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 March 2017

《佛法概論》第十九章01

慧日佛學班.第 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十九章 菩薩眾的德行
釋開仁編.2010/5/28

第一節 菩薩行通說

一、空與慈悲(p.245-p.248)
(一)略說菩薩道的根源與原理
前來所說的在家與出家,約釋尊適應當時的一般聲聞弟子說。
1、菩薩道源于釋尊的本教,經長時孕育而成
本章的菩薩,雖不出于在家與出家,但約追蹤釋尊精神,發揮釋尊本懷的佛教徒說。
菩薩道源于釋尊的本教,經三五百年的孕育長成,才發揚起來,自稱大乘。

2、大乘教雖有多少天化,但它的根本原理能徹見佛法的真髓
大乘教雖為了適應時機而多少梵化,【1】然而他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華燦爛,能徹見佛法真髓的!

(二)從空與慈悲別說菩薩道的內涵
先從空與慈悲來說明菩薩道。
1、空
(1)從世尊的本生得知菩薩以修空為主
空,是阿含本有的深義,與菩薩別有深切的關係。
佛曾對阿難說:「阿難!我多行空」(中含‧小空經)。【2】
這點,《瑜伽論》(卷九○)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3】這可見菩薩是以修空為主的,不像聲聞那樣的從無常苦入手。【4】
《增一含‧序品》也說:「諸法甚深論空理,……此菩薩德不應棄」。【5】

(2)從緣起之三法印說無常即空的深義
如從緣起的三法印的深義說,無常即無有常性,本就是空的異名。【6】
A、二乘因厭離心重,故無法充分開展釋尊廣大的利他行
但一般聲聞弟子,對於無常故苦的教授,引起厭離的情緒極深。聲聞、辟支佛們,不能廣行利濟眾生的大事,不能與釋尊的精神相吻合。他們雖也能證覺涅槃空寂,但由于厭心過深,即自以為究竟。聲聞的方便適應性,限制了釋尊正覺內容的充分開展。
B、菩薩直觀緣起性空,故不急自了,且從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
佛從菩薩而成,菩薩的觀慧直從緣起的法性空下手,見一切為緣起的中道,無自性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這樣,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的自了,從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7】

2、慈悲
(1)聲聞者忽視了與慈悲有關的四無量心,亦能直入法性
與戒律有關的慈悲,聲聞也不能說沒有的。但佛滅百年,已被歪曲為粗淺的了(四分律七百結集)。【8】
A、明四無量心能直入法性的教證
聲聞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緣起而空寂,以為慈悲等四無量心,但緣有情,不能契入無為性。【9】不知四無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質多羅長者為那伽達多說:無量三昧與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有差別義,也有同一義。
◎約「無諍」義說,無量與無相等,同樣是能空於貪、瞋、癡、常見、我、我所見的(雜含卷二一‧五六七經)。【10】
◎從空相應緣起來說,由于有情無自性,是相依相緣相成,自己非獨存體,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所以能「無怨無瞋無恚」。
了達有情的沒有定量性,所以普緣有情的慈悲──無緣慈,即能契入空性。【11】
B、聲聞者因偏重厭苦,才錯解了四無量心為純世俗的
四三昧中,三三昧即三解脫門,依三法印而成觀;無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觀。觀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與樂的同情,即「無量心解脫」。由於聲聞偏重厭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厭世,不能即世而出世,這才以無量三昧為純世俗的。【12】

(2)聲聞者對於三善根之一的無瞋,亦略而不論
聲聞的淨化自心,偏于理智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13】
聲聞行的淨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成熟有情與莊嚴國土;但依法而解脫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自我。對於離瞋的無量心解脫,即略而不論。

(3)大乘行者完成聲聞所欠缺的慈悲
這一切,等到直探釋尊心髓的行者,急于為他,才從慈悲為本中完成聲聞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三)應使三善根的德行,均衡的擴展到完成
德行是應該均衡的、和諧的擴展,不能如聲聞行那樣偏頗。如針對厭離情深的聲聞,應重視大悲的無瞋。
1、貪欲雖是不善,卻尚有其相對的價值
對於不善根的根治,也認為貪欲是不善的,但不是最嚴重的。貪欲不一定厭棄有情,障礙有情,世間多少善事,也依貪愛而作成;

善法欲

2、惟有瞋恚,才是最惡劣的惡心
惟有瞋恚,對有情缺乏同情,才是最違反和樂善生的德行。所以說:「一念瞋心起,八(百)萬障門開」。【14】惡心中,沒有比瞋恚更惡劣的。

3、小結
菩薩的重視慈悲,也有對治性。論理,應該使「無癡的智慧,無貪的淨定,無瞋的慈悲」,和諧均衡的擴展到完成。【15】

二、從聲聞到菩薩(p.248-p.251)
(一)談論聲聞與菩薩在佛法中的差別
佛法,從一般戀世的自私的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的人生。這有不可忽略的兩點,
◎即從家庭而向無家
從自他和樂而向自心淨化

1、從家庭而向無家
(1)聲聞者偏重于「己利」的個人自由
其中,出家的社會意義,即從私欲佔有的家庭,或民族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這一出家,從離開舊社會說,多少帶點個人自由主義的傾向;如從參預一新的社團說,這是超家族、超國界的大同主義。【16】聲聞的出家眾,雖有和樂──自由、民主、平等僧團,但限於時機,乞食獨身的生活,在厭世苦行的印度思潮中,偏重于「己利」的個人自由。

(2)菩薩傾向于「利他」的社會和樂
出家的社會意義,是私欲佔有制的否定,而無我公有的新社會,當時還不能為一般所了解,只能行于出家的僧團中,戒律是禁止白衣旁聽的。但徹見佛法深義的學者,不能不傾向于利他的社會和樂。
菩薩入世利生的展開,即是完成這出家的真義,做到在家與出家的統一。【17】這是入世,不是戀世,是否定私有的舊社會,而走向公共的和樂的新社會

2、自他和樂與自心淨化
(1)聲聞者從自他和樂而向自心淨化
同樣的,一般人的自他和樂,道德或政法,基于私欲的佔有制,這僅能維持不大完善的和樂。聲聞者發現自我私欲的罪惡根源,于是從自他和樂而向自心淨化的德行。
(2)菩薩統一了自心淨化與自他和樂
然而淨化自心,不但是為了自心淨化,因為這才能從離欲無執的合理行為中,促進完成更合理的和樂善生。這樣,菩薩又從自心淨化而回復到自他和樂。
從自他和樂中淨化自心,從自心淨化去增進自他和樂,實現國土莊嚴,這即是淨化自心與和樂人群的統一。所以菩薩行的特點,是透出一般人生而回復于新的人生。

(二)菩薩行的開展
菩薩行的開展,是從兩方面發展的:
1、由出家眾發展起來
一、從聲聞出家者中間發展起來。
(1)外現聲聞身,教人學菩薩
起初,是「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18】
(2)回小向大的出家菩薩,為漸入大乘,是菩薩道的旁流;自己還是乞食、淡泊、趣寂,但教人學菩薩,如《大品經》的轉教。
到後來,自認聲聞行的不徹底,一律學菩薩,這如《法華經》的回小向大。【19】現出家相的菩薩,多少還保留聲聞氣概。這稱為漸入大乘菩薩,在菩薩道的開展中,不過是旁流

2、由在家信眾發展起來
二、從聲聞在家信眾中間發展起來。
(1)在家菩薩的行法為大乘的重要內容,為頓入大乘,是菩薩道的主流
在家眾修行五法【20】而外,多修六念【21】與四無量(無量三昧能入真,也是質多長者說的),這都是大乘法的重要內容。如維摩詰、善財、常啼、賢護等十六大士,【22】都從在家眾的立場,努力於大乘思想的教化。這稱為頓入大乘的菩薩,是菩薩道的主流
(2)在家的菩薩僧,從悲智相應中達成情智的統一
新的社會──淨土中,有菩薩僧,大多是沒有出家聲聞僧的;天王佛成佛,也是不現出家相的。【23】印度出家的釋迦佛,僅是適應低級世界──其實是印度特殊的宗教環境的方便。
佛的真身,是現在家相的。如維摩詰,「示有妻子,常樂梵行」;【24】常啼東方求法,也與女人同車。【25】

为什么佛的真身,是現在家相的, 佛的真身应该是无相??

对出家而过在家生活的看法?日本、西藏

3、小結:無論出家或在家的菩薩,應著重於「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真精神這是從悲智相應中,作到了情欲與離欲──情智的統一。
聲聞的出家者,少事少業,度著乞食為法的生活。佛法為淨化人類的崇高教化,度此淡泊精苦的生活,不是負社會的債,是能報施主恩的。換言之,真能修菩薩行,專心為法,過那獨身生活,教化生活,當然是可以的。
然而,菩薩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從自他和樂的悲行中去淨化自心的,這不能專於說教一途,應參與社會一切正常生活,廣作利益有情的事業。
◎如維摩詰長者的作為,
◎如善財所見善知識的不同事業:國王、法官、大臣、航海者、語言學者、教育家、數學家、工程師、商人、醫師、藝術家、宗教師等,【26】
這些都是出發于大願大智大悲,依自己所作的事業,引發一般人來學菩薩行。
為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進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薩行中得到統一。


【1】
(1)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a6-p.a7):「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即緣起無我之深化),雖已啟梵化之機,而意象多允當。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2〕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菩薩之真精神可學,略可於此見之。龍樹有革新僧團之志,事未成而可師。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41-p.42):「什麼是「(梵化之機應慎)」?梵化,應改為天化,也就是低級天的鬼神化。西元前五○年,到西元二○○年,「佛法」發展而進入「初期大乘」時代。由於「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理想化的、信仰的成分加深,與印度神教,自然的多了一分共同性。一、文殊是舍利弗與梵天的合化,普賢是目犍連與帝釋的合化,成為如來(新)的二大脅侍。取象溼婆天(在色究竟天),有圓滿的毘盧遮那佛。魔王,龍王,夜叉王,緊那羅王等低級天神,都以大菩薩的姿態,出現在大乘經中,雖然所說的,都是發菩提心,悲智相應的菩薩行,卻凌駕人間的聖者,大有人間修行,不如鬼神──天的意趣。無數神天,成為華嚴法會的大菩薩,而夜叉菩薩──執金剛神,地位比十地菩薩還高。這表示了重天神而輕人間的心聲,是值得人間佛弟子注意的!二、神教的咒術等,也出現於大乘經中,主要是為了護法。但為了護持佛法,誦咒來求護持,這與「佛法」中自動的來護法不同,而有祈求的意義。神教的他力護持,在佛法中發展起來。三、「念佛」(「念菩薩」)、「念法」法門,或是往生他方淨土,或是能得現生利益──消災,治病,延壽等。求得現生利益,與低級的神教、巫術相近。「大乘佛法」普及了,而信行卻更低級了!……「初期大乘」的神化部分,如看作《長阿含經》那樣,是「世界悉檀」、「吉祥悅意」,那大可作會心的微笑。如受到「方便」法門功德無邊(佛經的常例,越是方便,越是功德不可思議)的眩惑,順著世俗心而發展,那是會迷失「佛出人間」,人間大乘正行而流入歧途的。」

【2】
(1)《中阿含.190小空經》卷49〈1 雙品〉:「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時遊行釋中,城名釋都邑,我於爾時從世尊聞說如是義:『阿難!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說,我善知、善受,為善持耶?」爾時,世尊答曰:「阿難!彼我所說,汝實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從爾時及至於今,多行空也。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眾。是為,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大正1,737a1-19)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四)》,(p.1693):本經敍說空之行。比丘若欲多行空者,(一)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二)莫念人想,莫念無事想,當數念一地想(不念地之高下,但見地平正如掌)。(三)當數念一無量空處想。(四)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五)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六)當數念一無想心定。依次莫念而空,至捨無想心定,以現法解脫儘存肉身。所謂行真實、空、不顛倒,漏盡得無為心解脫者,為三世諸佛如來勝跡。

【3】 《瑜伽師地論》卷90:「以世間道修習空,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大正30,812c28-a10)

【4】
(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3-p.34):「釋迦佛本重於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論》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九○)。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眾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為以俗說真。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於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可惜如來聖教不為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為無生相契合。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那麼,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為法印!
(2)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47-p.50);《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p.68-p.69)。

【5】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諸法甚深論空理,難明難了不可觀,將來後進懷狐疑,此菩薩德不應棄。」(大正2,550a27-28)

【6】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4-p.35):「「諸行無常」,除了事相的起滅相續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義,即無常與滅的含義是相通的。佛為弟子說無常,即說明一切法皆歸於滅;終歸無常,與終歸於滅,終歸於空,並無多大差別。依此無常深義,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閃電,剎那生滅不住,而無不歸於一切法的平等寂滅。無常滅,如從波浪洶湧,看出他的消失,還歸於平靜寂滅,即意味那波平浪靜的境界。波浪的歸於平靜,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必歸於平靜,而且到底能實現平靜。佛說無常滅,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靜,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為樂」。使人直從一切法的生而即滅中,證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滅的寂靜。差別的歸於統一,動亂的歸於平靜,生滅的歸於寂滅。所以說:「一切皆歸於如」。這樣,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印,專從此入,即依無願解脫門得道。」

【7】
(1)《大智度論》卷31〈1 序品〉:「復次,略說有二種空:眾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大正25,287b13-17)
(2)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8-p.29):「大乘佛教,本是充滿利他悲願的佛教行者,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釋迦本懷而應運光大的。在這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為模範,不以為「所作已辦」,而還要進一步的利他無盡。本著此無生無為的悟境去正觀一切,即窺見了釋迦立教的深義,因之與一般凡庸的聲聞學者不同。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諸法本不生」,即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為出發的。《文殊師利淨律經》說:「彼土眾生了真諦義以為元首,不以緣合為第一也」。這雖在說明彼土與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實即說明了佛教的原有體系── 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出發的;應運光大的大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緣起性)為出發的。」

【8】 《四分律》卷54〈七百集法毘尼〉:「毘舍離有長老,字一切去,是閻浮提中最上座。時三浮陀語離婆多言:「今往一切去上座屋中宿,具說此(十)事,令其得聞。」時二人即共相隨,往至彼屋。時一切去長老夜坐禪思惟。夜已久,離婆多作是念:「此上座年已老,氣力羸劣,而久坐如是,況我當不作如是坐!」時離婆多即便坐思惟。至夜久,一切去長老作是念:「此客比丘遠來疲極,猶故坐禪,思惟如是,況我而不久坐!」時彼長老即復久坐思惟。夜已過多,語離婆多言:「長老!汝此夜思惟何法?」答言:「我先白衣時甞習慈心,此夜思惟入慈三昧。」彼即言:「汝此夜入小定。何以故?慈心三昧是小定。」即復問言:「大德一切去!此夜思惟何法?」答言:「我先白衣時習空法。我此夜多入空三昧。」彼言:「大德此夜思惟大人之法。何以故?大人之法入空三昧。」」(大正22,970c11-27)

【9】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3:「問:無量為能斷煩惱不?若能斷者,〈定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慈、悲、喜、捨皆不能斷諸結。」若不能斷者,此經云何通?答:應作是說:「無量不能斷諸煩惱。」問:若爾!善通〈定蘊〉所說,此經所說當云何通?答:斷有二種:一、暫時斷,二、畢竟斷。依暫時斷此經說能斷,依畢竟斷〈定蘊〉說不斷。」(大正
27,427b14-20)
(2)《大智度論》卷20〈1 序品〉:「復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分別著諸法,錯說四無量相。是四無量心眾生緣故,但是有漏;但緣欲界故,無色界中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緣欲界故。為斷如是人妄見故,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佛以四無量心,普緣十方眾生故,亦應緣無色界中。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論者言:眾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大正25,211c18-26)。

【10】 《雜阿含經》卷21(567經):「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
〔一〕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1)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2)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3)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4)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二〕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1)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2)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3)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4)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大正2,149c12-150a16)

【11】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7):「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

【12】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38-139):「在體證法性的現觀中,《阿含經》中本有四名,實與四法印相契合。
無所有(無願)───諸行無常
無量────────所受皆苦
空─────────諸法無我
無相────────涅槃寂靜
無量三昧,是可以離欲的,與空、無相、無願的意義相同。但在聲聞佛教的昂揚中,無量三昧是被遺忘了。不知道,無量即無限量,向外諦觀時,慈悲喜捨,遍緣眾生而沒有限量,一切的一切,名為四無量定。向內諦觀時,眾生的自性不可得,並無自他間的限量性。所以無量三昧,即是緣起相依相成的,無自無他而平等的正觀。通達自他的相關性,平等性,智與悲是融和而並無別異的。無量三昧的被遺忘,說明了聲聞佛教的偏頗。佛教的根本心髓──慈悲,被忽視,被隱沒,實為初期佛教的唯一不幸事件。到大乘佛教興起,才開顯出來。所以佛弟子的體證,如契合佛的精神,決非偏枯的理智體驗,而是悲智融貫的實證。」

【13】
(1)《雜阿含經》卷37(1027經):「佛告比丘:「汝以何等法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白佛:「為離貪欲故,於世尊所修梵行。為離瞋恚、愚癡故,於世尊所修梵行」。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應為離貪欲故,於我所修梵行;離瞋恚、愚癡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貪欲纏故,不得離欲;無明纏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轉結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是故比丘!於此法善思惟」。」(大正2,268b16-24)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73-p.174)。

【1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9〈36 普賢行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眾言:「…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心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心不棄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捨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觀察菩提入如來力,精勤修習無礙辯才,教化眾生無有疲厭,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為十。」(大正10,257c10-258b12)

【15】
(1)《大智度論》卷41〈8 勸學品〉(大正25,361c13-19):「
問曰:何等善根故,不墮惡道、貧賤,及聲聞、辟支佛,亦不墮頂?
答曰:有人言:行不貪善根故,愛等諸結使衰薄,深入禪定;
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諸結使薄,深入慈悲心;
行不癡善根故,無明等諸結使薄,深入般若波羅蜜。
如是禪定、慈悲、般若波羅蜜力故,無事不得,何況四事!」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八章,(p.118-p.119):「從此三善根而顯現流行,即一般心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如擴充發展到極高明處,無癡即般若,無瞋即大(慈)悲,無貪即三昧。三昧即定心;定學或稱心學,而經說「離貪故心得解脫」。無貪為心性明淨而不受染著,解脫自在,才是大定的極致。」

【16】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九章,(p.134):「四階層的層層興起,即四階層的層層否定,即將渡入正覺的大同時代。佛教徒所渴仰的彌勒降生,即大同、和平、繁榮的時代到來。」

【17】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67-p.169):「問:《佛法概論》(243頁):「菩薩入世利生的展開,即是完成這出家的真義,做到在家與出家的統一」。(導師)答:佛所講的「出家」的基本意義是沒有家庭,這是一般人所了解的,但有一個觀念一般人可能不了解,就是沒有私有經濟,只有三衣一缽,多一件就叫做「長衣」,長衣就要公開,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有公共的(僧團的)而沒有私人的財產。現在已經走樣了,有的人還在錢上面打滾。尋求世間好的現象也就是佛法最高的理想,中國人叫做「大同世界」。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但是在理想還沒有實現之前,對於一切困難、苦痛就要努力去尋求改善。就現實來講,有了身體,不論醫藥怎麼發達,能夠解決老病死的問題總是有限;佛法所講求的是身苦而心不苦,解脫者和常人一樣免不了;出世的理想,一方面要得到究竟解脫,另一方面就是要使現實的活動慢慢簡化,達到佛法中淨土的理念。淨土的理念那就是與出家的意義差不多;沒有男女家庭的組織也就沒有經濟的私有制度,由這些引生的一切苦惱也就跟著解決了。當然真正的苦,還是自己的煩惱;有了「人」,一切問題都來了,沒有「人」的話,什麼問題也就沒有了。世間是緣起的,緣起是相對性的,好的方法過了時又不好了。普通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卻說「成功為失敗之母」。為什麼會失敗呢?因為成功的條件本身就含有將來失敗的因緣在裏頭。世間是永不徹底的,一般人說佛法是悲觀,其實佛法是徹底的瞭解世間。當然能夠相對地改善還是好的。」

【18】
(1)《妙法蓮華經》卷4〈8 五百弟子受記品〉:「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大正9,28a7-20)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69):「從部派佛教而演進到大乘佛教,在過渡期間,一定有些「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的人物,但史料非常的缺乏。」

【19】 二乘人能不能回小向大?從初期大乘經論中約可分為四類說法:
(1)二乘人不能回小向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2〈遍學品74〉:「若菩薩摩訶薩作八人、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大正8,381b15-17)
其他:《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14,549b4-26)。《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3b12-25);卷31(大正25,289c20-22)。《菩提資糧論》卷3(大正32,527c19-528a9)。《十住毘婆沙論》卷5(大正26,41a3-12);卷7(大正26,55a4-18)。
(2)以為二乘人可以回小向大: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大正9,7a29-c9)
(3)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0-651)認為《小品般若經》一方面說聲聞聖者不可能發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迴心的可能。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2 釋提桓因品〉:「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於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大正8,540a17-2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7〈27 問住品〉(大正8,273b29-c5)。
(4)《大智度論》之會通:
《大智度論》卷93〈83 畢定品〉:「有人堪任得佛而大悲心薄、自愛身重;此人聞佛難得,多有退者,作是念:「我或不能得佛,不如早取涅槃,何用世世受勤苦為!」為是人故,說「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問曰:若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種呵二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答曰: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眾生,諸佛菩薩之所呵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化眾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留。」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答曰: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皆當作佛。」問曰:若阿羅漢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得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答曰:是人著小乘因緣,捨眾生、捨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復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不可知。」(大正25,713c26-714a25)
(※《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83c17-19)「五不可思議」:眾生、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

【20】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六章,(p.210-p.212):五法應指:信、戒、施、聞、慧。

【21】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10-p.111):「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是憶念(信敬)三寶的功德;念戒是憶念自己的戒行清淨;念施是憶念自己所作的清淨布施功德;念天是念六欲天,有信有戒有施的,不會墮落,一定能生於莊嚴的天界。」

【22】
(1)《持心梵天所問經》卷1〈1 明網菩薩光品〉:「賢護之等十六正士:賢護、寶事、恩施、帝天、水天、賢力、上意、持意、增意、善建、不虛見、不置遠、不損意、善導、日藏、持地。」(大正15,1a16-19)
(2)《思益梵天所問經》卷1〈1 序品〉:「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意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大正15,33b9-13)
(3)《大智度論》卷7〈1 序品〉:「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颰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舊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毘耶離國人;星得長者子菩薩,是瞻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舍婆提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彌梯羅國人;水天優婆塞菩薩。」(大正25,111a4-9)〔※詳參《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1(大正13,872a-b),《般舟三昧經》卷3〈請佛品第10〉(大正13,914b29-915c17)。

【23】
(1)《自在王菩薩經》卷下:「是天王佛及諸菩薩不著袈裟,皆著自生淨妙天衣,亦無結惑*。」(大正13,934c24-25)
*惑=戒【宋】【元】【明】【宮】。(大正13,934d,n.12)
(2)隋‧吉藏撰《法華義疏》卷9:「一、出家成佛,如釋迦。二、在家成佛,如《智度論》云天王佛是,故不須鉢及袈裟;則調達成佛號天王佛是也。三者、俱非,謂淨土佛。」(大正34,592b28-c2)

【24】 《維摩詰所說經》卷1〈2 方便品〉:「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大正14,539a8-23)

【25】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99〈77 常啼菩薩品〉:「「父母報言:『汝應嚴辦供具、侍從,速當共往。』時,長者女即便營辦五百乘車七寶嚴飾,亦令五百常隨侍女恣意各取眾寶嚴身,…「其女既辦如是事已,恭敬啟請常啼菩薩前乘一車,身及父母侍女五百各乘一車,圍遶侍從常啼菩薩,漸漸東去至妙香城。…」(大正6,1065b16-26)
(2)《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24〈30 常啼菩薩品〉:「…時,長者女與常啼菩薩摩訶薩共乘一車,父母眷屬亦乘寶車。如是莊嚴導從圍繞,出所住舍東行往詣法上菩薩摩訶薩所。…」(大正8,672b24-c1)

【2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經後記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10,848b28-c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