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7 March 2017

《佛法概論》第二十章02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釋開仁編.2010/6/4

第二節佛陀的正覺
一、正覺與解脫的特勝(p.267-p.269)
(一)佛與聲聞正覺的同異
1、佛陀超越聲聞的地方
佛陀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覺者。正覺的普遍性,究竟性,超過一般聲聞弟子,所以佛陀是重于正覺的。
學佛者也不稱發出離心,而說發菩提心。
聲聞是聞佛教聲而解脫,佛卻「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身知,得三菩提」(雜含卷二六‧六八四經)。【36】

2、正覺內容的同異處
(1)佛從三善根的完滿開展,來顯示超越聲聞的程度佛陀的正覺,是無貪、無瞋、無癡的完滿開展,究竟圓成;而聲聞弟子的正覺,是偏於無貪、無癡的,佛與聲聞的正覺,可說有程度上的差別。

(2)聲聞所證的法性空,與佛無有差別
但這是說:佛陀的正覺,是智慧中心的,含攝得無貪、無瞋、無癡,從身心淨化,自他和樂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從智慧的無癡說,無漏慧的證法性空,與聲聞沒有差別,畢竟空是沒有什麼彼此差別的。【37】能實現智證空如,即轉凡成聖,轉迷成悟。三乘同性的聖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證空寂而得離欲解脫的自由人。

(3)佛「真俗無礙,悲智相應」的無上正覺,比聲聞富裕積極性
不過,慈悲而偏於消極的不害他,這是聲聞;重於積極的救護他,即是從修菩薩行
而成佛佛在這三乘同一解脫的聖格中,顯出他的偉大。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
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覺,不但契合緣起的空性,更能透達緣起的幻有。慈悲利他的德
行,更能發揮出來,不像聲聞那樣僅是消極的無諍行。【38】人間佛陀的無上正遍覺,應從
真俗無礙,悲智相應中去說明與聲聞的差別

(二)佛與聲聞解脫的同異
1、佛與聲聞在解脫煩惱與生死上,是平等的
論到解脫,佛與聲聞弟子平等平等。
如《中含‧瞿默目犍連經》說:「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二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39】」。【40】解脫的平等,約解脫能感生死的煩惱及生死說
勝如:勝劣

2、對於煩惱的習氣──盡與未盡,則有差別
如論到煩惱的習氣,即彼此不同,
(1)聲聞急於自了,故斷盡煩惱而餘習未盡
如舍利弗還有瞋習,【41】畢陵伽婆蹉有慢習,這是煩惱積久所成的習性。雖然心地清淨,沒有煩惱,還要在無意間表露於身語意中。聲聞的清淨解脫,還不能改善習以成性的餘習。這雖與生死無關,但這到底是煩惱的餘習,有礙於究竟清淨。【42】
古人譬喻說:聲聞急於自了,斷煩惱不斷習氣。這如犯人的腳鐐,突然打脫,兩腳雖得自由,而行走還不方便。【43】

(2)菩薩久劫修行至成佛時,煩惱與習氣都斷盡
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已漸漸的消除習氣;等到成佛,即煩惱與習氣一切都斷盡了。這如犯人的腳鐐,在沒有打脫時,已設法使他失去效用;等到將腳鐐解去而得自由時,兩腳即毫無不便的感覺。

3、小結
這解脫的同而不同,還是由於聲聞的急於為己,菩薩的重於為人

二、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p.269-p.271)
(一)現實人間的佛陀觀
1、於正覺的法性中,更具「真俗無礙性,悲智相應性」者,即是佛
現實人間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成立於無貪、無瞋、無癡的均衡擴展,【44】成立於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間,【45】而德行能作到時代的完成。這是說:在聖者正覺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無礙性,悲智相應性,達到這步田地【46】即是佛。

2、佛陀的智證徹底與三德完善,於時、地、機三者恰到好處
這在智證空寂的正覺中,沒有彼此差別,是徹底的;三德【47】的平衡開發,是完善的。本著這樣徹底而完善的正覺,適應當時、當地、當機,無不恰到好處,佛陀是究竟圓滿的!

3、證無生忍者因具慈悲與空慧,因中說果亦可稱為佛
大乘法中說:菩薩初得無生法忍──這雖是慈悲相應的,約智證空性說,與聲聞平等,【48】即可稱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成佛了。【49】

4、人間的佛陀,是淨化人性,擴展人的德能而達到恰好處
究竟圓滿的佛陀,不外乎淨化人性,擴展人的德能而達到恰好處。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實現於人間的佛陀! 【50】

(二)大乘中理想的佛陀觀
1、大乘「無所不知、不能、不在」的佛陀觀,難以從現實中得到證明
在大乘法的展開中,佛陀觀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絕對無限的佛陀。【51】在從現實人間的佛陀說,這是多少可以考慮的。佛陀雖因久劫修行,有廣大的世俗智,自發的勝義智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實難以從現實的佛陀中得到證明。
反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佛也決不因此而稱為佛陀
人間世──只要是現實存在的,即是緣起的存在,緣起是有相對的特性的,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2、理想的佛陀觀,源於佛弟子對佛般涅槃的永恆懷念,是自我意欲的客觀化
佛陀觀的發展到如此,因為佛法的普及民間,從信徒歸依佛陀的心情中發展出來。
自釋尊入滅,在時空的演變中,信眾意欲──知識、能力、存在的無限欲求,不能滿足於適應當時人間的佛陀,這才想像佛陀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而為任何時代、環境、信眾所不能超越的,推尊為圓滿的,絕對的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質的客觀化。一般宗教,幻想此為外在的神;而正見的佛弟子,即知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質的客觀化

(三)從緣起的相待性中,來顯示佛陀的絕對性
我們知道,成佛是智證──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這是沒有彼此而可說絕對的,徹底的,能真俗無礙、悲智相應的。到達這,即是佛陀,知識、能力、存在,緣起的一切,永遠是相對的。這並非人間佛陀的缺陷,這才是契當真理。雖說是相對的,但無論佛陀出現于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他的知識、能力、存在,必是適應而到達恰好的。佛陀的絕對性,即在這相對性中完成!


【36】 《雜阿含經》卷26(684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為如來十力?
[1]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
          佛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
[2]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
[3]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
來第三力。…
[4]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
[5]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
[6]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
[7]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
[8]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
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
[9]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
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
[10]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為第十如來力。…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
與聲聞種種差別」。」(大正2,186b27-187b5)

【37】
(1)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b17-18):「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菩提流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53b22-23):「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
(3)真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62c21-22):「一切聖人皆以無為真如所顯現故。」
(4)玄奘《大般若經》卷577〈第九能斷金剛分〉(大正7,981a7-8):「以諸賢聖補特伽羅,
皆是無為之所顯故。」
(5)義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8,772b26-27):「以諸聖者皆是無為所顯現故。」

【38】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255-p.256):「空、無相,是說所認識的體性不真實;反面,也就是說緣起現象的存在是假名的。以假名說緣起,《雜阿含經》本就開示過。了達一切諸法唯假名,就可以成就「無諍行」。無諍的本義,是說語言名稱的缺乏確實性固定性,了知它是假名如幻,不應固執。這在《中阿含經》已經被重視了。如卷四三說:『隨國俗法,不是、不非耶,……此法無諍。』無諍是建立在假名上,所以與空義有密切的關係。傳說須菩提尊者是無諍第一,《中阿含》明無諍行的時候就讚歎他說:『此行真實空,捨此住止息。』須菩提尊者,能夠捨離「此」語言戲論,安住無諍(止息),就是行真實空。無諍就是空,不是很顯然的嗎?這意思,《增一阿含‧須陀品》有著解釋:『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有名言,是生死法,就有生死始終;無名言,是涅槃法,一切生死始終皆無。這說明了涅槃的離言無諍。假名是空的,空是假名的;能夠了達空性的假名離言,就可以安住無諍,也就可以獲證涅槃。所以空的假名,不但可以安立緣起世間,也可以經過無諍的修證,走向解脫還滅,而獲得離言涅槃。」

【39】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75):「勝如(如是不如,勝如即優劣)」。

【40】 《中阿含.145 瞿默目犍連經》卷36〈2 梵志品〉(大正1,655c27-656a3)。

【4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3:「曾聞世尊與舍利子一處經行,時有一鳥為鷹所逐,怖急便趣舍利子影,怖猶不止舉身戰慄,復越佛影身心坦然。時舍利子合掌白佛:如何此鳥至我影中猶有恐懼,纔至佛影,心無驚怖身不戰慄?世尊告言:汝六十劫修不害意,我於三大無數劫中修不害意。汝有害習,我已永斷故令如是。時世皆言:乃至小鳥,佛慈蔭故令怖畏除。」(大正27,430b28-c7)

【42】 《大智度論》卷42〈9 集散品〉:「復次,二乘有習氣,有礙有障故,雖有無受三昧,不清淨;如摩訶迦葉聞菩薩伎樂,於坐處不能自安。諸菩薩問言:「汝頭陀第一,何故欲起似舞?」迦葉答言:「我於人天五欲中永離不動;此是大菩薩福德業因緣變化力,我未能忍!如須彌山王,四面風起,皆能堪忍;若隨嵐風至,不能自安。」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大正25,367c27-368a6)

【43】 《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如是諸餘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又舍利弗自說偈言:「覆罪妄念人,無智而懈怠,終不欲令此,妄來近我住!」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勅令阿難六突吉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如畢陵迦婆蹉,常罵恒神為小婢。如摩頭婆和吒跳戲習故,或時從衣枷踔上梁,從梁至枰,從枰至閣。如憍梵鉢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呞。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若劫盡時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大正25,260c2-27)

【44】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九章,(p.248):「菩薩的重視慈悲,也有對治性。論理,應該使無癡的智慧,無貪的淨定,無瞋的慈悲,和諧均衡的擴展到完成。」

【45】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九章,(p.251-p.252),大意如下:
[1]無所得為方便:法增上的理智。
[2]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自增上的意志。
[3]大悲為上首:世間增上的情感。

【46】 田地:猶地步,程度。(《漢語大詞典(七)》,p.1269)

【47】 編者按:依上下文脈來看,這三德有可能指三善根的均衡擴展,但也有可能指佛的三德──智德、斷德及恩德,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世尊智斷二德皆具足故,自利圓滿。恩德備故,利他圓滿。所以者何?一切種冥皆永滅故,智德圓滿。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德圓滿。授正教手拔眾生出生死泥故,恩德圓滿。聲聞、獨覺,雖破諸冥,而猶未能滅一切種,故不成就一切種智,未得所有無知差別,不行智故,意樂隨眠智等闕故,不能如理濟拔有情,自利利他德未滿故,雖有聖德而不名師。唯佛世尊二德圓滿,無倒濟拔一切有情,成就希奇廣大名稱,位居尊極,獨號大師。」(大正29,329a15-25)

【48】 《大智度論》卷71〈50 大事起品〉:「「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忍、欲、思惟、籌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即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大正25,553b9-15)

【49】 《大智度論》卷6〈1 序品〉:「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清淨智?答曰: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眾人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如是,雖能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大正25,106b24-c1)

【50】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1):「(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51】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第三節、第二項、現實佛與理想佛」,(p.168-p.170):「懷念佛陀,而不能滿足宗教上的情感,青年大眾們,在不自覺中,引出佛身常在的信仰,如《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b-c)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踊躍」。「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種種論義,這裡不加論列,只舉出幾點。「壽量無邊際」,是佛身常在的根本論題。「色身無邊際」,是佛的無所不在。「威力無邊際」,是佛的無所不能。「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是佛的無所不知。「佛化有情無厭足心」,是佛一直在關懷眾生,無休止地能濟度有緣的眾生。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而又永恆常在的佛,這樣的關懷眾生,利益眾生,就足以滿足信眾宗教情感上的需求。我從佛法得來的理解,神只是人類無限意欲的絕對化。人類的生命意欲,在任何情況下,是無限延擴而不得滿足的。對於自己,如相貌、健康(無病)、壽命、財富、眷屬──人與人的和諧滿意、知識、能力、權位,都有更好的要求,更圓滿的要求。「做了皇帝想成仙」,就是這一意欲的表現。但自我的無限欲求,在相對的現實界,是永不能滿足的。觸對外界,無限虛空與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於是自我的意欲,不斷的影射出去,想像為神。神是隨人類的進步而進步,發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絕對的權力,主宰著一切,關懷著人類的命運。自我意欲的絕對化,想像為絕對的神。直覺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於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滿足的,企圖從對神的信仰與神的救濟中實現出來。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這樣的情形下得到了滿足。所以,大眾部系的理想佛,是將人類固有的宗教意識,表現於佛法中。可說是一般宗教意識的神性,經佛法的淨化,而表現為佛的德性。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應該是,無始以來,人類為無明(愚昧)所蔽,所表現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癡相。總之,這樣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識充實了;「本生」、「譬喻」、「因緣」中的佛與菩薩,與現實人間佛的不調和,也可以解釋會通了。不過理想的佛陀,雖說是神的佛化,而到底經過了佛法淨化。一、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後發展到本來是佛,就是進一步的神化);二、佛不會懲罰人,唯有慈悲;三、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樣,雖永生於神的世界,而始終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級。以理想的佛陀為理想,而誓願修學成就,就進入大乘的領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