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釋開仁編.2010/5/14
第二節 定
一、離欲與定(p.233-p.237)
(一)禪定首重離欲
1、修定於印度歷史悠久,佛引入佛法成為發慧的方便
依戒生定,是在三業清淨的基礎,修得清淨的禪定(三昧、瑜伽等大同小異),為內心體驗必要的修養法。印度從《奧義書》以來,已極其流行。【22】釋尊參學時,也曾學過。佛雖不滿於一般的禪,但從引發真慧來說,不能不說是方便;所以在佛法的德行中,還是有此一著。
2、習定的方法與禪定以離欲為本質
習定的方法,儘可不同,但大抵調身、調息、調心,使精神集中而歸於平靜。【23】這有一重要事實,即修習禪定,必以離欲為先。如貪戀一般的現實生活,那是不能得定的。換言之,非鄙視──輕視現實生活,而傾向於內心──身心的理想生活不可。
厭人間,欣天國;厭此間,慕他方,都可以得定的。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
塵欲而欣心樂。
身体放松,呼吸自然,心系所缘
3、五欲為習定呵責的對象
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對於微妙的色、聲、香、味、觸,【24】認識他的過患而厭棄他,尤其是男女欲。三界中的欲界,側重於五欲及性欲,非離這物欲與性欲,即不能得定,不能生色界天,色界是沒有這些欲的。所以如不能依定發慧,那麼厭離物欲,厭離男女欲,專心修定,即是外道的天行。
4、小結
印度一般的出家者,即是這樣的。佛法的出家生活,也即適應這一類根性(离欲)。【25】
(二)離欲的意義
1、欲界五欲之過患
(1)離欲重於內心煩惱的調伏,非拒絕世間的一切
禪定必須離欲,欲到底是什麼呢?微妙的五欲,不過是誘發情欲的因緣。內心一向受著環境的誘惑,所以呵責五欲。
欲是習以成性,隨境染著的貪欲。
◎所以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法句經)。【26】
◎《雜含經》(卷四八‧一二八六經)說:「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27】
佛法的修定離欲,重於內心煩惱的調伏,並非拒絕世間一切。否則,守護根門,遠離五欲,會同於外道波羅奢那的堵塞【28】聰明了(雜含卷一一‧二八二經)。【29】
(2)佛法的離欲,是淨化自心而適當的受用五欲
人類有眼等五根,即不能不受用五境;生存人間,即不能不衣食資生。所以佛法的離欲,不是拒絕這些,是淨化自心而適當的──合於社會情況,合於身心需要而受用這些,不為環境的愛著而牽轉。所以──◎《雜含》(卷二一‧五六四經)說「三斷」,有「依食斷食」;【30】
◎《中含‧漏盡經》說「七斷」,有「從用(資生具)斷」。【31】
特別是釋尊自身的生活,可作確切的證明。釋尊的生活,
◎不但是糞掃衣,也有名貴的金縷衣;
◎不但是粗食,也有百味食;
◎不但樹下坐,也住高樓重閣;
◎不但獨住山林,也常與四眾共住。
佛雖如此,還是被稱為少欲、知足、無事、寂靜(中含‧箭毛經)。【32】這可見問題在內心;不繫戀於環境,不追逐於塵欲,那麼隨緣適量的享受,無不是少欲知足。
反之,如貪欲熾盛,那即使遠離人間,粗衣惡食,也算不得少欲,離欲(參《雜含》卷一三‧三○九經)。【33】
修行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反应
最好能對佛法,根本的經律論,下一番功力,應於佛法獲得更完善的見解(近代人的寫作都只能作參考)。(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249-p.255))
2、欲界性欲之過患
(1)性欲的戒垢以淫欲心為主
同樣的,如說女人為男人的戒垢──男人為女人的戒垢,【34】而戒垢實是內心的情欲。
所以犯淫戒,也不像理學者【35】那樣重視肉體的貞操。有比丘因淫欲心重,將生殖器割去。
佛呵責他:當斷的──貪欲不斷,不該斷的倒斷了!【36】
(2)淫欲是障道的因緣
然而,人類生而有男女根,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佛法的出家眾,為什麼要嚴格禁絕,不像對於衣食資生的相對節制呢?【37】
這可以說:衣食是無情的,雖與社會有關,但比較容易的自由控制。男女的牽制,繫縛力特別強;在男女相互佔有的社會結構中,苦痛是無法避免的,實是障道的因緣。
在當時的社會中,適應當時的出家制,所以徹底戒絕男女的淫欲。
如人間為北俱羅洲式的,依此而向出世,男女問題也許會像衣食一樣的解決了。大乘淨土中,有菩薩僧而沒有出家眾,即是這社會理想的實現!【38】
(三)佛法修定不重定,以發慧得解脫為目的
1、一般的定雖有觀慧,但不一定能得解脫
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39】;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40】;「不淨觀」與「九想觀」等,【41】都可從定中去修習,也可修此來得定,但這不一定能解脫。【42】
2、佛法是修定而不重定
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應「電光喻定」【43】的,都可以引發勝義慧,離煩惱而得解脫。如「慧解脫阿羅漢」,不得禪定,但對於生死的解脫,已切實做到。44】否則,定心愈深,愈陶醉於深定的內樂中,即愈對佛法不相應。如因定而生最高或頂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脫,反而是「八難」【45】的一難。佛法修定而不重定,是毫無疑問的。
3、偏於禪定的有落於神我唯心論的過患
偏於禪定的,必厭離塵境而陶醉于內心。久而久之,生活必流於忽略世間的現實生活,思想必落於神我型的唯心論。
佛法是緣起論,從現實經驗的有情著手。立足於心色依存的緣起論,有自他和樂的僧制,這不是傾向獨善,唯心者的境界。後期佛法的唯心論,與禪師、瑜伽師結不解緣,這是有他發展的必然性的。
(四)小結:染著定境也還是無明貪欲的產物
禪定,要遠離物欲與男女欲,但不知定境也同樣的是貪欲。
《中含‧苦陰經》中,論到「五欲」,主要的是物質佔有欲。【46】
論到「色」,即是男女互相佔有的淫欲。【47】
論到「覺」,即四禪定的定相應受。【48】
經中一一說明他的味著,過患與出離;禪定以離物欲及性欲為主,而不知禪定也還是無明貪欲的產物。這對於專談「受用」的學者,是怎樣適當的教授!
没有正见,会染着禅坐的身触轻安
二、定與神通(p.237-p.238)
(一)檢視六通唯漏盡通是佛法的特色
1、五通乃與外道所共
佛教的聖者,如「慧解脫阿羅漢」,雖究竟解脫,還是沒有神通的。反之,外道得根本定的也有五通。【49】
依禪定而發神通,這是印度一般所公認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是禪定所引發的,常人所不能的超常經驗。【50】這究竟神奇到什麼程度,姑且不談;總之,精神集中的禪師,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經驗,這是不成問題的。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獲得正覺的解脫,是外道所共有的。古代宗教的神秘傳說,與有人利用這些神秘現象,號召人民作軍事的叛變,這都是事實。
2、漏盡通乃佛法不共於世間
佛法所重的是漏盡通,即自覺煩惱的清淨。佛弟子能深入禪定的,即有此五通,佛也不許他們利用這些來傳佈佛法,更不許利用來招搖名利。非特殊情形,不能隨便表現。
如有虛偽報道,為佛法的大妄語戒,勒令逐出僧團。【51】
(二)神通的危險性惟佛能知
神通,對於社會,對於自己的危險性,惟有釋尊才能深刻理會【52】得。那些以神秘來號召傳佈佛法的,真是我佛罪人!
【22】《奧義書》(UpaniSad),約成立於B.C.500 年。
【2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19-p.120):「說到修習禪定的方法,不外乎調攝身心。「調」是調伏,調柔,人心如!6 澮 悷的劣馬,不堪駕御;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的意欲而轉,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調攝的對象,有「三事」──身,息,心,如《小止觀》等說。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顎,也不可用力。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也不可動形,似有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不可過急。調心,使心繫念緣中,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關係,以心為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24】 《大智度論》卷17〈1 序品〉:「五欲者,名為妙色、聲、香、味、觸;欲求禪定,皆應棄之。」(大正25,181b11-12)
【25】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00-p.101):「初期佛教,比較接近原始佛教,它的行踐特色,可以從佛陀適應時代的根機中去理解。當時的印度,可以分為兩大流:一、是出家的苦行者,目的在個人的解脫;除實行嚴酷的苦行外,注重禪定的修養,以達到廓然無累的解脫。這解脫,在佛陀看來,只是一種定境而已。二、是在家的樂行者,目的在五欲的享受;在後世人、天的快樂;所用的方法,是布施、持戒、祭祀天神。佛陀適應時代的根性,唱道中道之行。反對祭祀,但承認諸天是眾生之一。批評無益的苦行,但也讚歎合理的淡泊知足。大體上,初期佛教的聲聞(出家)弟子,衣食知足,淡泊、清淨、少事少業,修習禪定,是適應這出家苦行者的。釋尊的常隨眾,不多是從外道中來嗎?不同的,在注重出世的「無我正見」,與不許有害身心的苦行。其實,在家經營事業,生育男女,也還是可以解脫(兼攝樂行者)。那還不能接受出世法的,佛常說「端正法」,就是布施、持戒、生天之法。這主要的,是適應在家的樂行者。釋尊反對他們的祭祀生天,但勸導他們布施持戒,這可以得人間天上的果報。不過,要生高級的色無色天,那非修禪定不可,這又是兼攝苦行者了。」
【26】 《法句經》卷2〈32 愛欲品〉(大正4,571b20-21)。
【27】 《雜阿含經》卷48(1286 經):「世尊說偈答言:「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世間種種事,常在於世間,智慧修禪思,愛欲永潛伏。信為士夫伴,不信則不度,信增其名稱,命終得生天。於身虛空想,名色不堅固,不著名色者,遠離於積聚。觀此真實義,如解脫哀愍,由斯智慧故,世稱歎供養。能斷眾雜相,超絕生死流,超度諸流已,是名為比丘」。」(大正2,354b17-29)
【28】 堵塞:阻塞、封閉,使不能暢通。(《漢語大詞典(二)》,p.1109)
【29】 《雜阿含經》卷11(282 經):爾時、世尊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為汝等說修諸根不」?欝多羅言:「說已,瞿曇」!佛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云何說修諸根」?欝多羅白佛言:「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佛告欝多羅:「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爾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欝多羅言:「如波羅奢那所說,聾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唯聾者耳不聞聲」。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異於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捨。…(*耳等五根及聲等五塵亦然)…阿難!是為賢聖法律,為聖弟子修諸根」。「云何為聖法律學見跡」?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學見跡。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學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廣說如篋毒蛇經」。(大正2,78a22-79a18)
【30】 《雜阿含經》卷21(564 經):「時尊者阿難為說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穢食長養,憍慢長養,愛所長養,婬欲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憍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姊妹!〔1〕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瘡愈故。如是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若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2〕依慢斷慢者,云何依慢斷慢?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慢斷慢。姊妹!〔3〕云何依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愛斷愛。姊妹!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大正2,148a23-b25)
【31】 《中阿含.10 漏盡經》卷2〈1 七法品〉:「有七斷漏、煩惱、憂慼法。云何為七?有漏從見(dassana)斷,有漏從護(saṃvara)斷,有漏從離(parivajjana)斷,有漏從用(paṭisevana)斷,有漏從忍(adhivāsana)斷,有漏從除(vinodana)斷,有漏從思惟(bhāvanā,修習)斷。……云何有漏從用斷耶?比丘!〔1〕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2〕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慼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3〕若用居止房舍、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惓得止息故,得靜坐故也。〔4〕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大正1,432a10- c5)
【32】 《中阿含.207 箭毛經》卷57〈3 晡利多品〉,經文說明:異學箭毛(*優陀夷)看世尊有此五法:「麁衣知足,麁食知足,少食,麁住止牀座知足,燕坐」。然而卻被世尊反駁說:「我不以此五法,令諸弟子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並且詳細的辨明說:「優陀夷!我更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云何為五?〔1〕優陀夷!我有弟子,謂無上戒稱說我:『世尊行戒大戒,如所說所作亦然,如所作所說亦然。』優陀夷!若我弟子因無上戒稱說我者,彼因此處,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2〕復次,優陀夷!我有弟子,謂無上智慧稱說我:『世尊行智慧,極大智慧,若有談論來相對者,必能伏之,謂於正法、律不可說,於自所說不可得說。』優陀夷!若我弟子因無上智慧故,稱說我者,彼因此處,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3〕復次,優陀夷!我有弟子,謂無上知見稱說我:『世尊遍知非不知,遍見非不見,彼為弟子說法,有因非無因,有緣非無緣,可答非不可答,有離非無離。』優陀夷!若我弟子因無上知見故,稱說我者,彼因此處,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4〕復次,優陀夷!我有弟子,謂厭愛箭而來問我:『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我答彼:『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優陀夷!若我弟子而來問我,我答可意令歡喜者,彼因此處,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5〕復次,優陀夷!我為弟子或說宿命智通作證明達,或說漏盡智通作證明達。優陀夷!若我弟子於此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得至彼岸,無疑無惑,於善法中無有猶豫者,彼因此處,恭敬、尊重、供養、奉事我,常隨不離。…。」(大正1,782b24-c19)。
【33】 《雜阿含經》卷13(309 經):「爾時、尊者鹿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有第二住,有一一住,彼云何第二住?云何一一住」?佛告鹿紐:「善哉!善哉!鹿紐!能問如來如是之義」。佛告鹿紐:「若眼識色,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於欲,彼比丘見已,喜樂、讚歎、繫著住;愛樂、讚歎、繫著住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深樂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猶名第二住。所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佛如來說第二住。若有比丘,於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於欲色,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已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變故不阨礙。不歡喜、深樂、貪愛、阨礙者,是名為一一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如是像類比丘,正使處於高樓重閣,猶是一一住者。所以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貪愛已盡、已知者,諸佛如來說名一一住」。」(大正2,88c19-89a10)
一一住: 独住
【34】 《雜阿含經》卷36(1019 經):「時彼天子說偈問佛:「何名為非道?云何日夜遷?云何垢梵行?云何累世間」?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貪欲名非道,壽命日夜遷,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大正2,266a5-14)
【35】 理學:宋明儒家 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的哲學思想。宋儒致力闡釋義理,兼談性命,認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明儒則斷言“心”是宇宙萬物的
根源。宋周密《齊東野語‧理度議謚》:“理宗未祔,議諡……遂擬曰‘理’。蓋以聖性崇尚理學,而天下道理最大,於是人無間言。”元劉將孫《題閣皂山<凌雲集>》:“近世周益公之辭藻,朱文公之理學,楊誠齋之風節,與人交皆不數數,獨為閣皁筆墨,先後輝映,其纏綿傾倒如此。”明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下官程頤,別號伊川……自慚理學名儒。”(《漢語大詞典(四)》,p.568)
【36】
(1)《十誦律》卷37:「佛在舍衛國,爾時有比丘起欲心故,自截男根苦惱垂死,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言:汝等看是癡人,應斷異、所斷異。應斷者,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呵
已語諸比丘:從今不聽斷男根,斷者偷蘭遮。」(大正23,269b15-19)
(2)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83-p.384):「聲聞佛教,與大乘一樣的著重於出離煩惱欲,而不是專在事欲上節制、斷絕。所以,有比丘為了淫欲太強,自己將淫具割去了。
佛嚴厲的呵責他:應該斷的(煩惱)不斷,不應該斷的倒斷了。我曾逢到自割淫具的出
家人,受到許多人尊敬,其實是要不得。黃門與不男不女的,雖不能舉行欲事,而由於
性生理的變態,性欲卻特別強,離欲是沒有可能的。佛制黃門等不許出家,原因就在此。
又如離眷屬的「獨住」,有初學比丘,想到靜處去專修,佛勸他不要去,他還是去了。可
是不久他又回來,原來內心的煩惱,動得厲害,環境的安靜,並無用處。這都可以看出,
離欲決不是專在事欲上著力。又如釋尊在世,與比丘過著同樣的生活。他住樹下,也住
高樓大廈;吃馬麥,也吃百味丸;穿糞掃衣,也穿價值巨萬的金鏤衣;獨處,也與千百
比丘俱在一處。然而人人讚佛少欲知足,因為佛是究竟離欲的,一切隨緣而住,都是離
欲的生活。所以離欲,並非離去資具或眷屬,雖然這些曾被稱為事欲(事實也是不能完
全離去的)。以佛教通用的術語說,問題在「心能轉物,不為物轉」。從前,外道以目不
見色,耳不聞聲為離欲(重定的,以事欲為欲的),佛要批評他。離了煩惱欲,境相還是
照樣的境相,具有惑人的力量,而再不能擾動澄靜的慧心,不會再因之而起欲愛了,這
就是離欲。」
【37】
(1)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82-p.383):「男女和合欲事,出家是絕對不許的。雖然,淫欲並非生死根本,色界以上,地獄以內,都沒有淫欲事,而照樣的還在生死海中。但
由於欲界諸欲中, 淫欲力是最強的,縛人最深的。經中喻如繩索,從破皮、穿肉而一直
到斷髓。非法的邪淫,固然是糾紛,苦痛的根源;就是夫婦正淫,也是纏綿牽繫,欲染
深徹骨髓。為了家庭,為了經濟,每不能不牽就事實,而使自己的信念、德行、學業,
受到慘重的毀滅。「淫欲是障道法」,不問你反對也好,懷疑批評也好,佛是這樣絕對的
宣說(四無畏之一)。那麼在家佛弟子,怎麼也一樣的可以遠離煩惱欲呢?要知道,繫縛
生死的根源是愛(不單是淫欲),而出離煩惱,解脫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一期的
精勤修持,暫離淫欲,可能達到見道悟入的地位。見道,只是斷除見行的煩惱,徹了法
性;不再會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而淫欲是愛行煩惱,見道的也還不能斷,所以初二
果的在家聖者,淫欲還是可以現行的。以此徹悟法性的智慧,數數修習,以智化情,斷
盡了欲界修惑,證不還果,才不會再以染污心行淫。不過生理關係,到究竟離一切欲的
阿羅漢,還可能有「不淨」呢!」
(2)關於「淫欲是障道法」的看法,印順導師曾對昭慧法師有詳細的開示,請參見【附錄一】。
【38】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九章,(p.125):「拘羅,即福地,本為婆羅門教發皇地,在薩特利支河與閻浮提河間──閻浮提以北,受著印度人的景仰尊重。」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九章,(p.134-p.135):「傳說的北拘羅洲,是極福樂的世界。北拘羅洲的平等、自由,有點類似此世界起初的人類社會。將此世界融入佛教的真理與自
由,智慧與慈悲,即為淨土的內容。我們這個世界,經過多少次荒亂,彌勒降生時,才
實現為淨土。佛教淨土的真精神,如果說在西方極樂國,在兜率天內院,不如說重在這個世界的將來。拘羅洲的特質,沒有家庭──沒有男女間的相互佔有,沒有經濟上的私
有。衣服、飲食、住處、舟車、浴池、莊嚴具,一切是公共的,儘可適量的隨意受用。
大家都「無我我所,無守護者」,真的做到私有經濟的廢除。男女間,除了近親屬而外,
自由交合,自由離散。所生的子女,屬於公共。拘羅洲的經濟情況,男女關係,家庭本
位的倫理學者,或者會大聲疾呼,斥為道德淪亡,類於無父無母的禽獸。然在佛法說,
這是「無我我所」的實踐者,是「能行十善業」者,是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
妄語者,比家庭本位的道德──五戒要高尚得多。拘羅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
的差別,人類是一樣的平等。由於體健進步,人間再沒有夭壽的。壽終而死,也再沒有
憂愁啼哭。這個世界,非常的莊嚴,非常的清淨,像一所大公園。土地肥沃,道路平坦,
氣候冷暖適中;到處是妙香、音樂、光明。人類生活於這樣的世界,何等的幸福!這樣
的世界,為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者。原始佛教仰望中的世界,即是這樣的世界,而又
充滿了佛陀的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這即是這個世界的將來。」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65-p.166):「問:《佛法概論》(230 頁):「大乘淨土中,有菩薩僧而沒有出家眾,即是這社會理想的實現」……。(導師)答:實際上,這裏講的淨土只是一部份人的理想──沒有在家、出家的分別。不過淨土裏甚至男人、女人的分別
也沒有了,也就是一般家庭問題也解決了。……東方淨土還有男女之別,或者生產沒有
痛苦,像現在科學發展到無痛生產一樣。佛法認為世間並不只我們這一個世界,有眾生
的也不只我們這個世界;佛法也不把這一世界看成理想的,更好的世界就是沒有現世界
的種種苦惱……膚色、種族、男女等差別所引起的問題。有了差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
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世間的事情有了「兩種」,就難得平等,例如資本家和勞工……,所
謂真正理想的社會是難得實現的,只有儘可能地減少差距。(筆者細想:大乘經典所載的
各種淨土,可以理解為各時代印度佛教徒對當時人間問題或社會問題的反應,出家制度
是適應當時印度社會,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消除出家、在家的分別是可能在這個世界
實現的;然而沒有男女的差別,則要寄望於他方世界了。在現實世界努力去實現理想和
期待未來他方世界,兩種意向還是有差別。)」
【39】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4:「諸異生者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中修三行相,謂苦、麤、障;八解脫道中修六行相,謂苦、麤、障及靜、妙、離;最後解脫道中即修此六行相。
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大正27,
331a12-16)
(2)智者《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2:「第五行五法者: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三念者。如摩訶衍中說:念欲界不淨,欺誑可賤,念初禪為尊
重可貴,此與六行意同。但立名異。六行觀者,一、厭下苦麁障為三,即是觀欲不淨,
欺誑可賤。攀上勝妙出為三,即是觀初禪,為尊重可貴。今釋六法,自可為二意:一、
約果明,二、約因明。先約欲界果明言厭下苦麁障者,厭患欲界底下,色心麁重故。行
者思惟,〔1〕今感欲界報身,饑渴寒熱,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故名苦。〔2〕麁者,此
身為三十六物屎尿臭穢之所成,故名為麁。麁者,醜陋故。〔3〕障者,此身質礙,不得
自在,為山河石壁所隔礙,故名為障。次約色界果明攀上〔1〕勝者,行者思惟,知色界
樂為上勝故,如欲界樂為苦,色界樂為勝,得樂勝苦故名上勝。〔2〕妙者,受得色界之
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礙,故名為妙。〔3〕出者,獲得五通,徹見障外等事,
山壁無礙,故名為出。二、明因中六行者,先約欲界因明厭下苦麁障者,行者思惟,若
於報身中,所起心數,緣於貪欲,不能出離。如經說:〔1〕一切眾生為愛奴僕,故名為
苦。〔2〕麁者,緣欲界五塵,散動起惡,故名為麁。〔3〕障者,為煩惱蓋覆,故名為障。
次約色界因明攀上勝妙出者,行者思惟,〔1〕初禪上勝之樂,從樂(*應「樂從」)內發,
故名為上勝。〔2〕貪欲樂從外五塵生,惱熱怨結,以為下劣,不如妙者禪定之樂,心定不動而樂法成就,故名為妙。貪欲之樂,心亂馳動,故名為麁。〔3〕出者,心得出離蓋
障至初禪,故名為出,亦如石泉不從外來,內自涌出。」(大正46,490c1-491a22)
40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97):「依唯心觀次第,成立四無色天。」
41(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03):「不淨觀,是先取死屍的不淨相而修習的,就是九想:一、青瘀想;二、膿爛想;三、變壞想;四、膨脹想;五、食噉想;六、血塗想;七、分散想;八、骨鎖想;九、散壞想。這是對治貪欲──淫欲貪,身體愛最有力
的。」
(2)有關「九想觀」,參見《大智度論》卷21(大正25,217a-c)。
【4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5:「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說有明界、淨界、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滅界,如是七界緣何施設?」世尊告曰:「緣闇故施設明界,緣不淨故施設淨界,緣色趣故施設空無邊處界,緣邊際故施設識無邊處界,緣所有故施設無所有處界,緣有身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界,緣有身滅故施設滅界。」」(大正27,437c8-16)
【43】
(1)《成實論》卷12〈163 八解脫品〉:「問曰:行者若無禪定,云何能得身、心空,及盡諸煩惱?答曰:是人有定而不能證。更有如電三昧,因是三昧,得盡煩惱。如經中說:我
見比丘欲取衣時有煩惱,取衣已,即無煩惱。如是等,所以者何?心,如電三昧,如金
剛真智,能破煩惱。又此義,佛第三力中說。所謂「諸禪、解脫、三昧、入」垢、淨差
別如實知。於中「禪」名四禪。有人言:四禪、四無色定皆名為禪;「解脫」名八解脫;
「三昧」名一念中如電三昧;「入」名禪、解脫、三昧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說:我於
七覺中能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脫阿羅漢有諸禪定。但不能入,深修習故能自在入。」(大
正32,339c15-27)
(2)《大乘義章》卷3:「成實法中:欲界地中有電光定得發無漏。若從是義,欲界亦有學無學心。」(大正44,517a18-20)、卷13:「成實唯說欲界地中有電光定,無餘三昧。」(大
正44,719a7-8)
(3)《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4〈4 三法品〉:「電光喻心云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住空閑,精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如是
寂靜心定,依是定心能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受上化生即住上界,得般涅槃不復還
來生於欲界。如過夏分至秋初時,從大雲臺電光發已,暫現色像速還隱沒。如是一類補
特伽羅,居阿練若乃至廣說,彼所得心名電光喻。問:何故彼心名電光喻?答:彼心意
識證不還果,暫能照了速還隱沒,是故名曰電光喻心。」(大正26,379c7-16)
【44】 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48-p.49):「釋迦本教,不但不由靜證體,而且還是不必深入的。如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得到根本定,僅得未到定,甚至一剎間的電光喻定,即能證得涅槃。與深入禪定者的俱解脫羅漢,在息妄體真的解脫方面,毫無差別。」
【45】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46)八難:1、離地獄,2、傍生,3、餓鬼三途苦。4、不生長壽天。5、生得人身亦生逢佛世。6、生逢佛世亦生於中國。7、生於中國亦須六根具足。8、不生長邪見、外道家。
【46】 《中阿含.99 苦陰經》卷25〈4 因品〉:「佛言:云何欲味?謂因五欲功德,生樂生喜,極是欲味,無復過是,所患甚多。」(大正1,584c29-585a2)
【47】 《中阿含.99 苦陰經》卷25〈4 因品〉:「云何色味?若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師女,年十四五,彼於爾時,美色最妙。若因彼美色、緣彼美色故,生樂生喜,極是色味無復過是,所患甚多。」(大正1,585c17-20)
【48】 《中阿含.99 苦陰經》卷25〈4 因品〉:「云何覺味?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於爾時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若不念害者,是謂覺樂味。所以者何?不念害者,成就是樂,是謂覺味。」(大正1,586a18-22)
【49】
(1)《雜阿含經》卷45(1212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俱解脫?幾比丘慧解脫」?佛告舍
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
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大正2,330b21-27)
(2)《雜阿含經》卷14(347 經):「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
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
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
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
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大正2,97a22-b14)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9:「問:此中數說慧解脫者起他心智,此起必依根本靜慮,若慧解脫亦能現起根本靜慮,豈不違害《蘇尸摩經》?彼經中說:「慧解脫者不能現起根本靜慮。」答: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脫於四靜慮能起一二三,
全分慧解脫於四靜慮皆不能起。此論中說少分慧解脫,故能起他心智;《蘇尸摩經》說全
分慧解脫,彼於四靜慮皆不能起,如是二說俱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脫者,乃至能起有
頂等至但不得滅定,若得滅定名俱解脫。」(大正27,564b5-15)
(4)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51):「《雜阿含經》中,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比丘,他們是阿羅漢,但不得四禪(《相應部》說不得五通)及無色定。須深覺得難以信解,佛告訴他說:「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日譯南傳一三,p.180)〕
【50】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46-p.247):「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境通能:變多為一,變一為多,隱顯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礙他。入水,入地,還能凌空來去,手摸日月等。天眼通能:見粗的又見細的,見近的又見遠的,見明處又見闇處,見表面又見裏面,尤其是能見眾生的業色,知道來生是生天或落惡趣等。天耳通能:近處遠處,聽到種種聲音。能聽了人類的不同方言,連天與鳥獸的語聲,也都能明了。他心通能:知道他眾生心中所想念的。宿命通能:知眾生前生的往因,作什麼業,從那裏來。漏盡通能:知煩惱的解脫情形,知煩惱已否徹底斷盡。六通中的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的。其餘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發,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雖然說六通無礙,但所知所見的也有廣狹不同,唯佛才能究竟。」
【5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38):「為了「利養」,虛誑的說神說鬼,在僧伽中是「大妄語戒」,要逐出僧團,取消比丘資格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10(大正23,676c-677a)〕
【52】 理會:理解;領會。(《漢語大詞典(四)》,p.56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