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十九章 菩薩眾的德行
釋開仁編.2010/5/28
第二節 從利他行中去成佛
一、三心(p.251-p.252)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這只能略舉大要,可從《般若經》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三心,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27】
(一)無所得是菩薩行的適當技巧
一、無所得為方便,是菩薩行的善巧──技巧。
1、凡夫的自我私欲與聖者的空無所得
一般的行為,處處為自我的私欲所累,弄得處處是荊棘葛籐,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
這惟有體悟空無所得,才能解脫自由。
2、菩薩於法增上的空慧與方便技巧,勝過聲聞偏於空寂的空慧
聲聞雖體悟不取一切法相的空慧,由於偏于空寂,所以自以為一切究竟,不再努力于自利利他的進修。這樣,無所得又成為障礙了。
菩薩的空慧,雖是法增上的理智,但從一切緣起有中悟解得來,而且是悲願──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無所為而為,成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悲願:悲-大悲心, 願-一切智智
(二)一切智智是菩薩行的偉大目標
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菩薩行的志向。
1、菩薩自增上的大覺意志與凡夫無限渴求的意欲
一切智智即佛的無上覺。心與佛的大覺相應,淺顯的說,這是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為目標,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趨求,要求自己也這樣的大覺,這是自增上的意志。
一般的意欲,以自我為中心而無限的渴求。
2、聲聞與菩薩的意志不同
聲聞行以無貪得心解脫,偏於自得自足。
菩薩的發菩提心,是悲智融和淨化了的意志。有這大願欲,即是為大覺而勇于趨求的菩薩。
(三)大悲為菩薩行的純正動機
三、大悲為上首,菩薩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為上首的。
1、菩薩世間增上的大悲動機,須與無所得及一切智智相結合
大悲是菩薩行的動機,是世間增上的情感。為了救濟一切,非以無所得為方便,一切智智為目標不可。
2、菩薩以慈悲為本來圓成自利與利他
「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28】「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於此初發心」。【29】這是菩薩行的心髓,以慈悲為本,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實是自利與利他的互相促進,進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圓成。
※此圖為編者所加:
無所得為方便
|
適當技巧
|
理智(知)
|
法增上
|
性空見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偉大目標
|
意志(意)
|
自增上
|
菩提願
|
大悲為上首
|
純正動機
|
情感(情)
|
世間增上
|
大悲心
|
二、依三心修六度(p.252-p.257)
(一)菩薩的六度德行依三心來修
依上面所說的三心,才能修菩薩的六度。但這是說,菩薩的一切德行,不能離去這偉大目標,純正動機,適當技巧,不是說三者圓滿了再來修學。六度是菩薩行的大綱,如《增一含‧序品》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30】,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31】度無極觀諸法」。【32】
(二)別說六度與三心結合的修學內涵
現在略敘他的特點:
1、布施度
一、施:菩薩布施,初發心時,即將一切捨與有情。
不僅是財物,就是自己的身體,知能,也否定為私有的,奉獻于一切,因為這是依于父母師長等而來。
即以財物來說,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屬於一切,自己僅是暫時的管理人。從世間緣成,世間共有的立場,為法為人而使用這些。
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薩的教導,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執為自己私有的。願將此一切歸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33】
這樣的一切施,即菩薩「淨施」。
布施令众生离苦得乐,而不是增加贪欲
2、持戒度
二、戒:為自他和樂善生而不得殺、盜、淫、妄,菩薩是更徹底的。
(1)因所重不同,故聲聞與菩薩的持戒次第有異
聲聞適應印度重定的天行──重于離欲淨心,所以以淫、盜、殺、妄為次第,嚴格的禁止男女情欲。【34】
菩薩從「本來清淨」【35】、「本來不生」【36】的悟解,又從淨化自心而回復到自他的和樂,又以不得殺、盜、淫、妄為次第。對於一切有情的悲濟,雖不為局限于人類的學者所諒解,但擴展慈悲不忍的同情到一切,顯出了對於善生的無限尊重。
(2)有大智大悲的能殺、盜、淫、妄才是合理究竟的持戒
從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隨順世間來說,戒律決非消極的「不」、「不」可以了事;必須慈悲方便的能殺,能盜,能淫,能妄,才能完滿的實現。【37】
A、以慈悲心能殺的真義
如有人殘害人類──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難堪的苦迫。如不殺這惡人,有情會遭受更大的慘運;惡人將造成更大的罪惡,未來會受更大的痛苦。那麼寧可殺這惡人,寧可自己墮地獄,不能讓他作惡而自害害他。這樣,應以慈悲心殺這惡人,這不是殺少數救多數,是普救一切,特別是對於作惡者的憐愍。因為憐愍他,所以要殺他。但願他不作惡業,不墮地獄,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獄,也毫不猶豫。對於殺害這個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願犧牲的無限慈悲。
B、以慈悲心能盜的真義
同樣的,無論是國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財物,那不妨「廢其所主」,取消這王臣及聚落主的權位,從巧取、豪奪、侵佔、偷竊者手中奪回來,歸還被奪者,這當然需要方便──技巧。推翻他,從他手中索回,對于這個人或少數人也是善行。如讓他受用非法得來的財物,即會加深他的罪惡;奪他,即是拯救他。菩薩的心中,是沒有疾惡如仇的,應該是悲憫惡人過于善人。但這不是姑息縱惡,要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38】
C、以慈悲心能妄的真義的精神,起來殺他奪他。
對于合理的少數或個人──多數是更應該的,為了救護他,不使他受非法的殺害、掠奪、奸淫、欺誑,如非妄語不可時,即不妨妄語。
D、以慈悲心能淫的真義
對於異性的戀合,如可以因此而引他入正途,使他離惡向善,出家者,也不妨捨戒還俗,以悲憫心而與他好合。
在家身份才能做
E、小結
總之,不得殺、盜、淫、妄,為佛法極嚴格的戒條,甚至說:一念盜心即犯盜戒,一念淫心即犯淫戒,謹嚴到起心動念處。
然而為了慈悲的救護,菩薩可以不問所受的戒而殺、盜、淫、妄。這樣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所以說:「有犯戒成尸羅波羅蜜,謂菩薩教化眾生,不自觀戒」。【39】
详细见附录,地上菩萨以上才可以
3 忍辱度
三、忍:施能攝受大眾,戒能和樂大眾,但有情間的隔礙,誤會嫉害,是免不了的。菩薩為了貫徹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志願,必須堅定的忍耐,經得起一切的迫害苦難;即使是犧牲生命,也不能違背菩薩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能完成菩薩的德行。否則,施與戒的努力,會功敗垂成。
4 精進度
四、進:這已略有說到。菩薩行的精進,是無限的,廣大的精進,修學不厭,教化不倦的。發心修學,救濟有情,莊嚴國土,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切的一切,不是聲聞那樣的為了有限目標,急求自了而努力。菩薩是任重致遠的,如休捨優婆夷那樣,但知努力於菩薩行的進修,問什麼成不成佛。【40】
5 禪定度
五、禪:這是自心調伏的靜定,不一定是靜坐,坐不過是初學的方便。菩薩禪要與悲智相應,從一切處去實踐,做到動定靜也定,如維摩詰所說的那樣。【41】
《中含‧龍象經》也說:「內心至善定,龍(喻佛)行止俱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
【42】
又如彌勒菩薩那樣的「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可作初學菩薩行的模範。【43】
因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於外道「味定」,【44】就落入聲聞「證實際」的窠臼。【45】
禪定是六度的一度,但應先從悲智中努力。【46】
修四无量定
6 般若度
六、慧:從勝義慧的悟入緣起性空說,這是與聲聞一致的。不過菩薩應先廣觀一切法空,再集中於離我我所見。【47】同時,不但是勝義慧,也重於世俗智,【48】所以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49】
五明中,「聲明」是文字【50】、音韻學【51】等;
「因明」是論理學【52】,認識論【53】
「醫方明」是醫藥,衛生;【54】
「工巧明」是理論科學,實用科學;學等;【55】
「內明」才是佛法。
如不能這樣,怎能教化有情?
聲明:度不同语言众生
因明:度知识分子
醫方明:度身苦
工巧明:增进物质幸福
內明:度有情出轮回
聲明:度不同语言众生
因明:度知识分子
醫方明:度身苦
工巧明:增进物质幸福
內明:度有情出轮回
7 小結
菩薩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攝在這六度中。
三、依六度圓滿三心(p.257-p.259)
菩薩的修行六度,出發於三心,歸結於三心,又進修於三心的推移過程中。
(一)辨明菩薩修六度的歷程與八正道之關係
試約菩薩行的歷程來解說:
1、依悲智來確立大菩提願,等同由正見而正志(发心菩提)
一、立菩提願,動大悲心,得性空見──無所得,這即是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的擴展。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見來確立大徹悟,大解脫的大菩提願,即是發菩提心──這等於八正道的從正見而正志。不過八正道重於解脫,不談慈悲。【56】
2、自他和樂的大悲行,同於從正志到正精進(伏心菩提)
二、本著三心和合的菩提願,從自他和樂本位,修施、戒、忍、精進,也略學禪、慧,作種種利他事業;這等於八正道的從正志到正精進,即是修大悲行。
3、自心淨化的修定發慧,如同正精進到正定(明心菩提)
三、這樣的本著三心而精進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資糧充足,這才轉向自心淨化,修定發慧;這等於八正道的從正精進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證無所得的空寂理,這是般若的實證。
4、繼以實證慧,再行方便道以嚴土熟生,圓成究竟的大菩提(出道菩提)
四、接著,本著實證慧導攝的三心,廣修六度,再從自他和樂本位,「成熟有情,莊嚴國土」,【57】
(二)德行的究竟圓成,名為即人成佛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聲聞自證以上的隨緣教化。末了,自利圓滿,利他圓滿,圓成究竟的大菩提。(究竟菩提)
這佛陀的大菩提,即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的圓成;也是依法、依世間、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即是擴展人生,淨化人生,圓滿究竟的德行,這名為即人成佛。
(三)發心等待菩薩理想世界的到來
菩薩不從自私的私欲出發,從眾緣共成的有情界──全體而發心修行。對於依法、依自、依世間的,無貪、無瞋、無癡的德行,確能完滿開展而到達完成。
然從菩薩的入世濟生說,我們的世間,由於菩薩僧的從來沒有建立,始終受著聲聞僧的限制,形成與世隔離。【58】所以──淨土,還不能在這個世間出現。有合理的世界,更能修菩薩行,開展增進德性而成佛;如在和樂的僧團中,比丘們更容易解脫一樣。所以如確為大乘根性的菩薩眾,應該多多為彌勒世界的到來而發心!【59】
【27】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8〈3 善現品〉:「〔1〕云何布施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捨一切內外所有,亦勸他捨內外諸物,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布施波羅蜜多。〔2〕云何淨戒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受持十善業道,亦勸他受持十善業道,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淨戒波羅蜜多。〔3〕云何安忍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具增上安忍,亦勸他具增上安忍,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安忍波羅蜜多。〔4〕云何精進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於五波羅蜜多懃修不捨,亦勸他於五波羅蜜多懃修不捨,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精進波羅蜜多。〔5〕云何靜慮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方便善巧入諸靜慮,不隨彼定勢力受生,亦勸他方便善巧入諸靜慮,不隨彼定勢力受生,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靜慮波羅蜜多。〔6〕云何般若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自如實觀察一切法性,於諸法性無取無著,亦勸他如實觀察一切法性,於諸法性無取無著,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般若波羅蜜多。善現!是為諸菩薩摩訶薩大乘之相。」(大正7,479c29-480b2)
(2)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66-p.67)。
【28】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正10,846a13-22) ,布
(2)《十二門論疏》卷1:「又華嚴云:金剛但從金性出不從餘寶生,菩提心唯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大正42,179a7-9)
【29】
(1)《大般涅槃經》卷34:「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大正12,838a5)
(2)《大智度論》卷49〈20 發趣品〉:「「遠離親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復習近白衣,則與本無異。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是菩薩遠離親白衣,則能集諸清淨功德;深念佛故,變身至諸佛國。出家剃頭著染衣,所以者何?常樂出家法,不樂習近白衣故。」(大正25,415b28-c6)
【30】 無極:指彼岸、涅槃。(《佛光阿含藏.增一阿含經(一)》,p.15,n.9)
【31】 逮=還【宋】。(大正2,550d,n.3)
【32】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大正2,550a12-14)。
【3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3:「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囉心無動轉。」(大正19,119b12-20)
【34】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58-p.59):「人間比丘,出家而過著大眾生活,與社會保持聯繫,負起教化的責任,釋尊也就是過這種生活的。…如《中阿含‧柔軟經》說:佛的隨緣受用,一般人都稱讚佛為少欲知足。這一類型的人間比丘,為不流於縱欲及苦行的極端者。如大眾共住,生活隨緣,遊行教化,近於一般的人間正行。而過著出家的生活,男女不嫁,澹泊禁欲,又近於天行。聲聞的在家弟子,是基於人乘的;無事比丘,是著重天行的;人間比丘,即綜合這二者而取折衷的立場。當時的印度,正是隱遁的苦行的時代;釋尊雖適應這一特殊的情形,有出家的制度,但聲聞解脫道的主流,是人間比丘,顯然的是基於人乘,而重於持戒及智慧的。」
【35】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9〈26 隨知品〉:「一切法本來清淨,當知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大正8,579b23-24)
【36】 《大智度論》卷77〈63 等學品〉:「須菩提問:「如是學為學薩婆若?」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等諸法如及如來如,是如為盡、滅、斷不?」須菩提言:「不!」是「如」從本已來,不集、不和合,云何有盡?本來不生,云何有滅?是法本來虛誑,無有定相,云何可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大正25,606a19-25)
【37】
(1)《菩薩戒本》卷1:「(輕戒第九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大正24,1112a3-c3)
(2)《瑜伽師地論》卷41〈10戒品〉(大正30,517b6-518a6)。※詳參見【附錄】
【38】 《西歸直指》卷2:「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62,113a15)
【39】 《清淨毘尼方廣經》卷1:「天子又問:頗有毀戒名尸波羅蜜耶?(文殊師利)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若菩薩多益一切眾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名尸波羅蜜。」(大正24,1079c6-9)
【40】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4〈39 入法界品〉:「爾時,善財童子入普莊嚴園,周遍觀察,見休捨優婆夷坐於妙座,往詣其所,頂禮其足,遶無數匝,……善財童子言:「聖者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言:「善男子!菩薩不為教化調伏一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調伏百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轉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閻浮提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如來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不為嚴淨一世界故發菩提心,…不為嚴淨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故發菩提心,…不為住持一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不為住持一世界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不為住持一閻浮提微塵數世界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如是略說,不為滿一佛誓願故,不為往一佛國土故,不為入一佛眾會故,不為持一佛法眼故,不為轉一佛法輪故,…乃至不為知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眾生煩惱習海故,發菩提心。……「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普入一切剎悉嚴淨故。是故,善男子!嚴淨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氣盡,我願乃滿。」」(大正10,343c21-345a2)
(2)《翻梵語》卷5:「休捨優婆夷(應云物捨 譯曰拘捨者弟)」(大正54,1012c9)
【41】
(1)《維摩詰所說經》卷1〈3 弟子品〉:「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大正14,539c15-27)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84):「舍利弗在山林宴坐,維摩詰告訴他:「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在滅盡定中,能起諸威儀──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手、說話等,應從《龍相應頌》的「那伽常在定」而來,是動靜一如的禪法。與上座部系的禪法大異;大眾部說:「在等引位,有發語言」,倒有點相近。」
【42】 《中阿含.118龍象經》卷29〈1 大品〉(大正1,608c13-15)。
【43】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1:「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大正14,418c4-15) 所以說:「菩薩
【44】 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77):「定有三種:味定、淨定、無漏定。與般若相應的名無漏定;能遠離一分煩惱,有漏善心現前,名為淨定。以愛著為主,於定境貪戀繫著,或恃定而起慢等,是味定。」
【45】 《大智度論》卷51〈23 含受品〉:「復次,我乃至知者、見者無故,實際亦無;實際無故,無數亦無;無數無故,無量亦無;無量無故,無邊亦無;無邊無故,一切法亦無。以是故,一切法無,畢竟清淨。是摩訶衍能含受一切眾生及法;二事相因:若無眾生則無法,若無法則無眾生。先總相說一切法空,後一一別說諸法空。實際是末後妙法,此若無者,何況餘法!從不可思議性乃至如涅槃性,亦如是。」(大正25,427a23-b2)
【46】 《大智度論》卷45〈15 大莊嚴品〉:「問曰:六波羅蜜中,若逆說,則應說般若波羅蜜,次說禪;若順,應先說檀波羅蜜;今何以乃說禪波羅蜜為首?答曰:發大莊嚴,無有眾生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行禪波羅蜜,能入慈無量,是時無能壞。如說行慈三昧者,刀不能傷,水、火不害。亦有神通力種種變化,能發大莊嚴。如佛說鳥無兩翼,不能飛翔;菩薩無神通力,不能發大莊嚴。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問曰:四禪中有種種功德,皆可行六波羅蜜,今何以但說四無量心中行六波羅蜜?答曰:四無量心,取眾生相,緣眾生。菩薩常為眾生故行道,是四無量等中有慈悲心,能利益眾生;餘八背捨、九次第等,無如是利益。問曰:菩薩住五神通,能廣利益眾生,何以故不說?答曰:大悲是菩薩根本。又五神通先已說,後當說四無量心;未說故,今說。若菩薩但行四無量心,不名發趣大乘;六波羅蜜和合故,名為發趣大乘。四無量心生六波羅蜜,富樓那此中自說因緣。」(大正25,388c14-389a7)
【47】
(1)《中論》卷3〈18 觀法品〉:「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為希有。」(大正30,23c24-25)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319-p.320):「依本論所發揮的《阿含》真義,無我智是體悟真實相的唯一智慧。這是凡聖關頭:有了無我智,就是聖者;沒有,就是凡夫。不過二乘聖者,求證心切,所以不廣觀一切法空,只是扼要的觀察身心無我(佛也應此等機,多說人無我)。不能正見法無自性中,薩迦耶見的妄執自我,為生死根本。所以能離薩迦耶見,無我無我所,自會不執著一切法,而離我法的繫縛了。月稱說:聲聞學者通達了人無我,如進一步的觀察諸法,是一定可以通達法空的。他們可以不觀法空,但決不會執法實有。我們要知道:後代佛法的廣明一切法空,一是菩薩的智慧深廣;一是為了聲聞學者的循名著相,不見真義,於我法中起種種見,所以於內我外法,廣泛推求,令通達諸法無自性。論到依解成行,仍從無我智入;得無我智,即能洞見我法二空了。因此,三乘聖者解脫生死的觀慧,是無差別的,只是廣觀略觀不同罷了。論說:「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即指此實相般若的現覺。「得」到這「無我智」,才真是能如「實觀」法實相的。能「得」這「無我智」的,「是人」最「為希有」!他已超凡入聖,不再是一般的凡夫了。」
48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54):「智慧,可以分為兩種:(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學家、科學家等,他們都有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種種的智慧,與相對的真理。雖然這是不究竟的,若就廣義的智慧說,他們解說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裡(方便智)。(二)、勝義智,這是就特殊的智慧說。佛法體驗真理的智慧,是徹底的、究竟的,這與世間智慧不同而是特殊的。體驗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轉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決。」等;
【49】
(1)《瑜伽師地論》卷13:「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大正30,345a22-23)
(2)《瑜伽師地論》卷43〈14慧品〉:「云何菩薩一切慧?當知此慧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慧,二者、出世間慧。此二略說,復有三種:一、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若諸菩薩於離言說法無我性,或於真諦將欲覺悟、或於真諦正覺寤時、或於真諦覺寤已後,所有妙慧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於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是名菩薩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若諸菩薩於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如前〈力種性品〉應知其相。及於三聚中決定善巧,謂於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知。於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即於彼位所有妙慧,當知是名饒益有情慧。」(大正30,528c11-29)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329-p.331):「雖然說,佛教重於實踐,不僅是空虛的知識傳授;但在佛學的教化傳習方面,還是不離語言文字的,因為這是師資授受的主要工具。不離語文的學問,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五明是: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文法、音韻(也通於音樂)等。
二、因明:因是原因,理由,這是依已知而求未知,察事辯理的學問。在語言方面,是辯論術;在思想方面,是理則學──邏輯。
三、醫方明:這是醫、藥、生理、優生等學問。
四、工巧明:這是基於數學,所有的物理科學,以及實用的工作技巧。
五、內明:上四種為共(外)世間的;佛的教育,是在這共世間學的四明上,進修不共的佛學,所以叫內明。這是佛所宣說的法毘奈耶,也可說純粹佛學。
聲明與因明,為自覺覺他的必備學問。聲明是語文學,而因明是思辨的方法。沒有這二種學問,總不免思想混亂,是非不明。不但缺乏教人的能力,就是自以為然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在西藏,初學佛法,都從聲明、因明入手,因為這是理解聖教的必備工具。我覺得,中國佛教的衰落,至少與聲明、因明的忽略有關。
醫方明,是能除身心苦痛而得安樂的;工巧明是利用厚生,增進人類物質幸福的。佛教的救濟世間,那裡局限於口頭宣傳!醫方與工巧,正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實際學問。善財童子參訪的大善知識中,就有數學家,建築師,醫生,製香師。如大論師龍樹菩薩,就是優越的製香師與煉金師(化學)。在他指導下所建的寺院與洞窟,真是鬼斧神工,被稱為印度佛教的第一建築。
這可見佛教的教育,不只是因果、空有、心性,而是五明:正像孔子一樣,不只是侈談性理,而是以六藝教人。不過從來的佛弟子,多少受到小乘思想的熏染,總以為前四是世間法,內明才是出世佛法。不知在大乘佛學中,即世間而出世,世與出世無礙,聲明、因明等,是共世間的出世學,真俗融通,為佛教教育的一科。」
【50】 文字學:研究文字的起源、發展、性質、體系及其形、音、義關係、正字法以及個別文字的演變情況等的學科,是語言學的一個部門。(《漢語大詞典(六)》,p.1512)
【51】 音韻學:語言學的一個部門,研究語音結構和語音演變。也稱聲韻學。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一》:“音韻之學,自沈約為四聲,及天竺梵學入中國,其術漸密。”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小學兼聲音故訓,宋吳棫、明 陳第 講求古音,猶多疏失。顧炎武《音學五書》,始返於古,江(江永)、戴(戴震)、段(段玉裁)、孔(孔廣森),益加闡明。是為音韻之學。”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緒論》:“漢語音韻學即辨析漢字聲、韻、調之發音及類別,並推跡其古今流變者也。”(《漢語大詞典(十二)》,p.653)
【52】 論理學:邏輯學的舊稱。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至亞里士多德,而論理學蔚為一科矣。”(《漢語大詞典(十一)》,p.287)
【53】 認識論:關於人類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的學說。由於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分成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漢語大詞典(十一)》,p.251)
【54】 衛生:1、養生;保護生命。2、謂謀生存。3、保護生靈。4、能防止疾病,有益於健康。5、指合乎衛生的環境和措施。(《漢語大詞典(三)》,p.1093)
【55】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161):「舉譬喻說:三藏的深究,如純理論科學,也如儒家的漢學;禪師的傳授定慧,如應用科學及技工,也如儒家的理學。理論與實踐的互成,才是完滿的佛學。否則,脫離了理論的持行,與缺乏實行的空論,都容易走上偏失的歧途。」
【56】 《大智度論》卷57〈32 寶塔校量品〉:「問曰:云何須陀洹亦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到彼岸?答曰:此中六波羅蜜、三解脫門、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種智,此非獨菩薩法,三乘共有,各隨分學。」(大正25,466b8-12)
【57】《大智度論》卷75〈58 夢中入三昧品〉:「菩薩過聲聞、辟支佛地,得無生法忍、授記,更無餘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大正25,590c11-13)
【58】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21-p.122):「龍樹有「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也就是有別立大乘僧伽的意圖。但沒有實現這一理想,可見為了避免諍論,或被誤會為叛離佛教。這可見個人的理證不難,而大眾制度的改革,卻是很不容易的!」
59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30):「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有二種好處:一、彌勒下生成佛時候的世界,和我們現在所住的五濁惡世不同,那時候的世界是清淨幸福的。依據經文所說,那時世界和平,人口眾多,財富無量,沒有苦痛與困難,真是快樂極了。所以佛弟子希望彌勒早早下生到這個世界來,大家好同享和平自由的幸福。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佛法昌隆,所謂龍華三會,有眾多眾生發出離心了生死,眾多眾生發菩提心志願成佛。從世間方面看,那時的世界是繁榮幸福的;從佛法方面看,是充滿了真理與自由的。必須這二方面具足,才可稱為快樂幸福的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