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 March 2017

《佛法概論》第十八章01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釋開仁編.2010/5/14

第一節 戒

一、懺悔與持戒(p.229-p.231)
八正道的內容,即戒、定、慧三增上學,今再分別的略為論說。
(一)懺悔對於生死的厭離有重要的意義
厭倦一般生活,感到私欲佔有的家庭罪惡,痛切有情的自相殘殺,一切是無常與苦迫。
發心出家的,必對於這樣的人生有所警覺,對於過去的自己有所不滿。對於生死有厭離心,即對於自己有懺悔心,這才能生活於出家的僧團而得佛化的新生。
在家的信眾,也要有「住非家想」【1】的見地,才能成解脫分善根,或者現身證覺。
所以在受戒時,舉行真誠的懺悔,是非常重要的。

对过去的风光放不下,觉得自己从前的生活都对,很难学习

(二)律制的陶冶,能使學者逐漸的合律
1、佛因事制戒而遭外人的疑難
釋尊初期的弟子,都有過人生的深切警覺與痛悔。動機的純正與真切,沒有什麼戒條,也能自然的合律。等到佛法風行,動機不純的出家者多起來,佛這才因事制戒。但在外人看起來,似乎制戒一多,僧品反而卑雜了。《中含‧傷歌邏經》即這樣說:「何因何緣,昔沙門瞿曇施設少戒,然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緣,今沙門瞿曇施設多戒,然諸比丘少得道耶?」【2】

动机不纯可以慢慢教育

2、律制是為了能使學者逐漸的入律
依釋尊以法攝僧的意義說,需要激發為法的真誠;依僧團律制的陶冶,也能使學者逐漸的入律。所以說:「我正法律,漸作漸學,漸盡漸教。……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中含‧瞻波經)。【3】就是發心純正的出家者,有時也會煩惱衝動起來,不能節制自己而犯了戒。這對於佛法的修習,是極大的障礙,這需要給以戒律的限制;已經犯戒的,即責令懺悔,使他回復清淨。經中常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即清淨」。【4】因為一度的煩惱衝動,鑄成大錯,【5】即印下深刻的創痕,成為進修德行的大障礙,不能得定,不能發慧。如引發定慧,必是邪定,惡慧【6】。

3、懺悔的儀式與用意
佛法的懺悔制,於大眾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過失,接受僧團規定的處罰。經過一番真誠的痛切懺悔,即回復清淨。【7】
◎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滌乾淨,才可以安放珍味。
◎如布帛【8】不淨,先要以灰皂等洗淨,然後可以染色。
所以惟有如法的懺悔,才能持律清淨,才能使動機不純的逐漸合律。

(三)戒律的軌則,在乎大眾的增進與犯則能懺悔清淨
懺悔與持戒,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戒律的軌則,不在乎個人,在乎大眾;不在乎不犯──事實上每不能不犯,在乎犯者能懺悔清淨。學者應追蹤古聖的精神,坦白的發露罪惡,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淨,承受無上的法味。

二健儿:1)性不做恶 2)做了能忏悔

二、持戒與慈悲(p.231-p.233)
(一)戒律的廣狹二義
1、廣義
戒律的廣義,包含一切正行。【9】
2、狹義
但依狹義說,重在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善。
(1)嚴格的四根本戒與定學有關
出家眾的四根本戒,比在家五戒更嚴格。
◎淫戒,連夫婦的正淫也禁止;
◎妄語,重在未證謂證等大妄語,
這都與定學有關。【10】
(2)持戒有消極與積極的兩個面向
不殺、盜、淫、妄為根本的戒善,出家眾多從消極的禁止惡行說。
但在家眾持戒,即富有積極的同情感。

(二)戒與慈悲的相關性
1、持戒即是慈悲的實踐
要知戒善【11】是合法則的,也是由於同情──慈悲喜捨的流露而表現於行為的
如《雜含》(卷三七‧一○四四經)佛為鞞紐多羅聚落長者說:「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淫盜等同。【12】釋尊稱這是「自通之法」,即以己心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近於儒家的恕道【13】。
所以身語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他律的不可作,也是自律的覺得不應該作。這例如不殺,不使一切有情受殺生苦,也是給一切有情以安全感。進一步,更要愛護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實踐嗎?

身三口四七戒,到初果成就四不坏信,才能完全清净
身口意十善道完全清净,要到四果阿罗汉


2、戒與四無量的共通處
《雜含》(卷三二‧九一六經)佛為刀師氏聚落主說:「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14】、不類【15】。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心與慈俱。……如是偷盜
對以悲心,邪淫對以喜心,妄語對以捨心」。【16】這以四無量心別對四戒,不過約他的偏重說,其實是相通的。
如《中含‧波羅牢經》佛為波羅牢伽彌尼說:「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一心已,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悲喜捨同。【17】

3、四無量本是戒的根源
依五戒、八戒、十善業而說到四無量心,這是經中常見的教說。尤其是《增一含‧三寶品》,以施為「施福業」,五戒四無量為「平等福業」,七覺支為「思維福業」,這即是施、戒、定三福業,而佛稱戒與四無量為平等福業,屬於戒善,這是極有意義的。【18】
平等即彼此的同一,大乘所說的平等慈,同體悲,即是這一深義的發揮。慈悲喜捨與定心相應而擴充他,即稱為四無量。這本是戒的根源;由于戒業清淨,同情眾生的苦迫,即引發慈悲喜捨的「無上人上」法。【19】

(三)小結
戒與四無量的相關性,可證明佛法──止惡、行善、淨心的一切德行,【20】本出於對人類──有情的同情,而求合于和樂善生的準則。戒與慈悲,是側重于「無瞋」善根的。但這在限於時機的聲聞法中,還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來!【21】(参见十九章)


【1】
(1)《雜阿含經》卷33(927 經):「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捨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捨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捨具足」。」(大正2,236b29-c5)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六章,(p.211):「「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產想,在家信眾必須心住非家,才能成出離心而向解脫。」

【2】 《中阿含.143 傷歌邏經》卷35〈2 梵志品〉「世尊知已,告曰:「摩納!昔日王及群臣普集大會,共論何事,以何事故共集會耶?」傷歌邏摩納答曰:「瞿曇!昔日王及群臣普集大會,共論如此事:『何因何緣,昔沙門瞿曇施設少戒,然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緣,今沙門瞿曇施設多戒,然諸比丘少得道耶?』瞿曇!昔日王及群臣普集大會,共論此事,以此事故共集會耳。」爾時,世尊告曰:「摩納!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若使有一沙門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為他說:『我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汝等共來,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為他說,他為他說,如是展轉無量百千。於摩納意云何:我弟子隨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行一福跡、不行無量福跡,因學道故耶?」傷歌邏摩納答曰:「瞿曇!如我解沙門瞿曇所說義,彼沙門瞿曇弟子隨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行無量福跡,不行一福跡,因學道故。」」(大正1,650c5-651a6)

【3】 《中阿含.37 瞻波經》卷9〈4 未曾有法品〉:「世尊告曰:「大目揵連!彼愚癡人當得大罪,觸嬈世尊及比丘眾。大目揵連!若使如來在不淨眾說從解脫者,彼人則便頭破七分,是故大目揵連!汝等從今已後說從解脫,如來不復說從解脫。所以者何?大目揵連!如彼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漸作漸學,漸盡漸教。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漸作漸學,漸盡漸教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潮,未曾失時。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大正1,478c17-479a4)

【4】《四分律》卷35:「若彼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應懺悔,懺悔得安樂。」(大正22,817c10-11)

【5】 鑄成大錯:指造成重大的而又無可挽回的錯誤。(《漢語大詞典(十一)》,p.1421)

【6】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5:「如契經說:若諸有情成就六法,雖聞如來所證所說法毘奈耶,而不堪任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何等為六?一、煩惱障,二、業障,
三、異熟(報)障,四、不信,五、不樂(欲),六、惡慧」(大正27,599b16-20)
※此契經為《增支部》「六集」(日譯南傳二○,p.206-207)。
(2)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95):「惡慧──迷謬的倒見。」

【7】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88-p.189):「除了不准懺悔的極重戒而外(不容許懺悔留在僧團內),犯了其「餘」的「戒」,或是「輕」的,「或」是「重」的,都應該如法懺悔。輕與重也有好多類,最輕的只要自己生慚愧心,自己責備一番就得了。有的要面對一比丘,陳說自己的錯失,才算清淨。嚴重的,要在二十位清淨比丘前懺悔,才得出罪。但總之,是可以懺悔的,應該懺悔的。這裏,有一要點,就是「犯」戒「者」,切「勿覆藏」自己的罪過。懺悔,意義是乞求容忍,再將自己所有的過失發露出來。如犯戒而又怕人知道,故意隱藏在心裏,這是再也沒法清淨了。」

【8】 布帛: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因以“布帛”統稱供裁制衣用品的材料。(《漢語大詞典(三)》,p.674)

【9】
(1)戒(zIla,sIla)音譯為「尸羅」。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4:「契經說:戒,或名尸羅,或名為行,或名為足,或名為篋。言尸羅者是清涼義,謂惡能令身心熱惱,戒能安適故曰清涼,又惡能招惡趣熱惱,
戒招善趣故曰清涼。又尸羅者是安眠義,謂持戒者得安隱眠常得善夢故曰尸羅。又尸羅
者是數習義,常習善法故曰尸羅。又尸羅者是得定義,謂持戒者心易得定故曰尸羅。又
尸羅者是隧蹬義……。」(大正27,229c28-230a7)
(3)《大智度論》卷13〈1 序品〉:「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及淨命——是名戒相。若不護、
放捨,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墮三惡道中。」(大正25,153b9-14)

【10】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1:「四大妄語戒…自稱說:有信、戒、施、聞、智慧,辯才過人。…天龍鬼神來供養我…得不淨觀四禪四空定等。…」(大正40,432a7-b4)

【11】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96-p.97):「不殺生,為佛教處世利生的根本法則。一切戒行──道德的行為,都是以此為根源的。如歸依是初入佛門的信行,歸依時就說:「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實踐護生,就不能不受戒。五戒,十善戒,首先是不殺生。歸納戒善的意義,是這樣:不殺,是不傷害他人的內命;不盜,是不侵害他人的外命。尊重他人的身命財產,所以能護人的生。不淫,是不壞他人的家庭和諧,所以能護家族的生。不妄語,使人類能互諒互信,不欺不諍,所以能護社會、人類的生。如離去護生的精神,對人對世的一切行為,都惡化而成為不善的邪行了!所以,「護生」為佛法的重要核心,是佛教所本有的,大乘佛法所徹底發揚的。慈悲為本的不殺生,不食肉,都根源於此。」

【12】 《雜阿含經》卷37(1044 經):「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如上說)。我尚不喜人加麤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大正2,273b13-c6)

【13】 恕道:寬仁之道。(《漢語大詞典(七)》,p.507)

【14】 是:正;不偏斜。正確。(《漢語大詞典(十二)》,p.353)

【15】 類:法式;法則。事理。(《漢語大詞典(五)》,p.659)

【16】 《雜阿含經》卷32(916 經):「…聚落主!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隨時晝夜觀察所起,少有心殺生,多有心不殺生。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隨喜已歡喜,生歡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樂,受樂已則心定。心定已,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患,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諸方具足正受住」。爾時、世尊以爪甲抄少土,語刀師氏聚落主言:「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為多」?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無量無數」。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諸有量業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婬對以喜心,妄語對以捨心,不得為比」。…」(大正2,232a19-b7)

【17】 《中阿含.20 波羅牢經》卷4〈2 業相應品〉:「於是,波羅牢伽彌尼復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云何法定名曰遠離,令我因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我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世尊告曰:「伽彌尼!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作是念:『我離殺、斷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一心已,則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若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今得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安樂居,謂遠離法定。』彼沙門、梵志所說,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伽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大正1,447b2-27)

【18】 《增壹阿含.2 經》卷12〈21 三寶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福業,平等為福業,思惟為福業。〔1〕彼云何名施為福業?若有一人,開心布施沙門、婆羅門、極貧窮者、孤獨者、無所趣向者,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香花、宿止,隨身所便,無所愛惜,此名曰施福之業。〔2〕云何名平等為福業?若有一人不殺、不盜,恒知慚愧,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悋心,語言和雅,不傷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語,恒念至誠,不欺誑言,世人所敬,無有增損。亦不飲酒,恒知避亂。復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遍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限,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悉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稱計;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是謂名為平等為福之業。〔3〕彼法云何名思惟為福業?於是,比丘!修行念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修法覺意,修念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修護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是謂名為思惟為福業。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業。」」(大正2,602b13-c7)

【19】 《中阿含.20 波羅牢經》卷4〈2 業相應品〉:「若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今得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安樂居,謂遠離法定。」(大正1,447b20-23)

【20】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五章,(p.196):「戒本是德行的總名,如略義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教」。止惡、行善、淨心,這一切,除了自作而外,還要教他作,讚歎作,隨喜作(雜含卷三七‧一○五九經)。」

【21】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八章,(p.118):「從此三善根而顯現流行,即一般心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如擴充發展到極高明處,無癡即般若,無瞋即大(慈)悲,無貪即三昧。」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九章,(p.246-p.247):「與戒律有關的慈悲,聲聞也不能說沒有的。但佛滅百年,已被歪曲為粗淺的了(四分律七百結集)。聲聞者不能即俗而真,不
能即緣起而空寂,以為慈悲等四無量心,但緣有情,不能契入無為性。不知四無量心是
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質多羅長者為那伽達多說:無量三昧與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
三昧,有差別義,也有同一義。約「無諍」義說,無量與無相等,同樣是能空於貪、瞋、
癡、常見、我、我所見的(雜含卷二一‧五六七經)。從空相應緣起來說,由于有情無自
性,是相依相緣相成,自己非獨存體,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所以能「無怨無瞋
無恚」。了達有情的沒有定量性,所以普緣有情的慈悲──無緣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
昧中,三三昧即三解脫門,依三法印而成觀;無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觀。觀一切有情的
苦迫而起拔苦與樂的同情,即「無量心解脫」。由於聲聞偏重厭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
偏重厭世,不能即世而出世,這才以無量三昧為純世俗的。聲聞的淨化自心,偏于理智
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
脫」,對於離瞋的無量心解脫,即略而不論。聲聞行的淨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從淨
化自心的立場,成熟有情與莊嚴國土;但依法而解脫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自我。
這一切,等到直探釋尊心髓的行者,急于為他,才從慈悲為本中完成聲聞所不能完成的
一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