,即是揭露這鳥瞰一切的意境,使他們歸宗[10]有在而直登山頂的。所以,大乘不僅不與釋迦的本教相違,而且真能窺見釋迦本教的真義,非拘泥[11]名相的一般聲聞學者所及。

二、佛在《阿含經》中巧說三法印
(一)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說「諸行無常」p.30
如佛在《阿含經》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而說「諸行無常」;常性不可得
(二)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說「諸法無我」p.30
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我性不可得
(三)從無我我所: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p.30
無我我所的執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生(灭)性不可得

三、涅槃不過是為了引迷啟悟而相對的稱之為無為、無生,並非離一切現實而存在
釋迦的方便善巧,使眾生從現實經驗到的因果生滅相續和合中離執,到達正覺的體悟。實則此涅槃並不在一切現實的以外,不過為了引迷悟,而相對的稱之為無為、無生。

肆、聲聞學派對「生死與涅槃」、「有為與無為」之看法pp.30-32

(壹)略標:聲聞學者誤會了「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

(貳)別述
一、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p.30
(一)有部認為有為與無為是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p.30
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12]
(二)印順法師評p.30
這由於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

二、經部師p.30
(一)經部師主張: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p.30
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13]
从事相的否定义定义涅槃
(二)印順法師評pp.30-31
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
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
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故彼,此故彼」的涅槃,這是還滅門
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
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裏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14]焉是[15]

三、大眾系學者p.31
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16]

(叁)小結p.31
所以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是看作沒有。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

伍、大乘學者主張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pp.31-32

(壹)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了知三法印是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生滅自性不可得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
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
無我,即「我性不可得」;
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
這都是立足於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
常性不可得:即現為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
我性不可得,即現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
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於「此故彼,此故彼」。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
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
因此,釋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為一實相印。
一實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
「一切法本不生」 =  一切法毕竟空

(貳)引《大智度論》證成: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大智度論》卷22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17]
《大智度論》卷22又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18]),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19]
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
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三印即是一印

陸、無常、無我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pp.32-34

(壹)舉《阿含經》證成「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pp.32-33
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沒有增加了什麼。
如《雜阿含》(232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20]《雜阿含》(273經)也有此說,但作「空諸行」。[21]
常恒不變易法空,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
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
「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
眼等諸行──有為的無常無我空,是本性自爾,實為「自性空」的根據所在。
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
縱觀動的):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
橫觀(靜的):即見為因緣和合的。
直觀:從一一相觀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為空寂。
因此,無常所以無我,無我、無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本有的深義。

(貳)從事相中的「相續相、和合相」,深入法性而證涅槃p.33
釋迦佛本重於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22]
《瑜伽師地論》(卷九〇)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3]
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眾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為以俗說真。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於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

(叁)一般聲聞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本性空寂的「無為無生」相契合pp.33-34
可惜如來聖教不為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為無生」相契合。

(肆)若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則無常、無我、涅槃都不成為法印p.34
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那麼,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為法印!
观空不能离开缘起,
证得不生不灭不能离开有为生灭的诸法





[1]《中觀論》,第41節〈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p.26

[2] 印定:謂固定不變。(《漢語大詞典》(二),p.515

[3]《雜阿含經》卷10270經)(大正271a1-2)。

[4] 應運:順應期運,順應時勢。(《漢語大詞典》(七),p.757

[5]《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卷1(大正14448c25-2615)。

[6]
   (1)《空之探究》,第33節〈大乘《般若》與《阿含經》〉,p.149
初期大乘經雖有多方面的獨到開展,而本於一切法性不可得──空性的立場,與《般若經》是一致的。這一立場,與《阿含經》以來的傳統佛法,從現實身心(五蘊、六處等)出發,指導知、斷、證、修以達理想──涅槃的實現,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如《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說:「問:其佛說法,何所興為?何所滅除?答曰:其本淨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所以者何?彼土眾生,了真諦義以為元首,不以緣合為第一也。」(大正14448c23-26
文殊師利是從東方寶英佛土來的。文殊說: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諦無生滅法為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緣合(因緣和合生或緣起)為第一,出發於因緣生滅,呵責煩惱等教說。文殊所說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東南)新起的大乘;此土以緣合為第一,當然是固有的,釋迦佛以來的傳統佛法。
這兩大不同類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對立的。如《阿含經》從生滅無常下手:「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空。甚至說:「若人壽百歲,不觀生滅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滅法。」(《法集要頌經》卷2(大正4789a21-22))如實知生滅無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2)另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p.91-92

[7]
   (1)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pp.209-210
如即如如,無二無別的諦理,真諦是法法如是的。如如,本沒有什麼來不來。如寶珠,本來明淨,即無所謂來不來,然約琢磨寶珠的塵垢,使寶珠的明淨,能具體的顯露出來,所以名來。因此,如來即體如而來,而如如實沒有來不來可說。如──如來,即法空性。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約所證說,但名如如;約能證說,即如如智;如如、如如智,平等不二,名為如來。
2)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452
《般若經》中的安住般若,依龍樹菩薩說,是實相般若。實相是如如境,般若是如如智,智如冥一,即智是如,即如是智,正指這融然一味的聖境,叫安住實相般若。

[8] 鳥瞰:1.從高處俯視。(《漢語大詞典》(十二),p.1036

[9]《中觀今論》,32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pp.31-32
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

[10] 歸宗:5.猶歸結。(《漢語大詞典》(五),p.371

[11] 拘泥:1.固執而不知變通。(《漢語大詞典》(六),p.483

[12]
   (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6(大正2934a10-12):
此法自性實有離言,唯諸聖者各別內證,但可方便總相說言:是善是常,別有實物名為擇滅,亦名離繫。
2)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第33節〈終歸於空〉p.226
涅槃體性的擇滅無為,有部認為實有,是說涅槃離繫,有漏法不生,不單是消極的不生,是另有擇滅無為的實法,有力能使有漏法滅而不生。

[13]
   (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6:「經部師說:一切無為皆非實有,如色、受等別有實物,此所無故。」(大正2934a12-14
2)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第33節〈終歸於空〉,pp.226-228
經部譬喻師,認為擇滅非實有。表面上看,這主張似乎與大乘空宗相同;實質上,終究是上座系的見解。大眾分別說系側重在理性的空義,譬喻者卻在常識法相的不生面說明涅槃非有。重事相而忽略理性,雖主張無體,反而接近了薩婆多部。如《順正理論》的兩段介紹說:「煩惱畢竟不生,名為涅槃。」(17大正29431a27-28))「由得對治,證得當起煩惱後有畢竟相違所依身故,名得涅槃。」(17大正29431a10-11))煩惱決定不生曰涅槃。所說的煩惱,不像有部的三世實有,是在有情六處中的煩惱功能。現在智慧現前,使煩惱功能不再潛動,決定不再生起煩惱,身心得到清淨,叫做得涅槃。所以,譬喻者說的涅槃,專在煩惱的不生上安立,不是另有實體可得
後來,大乘常用破瓶的譬喻說明這思想:如說破瓶,是在完整瓶子的否定上說,不是另有一種叫「破」的實在東西。所以經部說的擇滅非實有,純粹從消極面,在事相的否定上說,幾乎沒有接觸到理性。他們思想與大乘空宗的距離,就在這一點。

[14] 三諦:苦諦、集諦、道諦。

[15] 《摩訶止觀》卷1:「經言:滅非真諦,因滅會真滅尚非真,三諦焉是?』」(大正466a16-17

[16]
   (1)《異部宗輪論》卷1:「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四部同說:……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大正4915b25-c 27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23節〈部派思想泛論〉,p.66:「大眾系及(流行印度的)分別說系,立種種無為,都是在推究永恆不變的理性;傾向於形而上的理性探究。

[17]《大智度論》卷22
問曰: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
答曰: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諦。
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大正25223b3-12

[18] 《大智度論》卷15:「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餘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大正25171b1-5

[19] 《大智度論》卷22
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
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大正25222b27-c6

[20] 《雜阿含經》卷9232經):
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
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大正256b22-29

[21] 《雜阿含經》卷11273經):
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大正272c12-15

[22] 《中阿含經》卷49190經)《小空經》(大正1737a4)。

[23] 《瑜伽師地論》卷90
以世間道修習空,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大正30812c28-a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