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6期(《中觀今論》)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pp.9-12)
釋厚觀(2013.
10.5)
壹、「中道」之意義:中實與中正(pp.9-10)
(壹)略標:中的本義有二──中實與中正(p.9)
(貳)別釋(pp.9-10)
一、中實:依正見而起的正觀 (pp.9-10)
一、中實:中即如實,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應該如何,即還他如
何。這是徹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說「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2](《中論.序》)。
中實: 实相
二、中正:不偏不倚的緣起法 (p.10)
二、中正:中即圓正;不偏這邊,也不偏於那邊,恰得其中。如佛說中道,依緣起法而顯示。
這緣起法,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法則。在無量無邊極其複雜的現象中,把握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3]才能正確、恰當的開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稱《中觀論》為《正觀論》,[4]中道即是八正道。
体悟缘起,不离世间现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叁)中實與中正相依相成 (p.10)
此中實與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實,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實的,這可總以「恰到好處」去形容它。
貳、龍樹菩薩所闡揚的中道[5] (pp.10-12)
(壹)略標:龍樹對中道的解說,不出於中實與中正(p.10)
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為宗而造論。他嚴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場,對於中道的解說,也不出於中實與中正。
(貳)釋「中實」與「中正」(pp.10-12)
一、中實:不取著名相、不落於對待(p.10)
(一)總標:中實的寂滅──不取著名相,不落於對待
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為主。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於名相,不落於對待。
(二)別釋(pp.10-12)
1、不取著名相 (p.10)
一、不取著名相:這如《大智度論》卷6說:「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6]
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的說「此語亦不受」。「受」,即新譯的取。凡稱之為有、為無、為非有非無,都不過名言的概念。
非有非無,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如以為是非有非無,這不能恰合中實的本意。所以必須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
离四句,绝百非
2、不落於對待 (p.11)
二、不落於對待:我們所認識的、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於如實絕待的中道。如《大智度論》卷43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7]
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如常無常、見無見等,都是二邊;進而至於能行能證的人──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邊;甚至般若是一邊,非般若是一邊,要離此二邊行中道。
這不落對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門,是順於勝義,依觀心的體悟說。
二、中正:綜貫「性相」及「空有」(pp.11-12)
(一)「緣起」、「空」、「中道」,都是「中正」(p.11)
關於中正的意義,龍樹也有很好的發揮。依佛陀所正覺的(宗),為眾生所巧便言說的(教),在佛陀,都是圓滿而中正的。如緣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於中道,那更是中正了。
(二)綜貫性相、空有之中道(pp.11-12)
1、綜貫「畢竟空」與「緣起有」(pp.11-12)
但世俗言說的施設,不免片面性的缺陷[8],所以古德說「理圓言偏」[9]。眾生對於佛的教法,不能圓見佛法的中道,聞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會失卻中道。如《大智度論》卷80說:「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離二邊故,假名為中道。」[10]
畢竟空與緣起有[11],那裏會墮於一邊?這因為學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諦流布[12],什麼都有弊的,所以特說明緣起與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緣起,不落於斷邊;即緣起的性空,不落於常邊。
2、抉發《阿含》、《般若》的深意:緣起即空的中道 (p.12)
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
到極端,如方廣道人[13]偏空,是墮於斷滅邊;
薩婆多部偏於一切法有,即墮於常邊。
為了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偏于缘起)及《般若》(偏于性空)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14]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15]於釋迦的中道。
學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實義,多落於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為中道。
(叁)龍樹的中道論:宗歸一實,教申二諦(p.12)
龍樹的中道論,不外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16]及空有[17](教申二諦)[18]。[19]
中觀大乘的特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1] 案:灰底小字為編者依文義所加。
[2](1)僧叡《中論‧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大正30,1a4-7)
(2)隋 吉藏撰《三論玄義》卷1:
叡師《中論》〈序〉云: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照謂顯也,立於中名,為欲顯諸法實故,云照其實也。所言「正」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此之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中」,對邪名「正」。肇公《物不遷論》云:《正觀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故知「中」以「正」為義也。(大正45,14a24-b2)
(3)後秦 僧肇作《肇論》〈物不遷論第一〉:
《道行》云:「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中觀》云:「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明矣。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大正45,151a20-27)
[3]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p.148:
愚癡的凡夫,對於世間的一切,覺得紛雜而沒有頭緒,佛陀卻能在這複雜紛繁中,悟到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則。觀察到有情在無限生死延續中的必然過程,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於是就在不離這一切現象中,得到必然的理則,這即是緣起法。
[4](1)隋 吉藏撰《三論玄義》:
肇公《物不遷論》云:《正觀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故知「中」以「正」為義也。(大正45,14a29-b2)
(2)參見隋 吉藏撰《大乘玄論》卷2:
問:釋論中指《正觀論》者,何必是《中論》耶?
答:《中論‧觀法品》云正觀論之稱,故知《中論》是《正觀論》也。(大正45,30c16-18)
[5] 龍樹之中道思想,參見《空之探究》,第4章‧第7節〈中道——中論與中觀〉,pp.255-261。
[6] 《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a9-10)。
[7] 《大智度論》卷43:
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常住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非聲聞、非天人所作,何況其餘小眾生?
復次,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又復常、無常,苦、樂,空、實,我、無我等亦如是。
色法是一邊,無色法是一邊,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
復次,無明是一邊,無明盡是一邊;乃至老死是一邊,老死盡是一邊;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是一邊,六波羅蜜是一邊;佛是一邊,菩提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
略說內六情是一邊,外六塵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大正25,370a21-b9)
引人轉迷向覺,依世俗諦說法:緣起無自性故空,空故依緣起有──中道說,能善立一切法,遠離一切見,可說是非常善巧的教說!不過世俗的名言是「二」,是沒有決定性的;名義內在的相對性,在適應眾生,隨時隨地而流行中,不免會引起異議,那也是世間常法。依第一義諦,空,無生等,只是一個符號,並不等於第一義。如空以離諸見為用,著空也就不是中了,所以說:「空亦復空」,「空亦不可得」。而且,在緣起即空的觀行中,要隨時善巧的適得其中。
然彼欲學者捨詮而求旨也,今之疏者,乃謂妙空真覺理圓言偏畢竟不可說相故。疏主曰:渺渺玄猷名言罕尋其際,茫茫素範相見靡究其源,是則即言忘言即相忘相,非謂滌除萬物,相塞視聽,寂寥虛豁,然後為真者也。(大正33,556a19-24)
《般若經》說:一切法是假名,通達自性空寂,這就是二諦說。《中論》依緣起立論:緣起法即空性,顯第一義;緣起即假名,明世俗諦。這樣的假有即性空,性空(也是依假名說)不礙假有,就是緣起離二邊的中道。
[12] 流布:1.流傳散布。2.流露,表達。(《漢語大詞典》(五),p.1259)
[14] 拯(ㄓㄥˇ)拔:從困境中拯救或解脫。(《漢語大詞典》(六),p. 594)
[15] 返歸:回轉,返回。(《漢語大詞典》(十),p.743)
[16] 參見《中觀今論》,第8章‧第2節〈性、相〉,pp.147-162)。
[17] 參見《中觀今論》,第11章‧第2節〈緣起空有〉,pp.237-252)。
[18](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3一切佛語心品〉:
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謂我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大正16,503a19-b1)
(2)印順法師,《我之宗教觀》,p.3:
宗(證)與教,出於《楞伽經》等,意義是不同的。……
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證悟,名為宗;佛因教化眾生而說法,名為教。
我們如依佛所說的教去實行,也能達到佛那樣的證入(宗)。
所以,宗是直覺的特殊經驗,教是用文字表達的。
依此,凡重於了解的,稱為教;重於行證的,名為宗。
這樣的宗教定義,不但合於佛教,其他的宗教,也可以符合。
[19] ┌中實:不取著名相、不落於對待 ──(「宗」歸一實)
龍樹的中道論─┤
└中正:綜貫「性相」及「空有」 ──(「教」申二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