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7 March 2017

《佛法概論》第二十章01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釋開仁編.2010/6/4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一、次第證果(p.259-p.261)
(一)由凡入聖的次第證果
1、凡依法修行皆能得正覺的解脫
賢愚萬別的佛弟子,經善知識的教誨,僧團的陶練,如依法修行,誰也能得正覺的解脫。正覺──三菩提【1】與解脫,是佛與聲聞弟子所共同的,不過聲聞眾重於解脫,佛陀重於正覺罷了。【2】

2、堅毅的精進才能破無明與貪愛
在家出家的聲聞眾,為了無限生死的苦迫,覺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貪愛,依中道行去修持,即能向於正覺,到達生死解脫。這必須堅毅懇到【3】的精進,經非常努力,才能豁然大悟,超凡成聖,轉迷情的生活為正覺的生活。

3、實證的果位略分為四級
學者的進修實證,略分四級:
(1)斷三結得初果
(一)、須陀洹──預流果,這是內心初得從來未有的體驗「知法入法」【4】。雖沒有究竟,但生死已可說解脫了。那時,斷了生死根本,徹見寂滅法性,如說:「於此法(滅),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雜含卷三‧六一經)。【5】三結是繫縛生死煩惱中最重要的:
身見即我見,由於智慧的證見無我性,不再於自身生神我想了。如闡陀說:「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雜含卷一○‧二六二經)。【6】
戒取,即執種種邪戒──苦行、祭祀、咒術等為能得解脫的。聖者不會再生戒取,去作不合理的宗教邪行。
,是對於佛法僧的猶豫。聖者「初得法身」【7】,與佛及僧心心相印,還疑惑個什麼!

四善根: 不堕恶趣 -- 缘缺不生
初果:决定不堕三恶趣


(2)依法進修直至四果阿羅漢
依此進修,經(二)、斯陀含── 一來,(三)、阿那含──不還,到究竟解脫的(四)、阿羅漢。

(3)阿羅漢才能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阿羅漢,【8】
◎是生死的解脫者──無生;
◎煩惱賊的淨盡者──殺賊;
◎值得供養尊敬的聖者──應供。
如經中說:須陀洹雖破除煩惱,還有「餘慢」未盡(雜含卷五‧一○五經)。【9】此慢,或稱為「慢類」。【10】這是雖因無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見,但無始來習以成性的「內
自恃【11】我」,還不能淨盡,所以還剩有有限── 七生或一生的生死。這需要再經不斷的
努力,才能徹底根絕,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二)依根性的不同,所證果位的情形也不一
聲聞的證得初果與四果,是極不一致的。
◎大智慧的如舍利弗,【12】最愚笨的如周梨槃陀伽。【13】
◎年齡極老的如須跋陀羅,一百二十歲;【14】頂年輕的,如七歲沙彌均頭。【15】
◎阿難從佛極久,還沒有證阿羅漢;【16】而舍利弗、憍陳如們,不過幾天就成了阿羅
漢。【17】
而且,證得須陀洹以後,有現身進修即得阿羅漢的,也有證得初果或二果、三果後,
停頓不前的。但生死已有限量,究竟解脫是不成問題了。
證果的情形不一,大抵基於根性利鈍,及信道──深信三寶而努力求其實現的精誠程度而定。這是人人可得的,但如心有所著,有所偏,不能恰到好處的行乎中道,特別是亂心妄執,那就非常難得了!

二、生死解脫(p.261-p.263)
(一)從見法與離欲,得生死解脫
生死解脫,在聖者是自覺自證的。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18】
1、自證涅槃的兩個面向
現生涅槃的自證智,
(1)從「見法」說
從「見法」說:由於無常無我而悟入法法歸於寂滅,現覺得沒有一毫可取可著的。
這無著無累的覺證,即涅槃無生──生死不可得的確證。
(2)從「離欲」說
從「離欲」──煩惱說:不但在空性的現覺中,如日朗天空,沒有一些兒陰影;即使從此出觀,回復平常的心境──世俗智,也自覺得煩惱不起。

2、試驗煩惱淨盡的方法
這是可以試驗的,如舍利弗說:「作是思維: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即故意想男女的親愛,聲色的娛心等),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雜含卷一八‧四九三經)。【19】這樣,確見自己的煩惱淨盡,不會再從自我私欲私見而行動,即不會再作感生死的後有業。如明燈不再加油,不久會歸於息滅。【20】

(二)現證涅槃已離心苦,能實現正覺的生活
1、現證涅槃乃實現未來與現生解脫的自由
現生的證得涅槃,不但能確證未來生死的解脫,對於現生,更能實現解脫的自由。
這由於通達了無常、無我、無生──人生的究竟真理,知道一切的本來空寂,一切本來如此而必然如此的。
◎如老死──無常性的必然到來,佛也沒有例外,這有什麼悲哀?
依法持心,能於一切苦迫中得解脫,什麼都不能撓亂聖者的心情。

2、有情的苦迫不外身苦與心苦
原來,人類苦迫無限,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
一、從身而來的「身苦」,即有關於生理的,如饑寒等。
二、從心而來的「心苦」,如外物得失的憂惱,生離死別的感傷,尤其是老死到來,
感到自己的幻滅,罪惡的悔嫌,繫戀家族財產而起的痛苦。
這二者雖有相互影響,但一是重於生理的,一是重於心理的。

3、解脫的聖者或有身苦,但無心苦
(1)身苦與一般共,心苦則有異
身苦是一般共感的,心苦即因人而不同。舍利弗為那拘羅長者說:「身苦患,心不苦患」(雜含卷五‧一○七經),【21】即揭示了佛法修行而得解脫的要義。佛弟子的定慧熏修,只是到達心地明淨,真慧洞徹,即使老死到來那樣的痛苦(其他的苦可知),也不會引起繫戀的心苦。
◎慧解脫的,身體的痛苦與常人一樣。
◎定力深的,身苦可以減輕,或者毫無痛苦。【22】

学佛应该要增加堪忍力

(2)心苦由自體愛而生,證無我慧的聖者已離愛欲得心解脫
心苦是從自體愛所起的我我所見中引發來的情緒,聖者得無我慧,即能離愛欲而心得自在解脫。從自心淨化的解脫說,這是出世法最根本的,唯一的重要問題。
所以經中常說:「貪欲盡者,說心解脫」。【23】舍利弗說:「大師唯說調伏欲貪」(雜含卷五‧一○八經)。【24】以貪欲──即集諦的愛為本的身心,是現生苦迫的根本,貪愛又是未來流轉的根本。解脫了這,即現身自作證而得究竟解脫,未來不再受生死。【25】
現時能離去自我執,解脫自在,從自他和樂的行為中,營為正覺的合理生活。

三、涅槃(p.263-p.267)
(一)涅槃的定義
生死解脫,不是現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現生的苦迫中得自在。這樣的解脫當體,即是涅槃。

(二)有餘與無餘二類涅槃
關於涅槃,從來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分別。(参见《学佛三要》p.227)
1、涅槃有不再來人世間受生的意義
依漢譯《阿含經》說:涅槃的一般意義,應該是不再來這人世間了。如──
◎《雜含》(卷三四‧九五七經)說:「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
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26】
◎《增一含‧火滅品》也如此說:「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有餘涅槃界。……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是謂無餘涅槃界」。【27】
◎《中含‧善人往經》,對於「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的,更分為七善人;而現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稱為無餘涅槃。【28】
這可見,涅槃有不再來這人世間受生的意義。

2、辨三果與漏盡者不再來人間之差異
阿那含與阿羅漢──佛也是阿羅漢,都不再來人間,所以並稱涅槃。但阿那含還有煩惱與身的剩餘,阿羅漢才是無餘的。

三果圣者还有意生身(参见《胜蔓经讲记》p.145-146)

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三)釐清涅槃涵義的兩個面向
1、涅槃的否定面:眾苦盡滅,生死解脫
涅槃是現生自證的。自覺人世間生死的解脫,無論是于人間究竟,或于「彼處」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脫,稱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眾苦盡滅」,還可說什麼?

2、涅槃的肯定面: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1)標示古德的錯誤見解
古德有以為還有身心的,有以為有心而沒有身的。

(2)舉經說明涅槃惟是性空,惟是法身
依契經說,這些是妄情的戲論!
◎《雜含》(卷三二‧九○五經)說:「如來者,色(受、想、行、識、動、慮、虛誑、有為、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29】
◎又(卷三四 ‧九六二經)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于未來世永不復起。……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于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30】
釋尊對於涅槃,除了說明煩惱、業、苦的不生以外,以「甚深廣大,無量無數」來形容。甚深廣大與無量無數,即法性空寂,這是超名相數量以上的。
如《雜含》(卷三四‧九六二經)說:「如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31】,唯空幹堅固獨立」。【32】別譯作:「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唯有堅固真法身在」。【33】幻化的身心永滅,惟是性空,惟是法身,這即是涅槃

(3)斷愛無我而蘊滅不起,純屬法性不可輿論
有情的所以個體永續,所以無限苦迫,只是迷情為本的諸行,在我執的攝取、住著中,形成和合相續的生命個體。這才「五蘊熾然」,死生不了。
◎如破我除愛,即割斷了生死的連索,前五蘊滅而後五蘊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說為什麼。
◎如大海水,由于過分寒冷,結成冰塊。冰塊的個體,與海水相礙。如天暖冰消,那僅是一味的海水,更不能想像冰塊的個性何在。

(4)小結
這樣,如想像涅槃中的身心如何,或以為小我融于大我,擬想超越的不思議的個體,實在是妄情的測度!

(四)結成:涅槃是超名相數量,不可施設
所以從有情趣向于涅槃,可說「此滅故彼滅」,可說「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
如直論涅槃,那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能想像為生,也不能說是無生,這是超名相數量的,不可施設的。所以焰摩迦以為「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被斥為邪見。試問,「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雜含卷五‧一○四經),這怎樣可想像為無所有呢?【34】
《本事經》(卷三)也說得極為明白:「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35】




【1】 《大智度論》卷53〈26 無生品〉:「「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無學智慧清淨無垢故,名為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未盡故,不名菩提。」(大正25,436b5-8)

【2】 《雜阿含經》卷3(75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大正2,19b21-c10)

【3】 懇到:猶懇至。《後漢書‧獨行傳‧諒輔》:“今郡太守改服責己,為民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漢語大詞典(七)》,p.747)

【4】 《雜阿含經》卷5(107 經):「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大正2,33b19-22)

【5】 《雜阿含經》卷3(61 經)(大正2,16a11-14)。

【6】 《雜阿含經》卷10(262 經):「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即佛化摩訶迦旃延離有無的經],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大正2,67a8-16)

【7】
(1)羅什答慧遠書《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1:「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為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大正45,126c1-3)
(2)請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一章,(p.15-p.16)。

【8】
(1)《大智度論》卷2〈1 序品〉:「復名「阿羅呵」。云何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佛以忍為鎧,精進為剛甲,持戒為大馬,禪定為良弓,智慧為好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是名阿羅呵。」復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復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大正25,71b19-c1)
(2)《翻譯名義集》卷1:「阿羅訶,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大正54,1056c21-24)

【9】 《雜阿含經》卷5(105 經):「仙尼白佛言:「世尊!我於世尊所心得淨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即於此座慧眼清淨」!…佛告仙尼:
[1]「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言:「無常,世尊」!
復問:「仙尼!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仙尼!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
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復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3]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4]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5]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世尊」!
[6]復問:「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根、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佛說此法時,仙尼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32a19-b29)

【10】
(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9〈5 分別隨眠品〉:「且慢隨眠差別有七: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
行轉不同,故分七種。
[1]於劣、於等,如其次第,謂己為勝、謂己為等,令心高舉,總說為「慢」。
[2]於等、於勝,如其次第,謂勝、謂等,總名「過慢」。
[3]於勝謂勝,名「慢過慢」。
[4]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
[5]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6]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為「卑慢」。
[7]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為「邪慢」。
然《本論(*發智論)》說:「慢類有九: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
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
類,九、無劣我慢類。」如是九種,從前七慢三中離出。「從三」者,何?謂:從前慢、
過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見生,行次有殊,成三三類:初三如次即過慢、慢、卑慢;
中三如次即卑慢、慢、過慢;後三如次即慢、過慢、卑慢。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卑慢可
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謂:於如是自所愛樂勝有情聚,雖於己身知極下
劣而自尊重。如是且依《發智論》釋。
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我勝慢從三慢出,謂:慢、過慢、慢過慢三,由觀“劣、等、
勝"境別故。如是七慢,何所斷耶?一切皆通見、修所斷。」(大正29,101a12-b7)
(2)相關:《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4 三法品〉(大正26,384c9-10);卷19〈10 九法品〉(大正26,446b3-6)。《阿毘達磨發智論》卷20(大正26,1028b26-28)。

【11】 自恃:自負。(《漢語大詞典(八)》,p.1306)

【12】 舍利弗:請參見《別譯雜阿含經》卷11(203 經):「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於一切法悉不忍受。」佛告長爪梵志:「汝於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長爪復言:「如此之見,我亦不忍。」……爾時,尊者舍利弗出家半月,侍如來側,以扇扇佛。于時如來為說斷於離欲之法,時如是觀察諸法無常,即便離欲證成,棄捨諸見,無生漏盡,心得解脫。長爪梵志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既得信心,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爾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懃修精進,得阿羅漢道。」(大正2,449a4-b27)

【13】 周梨槃陀伽:請參見《增壹阿含.12 經》卷11〈善知識品第二十〉(大正2,601a21-c1)。

【14】 須跋陀羅:請參見《別譯雜阿含經》卷6(110 經) (大正2,413a27-c23)。

【15】 均頭:請參見《增壹阿含.3 經》卷22〈須陀品第三十〉(大正2,661b1-c5)。

【16】 阿難:請參見《中阿含.33 侍者經》卷8〈4 未曾有法品〉(大正1,471c27-475a9)。

【17】 憍陳如:請參見《雜阿含經》卷15(379 經)(大正2,103c13-104a29),以及《佛說三轉法輪經》卷1(大正2,504a4-b21)。

【18】 《瑜伽師地論》卷85:「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一]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二]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如是名為自內所證。」(大正30,773c4-13)

【19】 《雜阿含經》卷18(493 經):「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若不覺者,當於境界,或於淨相,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不得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大正2,128b26-c16)

【20】 《雜阿含經》卷11(276 經):「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燈明得然。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亦無常。若有作是言:無油、無炷、無火、無器,而所依起燈光,常、恆、住、不變易,作是說者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緣油、炷、器然燈,彼油、炷、器悉無常,若無油、無炷、無器,所依燈光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大正2,74c26-75a6)

【21】
(1)《雜阿含經》卷5(107 經):「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
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
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苦
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
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
得不恐怖、障閡、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大正2,33b7-20)
(2)《雜阿含經》卷17(470 經):「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
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大正2,120a22-26)

【22】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31-p.33):「佛與聖弟子達到究竟解脫的,稱為阿羅漢,有慧解脫,俱解脫二類。依慧得解脫,名慧解脫;心離煩惱而得解脫,名心解脫:這二者,本是一切阿羅漢所共通的。由於心是定的異名,所以分為慧解脫,及(心與慧)俱解脫二類。佛為須深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四禪,也沒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通達緣起而得解脫的。俱解脫得四禪、無色定、滅盡定,依禪而引發神通,見法涅槃。如從離煩惱,得漏盡智而解脫來說,慧解脫與俱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然慧解脫者,沒有根本定;眼見、耳聞都與常人一樣;老病所起的身苦也一樣(但不引起心苦)。俱解脫阿羅漢有深的禪定;引發神通──見、聞、覺、知都有超常的能力;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大為輕微。在阿羅漢中,俱解脫者是少數,受到佛弟子的欽仰。但得深定,發五神通,依定力而身苦輕微,是共世間的,神教徒也有人能修得這樣的。所以,佛弟子應以般若自證得解脫為要務,而以般若得解脫,是要從如實知見緣起中,對眾生──自己身心(五蘊、六處、六界)的行動,了解為什麼會起愛著,為什麼會引生苦痛,要怎樣才能解脫,依正見緣起的無常、無我,才能達成解脫生死的目的。如不了解道要,一心專修禪定,或者求神通,那是要滑入歧途的。」

【23】 《雜阿含經》卷24(614 經):「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說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非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大正2,172a9-24)

【24】 《雜阿含經》卷5(108 經):「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人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彼大師云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當復問汝:於何法中調伏欲貪?當復答言: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大正2,33c19-26)

【25】
(1)《雜阿含經》卷14(344 經):「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聞聖弟子,於食如實知,食集、食滅、食滅道跡如實知。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鹿摶食,二者、細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
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
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云何食滅道跡如實
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
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
道跡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於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大正2,94b26-c14)
(2)《大般涅槃經》卷1:「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當勤觀察。一者、苦諦,二者、集諦,三者、滅諦,四者、道諦。比丘!苦諦者,所謂八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
諦者,八正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大正1,195b16-28)

【26】 《雜阿含經》卷34(957 經):「婆蹉種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無記;命異身異,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命終捨身,即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異身異也」?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說無餘」。婆蹉白佛:「瞿曇!云何說有餘,不說無餘」?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婆蹉白佛:「我見火,無餘亦然」。佛告婆蹉:「云何見火無餘亦然」?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空中,豈非無餘火耶」?佛告婆蹉:「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娑蹉白佛:「瞿曇!空中飛火,云何名有餘」?佛告婆蹉:「空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然,以依風故,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緣,請辭遠去」。佛告婆蹉:「宜知是時」。」(大正2,244a16-b8)

【27】 《增壹阿含.2 經》卷7〈16 火滅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大正2,579a13-22)

【28】
(1)《中阿含.6 善人往經》卷2〈1 七法品〉(大正1,427a15-c22)。
(2)《雜阿含經》卷27(740 經):「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大正2,197a22-27)
(3)《長阿含.17 清淨經》卷12:「此樂當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於現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成道證。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涅槃、生彼般涅
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大正1,75 a28-b3)
(4)《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4 云:「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大正29,124b10-12)
(5)五種阿那含,詳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4(大正27,875c-877c)。
[一]中般涅槃:指三果聖者於欲界歿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般涅槃者。
[二]生般涅槃:聖者生於色界,不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般涅槃者。
[三]無行般涅槃:聖者生於色界,未加行勤修,經久時而般涅槃者。
[四]有行般涅槃:聖者生於色界,加行精勤修學,經過長時之後而般涅槃者。
[五]上流般涅槃: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
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者。

【29】 《雜阿含經》卷32(905 經):「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大正2,226b7-24)

【30】 《雜阿含經》卷34(962 經):「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婆蹉種出家!
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
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
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
如有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婆蹉白佛:「如是,瞿
曇」!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
耶?如是問者,汝云何說」?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
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
者,是則不然」。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婆蹉白佛:「我當說譬」。佛告婆蹉:「為知是時」。
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有一大堅固樹,其生已來,
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皮膚枯朽,唯幹獨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離諸枝條、
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大正2,245b27-246a16)

【31】 柯葉:枝葉。(《漢語大詞典(四)》,p.901)

【32】 《雜阿含經》卷34(962 經)(大正2,246a15-16)。

【33】 《別譯雜阿含經》卷10(196 經)(大正2,445c4-6)。

【34】 《雜阿含經》卷5(104 經):「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汝實作如是語,我解知世尊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耶」?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尊者
舍利弗!無常」。復問:「若無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問:「云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
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云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
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云何今復言非耶」?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復問焰摩迦:「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見,一切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作如是答」。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若無常苦者是生滅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31a11-b19)

【35】 《本事經》卷3(大正17,678a24-2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