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 March 2017

《佛法概論》第十七章02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七章 出家眾的德行
釋開仁編.2010/5/7


第二節解脫的正行

一、八正道(p.220-p.224)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賢聖所必由的。
(一)八正道的三個面向
關於八正道,經中有不同的敘述:

1、正定為修行的目標
一、從修行的目標說,得正定才能離惑證真;而要得正定,應先修正見到正念,所以前七支即是正定的根基、助緣。如《雜含》(卷二八‧七五四經)說:「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正)三昧根本、眾具」(參《中含‧聖道經》)。【11】

2、正見為修行的先導
二、從修行的先導說,正見是德行的根本。
◎如《雜含》(卷二八‧七五○經)說:「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為根本。……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 ……正定」。【12】正見即明慧,是修行的攝導,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羅盤一樣。所以說:「如是五根(信、進、念、定、慧),慧為其首,以攝持故」(雜含卷二六‧六五四經)。【13】
◎正見對於德行的重要性,是超過一般的,所以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雜含卷二八‧七八八經)。【14】大乘的重視般若,也即是這一意義的強化。而菩薩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流轉而能於生死中教化眾生,也即是這正見──般若的大力。【15】

3、正見為首,正精進與正念為助而進修
三、以正見為首,以正精進、正念為助而進修。
◎如正見,專心一意於正見,努力於正見的修學。
◎又從正見中了解正志,專心一意於正志,努力於正志的修學。像這樣,正語、正業、正命也如此。
◎這樣的正見為主,正精進、正念為助,「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中含‧聖道經)。【16】這是重視精進與專心,而看作遍助一切支的。

4、小結
這三說,並沒有什麼矛盾。

(二)八正道與三學、三慧的修行次序
佛法的修學,以正覺解脫為目標。到達這一目標,要先有聞、思、修慧。
1、正見與聞慧
(1)正見由聞正法,經智慧抉擇而得
◎「正見」,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
◎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捨邪惡而信受純正的(參《中含‧聖道經》)。【17】這是「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的抉擇正見。【18】
(2)正見有世間與出世的分別
如正見善惡因果,生死的相續與解脫,還是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對於四諦真理的如實知見,「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那才是向解脫的出世正見。這樣的正見,並不是浮淺的印象,要精進的努力,正念的專一,才能成就。

2、正志與思慧
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正志」──奘譯正思惟。這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實現的審慮、決定、發動思
◎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達到更深的悟解。
◎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現,所以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19】

思维正见的内容
引发驱动身口意业的合理行为

3、正業、正語、正命是合於戒學的行為與生活
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實現的行為,使自己的三業合理,與正見相應。
所以正志同時,即有見於身體力行的戒學,這即是「正業」、「正語」、「正命」。
◎正語是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及一切的愛語、法語。【20】
◎正業是不殺、不盜、不淫,與一切合理的行動。【21】
◎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22】
佛法以智慧為本的修行,決不但是理觀。理解佛法而不能見於實際生活,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4、正精進為戒的總相,及遍通一切道支
「正精進」是離惡向善,止惡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
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相。以正見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努力,這才從自他和樂的止惡行善,深化到自淨其心的解脫。【23】

5、正念與正定,即修慧階段
(1)正念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24】
(2)正定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由於一心的湛寂【25】,如實正
智能依之現前。【26】
(3)定慧相應而發無漏慧
正念與正定,即修慧階段。由修慧──與定相應的正見而發無漏慧,才能完成正覺的解脫。

6、八正道為解脫道的正軌
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道的正軌。【27】

二、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p.224-p.225)
(一)八正道的必然性
1、出家、在家的正命雖不同,但都不能與八正道相違
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脫所必經的正軌,有他的必然性。
(1)依八正道同向解脫
中道的德行,是不能與他相違反的。出家眾依此向解脫,在家眾也如此。
(2)因身分不同而生活方式(正命)也不同
所不同的,
◎出家眾的正命,指少欲知足的清淨乞食;
◎在家眾是依正常的職業而生活。
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正命的內容不同,但同樣要以合理的方法而達到資生物的具足。這不應該非法取得,也不能沒有,沒有或缺乏,是會使身心不安而難於進修的。【28】
(3)小結
佛教信眾的解脫行,固然非依此不可;即使沒有出離心,沒有解脫慧的一般世間行,也不能與八正道相違。

2、二類八正道──世間與出世間
(1)總標世出世八正道之差別在正見
八正道有二類:有「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有「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29】
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見。【30】
(2)正見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為世俗正見
如是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正見,以此為本而立志、實行,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31】
(3)正見四諦理為出世間正見
如是四諦理的正見,再本著正見而正志、修行,即是能向出世而成為無漏的。

(二)八正道的完整性
佛法以八正道為德行的總綱,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關聯的,是相續發展,相依共存的,是知與行、志向與工作、自他和樂與身心清淨的統一。
1、知行的統一
佛法的德行,貫徹於正確的正見中;由知見來指導行為,又從行為而完成知見:這是知行的統一。

2、志向與工作的統一
依正見確立正志──向於究竟至善的志願,有志願更要有實際工作。沒有志向,實行即漫無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願,惟有實踐才能完成志願:這是志向與工作的統一。

3、自他和樂與身心清淨的統一
對人的合理生活,經濟的正常生活,這是有情德行而表現於自他和樂中的;定慧的身心修養,是有情德行而深刻到身心清淨,這也有相依相成的關係。

八正道不是自了, 正語、正業、正命即重于自他和樂

4、小結
釋尊隨機說法,或說此,或說彼,但人類完善的德行,向解脫的德行,決不能忽略這德行的完整性。否則,重這個,修那個,即成為支離破碎,不合於德行的常軌了。
※此圖為編者所加: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定

志向
工作

自他和樂

身心清淨

闻慧
思慧
修慧



三、道的抉擇(p.225-p.229)
(一)德行的項目,都不出於八聖道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所以佛臨滅時,對須跋陀羅說:「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長含‧遊行經)。【32】這是怎樣明確的開示!
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於八聖道的。

1、諸道品與八正道的相攝
如:
◎「四念處」【33】即正念的內容;
◎「四正斷」【34】是正精進的內容;
◎「四聖種」【35】是正命的內容;
◎「四神足」【36】是正定起通的內容。
◎五根37與五力【38】:信(信解)即正見、正志相應的淨心;
精進即含攝得戒學的正精進;
念即正念;
定即正定;
慧即依定而得解脫的正見。【39】
五根,五力與八聖道的次第內容,大體是一致的。【40】
◎「七覺支」【41】,偏於定慧的說明。【42】

2、八正道與三增上學的次第相攝性
佛法道支的總體,或說為三增上學(雜含卷二九‧八一七經)。【43】
(1)舉出二者的次第差別
◎三增上學是有次第性的:依戒起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44】
◎八正道的以正見為首,這因為正見(慧)不但是末後的目標,也是開始的根基,遍於一切支中。如五根以慧為後,而慧實是遍一切的,所以說:「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精進、念、定也如此);……信根成就,即是慧根」(雜含卷二六‧六五六經)。【45】

(2)說明二者的次第是一致的
慧學是貫徹始終的,
八正道的正見,側重他的先導;
◎三學的慧學,側重他的終極完成。
參照五根的慧根攝持,即可以解釋這一次第的似乎差別而實際是完全一致

(二)三增上學的次第必然性
佛法的依戒而定,從定發慧,一般誤解的不少。
1、正定依淨戒與直見而起
(1)不正確的方式所得的定非為正定
定本是外道所共的,凡遠離現境的貪愛,而有繫心一境──集中精神的效力,如守竅【46】、調息、祈禱、念佛、誦經、持咒,這一切都能得定。但定有邪定、正定、淨定、味定,不可一概而論。【47】
(2)得正定的方便──淨戒與直見
雖都可作為發定的方便,但正定必由正確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發得來。
正见->正定
A、舉經說明
◎如經中常說:「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48】
◎佛對鬱低迦說:「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雜含卷二四‧六二四經)。【49】
◎滿慈子對生地比丘說:「以戒淨故得心(定的別名)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中含‧七車經)。【50】
B、一般學者的錯解
一般學者,每不從「淨其戒,直其見」下手,急急的求受用,求證得,這難怪持咒等的風行了!

2、從定發慧的真義
(1)有定不一定能發慧
其次,從定發慧,也並非得定即發慧,外道的定力極深,還是流轉於生死中。要知道,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
(2)依聞思正見而於與定相應的修習(止觀相應),才能中引發無漏慧從定發慧,必由於定前──也許是前生的「多聞熏習,如理思惟」,【51】有聞、思慧為根基。不過散心的聞、思慧,如風中的燭光搖動,不能安住而發契悟寂滅的真智,所以要本著聞、思的正見,從定中去修習。止觀相應,久久才能從定中引發無漏慧。
(3)不知從定發慧真義的過患
不知從定發慧的真義,這才離一切分別抉擇,不聞不思,盲目的以不同的調心方法去求證。結果,把幻境與定境,看作勝義的自證而傳揚起來。【52】



【11】
(1)《雜阿含經》卷28(754 經):「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
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
眾具」。」(大正2,199a23-b1)
(2)《中阿含.189 聖道經》卷49〈1 雙品〉(大正1,735b29-736c26)。※【詳見附錄】。

【12】《雜阿含經》卷28(750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起於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正2,198b27-c12)

【13】 《雜阿含經》卷26(654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大正2,183b19-23)

【14】 《雜阿含經》卷28(788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如是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不愛、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者謂邪見,邪見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如是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世間、出世間,亦如是說,如上三經,亦皆說偈言:「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大正2,204b9-c13)

【15】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p.68-p.69):「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菩提心),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雜阿含》)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惟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在生死中浮沉,因信願(菩提心),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瞋,忿,恨,惱,嫉,害等,與慈悲相違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惟有專為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義。釋尊在(《中阿含》)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師地論》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薩行成佛的大方便」!

【16】《中阿含.189 聖道經》卷49〈1 雙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慼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大正1,735c1-13)

【17】《中阿含.189 聖道經》卷49〈1 雙品〉:「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云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云何正見?謂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正見。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見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大正1,735c13-27)

【18】《雜阿含經》卷28(785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a20-b11)

【19】《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b2-11)

【20】《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b11-22)

【21】《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b22-c3)

【22】《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c3-13)

【23】《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c13-25)

【24】《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大正2,203c25-204a5)

【25】 湛寂:沉寂。(《漢語大詞典(五)》,p.1440)

【26】《雜阿含經》卷28(785 經):「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4a5-14)

【27】《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問曰:若持戒是禪定因緣,禪定是智慧因緣,八聖道中何以慧在前,戒在中,定在後?答曰:行路之法,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懃;精懃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見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觀五受眾皆苦,是名苦;苦從愛等諸結使和合生,是名集;愛等結使滅,是名涅槃;如是等觀八分,名為道,是名正見。行者是時心定知世間虛妄可捨,涅槃實法可取,決定是事,是名正見。知見是事,心力未大,未能發行;思惟籌量,發動正見令得力,是名正思惟。智慧既發,欲以言宣故,次正語、正業、正命。戒行時精進不懈,不令住色、無色定中,是名正方便。用是正見觀四諦,常念不忘:念一切煩惱是賊,應當捨;正見等是我真伴,應當隨,是名正念。於四諦中攝心不散,不令向色、無色定中,一心向涅槃,是名正定。」(大正25,226a22-b10)

【2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65-p.66):「什麼是正命?命是生存,生活。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為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惡,都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學佛的在家眾,不但要是國法所許可的,而且還要不違於佛法的。如以殺生(如屠戶,獵戶等),盜,淫(如賣淫,設妓院等),妄語(以欺騙為生,走江湖的,多有這一類),酒(如釀酒,設酒家等)為職業的,佛法中名為『不律儀』,是邪命,障礙佛法的進修。出家眾,凡依信眾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營醫(完全義務,不犯)、卜、星、相等為生,或設法騙取信施,就是邪命。如法的經濟來源,不奢侈不吝嗇的消費態度,是正命。要這樣,才能與佛法相應,否則人身也許不保,還說得上了生死嗎?在抗日戰爭初期,香港某居士,念佛極虔誠,有一所廣大而幽靜的別墅,他函請印光大師,離開戰區,來香港安住。印老問他,才知他世代以釀酒起家。印老說:你把酒業歇了,我才能來香港。可是這位老居士,捨不得。學佛而不修正命,也許就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學佛法,一定要職業合法,寧可短期內因職業改變而受到苦痛,決不能長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29】《雜阿含經》卷28(785 經)(大正2,203a20-204a14)。

【30】《雜阿含經》卷28(785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大正2,203a20-b11)

【3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67-p.82):「佛說的世間正見,經中說有一定的文句,現在略分為四類。一、正見有善有惡。…二、正見有業有報。…三、正見有前生,有後世。…四、正見有凡夫,有聖人。……世間正見的主要內容,為修學佛法者所必不可缺的見地。」

【32】《長阿含.2 遊行經》卷4(大正1,25a25-b1)。

【33】 四念處: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34】 四正勤:1.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2.已生諸惡不善法令斷、3.未生諸善法令生、4.已生諸善法令增長。

【35】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047):「四聖種的本義,是對於衣服、飲食、住處──三事,隨所能得到的而能夠滿足;第四是「樂斷樂修」。後來適應事實的需要,改第四事為,隨所得的醫藥而能滿足。衣、食、住、藥知足,就是受比丘戒時所受的「四依」,是比丘對資生事物的基本態度。」

【36】 四如意足:1.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2.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3.精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4.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神足是定,定為神通所依止,稱為神足。雖是定,但由修發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觀而不同,所以分為四神足。)

【37】 五根: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38】 五力:1.信力、2.精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慧:无漏慧

【39】 《雜阿含經》卷26(655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大正2,183b26-c2)

【40】 詳參: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4-p.26)。

【41】 七覺支: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除覺支(輕安覺支)、
6.定覺支、7.捨覺支。

【4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233-234):「將一切道品總合起來,解脫道的主要項目,不外乎十類:
(1)信──信根,信力。
(2)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3)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4)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5)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6)尋思──正思惟。
(7)戒──正語,正業,正命。
(8)喜──喜覺支。
(9)捨──捨覺支。
(10)輕安──輕安覺支。
道的主要項目,雖有此十種。但正見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捨,輕安,不外乎定中的
功德。所以八正道的敘述,是最圓滿的;而三學是最簡要的。」

【43】《雜阿含經》卷29(817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復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大正2,210a24-b2)

【44】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1):「中道──八支聖道,是修學的聖道內容,也表示了道的修學次第。歸納聖道為三學:戒、心、慧。依三學來說:正見、正思惟是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心,心是定的異名;正精進是通於三學的。三學是道,修道所證的是解脫,道與解脫合說為四法,如《長阿含經》(二)《遊行經》(大正一‧一三上)說:「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聖戒,二曰聖定,三曰聖慧,四曰聖解脫」。」

【45】《雜阿含經》卷26(656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是故(成)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大正2,183c5-13)

【46】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六編.書評》:「喧喧然耳道德學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卻病誘人,以傳其守竅──祇是守鼻梁尖、磕幾百個頭,別無他得──靜坐之術,駕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禪宗真傳,未嘗著書立說,故除卻個中人亦鮮有知其內容者。」(太虛大師全書,第25 冊,p.384)

【47】
(1)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77):「定有三種:味定、淨定、無漏定。與般若相應
的名無漏定;能遠離一分煩惱,有漏善心現前,名為淨定。以愛著為主,於定境貪戀繫
著,或恃定而起慢等,是味定。凡三昧而不離煩惱,與煩惱相應,是必然會貪著世間名
利恭敬,而結果退失了三昧,造作惡業的。」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62:「有八等至(samApatti):謂四靜慮、四無色。有三等至:謂味想應、淨、無漏。此中,前七各具三種,第八唯二,謂除無漏。……問:善有漏定有垢,有濁,有毒,有刺,有漏,有過失。云何名淨?答:雖非究竟淨,而以少分淨故
名淨。謂不雜煩惱故,煩惱相違故,引發無漏勝義淨故,順聖道故,無漏眷屬故。」(大
正27,821b9-c17)
(3)《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78:「諸近分定亦有八種…,一切唯一捨受相應,作功用轉故,未離下怖故。此八近分皆淨定攝,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離染道故。」(大正29,765b13-16)

【48】《中阿含.42 何義經》卷10〈5 習相應品〉(大正1,485b8-10)。

【49】《雜阿含經》卷24(624 經):「鬱低迦白佛:「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佛告鬱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 …。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大正2,175a4-11)

【50】
(1)《中阿含.9 七車經》卷2〈1 七法品〉:「賢者!但[1]以戒淨故,得心淨;[2]以心淨故,得見淨;[3]以見淨故,得疑蓋淨;[4]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5]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跡知見淨;[6]以道跡知見淨故,得道跡斷智淨;[7]以道跡斷智
淨故,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也。」(大正1,430c28-431a4)
(2)《增壹阿含.10 經》卷33:「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跡清淨;行跡清淨
義者,能使道清淨;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義者,能使入涅槃義。是謂
於如來所得修梵行。」(大正2,734c5-11);
(3)Bhikkhu Bodhi,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 of the Buddha”,p.243。

【51】《雜阿含經》卷41(1125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2,298c4-8)

【52】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26-p.128):「基督教徒,不是沒有修持的。在虔敬的誠信,迫切的懺悔中,達到精神的集中時,也有他的宗教經驗。高深的,能直覺得忘我的狀態,稱為與神相見。神是無限的,光明的,聖潔──清淨的,也常聽見神秘的音聲。在當時,充滿了恬靜的喜樂與安慰;有時也發生一些超常的經驗。這種無始終,無限量,光明,清淨,喜樂的宗教經驗,依佛法說,淺一些的是幻境,深一些的是定境。由於神教者缺乏緣起無我的深觀,所以用自我的樣子去擬想他,想像為超越的萬能的神,與舊有的人類祖神相結合。有宗教經驗的,或玄學體會的,大抵有萬化同體,宇宙同源的意境。如莊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並生」。墨子的「明天」,婆羅門教的梵,都有一種同體的直覺,而多少流出泛愛的精神。然而,平等一如,本是事事物物的本性。由於不重智慧,或智慧不足,在定心或類似定心的映現中,複寫而走了樣,才成為神,成為神秘的宇宙根源。佛法說:慈悲喜捨── 四無量定──為梵行,修得就能生梵天。由於定境的淺深,分為梵、光、淨天的等級。婆羅門教的梵──或人格化為梵天,與基督教的耶和華相近,不外乎在禪定的經驗中,自我的普遍化,想像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創造者。創造神的思想根源,不但是種族神的推想,實有神秘的特殊經驗。唯有定慧深徹,事理如實的佛法,才能清晰地指出他的來蹤去跡。」


【附錄】
《中阿含.189 聖道經》卷49〈1 雙品〉:「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瘦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一、由七支助成的正定能令眾生得清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慼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
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
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
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
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
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

二、別釋各支之內容
(一)正見
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
◎云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
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
邪見。
◎云何正見?謂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
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
正見。
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彼如是知已,則便
求學,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此
三支隨正見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二)正志
若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若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
◎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謂邪志。
◎云何正志?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正志。
是為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彼如是知已,則便
求學,欲斷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念。此
三支隨正志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三)正語
若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若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
◎云何邪語?妄言、兩舌、麁言、綺語,是謂邪語。
◎云何正語,離妄言、兩舌、麁言、綺語,是謂正語。
是為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彼如是知已,則便
求學,欲斷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念。此
三支隨正語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四)正業
若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若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
◎云何邪業?殺生、不與取、邪淫,是謂邪業。
◎云何正業?離殺、不與取、邪淫,是謂正業。
是為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彼如是知已,則便
求學,欲斷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念。此
三支隨正業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五)正命
若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若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
◎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
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
◎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
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
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彼如是知已,則便
求學,欲斷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念。
此三支隨正命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六)正方便
云何正方便?比丘者,
已生惡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
未生惡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
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
已生善法為住不忘不退,轉增廣布,修習滿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是謂
正方便。
(七)正念
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受)、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八)正定
云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正定。
(九)正解脫
云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十)正智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智也。
三、有學成就八支與無學成就十支──並論四十大法品
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
云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所以
者何?
◎正見者,斷於邪見。
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
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至正智者斷於邪智,
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
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是為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為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
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
若有沙門、梵志者,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
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有十詰責。云何為十?
◎若毀呰正見,稱譽邪見,若有邪見沙門、梵志,若供養彼而稱譽彼,若有沙門、
梵志者,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
言非者,彼於如法是謂一詰責。
◎若毀呰至正智,稱譽邪智,若有邪智沙門、梵志,若供養彼而稱譽彼,若有沙門、
梵志,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
非者,彼於如法是謂第十詰責。
若有沙門、梵志,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
無有能制而言非者,是謂於如法有十詰責。
若更有餘沙門、梵志,蹲踞說蹲踞,無所有說無所有,說無因、說無作、說無業,謂彼
彼所作善惡施設,斷絕破壞彼此。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
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亦有詰責、愁憂恐怖。」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1,735b29-736c2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