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五 善調順
(p.46)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菩薩的善法增長,心地正直,就能善順。本譯以邪行為敗壞,正行為善順,【69】這是什麼意義呢?善順,是善調柔順的意思。
◎如象馬的野性未馴,難調難伏;等到訓練成功,能隨人意而被御用,就是善順。
◎又如生牛皮,未經製煉,堅硬而不合用;一經如法的製煉,就調和柔順,可以用作器具。【70】
所以,菩薩如三學熏修,內心煩惱不起,成就法器,就名為善順。如不如法行,煩惱熾盛,不成大乘法器,名為敗壞菩薩。「菩薩有四敗壞之相」,四種是:
一、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
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如專在義理上著力:理論怎樣的明確,怎樣不受外道的難破。這落入了戲論法相,而不知隨順正法去實行。這樣的聞思經法,每矯現為學者(多聞持法者)的身分,以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
菩薩從師長受學,如不能奉承隨順師長的意思,而照著自己去顛倒解說。這樣,與師意相違,當然不能得到師長的歡心。不能在師門與大眾和合共住,每矯現為阿蘭若者。作為自己去修行,以掩飾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三、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
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為了如法修行。如違反了自己的本願,無戒無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費施主的供養。這每矯現為興寺院,辦僧事的身分,以免虛耗信施的譏嫌。
四、見善菩薩,輕慢不敬。
菩薩本著自己所學的知見,堅固執著,所以見到勝善的大菩薩,就輕慢他而不能恭敬。為了自見,每矯現為攝受大眾者的身分,以群眾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學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領眾者,都是菩薩應行的。但如由於著聞思,起別解,缺戒行,執自見而這樣行,那菩薩就不能調順成就,而要成為敗壞菩薩了。這就是「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四敗壞之相】
〈普明
菩薩會〉
|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b13-16
|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39c25-740a3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
|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0a2-23
|
1 、讀誦
經典而
生戲論,不隨法行
|
1、多聞而戲調不隨法行
|
一、於聽聞執為究竟;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
|
1、處不調散壞
是中聞諸法及修行處而生戲論者,是名處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散惡馬,以不調故,還安本處已。爾時不能善住,復不能調伏,不能散壞。菩薩亦爾,如法義中多聞已,多聞故心不調伏。
|
2、不能
奉順恭
敬師長,令心歡悅
|
2、於教化而生戲論。不敬順和尚阿闍梨。
|
二、於教授左【71】謬領解;由於教誡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
|
2、發行中不調散壞
被諸善知識正勸,令行修諸法及次法,不能正住。於教誨中不能正受法行,是名發行不調散壞因。譬如不調伏惡馬,安置正道處中,以不調伏故向於惡道。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為諸善知識所勸修行法及次法,諸悔之中,現以心顛倒分別念故,即便倒取。
|
3、損他
供養,自
違本誓而受信施
|
3、不能消人信施。毀壞防制而受供養。
|
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
|
3、受用中不調散壞
損他信施供養恭敬者,是名受用中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伏惡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而與諸調伏馬行異故,說不調伏也。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雖在調伏菩薩同其一處,已漏戒行故,受諸信施供養恭敬,以成其悔恨。
|
4、見善
菩薩,輕
慢不敬
|
4、不敬柔善菩薩,心懷憍慢
|
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
4、共住不調散壞
於善調伏菩薩所行,行不相似,不樂知見。善調伏菩薩中起心誹謗不生恭敬,是名共住不調伏散壞因。【72】譬如不調惡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以不調伏故心不悅樂,善調伏者共不調伏同其一處亦爾。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以自有見取義故,共諸善調伏菩薩同在一處故,心不悅樂。
|
(p.48)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為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與敗壞菩薩相反,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一、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
菩薩對於從來所沒有聽過的大乘深法,聽了就能信順受持【73】。不專只是在論理上下工夫,而是能夠照所說的去實行。這就是說:依止於法的實踐,而不是依著語言文字的論說。【74】
二、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
這是能承受師說而無倒的。佛法,從佛而弟子,展轉傳來,無論是義理,修行的方法,都是有傳承的。75這決不能望文生義,而發揮自己的見解。現在,菩薩能隨順師長的教授,能知經論的真實意趣、宗旨,自己不亂創別解,所以師弟間心意相通,說話也容易通達。做起事來都是善的,沒有違反師長的意思,這才真能傳承師長的法門。
三、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
菩薩的本願,是受戒習定而度著出家受施的生活。現在,能貫徹本願,沒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調順,這樣的受供養,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
菩薩不堅執自見,遇到勝善的菩薩,弘揚深法,就能生恭敬心,愛慕心。能隨順這樣的善人,而稟受他德行的熏陶。
◎這四事,一一與敗壞的邪行相反。能這樣行,可知是善順的菩薩,能成大乘法器,紹隆佛種。
【四善順之相】
〈普明菩
薩會〉
|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b17-22
|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40c27-741a11
[宣說難可調伏因緣]
|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0a26-b16
|
1、所未聞
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
|
1、常樂聞所未聞法。聞已能如所說行。依法依義依如說
行。
|
1、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故【76】;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法善友。
|
1、善說所聞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者,非妬心諍勝故,但聽聞正法唯求利益,不求覓見人諸短。
|
2、隨順師
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
|
2、隨順義
趣,不惑言
辭,調和易
化。於師事
中用意施
作。
|
2、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教授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
|
2、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法善知識,隨順師教能知依止,以餘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者,此諸
句有異義。是中於教誨處隨順師教者,是總能令善以喻。言語者,聞善惡等忍故。所作皆
善者,一切時不犯戒故。不失師意者,於教誨中心敬重故。
|
3、不退戒
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
|
3、不失戒定清淨活命。
|
3、又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信施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勤修福業善友。
|
3、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阿練善知識故,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者,所說不退戒定者,重明戒以定
名說故應知。
|
4、見善菩
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
|
4、於調和菩薩生恭敬
心、隨順情。重破憍
慢心,求其
功德。
|
4、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於清淨波羅蜜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
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御眾善友。
|
4、菩薩如是行行已,諸常得不離行諸功德善知識。見諸善調順菩薩已,恭敬愛樂隨順善人。勸受等行順向、順意、順諸功德,為令得利。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善調及順等諸句,前已解釋。恭敬愛樂者,示現喜敬重心故。順向者,樂見故。順意者,正親近意故。順諸功德者,樂聞意故。為令得彼利者,順行此法意故。菩薩如是行諸行已,成不離得眾首善知識。
|
【69】 其他漢譯本:
[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菩薩有四事難調也…
[2]《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
[3]《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
[4]《大乘寶雲經》:善男子具有四法[怡-台+龍]悷難調難伏之相…
【70】 如《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3a-b。
【71】 【左】: 9.不當;偏頗。10.相違;相反。
【72】 原為「處不調伏散壞因」,今改為「共住不調伏散壞因」。
【73】《大智度論》卷56〈滅諍亂品〉,大正25,461a9:「用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74】《佛法概論》,p.240:「從師多聞正法,要從語言文字中,體會語文的實義。如果重文輕義,執文害義,也是錯誤的,所以「依義不依語」。經上說:「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雜含卷一‧二五經)。正法的多聞,不是專在名相中作活計,是理會真義而能引解脫的行證。多聞,決不能離聖典語文而空談,但也不能執文害義。否則儘管博聞強記,在佛法中是一無所知的無聞愚夫!」
【75】《佛遺教經》卷1,大正12,1112b10-12:「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76】《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4b9-10:「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等者,釋執聽聞為究竟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