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6 March 2017

《淨土學論集》 1〈念佛淺說〉0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5 期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p.1 ~ p.41(錄自《淨土與禪》p.77 ~ p.122)
釋貫藏 敬編2013.3.4



──本文【3】──

一 佛七
※專修「稱名念(阿彌陀)佛」
佛七,是簡稱,具足說應該叫做結七念佛。
念佛是大乘的通泛法門,小乘中也有。【4】但現在,專指大乘的念阿彌陀佛。念佛,本來有多種念法,而現在是專指稱名念佛。【5】
七,是七日,在印度早就有小七、大七的二種:小七就是七天;大七是七七四十九天。
結七,如結界【6】一樣,在一定的時限中──小七或大七,專心修學。
結七不一定念佛,如參禪有禪七。但現在是佛七,即在七日中,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其他宗派也有念佛,净土宗念佛求往生净土

(一) 普通念佛:定時念佛與平時念佛
普通的念佛有二種:〔1〕一是定時念佛,如我們早晚功課的念佛,有一定的時間。〔2〕
二是平時念佛,這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念佛。
〔1〕定時念佛,因為時間太短,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2〕平時念佛,又都是散心念佛,不容易專精,更不易一心不亂。

(二) 加行念佛:結七念佛(佛七)
因此除了這二種念佛之外,再來結七念佛。結七念佛是一種加行,在這七天之內,擺脫一切的世俗雜務,與其他法門的修持,專心一意的念佛,這樣才容易實現一心不亂。
〔1〕平時念佛,猶如小火燒水,因為火力太小,不容易煮滾一鍋水。〔2〕定時念佛,猶如斷斷續續的燒開水;火力雖強,但為時短暫,時斷時續,也不能煮滾。〔3〕現在的結七念佛,猶如一方面加強火力,一方面繼續不斷,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把水煮滾了。念佛所
要達到的一心不亂,在這加行的結七念佛中,是最易成就的。

(三) 佛七的目標:求往生,以念佛而達到一心不亂為關鍵
佛七法會,與其他法會不同。〔1〕其他的法會,大都是紀念性質,逢佛菩薩誕生或其他的因緣,集會慶祝、紀念,加強我們對佛法的信行,與喚起我們應負的責任
佛法于我有份的责任
〔2〕佛七的目標,是願求往生極樂世界要往生,就要以念佛為方法,達到一心不亂為關
。這是佛七的根本意義,大家來參加法會,稱念佛名,這是應該首先了解的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一 阿彌陀佛
結七念佛,是稱念阿彌陀佛,願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應先作一簡要的解說。
※「諸經所讚,盡在彌陀」的原因
佛是覺者,凡圓滿自覺,覺他功德,斷盡一切煩惱習氣的,皆名為佛。阿彌陀佛是諸佛之一,但因他表徵非常的勝德,所以在諸佛淨土中,特別在中國,阿彌陀佛有著廣大的崇高的尊敬。古德說:「諸經所讚,盡在彌陀」。我們打開藏經來看,的確大乘經中,多數是讚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要明白這裏面的所以然,

阿罗汉:断烦恼,未断习气

(一) 從「阿彌陀的名義」說:無量
可從「阿彌陀」的名義去理解。
1. 「無量」,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佛德
阿彌陀,平常都說是無量光或無量壽。其實,無量光是阿彌陀婆耶,無量壽是阿彌陀庾斯,這都是阿彌陀而又另加字義的。
阿彌陀的根本義,譯為中國話,是無量,故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如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無量才含攝得一切的功德。不但佛的光、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神通,什麼都是無量的。不過眾生特重光明與壽命,所以又順應眾生,特說光壽無量而已。
一切佛的功德莫不究竟,圓滿、無有限量,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以德立名,著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果德。
《般舟三昧經》說:觀阿彌陀佛成就時,即見一切佛。《觀無量壽佛經》也說:觀阿彌陀佛成就,即見一切佛。觀佛,是以一佛身相功德為對象,心心觀察,等到觀行成就了,阿彌陀佛現前。觀阿彌陀佛,應該只見一佛現前;而經說以觀阿彌陀佛方便,即見一切佛。因為阿彌陀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切,故見無量佛,即見一切佛現在前。

2. 阿彌陀佛的本義:表顯一切佛的究竟果德
佛法說佛佛道同,千佛萬佛皆同一佛,毫無差別,平等平等。聲聞乘中說:一切佛的法身、意樂【7】、功德,一切平等。聲聞法尚且如此,何況大乘?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故見一佛等於見一切佛。
阿彌陀譯義為無量,此名表顯了一切佛的究竟果德,這是阿彌陀佛的本義。

3. 從泛稱而成一佛的特名,以表佛佛道同
十方三世一切佛,無量無邊,似乎漫無統緒,所以由阿彌陀代表一切佛,顯示一切佛的共同佛德。一切經的讚嘆阿彌陀佛,也等於讚嘆一切佛。
從泛稱的無量佛,成為一佛的特名,來表彰佛佛道同,在名字上,阿彌陀佛得到了優越的勝利,所以學佛者的信念,自然地集中到阿彌陀佛。【8】

4. 評「不能顯出阿彌陀佛特勝的方便說」澄清误解
有人說: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這是不盡然的。佛佛具足三身,佛與佛間有什麼本末?
又有人說:阿彌陀佛的〔A〕願力大──四十八願,〔B〕與娑婆世界特別有緣,所以大家信仰阿彌陀佛。也是方便說,〔A〕佛的誓願無量無邊,豈止四十八願?佛的願力,平等平等,有何差別?〔B〕佛是要度盡一切眾生的;除了娑婆世界以外的,難道不是阿彌陀佛所要化度的眾生?如依這種方便說,便不能顯出阿彌陀佛的特勝

(二) 從「所表的特德」說:慈悲救濟──解脫生死,導入佛智
上就名稱方面講,再從阿彌陀佛所表的特殊功德說。在一切佛中,阿彌陀佛表顯的特殊功德,就是慈悲救濟。當然佛佛皆有慈悲救濟,慈悲救濟不只是阿彌陀佛的。但這裏是就佛法的表德說。如觀音的大悲,普賢的大行,文殊的大智,都是約所表的特德說。
阿彌陀佛法會,有觀音,大勢至二菩薩;觀音菩薩也是以大悲救濟為特德的。然觀音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救濟,有著重心的不同。〔1〕觀音菩薩的救濟,著重在一般性的世間現實的。如人世間水火風災的救濟,貧窮、疾病、無兒無女的救濟等。〔2〕阿彌陀佛著重在解脫生死,導入佛智。一般世間的眾生,生死流轉,無有著落處。在苦難的濁土中,又不容易成辦解脫生死,成佛度生的大業,所以以悲願莊嚴淨土,攝受眾生,作為修行了生死,自度度他的階梯。因為一生淨土,便得不退轉,直線向上。阿彌陀佛的特德,是這樣的慈悲救濟;一切佛的慈悲功德,由阿彌陀佛的功德表彰出來。
例如在一個政府的組織中,有掌外交,有掌內政,有掌軍事,各司其職。掌外交的,不一定不懂內政;掌軍事的,不一定不懂外交。不過在共同的組織下,代表一部門而已。
佛菩薩的特德也如是,阿彌陀佛表彰了佛果的慈悲救濟的特德。普賢、文殊、觀音等,表彰了菩薩的大行,大智,大悲的特德。【9】
以慈悲救濟的佛教說:佛中以阿彌陀佛為代表,菩薩中以觀音菩薩為代表,俗語說:「家
家彌陀,戶戶觀音」,這並不是無因的。彌陀、觀音的慈悲救世,接近眾生,深入人心,
所以才會家喻戶曉。

二 極樂世界
(一) 極樂淨土的存在:有理證、是佛說(教證),為何不信

極樂世界是淨土。說到淨土的有無,若對教內人說,以聖教量為證,當然不成問題。若以此而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說,便起不了作用。因為你以佛說為教量,他可以神說的吠陀,《新舊約》與《可蘭經》為教量。各信所信,並不能解決問題,使他起信。要說明淨土的有無,也不用天眼遠見,也不用神通往來,因為天眼與神通,在不信者,會把你看作錯覺幻覺的。所以,應該以合理的論證來說明
〔1〕佛教說世界無量數,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而現在卻不成問題。天文學家,承認除了這個地球之外,像地球那樣的還有無數的世界。既承認世界不是一個,而是極多極多,那麼進一步說:在無數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也有比我們更壞的世界,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是最理想的;更好的,更理想的世界,就是淨土。佛法說,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一個。〔2〕至於說西方,方向本是沒有絕對性的,東看是西,西看是東。向東向西都可以。如我們要到歐洲,一直向西,一直向東都可以。不過在無限量的宇宙中,依據我們所住的世界,日出日落的方向觀念,指說為西方(日落處,含有深意,見《淨土新論》)【10】。這樣的指方立向,多一層事實的肯定,容易使人們起決定信。
極樂世界,雖你我都沒有見到,都沒有去過,然〔1〕據理而論,這是完全可能的。是
可能的,〔2〕是佛說的,為什麼不信?

(二) 極樂淨土的狀態:是適應眾生根機而敘述
1. 以三點詳述
說到淨土的狀態,應該知道,這是適應眾生根機,在眾生可能想像的範圍中,加以敘述的。
〔1〕如佛出印度,現有印度所推重的三十二相;日本的佛像,每蓄有日式短鬚;緬甸的佛
像,人中特短,這皆是通過主觀心理而反映出來的。〔2〕佛的淨土也如此,也是經過主觀
而表達出來的。佛出印度,佛說的淨土,也是適應當時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敘述的,真正的淨土,依我看,比經上說的,實在還應該要美滿莊嚴得多!

淨土的情況,可分三點來說:【11】
(1) 自然界的豐美
一、自然界的豐美:根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說明,極樂淨土自然界是非常的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貧苦窮乏,不平等。

(2) 人事界的勝樂
二、人事界的勝樂:我們這個穢惡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的苦痛。極樂世界,與此處適得其反,人與人間,平等和樂。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的策勵下,都能不斷的向上。所以不但和樂,而且非常殊勝

(3) 身心的清淨
三、身心的清淨: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化生於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每處蓮華座。蓮花為出於淤泥而清淨的,離了一切煩惱,得到身心清淨,成為聖者,所以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念佛行而生淨土,所以也是化生於蓮花中的。
〔1〕極樂淨土中,身無老、病、死苦。〔A〕一般的胎生、卵生、濕生,皆有老、病之苦,
化生是沒有這些痛苦的。〔B〕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12】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決不會死亡的;得了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13】
〔2〕淨土中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癡苦也沒有。初生
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當然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黃金如糞土,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還生什麼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那裏會起瞋心?正信正行,當然不會起邪見等癡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當然不會有煩惱,所以身心都非常清淨。

净土与天界:极乐净土虽然物质丰富,由于身心清净,不会过度享用

2. 發願求生淨土,就以此三點為目標
由於自然界的豐美,眾生界的勝樂,身心界的清淨,所以名為極樂世界
〔1〕這世界為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為攝化眾生的方便而成立,〔2〕發願求生淨土,就以此為目標。


【3】 案:
1、凡「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皆屬「同一段落」。
2、印順導師原文,若為編者所略部分,以「…〔中略〕(或〔下略〕)…」表示。
3、文中「上標編號」,為編者所加。
4、梵巴字原則上不引出。
5、印順導師原文中,括號內的數字,如「(1.001)」,是表示原文本有的註腳。

【4】
(1)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235:
念佛與淨土,本為佛法的通遍法門,不論什麼宗,什麼乘,都有此方便。不過最普遍的,要
算念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淨土;弘揚最力的,要算淨土宗罷了。
(2)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1 ~ p.5:
我時常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弘揚淨土。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決非一派人的事情。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與專弘一端的看法,當然會多少不同。
…〔中略〕…
「淨土為三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三類,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3)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57 ~ p.59:
念佛是禪觀,是念佛三昧,這是大小乘所共的。〔1〕《智度論》(七)說:「念佛三昧,有二種:
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佛」。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別,還是有十方佛與無十方佛的不同。〔2〕密宗的修天色身,也是念佛三昧。不過他們所修的本尊,已從佛而轉為菩薩,從菩薩而轉為夜叉、羅剎的忿怒身,所以不說觀佛而稱為修天了。於三昧中見佛,佛為他灌頂、說法,這在大乘與小乘;顯教與密教,也都是一樣的。〔3〕羅什所譯的《禪秘要法經》(中)第十八觀,《坐禪三昧經》(上)治等分法,這都是聲聞念佛三昧。(下)專念十方佛生身法身,為大乘念佛三昧。〔4〕又如《思惟略要法》中,所說「得觀像定」,「生身觀法」,「法身觀法」,是共聲聞的。次說「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即是大乘的念佛三昧。〔5〕還有宋曇摩密多譯的《五門禪經要用法》,也說有大小乘的念佛三昧。如要知念佛三昧的修行次第,可檢讀這幾部禪經。〔6〕《般舟三昧經》,也有次第可依。〔7〕十六《觀經》的依落日為曼荼羅,
生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修行念佛三昧的過程。這都要專修定慧,才能成就。
…〔中略〕…
念佛,《阿含經》中本來就有了。如念佛、念法、念僧的三隨念;或加念施、念天、念戒,名六念法門(《觀無量壽佛經》,還提到六念),這是繫心思惟的念
據經律中說:佛弟子在病苦時,或於曠野孤獨無伴時,或親愛離別時,或遭受恐怖威脅時(如《佛法概論》所引)。在這種情形下,佛即開念佛(念法念僧)法門。佛有無量功德,相好莊嚴,大慈大悲,於念佛時,即會覺得有偉大的力量來覆護他;病苦、恐怖、憂慮等痛苦,即能因而消除。觀光明圓滿自在莊嚴的佛,在人憂悲苦惱時,確是能得到安慰的。這雖為共一般宗教的,但佛法是合乎人情的,也應有此法門

【5】 案:四種念佛: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唯心念佛、實相念佛。詳見後文。

【6】
(1)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76:
衣服,飲食,住處,雞胤部以為一切都可以隨宜,不必死守律制。以僧伽住處來說,律制是
要結界的,界是確立一定的區域,界以內的比丘,依律制行事。
雞胤部以為結界也可以,不結界也可以。如不結界,那僧伽的一切規制,都無法推行,犯罪而需要懺悔的,也無法如律懺悔出罪了:這等於對僧伽制度的全盤否定。
這一派比丘,並不是胡作非為的,反而是精進修行,專求斷煩惱得解脫的。這也許是不滿一般持律者的墨守成規,過分形式化;也許是懷念佛法初啟,還沒有制立種種規制時期的修行生活。因而忽略佛制在人間的特性,陷於個人主義的修持。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95:
衣服與飲食,是小事,住處的結界與不結界,關係可大了!依律制,比丘們過著共同的集體生活。比丘的住處,有一定界限;經大眾同意而決定住處的範圍,名為結界。
在界以內的比丘,過著共同的生活。如半月半月的布薩誦戒,三月安居,處理重要的「僧事」,要界內比丘全體出席。如不結界,那律制的一切「僧事」,都無法進行了。

【7】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 p.133:
經說佛性有四種功德,就是智慧、慈悲、信樂、三昧。德行通於慈悲,信樂必有精進,所以人的三特勝,也就是佛性四德中的三德,在人身中特別發達。也就因此,人身容易修學成就,人類容易學佛。
唐朝宰相裴休說過:一切眾生都可成佛,但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的,唯有人。佛性功德,人身最為發達,所以人才能學佛成佛。

【8】
(1)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21 ~ p.22:
梵語amita,譯為無量。阿彌陀佛──無量佛的含義,應有通有別。〔1〕通,指一切佛,即無量無數的佛。〔2〕在佛法的弘傳中,無量佛的意義特殊化了,成為指方立向的,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這通別二義,雖沒有明文可證,但確是顯然可見的。今舉二部經來證明:一、《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專明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第九觀,觀阿彌陀佛的色身相好。於觀想成就時,經上說:「見此事者,即見十方諸佛」。「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意思是說,見阿彌陀佛,即是見十方一切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十方一切諸佛。二、《般舟三昧經》,這也是專明阿彌陀佛的念佛三昧。本經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修觀成時,經裏說:「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專觀阿彌陀佛,而見現在一切佛,這與《觀經》的「見此事者,即見十方諸佛」,完全一致。
由此可見,觀阿彌陀──無量佛,即是觀一切佛。雖然以阿彌陀佛為一佛的專名,但對於這一切佛的通義,也還保存不失。阿彌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稱的優勢。這在大乘佛法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義中,是容易理解的。阿彌陀佛的為人所特別讚歎弘傳,這是重要的理由。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357 ~ p.359:
〔一〕阿彌陀佛即無量佛。說無量須先知何為量。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彼此可以衡量者之謂。世間萬物無不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文句詮釋,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則其境界不可衡量,不可思議,故為無量。喻如眾水入海,即失其名詮,總為一水,平等平等,不可分別,不可詮解。如眾生福報智慧,等等差別,但至成佛,則法身平等平等,等無差異,即成無量。
雖在眾生眼中,仍有無數佛,其實在佛境界,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如華嚴經說。『般舟三昧經』說:修行念阿彌陀佛,成就般舟三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亦見一切佛現前,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佛之總代表;此為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
阿彌陀佛與『華嚴經』淵源極深,如本論所稱,發願往生阿彌陀佛「蓮華藏世界」。此華藏世界,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又「八十八佛懺悔文」,依『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而來。淨土宗同人皆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阿彌陀佛法門與『華嚴經』關係極深。蓮池大師之解釋『阿彌陀經』,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無量者以無量光、無量壽為尤著。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阿彌陀廋斯為無量壽。光有二種:
一者、佛身光,表佛身清淨;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皆為眾生所求對象,而於佛得究竟。
又阿彌唎多,甘露義。印人所謂甘露,通俗義乃不死之藥,其實(不生)不死即佛之常義。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即此義。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陀佛。經題標無量壽,似為順應世俗;依下論義,固以無量光為主也。
〔二〕以上為阿彌陀本義。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既稱前身為法藏比丘,今成佛在西方說法;其後佛滅,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
如『維摩詰經』中,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為疑,不知視為穢土者,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非佛土本來如是也。今阿彌陀佛土,本是無量,為有量眾生,方便故說為在西方,如是如是耳。此乃無量中現有量,使眾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9】 印順導師《藥師經講記》,p.15:
佛果的圓滿境界,實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所以經中每以菩薩的因德,表達如來的果德。
〔1〕如毘盧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賢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與大行。〔2〕或以四大菩薩,表彰佛的悲(觀音)、智(文殊)、行(普賢)、願(地藏)。〔3〕本經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薩,表彰藥師佛的大智慧(日)與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輝的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如來所有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二大菩薩的德性中,充分的表現出來。

【10】 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22 ~ p.23:
在梵語amita 的後面,附加ābha—amitābha,譯義即成無量光。無量光,是阿彌陀佛的一名。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
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這是從那裏知道的呢?
一、《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是落日觀;再從此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這即是以落日為根本曼荼羅;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即依太陽而生起顯現。「夕陽無限好,祇是近黃昏」,這是中國人的看法。在印度,落日作為光明的歸宿、依處看。太陽落山,不是沒有了,而是一切的光明,歸藏於此。明天的太陽東昇,即是依此為本而顯現的。佛法說涅槃為空寂、為寂滅、為本不生;於空寂、寂靜、無生中,起無邊化用。佛法是以寂滅為本性的;落日也是這樣,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的究極所依。
二、《無量壽佛經》(即《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落日處」。所以,阿彌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別重視西方的落日。說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

【11】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44 ~ p.146:
苦是一種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後,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防制他消滅他。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可大分為「身苦」與「心苦」。…〔中略〕…
從引發苦痛的環境說:有的苦痛是因物質的需求不得滿足而引生的(我與物),有的是由人與人的關係而引生的(我與他),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我與身心)。…〔中略〕…像上所說諸苦,可大分三類:一、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會關係所發生的苦痛──愛別離、怨憎會;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12】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75 ~ p.78:
四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為另一新生命──「後有」的創生。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去分別起來,可分為四類,即胎、卵、濕、化──四生。胎生,如人、牛、羊等;卵生,如雞、鴨、雀、鴿等;濕生,如蟲、蟻、魚、蝦等;化生,如初人等。
〔一〕佛說四生,是約有情的最初出生到成長期間的形態不同而分別的。〔1〕如胎生,最初的自體,必須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離母體而出生。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能獨立求生,要依賴生母的乳哺撫養。特別是人類,更需要父母師長的教養,才漸漸的學會語言、知識、技能。
〔2〕卵生即不同,離開母體時,還不是完成的身形,僅是一個卵。須經一番保護孵化──現在也有用人功的,才能脫卵殼而出。有的也需要哺養,教導,但為期不長,多有能自動的生存而成長。
〔3〕濕生又不同,母體生下卵以後,就置之不問,或早已死了;種子與母體,早就脫離關係。等到一定時期,自己會從卵而出,或一再蛻變,自謀生存。
從有情的出生到長成,胎生與母體關係最密切,幼稚時期也長;卵生次之;濕生除了生卵以外,母子間可說沒有多大關係,是最疏遠的,幼稚期也極短。胎、卵、濕生的分別,就依這樣的意義而成立。
〔4〕化生,不是昆蟲化蝴蝶等化生,是說這類有情,不須要父母外緣,憑自己的生存意欲與業力,就會忽然產生出來。
〔二〕〔1〕從生長的過程說:胎生繁複於卵生,卵生繁複於濕生,濕生繁複於化生。〔2〕從產生所依的因緣說:胎生與卵生,必依賴二性和合的助緣;濕生中,即有但以自身分裂成為新的生命;化生更不需此肉體的憑藉,即隨業發生。〔3〕依胎、卵、濕、化的次第說,化生應為有情中最低級的。但從來的傳說,化生是極高的──天,也是極低的──地獄,而且還遍於鬼、畜、人三趣中。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 依佛典的記載,化生的主要證明,即「初人」在此界出現,初人是從化生而有的。這與生命的由來,新種的由來問題,有重要關係。
生命或新種的從何而來?是一普遍的難題;就是近代的科學,對他也還感到困難。如平常說的,先有蛋呢?先有雞?如說先有蛋,沒有雞,那裡來的蛋,不通!如說先有雞,沒有蛋,也不會生出雞來,同樣的說不通。
〔一〕於是有人想像生命或新種的原始,是由於神──耶和華或梵天等。神是最先存在的,也是最後的,萬有都從他而創造出來。這樣,不問先有蛋,先有雞,都是神的創造品,一切生命由來的問題,都解決了。神創造萬有的思想,確乎與生命起源的問題有關;因為不得解決,所以歸於神的創造。但這是以先承認有這創造神為前提,渺茫而無稽的創造神,無可徵驗,所以神造說不能成為可信的理由。
〔二〕近代的科學家,出發於唯物論的信念,從人類、動物向前推,說是由植物進化成的,這樣的由植物推到無生物;這才建立起從無生物而生物,從植物而動物,而至人類的進化程序。但無生物沒有自覺的意識現象,怎樣能進化到動物,到人類有明確的自覺意識?何以近代不見有從植物進化為動物,或從人猿進化為人的事實?
〔三〕〔1〕於是有的學者主張創化說,以為在經常的延續中,有突變的創化,一種不經常的特殊的新生,世界有生命有新種的發現。如先有一種類似雞的,在經常的延續中,突來個創化,產生雞卵的新種。不承認創化,新種類的發生,成為不可能;生命由來的問題,即不能圓滿解決。〔2〕佛時,沒有那一比丘或那一人是化生的,說人類的化生,即約最初出現這個世間而說。佛法雖不以為心靈由於物質的派生,也不以為生命是這一世界的新品,心色是相互依存的無始存在。但據此小世界的情況說,世界初成,還沒有有情,以後才有有情的發現。這最初出現的,即是化生人。所以化生應有二類:一為比濕生更低級的有情;一為五趣有情各類的最初出現。約後一意義說,前三者是經常的,化生是特殊的創化。

【13】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 , p.146 ~ p.148:
二、大力菩薩意生身,約菩薩位次說,這略有二說:〔一〕古典的解說,如《大智度論》說:『七地菩薩捨蟲身』。他是主張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的,捨蟲身即捨分段身。一般眾生的身體,是一大蟲聚。因為是蟲聚,所以有病有老有死。今七地菩薩捨蟲身而得法性生身──意生身,雖有剎那生滅,而不再有一般的病老死苦。由此,七地菩薩以前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後有變易生死的意生身。《法鼓經》…〔中略〕…這是從來有異說的,或說七地得無生忍,或說八地得無生法忍。此七地或八地以上,祇有變易生死的意生身,大體還是一致。
〔二〕但在法相的經論中,所說又不同。如真諦譯的《無上依經》,《佛性論》,及功德賢譯的《楞伽經》,都明顯的說初地菩薩得意生身。《楞伽經》…〔中略〕…
此二說本有不同,然古人的會通,或依龍樹說:鈍根七地得無生法忍,利根初地得無生法忍。唯識者說:智增上菩薩,初地得意生身;悲增上菩薩,八地得意生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