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三節 空
(pp.70-79)
釋厚觀(2013. 12.21)
壹、 分破空、觀空、十八空(pp.70-73)
(壹)《大智度論》釋三種空(pp.70-71)
一、略標三種空(p.70)
空,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觀家的觀法不盡與他派相同。如《大智度論》卷十二說有三種空:一、分破空,二、觀空,三、十八空。[1]
二、別釋(pp.70-71)
(一)分破空(pp.70-71)
「分破空」[2],即台宗所說的析法空[3]。如舉疊[4]為喻,將疊析至極微,再分析到無方分[5]相,即現空相,所以極微名為「鄰虛」[6]。這是從佔有空間的物質上說;若從佔有時間者說,分析到剎那──最短的一念,沒有前後相,再也顯不出時間的特性時,也可以現出空相。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時空中的存在者而達到空。
(二)觀空(p.71)
「觀空」[7],這是從觀心的作用上說。如觀疊為青,即成青疊;觀疊為黃,即成黃疊等。十遍處觀等,就是此一方法的具體說明。由觀空的方法,知所觀的外境是空。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一女人:冤仇看了生瞋,情人見了起愛,兒女見了起敬,鳥獸望而逃走。所以,好惡、美醜,都是隨能觀心的不同而轉變的,境無實體[8],故名觀空。
(三)十八空(p.71)
「十八空」[9],《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當體即空的。
三、《大智度論》兼容並包的說有三空(p.71)
《大智度論》雖說有三種空觀,然未分別徹底與不徹底。依龍樹論,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使人了解空義,雖所了解的有深淺不同,然究不失為明空的方便,所以《大智度論》兼容並包[10]的說有三空。
(貳)印順法師對三空之評論(pp.71-72)
一、對「分破空」之評論(pp.71-72)
(一)有部常使用分破空,但卻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而承認自性有的極微(p.71)
若細考大小乘各派的說法,則分破空是阿毘達磨論師所常用的方法。
如有部,以觀慧析色至鄰虛,過此即成為空。然而有部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認為有自性有的極微。[11]
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後的極微。
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剎那念。
(二)印順法師之評論(pp.71-72)
這種方法,並不能達到一切皆空的結論,反而成為實有自性的根據。
如分析極微至最後,有說有方分的,有說無方分的,也有說有方而無分的,[12]但無論如何,最後總都是有實在性的極微。
如古人說:「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終古不盡。」[13]
這種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空」[14];不徹底而可以用為方便,所以龍樹也把它引用了來。
二、對「觀空」之評論(pp.72-73)
(一)觀空之定義(p.72)
1、「觀空」是經部師與唯識宗常用的方法(p.72)
觀空,是唯識宗等所使用的空觀。這一方法,經部師即大加應用。
2、經部師認為所觀境非實有(p.72)
經部師說十二處──根境非實[15],即成立了所觀的境是非實有的。
3、大乘的唯識學者主張:業隨心轉,境非真實(p.72)
後來大乘的唯識學者,極端的使用此觀空,如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16]
如魚見水為舍宅,天見為琉璃,鬼見為膿血,人見為清水,這可見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實的,是隨各自業報的認識不同而轉變的。
《阿毘達磨大乘經》、瑜伽師,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無分別智體證離言自性的。這參考《攝大乘論》[17]等,即可完全明白。
(二)「觀空」與「分破空」之比較(pp.72-73)
1、分破空: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為空;觀空:所觀境無所有(p.72)
觀空與分破空不同:
分破空,因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為空的;
觀空,則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有。
2、「觀空」與「分破空」皆不徹底(pp.72-73)
(1)觀空:境空心有(pp.72-73)
觀空,也同樣的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因為觀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觀的心以觀外境不可得的,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為空,所以應用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
境空心有,固也可以為了達空義的方便,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不但所空的不能徹底,而將不當空的也空掉了。
(2)分破空:承認有自性的極微及心心所,也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p.73)
即如分破空的學者,承認有實自性的極微和心心所,而由極微等所合成的現象,或五蘊所和合成的我,以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即是說,他們不承認一切法是緣起的。
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
另方面,將不該破壞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損減執。
3、唯識學者: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也忽略了境的緣起性,不能盡契中道(p.73)
唯識學者把緣起法統統的放在心心所法──依他起性上,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對於六塵──境的緣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盡契中道。
三、對「十八空」之評論(p.73)
龍樹菩薩所發揮的空義,是立足於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
当体即空
当体即空
貳、三昧空、所緣空、自性空(pp.73-75)
(壹)略標三種空(p.73)
《大智度論》(卷七四)又說有三種空:一、三昧(心)空,二、所緣(境)空,三、自性空。
(貳)別釋(pp.73-75)
一、三昧(心)空(pp.73-74)
(一)如十遍處觀,在能觀的心上所現的空相(pp.73-74)
「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三三昧的時候,在能觀的心上所現的空相說的。如十遍處觀,在觀青的時候,一切法皆青;觀黃時一切法皆黃,青、黃等都是觀心上的觀境。這樣,空也是因空觀的觀想而空的。
(二)空是由觀心想像所成,不是法的本相空(p.74)
經上說種種法空,但依能觀的觀慧而觀之為空,於外境上不起執著而離戲論,所以名空,而實此種種法是不空的。這等於說:空是觀心想像所成的,不是法的本相。這樣,必執有不空的,不能達到也不會承認一切法空的了義教說。
二、所緣(境)空(p.74)
「所緣空」,與上說相反,是所緣的境界是空的,能觀心這才託所緣空境而觀見它是空。此所緣空,即必然是能觀不空,這與前三空中的「觀空」相近。
不過,觀空約境隨觀心而轉移說,所緣空約所緣境無實說。
三、自性空(pp.74-75)
(一)一切法因緣生,無自性故空(p.74)
龍樹曾評論道:
有人言:三三昧──空、無相、無作,心數法名為空,空故能觀諸法空。[18]
有人言:外所緣色等諸法皆空,緣外空故名為空三昧。[19]
此中佛說,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故空。……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20]
龍樹所明此──《般若經》中所說的「無有一定法故空」,即說一切法緣合而成,緣合即無定性,無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無自性的畢竟空說。
(二)中觀的空約緣起法的因果說(pp.74-75)
由此可知,中觀的空義,約緣起法的因果說,從緣起而知無自性,因無自性而知一切法畢竟皆空。
若偏於三昧空或所緣空,專在認識論上說,不能即緣起知空,即不能達到一切法空的結論。
叁、自空與他空(pp.75-77)
(壹)舉喻說明自空與他空之差別(p.75)
自空與他空,係兩種不同的空觀。譬如觀花空,
自空者說:花的當體就是空的。
他空者說:此花上沒有某些,所以說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
(貳)別釋(pp.75-77)
一、他空(pp.75-76)
(一)瑜伽學者:彼法空,此法有(p.75)
如《瑜伽師地論》的〈真實義品〉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可說為空。」[21]這即是說:在此法上由於空去彼法,沒有彼法,可以說為空,但於此法是有的。
唯識學者說空,無論如何巧妙的解說,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二)說一切有部:無我是究竟了義,空不是究竟了義(p.75)
此他空論,也不是唯識學所特創的,它的淵源即遠從薩婆多部而來。
有名的世友論師曾說:空與無我不同,無我是究竟了義的,空不是究竟了義的。[22]
如說五蘊無我,這是徹底的,確乎是無我的;若說五蘊為空,這不是徹底的。由於五蘊無我,所以佛說空,而於此色、受等五蘊卻是不可空的。
如解經說「空諸行」[23],也說:諸行中無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諸行的行空。
(三)唯識學者:於依他起離遍計所執相名之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說為空(p.75)
唯識學者繼承此種思想,所以說:由於依他起上遠離遍計所執相,名之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說為空的。這種他空論,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與自性有論相結合。
(四)《中阿含經‧小空經》中的他空思想(pp.75-76)
說得遠一點,他空的思想,早見於《中阿含經》中,如《中阿含經》的《小空經》[24],就是他空論。這種思想,與西北印度的佛教有關。《小空經》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存某一些──本是禪定次第法,稱之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
此經以「鹿子母堂空」為喻,如說鹿子母講堂空,是說講堂中沒有牛羊等所以說空,非講堂是空;也不是講堂裏沒有比丘,更不是別處沒有牛羊,纔說為空。
這是浮淺的空觀,《楞伽經》稱之為「彼彼空」[25],最粗而不應該用的。
(五)唯識學者的空義是以他空論為本(p.76)
這種「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的空觀,有種種的樣式,而根本的方法不變。所以唯識學者的空義,實以西北印的他空論為本,雖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說,而究竟隔著的。
二、自空(pp.76-77)
(一)《雜阿含》232經:常、我、我所空,性自爾故(p.76)
至於自空,也是淵源於《阿含經》的。如《雜阿含經》說:「常空……我我所空,性自爾故。」[26]這即是說:常、我、我所的當體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我所等不空。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為常、我、我所的性自爾故。
(二)《雜阿含‧勝義空經》:世俗有與勝義空(pp.76-77)
又如《雜阿含經》的《勝義空經》(335經)說:無我我所而有因果業報流轉事,但不是勝義諦中有此因果業報流轉等,所以說:「俗數法[27]者,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28]緣起因果的相續有,是世俗的;勝義諦中即無我我所而空。世俗有與勝義空,此經即概略指出了。
三、自空與他空之比較(p.77)
總之,自空乃即法的當體而明空,他空則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
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他空論者是不能承認的。他們照著自己的意見而修正說:一切皆空是不了義的。這與自性空者處於相反的立場。
後來唯識學者論空,只約遣去遍計所執說;不但不能說緣起即空所顯,也不能當下確認諸法皆空,所以自空與他空是根本不同。
假使引用《成唯識論》所說「若執唯識真實有者,……亦是法執」[29],以為唯識也說緣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會[30]。[31]
禅宗-唯心论
禅宗-唯心论
肆、中觀家與唯識家如何談「空」(pp.77-79)
(壹)略標:中觀家從緣起因果而顯空,唯識宗則從認識論上說空(p.77)
我覺得中觀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從緣起因果而顯的,而唯識宗是從認識論上說的。
(貳)別釋(pp.77-79)
一、唯識家從認識論上說空(pp.77-78)
(一)唯識家認為應從認識上說空才徹底(pp.77-78)
1、標宗: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是不徹底的(p.77)
唯識者以為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徹底的;大乘應從認識上說。
2、論證(p.77)
(1)舉《攝大乘論》證成(p.77)
如《攝大乘論》說:「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32]
(2)別釋共小乘與不共小乘(pp.77-78)
A、約三世因果上說無自性--共小乘(pp.77-78)
無自性,不是說自性完全沒有。
如未來法,在未來而生,必待因緣而決無自然生的,所以名「無自然性」。
過去已滅無體,即頌中的「自體無」。
現在生滅不住,即頌中的「自性不堅住」。
這是約三世因果的流動,說無自性。
《阿含經》有這種說法,所以《攝大乘論》以為這是共小乘的。
B、約離遍計執說無自性--不共小乘(p.78)
「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這是約遍計無自性講,於一切法執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計義、依義計名而假名施設的,不是自相有的;離此遍計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無自性說,這是唯識學者自命為不共小乘的地方。
(二)印順法師評論:認識論的不取相空其實也是共小乘(p.78)
然細究這「執取相不有」,《阿含經》也多說到「不可取,不可得」。「如執取不有」,聲聞學者確乎也是可以達到的。
《雜阿含經》(926經)說:迦旃延入真實──勝義禪時,不取一切相而入禪。[33]
《別譯》又說:「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34]
〈真實義品〉[35]引此以為離言法性的教證,焉能說聲聞法無此?
由此可知,認識上不執取種種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
二、中觀家依緣起因果直明一切法空(pp.78-79)
(一)不離緣起因果,觀緣生無自性即是空(p.78)
依緣起因果法以明無自性空,與《攝大乘論》三說不同[36]。
緣生即無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因為無自性空,所以執有自性戲論為顛倒,而如實正觀即不取諸相。入勝義禪時,不取一切相,這當然不離緣起因果而安立。
(二)《般若經》、《阿含經》同說有執著即是雜染法(pp.78-79)
《般若經》[37]曾說:若有一法可得,諸佛菩薩應有罪過──有執著即是雜染不清淨法,也是《阿含經》[38]所說過的。
(三)三解脫門同緣一實相(p.79)
依緣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門;不取一切相,是無相門。
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方便不妨不同,而實則一悟一切悟,三解脫門同緣一實相。[39]
三、中觀家與唯識家之比較(p.79)
中觀以緣起無性的空門為本,未嘗不說無相門。
而唯識專從觀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
上明緣起無自性,都是為了說明空的定義。龍樹論說到的地方很多,根本與其他的學派不同。所以不能望文生義,見了緣起、自性、空的名詞,就以為是同歸一致的。
不如所取有: 如一水四见
不同的学派观空的方式不一样
唯识学 - 他空 - 认识论 - 境无唯识
中观 - 自空 - 缘起 - 心境平等,互为缘起
不如所取有: 如一水四见
不同的学派观空的方式不一样
唯识学 - 他空 - 认识论 - 境无唯识
中观 - 自空 - 缘起 - 心境平等,互为缘起
[1] 參見《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7c21-148a22)。
[2] 參見《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7c21-148a4):
問曰:亦不必一切物皆從因緣和合故有,如微塵至細故無分,無分故無和合。疊麁故可破,微塵中無分,云何可破?
答曰:至微無實,強為之名。何以故?麁細相待,因麁故有細,是細復應有細。
復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為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為色 。
復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虛空分齊;若有分者,則不名極微 。
復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味、觸作分,是不名極微。
以是推求,微塵則不可得。如經言:「色若麁若細,若內若外,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是名分破空。
一切位者,若云一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次位?此則無有次位。又大乘經中處處皆說一切地位,良以無生、無滅正慧無所得,能治煩惱、業、苦;三道若淨,於無為法中而有差別,次位何嫌?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如《毘曇》所明七賢、七聖、四沙門果,《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差別位相;乃至非有非無門位,皆為析空觀攝。(大正46,30c23-31a2)
(2)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09:「散壞空,是釋尊對羅陀的開示,謂散壞五蘊聚相,可破我我所見(見《雜阿含》)。這是聲聞法的要義,即所謂析法空。」
[4] 疊:7.指帛疊。用棉紗織成的布。(《漢語大詞典》(七),p.1411)
[5] 方分:主張極微有上、下、左、右之方位,在空間佔有體積,稱為方分。一說極微為圓形,而無方分。(《佛光大辭典》(二),p.1433.2)
[6](1)隋 《中觀論疏》卷4〈4 五陰品〉:
成論師二解:
一、釋云:「有中折之不盡,則細更復有細,因更從因,此同上有無二門破之。」
次釋云:「拆之即盡,無復更細,故名隣虛。」(大正42,68a2-5)
(2)鄰虛:佛教語。極細微的物質,近於虛無。(《漢語大詞典》(十),p.685)
[7](1)《大智度論》卷12:
復有觀空:是疊隨心,有如坐禪人觀疊或作地,或作水,或作火,或作風,或青,或黃,或白,或赤,或都空 ,如十一切入觀。
如佛在耆闍崛山中,與比丘僧俱,入王舍城。道中見大木※,佛於木上敷尼師壇坐,告諸比丘:若比丘入禪,心得自在,能令大木作地,即成實地。何以故?是木中有地分故。如是水、火、風、金、銀種種寶物即皆成實。何以故?是木中皆有其分。
復次,如一美色,婬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不淨觀人視之,種種惡露,無一淨處;等婦見之,妬瞋憎惡,目不欲見,以為不淨。婬人觀之為樂,妬人觀之為苦,行人觀之得道,無豫之人觀之,無所適莫,如見土木。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以是故,知好醜在心,外無定也。觀空亦如是。(大正25,148a4-20)
(2)案:水=木【元】【明】【宮】【石】(大正25,148d,n.2)《大正經》原作「水」,但【元】本等皆作「木」。又《雜阿含經》卷18(494經)(大正2,128c-129a),《增支部》III, pp.340-341(《木聚經》),《俱舍論》卷4〈2分別根品〉(大正29,18c10)等與此處所說類似,故此處改作「木」。
[8] 各種人觀美色無定,參見《大毘婆沙論》卷56(大正27,288b18-27):
有染與無染境不決定,故知境非實。謂如有一端正女人,種種莊嚴來入眾會,有見起敬,有見起貪,有見起瞋,有見起嫉,有見起厭,有見起悲,有見生捨。應知此中子見起敬,諸耽欲者見而起貪,諸怨憎者見而起瞋,諸同夫者見而起嫉,諸有修習不淨觀者見而起厭,諸離欲仙見起悲愍,作如是念:此妙色相不久當為無常所滅,諸阿羅漢見而生捨,由此故知境無實體。
[9](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5〈18問乘品〉:「菩薩摩訶薩復有摩訶衍,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大正8,250b3-7)
(2)《大智度論》卷31〈1 序品〉(大正25,285b11-296b2)。
[10] 兼容並包:謂廣泛收羅,將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漢語大詞典》(二),p.156)
[11] 參見《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2〈6分別賢聖品〉(大正29,116 b13-26)。
[12](1)參見《大智度論》卷12〈1序品〉(大正25,147c21-148a4)。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1分別界品〉:
諸極微為相觸不?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不相觸。」所以者何?若諸極微遍體相觸,即有實物體相雜過;若觸一分成有分失……尊者世友說:「諸極微相觸即應住至後念。」然大德說:「一切極微實不相觸,但由無間假立觸名。」此大德意應可愛樂,若異此者,是諸極微應有間隙,中間既空誰障其行,許為有對。又離極微無和合色,和合相觸即觸極微,如可變礙此亦應爾。又許極微若有方分,觸與不觸皆應有分;若無方分,設許相觸亦無斯過。(大正29,11c4-12a29)
(3)唐‧惠沼述《成唯識論了義燈》卷2:
然此方分四句分別:一、經部實極微有方分,二、薩婆多實極微無方分,三、大乘假極微亦有方分亦無方分。所以照者,大假色中無極微故云無方分,然約假拆麁至極微可說有方分。方分有二:一、方之分,是彼大色之分,不是更拆此微為分;二、方即分。《瑜伽論》言:「有方無分更無細分故者,以相擬宜名有方;而更不可拆,故云無分;若更拆之,即意作空解,故變似空相。」闕第四句。(大正43,691c29-692a9)
[13] 參見《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捶(ㄔㄨㄟˊ):3.同“ 箠 ”。杖,鞭。(《漢語大詞典》(六),p.667)
[14](1)《雜阿含經》卷6(122經):
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大正2,40a8-17)
(2)另參見《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2a17-28)。
[15] 參見《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58:「蘊唯世俗,所依實物方是勝義;處亦如是。界唯勝義。」(大正29,666b6-7)
[16] 世親菩薩釋,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12〈8 釋依慧學差別勝相品〉(大正31,244a27-b8);世親菩薩釋,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卷9〈9增上慧學分〉(大正31,367b11-12)。
[17] 參見《攝大乘論釋》卷4(大正31,340b28-c13),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p.225-230。
[18](1)《大智度論》卷74:「有人言:三三昧:空、無相、無作,心數法名為定※,定※故能觀諸法空。」(大正25,581b21-22)
※案:《大正藏》作「定」,但【宋】【元】【明】【宮】【石】作「空」。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40:
《大智度論》在說到空、無相、無願為甚深義時,又提到三種空:一、「三昧空」:在三昧──定心中,觀一切法空;空是能緣的三昧(心)空,以空三昧觀一切法,所以說一切法空。
[19](1)《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1 b22-23)。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40:
二、「所緣空」:所緣境是空的,緣外境的空相,名為空三昧。
[20]《大智度論》卷74:
此中佛說: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故空。何以故?若外法不實空,以三昧力故空者,是虛妄不實。若緣外空故生三昧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若色等法實是空相,則不能生空三昧,若生空三昧則非是空。
此中說,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
何以故?因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是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諸佛為可度眾生故,說是畢竟空相。(大正25,581b23-c5)
[21](1)《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大正30,488c24-26)。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p.252-253:
空與有的定義,如『瑜伽師地論』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八下──四八九上)說:
「云何復名善取空者?謂由於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為空。復由於此,餘實是有,即由餘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為悟入空性,如實無倒。」
『論』上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這一善取空的基本見解,正是「異法是空,異法不空」的「他性空」,與如來藏說相同。經上說「一切法空」,應該解說為:於色等一切法,假說而自性無所有的,所以說是空。但假說的一切法,依「實有唯事」而有,假是依實而成立的,這所以是有(空所顯性)。這一空與有的基本定義,為瑜伽學者所信守。
[22](1)參見《大毘婆沙論》卷9:
有說:非我行相其義決定,是故偏說。謂空行相義不決定──以一切法有義故空,約他性故;有義故不空,約自性故。
非我行相無不決定,以約自他俱無我故。
由此尊者世友說言:我不定說諸法皆空,定說一切法皆無我。(大正27,45a27-b3)
(2)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p.236-237:
這意思說:這個法上沒有那個法,叫做空;空不是說此法的自性也沒有。所以說,約他性故空,約自性故不空。這是有部對空的基本見解。由此空與無我是不同的,空是不徹底,無我才是確實徹底。
[23](1)《雜阿含經》卷11(273經):
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
如是,比丘!於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於空法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大正2,72c12-20)
(2)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p.32-33:
《雜阿含經》(二三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二七三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
(3)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123:
諸行空,那是無我我所的意思;進而說明為:「常空,恆空,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
[24](1)《中阿含經》卷49《小空經》(190經)(大正1,736c27-738a2)。
(2)參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空與空性〉,pp.47-50。
[25]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2:
云何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餘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大正16,599a8-14)
[26]《雜阿含經》卷9(232經):
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大正2,56b24-26)
[27]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p.23-24:
中道立場所說的「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經中說是「俗數法」,是就世間一切因果生滅的假名因緣建立的。即假名緣起以離我我所、常斷、有無、一異等邪見。因離執而悟入的,是第一義空,故《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緣起生滅法是俗數假名法,於中能離諸錯亂,便是第一義空。是正確不顛倒的世俗諦,能即此緣起法以顯示第一義諦,所以稱為中道。
[28](1)《雜阿含經》卷13(335經)《勝義空經》: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2,92c16-24)
(2)參見《空之探究》,〈第2章,第1節,勝義空與大空〉,pp.81-83。
[29]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1:「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大正31,6c24-26)
[30] 附會:1.隨從,追隨。2.依附,附和。(《漢語大詞典》(十一),p.953)
[31] 印順法師,《無諍之辯》,p.172:
如《成唯識論》說:「若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法執」。《辯中邊論》說:「許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佛法中任何唯心論,莫不歸結於境空心寂,超越能所對待之自證。故摭拾少許心亦不可得等語句,以為非唯心論,實屬不可。
[32](1)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卷5〈3所知相分〉:
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
「自然無」者,由一切法無離眾緣自然有性,是名一種無自性意。
「自體無」者,由法滅已不復更生,故無自性,此復一種無自性意。
「自性不堅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後無力能住,故無自性。如是諸法無自性理與聲聞共。
「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者,此無自性不共聲聞,以如愚夫所取,遍計所執自性不如是有,由此意故,依大乘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大正31,345c9-346a3)
(2)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p.283-284:
第四頌(「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解說一切法無自性的含義:這有小乘共許的三義,與大乘特有的見解,共有四個意義。
一、「自然」無:約未來說,諸法從未來生起的時候,必有種種因緣,不是自然現起的,約這無自然生性,所以說無自性。
二、「自體無」:約過去說,過去了的自體已經滅無,是不會再現起的,所以說無自性。
三、「自性不堅住」:約現在說,諸法一剎那間生而即滅,不能有剎那的安住相,約這不堅住性,所以說無自性。這三種無自性義,是大小乘所共許的。
四、「如執取不有」:這約大乘不共義說遍計所執性的無自性。依他起上似義顯現的,如我們執取為實有的,沒有實有的自相,這叫遍計所執相無自性。
[33](1)《雜阿含經》卷33(926經):「不以疑纏而求正受,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大正2,236a10-15)
(2)參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278-285,《空之探究》pp.41-42,《性空學探源》pp.80-83。
[34]《別譯雜阿含經》卷8(151經)(大正2,431a17-19)。
[35]《瑜伽師地論》卷36(大正30,489b7-c2)。
[36](1)案:《攝大乘論》三說,是指1、自然無,2、自體無,3、自性不堅住。
(2)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284:
前三種,從緣起生滅上,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的無自性,若執為實有,就是增益執。《深密經》說生無自然性,也是與小乘共的。
不過小乘雖離去生無自然性,建立因果相續,祇能厭離無常,並不能通達法空所顯的真實性,所以又為大乘說遍計所執性的相無性。這如執取不有的相無性,在唯識學中,就是無義。
空宗的無自性,與『如執取不有』的思想很接近;所謂『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但認識論上的執取非有,立足於緣起無自性說,不如唯識學者那樣的分成二截。
依性空者的意見,無一法可取的無相義,實是《阿含經》的本義。
[37] 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75(大正7,405b10-c29)。
[38](1)《雜阿含經》卷10(272經):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我若取色即有罪過,若取受、想、行、識,則有罪過。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正2,72b4-10)
(2)另參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5〈81 具足品〉(大正8,405a22-b20),《大智度論》卷91〈81 照明品〉(大正25,703b24-704a19)。
[39]《大智度論》卷20:
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眾。
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大正25,207c15-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