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March 2017

《淨土學論集》 1〈念佛淺說〉03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5 期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p.1 ~ p.41(錄自《淨土與禪》p.77 ~ p.122)
釋貫藏 敬編2013.3.4

四 念佛三要

※信、願、行
(一) 信
一、信: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缺一不可。
1. 共同的信念:佛法的基本道理
念佛為佛法的一門,所以修淨土法門的,對佛法應有正確的信解。
〔1〕淨土經中所說,素來不知佛法的,到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引導,能專誠懇切的
阿彌陀佛,便可以往生淨土。這是不得已的方便,因為人到臨死,時間無多,不能再為開導其他的佛法,只好以簡易的阿彌陀佛教他持誦。〔2〕若說平時學佛,只憑一句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要,就可以往生,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麼差別?所以佛教中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善惡、輪迴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三寶、信四諦等。假使對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堅信,疑惑不定,說他念佛便可往生,實在是笑話!
所以修淨土的人,〔1〕先要堅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2〕然後再加淨土法門的特殊信念。

2. 特殊的信心
特殊信心有二:
(1) 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根本是信佛的「本願力攝受
(一)、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修淨土的人,不但確信淨土的實有,而且還要信得淨土的清淨莊嚴,是極理想的樂土;信阿彌陀佛成佛以來,說法十劫,有無量功德。但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極深、極廣、極有大力。
〔1〕依佛自證說:因圓果滿,自己受用法樂,當然有良好環境的淨土。〔2〕然從如來發心為他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作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佛前,觀種種清淨世界,而後立
願,要總合一切清淨世界的嚴淨,莊嚴自己的淨土,成一極樂世界,以作攝化眾生的道
場。眾生生到淨土後,以各種善緣具足,容易修學,成辦道業。從這悲願教化的觀點去
看,〔A〕淨土是佛為眾生而預備的,是攝化眾生的大方便。只要眾生能發願往生,決定可
以得到接引,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四十八願的根本特勝。能信得,十念、一日乃至
七日,皆可往生極樂世界。〔B〕如缺乏或不能堅定這一特殊信念,那麼雖信有阿彌陀佛與
淨土,也還是不夠的。

A. 唯識大乘:純依「自力」說
沒有真智,沒有斷障,就能往生淨土,站在自力的因果立場,是有問題的。滿身煩惱惡業的眾生,沒有修集戒、定、慧的聖道,怎會有進入淨土的資格?沒有淨因,怎能獲得淨果?
所以唯識家說: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是別時意趣。【22】這是說,現生念佛,使眾生信解有佛,積集善種;將來再生人間,修布施、持戒,展轉增上,定慧成就,可以往生淨土,並不是說現生念佛,便可往生。這譬如說「一本萬利」,約展轉說,並非一下子就有萬倍利息。
這是純依自力的說法,身心清淨,才可與淨土相應,生淨土中。若以唯識家所說十八圓滿受用土說,非地上菩薩不可。即以勝應身的方便有餘土說,在小乘是羅漢,在大乘也要伏斷我執。【23】

B. 中觀大乘:依「易行道(自願力與佛本願力)」說
然而,依龍樹所說中觀大乘,有易行道法門,稱念彌陀,命終可得往生的
這關鍵就在:眾生自力是不夠的,依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可能。所以信修淨土法門,如對彌陀本願力,缺乏深刻信念,即是信心不具足,不能達成往生的目的。

(2) 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一心不亂而往生,則決定不退
(二)、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一般的說:稱名念佛,只要心口相應,稱念六字洪名,念到身心清淨,一心不亂,便可往生淨土。如此推重念佛法門,還沒有充分顯出念佛法門的特勝。如念阿彌陀佛心得清淨,念其他的佛、菩薩、經典、咒語,一切都可以得心清淨,得心不亂,何必特別弘揚淨土法門?
所以〔一〕〔1〕除了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外,〔2〕更要信往生淨土的特殊德用,
二〕這就是:
往生極樂淨土,〔1〕在信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引外,〔2〕更要〔A〕信「一心不亂」,為獲得彌陀願力攝引的條件,一心不亂,才能往生。〔B〕如能往生,決定不退,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最為穩當。
能確立了這二個信念,然後發願修行,才能精進而達往生的希望。

(二) 願
二、願:信與願不同,勿以為有了信,必然有願;要知凡願必定有信,有信未必有願。
1. 深信淨土,不一定發願求往生
〔1〕總論佛法,有信心,當然要有願行。〔2〕然佛法中法門無量,不問它了義的、不了義的,方便的、真實的,都各有其特質,有其作用。〔A〕這些無邊法門雖有信仰,雖有廣泛的宏願──無量法門誓願學,〔B〕但在現生的修學中,不一定要樣樣法門,都發願去修持。故
深信淨土,不一定發願而求往生。
現在人每每缺乏合理的分別,如見你不掛念珠,不虔誠念(阿彌陀)佛,就以為你對淨土法門沒有信心。以為你如能信仰淨土法門,為什麼不專精修學!這實在是極不合邏輯的。
如我們對社會的各種正當事業,覺得都有好處,對人類,對國家都極為需要。但決不能樣樣去做,只能揀擇志趣相投的作為個人的終生事業。修學佛法也如是,〔1〕法門無量,應該信,應該願學,〔2〕但切實修學的,只能選擇與自己意趣好樂相適合的,便由信而進一步的發願去實行。
所以願必有信──願由信來,而深信卻不一定有願行
正见产生信心

2. 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淨土法門的願,除願成佛道,願度眾生普通願而外,主要是願生彼國。〔1〕願生彼國,約目的說。〔2〕然在實行中,應該有深一層的願求,就是願得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回向文中,即有此意。
〔1〕約佛本身說,佛是無時不在悲願攝受眾生。〔2〕可是眾生自己,不自動的發願要求攝受,接受佛陀的悲願,便不能為佛所攝受,佛與眾生間便脫了節。
如海中救生艇,投下救生圈或繩索,若落海者心願登舟脫險,卻不想接受救生圈或繩索,試問如何可以得救?所以往生淨土,要仗阿彌陀佛的慈光攝受,尤須眾生的發願,願意接受佛陀的本願。眾生願與佛願相合應,往生淨土,才有可能。
要知道佛要遍救一切眾生,眾生本身不起信願,缺乏被救資格,佛也無能為力。這也即是上面所說的他力要通過自力
如太陽光明普照一切,但不照覆盆之下;佛願遍度一切眾生,但度不了無出離心,不願
接受救濟的眾生。佛是大能,而不是全能萬能。在救濟一切眾生時,眾生有著自己的因
果關係,佛並不能想到做到。否則,這世界早就沒有眾生了!
所以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相信果,还要相信因,照着所说的方法去做

到极乐世界是去修行,不是去享受

(三) 行
三、行:概括的說,行有二:一是往生淨土的助行;一是往生淨土的主行
1. 助行:培植善根福德
以淨土三經說,〔1〕《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要培植深
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以作生淨土的資糧。〔2〕《觀無量壽經》說有三品,如孝敬父
母,布施、持戒、讀誦大乘等。〔3〕大本《阿彌陀經》,也說到布施、持戒等。這些善根
福德,修淨土的人,應該隨分隨力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
往生淨土,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緣
有些念佛人,好走偏鋒,以為生死事大,念佛都來不及,那裏還有功夫去修雜行,專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得了。如告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經文,他卻巧辯的說: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就是宿植善根,廣修福德因緣了。這是多大的誤解!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並非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聞佛名」。
求生極樂淨土,助行還是需要的。〔1〕但念一句彌陀的,只有適用於「平時不燒香,臨(命
終)時抱佛腳」的惡人(見《觀經》);〔2〕一般人平時修學,應該隨分修集福德因緣,以
此功德迴向淨土。永明大師的萬善同歸,是比較穩當而正確的說法。

2. 主行:念佛──在有信、有願而渴仰彌陀本願攝受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淨土的主行,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投依向義,內含希求阿彌陀佛悲願加持的意義。【24】現在的念佛法門,非常流行,往往失去了本義。稱念是淨土行,照淨土法門說,應該依信、願而起行。
可是有些念佛人,不解念佛之所以,既無信,又無願,這與淨土法門,當然不合。有些念佛的,以念佛為冥資。有些為了家庭的煩惱而念,為了生意或政治的失意而念。
一心念佛,以精神集中,身體心理,都得到某種清淨,某種喜樂,或泛起某種特殊心境。
於是便自以為得了受用,沾沾自喜,逢人便說念佛好!念佛當然很好,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淨土行者,還不是淨土法門的真利益。充其量,這不過是類似的定境(正定也極為難得),只是由於精神集中,減少了內心的散亂,浮動,減少一些煩惱而已。如以此為目的,何必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生淨土,當然會有這種心境,而且更好。若僅此而無信無願,是不能往生的。
所以淨土法門的修行(念佛),要在深信誠願的基礎上,要在渴仰彌陀本願的攝受中去念。空空洞洞的行,不會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不相應便不能生淨土。

(四) 小結: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
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三者具足,即得往生。依他力而往生,這不妨舉喻來說:如美國或某國,為東方人辦了幾個學校,歡迎我們去留學,可以供給膳宿,甚至可以供給交通工具,他願意我們去,只要我們肯去。〔1〕如我們對他沒有信心,或自己不發生興趣,這當然不能去了。〔2〕假使你有信有願,願意去一趟,但還缺少一件,還要彼此同意的證明文件──護照。〔3〕護照簽了字,你就可坐他的飛機到那邊去。
這如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中,〔1〕有信、〔2〕有願,〔3〕又加上稱念阿彌陀佛的簽字手續,自然可以達到淨土的目的地。淨土法門的三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不具
足三要而稱念彌陀,等於一紙偽造文件,起不到實際作用。

念佛
(一) 念
一、念:淨土法門,一般都以稱名念佛為主,以為稱名就是念佛。其實,稱名並不等於念佛,念佛可以不稱名,而稱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1. 念是「心念(念心所)」:是修定、修慧的必備條件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為心所法之一,為五別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義是繫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轉,明記不忘,好像我們的心繫在某一境界上那樣。
〔1〕通常說的憶念,都指繫念過去的境界。〔2〕而此處所指稱的念,通於三世,是繫念境界而使分明現前。【25】
念,是佛法的一種修行方法,如數息觀,又名安般念;還有六念門;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都以念為修法。
〔1〕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後得定。經裏說,我們的心,煩動散亂,或此或彼,剎
那不住,必須給予一物,使令攀緣依止,然後能漸漸安住。如小狗東跑西撞,若把牠拴在木樁上,牠轉繞一會,自然會停歇下來,就地而臥。心亦如此,若能繫念一處,即可由之得定。〔2〕不但定由此而來,就是修觀修慧,也莫不以念為必備條件。故念於佛法中,極為重要。

2. 重「專切」
念有種種,以所念的對象為差別,如念佛、法、僧、四諦等。現說念佛,以佛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轉,如依此得定,即名為念佛三昧。
然念重專切,如不專不切,念便不易現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亂,不向其他路上去,而專集中於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
經中喻說:有人得罪國王,將被殺戮。國王以滿滿的一碗油,要他拿著從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他的死罪。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脅,一心一意顧視著手裏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舞,他不聞不看;有人打架爭吵,他也不管;乃至車馬奔馳等種種境物,他都無暇一顧,而唯一意護視油碗。他終於將油送到國王指定的目的地,沒有潑出一滴,因此得免處死。
這如眾生陷溺於無常世間,受著生死苦難的逼迫,欲想出離生死,擺脫三界的繫縛,即須修念,專心一意的念。不為可貪可愛的五欲境界所轉;於可瞋境不起瞋恨;有散亂境現前,心也不為所動。這樣專一繫念,貪瞋煩動不起,心即歸一,寂然而住。於是乎得定發慧,無邊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不修念,定心不成,雖讀經學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功德,不過多獲一點知識,多修一些福業而已。

(二) 念佛
1. 四種念佛
(1) 凡夫心境:名、相、分別
二、念佛: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曉得除此以外,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如僅是口稱佛名,心不繫念,實是不能稱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繫念佛境,分明不忘。
然佛所顯現的境界,在凡夫心境,不出名、相、分別的三類。
A. 依「名」起念(稱名念佛):名內有義──佛的無邊功德
依名起念:這即是一般的稱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內有義,依此名句繫念於佛──以「南無阿彌陀佛」作念境。這是依名起念,故稱名也是念佛。
不過,稱念佛名,必須了解佛名所含的意義,如什麼都不知道,或以佛名為冥資等,雖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終不能往生極樂。這算不得念佛的淨土法門,因為他不曾了解極樂世界的情形,和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無信無願,泛泛稱名,這與鸚鵡學語,留聲機的念佛,實在相差不多。
有一故事:有師徒兩個,徒弟極笨,師父教他念佛,他始終念不來,老是問師父怎樣念。師父氣不過,罵他道:「你這笨貨」!並且把他趕跑。可是他卻記住了,到深山裏去,一天到晚,念著「你這笨貨,你這笨貨」。後來師父又去找他,見他將飯鍋子反著洗,覺得徒弟已得功夫。便問他這一向修的什麼功,他說就是師父教我的:「你這笨貨」。師父笑道:「這是我罵你,你怎把它當佛在念」?一經點破,徒弟了解這是罵人的話,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繫一境而不加分別,可以生起這種類似的定境,引發某種超常能力。但一加說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當然,稱名念佛,決不但是如此的,否則何須念佛,隨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樣嗎?
須知道,阿彌陀佛是名,而名內包含得佛的依正莊嚴,佛的慈悲願力,佛的無邊功德。必須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願,從信願中去稱名念佛,求生淨土。

B. 依「相」起念(觀想念佛):色相與功德相
依相起念:這是觀想念佛,念阿彌陀佛或其他的佛都可以。〔1〕或先觀佛像,把佛的
相好莊嚴謹記在心,歷歷分明,然後靜坐繫念佛相。這種念佛觀,也可令心得定。我遇
見的念佛的人,就有靜坐攝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現前的。但我所遇到的,大都還是模糊
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觀到佛相莊嚴,微細明顯,如意自在,那就非專修不可了。〔2〕
而且,佛相非但色相,還有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五分法身,無量無
邊的勝功德相,在這佛功德上繫念觀想,〔A〕大乘為觀相所攝,〔B〕小乘則名為觀法身。
大慈大悲等,也是要从具体去观

C. 依「分別」起念(唯心念佛):佛相是唯心所現
依分別起念:依分別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現,名唯心念佛。
前二種依於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現前,當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變現,我不到佛那裏去,
佛也不到我這裏來,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賢護經》(二)說:「今此三界,
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華嚴經》(四六)也說:「一切諸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
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佛的相好莊嚴,功德法身,
分分明明,歷歷可見,是唯(觀)心所現的。了解此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即是依(虛
妄)分別而起念。
佛法以念佛法門,引人由淺入深,依名而觀想佛相,佛相現前,進而能了達皆是虛妄分
別心之所現。

(2) 聖者證悟無生法忍:實相念佛──念佛法身
若更進一層,即到達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識家說法有五種,名、相、分別而外,有正智、如如。【26】無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為佛的法身。依唯心觀進而體見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見佛。《維摩詰經》亦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明得見阿閦。《阿閦佛國經》也如此說。《般舟三昧經》,於見佛後,也有此說。
佛是平等空性,觀佛即契如性;智如相應,名為念佛。《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即見
如來」,平常稱此為實相念佛。念佛而達此階段,實已斷除煩惱,證悟無生法忍了。

2. 綜合四種念佛,成一淺深次第
由稱名而依相,乃至了達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淺而深,由妄而真,統攝得定慧而並無矛盾。這樣的念佛,就近乎自力,與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門也是定慧交修的。
但依《般舟三昧經》說:如見佛現前,了得唯心所現,發願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可見念佛方便,要求往生淨土,要有佛的悲願力。
在四類念佛中,以稱名念佛最為簡易;一般弘通的淨土法門,即著重於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和信求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

3. 別詳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並非僅限於口頭的稱念。如《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玄奘別譯,即作「思惟」。由此可見,稱名不但是口念,必須內心思惟繫念。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名號體會到佛的功德,實相,繫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稱名是重要的,而應不止於口頭的唱誦。【27】
(1) 三到:口念、耳聽、心想,三者同時相應
上面說的是通泛的說一切念佛,現在別依稱名念佛,再加說明。稱名念佛的方法,
有人總集為「念佛四十法」,即專說念佛的方便。
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三到。淨宗大德印光大師也時常說到。三到是:口念、耳聽、心想,三者同時相應。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稱名時,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聽,聽得清清楚楚;心裏也要跟著音聲起念,明明白白的念。總之,口、耳、心三者必須相應繫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亂。
〔1〕許多人念佛,不管上殿,做事,甚至與人談話,嘴吧裏似乎還在念佛。心無二用,不
免心裏恍惚,耳不自聽,不能專一。〔2〕或講究時間念得長,佛號念得多,但這不一定有
多大用處。例如寫字,要想寫得好,寫得有功夫,一定要鄭重其事的寫,一筆又一筆,筆筆不苟,筆筆功到。雖然寫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寫,總可以寫出好字。有人見筆就寫,東搨西塗,久而久之,看來非常圓熟,其實毫無功力。也有年青時即寫得好字,而到老來卻寫壞,因為他不再精到,隨便揮毫,慢慢變成油滑,再也改不過來。
念佛也這樣,時間不妨短,佛號不妨少,卻必須口耳心三到,專一繫念不亂。如果口裏儘念,心裏散亂,東想西想,連自己也不知在念什麼,那即使一天念上幾萬聲也沒有用。
所以若要不離念佛,不離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後。初學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
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非專一修習不可。如一面妄想紛飛,
一面念佛,一成習慣,通泛不切,悠悠忽忽,再也不易達到一心不亂。
要念佛,還是老實些好

(2) 音聲:大聲、細聲、默念
說到稱名念佛的音聲,可有三種:(一)、大聲,(二)、細聲,(三)、默念。在念佛的過程中,三種都可用到。〔1〕如專輕聲念,時間長了容易昏沉,於是把聲音提高,念響一點,昏沉即除。〔2〕如專於大聲念,又容易動氣發火,令心散亂。再換低聲念,即能平息下去。音聲的輕重,要依實際情況的需要,而作交換調劑,念低念高都沒有問題。〔3〕但專以口念,無論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說,定中唯有意識,眼等前五識皆不起作用,口念聞聲,當然說不到定境。【28】念佛的目的,是要達一心不亂,所以又要默念。
默念,也稱金剛持,即將佛的名號放在心裏念,口不出聲,雖不作聲,自己也聽起來卻似很響,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這樣念,逐漸的心趨一境,外緣頓息,才能得定。

(3) 快慢
再談談念佛的快慢。我們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轉板的時候便快起來。這很有意思,
〔1〕因為慢念,聲音必定要拉長,如:南─無─阿─彌─陀─佛,每字的距離長,妄想雜念容易插足其間,所以要轉快板,急念起來,雜念即不得進。禪堂的跑香也這樣,催得很快很急,迫得心只在一點上轉,來不及打妄想。〔2〕不過專是急念也不好,會傷氣,氣若不順,分別妄想也就跟著來。如轉而為慢念,心力一寬,妄想分別也淡淡的散去。〔3〕這完全是一種技巧,或緩或急,不時交換調劑,令心漸漸離卻兩邊,歸一中道。
如騎馬,〔1〕偏左拉右,〔2〕偏右拉左,〔3〕不左不右時,則讓牠順著路一直走。
念佛不是口頭念念就算,不在乎聲音好聽,也不在乎多念久念,總要使心趨向平靜,趨向專一,獲得一心不亂

重质量,专心念佛,往摄心的方向,不是求数量

六 一心不亂
※往生的重要關鍵
(一) 析為二類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關鍵,在一心不亂,這在大小《阿彌陀經》中皆說到。蓮池大師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分別。事一心實可析為〔1〕淨念相續,〔2〕定心現前二類。
1. 淨念相續
眾生的內心,最複雜,特別是無始來的煩惱習氣,潛伏而不時現起,極難得到內心的一致──不亂。佛法的無邊功德,要由定力開發出來。這不淨的散亂的心念,就是虛妄分別心,分別即是妄想。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念佛念法,眾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虛妄分別心。約證悟說,這都是妄想。然約一心不亂說,妄想也大有妙用。
在虛妄分別心心所法中,有善心所現前,如對佛法僧的善念;有惡心所的生起,如貪瞋等的煩惱。初學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別,不妄想,談何容易!
〔一〕所以要先用善念對治惡念,以淨念而去除染念。念佛就是這種方法之一,一念阿彌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樣的不淨妄念。
〔二〕〔1〕但在善念淨念中,還可以是亂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這雖然內心善淨,卻還是散亂。所以必須要淨念,而且要相續,念念等流下去。此時不但惡念不起,即除
了阿彌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這叫淨念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的初相。這在修行上,並不太難,這並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2〕〔A〕然而
一般念佛的,散亂小息時,每轉現昏昧。其實念念中不離雜念(當然不是大衝動),而自己不知,以為得了一心,最易誤事。【29】〔B〕心在一念上轉,不向外境奔馳,一有馳散,馬上就以佛念攝回。一念一念,唯此佛念,離掉舉,離昏沉,沒有雜念滲入,沒有間斷,明明現前,即是一心不亂。
念佛決不在時間的長短,數量的多寡上計較,主要在達到一心不亂。依經說:念佛有時一日或者七日,一念乃至十念。所以,不論時間長短,如真能萬緣放下,唯一彌陀淨念,即使是短時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淨念相續,即取得了往生淨土的保證。
在這樣的淨念相續時,每有清淨法樂,或聞有香氣,或乍現光明等。

2. 定心現前
定心現前,是更深一層的。定有一定的條件,不是盤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繫念於止,止成就後,才有定心現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渾忘自己的身心境界,只是一片清淨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三昧,此時眼等五識不起,唯定中意識現前
稱名,觀相,也可現見阿彌陀佛。甚至未得淨念相續的,在睡夢中也可見阿彌陀佛,這是夢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現見阿彌陀佛,可成為往生淨土的保證。

(二) 一心不亂而與佛願相通,佛的本願力即顯出作用
沒有信願的念佛,也可以得到觀佛成就,但不一定往生。(由佛轉教,發願即可生)雖
然說佛是大悲普被,無時不在救度,問題卻在眾生的能不能接受佛恩。
〔1〕眾生能使心漸漸歸一,心地清淨,惑業等重大障礙物去除了,眾生的願,即與佛的願,
可以相感相通,現見彌陀,往生淨土,這才顯出了慈悲願力的作用。
〔2〕有一類眾生平時不知佛法,為非作歹,到了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的啟發,深悔過去
的罪惡,能在短時中,一心一意至誠懇切的念幾句阿彌陀佛,就可往生淨土。這因為一
方面受到死的威脅,一方面受到墮落的怖畏,所以信願的熱忱特別深切,能在短時間內,
一心不亂,而得往生。

(三) 評:禪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圓融會通
為調和禪淨的爭執,蓮池大師倡理一心說以會通他。中國唐代的淨土法門,專重他力,而禪宗是主心外無物,頓息一切分別,所以批評淨土法門的有取(淨土)有捨(娑婆),有分別念(佛)。
其實禪淨,各有重心,由於執一概全,才有諍執。若著眼於全體佛教,即用不著衝突。
蓮池大師所以特提理一心說,作禪淨的調和。理一心,即體悟法性平等,無二無別,離一切相,即見如來。這樣,禪淨便有貫通處。
但這是隨順深義而說,若據淨土法門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來說,念佛往生所被的機緣,本是攝護初心。禪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圓融會通。
〔1〕淨土法門蒙佛攝受,齊事一心的念佛即得。〔2〕到理一心,這必先要定心成就,然後進一步於定中起觀:佛既不來,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夢,無非是虛妄分別心
所顯現。於是超脫名相,遠離一切遍計執,而現證法性。【30】如到此地步,〔A〕有願的往生極樂,論品位應在上品上生之上。〔B〕如於極樂世界無往生的特別願欲,那是不一定生極
樂的。要生,那是「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七 往生與了生死

(一) 依願力(眾生願與彌陀願相攝引)往生
往生是約此界的臨終,往生極樂世界說。本來死後受生,或由此到彼,往生的力量不一,〔一〕最一般的是業力。有天的業生天界,有人的業生人間……。六道眾生,皆以業力而受生。
〔二〕在這以上的,還有願力,通力,〔1〕沒有人間業的天,可以到人間,他來是憑藉神通
的力量。下生以後,現有人間的身體,借取欲界的鼻舌識而起用;不過天人的身體光明,
物質組合得極為微妙。同樣的,我們修得了神通力,也可生到上界。
〔2〕現在的生淨土,不是通力,而是願力。以一心不亂為主因,使心淨定,再由眾生的願
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攝相引,便得往生淨土。
論依因感果,淨土還不是眾生的,然同樣的可以享受。如王宮是王家所有,但宮庭裏的侍役、下女,一樣的可以享受那奇花異草的花圃,畫棟雕樑的莊嚴房屋,山珍海味的飲食,絲絃笙笛的音樂,與王室差不多,但這並不是自力。往生淨土也是這樣,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一樣的享受淨土的法樂。

(二) 了生死,不止念佛;往生能了生死,是因中說果,不是往生即了生死
〔一〕今日有些弘揚淨土者,說到了生死,以為就是念佛,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代名詞,這是堵塞了佛法無邊法門。其實了生死,豈止念佛一門?
〔二〕而且,了生死與往生,應該是二回事,這中間還有一段的距離。把往生看作了生死,
在思想上有點混亂。
〔1〕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續;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說徹底解決了生死,
不再在生死中往來輪迴。生死是苦果,從煩惱、業而來,有煩惱即作業,作業即感苦果,惑、業、苦三,流轉如環。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或說無明,不達我法性空,執我執法的
煩惱是生死的根本,有煩惱可以引起種種善惡業,有業必有果。生死是這麼一回事,要
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達無我性,徹見真實理;我法執不起,煩惱根本便斷。
煩惱一斷,剩有業力,沒有煩惱的潤澤,慢慢的即失去時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
了生死,無論在大小乘都是一樣,只有淺深的差別,大原則是不會例外的。依此來說,
往生淨土還沒有見真理,斷煩惱。煩惱既未斷,何得了生死呢?
〔2〕所以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如說他了生死,那是說將來一定可以了,不是現在已經了
了。生到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緣具足,精進修學,展轉增上,得不退轉,決
定可達了生死的目的,只是時間的遲早而已。所以說往生淨土能了生死,那是因中說果。
如人從十三層高樓跳下,在未落地前,說他跌死,那是說他落地後必定死。在空中時,
事實上還沒有死,雖還未死,不妨作如此說,因為他死定了。《法華經》的「一稱南無
佛,皆共成佛道」,與《寶雲經》所說:「一念釋迦牟尼佛,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這都是因中說果。有此念佛因緣,久久修學,必能了脫。不但這是依一般的
往生說,還沒有了生死;就是上品上生,也要往生以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這才破
無明,斷除生死根本。故往生與了生死,是截然二事,不能看作同一。
〔3〕這樣把往生與了生死的內容,分析清楚,即與一切教理相應。若是過分高推──往生
即了生死,則與無量教理而相違礙。
以往生為了生死,〔A〕對於教理無認識的,尚無所謂;〔B〕若對佛法有素養的人,聽之反起疑惑,反於淨土而生障礙。

八 結說要義

(一) 依仗佛的本願力:只依自力,是不能往生
總前面所講的,關於淨土法門有幾點要義,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本願力:眾生的能生淨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願。若但依自力,是不夠的。
1. 慧遠
念佛的淨土宗人,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其實遠公的念佛,並不重在口念。
2. 由曇鸞、道綽到善導
由北魏的曇鸞、道綽,到唐朝的善導大師,才發展為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有《觀經四帖疏》,重慈悲願力,重散心,以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眾機,不擇善惡」,這話並不錯,經上也有十惡、五逆可以成佛之說。
3. 承善導之法流,而成日本真宗
(1) 專取本願:棄聖道,不念佛,信即得往生
這一派傳到日本,發展為真宗,〔1〕既然善人惡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
性娶妻食肉,主張棄戒定慧等聖道,而專取本願。〔2〕由於專重他力的阿彌陀佛願力,所
以進一步以為,只要信,當下即為阿彌陀佛所攝受。索性平時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心
不亂;以為一信即得往生。
這在中國的淨土行者,覺得希奇,其實還是遵循中國傳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遠,越遠越小,鑽入牛角的頂尖而已。
(2) 評:放棄自力,是於日本神教氣氛中的神化
〔一〕依佛法本意說,生極樂世界,特重他力。〔二〕〔1〕若說連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淨土又何以有三輩九品之分呢?九品的劃分,就依聖道為標準。五逆、十惡者,生淨土也只是
下品下生。平素孝敬師長,勤行施戒,修學定慧,悟解空義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我在《淨土新論》中說:如荒年糧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豐年,應該以米麥活命,若是硬要說吃糠為最好,其餘的都不要,這豈不成了狂人!但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往生,是為十惡、五逆而臨近命終人說的,猶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是不得已的辦法。
你既不是十惡、五逆的地獄種子,又不是死相現前,平時來學佛念佛,怎麼不隨分隨力的修集功德?怎麼不在彌陀誓願的攝受中,勤行聖道
〔2〕至於說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名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別人救他,而不
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繩索,試問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亂?何以能與佛願相通?撤除眾生自心障礙,與佛願相應,佛說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亂。信彌陀願力,而不信接受彌陀願力的方法,真是可笑。
放棄自力,不是別的,這只是發展於神教氣氛中的神化!【31】

(二) 依據印度經論: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第二、我講的淨土法門,多是依據印度的經論,並不以中國祖師的遺訓為聖教量。
照著經論的意趣說,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所以與一分淨土行者,小有差別。
〔1〕如易行道,不是橫出三界,容易成佛,而是容易學容易行,辦法比較穩當。其實易行
道反而難成佛,如彌勒佛;難行道反而易成佛,如釋迦佛。所以《無量壽經》說:能於穢土修行一天,勝過淨土久久。〔2〕又如淨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往生;然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這在專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人看來,不免心生不忍。其實,這並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三) 淨土念佛,主要為了初心學人;好處就在簡易平常,說得太高,不是立教本意
第三、雖有三根普被之說,而淨土念佛法門,主要在為了初心學人。〔1〕有類眾生,覺得佛法太深廣,太難行,以一生的時間修學,教理上還是漫無頭緒,悟證既難,而菩薩的難行,更加不能做到。忽忽一生,死到頭來,也不知來生究竟如何!對這類心性怯劣的眾生,所以有易行道,勝方便的淨土法門。如《大乘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難可成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這些心志怯劣的眾生,不敢擔荷如來家業,雖學佛多年,還在愁眉苦臉中過活。〔2〕有以為佛教沒有神教好,因信得救,何等簡捷了當!聽到三世輪迴,便自前途茫茫,覺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發生動搖,容易退墮外道。
為攝護這類初心的眾生,所以說勝方便的淨土法門。這是念佛法門的所被的主要根機;一到淨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學,得到成佛的結果。這是淨土法門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可說是佛法中的保險法門,保險不會走錯路子。〔2〕也可說是留學法門,娑婆世界難行苦行,成佛度生,有點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盡棄,生淨土就好了。這如本國教育水準低落,設備,儀器,圖書都不充足,不及外國學校的好,所以有留學之必要。
到外國學,各樣條件具足,學業容易成就;學成以後,回來貢獻祖國。這如淨土的修學一樣,修學到悟無生忍以後,然後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1〕小乘專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羅漢出現。〔2〕禪宗專提向上一著,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師出現。〔3〕可是大乘法門,太深太廣,不容易為一般所完滿信行。印度的大乘既興,淨
土法門的簡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弘揚起來。淨土法門的好處,就在簡易平常。如說得太
高了,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常覺記)




【22】 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286 ~ p.287:
二、「別時意趣」:佛陀為攝受一般懶惰懈怠的眾生,〔1〕所以方便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菩提已得決定」,不會再有退轉。〔2〕又說:「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實際上,單單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並不能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唯憑空口發願,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陀的意思,是約另一時間說的,〔1〕若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就可種下成佛的善根;雖然,還不能直登不退,但將來一定要修證菩提。如魚吞了鉤一樣,雖然還在水裡,可說已經釣住了。〔2〕發願往生極樂也如此,久久的積集福德智慧的善根,將來定能往生極樂。如俗語說:『一本萬利』,並不真的一個錢立刻獲得萬倍的盈利,而是說由這一個本錢,經過長久的經營,才可以獲得萬利。
發願為往生之因,念佛為不退之因,佛陀是依這種意思說的。

【23】 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7 ~ p.8:
上來所說,或為世人所共知的,或為三乘所共知的,或為大乘者所共信的。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為四類:(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台宗稱此為方便有餘土。《法華經》說:聲聞入涅槃,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淨土。依《楞伽經》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的淨土。(三)、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為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淨土,與聲聞不共;天台宗名此為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為密嚴淨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為菩薩不共二乘的淨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稱此為常寂光淨土。名稱、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
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淨土,並不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極樂淨土,有看為凡聖共的;有看為大小共的;有以為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定,因為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
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淨土,確乎可分四級。凡聖同的,可通攝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攝三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淨土,為大乘不共。

【2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2 ~ p.33: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歸依的要求,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儀式,都已經說過了。但「所說」的「歸依」,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深切的「信」順,信得這確是真歸依處,的確是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的。知道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就立「願」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威德的加持攝受。歸依,就是「以」此信願「為體」性的。
所以受了歸依,就要將自己的身心,「歸」屬「彼」三寶,不再屬於天魔外道了。隨時隨地,都要傾「向彼」三寶,投向三寶的懷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頭亂闖,車馬那麼多,不但迷路,而且隨時有被傷害的危險。正在危急時,忽見母親在他的前面,那時,他投向母親的懷抱,歸屬於母親而得到平安了。歸依三寶的心情,也應該這樣。
能這樣,就能「依彼」三寶的威德,「得」到「救濟」。在梵語中,歸依是含有救濟意義的。所以,三寶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歸依的,攝導受歸依的,使他能達到離苦常樂的境地。
總之,〔1〕從能歸依者說,歸依是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2〕從所歸依的三寶說,不思議的功德威力,加持受歸依的,引攝眾生,邁向至善的境地。

【25】 念:(一)心所名︰又譯憶。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能令心記憶不忘所緣之事的精神作用。如《品類足論》卷一云(大正26‧693a)︰「念云何﹖謂心明記性。」《俱舍論》卷四云(大正29‧19a)︰
「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說一切有部認為「念」是十大地法之一,與善等一切心俱起。大乘法相家則認為「念」是五別境之一,不攝屬於遍行。如《成唯識論》卷五云(大正31‧28b)︰
「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於曾未受體類境中全不起念,設曾所受不能明記,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攝。」
此謂曾所受境中也有不能明記者,故念未必與一切心相應,而應攝於別境。又論中說定以念為依託,念是五根之一,能引發定。說一切有部認為大煩惱地法中的失念心所是以念的一分為體,但法相家認為失念以癡的一分為體,二家的解釋不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6】 五法:《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二云(大正30‧695c)︰「若欲了知真實義者,當先了知略有五事。(中略)何等為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7】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26 ~ p.227:
念是憶念、繫念,念為定所依;「心不散亂」,雖還不是達到禪定,但念到心無二用,淨念相續,心中唯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念了。
念是內心的憶念、繫念(可通於稱名、觀相),並不等於我國佛弟子所想像的口念(因而造了個「唸」字)。然口稱佛名,內心同時憶念,依稱名而導入「心不散亂」,那就是「稱名念佛」而可以往生極樂了。大本『阿彌陀經』的專念、憶念,是不限於稱名念佛的。
小本『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名號的梵語為nāmadheya ,所以是重於「稱名念佛」的。不知為什麼,玄奘譯為「思惟」,也許是不滿當時提倡的口頭散心念佛,而故意改為「思惟」吧!依上來所說,可見「一心念乃至十念」,是內心不散亂的念。王日休編寫的『大阿彌陀經』,說下輩「每日十聲念佛」(19.009),專在稱名的數目上著想,那是中國佛教的習俗,與印度的「大乘佛法」不合!

【2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13:
繫「念佛」為所緣而修習時,應知這是「由意念」的。一般散心的稱名念佛,也還要重在意念,何況緣佛相而修止?在起初,審取佛的相好而修習,切勿因為佛相的不易現起,現起而不易堅定,就置佛像在前,望著佛像而修習。修止成定,是定中意識,不是屬於五識的。所以如眼識取色相而修,就是心『由外門轉』,這是怎麼也不會入定的。
要知繫念所緣相,是向內攝心的,是由意識所安立的影像,所以止觀的所緣相,也叫做『影像』。凡是修止的,都是意識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不但念佛是這樣的。
有些修止的,略得安定,前五識相續等流,沒有隨念及計度分別,就以為無分別定,極為可笑!

【29】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16 ~ p.317:
覺了沈與掉,正知不散亂。
以正念攝心,達到了安住所緣的階段,那就要以正知來滅除『惛沈與掉舉』的過失了。〔1〕掉舉是貪分,是染著可愛境,心不自在,引起心的外散。〔2〕惛沈是癡分,是身心沈重,引起攝心所緣的力量低弱,不大明顯。
〔1〕初修時,妄想紛飛,或者惛沈闇昧,與修止全不相應的重大過失,容易覺知,不是這裏所說的。
〔2〕這裏所要說的是:念既安住所緣了,應「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如不能覺了,或誤以為定力安穩,那就會停滯而不再進步;日子一久,反而會退落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修習中,覺得影像不安定,不明顯,或覺得心力低弱,不能猛進,這就是微細沈、掉存在的明證。這只要正念安住,相續憶念,綿密的照顧,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沈、掉已生起了,或要起來了,能使心「不」向「散亂」流去。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08 ~ p.310: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餘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在修止時,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來。使心繫住一境的,是「正念」的力量。正念
如繩索一樣,使心繫在一境上,不致流散開去。
念什麼境呢?是「曾習緣」。緣是所緣境;曾習緣是曾經慣習了的境相。〔1〕如修念佛的,先要審視觀察佛相;修習時憶念佛相,使佛相在心上現起來。〔2〕如修不淨念的,就要先取青瘀、膿爛等不淨相。念,就是曾習境的憶念;修念才能成定,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習成就的。
有了正念,就能對治『忘聖言』的過失。聖言是聖者所開示的法義,作為修止的所緣,念念不忘於所緣,就能「令心不」向「餘」處馳「散」,心就漸漸安定了。
眾生的心,明了時就散亂了;心一靜就昏昧了,睡著了。昏昧而不明了的,是無力的;明了
而散亂的心,如風中的燭光一樣,動搖不定,也是沒有大用的。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標,是心力增強,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這就要修習這個心,明顯而又安住,安住而又明顯。
怎樣才會安住又明顯呢?這要以正念為主,正知為助來修習,此心能「明」白的「記」憶所緣,「不」致於「忘念」;忘念是障於正念的,使心忘失所緣的。修習時,〔1〕如心以正念力,能安住所緣,不向餘境流散,就讓他安住而相續下去。〔2〕但安住而要求明顯,就要以正知來時時關照,確知住在所緣境。
如念佛的,不但要心住佛相,而且要明了佛相,佛相漸漸的明顯現前。這樣的「安住而」又「明顯」──明與靜,為修止學程中的重要內容。切勿以為專心一境就得了,落入無記昏昧中去。
有以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是無分別的,不用繫心一境,也還是有修有證的。這當然是有些
誤會了!即使是不著相,無分別,也還是對此有一解了,然後專心向著修去。這還不是繫念所緣嗎?如什麼都不想(初學是無此可能的),幽靈似的茫無著落,那能成什麼呢?
例如中國的禪者,提起一句:『念佛的是誰』?『拖死屍的是誰』?雖然由此激起疑情,方便小小不同,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撥落無邊妄念,這還不算繫念於一嗎?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49 ~ p.50:
這部經裏,佛沒有告訴我們靜坐時,身體、呼吸該如何注意,也沒有說修念佛觀或不淨觀,
只告訴我們最根本的原則:「無有馳想念,慧無有諂偽」。無有馳想念是正念,慧無有諂偽是正知。
一個人的念頭往這裏想想,那裏想想,這便是馳想念,能夠使心心念念,不東西馳散,即是修念。
使心念不馳散的方便很多,甚至外道也有很多方法;所以就佛法而言,『定』是一種方便而並非是最高目標。我們常聽到許多善友訴苦,認為他們念佛、靜坐時妄念太多。事實上,眾生莫不都是妄想分別,修行時自然也就難免妄念紛飛了。
要將心念於一境,並非是說了即可做到的。首先,讓心來照顧念,最初或許是念跑走了還不曉得,當發現時不必緊張,先讓它回到老地方,再注意看住它。久之,慢慢地有了進步,它還沒有跑遠,就能把它抓回來;而後,當它正準備跑開時,就立刻可以將它止住;而終於能夠將此念定下來。
正念、正知,就好比是兩個看門人,看守住我們的心識,使壞人不得其門而入。不散亂是正念;散亂了立刻警覺知道,是正知。能正念、正知,心就能安定。
『慧無有諂偽』的慧,並非指通達真理的智慧,而是沒有諂曲,沒有虛偽,了知自己心念的智慧。
(4)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186 ~ p.187:
一、「密護於根門」,就是《遺教經》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認識的門路,也是六識──劫功德賊的入門,所以叫根門。五根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的;意根是知一切法的,為六根中最主要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 …知法。這可要嚴密的守護,像看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加以拒絕,或立刻驅逐出去。
一般人,在見色,聞聲等時,總是取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制自心,跟著煩惱轉,就會造業而墮落,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了。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這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制而不隨』煩惱轉。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
〔1〕對於外來的境界,或內心的境界,要能正確認識他的危險性,是好是壞,叫正知。〔2〕對於正知的,時時警覺,時時留意,叫正念。
〔1〕如沒有正知,外境現前,心隨煩惱轉,認賊作父,歡迎都來不及,那怎麼能制伏劫功德賊呢?〔2〕如沒有正念,時時忘失,如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的熟睡,沒有發覺,那怎能制伏呢?
能謹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說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從這些地方著力!
(5)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102:
一切煩惱、惡業,從六根門頭來,如眼見色的好壞而起貪瞋。如賊從門入,諸煩惱賊從根門入,所以要「守護六根」。這不是閉眼不見,塞耳不聞,而要在正念正知。〔1〕正知,是對境界有正確的認識,不為境界所轉。如見金銀珠寶,而正知為五家共有,也就不會起貪心了。〔2〕正念,是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要時刻憶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護根門。

【30】 三性:唯識學所說的諸法的三種存在形態或層次︰又稱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
(1)遍計所執性︰遍計為「周遍計度」義。所執是指對象。即於因緣性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觀的、虛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執所現的對象。若加以細別,則有能遍計、所遍計與遍計所執性三重。能遍計,謂意識遍對客觀的事物,起實有的計度,即主觀的迷情。所遍計,謂被能遍計的意識所周遍計度的客觀對象。遍計所執性,謂由能遍計心現於所遍計之上的實有妄境。
(2)依他起性︰「他」,指因緣而言。一切有為法都是依因緣而現起的。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與所緣緣四緣,色法則須依因緣與增上緣二緣。既是依因緣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實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然而,雖屬假有,但與遍計所執性之僅現於妄情,且體性皆無之狀況不同。
(3)圓成實性︰圓為圓滿,成為成就,實為真實義。指遍滿一切處而無缺減,其體不生不滅而無變異,且真實而不虛謬,為一切諸法實體實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謂依他起的根本體性。(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31】
(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71:
中國大乘佛教的淨土宗(多少淵源於印度,而實完成於中國),也有三要:信,願,行。信願行的序列,實為依信起願,依願而勤行的過程。行是勤行,沒有含攝慈悲與智慧。
一分的淨土行者,專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為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遠的再來人間(娑婆)。從大乘的宗要去看,這是由於獨到的偏頗發揮,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
淨土宗傳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的國家。淨土宗適應他而蛻化為真宗,主張但憑信願往生,連持名也認為不重要。這與因信得救的耶教,最為相近。然而,我們要知道,菩薩行的宗要,是信願、慈悲、智慧的總和,完整的協調。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27 ~ p.128:
曇鸞與道綽,判易行與難行,淨土與聖道二門。以為念佛往生,持戒與犯戒,定心與散心,愚癡與智慧,並承佛悲願而生。易言之,但須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機,不在簡別之列也。淨土與聖道之判,即信願往生與戒定慧──聖道之別。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聖道,而以往生為純由佛力,善導承其緒餘,所作『觀經四帖疏』,即有此意。
日本學者唐代來華,傳承此善導之法流,乃演出弁髦戒法,甚至專憑信願,不重持名(蓋以持名而至一心不亂,即由念佛而得三昧,等於聖道)之真宗。楊仁山老居士曾專書以彈真宗,即於善導之說,致其微詞。
日人每謂念佛法門,有慧遠流,有善導流。然在中國,宋元明以來,漸融此二流,即不廢聖道而特重信願持名。於曇鸞、道綽等之極端說法,不加尊重。石芝曉法師之雙取慧遠與善導,不取曇鸞與道綽,殆有此意乎?
…〔中略〕…故知宋元明清之中國佛教,為趣向融合之佛教,淨土亦由台、賢、禪、律等諸宗相助而日盛。雖世之淨土行者,或以學涉台、賢、禪等為不專而專提持名,然亦無人敢棄聖道而言淨土,如真宗者之說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