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March 2017

《淨土學論集》 1〈念佛淺說〉03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5 期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p.1 ~ p.41(錄自《淨土與禪》p.77 ~ p.122)
釋貫藏 敬編2013.3.4

四 念佛三要

※信、願、行
(一) 信
一、信: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缺一不可。
1. 共同的信念:佛法的基本道理
念佛為佛法的一門,所以修淨土法門的,對佛法應有正確的信解。
〔1〕淨土經中所說,素來不知佛法的,到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引導,能專誠懇切的
阿彌陀佛,便可以往生淨土。這是不得已的方便,因為人到臨死,時間無多,不能再為開導其他的佛法,只好以簡易的阿彌陀佛教他持誦。〔2〕若說平時學佛,只憑一句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要,就可以往生,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麼差別?所以佛教中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善惡、輪迴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三寶、信四諦等。假使對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堅信,疑惑不定,說他念佛便可往生,實在是笑話!
所以修淨土的人,〔1〕先要堅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2〕然後再加淨土法門的特殊信念。

2. 特殊的信心
特殊信心有二:
(1) 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根本是信佛的「本願力攝受
(一)、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修淨土的人,不但確信淨土的實有,而且還要信得淨土的清淨莊嚴,是極理想的樂土;信阿彌陀佛成佛以來,說法十劫,有無量功德。但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極深、極廣、極有大力。
〔1〕依佛自證說:因圓果滿,自己受用法樂,當然有良好環境的淨土。〔2〕然從如來發心為他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作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佛前,觀種種清淨世界,而後立
願,要總合一切清淨世界的嚴淨,莊嚴自己的淨土,成一極樂世界,以作攝化眾生的道
場。眾生生到淨土後,以各種善緣具足,容易修學,成辦道業。從這悲願教化的觀點去
看,〔A〕淨土是佛為眾生而預備的,是攝化眾生的大方便。只要眾生能發願往生,決定可
以得到接引,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四十八願的根本特勝。能信得,十念、一日乃至
七日,皆可往生極樂世界。〔B〕如缺乏或不能堅定這一特殊信念,那麼雖信有阿彌陀佛與
淨土,也還是不夠的。

A. 唯識大乘:純依「自力」說
沒有真智,沒有斷障,就能往生淨土,站在自力的因果立場,是有問題的。滿身煩惱惡業的眾生,沒有修集戒、定、慧的聖道,怎會有進入淨土的資格?沒有淨因,怎能獲得淨果?
所以唯識家說: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是別時意趣。【22】這是說,現生念佛,使眾生信解有佛,積集善種;將來再生人間,修布施、持戒,展轉增上,定慧成就,可以往生淨土,並不是說現生念佛,便可往生。這譬如說「一本萬利」,約展轉說,並非一下子就有萬倍利息。
這是純依自力的說法,身心清淨,才可與淨土相應,生淨土中。若以唯識家所說十八圓滿受用土說,非地上菩薩不可。即以勝應身的方便有餘土說,在小乘是羅漢,在大乘也要伏斷我執。【23】

B. 中觀大乘:依「易行道(自願力與佛本願力)」說
然而,依龍樹所說中觀大乘,有易行道法門,稱念彌陀,命終可得往生的
這關鍵就在:眾生自力是不夠的,依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可能。所以信修淨土法門,如對彌陀本願力,缺乏深刻信念,即是信心不具足,不能達成往生的目的。

(2) 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一心不亂而往生,則決定不退
(二)、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一般的說:稱名念佛,只要心口相應,稱念六字洪名,念到身心清淨,一心不亂,便可往生淨土。如此推重念佛法門,還沒有充分顯出念佛法門的特勝。如念阿彌陀佛心得清淨,念其他的佛、菩薩、經典、咒語,一切都可以得心清淨,得心不亂,何必特別弘揚淨土法門?
所以〔一〕〔1〕除了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外,〔2〕更要信往生淨土的特殊德用,
二〕這就是:
往生極樂淨土,〔1〕在信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引外,〔2〕更要〔A〕信「一心不亂」,為獲得彌陀願力攝引的條件,一心不亂,才能往生。〔B〕如能往生,決定不退,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最為穩當。
能確立了這二個信念,然後發願修行,才能精進而達往生的希望。

(二) 願
二、願:信與願不同,勿以為有了信,必然有願;要知凡願必定有信,有信未必有願。
1. 深信淨土,不一定發願求往生
〔1〕總論佛法,有信心,當然要有願行。〔2〕然佛法中法門無量,不問它了義的、不了義的,方便的、真實的,都各有其特質,有其作用。〔A〕這些無邊法門雖有信仰,雖有廣泛的宏願──無量法門誓願學,〔B〕但在現生的修學中,不一定要樣樣法門,都發願去修持。故
深信淨土,不一定發願而求往生。
現在人每每缺乏合理的分別,如見你不掛念珠,不虔誠念(阿彌陀)佛,就以為你對淨土法門沒有信心。以為你如能信仰淨土法門,為什麼不專精修學!這實在是極不合邏輯的。
如我們對社會的各種正當事業,覺得都有好處,對人類,對國家都極為需要。但決不能樣樣去做,只能揀擇志趣相投的作為個人的終生事業。修學佛法也如是,〔1〕法門無量,應該信,應該願學,〔2〕但切實修學的,只能選擇與自己意趣好樂相適合的,便由信而進一步的發願去實行。
所以願必有信──願由信來,而深信卻不一定有願行
正见产生信心

2. 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淨土法門的願,除願成佛道,願度眾生普通願而外,主要是願生彼國。〔1〕願生彼國,約目的說。〔2〕然在實行中,應該有深一層的願求,就是願得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回向文中,即有此意。
〔1〕約佛本身說,佛是無時不在悲願攝受眾生。〔2〕可是眾生自己,不自動的發願要求攝受,接受佛陀的悲願,便不能為佛所攝受,佛與眾生間便脫了節。
如海中救生艇,投下救生圈或繩索,若落海者心願登舟脫險,卻不想接受救生圈或繩索,試問如何可以得救?所以往生淨土,要仗阿彌陀佛的慈光攝受,尤須眾生的發願,願意接受佛陀的本願。眾生願與佛願相合應,往生淨土,才有可能。
要知道佛要遍救一切眾生,眾生本身不起信願,缺乏被救資格,佛也無能為力。這也即是上面所說的他力要通過自力
如太陽光明普照一切,但不照覆盆之下;佛願遍度一切眾生,但度不了無出離心,不願
接受救濟的眾生。佛是大能,而不是全能萬能。在救濟一切眾生時,眾生有著自己的因
果關係,佛並不能想到做到。否則,這世界早就沒有眾生了!
所以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相信果,还要相信因,照着所说的方法去做

到极乐世界是去修行,不是去享受

(三) 行
三、行:概括的說,行有二:一是往生淨土的助行;一是往生淨土的主行
1. 助行:培植善根福德
以淨土三經說,〔1〕《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要培植深
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以作生淨土的資糧。〔2〕《觀無量壽經》說有三品,如孝敬父
母,布施、持戒、讀誦大乘等。〔3〕大本《阿彌陀經》,也說到布施、持戒等。這些善根
福德,修淨土的人,應該隨分隨力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
往生淨土,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緣
有些念佛人,好走偏鋒,以為生死事大,念佛都來不及,那裏還有功夫去修雜行,專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得了。如告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經文,他卻巧辯的說: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就是宿植善根,廣修福德因緣了。這是多大的誤解!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並非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聞佛名」。
求生極樂淨土,助行還是需要的。〔1〕但念一句彌陀的,只有適用於「平時不燒香,臨(命
終)時抱佛腳」的惡人(見《觀經》);〔2〕一般人平時修學,應該隨分修集福德因緣,以
此功德迴向淨土。永明大師的萬善同歸,是比較穩當而正確的說法。

2. 主行:念佛──在有信、有願而渴仰彌陀本願攝受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淨土的主行,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投依向義,內含希求阿彌陀佛悲願加持的意義。【24】現在的念佛法門,非常流行,往往失去了本義。稱念是淨土行,照淨土法門說,應該依信、願而起行。
可是有些念佛人,不解念佛之所以,既無信,又無願,這與淨土法門,當然不合。有些念佛的,以念佛為冥資。有些為了家庭的煩惱而念,為了生意或政治的失意而念。
一心念佛,以精神集中,身體心理,都得到某種清淨,某種喜樂,或泛起某種特殊心境。
於是便自以為得了受用,沾沾自喜,逢人便說念佛好!念佛當然很好,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淨土行者,還不是淨土法門的真利益。充其量,這不過是類似的定境(正定也極為難得),只是由於精神集中,減少了內心的散亂,浮動,減少一些煩惱而已。如以此為目的,何必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生淨土,當然會有這種心境,而且更好。若僅此而無信無願,是不能往生的。
所以淨土法門的修行(念佛),要在深信誠願的基礎上,要在渴仰彌陀本願的攝受中去念。空空洞洞的行,不會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不相應便不能生淨土。

(四) 小結: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
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三者具足,即得往生。依他力而往生,這不妨舉喻來說:如美國或某國,為東方人辦了幾個學校,歡迎我們去留學,可以供給膳宿,甚至可以供給交通工具,他願意我們去,只要我們肯去。〔1〕如我們對他沒有信心,或自己不發生興趣,這當然不能去了。〔2〕假使你有信有願,願意去一趟,但還缺少一件,還要彼此同意的證明文件──護照。〔3〕護照簽了字,你就可坐他的飛機到那邊去。
這如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中,〔1〕有信、〔2〕有願,〔3〕又加上稱念阿彌陀佛的簽字手續,自然可以達到淨土的目的地。淨土法門的三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不具
足三要而稱念彌陀,等於一紙偽造文件,起不到實際作用。

念佛
(一) 念
一、念:淨土法門,一般都以稱名念佛為主,以為稱名就是念佛。其實,稱名並不等於念佛,念佛可以不稱名,而稱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1. 念是「心念(念心所)」:是修定、修慧的必備條件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為心所法之一,為五別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義是繫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轉,明記不忘,好像我們的心繫在某一境界上那樣。
〔1〕通常說的憶念,都指繫念過去的境界。〔2〕而此處所指稱的念,通於三世,是繫念境界而使分明現前。【25】
念,是佛法的一種修行方法,如數息觀,又名安般念;還有六念門;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都以念為修法。
〔1〕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後得定。經裏說,我們的心,煩動散亂,或此或彼,剎
那不住,必須給予一物,使令攀緣依止,然後能漸漸安住。如小狗東跑西撞,若把牠拴在木樁上,牠轉繞一會,自然會停歇下來,就地而臥。心亦如此,若能繫念一處,即可由之得定。〔2〕不但定由此而來,就是修觀修慧,也莫不以念為必備條件。故念於佛法中,極為重要。

2. 重「專切」
念有種種,以所念的對象為差別,如念佛、法、僧、四諦等。現說念佛,以佛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轉,如依此得定,即名為念佛三昧。
然念重專切,如不專不切,念便不易現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亂,不向其他路上去,而專集中於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
經中喻說:有人得罪國王,將被殺戮。國王以滿滿的一碗油,要他拿著從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他的死罪。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脅,一心一意顧視著手裏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舞,他不聞不看;有人打架爭吵,他也不管;乃至車馬奔馳等種種境物,他都無暇一顧,而唯一意護視油碗。他終於將油送到國王指定的目的地,沒有潑出一滴,因此得免處死。
這如眾生陷溺於無常世間,受著生死苦難的逼迫,欲想出離生死,擺脫三界的繫縛,即須修念,專心一意的念。不為可貪可愛的五欲境界所轉;於可瞋境不起瞋恨;有散亂境現前,心也不為所動。這樣專一繫念,貪瞋煩動不起,心即歸一,寂然而住。於是乎得定發慧,無邊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不修念,定心不成,雖讀經學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功德,不過多獲一點知識,多修一些福業而已。

(二) 念佛
1. 四種念佛
(1) 凡夫心境:名、相、分別
二、念佛: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曉得除此以外,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如僅是口稱佛名,心不繫念,實是不能稱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繫念佛境,分明不忘。
然佛所顯現的境界,在凡夫心境,不出名、相、分別的三類。
A. 依「名」起念(稱名念佛):名內有義──佛的無邊功德
依名起念:這即是一般的稱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內有義,依此名句繫念於佛──以「南無阿彌陀佛」作念境。這是依名起念,故稱名也是念佛。
不過,稱念佛名,必須了解佛名所含的意義,如什麼都不知道,或以佛名為冥資等,雖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終不能往生極樂。這算不得念佛的淨土法門,因為他不曾了解極樂世界的情形,和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無信無願,泛泛稱名,這與鸚鵡學語,留聲機的念佛,實在相差不多。
有一故事:有師徒兩個,徒弟極笨,師父教他念佛,他始終念不來,老是問師父怎樣念。師父氣不過,罵他道:「你這笨貨」!並且把他趕跑。可是他卻記住了,到深山裏去,一天到晚,念著「你這笨貨,你這笨貨」。後來師父又去找他,見他將飯鍋子反著洗,覺得徒弟已得功夫。便問他這一向修的什麼功,他說就是師父教我的:「你這笨貨」。師父笑道:「這是我罵你,你怎把它當佛在念」?一經點破,徒弟了解這是罵人的話,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繫一境而不加分別,可以生起這種類似的定境,引發某種超常能力。但一加說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當然,稱名念佛,決不但是如此的,否則何須念佛,隨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樣嗎?
須知道,阿彌陀佛是名,而名內包含得佛的依正莊嚴,佛的慈悲願力,佛的無邊功德。必須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願,從信願中去稱名念佛,求生淨土。

B. 依「相」起念(觀想念佛):色相與功德相
依相起念:這是觀想念佛,念阿彌陀佛或其他的佛都可以。〔1〕或先觀佛像,把佛的
相好莊嚴謹記在心,歷歷分明,然後靜坐繫念佛相。這種念佛觀,也可令心得定。我遇
見的念佛的人,就有靜坐攝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現前的。但我所遇到的,大都還是模糊
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觀到佛相莊嚴,微細明顯,如意自在,那就非專修不可了。〔2〕
而且,佛相非但色相,還有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五分法身,無量無
邊的勝功德相,在這佛功德上繫念觀想,〔A〕大乘為觀相所攝,〔B〕小乘則名為觀法身。
大慈大悲等,也是要从具体去观

C. 依「分別」起念(唯心念佛):佛相是唯心所現
依分別起念:依分別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現,名唯心念佛。
前二種依於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現前,當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變現,我不到佛那裏去,
佛也不到我這裏來,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賢護經》(二)說:「今此三界,
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華嚴經》(四六)也說:「一切諸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
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佛的相好莊嚴,功德法身,
分分明明,歷歷可見,是唯(觀)心所現的。了解此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即是依(虛
妄)分別而起念。
佛法以念佛法門,引人由淺入深,依名而觀想佛相,佛相現前,進而能了達皆是虛妄分
別心之所現。

(2) 聖者證悟無生法忍:實相念佛──念佛法身
若更進一層,即到達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識家說法有五種,名、相、分別而外,有正智、如如。【26】無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為佛的法身。依唯心觀進而體見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見佛。《維摩詰經》亦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明得見阿閦。《阿閦佛國經》也如此說。《般舟三昧經》,於見佛後,也有此說。
佛是平等空性,觀佛即契如性;智如相應,名為念佛。《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即見
如來」,平常稱此為實相念佛。念佛而達此階段,實已斷除煩惱,證悟無生法忍了。

2. 綜合四種念佛,成一淺深次第
由稱名而依相,乃至了達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淺而深,由妄而真,統攝得定慧而並無矛盾。這樣的念佛,就近乎自力,與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門也是定慧交修的。
但依《般舟三昧經》說:如見佛現前,了得唯心所現,發願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可見念佛方便,要求往生淨土,要有佛的悲願力。
在四類念佛中,以稱名念佛最為簡易;一般弘通的淨土法門,即著重於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和信求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

3. 別詳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並非僅限於口頭的稱念。如《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玄奘別譯,即作「思惟」。由此可見,稱名不但是口念,必須內心思惟繫念。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名號體會到佛的功德,實相,繫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稱名是重要的,而應不止於口頭的唱誦。【27】
(1) 三到:口念、耳聽、心想,三者同時相應
上面說的是通泛的說一切念佛,現在別依稱名念佛,再加說明。稱名念佛的方法,
有人總集為「念佛四十法」,即專說念佛的方便。
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三到。淨宗大德印光大師也時常說到。三到是:口念、耳聽、心想,三者同時相應。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稱名時,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聽,聽得清清楚楚;心裏也要跟著音聲起念,明明白白的念。總之,口、耳、心三者必須相應繫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亂。
〔1〕許多人念佛,不管上殿,做事,甚至與人談話,嘴吧裏似乎還在念佛。心無二用,不
免心裏恍惚,耳不自聽,不能專一。〔2〕或講究時間念得長,佛號念得多,但這不一定有
多大用處。例如寫字,要想寫得好,寫得有功夫,一定要鄭重其事的寫,一筆又一筆,筆筆不苟,筆筆功到。雖然寫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寫,總可以寫出好字。有人見筆就寫,東搨西塗,久而久之,看來非常圓熟,其實毫無功力。也有年青時即寫得好字,而到老來卻寫壞,因為他不再精到,隨便揮毫,慢慢變成油滑,再也改不過來。
念佛也這樣,時間不妨短,佛號不妨少,卻必須口耳心三到,專一繫念不亂。如果口裏儘念,心裏散亂,東想西想,連自己也不知在念什麼,那即使一天念上幾萬聲也沒有用。
所以若要不離念佛,不離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後。初學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
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非專一修習不可。如一面妄想紛飛,
一面念佛,一成習慣,通泛不切,悠悠忽忽,再也不易達到一心不亂。
要念佛,還是老實些好

(2) 音聲:大聲、細聲、默念
說到稱名念佛的音聲,可有三種:(一)、大聲,(二)、細聲,(三)、默念。在念佛的過程中,三種都可用到。〔1〕如專輕聲念,時間長了容易昏沉,於是把聲音提高,念響一點,昏沉即除。〔2〕如專於大聲念,又容易動氣發火,令心散亂。再換低聲念,即能平息下去。音聲的輕重,要依實際情況的需要,而作交換調劑,念低念高都沒有問題。〔3〕但專以口念,無論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說,定中唯有意識,眼等前五識皆不起作用,口念聞聲,當然說不到定境。【28】念佛的目的,是要達一心不亂,所以又要默念。
默念,也稱金剛持,即將佛的名號放在心裏念,口不出聲,雖不作聲,自己也聽起來卻似很響,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這樣念,逐漸的心趨一境,外緣頓息,才能得定。

(3) 快慢
再談談念佛的快慢。我們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轉板的時候便快起來。這很有意思,
〔1〕因為慢念,聲音必定要拉長,如:南─無─阿─彌─陀─佛,每字的距離長,妄想雜念容易插足其間,所以要轉快板,急念起來,雜念即不得進。禪堂的跑香也這樣,催得很快很急,迫得心只在一點上轉,來不及打妄想。〔2〕不過專是急念也不好,會傷氣,氣若不順,分別妄想也就跟著來。如轉而為慢念,心力一寬,妄想分別也淡淡的散去。〔3〕這完全是一種技巧,或緩或急,不時交換調劑,令心漸漸離卻兩邊,歸一中道。
如騎馬,〔1〕偏左拉右,〔2〕偏右拉左,〔3〕不左不右時,則讓牠順著路一直走。
念佛不是口頭念念就算,不在乎聲音好聽,也不在乎多念久念,總要使心趨向平靜,趨向專一,獲得一心不亂

重质量,专心念佛,往摄心的方向,不是求数量

六 一心不亂
※往生的重要關鍵
(一) 析為二類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關鍵,在一心不亂,這在大小《阿彌陀經》中皆說到。蓮池大師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分別。事一心實可析為〔1〕淨念相續,〔2〕定心現前二類。
1. 淨念相續
眾生的內心,最複雜,特別是無始來的煩惱習氣,潛伏而不時現起,極難得到內心的一致──不亂。佛法的無邊功德,要由定力開發出來。這不淨的散亂的心念,就是虛妄分別心,分別即是妄想。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念佛念法,眾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虛妄分別心。約證悟說,這都是妄想。然約一心不亂說,妄想也大有妙用。
在虛妄分別心心所法中,有善心所現前,如對佛法僧的善念;有惡心所的生起,如貪瞋等的煩惱。初學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別,不妄想,談何容易!
〔一〕所以要先用善念對治惡念,以淨念而去除染念。念佛就是這種方法之一,一念阿彌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樣的不淨妄念。
〔二〕〔1〕但在善念淨念中,還可以是亂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這雖然內心善淨,卻還是散亂。所以必須要淨念,而且要相續,念念等流下去。此時不但惡念不起,即除
了阿彌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這叫淨念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的初相。這在修行上,並不太難,這並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2〕〔A〕然而
一般念佛的,散亂小息時,每轉現昏昧。其實念念中不離雜念(當然不是大衝動),而自己不知,以為得了一心,最易誤事。【29】〔B〕心在一念上轉,不向外境奔馳,一有馳散,馬上就以佛念攝回。一念一念,唯此佛念,離掉舉,離昏沉,沒有雜念滲入,沒有間斷,明明現前,即是一心不亂。
念佛決不在時間的長短,數量的多寡上計較,主要在達到一心不亂。依經說:念佛有時一日或者七日,一念乃至十念。所以,不論時間長短,如真能萬緣放下,唯一彌陀淨念,即使是短時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淨念相續,即取得了往生淨土的保證。
在這樣的淨念相續時,每有清淨法樂,或聞有香氣,或乍現光明等。

2. 定心現前
定心現前,是更深一層的。定有一定的條件,不是盤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繫念於止,止成就後,才有定心現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渾忘自己的身心境界,只是一片清淨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三昧,此時眼等五識不起,唯定中意識現前
稱名,觀相,也可現見阿彌陀佛。甚至未得淨念相續的,在睡夢中也可見阿彌陀佛,這是夢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現見阿彌陀佛,可成為往生淨土的保證。

(二) 一心不亂而與佛願相通,佛的本願力即顯出作用
沒有信願的念佛,也可以得到觀佛成就,但不一定往生。(由佛轉教,發願即可生)雖
然說佛是大悲普被,無時不在救度,問題卻在眾生的能不能接受佛恩。
〔1〕眾生能使心漸漸歸一,心地清淨,惑業等重大障礙物去除了,眾生的願,即與佛的願,
可以相感相通,現見彌陀,往生淨土,這才顯出了慈悲願力的作用。
〔2〕有一類眾生平時不知佛法,為非作歹,到了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的啟發,深悔過去
的罪惡,能在短時中,一心一意至誠懇切的念幾句阿彌陀佛,就可往生淨土。這因為一
方面受到死的威脅,一方面受到墮落的怖畏,所以信願的熱忱特別深切,能在短時間內,
一心不亂,而得往生。

(三) 評:禪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圓融會通
為調和禪淨的爭執,蓮池大師倡理一心說以會通他。中國唐代的淨土法門,專重他力,而禪宗是主心外無物,頓息一切分別,所以批評淨土法門的有取(淨土)有捨(娑婆),有分別念(佛)。
其實禪淨,各有重心,由於執一概全,才有諍執。若著眼於全體佛教,即用不著衝突。
蓮池大師所以特提理一心說,作禪淨的調和。理一心,即體悟法性平等,無二無別,離一切相,即見如來。這樣,禪淨便有貫通處。
但這是隨順深義而說,若據淨土法門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來說,念佛往生所被的機緣,本是攝護初心。禪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圓融會通。
〔1〕淨土法門蒙佛攝受,齊事一心的念佛即得。〔2〕到理一心,這必先要定心成就,然後進一步於定中起觀:佛既不來,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夢,無非是虛妄分別心
所顯現。於是超脫名相,遠離一切遍計執,而現證法性。【30】如到此地步,〔A〕有願的往生極樂,論品位應在上品上生之上。〔B〕如於極樂世界無往生的特別願欲,那是不一定生極
樂的。要生,那是「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七 往生與了生死

(一) 依願力(眾生願與彌陀願相攝引)往生
往生是約此界的臨終,往生極樂世界說。本來死後受生,或由此到彼,往生的力量不一,〔一〕最一般的是業力。有天的業生天界,有人的業生人間……。六道眾生,皆以業力而受生。
〔二〕在這以上的,還有願力,通力,〔1〕沒有人間業的天,可以到人間,他來是憑藉神通
的力量。下生以後,現有人間的身體,借取欲界的鼻舌識而起用;不過天人的身體光明,
物質組合得極為微妙。同樣的,我們修得了神通力,也可生到上界。
〔2〕現在的生淨土,不是通力,而是願力。以一心不亂為主因,使心淨定,再由眾生的願
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攝相引,便得往生淨土。
論依因感果,淨土還不是眾生的,然同樣的可以享受。如王宮是王家所有,但宮庭裏的侍役、下女,一樣的可以享受那奇花異草的花圃,畫棟雕樑的莊嚴房屋,山珍海味的飲食,絲絃笙笛的音樂,與王室差不多,但這並不是自力。往生淨土也是這樣,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一樣的享受淨土的法樂。

(二) 了生死,不止念佛;往生能了生死,是因中說果,不是往生即了生死
〔一〕今日有些弘揚淨土者,說到了生死,以為就是念佛,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代名詞,這是堵塞了佛法無邊法門。其實了生死,豈止念佛一門?
〔二〕而且,了生死與往生,應該是二回事,這中間還有一段的距離。把往生看作了生死,
在思想上有點混亂。
〔1〕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續;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說徹底解決了生死,
不再在生死中往來輪迴。生死是苦果,從煩惱、業而來,有煩惱即作業,作業即感苦果,惑、業、苦三,流轉如環。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或說無明,不達我法性空,執我執法的
煩惱是生死的根本,有煩惱可以引起種種善惡業,有業必有果。生死是這麼一回事,要
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達無我性,徹見真實理;我法執不起,煩惱根本便斷。
煩惱一斷,剩有業力,沒有煩惱的潤澤,慢慢的即失去時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
了生死,無論在大小乘都是一樣,只有淺深的差別,大原則是不會例外的。依此來說,
往生淨土還沒有見真理,斷煩惱。煩惱既未斷,何得了生死呢?
〔2〕所以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如說他了生死,那是說將來一定可以了,不是現在已經了
了。生到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緣具足,精進修學,展轉增上,得不退轉,決
定可達了生死的目的,只是時間的遲早而已。所以說往生淨土能了生死,那是因中說果。
如人從十三層高樓跳下,在未落地前,說他跌死,那是說他落地後必定死。在空中時,
事實上還沒有死,雖還未死,不妨作如此說,因為他死定了。《法華經》的「一稱南無
佛,皆共成佛道」,與《寶雲經》所說:「一念釋迦牟尼佛,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這都是因中說果。有此念佛因緣,久久修學,必能了脫。不但這是依一般的
往生說,還沒有了生死;就是上品上生,也要往生以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這才破
無明,斷除生死根本。故往生與了生死,是截然二事,不能看作同一。
〔3〕這樣把往生與了生死的內容,分析清楚,即與一切教理相應。若是過分高推──往生
即了生死,則與無量教理而相違礙。
以往生為了生死,〔A〕對於教理無認識的,尚無所謂;〔B〕若對佛法有素養的人,聽之反起疑惑,反於淨土而生障礙。

八 結說要義

(一) 依仗佛的本願力:只依自力,是不能往生
總前面所講的,關於淨土法門有幾點要義,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本願力:眾生的能生淨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願。若但依自力,是不夠的。
1. 慧遠
念佛的淨土宗人,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其實遠公的念佛,並不重在口念。
2. 由曇鸞、道綽到善導
由北魏的曇鸞、道綽,到唐朝的善導大師,才發展為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有《觀經四帖疏》,重慈悲願力,重散心,以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眾機,不擇善惡」,這話並不錯,經上也有十惡、五逆可以成佛之說。
3. 承善導之法流,而成日本真宗
(1) 專取本願:棄聖道,不念佛,信即得往生
這一派傳到日本,發展為真宗,〔1〕既然善人惡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
性娶妻食肉,主張棄戒定慧等聖道,而專取本願。〔2〕由於專重他力的阿彌陀佛願力,所
以進一步以為,只要信,當下即為阿彌陀佛所攝受。索性平時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心
不亂;以為一信即得往生。
這在中國的淨土行者,覺得希奇,其實還是遵循中國傳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遠,越遠越小,鑽入牛角的頂尖而已。
(2) 評:放棄自力,是於日本神教氣氛中的神化
〔一〕依佛法本意說,生極樂世界,特重他力。〔二〕〔1〕若說連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淨土又何以有三輩九品之分呢?九品的劃分,就依聖道為標準。五逆、十惡者,生淨土也只是
下品下生。平素孝敬師長,勤行施戒,修學定慧,悟解空義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我在《淨土新論》中說:如荒年糧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豐年,應該以米麥活命,若是硬要說吃糠為最好,其餘的都不要,這豈不成了狂人!但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往生,是為十惡、五逆而臨近命終人說的,猶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是不得已的辦法。
你既不是十惡、五逆的地獄種子,又不是死相現前,平時來學佛念佛,怎麼不隨分隨力的修集功德?怎麼不在彌陀誓願的攝受中,勤行聖道
〔2〕至於說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名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別人救他,而不
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繩索,試問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亂?何以能與佛願相通?撤除眾生自心障礙,與佛願相應,佛說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亂。信彌陀願力,而不信接受彌陀願力的方法,真是可笑。
放棄自力,不是別的,這只是發展於神教氣氛中的神化!【31】

(二) 依據印度經論: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第二、我講的淨土法門,多是依據印度的經論,並不以中國祖師的遺訓為聖教量。
照著經論的意趣說,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所以與一分淨土行者,小有差別。
〔1〕如易行道,不是橫出三界,容易成佛,而是容易學容易行,辦法比較穩當。其實易行
道反而難成佛,如彌勒佛;難行道反而易成佛,如釋迦佛。所以《無量壽經》說:能於穢土修行一天,勝過淨土久久。〔2〕又如淨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往生;然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這在專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人看來,不免心生不忍。其實,這並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三) 淨土念佛,主要為了初心學人;好處就在簡易平常,說得太高,不是立教本意
第三、雖有三根普被之說,而淨土念佛法門,主要在為了初心學人。〔1〕有類眾生,覺得佛法太深廣,太難行,以一生的時間修學,教理上還是漫無頭緒,悟證既難,而菩薩的難行,更加不能做到。忽忽一生,死到頭來,也不知來生究竟如何!對這類心性怯劣的眾生,所以有易行道,勝方便的淨土法門。如《大乘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難可成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這些心志怯劣的眾生,不敢擔荷如來家業,雖學佛多年,還在愁眉苦臉中過活。〔2〕有以為佛教沒有神教好,因信得救,何等簡捷了當!聽到三世輪迴,便自前途茫茫,覺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發生動搖,容易退墮外道。
為攝護這類初心的眾生,所以說勝方便的淨土法門。這是念佛法門的所被的主要根機;一到淨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學,得到成佛的結果。這是淨土法門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可說是佛法中的保險法門,保險不會走錯路子。〔2〕也可說是留學法門,娑婆世界難行苦行,成佛度生,有點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盡棄,生淨土就好了。這如本國教育水準低落,設備,儀器,圖書都不充足,不及外國學校的好,所以有留學之必要。
到外國學,各樣條件具足,學業容易成就;學成以後,回來貢獻祖國。這如淨土的修學一樣,修學到悟無生忍以後,然後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1〕小乘專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羅漢出現。〔2〕禪宗專提向上一著,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師出現。〔3〕可是大乘法門,太深太廣,不容易為一般所完滿信行。印度的大乘既興,淨
土法門的簡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弘揚起來。淨土法門的好處,就在簡易平常。如說得太
高了,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常覺記)




【22】 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286 ~ p.287:
二、「別時意趣」:佛陀為攝受一般懶惰懈怠的眾生,〔1〕所以方便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菩提已得決定」,不會再有退轉。〔2〕又說:「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實際上,單單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並不能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唯憑空口發願,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陀的意思,是約另一時間說的,〔1〕若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就可種下成佛的善根;雖然,還不能直登不退,但將來一定要修證菩提。如魚吞了鉤一樣,雖然還在水裡,可說已經釣住了。〔2〕發願往生極樂也如此,久久的積集福德智慧的善根,將來定能往生極樂。如俗語說:『一本萬利』,並不真的一個錢立刻獲得萬倍的盈利,而是說由這一個本錢,經過長久的經營,才可以獲得萬利。
發願為往生之因,念佛為不退之因,佛陀是依這種意思說的。

【23】 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7 ~ p.8:
上來所說,或為世人所共知的,或為三乘所共知的,或為大乘者所共信的。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為四類:(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台宗稱此為方便有餘土。《法華經》說:聲聞入涅槃,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淨土。依《楞伽經》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的淨土。(三)、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為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淨土,與聲聞不共;天台宗名此為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為密嚴淨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為菩薩不共二乘的淨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稱此為常寂光淨土。名稱、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
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淨土,並不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極樂淨土,有看為凡聖共的;有看為大小共的;有以為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定,因為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
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淨土,確乎可分四級。凡聖同的,可通攝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攝三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淨土,為大乘不共。

【2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2 ~ p.33: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歸依的要求,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儀式,都已經說過了。但「所說」的「歸依」,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深切的「信」順,信得這確是真歸依處,的確是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的。知道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就立「願」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威德的加持攝受。歸依,就是「以」此信願「為體」性的。
所以受了歸依,就要將自己的身心,「歸」屬「彼」三寶,不再屬於天魔外道了。隨時隨地,都要傾「向彼」三寶,投向三寶的懷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頭亂闖,車馬那麼多,不但迷路,而且隨時有被傷害的危險。正在危急時,忽見母親在他的前面,那時,他投向母親的懷抱,歸屬於母親而得到平安了。歸依三寶的心情,也應該這樣。
能這樣,就能「依彼」三寶的威德,「得」到「救濟」。在梵語中,歸依是含有救濟意義的。所以,三寶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歸依的,攝導受歸依的,使他能達到離苦常樂的境地。
總之,〔1〕從能歸依者說,歸依是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2〕從所歸依的三寶說,不思議的功德威力,加持受歸依的,引攝眾生,邁向至善的境地。

【25】 念:(一)心所名︰又譯憶。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能令心記憶不忘所緣之事的精神作用。如《品類足論》卷一云(大正26‧693a)︰「念云何﹖謂心明記性。」《俱舍論》卷四云(大正29‧19a)︰
「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說一切有部認為「念」是十大地法之一,與善等一切心俱起。大乘法相家則認為「念」是五別境之一,不攝屬於遍行。如《成唯識論》卷五云(大正31‧28b)︰
「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於曾未受體類境中全不起念,設曾所受不能明記,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攝。」
此謂曾所受境中也有不能明記者,故念未必與一切心相應,而應攝於別境。又論中說定以念為依託,念是五根之一,能引發定。說一切有部認為大煩惱地法中的失念心所是以念的一分為體,但法相家認為失念以癡的一分為體,二家的解釋不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6】 五法:《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二云(大正30‧695c)︰「若欲了知真實義者,當先了知略有五事。(中略)何等為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7】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26 ~ p.227:
念是憶念、繫念,念為定所依;「心不散亂」,雖還不是達到禪定,但念到心無二用,淨念相續,心中唯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念了。
念是內心的憶念、繫念(可通於稱名、觀相),並不等於我國佛弟子所想像的口念(因而造了個「唸」字)。然口稱佛名,內心同時憶念,依稱名而導入「心不散亂」,那就是「稱名念佛」而可以往生極樂了。大本『阿彌陀經』的專念、憶念,是不限於稱名念佛的。
小本『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名號的梵語為nāmadheya ,所以是重於「稱名念佛」的。不知為什麼,玄奘譯為「思惟」,也許是不滿當時提倡的口頭散心念佛,而故意改為「思惟」吧!依上來所說,可見「一心念乃至十念」,是內心不散亂的念。王日休編寫的『大阿彌陀經』,說下輩「每日十聲念佛」(19.009),專在稱名的數目上著想,那是中國佛教的習俗,與印度的「大乘佛法」不合!

【2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13:
繫「念佛」為所緣而修習時,應知這是「由意念」的。一般散心的稱名念佛,也還要重在意念,何況緣佛相而修止?在起初,審取佛的相好而修習,切勿因為佛相的不易現起,現起而不易堅定,就置佛像在前,望著佛像而修習。修止成定,是定中意識,不是屬於五識的。所以如眼識取色相而修,就是心『由外門轉』,這是怎麼也不會入定的。
要知繫念所緣相,是向內攝心的,是由意識所安立的影像,所以止觀的所緣相,也叫做『影像』。凡是修止的,都是意識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不但念佛是這樣的。
有些修止的,略得安定,前五識相續等流,沒有隨念及計度分別,就以為無分別定,極為可笑!

【29】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16 ~ p.317:
覺了沈與掉,正知不散亂。
以正念攝心,達到了安住所緣的階段,那就要以正知來滅除『惛沈與掉舉』的過失了。〔1〕掉舉是貪分,是染著可愛境,心不自在,引起心的外散。〔2〕惛沈是癡分,是身心沈重,引起攝心所緣的力量低弱,不大明顯。
〔1〕初修時,妄想紛飛,或者惛沈闇昧,與修止全不相應的重大過失,容易覺知,不是這裏所說的。
〔2〕這裏所要說的是:念既安住所緣了,應「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如不能覺了,或誤以為定力安穩,那就會停滯而不再進步;日子一久,反而會退落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修習中,覺得影像不安定,不明顯,或覺得心力低弱,不能猛進,這就是微細沈、掉存在的明證。這只要正念安住,相續憶念,綿密的照顧,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沈、掉已生起了,或要起來了,能使心「不」向「散亂」流去。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08 ~ p.310: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餘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在修止時,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來。使心繫住一境的,是「正念」的力量。正念
如繩索一樣,使心繫在一境上,不致流散開去。
念什麼境呢?是「曾習緣」。緣是所緣境;曾習緣是曾經慣習了的境相。〔1〕如修念佛的,先要審視觀察佛相;修習時憶念佛相,使佛相在心上現起來。〔2〕如修不淨念的,就要先取青瘀、膿爛等不淨相。念,就是曾習境的憶念;修念才能成定,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習成就的。
有了正念,就能對治『忘聖言』的過失。聖言是聖者所開示的法義,作為修止的所緣,念念不忘於所緣,就能「令心不」向「餘」處馳「散」,心就漸漸安定了。
眾生的心,明了時就散亂了;心一靜就昏昧了,睡著了。昏昧而不明了的,是無力的;明了
而散亂的心,如風中的燭光一樣,動搖不定,也是沒有大用的。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標,是心力增強,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這就要修習這個心,明顯而又安住,安住而又明顯。
怎樣才會安住又明顯呢?這要以正念為主,正知為助來修習,此心能「明」白的「記」憶所緣,「不」致於「忘念」;忘念是障於正念的,使心忘失所緣的。修習時,〔1〕如心以正念力,能安住所緣,不向餘境流散,就讓他安住而相續下去。〔2〕但安住而要求明顯,就要以正知來時時關照,確知住在所緣境。
如念佛的,不但要心住佛相,而且要明了佛相,佛相漸漸的明顯現前。這樣的「安住而」又「明顯」──明與靜,為修止學程中的重要內容。切勿以為專心一境就得了,落入無記昏昧中去。
有以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是無分別的,不用繫心一境,也還是有修有證的。這當然是有些
誤會了!即使是不著相,無分別,也還是對此有一解了,然後專心向著修去。這還不是繫念所緣嗎?如什麼都不想(初學是無此可能的),幽靈似的茫無著落,那能成什麼呢?
例如中國的禪者,提起一句:『念佛的是誰』?『拖死屍的是誰』?雖然由此激起疑情,方便小小不同,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撥落無邊妄念,這還不算繫念於一嗎?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49 ~ p.50:
這部經裏,佛沒有告訴我們靜坐時,身體、呼吸該如何注意,也沒有說修念佛觀或不淨觀,
只告訴我們最根本的原則:「無有馳想念,慧無有諂偽」。無有馳想念是正念,慧無有諂偽是正知。
一個人的念頭往這裏想想,那裏想想,這便是馳想念,能夠使心心念念,不東西馳散,即是修念。
使心念不馳散的方便很多,甚至外道也有很多方法;所以就佛法而言,『定』是一種方便而並非是最高目標。我們常聽到許多善友訴苦,認為他們念佛、靜坐時妄念太多。事實上,眾生莫不都是妄想分別,修行時自然也就難免妄念紛飛了。
要將心念於一境,並非是說了即可做到的。首先,讓心來照顧念,最初或許是念跑走了還不曉得,當發現時不必緊張,先讓它回到老地方,再注意看住它。久之,慢慢地有了進步,它還沒有跑遠,就能把它抓回來;而後,當它正準備跑開時,就立刻可以將它止住;而終於能夠將此念定下來。
正念、正知,就好比是兩個看門人,看守住我們的心識,使壞人不得其門而入。不散亂是正念;散亂了立刻警覺知道,是正知。能正念、正知,心就能安定。
『慧無有諂偽』的慧,並非指通達真理的智慧,而是沒有諂曲,沒有虛偽,了知自己心念的智慧。
(4)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186 ~ p.187:
一、「密護於根門」,就是《遺教經》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認識的門路,也是六識──劫功德賊的入門,所以叫根門。五根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的;意根是知一切法的,為六根中最主要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 …知法。這可要嚴密的守護,像看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加以拒絕,或立刻驅逐出去。
一般人,在見色,聞聲等時,總是取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制自心,跟著煩惱轉,就會造業而墮落,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了。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這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制而不隨』煩惱轉。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
〔1〕對於外來的境界,或內心的境界,要能正確認識他的危險性,是好是壞,叫正知。〔2〕對於正知的,時時警覺,時時留意,叫正念。
〔1〕如沒有正知,外境現前,心隨煩惱轉,認賊作父,歡迎都來不及,那怎麼能制伏劫功德賊呢?〔2〕如沒有正念,時時忘失,如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的熟睡,沒有發覺,那怎能制伏呢?
能謹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說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從這些地方著力!
(5)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102:
一切煩惱、惡業,從六根門頭來,如眼見色的好壞而起貪瞋。如賊從門入,諸煩惱賊從根門入,所以要「守護六根」。這不是閉眼不見,塞耳不聞,而要在正念正知。〔1〕正知,是對境界有正確的認識,不為境界所轉。如見金銀珠寶,而正知為五家共有,也就不會起貪心了。〔2〕正念,是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要時刻憶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護根門。

【30】 三性:唯識學所說的諸法的三種存在形態或層次︰又稱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
(1)遍計所執性︰遍計為「周遍計度」義。所執是指對象。即於因緣性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觀的、虛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執所現的對象。若加以細別,則有能遍計、所遍計與遍計所執性三重。能遍計,謂意識遍對客觀的事物,起實有的計度,即主觀的迷情。所遍計,謂被能遍計的意識所周遍計度的客觀對象。遍計所執性,謂由能遍計心現於所遍計之上的實有妄境。
(2)依他起性︰「他」,指因緣而言。一切有為法都是依因緣而現起的。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與所緣緣四緣,色法則須依因緣與增上緣二緣。既是依因緣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實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然而,雖屬假有,但與遍計所執性之僅現於妄情,且體性皆無之狀況不同。
(3)圓成實性︰圓為圓滿,成為成就,實為真實義。指遍滿一切處而無缺減,其體不生不滅而無變異,且真實而不虛謬,為一切諸法實體實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謂依他起的根本體性。(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31】
(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71:
中國大乘佛教的淨土宗(多少淵源於印度,而實完成於中國),也有三要:信,願,行。信願行的序列,實為依信起願,依願而勤行的過程。行是勤行,沒有含攝慈悲與智慧。
一分的淨土行者,專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為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遠的再來人間(娑婆)。從大乘的宗要去看,這是由於獨到的偏頗發揮,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
淨土宗傳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的國家。淨土宗適應他而蛻化為真宗,主張但憑信願往生,連持名也認為不重要。這與因信得救的耶教,最為相近。然而,我們要知道,菩薩行的宗要,是信願、慈悲、智慧的總和,完整的協調。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27 ~ p.128:
曇鸞與道綽,判易行與難行,淨土與聖道二門。以為念佛往生,持戒與犯戒,定心與散心,愚癡與智慧,並承佛悲願而生。易言之,但須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機,不在簡別之列也。淨土與聖道之判,即信願往生與戒定慧──聖道之別。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聖道,而以往生為純由佛力,善導承其緒餘,所作『觀經四帖疏』,即有此意。
日本學者唐代來華,傳承此善導之法流,乃演出弁髦戒法,甚至專憑信願,不重持名(蓋以持名而至一心不亂,即由念佛而得三昧,等於聖道)之真宗。楊仁山老居士曾專書以彈真宗,即於善導之說,致其微詞。
日人每謂念佛法門,有慧遠流,有善導流。然在中國,宋元明以來,漸融此二流,即不廢聖道而特重信願持名。於曇鸞、道綽等之極端說法,不加尊重。石芝曉法師之雙取慧遠與善導,不取曇鸞與道綽,殆有此意乎?
…〔中略〕…故知宋元明清之中國佛教,為趣向融合之佛教,淨土亦由台、賢、禪、律等諸宗相助而日盛。雖世之淨土行者,或以學涉台、賢、禪等為不專而專提持名,然亦無人敢棄聖道而言淨土,如真宗者之說也。



Friday, 17 March 2017

《淨土學論集》 1〈念佛淺說〉0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5 期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p.1 ~ p.41(錄自《淨土與禪》p.77 ~ p.122)
釋貫藏 敬編2013.3.4

三 念佛法門三特徵

1.  三種特徵
念佛(稱念阿彌陀佛)法門,有三種特徵:一、他增上,二、易行道,三、異方便。
此三者,在一切佛法中,無論是大乘或小乘,本來都是普遍具有的,不過糅合這三點而專門闡揚顯示的,唯是念佛淨土法門。

1. 他增上(他力)
(1) 自他增上,而佛法專重自力:一切他力都要透過自力
一、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學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種,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
〔一〕我常說佛法重於自力,但並不是說到自力,便完全否定他力,因為他力也是確實存在的。【14】〔1〕例如一個人生存於世間,不能專靠自力或他力,而是依著自他力的展轉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養育,師長訓導,一直到長大成人,在社會上也還得依靠朋友。同時他
所需要的衣服飲食等資生物,也都不是全由自力供給。所以就世間法說,一個人的生存,
決無專賴自力而可以孤獨存在的。〔2〕佛法中,〔A〕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寶,即是依三寶的加持力;在修學的時候,也須要師長同學的引導與勉勵。
特別是受戒,要經三師、七證,三白羯磨,戒體【15】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則
須依於二十清淨大德,至心懺悔,罪垢才能蠲除。〔B〕這僅就小乘說,實則一切佛法莫不
如此。
〔二〕我平常總是說,佛法是專重自力的,所謂「各人生死各人了」,〔1〕這話本是絕對的正確。如佛的兒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學,佛也不能代他們了生死。〔2〕〔A〕但這並非沒有他力,〔B〕不過任何事情的成辦,一切他力,都要透過與自力的合理關係。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師長道友,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但這種助力,必經我們自力的接受
和運用,才能顯出它的功能。所以外來的力量並非無用,而是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
去接受它,運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賴他力,那是絕不可能的。比方患貧
血症,可以輸血補救,但若身體壞到極點,別人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換句話說,必須自
身還有生存能力,然後才能吸受他人之血,以增強自己的身命。

(2) 接受他力(外來的、自力化成的),最要緊的是:自覺到有力量在支持接受他力,最要緊的是自覺到有一種力量在支持我們。如小孩正在害怕時,有人對他說:你媽媽就在身邊呢!立刻就會發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這因為,小孩自己知道母親是他的保護者,所以一聽說媽媽,便無所畏懼了。一般人,特別是怯弱的人,當他沉淪在苦惱絕望之中,一旦自覺到有某種力量支持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時所不能做的事情。一個國家亦如此,當他發生危急困難時,若有其他國家發表支援的聲明,人心便會轉趨安定,而發揮出莫大力量,克服困難。如自己不求改進,那麼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這一國家的危亡。他力,要依自力而成為力量
有時,明明是自力,卻可以化自力為他力,因而增進自力的。〔1〕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
便唱起山歌來。聽到了自己的歌聲,好像有了同伴,有了支持他的力量,使他不感孤獨,
不再怕鬼。〔2〕又如小孩害怕的時候,即使母親在他的旁邊,而他自己不曉得,還是一樣
的害怕。反之,母親並不在,聽人說母親就來了,也會使他堅強起來。
所以,外來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化而為他力,只要自己知道,知道外來有某種力量,確能援助自己,即能發生效用。

稱念阿彌陀佛,依佛力而往生淨土,即是他力。但從上解說,我們可以知道,確有阿彌
陀佛,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無用,不得往生西方。
一分學佛者,為了讚揚阿彌陀佛,不免講得離經。一隻鸚鵡,學會念「阿彌陀佛」,一
隻鵝跟著繞佛,都說牠們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鸚鵡與鵝,真能明了阿彌陀佛與極樂世
界嗎?也有信有願嗎?【16】
信愿行

(3) 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與神教無異,不合佛法因果律
自力與他力,必須互相展轉增上。〔1〕如果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與神教無異;依
佛法說,便不合因果律。〔2〕不管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著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
自然會有他力來助成。如古語說:「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單有他力也幫不了忙,所以
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

(4) 龍樹、馬鳴都說:他力法門是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說
〔1〕大凡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自力的精神也就越強。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賴他力,
漸漸長大,生存能力漸強,自力的表現也就漸漸明顯。
〔2〕〔A〕故佛法的他力法門,如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龍樹與馬鳴等,都說是為志性怯劣
的初心人說。【17】教法被機而設,這是特為能力差的怯弱眾生說的。〔B〕念佛法門,是屬於他力的,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往生淨土的可能;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則不能往生。
十善菩萨:在退转位,不一定退转。用净土法门修行信心

2. 易行道
※容易學、容易做、不太勞苦,不是容易了生死、成佛
二、易行道:易行道,這名稱出《十住毘婆沙論》。〔1〕龍樹說:菩薩得不退轉,要
修四攝、六度種種難行苦行,極不容易。〔2〕於是有人就問:有沒有比較容易行的?〔A〕
龍樹即批評說:這是下劣根性,無大丈夫氣。菩薩學佛,應難行能行,勇往直前,不該
自卑。〔B〕但為了適應根性,他畢竟還是依經而說出易行道。【18】

(1) 易行道,非專指念佛,是概括普賢的十大願
易行道,並非專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賢的十大願,即禮佛、讚佛、供養佛等。這些所以
被稱為易行道,是因為容易學,容易做,並不是說學了這些法門就容易成佛。如《普賢
行願品》所說的念佛、禮佛、讚佛、供養佛等等,都是嘴裏念,心裏想。就是供佛,也
是在觀想中供養。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觀想,不須依具體事物去實行。不能
勝解觀修,口頭念也可以。從口頭誦持,再引起內心的思惟。
若真正讚佛,就得造偈如實稱嘆。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犧牲一切而作供養,這就難行了。
易行道,即依緣佛果位的種種功德,而去觀想或稱念。
這原出自《彌勒菩薩功德經》,說〔1〕釋迦佛因中修難行道,精勤苦行,發願於五濁惡世
成等正覺。〔2〕而彌勒則是修的易行道,故將來在淨土成佛。約此說,一般的念佛、讚佛、
隨喜、懺悔、勸請、迴向,可以增長善根,消除業障,都是屬於易行道。
念阿彌陀佛,就是易行道的一種。《十住論》說易行道念佛,也並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的。
〔1〕易行道的禮佛、讚佛、供養佛等,處處以佛為中心。〔2〕菩薩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難行道。

念佛如有口无心,吃素如不能引发慈悲心,都不如法。

(2) 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
龍樹說:菩薩發心〔1〕有依大悲心修種種難行苦行;〔2〕有依信精進心,樂集佛功德,往生淨土的。這二種,也即是初學的二門路:〔1〕前者從悲心出發,修難行道;〔2〕後者從信願出發,修易行道。
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兩者並非格格不入。《十住毘婆沙論》說:易行道不但
是念佛,包含念菩薩、供養、懺悔、隨喜等等,菩薩依此行門去修,到信心增長的時候,
即能擔當悲智的難行苦行。對於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發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
了的,或即退心不學。故修學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漸次轉進增上,至信願具足,而
後才修難行道。這麼說來,易行與難行二道,僅為相對的差別,並非絕對的隔離。【19】
1)不能得少为足 2)不能排斥易行道

(3) 評「橫出三界、徑路修行」
念阿yi彌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勞苦的意思。《十住論》說:或步行而去,或
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勞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先達目的地。
有些學者,為了讚揚淨土法門的易行,說什麼「橫出三界」,「徑路修行」。〔1〕從激發念
佛來說,不失為方便巧說;〔2〕如依佛法實義,誤解易行道為容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
顯然是出於經論之外,全屬人情的曲說!

世间事还需要大器晚成,学佛不可急于求成
不是创造神,不是万能
不要忽略人类三大特胜:(忆、梵行、勤勇), 往上提升
真正有信心,心就清净

3. 異方便
三、異方便:異方便,名稱出《法華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這異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勝方便,其意義可解說為特殊或差別。《攝大乘論》大乘的十種殊勝,古譯為十種差別。玄奘譯阿賴耶(種子)「親生自果功能差別」,古人即譯作「勝功能」。所以異方便,勝方便,差別方便,都是一樣,為同一梵語的不同譯法。
方便有兩種,一正方便,二異方便。《法華經》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說,在一乘大法中,要捨棄那不合時機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種方便來顯示第一義。

(1) 正方便:三乘共修的方便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佛為聲聞說戒、定、慧三無漏學,及無常、苦、無我、不淨等觀門,使眾生厭生死苦而出離世間。但這是容易沈溺於獨善厭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1〕除了對無常、苦、無我、不淨等,給以新解說而外,【20】〔2〕更有異方便來教導。

(2) 異方便:大乘特別重視
但異方便,不是聲聞法中所完全沒有的,只不過大乘中特別重視而已。【21】〔一〕這就是修塔供養,興建廟宇,畫佛圖像;乃至一低頭,一舉手,或一稱南無佛,皆可成佛道等。這
種種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讚仰,著重於莊嚴。〔1〕如《法華經》的長者,瓔珞莊嚴,與窮
子的除糞,怎樣的氣派不同!〔2〕又如華嚴海會,何等的矞皇嚴麗?與小乘大大不同。〔3〕不著重苦與不淨,而反說樂、淨。依樂得樂,如《維摩詰經》說的:「先以欲鉤牽,後
令入佛智」。這種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許的(除了定樂)。大乘強調佛果的無邊莊嚴,
總攝一切福德,故特發揚此一教說。
〔二〕異方便很多,《法華經》所列舉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彌陀佛而生
淨土,《起信論》即明說為勝方便,所以念佛是異方便之一。

(二) 從三特徵,才能認清念佛法門的特勝處
〔1〕他增上及易行道,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不過大乘較為著重。〔2〕異方便,小乘只
有一些痕跡,而大乘則大為弘揚。尤其是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糅合這三方面,著重這三方面,這才在佛法中,露出一個嶄新的面目。比之於小乘,顯然有著很大的差異。
我們若不念佛則已,如欲提倡念佛,便非從這些意義去把握不可。這才能認清念佛法門的特勝處。

(三) 評「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中國素重圓融,有人從禪淨融通去解說,說什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對于有取有捨有念的淨土法門,實際是不能表現法門特色的。
法門各有差別,真正的念佛,還是依專門修持淨土法門的去認識。

食物长养生命,法水长养慧命

【14]
(1)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17:
佛教是無神的宗教,是正覺的宗教,是自力的宗教,這不能以神教的觀念來了解他。
(2)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90:
自力與他力,必須互相展轉增上。〔1〕如果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與神教無異;依佛法說,便不合因果律。〔2〕不管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著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自然會有他力來助成。如古語說:『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單有他力也幫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
(3)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2 ~ 33: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中略〕…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下略〕…

【15】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277 ~ p.278:
在修行中,戒是聖道的基礎。一般以為,戒就是(法律那樣的)這樣不可犯,那樣不可以,不知這只是戒的施行項目,不是戒的實質。
什麼是戒呢?梵語尸羅,譯為戒。「尸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作惡),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戒是「性善」,「數習」所引發的性善。戒不是一般的善行,是經父母師友的啟發,或從自身處世中引發出來。內心一度的感動、激發,性善力(潛在的)生起,有勇於為善,抗拒罪惡的力量。如遇到犯罪的因緣,內心會(不自覺的)發出抗拒的力量。
「性善」是潛在而日夜常增長的,〔1〕小小違犯,性善的戒德還是存在,〔2〕不過犯多了,戒力會減退(名為「戒羸」)。〔3〕如犯了重大的惡行,性善的力量消失,這就是「破戒」了。
「性善」的戒德,名為「律儀」(也譯為「護」),就是佛法所說的「戒體」。
這樣的戒善,沒有佛法的時代,或有法而不知的人,都可以生起的,不過佛法有正見的攝導,表現於止惡行善,更為正確有力而不致偏失吧了!
基於性善的戒德,在日常生活中,身語意行如法。
由於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團體軌則不一致,佛法應機而有在家出家等種種戒法,而依此性善力,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實質上是沒有差別的。有了「性善」,雖沒有受戒,或僅受五戒,都可以成為向解脫的道基。如沒有,雖清淨受持比丘戒、菩薩戒,也不一定能種解脫善根。
所以出現於內心深處的性善戒,是佛弟子受戒、持戒的要點。三十年來,我國傳戒的法會是年年有的,雖依法授受,而受戒者能在事相上著力的,就不可多得,這就難怪不能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了!

【16】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88:
「信」是什麼?以「心淨為性」,這是非常難懂的!要從〔1〕引發信心的因緣,〔2〕與信心所起的成果來說明〔1〕「深忍」,是深刻的忍可,即「勝解」。由於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發信心,所以說「勝解為信因」。〔2〕「樂欲」,是要實現目的的希求、願望。有信心,必有願欲,所以說「樂欲為信果」。這本來與中山先耵? :「有思想而後有信仰,有信仰而後有力量」相近。
信心,在這深刻的理解與懇切的欲求中顯出;是從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發意欲的。信以心淨為體性,這是真摯而純潔的好感與景慕;這是使內心歸於安定澄淨的心力,所以說如水清珠的能清濁水一樣。
信心一起,心地純淨而安定,沒有疑惑,於三寶充滿了崇仰的真誠。由於見得真,信得切,必然的要求從自己的實踐中去實現佛法。
這可見佛說淨信,從理智中來,與神教的信仰,截然不同

深刻的了解佛法是宗教


【17】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257 ~ p.259:
大乘法中,有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方便道。
〔1〕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云:「汝言阿惟越致(不退轉)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2〕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近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大心)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3〕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云:「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即不退)。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依印度大菩薩之開示,方便易行道,乃對初學者,根性怯弱者所設之方便,用以維護信心,免其退失大心。法門之用意在此,與一般中國人所說不同。
〔1〕且念佛,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通於一切佛,如多寶佛,彌陀佛。「聞釋迦牟尼佛,稱其名號,善根成就,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出『觀音菩薩授記經』,非念佛但指阿彌陀佛也。〔2〕且念佛之念,乃繫心一境。或繫念佛功德,或繫念佛相好,或繫念佛名號,或繫念佛實相。
如『大品經』云:「無所念,是名念佛」。念佛法門是易行道,然亦法門廣大。
中國之念佛者,捨一切佛而專念阿彌陀佛;捨功德,相好等而專稱名號,使廣大法門,狹而不廣,拘而不通!吾人應依經論所說,勿信末世人師!
〔1〕如自覺根性怯弱,尚不堪大心久行,則修易行方便道,如稱念阿彌陀佛等,藉此維護信心,自屬合理。〔2〕如謂末法修行,非此不可,非此一法門不可,則是偏見曲說,故與經論相違!

【18】
(1)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68 ~ p.70:
易行道(不但是念佛),確與淨土有關。如以為修此即可成佛,那就執文害義,不能通達佛法意趣了!
這可依龍樹論而得到正當的見地;一般所說的易行道,也就是根據龍樹論的。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一〕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要有怎樣的功德法,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二〕〔1〕或者感覺到菩薩道難行,所以問:「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2〕〔A〕龍樹說:「如汝所說,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幹之言也」。簡單的說,如有這樣心境,根本沒有菩薩的風格。龍樹對於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給他當頭一棒。〔B〕然而,佛菩薩慈悲為本,為了攝引這樣的眾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為說易行道。所以接著說: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為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
說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諸佛,稱其名號」,「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憶念禮拜,以偈稱讚」。易行道的仰求者,以為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所以龍樹又告訴他:「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這可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即〈行願品〉的十大行願等。
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菩薩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接著即說六波羅密。這可見:念佛、懺悔、勸請,實為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於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於苦痛眾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
這樣,易行道,〔1〕雖說發願而生淨土,於淨土修行,〔2〕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方便。
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為究竟。而從來的中國淨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為龍樹說易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295 ~ p.296: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雖然一切眾生,畢竟成佛,但就現實的眾生性來說,根機是種種不一的。在發心向道的眾生
中,〔1〕有是適宜於菩薩行的,〔2〕有與菩薩法是格格不相入的,〔3〕也有想學菩薩而不敢修的。
〔1〕適宜於菩薩行的根性,佛當然『為說無上道』了。
〔2〕與菩薩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華經》的窮子喻:窮子回到故鄉,望到財富無量的長者,驚慌失措,嚇得逃走都來不及。對於這類根機,不得不為說方便法門──聲聞、緣覺乘法,漸漸的引攝化導他。
〔3〕想修菩薩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羨慕佛果的究極圓滿,但對於菩薩的廣大心行,卻不敢擔當,精進修行。這也是怯弱眾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墮小乘,或沈淪苦海。對於這類眾生,二乘方便是不適用的,佛只有用特別的方便來化導了。這類「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願修學菩薩的大行難行,所以「希」望「求」一簡單「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
但這是不順菩薩的菩提願行的;因為求成佛道,是決無不修菩薩大行的道理。這如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說:『問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龍樹)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
不退转 - 初住


【19】
(1)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235 ~ p.237:
念佛與淨土,…〔中略〕…
這一法門,敘述得最完備的,沒有比得上《普賢行願品》。…〔中略〕…
然而,敘述得淺淺深深最有層次的,又沒有比得上《大乘起信論》了。約修行次第,略有四
級。
一、「初學」大乘而「其心怯弱」的:怕不能見佛,怕不免墮落。這是還沒有資格修學信心的鈍根。
對於這,有特殊方便,要他「專意念佛」──阿彌陀佛;勸他迴向極樂世界。以佛力的攝受護持,使他不失信心,漸次成就(如能實相念佛,又當別論)。
二、一般初心菩薩,還在修習信心階段(十信位):禮佛、懺悔、隨喜、迴向等念佛易行道,即是消惡障的方便。以易行道消除惡障,即能助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難行方便,達到成就信心。
三、信心成就的菩薩(初住以上),修懺悔的能止方便;修供養、禮拜、讚歎、隨喜、勸請的發起善根增長方便。必須如此,才能助成大願平等,悲慧相應;才能信心增長,志求無上菩提。
四、到了現證法界的大地菩薩,還是修念佛行。但這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常在十方佛前,供養,請轉法輪等。文殊、普賢等去極樂國,應屬於此類,決非怕不見佛,怕退失信心,像初學的那樣。
這可見,念佛易行道,為菩薩道中徹始徹終的法門。法門循序漸深,只看根性如何。我所以
依《智論》說:易行道與難行道,因初學者根性不同,可以有所偏重;而在完整的菩提道中,從來不曾矛盾,不可妄生取捨!
不讀《普賢行願品》,不知念佛易行道的內含廣大。不讀《大乘起信論》,不知念佛法門的淺深層次(與龍樹的《智論》、《十住毘婆沙論》相合)。所以我要向現代的念佛易行道者,推薦這經論的廣大義;免得斷章取義,自毀高深廣大的法門!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298:
五、易行道的攝護信心,〔1〕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2〕或者是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如說:『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深生悲心。… …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若菩薩如是,深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為施勤精進』。這就是從菩薩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了!

(3)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77 ~ p.78:
念佛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信願。菩薩信願,是發菩提心,一切智智
相應作意。於無上菩提起信願,並不容易。
無上菩提是佛所圓證的,佛是無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實證者。佛有無邊相好,無邊威力;有一切智慧,無比的慈悲。從修菩薩行以來,有種種不能說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樣的崇仰佛,念念以佛(因佛說法,因佛法有僧,即攝盡三寶)為皈敬處,以佛為我們的理想模範。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從此策發信願而學佛,極為有力。大乘經廣說念佛,讚歎發菩提心,都是著重於此。
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斷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淨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讚佛,供養佛,於佛前懺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這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
《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為此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毘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專意念佛」,可以「攝護信心」,不致退失。念佛的第一義,在乎策發信願,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長。
念佛為心念─緣佛的功德而專念不捨,是策發信願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4)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93 ~ p.94:
信增上菩薩,信願集中於佛,念念不忘佛,能隨願往生極樂世界。但由信願觀念,所以是易
行道。然心心念於如來功德,念念常隨佛學,念念恒順眾生,如信願增長,也自然能引發為法為人的悲行智行。龍樹說修易行道的,能「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修行六波羅蜜。
所以,這雖是易行道,是信增上菩薩學法,而印度的大乘行者,都日夜六時的在禮佛時修此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不過智增悲增的菩薩,重心在悲行與智行而已。

(5)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69 ~ p.70:
說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諸佛,稱其名號」,「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憶念禮拜,以偈稱讚」。易行道的仰求者,以為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所以龍樹又告訴他:「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這可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即〈行願品〉的十大行願等。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菩薩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接著即說六波羅密。這可見:念佛、懺悔、勸請,實為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於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於苦痛眾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
這樣,易行道,雖說發願而生淨土,於淨土修行,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方便。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為究竟。而從來的中國淨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為龍樹說易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

(6)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32 ~ p.236:
「大乘佛法」主流,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菩薩發大菩提心,凡是有利於眾生的,沒有不能施捨的,沒有不能忍受的;菩薩行難行大行,而能歷劫在生死中,利益眾生。菩薩實在太偉大了!但由於法門是「甚深難行」,眾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嚮往有心,而苦於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即使發心修行,也容易退失。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
〔一〕如〔1〕〔A〕『十住毘婆沙論』所說:『寶月童子所問經』的十方佛名;還有「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20.010)。這樣的「稱(十方佛及菩薩)名一心念」,就能得不退轉嗎?「求阿惟越致[不退轉]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福德力轉增,心亦益柔軟,即信佛功德,及菩薩大行」。由此能引發悲心、慈心,進而能修行施、戒等波羅蜜──菩薩的大行難行(20.011)。
龍樹的『十住毘婆沙論』,立難行與易行二道,然所說的易行道,是通於諸佛菩薩的,有二行差別,而終歸於菩薩道的正方便,六度等難行大行。
〔B〕無著的『攝大乘論』,立四種意趣,解說經說的意趣所在。第「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20.012)。
世親解說別時意趣為:「謂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
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20.013)。這是說:由稱名、發願,能得不退轉,能往生極樂國,是說由此為因,展轉增長,才能達到,而不是說稱名、發願,就已得決定,已能往生。這一解說,與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易行道,展轉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薩道,意趣相合。
〔2〕不過,『十住毘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的難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20.014),分明的說有二道差別。『大智度論』也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20.015)。這也分明說菩薩有二類:一是慈悲心多為眾生的,多去沒有佛法處化導(成佛也就願意在穢土);一是樂集佛功德的,就如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的一類。
所以,易行道應有通別二類,在通泛的稱十方佛(阿彌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發願,往生極樂的法門。
〔二〕『大乘起信論』也這樣(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說:
〔1〕「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
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信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
〔2〕「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
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1〕所引『起信論』文的前一段,為了消除修行過程中的障礙,修禮佛、懺悔、隨喜、勸請、迴向,合於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業的經說。依此而能信心成就,進修六度等,與『十住毘婆沙論』
的易行道,完全同一意趣。但在佛前懺悔等,也可為往生極樂國的方便,如『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導歸極樂。這是一般大乘經義,通於念一切佛(也通於念阿彌陀佛)。依大乘通義,『大品般若經』說:「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佛]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20.016)。『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說:「若有眾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說的不退轉,是「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腐敗,不可毀壞」(20.017)。與『攝論』的別時意趣相合,也就是念佛不退轉的一般意義。
〔2〕『起信論』文的後一段,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與從易行而引入難行菩薩道不同,是特殊的易行道。…〔下略〕…

【20】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65 ~ p.167: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乎多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實,這不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有兩樣。
無常、無我、寂滅,〔一〕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1〕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無常。〔2〕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3〕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雜含》(卷一○‧二七○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二〕然而真得無我智的,真能體證涅槃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中,必然通達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1〕〔A〕由於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如實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滅,滅的即不能生,沒有變異可說,即不成其為無常了。〔B〕所以延續的生滅無常相,如從法性說,無常即無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2〕〔A〕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B〕所以從法性說,無我即無有我性,無我性,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3〕〔A〕這樣,相續
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即解脫而證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立。〔B〕約法性說,這即是諸法本性,本來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涅槃無生性,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
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是同一空性。會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否則,執無我,執無常,墮於斷滅中,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
〔1〕佛為一般根性,大抵從無常、無我次第引入涅槃。〔2〕但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兩邊。
〔1〕聲聞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門,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三法印。〔2〕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為究竟,還要悲願利他。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
〔1〕拘滯名相的傳統學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2〕久之,大乘者也數典忘祖,自以為一法印而輕視三法印了。〔3〕惟有龍樹的中觀學,能貫徹三印與一印。如〔A〕《智論》(卷二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B〕又說:「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75 ~ p.76:
釋尊為甚麼要建立這三法印呢?我們要知道:佛法不是甚麼神秘,它只是適合眾生的機感,
給予正確而適當的指導。
眾生所要求的是真實(我體)、美滿(樂趣),善存(常在);所厭惡的是虛妄(無我)、缺陷(苦)、毀滅(無常)。〔1〕但它們所認為真實的,含有根本上的錯誤。它們的真理,在不斷的否認過程中。
宇宙人生的大謎,鬧到今天,依舊是黑漆一團。〔2〕它們心目中的快樂,沒有標準,也缺少永久性,跟著心情的轉移而變。〔3〕它們適應的善存,自體與境界的貪戀、追求,結果還不是歸於毀滅。
在釋尊的正覺中,真(我)美(樂)善(常)不是不可能,〔1〕不過,世間一般人,因著認識上的根本缺陷,引起行動上的錯誤,卻是再也走不通,這非要別開生路不可,一般人所認為真美善,先給它個一一勘破,是無我,是苦,是無常。〔2〕倘能「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一個翻身,才能踏上真美善的境地,這是真美善,依印度人的名字,叫它做涅槃。
依這樣的見地,〔1〕沒有通過無我(第一義的),那〔A〕無常、苦、無我(對治的)是正確的,〔B〕一般人心目中的常樂我是顛倒。〔2〕通過了無我,那〔A〕常樂我是正確的,〔B〕無常苦無我反而是顛倒了。
因此,佛法的體系,是這樣:
(3)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60:
四念處有二:(一)、別相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總相念處:觀身為不淨、苦、無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本經所說的,也是總相念處,但歸結於無我。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
眾生對於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著,起常、樂 、我、淨四倒。所以佛說四念處,對治顛倒,不再取著,所以說:「治諸依倚身、受、心、法」;依倚,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

(4)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214 ~ p.215:
空性是諸佛(聖人)所證的,由修三解脫門而證入的,但為什麼要證入空性呢?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要知道:佛陀本著自身的證悟來指導我們,是從認識自己,自己的世間著手的。
我們生在世間,可說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活動。一切物質的,社會的,自己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影響我們,拘礙著我們,使我們自由自主的意願,七折八扣而等於零。我們哭了,又笑了;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在這悲歡得失的人生歷程中,我們是隨波逐浪,不由自主,可說環境──物質的,社會的,身心的決定著我們,這就是「繫縛」。
其實,誰能決定誰呢?什麼能繫縛自己呢?問題是:自身的起心動念,從無始生死以來,陷於矛盾的相對界而不能自拔。所以環境如魔術師的指揮棒一樣,自己跟著魔棒,而跳出悲歡的舞曲。
在客觀與主觀的對立中,心物的對立中,時空局限的情況中,沒有究竟的真實,沒有完善的道德,也沒有真正的自由。
唯有能悟入平等空性,契入絕對的實相,才能得大解脫,大自在。如蓮華的不染,如虛空的無礙一樣。實現了永恆的安樂,永恆的自由,永恆的清淨(常樂我淨):名為成佛。

(5)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234:
涅槃,是沒有人與我等種種分別。所以了解涅槃,非從生死苦果,即小我個體的消散去了解
不可。
〔一〕入了涅槃,〔1〕如說永恆,這即是永恆,因為一切圓滿,不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也就不會變了。〔2〕說福樂,這便是最幸福,最安樂;永無苦痛,而不是相對的福樂了。〔3〕要說自由,這是最自由,是毫無牽累與罣礙的。〔4〕沒有一絲毫的染污,是最清淨了。所以,有的經中,描寫涅槃為「常樂我淨」。
這裡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個體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則,永久在我見中打轉,永無解脫的可能。
〔二〕以凡夫心去設想涅槃,原是難以恰當的。所以佛的教說,多用烘雲托月的遮顯法,以否定的詞句去表示他,如說:不生不滅,空,離,寂,滅等。

(6)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132 ~ p.134:
般涅槃四德中,我ātman 最為特出,而是傳統佛教所難以信受的。
從釋尊說法以來,佛法一貫的宣說無我nirātman;「諸法無我」,是「三法印」的一印,是以無我來印定為是佛法的(與外道說不同)。部派佛教中,犢子部等立「我」。被稱為附佛法外道。
然犢子部與說轉部,成立「我」論的目的,是為了成立生死流轉,從繫縛到解脫的聯繫,而不是以「我」為真理,為證悟的內容。所以初期大乘的『寶積經』,雖說「聖性」是常、是樂、是淨,還是說無我,如『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五下)說:「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是性無我,求我不可得故」。
到了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 說興起,揭示如來藏我的法幢,在佛教、大乘佛教界、可說是
劃時代的變化,意義太不平常了!
〔1〕如約因圓果滿的如來tathāgata,說如來涅槃界有「我」德,還可以說我是「自在」義,以佛果的「八自在」來解說。
〔2〕但如來藏說的宏傳者,從如來的 常、樂、我、淨,說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我。從如來而說到我,如來tathāgata-dhātu 就是我,這不能不回憶到釋尊的時代,世俗所說的「如來」,有與神「我」的同樣意義。如來與我,神教所說的梵與我,不是非常類似嗎?佛法漸漸的進入「佛梵同化」的時代。
…〔中略〕…
…〔中略〕…可見我與我界,眾生與眾生界,都就是如來藏、如來界(性)、佛藏、佛性的異名。
這是如來藏法門的根本論題,是生死與涅槃的主體;是迷成生死、悟成如來的迷悟所依;是證見的內容。
這樣的如來藏我說,在佛法中,的確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見過的。

(7)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40 ~ p.41:
無常、苦、無我的反面,就是常、樂、我。
〔一〕根本佛教時期,正是婆羅門教發展到梵書、奧義書的階段,是梵我思想發揮成熟的時代。梵我是宇宙的大元,也是人生的本體;奧義書學者的解釋,雖極其精微玄妙,但扼要點不外說這梵我是常在的,妙樂的,自在主動的。他們依這梵我來說明宇宙與生命的現象。同時,經過某種宗教行為,把這常樂自在的梵我體現出來,就是痛苦的解脫,依之建立常樂的涅槃。
〔二〕釋尊平日〔1〕不和他們爭談這些玄虛的理論,〔2〕針對著他們想像中的常、 樂、我,拿出現實事相的無常、苦、無我,迫他們承認。
釋尊的立場,是絕對反婆羅門的。對這,我們應該切實認識!

【21】
(1)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a6 ~ p.a7:
印度佛教(學)思想史,一般都著重於論義。〔1〕論是分別抉擇,高層次的理論,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後期,那爛陀寺的論學,成為佛教權威,〔2〕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現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為中心而普遍流行。
晚年多讀經典,覺得適應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誦經……,存在於佛教中的異方便,對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所以曾寫了『佛法方便之道』十餘萬字。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94:

攝化眾生,成就信心的「異方便」,對大乘佛教的開展,影響力極大,引起神秘的信仰也極深!

(3)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87 ~ p.1188:
「異方便」,是不同的特殊方便,或殊勝的方便。這是適應「天人」(有神教信仰的)的欲求,而是「佛法」本來沒有的方便。
異方便的內容,是:(依本生而集成的)六度;(佛滅以後的)善軟心(117.016);供養舍利,造佛塔,造佛像,畫佛像;以華、香、幡、蓋、音樂,供養佛塔、佛像;歌讚佛功德;向佛塔、佛像,禮拜、合掌、舉手、低頭;稱南無佛:這些是「皆已成佛道」的特殊方便。「大乘佛法」,是佛涅槃後,在這一宗教化的氣運中發展起來的。
『法華經』〔1〕在「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以外,又重視「異方便」,與「中品般若」的「方便道」相通,而更強化其作用。〔2〕重「信」的傾向,在「囑累品」以下的六品中,更強化起來。
六品,敘述大菩薩的護持『法華』。『陀羅尼品』與『普賢菩薩勸發品』,說陀羅尼──咒護持。乘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來護法,正是帝釋護法的大菩薩化。藥王菩薩本事──一切眾生喜見,燒身供佛,然臂供佛的苦行,意味著更深一層的,適合印度宗教的形相!

(4)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68 ~ p.70:
印度婆羅門的神教,重祭祀、咒術、苦行。大乘佛教的發揚,有著天乘的融攝,所以這三種
也融攝進來。
佛法中有類似祭祀的,即供養。〔1〕供養與祭祀,本是不同的。佛在世,在家信眾的供養,如安居期了,以衣服或飲食等來布施結緣;或平常以衣食藥品等供僧;或者修福舍、修伽藍,供養佛與僧眾。出家弟子,對於佛及師長,恭敬承事,依法修證,都稱為供養。供養本是極平實的,與祭祀無關。
〔2〕但佛滅後即不同了,在家人作福供佛,佛不在世,即立佛像為供養的對象。用香、花、燈、塗、果、樂來供佛;這樣的供養,與佛在世受供不同,而有了祭祀的形式。知道佛法的人,知道這不過表示對於三寶的信敬而已。
傳說佛往別處去,在家的佛弟子思念他,才有優闐王刻旃檀佛像。佛滅後百餘年,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供奉佛的舍利。這種舍利塔的性質,與供佛像一樣,可見當時的佛像還不普遍。自此而後,佛像漸漸多起來,佛弟子多留意於塔廟的莊嚴了。
這些事,聲聞法中即逐漸發達,到大乘佛教興起,更加著重起來。塔廟中佛像莊嚴,除上說的供品而外,還掛著幢、旛、寶蓋等供養具。佛弟子在佛前禮拜、唱讚,於佛前懺悔,以宗教的儀式為修行的方法。這些與大乘法相結合,而開拓了佛教的新時代。
《法華經》說:「正直捨方便,為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這意思是說:釋迦佛現出家相,而化厭離的聲聞根性,說二乘究竟,是方便門;這樣的方便,現在要捨除,顯出大乘的真義。但不能沒有方便,要用特殊的方便法門。大乘新起的異方便,據經上說:即是修塔廟、供莊嚴具、禮佛、念佛、讚佛等。如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大乘的異方便,是以佛為中心而修禮拜、供養、懺悔、迴向、勸請。這即是《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道」;〈入法界品〉的十大行願。
大乘重於人間的積極救濟,又發展為適應一般民間的宗教情緒。以此熏習成深刻純正的信仰,從此引他發大悲心,修菩薩行。先用方便善巧,教他培福德,長信心,充滿了莊嚴喜樂的情緒,不像聲聞乘的重智慧,淡泊精苦。
佛法本來是:「生天及解脫,自力不由他」。等到大乘法發展後,他力加持的思想,才逐漸發達。
咒術,…〔下略〕…

(5)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3 ~ p.34:
佛涅槃後,佛教界有兩件切要的大事:一、釋尊的遺體──舍利…〔中略〕…s 到西元前三世紀中,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佛。育王集合一部分的佛舍利,分送到有佛法流行的地區,(多數)在僧寺旁建塔,作為禮敬供養的對象,以滿足佛弟子對佛懷念的虔誠。舍利塔與出家眾的僧寺相關聯,出家眾也漸漸的負起建塔及對塔的管理責任。
舍利塔是象徵佛陀的。佛法以三寶為歸依處,而佛卻已過去了,為眾生著想,以舍利塔象徵佛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香,華,瓔珞,傘蓋,飲食,幡幢,伎樂歌舞等供養舍利塔,佛教開始有了類似世俗宗教的祭祀(天神)行為。釋尊在世時,飲食以外,是不受這類供養的;現在已入涅槃了,怎麼要這樣供養呢!難怪有人要說:「世尊貪欲、瞋恚、愚癡已除,用是塔(莊嚴……歌舞伎樂)為」(4.001)?這是不合法的,但為了滿足一般信眾的要求,引發信眾的信心,通俗普及化,佛教界一致的建塔供養。而且,塔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大莊嚴;塔與僧寺相關聯,寺塔的莊嚴宏偉,別有一番新氣象,不再是釋尊時代那樣的淳樸了!這是釋尊時代沒有的「 異方便」之一;宏偉莊嚴的佛塔(及如來聖跡的巡禮等),對理想的佛陀觀,是有啟發作用的。
舍利塔的發達,對佛舍利塔的供養功德,當然會宣揚重視起來,有的竟這樣說:「於窣堵波[塔]興供養業,獲廣大果」──得解脫,成佛道(4.002)。舍利塔的莊嚴供養,也就傳出舍利的神奇靈感,…〔下略〕…

(6)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60 ~ p.63:
釋尊的涅槃,引起佛弟子內心無比的懷念。對佛的憶念,深深的存在於內心,表現於事相方
面的,是佛陀遺體、遺跡、遺物的崇敬。…〔中略〕…佛舍利的崇敬供養,因信、施而有福德,並非「神」那樣的崇拜。『小品般若經』也還這樣說:「諸佛舍利亦如是,從般若波羅蜜生,薩婆若所依止,故得供養」 (7.008)。念佛,信敬佛,應信念佛的功德。佛所有的無邊功德,都是依此舍利(遺體)而成就的,所以恭敬供養舍利,無非藉此事相來表示佛,作為佛弟子信念的對象,啟發增進佛弟子內心的憶念而已。佛的遺跡,…〔中略〕…還有佛的遺物,…〔中略〕…對舍利塔等的供養:
「一切華、香、伎樂、種種衣服、飲食,盡得供養」(7.009)。還有幡、幢、蓋等,也有供養金錢的佛弟子對佛(遺體、遺跡、遺物)的信敬供養,可說採取當時民間祭祀天神的方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多少有點神的意識了。不過在部派佛教中,似乎還沒有向舍利等祈求保庇的意義,這因為佛入涅槃,不再對人世間有關係了(7.010)。
念佛不能只是事相的紀念,應念佛的功德;在佛教的發展中,佛的功德,遠遠的超過了佛的
聲聞弟子。…〔中略〕…
佛德的所以究竟圓滿,由於釋尊未成佛以前──菩薩長時間的廣修(自利)利他功德。未成佛以前的菩薩,多數是傳說中的古人,也可能是民間傳說中的天(神)、鬼、畜生。菩薩故事,紛紛在「譬喻」(意思是「光輝的事跡」)、「本生」教典中流傳出來。
這些菩薩故事,或從內容而類別為六波羅蜜,或類別為四波羅蜜,十波羅蜜,成為菩薩與聲聞弟子的不同方便。如『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八下)說: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異方便」,是特殊的方便,或殊勝的方便。這是適應「天人」(有神教信仰)的欲求,而是「佛法」本來沒有的方便。什麼是「異方便」?依經文所說,是:修(菩薩行的)六波羅蜜;佛滅後造佛舍利塔,造嚴飾的佛像,彩畫佛像;以華、香、幡、蓋、音樂,供養佛塔與佛像;歌讚佛的功德;向佛塔、佛像,禮拜、合掌、舉手、低頭;稱南無佛。這些就是成佛的「異方便」,是釋尊涅槃以後,佛弟子懷念佛,在神教化的氣運中發展起來的。

(7)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25 ~ p.26:
「異方便」是特殊的方便:〔1〕「念佛」的因行而形成菩薩的六度大行;〔2〕念佛而造佛舍利塔,(西元一世紀起)造佛像,供養、禮拜佛塔與佛像;稱念佛名,都是成佛的特別方便(釋尊時代是沒有的)。
〔1〕偉大的菩薩六度大行,要久劫修行,這是怯劣根性所難以奉行的,〔2〕所以有「往生淨土」的「易行道」;通於一切淨土,而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受到大乘佛教界的尊重。還有,在十方現在一切佛前,禮拜、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等,也是為怯劣根性說的,如信願堅固,可以引入正常的菩薩道。
以上所說的念佛法門,是一般(可淺可深)的,重要的是「觀想念佛」。由於那時的佛像流行,念佛的都念佛的相好莊嚴。〔1〕觀佛身相而成就的,是般舟(一切佛現在前立)三昧。依此念佛三昧的定境,而理會出「是心作佛」,「三界唯心」(「虛妄唯識論」者的唯識說,也是從定境而理解出來的)。〔2〕到了「後期大乘」,說一切眾生本有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本有如來德性,於是修念佛觀的,不但觀外在的佛,更觀自身是佛。〔3〕「秘密大乘佛法」,是從「易行道」來的「易行乘」,認為歷劫修菩薩行成佛,未免太迂緩了,於是觀佛身,佛土,佛財,佛業(稱為「天瑜伽」),而求即生成佛。成佛為唯一目標,「度眾生」等成了佛再說。
念佛觀,在佛法的演化中,是有最深遠影響的!

(8)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291 ~ p.292:
二、佛法的本質是甚深的,所以釋尊成佛,有「不欲說法」的傳說。為時眾說法,如根性不
相當,即使引起信心,也未必能證入。所以釋尊說法,大抵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修慈悲等定。如有信解深法可能的,再說緣起,八正道(綜合就是四諦)等。能信解而不能證的,使他漸漸的養成法器,然後能修能入。所以,釋尊說法是有方便的。南傳說:佛法宗趣,有「吉祥悅意」(世界悉檀),「破斥猶疑」(對治悉檀),「滿足希求」(為人悉檀),「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這就是編集為四部阿含的理由。
「方便」是不能沒有的,雖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而又說「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大乘的 異方便(六度,建(佛)塔,造佛像,供養,禮佛,念佛),也就是「易行道」,是重信的。
〔1〕『雜阿含經』也有念佛等方便,如念佛;念佛、法、僧;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
心性怯劣的,如獨處時,荒涼的旅途中,疾病而瀕臨死亡邊緣,可依念佛等而心有所安,不失善念,近於一般的宗教作用。這是為信強慧弱人說的,如於佛、法、僧、戒,能修到信慧相應,也有證果的可能,就是四證淨。〔2〕大乘法中,由於菩薩道難行,也就有易行方便──禮佛,稱念佛名,供養佛,佛前懺悔,請佛說法,請佛住世,隨喜佛及聖者等功德(阿含經也有「隨喜」),迴向佛道:這是以佛為中心的易行方便。
〔1〕依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易行方便,可以培養佛弟子的堅定信心,引發悲願,而趨向菩薩廣大難行的。〔2〕後來偏頗發展,以容易修行為容易成佛,這才越來越偏失了!方便是應時應機而不能沒有的,偏向的可以糾正,不合時宜的可以不用;要有更適合時代的方便
(不違背佛法),佛法才能長在世間。

(9)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a2:
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大乘的應運而盛行,雖帶來新的方
便適應,「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確有他獨到的長處!
佛法的流行人間,不能沒有方便適應,但不能刻舟求劍而停滯於古代的。原來,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舊有沙門與婆羅門二大類。應機設教,古代的聲聞法,主要是適應於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菩薩法,主要是適應於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這在古代的印度,確乎是大方便,但在時異境遷的今日,今日的中國,多少無上妙方便,已失卻方便大用,反而變為佛法的障礙物了!
所以弘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這才能使佛光普照這現代的黑暗人間。

(10)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65:
我不反對方便,方便是不可能沒有的,但方便有時空的適應性,也應有初期大乘「正直捨方便」的精神。

Thursday, 16 March 2017

《淨土學論集》 1〈念佛淺說〉0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5 期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p.1 ~ p.41(錄自《淨土與禪》p.77 ~ p.122)
釋貫藏 敬編2013.3.4



──本文【3】──

一 佛七
※專修「稱名念(阿彌陀)佛」
佛七,是簡稱,具足說應該叫做結七念佛。
念佛是大乘的通泛法門,小乘中也有。【4】但現在,專指大乘的念阿彌陀佛。念佛,本來有多種念法,而現在是專指稱名念佛。【5】
七,是七日,在印度早就有小七、大七的二種:小七就是七天;大七是七七四十九天。
結七,如結界【6】一樣,在一定的時限中──小七或大七,專心修學。
結七不一定念佛,如參禪有禪七。但現在是佛七,即在七日中,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其他宗派也有念佛,净土宗念佛求往生净土

(一) 普通念佛:定時念佛與平時念佛
普通的念佛有二種:〔1〕一是定時念佛,如我們早晚功課的念佛,有一定的時間。〔2〕
二是平時念佛,這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念佛。
〔1〕定時念佛,因為時間太短,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2〕平時念佛,又都是散心念佛,不容易專精,更不易一心不亂。

(二) 加行念佛:結七念佛(佛七)
因此除了這二種念佛之外,再來結七念佛。結七念佛是一種加行,在這七天之內,擺脫一切的世俗雜務,與其他法門的修持,專心一意的念佛,這樣才容易實現一心不亂。
〔1〕平時念佛,猶如小火燒水,因為火力太小,不容易煮滾一鍋水。〔2〕定時念佛,猶如斷斷續續的燒開水;火力雖強,但為時短暫,時斷時續,也不能煮滾。〔3〕現在的結七念佛,猶如一方面加強火力,一方面繼續不斷,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把水煮滾了。念佛所
要達到的一心不亂,在這加行的結七念佛中,是最易成就的。

(三) 佛七的目標:求往生,以念佛而達到一心不亂為關鍵
佛七法會,與其他法會不同。〔1〕其他的法會,大都是紀念性質,逢佛菩薩誕生或其他的因緣,集會慶祝、紀念,加強我們對佛法的信行,與喚起我們應負的責任
佛法于我有份的责任
〔2〕佛七的目標,是願求往生極樂世界要往生,就要以念佛為方法,達到一心不亂為關
。這是佛七的根本意義,大家來參加法會,稱念佛名,這是應該首先了解的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一 阿彌陀佛
結七念佛,是稱念阿彌陀佛,願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應先作一簡要的解說。
※「諸經所讚,盡在彌陀」的原因
佛是覺者,凡圓滿自覺,覺他功德,斷盡一切煩惱習氣的,皆名為佛。阿彌陀佛是諸佛之一,但因他表徵非常的勝德,所以在諸佛淨土中,特別在中國,阿彌陀佛有著廣大的崇高的尊敬。古德說:「諸經所讚,盡在彌陀」。我們打開藏經來看,的確大乘經中,多數是讚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要明白這裏面的所以然,

阿罗汉:断烦恼,未断习气

(一) 從「阿彌陀的名義」說:無量
可從「阿彌陀」的名義去理解。
1. 「無量」,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佛德
阿彌陀,平常都說是無量光或無量壽。其實,無量光是阿彌陀婆耶,無量壽是阿彌陀庾斯,這都是阿彌陀而又另加字義的。
阿彌陀的根本義,譯為中國話,是無量,故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如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無量才含攝得一切的功德。不但佛的光、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神通,什麼都是無量的。不過眾生特重光明與壽命,所以又順應眾生,特說光壽無量而已。
一切佛的功德莫不究竟,圓滿、無有限量,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以德立名,著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果德。
《般舟三昧經》說:觀阿彌陀佛成就時,即見一切佛。《觀無量壽佛經》也說:觀阿彌陀佛成就,即見一切佛。觀佛,是以一佛身相功德為對象,心心觀察,等到觀行成就了,阿彌陀佛現前。觀阿彌陀佛,應該只見一佛現前;而經說以觀阿彌陀佛方便,即見一切佛。因為阿彌陀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切,故見無量佛,即見一切佛現在前。

2. 阿彌陀佛的本義:表顯一切佛的究竟果德
佛法說佛佛道同,千佛萬佛皆同一佛,毫無差別,平等平等。聲聞乘中說:一切佛的法身、意樂【7】、功德,一切平等。聲聞法尚且如此,何況大乘?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故見一佛等於見一切佛。
阿彌陀譯義為無量,此名表顯了一切佛的究竟果德,這是阿彌陀佛的本義。

3. 從泛稱而成一佛的特名,以表佛佛道同
十方三世一切佛,無量無邊,似乎漫無統緒,所以由阿彌陀代表一切佛,顯示一切佛的共同佛德。一切經的讚嘆阿彌陀佛,也等於讚嘆一切佛。
從泛稱的無量佛,成為一佛的特名,來表彰佛佛道同,在名字上,阿彌陀佛得到了優越的勝利,所以學佛者的信念,自然地集中到阿彌陀佛。【8】

4. 評「不能顯出阿彌陀佛特勝的方便說」澄清误解
有人說: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這是不盡然的。佛佛具足三身,佛與佛間有什麼本末?
又有人說:阿彌陀佛的〔A〕願力大──四十八願,〔B〕與娑婆世界特別有緣,所以大家信仰阿彌陀佛。也是方便說,〔A〕佛的誓願無量無邊,豈止四十八願?佛的願力,平等平等,有何差別?〔B〕佛是要度盡一切眾生的;除了娑婆世界以外的,難道不是阿彌陀佛所要化度的眾生?如依這種方便說,便不能顯出阿彌陀佛的特勝

(二) 從「所表的特德」說:慈悲救濟──解脫生死,導入佛智
上就名稱方面講,再從阿彌陀佛所表的特殊功德說。在一切佛中,阿彌陀佛表顯的特殊功德,就是慈悲救濟。當然佛佛皆有慈悲救濟,慈悲救濟不只是阿彌陀佛的。但這裏是就佛法的表德說。如觀音的大悲,普賢的大行,文殊的大智,都是約所表的特德說。
阿彌陀佛法會,有觀音,大勢至二菩薩;觀音菩薩也是以大悲救濟為特德的。然觀音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救濟,有著重心的不同。〔1〕觀音菩薩的救濟,著重在一般性的世間現實的。如人世間水火風災的救濟,貧窮、疾病、無兒無女的救濟等。〔2〕阿彌陀佛著重在解脫生死,導入佛智。一般世間的眾生,生死流轉,無有著落處。在苦難的濁土中,又不容易成辦解脫生死,成佛度生的大業,所以以悲願莊嚴淨土,攝受眾生,作為修行了生死,自度度他的階梯。因為一生淨土,便得不退轉,直線向上。阿彌陀佛的特德,是這樣的慈悲救濟;一切佛的慈悲功德,由阿彌陀佛的功德表彰出來。
例如在一個政府的組織中,有掌外交,有掌內政,有掌軍事,各司其職。掌外交的,不一定不懂內政;掌軍事的,不一定不懂外交。不過在共同的組織下,代表一部門而已。
佛菩薩的特德也如是,阿彌陀佛表彰了佛果的慈悲救濟的特德。普賢、文殊、觀音等,表彰了菩薩的大行,大智,大悲的特德。【9】
以慈悲救濟的佛教說:佛中以阿彌陀佛為代表,菩薩中以觀音菩薩為代表,俗語說:「家
家彌陀,戶戶觀音」,這並不是無因的。彌陀、觀音的慈悲救世,接近眾生,深入人心,
所以才會家喻戶曉。

二 極樂世界
(一) 極樂淨土的存在:有理證、是佛說(教證),為何不信

極樂世界是淨土。說到淨土的有無,若對教內人說,以聖教量為證,當然不成問題。若以此而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說,便起不了作用。因為你以佛說為教量,他可以神說的吠陀,《新舊約》與《可蘭經》為教量。各信所信,並不能解決問題,使他起信。要說明淨土的有無,也不用天眼遠見,也不用神通往來,因為天眼與神通,在不信者,會把你看作錯覺幻覺的。所以,應該以合理的論證來說明
〔1〕佛教說世界無量數,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而現在卻不成問題。天文學家,承認除了這個地球之外,像地球那樣的還有無數的世界。既承認世界不是一個,而是極多極多,那麼進一步說:在無數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也有比我們更壞的世界,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是最理想的;更好的,更理想的世界,就是淨土。佛法說,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一個。〔2〕至於說西方,方向本是沒有絕對性的,東看是西,西看是東。向東向西都可以。如我們要到歐洲,一直向西,一直向東都可以。不過在無限量的宇宙中,依據我們所住的世界,日出日落的方向觀念,指說為西方(日落處,含有深意,見《淨土新論》)【10】。這樣的指方立向,多一層事實的肯定,容易使人們起決定信。
極樂世界,雖你我都沒有見到,都沒有去過,然〔1〕據理而論,這是完全可能的。是
可能的,〔2〕是佛說的,為什麼不信?

(二) 極樂淨土的狀態:是適應眾生根機而敘述
1. 以三點詳述
說到淨土的狀態,應該知道,這是適應眾生根機,在眾生可能想像的範圍中,加以敘述的。
〔1〕如佛出印度,現有印度所推重的三十二相;日本的佛像,每蓄有日式短鬚;緬甸的佛
像,人中特短,這皆是通過主觀心理而反映出來的。〔2〕佛的淨土也如此,也是經過主觀
而表達出來的。佛出印度,佛說的淨土,也是適應當時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敘述的,真正的淨土,依我看,比經上說的,實在還應該要美滿莊嚴得多!

淨土的情況,可分三點來說:【11】
(1) 自然界的豐美
一、自然界的豐美:根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說明,極樂淨土自然界是非常的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貧苦窮乏,不平等。

(2) 人事界的勝樂
二、人事界的勝樂:我們這個穢惡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的苦痛。極樂世界,與此處適得其反,人與人間,平等和樂。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的策勵下,都能不斷的向上。所以不但和樂,而且非常殊勝

(3) 身心的清淨
三、身心的清淨: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化生於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每處蓮華座。蓮花為出於淤泥而清淨的,離了一切煩惱,得到身心清淨,成為聖者,所以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念佛行而生淨土,所以也是化生於蓮花中的。
〔1〕極樂淨土中,身無老、病、死苦。〔A〕一般的胎生、卵生、濕生,皆有老、病之苦,
化生是沒有這些痛苦的。〔B〕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12】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決不會死亡的;得了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13】
〔2〕淨土中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癡苦也沒有。初生
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當然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黃金如糞土,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還生什麼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那裏會起瞋心?正信正行,當然不會起邪見等癡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當然不會有煩惱,所以身心都非常清淨。

净土与天界:极乐净土虽然物质丰富,由于身心清净,不会过度享用

2. 發願求生淨土,就以此三點為目標
由於自然界的豐美,眾生界的勝樂,身心界的清淨,所以名為極樂世界
〔1〕這世界為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為攝化眾生的方便而成立,〔2〕發願求生淨土,就以此為目標。


【3】 案:
1、凡「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皆屬「同一段落」。
2、印順導師原文,若為編者所略部分,以「…〔中略〕(或〔下略〕)…」表示。
3、文中「上標編號」,為編者所加。
4、梵巴字原則上不引出。
5、印順導師原文中,括號內的數字,如「(1.001)」,是表示原文本有的註腳。

【4】
(1)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235:
念佛與淨土,本為佛法的通遍法門,不論什麼宗,什麼乘,都有此方便。不過最普遍的,要
算念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淨土;弘揚最力的,要算淨土宗罷了。
(2)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1 ~ p.5:
我時常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弘揚淨土。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決非一派人的事情。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與專弘一端的看法,當然會多少不同。
…〔中略〕…
「淨土為三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三類,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3)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57 ~ p.59:
念佛是禪觀,是念佛三昧,這是大小乘所共的。〔1〕《智度論》(七)說:「念佛三昧,有二種:
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佛」。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別,還是有十方佛與無十方佛的不同。〔2〕密宗的修天色身,也是念佛三昧。不過他們所修的本尊,已從佛而轉為菩薩,從菩薩而轉為夜叉、羅剎的忿怒身,所以不說觀佛而稱為修天了。於三昧中見佛,佛為他灌頂、說法,這在大乘與小乘;顯教與密教,也都是一樣的。〔3〕羅什所譯的《禪秘要法經》(中)第十八觀,《坐禪三昧經》(上)治等分法,這都是聲聞念佛三昧。(下)專念十方佛生身法身,為大乘念佛三昧。〔4〕又如《思惟略要法》中,所說「得觀像定」,「生身觀法」,「法身觀法」,是共聲聞的。次說「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即是大乘的念佛三昧。〔5〕還有宋曇摩密多譯的《五門禪經要用法》,也說有大小乘的念佛三昧。如要知念佛三昧的修行次第,可檢讀這幾部禪經。〔6〕《般舟三昧經》,也有次第可依。〔7〕十六《觀經》的依落日為曼荼羅,
生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修行念佛三昧的過程。這都要專修定慧,才能成就。
…〔中略〕…
念佛,《阿含經》中本來就有了。如念佛、念法、念僧的三隨念;或加念施、念天、念戒,名六念法門(《觀無量壽佛經》,還提到六念),這是繫心思惟的念
據經律中說:佛弟子在病苦時,或於曠野孤獨無伴時,或親愛離別時,或遭受恐怖威脅時(如《佛法概論》所引)。在這種情形下,佛即開念佛(念法念僧)法門。佛有無量功德,相好莊嚴,大慈大悲,於念佛時,即會覺得有偉大的力量來覆護他;病苦、恐怖、憂慮等痛苦,即能因而消除。觀光明圓滿自在莊嚴的佛,在人憂悲苦惱時,確是能得到安慰的。這雖為共一般宗教的,但佛法是合乎人情的,也應有此法門

【5】 案:四種念佛: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唯心念佛、實相念佛。詳見後文。

【6】
(1)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76:
衣服,飲食,住處,雞胤部以為一切都可以隨宜,不必死守律制。以僧伽住處來說,律制是
要結界的,界是確立一定的區域,界以內的比丘,依律制行事。
雞胤部以為結界也可以,不結界也可以。如不結界,那僧伽的一切規制,都無法推行,犯罪而需要懺悔的,也無法如律懺悔出罪了:這等於對僧伽制度的全盤否定。
這一派比丘,並不是胡作非為的,反而是精進修行,專求斷煩惱得解脫的。這也許是不滿一般持律者的墨守成規,過分形式化;也許是懷念佛法初啟,還沒有制立種種規制時期的修行生活。因而忽略佛制在人間的特性,陷於個人主義的修持。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95:
衣服與飲食,是小事,住處的結界與不結界,關係可大了!依律制,比丘們過著共同的集體生活。比丘的住處,有一定界限;經大眾同意而決定住處的範圍,名為結界。
在界以內的比丘,過著共同的生活。如半月半月的布薩誦戒,三月安居,處理重要的「僧事」,要界內比丘全體出席。如不結界,那律制的一切「僧事」,都無法進行了。

【7】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 p.133:
經說佛性有四種功德,就是智慧、慈悲、信樂、三昧。德行通於慈悲,信樂必有精進,所以人的三特勝,也就是佛性四德中的三德,在人身中特別發達。也就因此,人身容易修學成就,人類容易學佛。
唐朝宰相裴休說過:一切眾生都可成佛,但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的,唯有人。佛性功德,人身最為發達,所以人才能學佛成佛。

【8】
(1)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21 ~ p.22:
梵語amita,譯為無量。阿彌陀佛──無量佛的含義,應有通有別。〔1〕通,指一切佛,即無量無數的佛。〔2〕在佛法的弘傳中,無量佛的意義特殊化了,成為指方立向的,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這通別二義,雖沒有明文可證,但確是顯然可見的。今舉二部經來證明:一、《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專明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第九觀,觀阿彌陀佛的色身相好。於觀想成就時,經上說:「見此事者,即見十方諸佛」。「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意思是說,見阿彌陀佛,即是見十方一切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十方一切諸佛。二、《般舟三昧經》,這也是專明阿彌陀佛的念佛三昧。本經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修觀成時,經裏說:「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專觀阿彌陀佛,而見現在一切佛,這與《觀經》的「見此事者,即見十方諸佛」,完全一致。
由此可見,觀阿彌陀──無量佛,即是觀一切佛。雖然以阿彌陀佛為一佛的專名,但對於這一切佛的通義,也還保存不失。阿彌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稱的優勢。這在大乘佛法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義中,是容易理解的。阿彌陀佛的為人所特別讚歎弘傳,這是重要的理由。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357 ~ p.359:
〔一〕阿彌陀佛即無量佛。說無量須先知何為量。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彼此可以衡量者之謂。世間萬物無不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文句詮釋,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則其境界不可衡量,不可思議,故為無量。喻如眾水入海,即失其名詮,總為一水,平等平等,不可分別,不可詮解。如眾生福報智慧,等等差別,但至成佛,則法身平等平等,等無差異,即成無量。
雖在眾生眼中,仍有無數佛,其實在佛境界,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如華嚴經說。『般舟三昧經』說:修行念阿彌陀佛,成就般舟三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亦見一切佛現前,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佛之總代表;此為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
阿彌陀佛與『華嚴經』淵源極深,如本論所稱,發願往生阿彌陀佛「蓮華藏世界」。此華藏世界,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又「八十八佛懺悔文」,依『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而來。淨土宗同人皆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阿彌陀佛法門與『華嚴經』關係極深。蓮池大師之解釋『阿彌陀經』,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無量者以無量光、無量壽為尤著。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阿彌陀廋斯為無量壽。光有二種:
一者、佛身光,表佛身清淨;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皆為眾生所求對象,而於佛得究竟。
又阿彌唎多,甘露義。印人所謂甘露,通俗義乃不死之藥,其實(不生)不死即佛之常義。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即此義。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陀佛。經題標無量壽,似為順應世俗;依下論義,固以無量光為主也。
〔二〕以上為阿彌陀本義。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既稱前身為法藏比丘,今成佛在西方說法;其後佛滅,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
如『維摩詰經』中,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為疑,不知視為穢土者,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非佛土本來如是也。今阿彌陀佛土,本是無量,為有量眾生,方便故說為在西方,如是如是耳。此乃無量中現有量,使眾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9】 印順導師《藥師經講記》,p.15:
佛果的圓滿境界,實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所以經中每以菩薩的因德,表達如來的果德。
〔1〕如毘盧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賢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與大行。〔2〕或以四大菩薩,表彰佛的悲(觀音)、智(文殊)、行(普賢)、願(地藏)。〔3〕本經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薩,表彰藥師佛的大智慧(日)與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輝的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如來所有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二大菩薩的德性中,充分的表現出來。

【10】 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22 ~ p.23:
在梵語amita 的後面,附加ābha—amitābha,譯義即成無量光。無量光,是阿彌陀佛的一名。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
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這是從那裏知道的呢?
一、《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是落日觀;再從此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這即是以落日為根本曼荼羅;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即依太陽而生起顯現。「夕陽無限好,祇是近黃昏」,這是中國人的看法。在印度,落日作為光明的歸宿、依處看。太陽落山,不是沒有了,而是一切的光明,歸藏於此。明天的太陽東昇,即是依此為本而顯現的。佛法說涅槃為空寂、為寂滅、為本不生;於空寂、寂靜、無生中,起無邊化用。佛法是以寂滅為本性的;落日也是這樣,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的究極所依。
二、《無量壽佛經》(即《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落日處」。所以,阿彌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別重視西方的落日。說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

【11】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44 ~ p.146:
苦是一種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後,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防制他消滅他。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可大分為「身苦」與「心苦」。…〔中略〕…
從引發苦痛的環境說:有的苦痛是因物質的需求不得滿足而引生的(我與物),有的是由人與人的關係而引生的(我與他),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我與身心)。…〔中略〕…像上所說諸苦,可大分三類:一、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會關係所發生的苦痛──愛別離、怨憎會;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12】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75 ~ p.78:
四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為另一新生命──「後有」的創生。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去分別起來,可分為四類,即胎、卵、濕、化──四生。胎生,如人、牛、羊等;卵生,如雞、鴨、雀、鴿等;濕生,如蟲、蟻、魚、蝦等;化生,如初人等。
〔一〕佛說四生,是約有情的最初出生到成長期間的形態不同而分別的。〔1〕如胎生,最初的自體,必須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離母體而出生。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能獨立求生,要依賴生母的乳哺撫養。特別是人類,更需要父母師長的教養,才漸漸的學會語言、知識、技能。
〔2〕卵生即不同,離開母體時,還不是完成的身形,僅是一個卵。須經一番保護孵化──現在也有用人功的,才能脫卵殼而出。有的也需要哺養,教導,但為期不長,多有能自動的生存而成長。
〔3〕濕生又不同,母體生下卵以後,就置之不問,或早已死了;種子與母體,早就脫離關係。等到一定時期,自己會從卵而出,或一再蛻變,自謀生存。
從有情的出生到長成,胎生與母體關係最密切,幼稚時期也長;卵生次之;濕生除了生卵以外,母子間可說沒有多大關係,是最疏遠的,幼稚期也極短。胎、卵、濕生的分別,就依這樣的意義而成立。
〔4〕化生,不是昆蟲化蝴蝶等化生,是說這類有情,不須要父母外緣,憑自己的生存意欲與業力,就會忽然產生出來。
〔二〕〔1〕從生長的過程說:胎生繁複於卵生,卵生繁複於濕生,濕生繁複於化生。〔2〕從產生所依的因緣說:胎生與卵生,必依賴二性和合的助緣;濕生中,即有但以自身分裂成為新的生命;化生更不需此肉體的憑藉,即隨業發生。〔3〕依胎、卵、濕、化的次第說,化生應為有情中最低級的。但從來的傳說,化生是極高的──天,也是極低的──地獄,而且還遍於鬼、畜、人三趣中。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 依佛典的記載,化生的主要證明,即「初人」在此界出現,初人是從化生而有的。這與生命的由來,新種的由來問題,有重要關係。
生命或新種的從何而來?是一普遍的難題;就是近代的科學,對他也還感到困難。如平常說的,先有蛋呢?先有雞?如說先有蛋,沒有雞,那裡來的蛋,不通!如說先有雞,沒有蛋,也不會生出雞來,同樣的說不通。
〔一〕於是有人想像生命或新種的原始,是由於神──耶和華或梵天等。神是最先存在的,也是最後的,萬有都從他而創造出來。這樣,不問先有蛋,先有雞,都是神的創造品,一切生命由來的問題,都解決了。神創造萬有的思想,確乎與生命起源的問題有關;因為不得解決,所以歸於神的創造。但這是以先承認有這創造神為前提,渺茫而無稽的創造神,無可徵驗,所以神造說不能成為可信的理由。
〔二〕近代的科學家,出發於唯物論的信念,從人類、動物向前推,說是由植物進化成的,這樣的由植物推到無生物;這才建立起從無生物而生物,從植物而動物,而至人類的進化程序。但無生物沒有自覺的意識現象,怎樣能進化到動物,到人類有明確的自覺意識?何以近代不見有從植物進化為動物,或從人猿進化為人的事實?
〔三〕〔1〕於是有的學者主張創化說,以為在經常的延續中,有突變的創化,一種不經常的特殊的新生,世界有生命有新種的發現。如先有一種類似雞的,在經常的延續中,突來個創化,產生雞卵的新種。不承認創化,新種類的發生,成為不可能;生命由來的問題,即不能圓滿解決。〔2〕佛時,沒有那一比丘或那一人是化生的,說人類的化生,即約最初出現這個世間而說。佛法雖不以為心靈由於物質的派生,也不以為生命是這一世界的新品,心色是相互依存的無始存在。但據此小世界的情況說,世界初成,還沒有有情,以後才有有情的發現。這最初出現的,即是化生人。所以化生應有二類:一為比濕生更低級的有情;一為五趣有情各類的最初出現。約後一意義說,前三者是經常的,化生是特殊的創化。

【13】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 , p.146 ~ p.148:
二、大力菩薩意生身,約菩薩位次說,這略有二說:〔一〕古典的解說,如《大智度論》說:『七地菩薩捨蟲身』。他是主張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的,捨蟲身即捨分段身。一般眾生的身體,是一大蟲聚。因為是蟲聚,所以有病有老有死。今七地菩薩捨蟲身而得法性生身──意生身,雖有剎那生滅,而不再有一般的病老死苦。由此,七地菩薩以前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後有變易生死的意生身。《法鼓經》…〔中略〕…這是從來有異說的,或說七地得無生忍,或說八地得無生法忍。此七地或八地以上,祇有變易生死的意生身,大體還是一致。
〔二〕但在法相的經論中,所說又不同。如真諦譯的《無上依經》,《佛性論》,及功德賢譯的《楞伽經》,都明顯的說初地菩薩得意生身。《楞伽經》…〔中略〕…
此二說本有不同,然古人的會通,或依龍樹說:鈍根七地得無生法忍,利根初地得無生法忍。唯識者說:智增上菩薩,初地得意生身;悲增上菩薩,八地得意生身。


Thursday, 9 March 2017

《淨土學論集》 1〈念佛淺說〉00目录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5 期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1】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p.1 ~ p.41(錄自《淨土與禪》p.77 ~ p.122)
釋貫藏 敬編2013.3.4

目次【2】
一 佛七 ...................................................................................................................................... 4
※專修「稱名念(阿彌陀)佛」 ............................................................................................ 4
(一)普通念佛:定時念佛與平時念佛 .............................................................................. 5
(二)加行念佛:結七念佛(佛七) .................................................................................. 6
(三)佛七的目標:求往生,以念佛而達到一心不亂為關鍵 .......................................... 6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 6
一 阿彌陀佛 ............................................................................................................................ 6
※「諸經所讚,盡在彌陀」的原因 ...................................................................................... 6
(一)從「阿彌陀的名義」說:無量 .................................................................................. 6
1.「無量」,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佛德 ................................................... 6
2.阿彌陀佛的本義:表顯一切佛的究竟果德 ..................................................................... 7
3.從泛稱而成一佛的特名,以表佛佛道同 ......................................................................... 7
4.評「不能顯出阿彌陀佛特勝的方便說」 ......................................................................... 8
(二)從「所表的特德」說:慈悲救濟──解脫生死,導入佛智 .................................. 8
二 極樂世界 ............................................................................................................................ 9
(一)極樂淨土的存在:有理證、是佛說(教證),為何不信 ........................................ 9
(二)極樂淨土的狀態:是適應眾生根機而敘述 ............................................................ 10
1.以三點詳述 ....................................................................................................................... 10
(1)自然界的豐美 .......................................................................................................... 10
(2)人事界的勝樂 .......................................................................................................... 10
(3)身心的清淨 .............................................................................................................. 10
2.發願求生淨土,就以此三點為目標 ............................................................................... 12
三 念佛法門三特徵 ................................................................................................................ 12
(一)三種特徵 .................................................................................................................... 12
1.他增上(他力) ............................................................................................................... 12
(1)自他增上,而佛法專重自力:一切他力都要透過自力 ...................................... 12
(2)接受他力(外來的、自力化成的),最要緊的是:自覺到有力量在支持 ........ 13
(3)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與神教無異,不合佛法因果律 ...................................... 14
(4)龍樹、馬鳴都說:他力法門是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說 ...................................... 14
2.易行道 ............................................................................................................................... 15
※容易學、容易做、不太勞苦,不是容易了生死、成佛 .............................................. 15
(1)易行道,非專指念佛,是概括普賢的十大願 ...................................................... 16
(2)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 .................................................................................. 16
(3)評「橫出三界、徑路修行」 .................................................................................. 19
3.異方便 ............................................................................................................................... 19
(1)正方便:三乘共修的方便 ...................................................................................... 19
(2)異方便:大乘特別重視 .......................................................................................... 22
(二)從三特徵,才能認清念佛法門的特勝處 ................................................................ 25
(三)評「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 25
四 念佛三要 ............................................................................................................................ 25
※信、願、行 .......................................................................................................................... 26
(一)信 ................................................................................................................................ 26
1.共同的信念:佛法的基本道理 ....................................................................................... 26
2.特殊的信心 ....................................................................................................................... 26
(1)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根本是信佛的「本願力攝受」 .................................. 26
A.唯識大乘:純依「自力」說 ...................................................................................... 26
B.中觀大乘:依「易行道(自願力與佛本願力)」說 ................................................ 27
(2)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一心不亂而往生,則決定不退 .................................. 27
(二)願 ................................................................................................................................ 28
1.深信淨土,不一定發願求往生 ....................................................................................... 28
2.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 28
(三)行 ................................................................................................................................ 29
1.助行:培植善根福德 ....................................................................................................... 29
2.主行:念佛──在有信、有願而渴仰彌陀本願攝受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 29
(四)小結: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 ............................................................ 30
五 念佛 .................................................................................................................................... 30
(一)念 ................................................................................................................................ 30
1.念是「心念(念心所)」:是修定、修慧的必備條件 ................................................... 30
2.重「專切」 ....................................................................................................................... 31
(二)念佛 ............................................................................................................................ 31
1.四種念佛 ........................................................................................................................... 31
(1)凡夫心境:名、相、分別 ...................................................................................... 31
A.依「名」起念(稱名念佛):名內有義──佛的無邊功德 .................................... 31
B.依「相」起念(觀想念佛):色相與功德相 ............................................................ 32
C.依「分別」起念(唯心念佛):佛相是唯心所現 .................................................... 32
(2)聖者證悟無生法忍:實相念佛──念佛法身 ...................................................... 32
2.綜合四種念佛,成一淺深次第 ....................................................................................... 33
3.別詳稱名念佛 ................................................................................................................... 33
(1)三到:口念、耳聽、心想,三者同時相應 .......................................................... 33
(2)音聲:大聲、細聲、默念 ...................................................................................... 34
(3)快慢 .......................................................................................................................... 34
六 一心不亂 ............................................................................................................................ 35
※往生的重要關鍵 .................................................................................................................. 35
(一)析為二類 .................................................................................................................... 35
1.淨念相續 ........................................................................................................................... 35
2.定心現前 ........................................................................................................................... 37
(二)一心不亂而與佛願相通,佛的本願力即顯出作用 ................................................ 37
(三)評:禪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圓融會通 ............................................ 37
七 往生與了生死 .................................................................................................................... 38
(一)依願力(眾生願與彌陀願相攝引)往生 ................................................................ 38
(二)了生死,不止念佛;往生能了生死,是因中說果,不是往生即了生死 ............ 39
八 結說要義 ............................................................................................................................ 39
(一)依仗佛的本願力:只依自力,是不能往生 ............................................................ 39
1.慧遠 ................................................................................................................................... 40
2.由曇鸞、道綽到善導 ....................................................................................................... 40
3.承善導之法流,而成日本真宗 ....................................................................................... 40
(1)專取本願:棄聖道,不念佛,信即得往生 .......................................................... 40
(2)評:放棄自力,是於日本神教氣氛中的神化 ...................................................... 40
(二)依據印度經論: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 41
(三)淨土念佛,主要為初心學人;好處就在簡易平常,說得太高,不是立教本意 41


【1】
(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讀後〉,p.102 ~ p.103:
二、〔1〕民國四十年冬,我在香港講『淨土新論』,「是依虛大師所說,淨為三乘共庇,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在往生淨土以外,還有人間淨土與創造淨土」(『遊心法海六十年』)。〔2〕『念佛淺說』,是四十二年冬,在彌陀佛七法會中所講,由人記錄下來的。『念佛淺說』中說:「照著經論的意趣說,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並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彌陀誕以後,「漫天風雨」,「在我平凡的一生中,成為最不平凡的一年」。「年底年初,傳播的謠言,也越來越多。…〔中略〕…傳說『念佛淺說』被「少數教徒」焚毀,也就是那個時候。江文以為:「少數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先生」,那是傳說中的「少數教徒」,又轉而成為一人了。那時的流言、傳說非常多,傳說是越說越多的;傳說就是傳說,是不用過分重視的。
(2)印順導師《永光集》,p.268 ~ p.269:
從一段事說起:《當代》二十八期,發表了〈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說到我的《淨土新論》等,「有大批燒毀其書者」;並注明:「少數教徒,即指大名鼎鼎的李炳南老先生」。台中炳老的弟子們,覺得這篇文字,有損炳老的完善形象,經朱斐偕來南投,認為這是無稽的謠言,希望被人燒書的我,代為炳老澄清。
我是經不起人家說好話的,也就答應了,寫了一篇〈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讀後〉。我只說:「傳播的謠言,越來越多。……傳說(我的)《念佛淺說》,『被少數教徒焚毀』。……那時的流言,傳說非常多;傳說是越說越多的,傳說就是傳說,是不用過分重視的」(《華雨集》五冊‧一0二──一0三頁)。
我將文稿寄給朱斐,台中蓮友們見了,表示不滿意。我告訴大家:當時,我人在台北,聽到的都是傳說。原文注明是××說的,如經人不滿我的否認,提出質問,我要怎麼應付呢?這篇文稿,就寄給《當代》。
我當時覺得,自己的寫作與思想,不能為現實的佛教界所採取,也就不免有些感慨,所以在該稿末後,寫下一句:「也許我是一位在冰雪大地撒種的愚癡漢」。
這篇文稿,《當代》的編輯者,改以〈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為主題,「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讀後」為副題。這一題目──「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引起了緣音、昭慧、洪啟嵩、楊惠南等法師、居士們,寫作詩、文來表示敬意。由於編者擅自改變題目,引起意外的反應,使我深感佛教同人的為法熱誠,更深感自己的愧赧。
(3)印順導師《永光集》,p.259 ~ p.260:
所以淨土與密乘,在人間佛教中,我與虛大師是一致的,不過虛大師點到為止,我卻依經論而作明確的論證。
如淨土法門,我依龍樹《十住毘婆沙論》,無著《攝大乘論》等,傳為馬鳴所造的《大乘起信論》──代表印度的大乘三系,說明這是為生性怯劣所設的方便,不是大乘菩薩的正常道。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中說:「淨土信仰,既是中國佛教近世的主流,印順法師在批評中國佛教時,自然無法避開,可是又不能沒有替代,於是取與佛教早期思想淵源較深,且又下生成佛的彌勒信仰,替代西方往生的彌陀淨土。《淨土新論》的思想和心理轉折,都是由此一念而來」(《人間淨土的追尋》二一0頁)。我從來沒有這樣的心理轉折,這是作者代為設想的。
〔1〕彌勒淨土也是「天國土」,〔2〕但〔A〕由於彌勒將來下生成佛,為中國人所嚮往的人間淨土,龍華三會。〔B〕而當時又流行彌勒系的法相唯識,所以彌勒淨土是虛大師一向提倡的。…〔中略〕…
虛大師提倡彌勒淨土,只要是大師門下,是無人不知的。我只是繼承虛大師的遺風,怎能說這是我與虛大師間的差異所在?

【2】 案:凡「加框」者,皆為編者所加。

Tuesday, 7 March 2017

《佛法概論》第二十章02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釋開仁編.2010/6/4

第二節佛陀的正覺
一、正覺與解脫的特勝(p.267-p.269)
(一)佛與聲聞正覺的同異
1、佛陀超越聲聞的地方
佛陀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覺者。正覺的普遍性,究竟性,超過一般聲聞弟子,所以佛陀是重于正覺的。
學佛者也不稱發出離心,而說發菩提心。
聲聞是聞佛教聲而解脫,佛卻「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身知,得三菩提」(雜含卷二六‧六八四經)。【36】

2、正覺內容的同異處
(1)佛從三善根的完滿開展,來顯示超越聲聞的程度佛陀的正覺,是無貪、無瞋、無癡的完滿開展,究竟圓成;而聲聞弟子的正覺,是偏於無貪、無癡的,佛與聲聞的正覺,可說有程度上的差別。

(2)聲聞所證的法性空,與佛無有差別
但這是說:佛陀的正覺,是智慧中心的,含攝得無貪、無瞋、無癡,從身心淨化,自他和樂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從智慧的無癡說,無漏慧的證法性空,與聲聞沒有差別,畢竟空是沒有什麼彼此差別的。【37】能實現智證空如,即轉凡成聖,轉迷成悟。三乘同性的聖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證空寂而得離欲解脫的自由人。

(3)佛「真俗無礙,悲智相應」的無上正覺,比聲聞富裕積極性
不過,慈悲而偏於消極的不害他,這是聲聞;重於積極的救護他,即是從修菩薩行
而成佛佛在這三乘同一解脫的聖格中,顯出他的偉大。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
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覺,不但契合緣起的空性,更能透達緣起的幻有。慈悲利他的德
行,更能發揮出來,不像聲聞那樣僅是消極的無諍行。【38】人間佛陀的無上正遍覺,應從
真俗無礙,悲智相應中去說明與聲聞的差別

(二)佛與聲聞解脫的同異
1、佛與聲聞在解脫煩惱與生死上,是平等的
論到解脫,佛與聲聞弟子平等平等。
如《中含‧瞿默目犍連經》說:「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二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39】」。【40】解脫的平等,約解脫能感生死的煩惱及生死說
勝如:勝劣

2、對於煩惱的習氣──盡與未盡,則有差別
如論到煩惱的習氣,即彼此不同,
(1)聲聞急於自了,故斷盡煩惱而餘習未盡
如舍利弗還有瞋習,【41】畢陵伽婆蹉有慢習,這是煩惱積久所成的習性。雖然心地清淨,沒有煩惱,還要在無意間表露於身語意中。聲聞的清淨解脫,還不能改善習以成性的餘習。這雖與生死無關,但這到底是煩惱的餘習,有礙於究竟清淨。【42】
古人譬喻說:聲聞急於自了,斷煩惱不斷習氣。這如犯人的腳鐐,突然打脫,兩腳雖得自由,而行走還不方便。【43】

(2)菩薩久劫修行至成佛時,煩惱與習氣都斷盡
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已漸漸的消除習氣;等到成佛,即煩惱與習氣一切都斷盡了。這如犯人的腳鐐,在沒有打脫時,已設法使他失去效用;等到將腳鐐解去而得自由時,兩腳即毫無不便的感覺。

3、小結
這解脫的同而不同,還是由於聲聞的急於為己,菩薩的重於為人

二、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p.269-p.271)
(一)現實人間的佛陀觀
1、於正覺的法性中,更具「真俗無礙性,悲智相應性」者,即是佛
現實人間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成立於無貪、無瞋、無癡的均衡擴展,【44】成立於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間,【45】而德行能作到時代的完成。這是說:在聖者正覺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無礙性,悲智相應性,達到這步田地【46】即是佛。

2、佛陀的智證徹底與三德完善,於時、地、機三者恰到好處
這在智證空寂的正覺中,沒有彼此差別,是徹底的;三德【47】的平衡開發,是完善的。本著這樣徹底而完善的正覺,適應當時、當地、當機,無不恰到好處,佛陀是究竟圓滿的!

3、證無生忍者因具慈悲與空慧,因中說果亦可稱為佛
大乘法中說:菩薩初得無生法忍──這雖是慈悲相應的,約智證空性說,與聲聞平等,【48】即可稱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成佛了。【49】

4、人間的佛陀,是淨化人性,擴展人的德能而達到恰好處
究竟圓滿的佛陀,不外乎淨化人性,擴展人的德能而達到恰好處。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實現於人間的佛陀! 【50】

(二)大乘中理想的佛陀觀
1、大乘「無所不知、不能、不在」的佛陀觀,難以從現實中得到證明
在大乘法的展開中,佛陀觀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絕對無限的佛陀。【51】在從現實人間的佛陀說,這是多少可以考慮的。佛陀雖因久劫修行,有廣大的世俗智,自發的勝義智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實難以從現實的佛陀中得到證明。
反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佛也決不因此而稱為佛陀
人間世──只要是現實存在的,即是緣起的存在,緣起是有相對的特性的,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2、理想的佛陀觀,源於佛弟子對佛般涅槃的永恆懷念,是自我意欲的客觀化
佛陀觀的發展到如此,因為佛法的普及民間,從信徒歸依佛陀的心情中發展出來。
自釋尊入滅,在時空的演變中,信眾意欲──知識、能力、存在的無限欲求,不能滿足於適應當時人間的佛陀,這才想像佛陀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而為任何時代、環境、信眾所不能超越的,推尊為圓滿的,絕對的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質的客觀化。一般宗教,幻想此為外在的神;而正見的佛弟子,即知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質的客觀化

(三)從緣起的相待性中,來顯示佛陀的絕對性
我們知道,成佛是智證──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這是沒有彼此而可說絕對的,徹底的,能真俗無礙、悲智相應的。到達這,即是佛陀,知識、能力、存在,緣起的一切,永遠是相對的。這並非人間佛陀的缺陷,這才是契當真理。雖說是相對的,但無論佛陀出現于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他的知識、能力、存在,必是適應而到達恰好的。佛陀的絕對性,即在這相對性中完成!


【36】 《雜阿含經》卷26(684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為如來十力?
[1]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
          佛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
[2]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
[3]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
來第三力。…
[4]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
[5]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
[6]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
[7]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
[8]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
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
[9]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
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
[10]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為第十如來力。…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
與聲聞種種差別」。」(大正2,186b27-187b5)

【37】
(1)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b17-18):「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菩提流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53b22-23):「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
(3)真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62c21-22):「一切聖人皆以無為真如所顯現故。」
(4)玄奘《大般若經》卷577〈第九能斷金剛分〉(大正7,981a7-8):「以諸賢聖補特伽羅,
皆是無為之所顯故。」
(5)義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8,772b26-27):「以諸聖者皆是無為所顯現故。」

【38】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255-p.256):「空、無相,是說所認識的體性不真實;反面,也就是說緣起現象的存在是假名的。以假名說緣起,《雜阿含經》本就開示過。了達一切諸法唯假名,就可以成就「無諍行」。無諍的本義,是說語言名稱的缺乏確實性固定性,了知它是假名如幻,不應固執。這在《中阿含經》已經被重視了。如卷四三說:『隨國俗法,不是、不非耶,……此法無諍。』無諍是建立在假名上,所以與空義有密切的關係。傳說須菩提尊者是無諍第一,《中阿含》明無諍行的時候就讚歎他說:『此行真實空,捨此住止息。』須菩提尊者,能夠捨離「此」語言戲論,安住無諍(止息),就是行真實空。無諍就是空,不是很顯然的嗎?這意思,《增一阿含‧須陀品》有著解釋:『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有名言,是生死法,就有生死始終;無名言,是涅槃法,一切生死始終皆無。這說明了涅槃的離言無諍。假名是空的,空是假名的;能夠了達空性的假名離言,就可以安住無諍,也就可以獲證涅槃。所以空的假名,不但可以安立緣起世間,也可以經過無諍的修證,走向解脫還滅,而獲得離言涅槃。」

【39】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75):「勝如(如是不如,勝如即優劣)」。

【40】 《中阿含.145 瞿默目犍連經》卷36〈2 梵志品〉(大正1,655c27-656a3)。

【4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3:「曾聞世尊與舍利子一處經行,時有一鳥為鷹所逐,怖急便趣舍利子影,怖猶不止舉身戰慄,復越佛影身心坦然。時舍利子合掌白佛:如何此鳥至我影中猶有恐懼,纔至佛影,心無驚怖身不戰慄?世尊告言:汝六十劫修不害意,我於三大無數劫中修不害意。汝有害習,我已永斷故令如是。時世皆言:乃至小鳥,佛慈蔭故令怖畏除。」(大正27,430b28-c7)

【42】 《大智度論》卷42〈9 集散品〉:「復次,二乘有習氣,有礙有障故,雖有無受三昧,不清淨;如摩訶迦葉聞菩薩伎樂,於坐處不能自安。諸菩薩問言:「汝頭陀第一,何故欲起似舞?」迦葉答言:「我於人天五欲中永離不動;此是大菩薩福德業因緣變化力,我未能忍!如須彌山王,四面風起,皆能堪忍;若隨嵐風至,不能自安。」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大正25,367c27-368a6)

【43】 《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如是諸餘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又舍利弗自說偈言:「覆罪妄念人,無智而懈怠,終不欲令此,妄來近我住!」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勅令阿難六突吉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如畢陵迦婆蹉,常罵恒神為小婢。如摩頭婆和吒跳戲習故,或時從衣枷踔上梁,從梁至枰,從枰至閣。如憍梵鉢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呞。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若劫盡時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大正25,260c2-27)

【44】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九章,(p.248):「菩薩的重視慈悲,也有對治性。論理,應該使無癡的智慧,無貪的淨定,無瞋的慈悲,和諧均衡的擴展到完成。」

【45】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九章,(p.251-p.252),大意如下:
[1]無所得為方便:法增上的理智。
[2]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自增上的意志。
[3]大悲為上首:世間增上的情感。

【46】 田地:猶地步,程度。(《漢語大詞典(七)》,p.1269)

【47】 編者按:依上下文脈來看,這三德有可能指三善根的均衡擴展,但也有可能指佛的三德──智德、斷德及恩德,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世尊智斷二德皆具足故,自利圓滿。恩德備故,利他圓滿。所以者何?一切種冥皆永滅故,智德圓滿。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德圓滿。授正教手拔眾生出生死泥故,恩德圓滿。聲聞、獨覺,雖破諸冥,而猶未能滅一切種,故不成就一切種智,未得所有無知差別,不行智故,意樂隨眠智等闕故,不能如理濟拔有情,自利利他德未滿故,雖有聖德而不名師。唯佛世尊二德圓滿,無倒濟拔一切有情,成就希奇廣大名稱,位居尊極,獨號大師。」(大正29,329a15-25)

【48】 《大智度論》卷71〈50 大事起品〉:「「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忍、欲、思惟、籌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即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大正25,553b9-15)

【49】 《大智度論》卷6〈1 序品〉:「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清淨智?答曰: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眾人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如是,雖能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大正25,106b24-c1)

【50】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21):「(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51】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第三節、第二項、現實佛與理想佛」,(p.168-p.170):「懷念佛陀,而不能滿足宗教上的情感,青年大眾們,在不自覺中,引出佛身常在的信仰,如《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b-c)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踊躍」。「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種種論義,這裡不加論列,只舉出幾點。「壽量無邊際」,是佛身常在的根本論題。「色身無邊際」,是佛的無所不在。「威力無邊際」,是佛的無所不能。「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是佛的無所不知。「佛化有情無厭足心」,是佛一直在關懷眾生,無休止地能濟度有緣的眾生。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而又永恆常在的佛,這樣的關懷眾生,利益眾生,就足以滿足信眾宗教情感上的需求。我從佛法得來的理解,神只是人類無限意欲的絕對化。人類的生命意欲,在任何情況下,是無限延擴而不得滿足的。對於自己,如相貌、健康(無病)、壽命、財富、眷屬──人與人的和諧滿意、知識、能力、權位,都有更好的要求,更圓滿的要求。「做了皇帝想成仙」,就是這一意欲的表現。但自我的無限欲求,在相對的現實界,是永不能滿足的。觸對外界,無限虛空與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於是自我的意欲,不斷的影射出去,想像為神。神是隨人類的進步而進步,發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絕對的權力,主宰著一切,關懷著人類的命運。自我意欲的絕對化,想像為絕對的神。直覺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於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滿足的,企圖從對神的信仰與神的救濟中實現出來。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這樣的情形下得到了滿足。所以,大眾部系的理想佛,是將人類固有的宗教意識,表現於佛法中。可說是一般宗教意識的神性,經佛法的淨化,而表現為佛的德性。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應該是,無始以來,人類為無明(愚昧)所蔽,所表現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癡相。總之,這樣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識充實了;「本生」、「譬喻」、「因緣」中的佛與菩薩,與現實人間佛的不調和,也可以解釋會通了。不過理想的佛陀,雖說是神的佛化,而到底經過了佛法淨化。一、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後發展到本來是佛,就是進一步的神化);二、佛不會懲罰人,唯有慈悲;三、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樣,雖永生於神的世界,而始終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級。以理想的佛陀為理想,而誓願修學成就,就進入大乘的領域。」



《佛法概論》第二十章01

慧日佛學班.第8 期課程
《佛法概論》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釋開仁編.2010/6/4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一、次第證果(p.259-p.261)
(一)由凡入聖的次第證果
1、凡依法修行皆能得正覺的解脫
賢愚萬別的佛弟子,經善知識的教誨,僧團的陶練,如依法修行,誰也能得正覺的解脫。正覺──三菩提【1】與解脫,是佛與聲聞弟子所共同的,不過聲聞眾重於解脫,佛陀重於正覺罷了。【2】

2、堅毅的精進才能破無明與貪愛
在家出家的聲聞眾,為了無限生死的苦迫,覺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貪愛,依中道行去修持,即能向於正覺,到達生死解脫。這必須堅毅懇到【3】的精進,經非常努力,才能豁然大悟,超凡成聖,轉迷情的生活為正覺的生活。

3、實證的果位略分為四級
學者的進修實證,略分四級:
(1)斷三結得初果
(一)、須陀洹──預流果,這是內心初得從來未有的體驗「知法入法」【4】。雖沒有究竟,但生死已可說解脫了。那時,斷了生死根本,徹見寂滅法性,如說:「於此法(滅),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雜含卷三‧六一經)。【5】三結是繫縛生死煩惱中最重要的:
身見即我見,由於智慧的證見無我性,不再於自身生神我想了。如闡陀說:「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雜含卷一○‧二六二經)。【6】
戒取,即執種種邪戒──苦行、祭祀、咒術等為能得解脫的。聖者不會再生戒取,去作不合理的宗教邪行。
,是對於佛法僧的猶豫。聖者「初得法身」【7】,與佛及僧心心相印,還疑惑個什麼!

四善根: 不堕恶趣 -- 缘缺不生
初果:决定不堕三恶趣


(2)依法進修直至四果阿羅漢
依此進修,經(二)、斯陀含── 一來,(三)、阿那含──不還,到究竟解脫的(四)、阿羅漢。

(3)阿羅漢才能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阿羅漢,【8】
◎是生死的解脫者──無生;
◎煩惱賊的淨盡者──殺賊;
◎值得供養尊敬的聖者──應供。
如經中說:須陀洹雖破除煩惱,還有「餘慢」未盡(雜含卷五‧一○五經)。【9】此慢,或稱為「慢類」。【10】這是雖因無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見,但無始來習以成性的「內
自恃【11】我」,還不能淨盡,所以還剩有有限── 七生或一生的生死。這需要再經不斷的
努力,才能徹底根絕,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二)依根性的不同,所證果位的情形也不一
聲聞的證得初果與四果,是極不一致的。
◎大智慧的如舍利弗,【12】最愚笨的如周梨槃陀伽。【13】
◎年齡極老的如須跋陀羅,一百二十歲;【14】頂年輕的,如七歲沙彌均頭。【15】
◎阿難從佛極久,還沒有證阿羅漢;【16】而舍利弗、憍陳如們,不過幾天就成了阿羅
漢。【17】
而且,證得須陀洹以後,有現身進修即得阿羅漢的,也有證得初果或二果、三果後,
停頓不前的。但生死已有限量,究竟解脫是不成問題了。
證果的情形不一,大抵基於根性利鈍,及信道──深信三寶而努力求其實現的精誠程度而定。這是人人可得的,但如心有所著,有所偏,不能恰到好處的行乎中道,特別是亂心妄執,那就非常難得了!

二、生死解脫(p.261-p.263)
(一)從見法與離欲,得生死解脫
生死解脫,在聖者是自覺自證的。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18】
1、自證涅槃的兩個面向
現生涅槃的自證智,
(1)從「見法」說
從「見法」說:由於無常無我而悟入法法歸於寂滅,現覺得沒有一毫可取可著的。
這無著無累的覺證,即涅槃無生──生死不可得的確證。
(2)從「離欲」說
從「離欲」──煩惱說:不但在空性的現覺中,如日朗天空,沒有一些兒陰影;即使從此出觀,回復平常的心境──世俗智,也自覺得煩惱不起。

2、試驗煩惱淨盡的方法
這是可以試驗的,如舍利弗說:「作是思維: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即故意想男女的親愛,聲色的娛心等),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雜含卷一八‧四九三經)。【19】這樣,確見自己的煩惱淨盡,不會再從自我私欲私見而行動,即不會再作感生死的後有業。如明燈不再加油,不久會歸於息滅。【20】

(二)現證涅槃已離心苦,能實現正覺的生活
1、現證涅槃乃實現未來與現生解脫的自由
現生的證得涅槃,不但能確證未來生死的解脫,對於現生,更能實現解脫的自由。
這由於通達了無常、無我、無生──人生的究竟真理,知道一切的本來空寂,一切本來如此而必然如此的。
◎如老死──無常性的必然到來,佛也沒有例外,這有什麼悲哀?
依法持心,能於一切苦迫中得解脫,什麼都不能撓亂聖者的心情。

2、有情的苦迫不外身苦與心苦
原來,人類苦迫無限,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
一、從身而來的「身苦」,即有關於生理的,如饑寒等。
二、從心而來的「心苦」,如外物得失的憂惱,生離死別的感傷,尤其是老死到來,
感到自己的幻滅,罪惡的悔嫌,繫戀家族財產而起的痛苦。
這二者雖有相互影響,但一是重於生理的,一是重於心理的。

3、解脫的聖者或有身苦,但無心苦
(1)身苦與一般共,心苦則有異
身苦是一般共感的,心苦即因人而不同。舍利弗為那拘羅長者說:「身苦患,心不苦患」(雜含卷五‧一○七經),【21】即揭示了佛法修行而得解脫的要義。佛弟子的定慧熏修,只是到達心地明淨,真慧洞徹,即使老死到來那樣的痛苦(其他的苦可知),也不會引起繫戀的心苦。
◎慧解脫的,身體的痛苦與常人一樣。
◎定力深的,身苦可以減輕,或者毫無痛苦。【22】

学佛应该要增加堪忍力

(2)心苦由自體愛而生,證無我慧的聖者已離愛欲得心解脫
心苦是從自體愛所起的我我所見中引發來的情緒,聖者得無我慧,即能離愛欲而心得自在解脫。從自心淨化的解脫說,這是出世法最根本的,唯一的重要問題。
所以經中常說:「貪欲盡者,說心解脫」。【23】舍利弗說:「大師唯說調伏欲貪」(雜含卷五‧一○八經)。【24】以貪欲──即集諦的愛為本的身心,是現生苦迫的根本,貪愛又是未來流轉的根本。解脫了這,即現身自作證而得究竟解脫,未來不再受生死。【25】
現時能離去自我執,解脫自在,從自他和樂的行為中,營為正覺的合理生活。

三、涅槃(p.263-p.267)
(一)涅槃的定義
生死解脫,不是現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現生的苦迫中得自在。這樣的解脫當體,即是涅槃。

(二)有餘與無餘二類涅槃
關於涅槃,從來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分別。(参见《学佛三要》p.227)
1、涅槃有不再來人世間受生的意義
依漢譯《阿含經》說:涅槃的一般意義,應該是不再來這人世間了。如──
◎《雜含》(卷三四‧九五七經)說:「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
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26】
◎《增一含‧火滅品》也如此說:「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有餘涅槃界。……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是謂無餘涅槃界」。【27】
◎《中含‧善人往經》,對於「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的,更分為七善人;而現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稱為無餘涅槃。【28】
這可見,涅槃有不再來這人世間受生的意義。

2、辨三果與漏盡者不再來人間之差異
阿那含與阿羅漢──佛也是阿羅漢,都不再來人間,所以並稱涅槃。但阿那含還有煩惱與身的剩餘,阿羅漢才是無餘的。

三果圣者还有意生身(参见《胜蔓经讲记》p.145-146)

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三)釐清涅槃涵義的兩個面向
1、涅槃的否定面:眾苦盡滅,生死解脫
涅槃是現生自證的。自覺人世間生死的解脫,無論是于人間究竟,或于「彼處」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脫,稱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眾苦盡滅」,還可說什麼?

2、涅槃的肯定面: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1)標示古德的錯誤見解
古德有以為還有身心的,有以為有心而沒有身的。

(2)舉經說明涅槃惟是性空,惟是法身
依契經說,這些是妄情的戲論!
◎《雜含》(卷三二‧九○五經)說:「如來者,色(受、想、行、識、動、慮、虛誑、有為、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29】
◎又(卷三四 ‧九六二經)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于未來世永不復起。……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于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30】
釋尊對於涅槃,除了說明煩惱、業、苦的不生以外,以「甚深廣大,無量無數」來形容。甚深廣大與無量無數,即法性空寂,這是超名相數量以上的。
如《雜含》(卷三四‧九六二經)說:「如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31】,唯空幹堅固獨立」。【32】別譯作:「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唯有堅固真法身在」。【33】幻化的身心永滅,惟是性空,惟是法身,這即是涅槃

(3)斷愛無我而蘊滅不起,純屬法性不可輿論
有情的所以個體永續,所以無限苦迫,只是迷情為本的諸行,在我執的攝取、住著中,形成和合相續的生命個體。這才「五蘊熾然」,死生不了。
◎如破我除愛,即割斷了生死的連索,前五蘊滅而後五蘊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說為什麼。
◎如大海水,由于過分寒冷,結成冰塊。冰塊的個體,與海水相礙。如天暖冰消,那僅是一味的海水,更不能想像冰塊的個性何在。

(4)小結
這樣,如想像涅槃中的身心如何,或以為小我融于大我,擬想超越的不思議的個體,實在是妄情的測度!

(四)結成:涅槃是超名相數量,不可施設
所以從有情趣向于涅槃,可說「此滅故彼滅」,可說「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
如直論涅槃,那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能想像為生,也不能說是無生,這是超名相數量的,不可施設的。所以焰摩迦以為「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被斥為邪見。試問,「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雜含卷五‧一○四經),這怎樣可想像為無所有呢?【34】
《本事經》(卷三)也說得極為明白:「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35】




【1】 《大智度論》卷53〈26 無生品〉:「「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無學智慧清淨無垢故,名為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未盡故,不名菩提。」(大正25,436b5-8)

【2】 《雜阿含經》卷3(75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大正2,19b21-c10)

【3】 懇到:猶懇至。《後漢書‧獨行傳‧諒輔》:“今郡太守改服責己,為民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漢語大詞典(七)》,p.747)

【4】 《雜阿含經》卷5(107 經):「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大正2,33b19-22)

【5】 《雜阿含經》卷3(61 經)(大正2,16a11-14)。

【6】 《雜阿含經》卷10(262 經):「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即佛化摩訶迦旃延離有無的經],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大正2,67a8-16)

【7】
(1)羅什答慧遠書《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1:「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為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大正45,126c1-3)
(2)請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一章,(p.15-p.16)。

【8】
(1)《大智度論》卷2〈1 序品〉:「復名「阿羅呵」。云何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佛以忍為鎧,精進為剛甲,持戒為大馬,禪定為良弓,智慧為好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是名阿羅呵。」復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復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大正25,71b19-c1)
(2)《翻譯名義集》卷1:「阿羅訶,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大正54,1056c21-24)

【9】 《雜阿含經》卷5(105 經):「仙尼白佛言:「世尊!我於世尊所心得淨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即於此座慧眼清淨」!…佛告仙尼:
[1]「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言:「無常,世尊」!
復問:「仙尼!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仙尼!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
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復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世尊」!
[3]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4]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5]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世尊」!
[6]復問:「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根、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佛說此法時,仙尼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32a19-b29)

【10】
(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9〈5 分別隨眠品〉:「且慢隨眠差別有七: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
行轉不同,故分七種。
[1]於劣、於等,如其次第,謂己為勝、謂己為等,令心高舉,總說為「慢」。
[2]於等、於勝,如其次第,謂勝、謂等,總名「過慢」。
[3]於勝謂勝,名「慢過慢」。
[4]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
[5]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6]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為「卑慢」。
[7]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為「邪慢」。
然《本論(*發智論)》說:「慢類有九: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
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
類,九、無劣我慢類。」如是九種,從前七慢三中離出。「從三」者,何?謂:從前慢、
過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見生,行次有殊,成三三類:初三如次即過慢、慢、卑慢;
中三如次即卑慢、慢、過慢;後三如次即慢、過慢、卑慢。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卑慢可
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謂:於如是自所愛樂勝有情聚,雖於己身知極下
劣而自尊重。如是且依《發智論》釋。
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我勝慢從三慢出,謂:慢、過慢、慢過慢三,由觀“劣、等、
勝"境別故。如是七慢,何所斷耶?一切皆通見、修所斷。」(大正29,101a12-b7)
(2)相關:《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4 三法品〉(大正26,384c9-10);卷19〈10 九法品〉(大正26,446b3-6)。《阿毘達磨發智論》卷20(大正26,1028b26-28)。

【11】 自恃:自負。(《漢語大詞典(八)》,p.1306)

【12】 舍利弗:請參見《別譯雜阿含經》卷11(203 經):「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於一切法悉不忍受。」佛告長爪梵志:「汝於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長爪復言:「如此之見,我亦不忍。」……爾時,尊者舍利弗出家半月,侍如來側,以扇扇佛。于時如來為說斷於離欲之法,時如是觀察諸法無常,即便離欲證成,棄捨諸見,無生漏盡,心得解脫。長爪梵志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既得信心,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爾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懃修精進,得阿羅漢道。」(大正2,449a4-b27)

【13】 周梨槃陀伽:請參見《增壹阿含.12 經》卷11〈善知識品第二十〉(大正2,601a21-c1)。

【14】 須跋陀羅:請參見《別譯雜阿含經》卷6(110 經) (大正2,413a27-c23)。

【15】 均頭:請參見《增壹阿含.3 經》卷22〈須陀品第三十〉(大正2,661b1-c5)。

【16】 阿難:請參見《中阿含.33 侍者經》卷8〈4 未曾有法品〉(大正1,471c27-475a9)。

【17】 憍陳如:請參見《雜阿含經》卷15(379 經)(大正2,103c13-104a29),以及《佛說三轉法輪經》卷1(大正2,504a4-b21)。

【18】 《瑜伽師地論》卷85:「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一]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二]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如是名為自內所證。」(大正30,773c4-13)

【19】 《雜阿含經》卷18(493 經):「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若不覺者,當於境界,或於淨相,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不得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大正2,128b26-c16)

【20】 《雜阿含經》卷11(276 經):「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燈明得然。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亦無常。若有作是言:無油、無炷、無火、無器,而所依起燈光,常、恆、住、不變易,作是說者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緣油、炷、器然燈,彼油、炷、器悉無常,若無油、無炷、無器,所依燈光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大正2,74c26-75a6)

【21】
(1)《雜阿含經》卷5(107 經):「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
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
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苦
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
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
得不恐怖、障閡、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大正2,33b7-20)
(2)《雜阿含經》卷17(470 經):「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
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大正2,120a22-26)

【22】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31-p.33):「佛與聖弟子達到究竟解脫的,稱為阿羅漢,有慧解脫,俱解脫二類。依慧得解脫,名慧解脫;心離煩惱而得解脫,名心解脫:這二者,本是一切阿羅漢所共通的。由於心是定的異名,所以分為慧解脫,及(心與慧)俱解脫二類。佛為須深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四禪,也沒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通達緣起而得解脫的。俱解脫得四禪、無色定、滅盡定,依禪而引發神通,見法涅槃。如從離煩惱,得漏盡智而解脫來說,慧解脫與俱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然慧解脫者,沒有根本定;眼見、耳聞都與常人一樣;老病所起的身苦也一樣(但不引起心苦)。俱解脫阿羅漢有深的禪定;引發神通──見、聞、覺、知都有超常的能力;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大為輕微。在阿羅漢中,俱解脫者是少數,受到佛弟子的欽仰。但得深定,發五神通,依定力而身苦輕微,是共世間的,神教徒也有人能修得這樣的。所以,佛弟子應以般若自證得解脫為要務,而以般若得解脫,是要從如實知見緣起中,對眾生──自己身心(五蘊、六處、六界)的行動,了解為什麼會起愛著,為什麼會引生苦痛,要怎樣才能解脫,依正見緣起的無常、無我,才能達成解脫生死的目的。如不了解道要,一心專修禪定,或者求神通,那是要滑入歧途的。」

【23】 《雜阿含經》卷24(614 經):「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說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非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大正2,172a9-24)

【24】 《雜阿含經》卷5(108 經):「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人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彼大師云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當復問汝:於何法中調伏欲貪?當復答言: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大正2,33c19-26)

【25】
(1)《雜阿含經》卷14(344 經):「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聞聖弟子,於食如實知,食集、食滅、食滅道跡如實知。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鹿摶食,二者、細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
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
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云何食滅道跡如實
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
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
道跡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於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大正2,94b26-c14)
(2)《大般涅槃經》卷1:「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當勤觀察。一者、苦諦,二者、集諦,三者、滅諦,四者、道諦。比丘!苦諦者,所謂八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
諦者,八正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大正1,195b16-28)

【26】 《雜阿含經》卷34(957 經):「婆蹉種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無記;命異身異,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命終捨身,即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異身異也」?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說無餘」。婆蹉白佛:「瞿曇!云何說有餘,不說無餘」?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婆蹉白佛:「我見火,無餘亦然」。佛告婆蹉:「云何見火無餘亦然」?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空中,豈非無餘火耶」?佛告婆蹉:「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娑蹉白佛:「瞿曇!空中飛火,云何名有餘」?佛告婆蹉:「空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然,以依風故,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緣,請辭遠去」。佛告婆蹉:「宜知是時」。」(大正2,244a16-b8)

【27】 《增壹阿含.2 經》卷7〈16 火滅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大正2,579a13-22)

【28】
(1)《中阿含.6 善人往經》卷2〈1 七法品〉(大正1,427a15-c22)。
(2)《雜阿含經》卷27(740 經):「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大正2,197a22-27)
(3)《長阿含.17 清淨經》卷12:「此樂當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於現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成道證。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涅槃、生彼般涅
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大正1,75 a28-b3)
(4)《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4 云:「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大正29,124b10-12)
(5)五種阿那含,詳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4(大正27,875c-877c)。
[一]中般涅槃:指三果聖者於欲界歿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般涅槃者。
[二]生般涅槃:聖者生於色界,不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般涅槃者。
[三]無行般涅槃:聖者生於色界,未加行勤修,經久時而般涅槃者。
[四]有行般涅槃:聖者生於色界,加行精勤修學,經過長時之後而般涅槃者。
[五]上流般涅槃: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
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者。

【29】 《雜阿含經》卷32(905 經):「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大正2,226b7-24)

【30】 《雜阿含經》卷34(962 經):「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婆蹉種出家!
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
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
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
如有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婆蹉白佛:「如是,瞿
曇」!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
耶?如是問者,汝云何說」?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
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
者,是則不然」。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婆蹉白佛:「我當說譬」。佛告婆蹉:「為知是時」。
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有一大堅固樹,其生已來,
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皮膚枯朽,唯幹獨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離諸枝條、
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大正2,245b27-246a16)

【31】 柯葉:枝葉。(《漢語大詞典(四)》,p.901)

【32】 《雜阿含經》卷34(962 經)(大正2,246a15-16)。

【33】 《別譯雜阿含經》卷10(196 經)(大正2,445c4-6)。

【34】 《雜阿含經》卷5(104 經):「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汝實作如是語,我解知世尊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耶」?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尊者
舍利弗!無常」。復問:「若無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問:「云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
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云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
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云何今復言非耶」?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復問焰摩迦:「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見,一切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作如是答」。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若無常苦者是生滅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31a11-b19)

【35】 《本事經》卷3(大正17,678a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