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四 直心
(p.41)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為四?於佛法中心生疑悔。於諸眾生憍慢瞋恨。於他利養起嫉妒心。訶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是為菩薩四曲心,所應遠離。
學者如善法增長,心地就會質直。佛是特重質直心的,所以說:『直心是道場』。否則,善法損滅,心地就會邪曲起來。因此,接著來說菩薩應離的四種曲心,與四種直心。
佛說:「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那四種心呢?
一、於佛法中心生疑悔。
於佛法中出家修學,應秉承佛的「教授教誡」【54】,不敢違犯。如違犯了,應立即發露。如對佛法的恭敬信順心不夠,就會為了面子問題,把罪過隱藏起來。罪過藏在心裡,一定會陷於重重疑悔的憂苦當中。如把死屍放在家裡,弄到膿血流漓,臭氣充滿一樣。這裡的悔,不是懺悔,而是嫌惡自己所作的不善,引起內心的不得安定。
二、於諸眾生憍慢瞋恨
這可以約一切眾生說,而主要為對於共住的師友。在大眾中,自以為高勝,憍慢得了不得。有了過失,因為憍慢心而不肯認罪。如受了僧團的處罰,或驅擯,那就生瞋恨心,以為僧伽不公平,故意難為他。
三、於他利養起嫉妒心
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菩薩,當然會受到一般人的尊敬,而得廣大的佈施。有的不怪自己──不修福,不修慧,而又貪著財利,這才見到他人得利養而生起了嫉妒心。
四、訶罵菩薩,廣其惡名。
菩薩的福慧增勝,能通達甚深的法門,所以受到廣大的敬施。現在,不但嫉妒菩薩的利養,更進而憎厭他的大乘深法。因此對大乘學者的菩薩,訶罵他,毀謗他,廣大傳揚他的惡名。
疑悔、憍慢與瞋恨、嫉妒、不信,這就是菩薩的四曲心。修學菩薩行的,這是應該遠離的。
【四曲心相所應遠離】
〈普明菩
薩會〉
|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a25-b1
|
《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
30,739c9-23
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
行
|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09a26-b15
|
1、於佛法
中心生疑
悔。
|
1、於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
|
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
敬學相違惡意現行。
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
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
得智。【55】
|
一者、於乘諂曲。
是中乘諂曲者,於佛法中心生疑惑不決了等,及不敬尊,復不敬諸戒等法。於佛法中生疑惑等故,諸大乘中生不信默然行。是中於諸佛法中,以【56】有故【57】生疑,以有大意德故生惑,以其【58】不可得故,生不決了等事。【59】
|
2、於諸眾生憍慢瞋
恨。
|
2、於眾生憍慢瞋恨。
|
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罪能
教誡者如實發露己過相違惡
意現行。
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發露己
過:
一者、於彼攝受諸有情所,
邪妄顯示己為尊勝,因此發
起憍舉心故;
二者、於能舉罪諸有情所,
覆所犯故;
三者、於能教誡諸有情所,
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濁
心作損惱故。
|
二者、化受諂曲。
化受諂曲因者,於諸眾生起憍慢、瞋恨、妄想等。以慢等心故,化諸眾生中恨默故,不能化導憍慢瞋恨妄想等,於諸尊及弟子并勸諫。有益無益等中應知。
|
3、於他利養起嫉妒心。
|
3、於他利心生貪嫉。
|
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
精進相違惡意現行。
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諸善法
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
情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
欣樂彼故。【60】
|
三者、助功德諂曲。
助功德諂曲因者,於他利養中生妬悋等心,是中見他得利養,心起忿惱瞋意妬。若見彼求而起惜心,是名悋。彼如是既起妬悋心熾盛故,
於助功德智中恨不修行故,諸功德智即便退失。
|
4、訶罵菩薩,廣其惡名。
|
4、毀謗菩薩惡聲流布。
|
四者、於廣大甚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
行。
|
四者、助智諂曲。
助智諂曲因者,於諸菩薩廣彰諸惡,惡名惡稱惡行等,說惡名等事前已解說。為諸菩薩說諸惡等句,為說大乘經應知,以謗大乘故,菩
薩於助道智中,默住懈怠不修行故,修道智中成於退失。
|
(p.42)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直心之相。何謂為四?所犯眾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餘言。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迦葉!是為菩薩有四直心之相。
再來說菩薩的「四直心之相」。有了直心,就有直心的事表現出來。行事能表達內心的正直,所以叫直心之相。四直心是什麼?當然是與上邪行相反的四種。
一、所犯眾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
1、菩薩在佛法中,有深切的信順恭敬心,那對或有違犯的眾罪,或重或輕,怎麼也不會隱覆的掩藏起來。因為覆藏只是增長罪惡,多生疑悔。如把臭物嚴密的封存起來,一定是越久越臭。所以佛制比丘,有罪不准覆藏(覆藏的加重治罰),而應該向他人發露。
2、發露,就是懺悔。隨犯罪的輕重,依律制而作如法的懺悔,就是對人而將自己的罪過吐露出來。這是什麼罪,應受怎樣的治罰,一切依僧伽的規律而行。過失一經懺悔,或接受了處分,如把瓶中的臭物,倒在太陽下,又加以洗淨一樣,戒體就回復清淨,不再有疑悔等蓋纏,不再會障礙聖道的進修了。
◎蓋是五蓋: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掉舉惡作(惡作就是悔)。【61】
◎纏是十纏: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沈、忿、覆。【62】
二、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餘言。
在大眾中,如有了違犯,經人舉發,決不說欺誑師友的妄語,老實認罪。也決不說其他的話,如處分不適當,不公平等。國界等是譬說,假使說了老實話,會因此而(國王)失去國土,會喪失身命,會損失財物:這樣的關係重大,也還是不說妄語。意思說:犯了罪,無論後果怎樣,那怕是逐出僧團,也要直心實說。
三、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
1、上面第三邪行,是於他利養生嫉妒心。這雖也因為貪染心,主要還是由於不信業報。他受種種利養,如知道是福業所感,就應該生隨喜心。即使他不如法得來(如沒有福業,不如法去追求,也是得不到),那是他自造來生的苦果,應該悲憫他,這都不會嫉妒的。
2、與這相反的正行,從自己遭受的種種惡事來說。如被人辱罵,被人毀謗,被人用手腳棍棒來毆打,被人捆縛或者監禁起來。名譽、身體、財物、自由,受到了種種的傷害。一般人有此遭遇,總是怨天尤人,氣憤得不得了。但菩薩是深信業報的,所以受到這種的苦難,只是自己怪自己,責備自己:為什麼造了惡業?不與人廣結善緣?由於自己依業報的信仰而安心(中國人稱為安命),所以不會瞋恨別人。其實,瞋恨有什麼用呢?
四、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
菩薩如聽聞甚深難信的佛法,如不思議的佛境界,一切法空性等。能安住於信力中,也就是能尊敬佛說而能起仰信。經上說:『信如清水珠,能清濁水』【63】。所以能安住信力,就能自心清淨,也就能隨順深入,完全受持這甚深的法門。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64】
【四直心相所應修習】
〈普明菩
薩會〉
|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b1-8
|
《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0c14-26
[宣說惡意現行因緣]
|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09b17-c7
|
1、所犯眾
罪,終不覆
藏,向他發
露,心無蓋
纏
|
1、有罪即時
發露無所隱
藏悔過除滅
行無悔道。
|
1、復說:由於所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
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不除惡作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所緣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
1、所謂所犯諸罪終不覆藏如是等。是中所犯諸罪終不覆藏者,是總。向他發露者,發露事故說者有犯能懺悔故。彼如是懺悔,是以後時不生悔恨等情,發起善故。
|
2、若失國
界、身命、
財利,如是
急事,終不
妄語,亦不
餘言。
|
2、若以實語
失於王位及
諸財寶,猶
不妄語,口
未曾說輕人
之言。
|
2、又說:由不如實顯己過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
由於身財有所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聖教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
2、或失國土或財者,以真求實故,示現不惜諸施等故。身命難者,以捨離身命不依止餘種種,不舉餘事。捨彼事已令惑人故,憶【65】餘事故。
|
3、一切惡
事:罵詈、
毀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
|
3、若人惡
口、罵詈、
輕賤、譏
謗、繫閉、
鞭杖、考【66】掠等罪,但怨
前身不咎於
他。信業果報,心無恚
恨。
|
3、又說:由於精進懈怠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
由無堪忍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眾苦不能堪忍,於諸善法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
3、一切惡事中,罵詈誹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此苦時,但求自責自憶業報,不瞋恨他。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罵者說虛妄故,瞋者虛實俱說故,於他苦者已說種生【67】姓等,說諸惡事故。誹謗者,以因實見彰惡故。撾打責數者,於身中具諸緣故。責數者,具三業故。復撾打者,以手足等諸身分故。殺者,依身手等及刀杖等故。繫縛者,以繩索鎖等。如是等事中,唯責己之業報。善惡業報因故,不瞋恨他。
|
4、安住信
力,若聞甚
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
|
4、安住信功
德中。諸佛
妙法甚難信
解。心清淨
故皆能信
受。
|
4、又說:由障淨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
由於大乘無增上意樂勝解【68】所顯故;由此現行,於廣大乘有散亂故,行不明了。
|
4、心不懷瞋恨等,及無諸結使。不懷瞋恨結使,彼善堅住信欲之中。設使有不可信諸佛法者彼能信,以心清淨故。顯說於大乘中身心成就。
|
【54】
[1] 五種「教誡」在《瑜伽師地論》,大正30,504c:「云何教誡?當知教誡略有五種:一者、遮止有罪現行;二者、開許無罪現行;三者、若有於所遮止、開許法中暫行犯者,如法諫誨;四者、若有於彼法中數數輕慢而毀犯者,以無染濁、無有變異親善意樂,如法呵擯與
作憶念;五者、若有於所遮止、開許法中能正行者,慈愛稱歎真實功德,令其歡喜。當知
是名略說菩薩五種教誡,所謂遮止、開許、諫誨、呵擯、慶慰。」
[2]教授,anu+√vad (說)。教誡,anu+√was (懲罰、教訓、命令、指示。M.W. p.39b:to rule, govern;to order; to teach,direct,advise,address; to punish, chastise, correct.)。
《漢語大詞典(五)》,p.449:「教授: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漢語大詞典(五)》,p.446:「教戒:教導和訓戒。《吳子‧治兵》:『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漢語大詞典(五)》,p.450:「教誡:同『教戒』。漢應詔《風俗通義‧怪神‧亡者多有見神》:『孫兒婦女以次教誡。』」
[3]「教授(avavāda)、教誡(anuśāsanī)」則有些特別了,ava-vāda 是陽性詞,有命令、教示之意;經論中的異譯詞有「傳;說,說法,宣說;能授;教,教授,教化,教誡,教誨;
言訣,語訣,聖言」(梵和p.145)。而anu-śāsanī是陰性詞,漢譯有「教,所教,教示,教
令,教誨;戒,誡,教誡」(梵和p.68)。其實,「教授教誡avavādānuśāsanī」也有連用(梵
和p.145),詳細請參考《大乘止觀導論》p.16-19。
【55】《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3b16-19:「言由三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者:尊勝是德,得智是能,謂於有體、有德、有能生不信順。」
《顯揚聖教論》卷1,大正31,481b22:「信者,謂於有體、有德、有能,心淨忍可為體。」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5,大正43,753c14-19:「論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信,…顯揚說境相似,俱云於有體、有德、有能,且就有體不說唯言,不爾。信緣過、未等法豈有體耶?因果、自性正同此論,彼云忍可、清淨、希望為體。」
【體】:稟性;德性。漢楊修《答臨淄侯箋》:“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於此乎?"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夷雅之體,無待韋弦。"李善注:“體,性也……言王公平
雅之性無待此韋弦以成也。"
《大乘起信論講記》,p52-53:「體、相、用,為本論的重要術語,與勝論師的實、德、業相同。
用是作用,指動作與力用。相是德相,不單是形態,而是性質、樣相等。相與用不同,用約
與他有關的動作說;相約與他差別的性質說。自體,有相、有用,而為相用所依的。…體,
指造成此時鐘的物質;或總指這個具體的物事。凡存在的東西,都有體、相、用可說。」
【56】【以】:8.代詞。此,這。
【57】【故】:2.事,事情。《易‧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穎達疏:“故,謂事故,言通天下萬事也。"
【58】 其=智【宋】【元】【明】【宮】。
【59】《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30,329c19-23:「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60】《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3b19-22:「由二種相至及欣樂彼故者,一、受大智大福有情利養恭敬,由愛著故退失善法勤精進等,二由欣樂大智福人數追隨故,退出善法。」
【61】
[1]關於五蓋,《大毘婆沙論》卷48:大正27,249b-c23:「問:蓋有何相?尊者世友作如是
說:自性即相,相即自性。以一切法,自性與相,不相離故。復次,耽求諸欲是貪欲相;
憎恚有情是瞋恚相;身心沈沒是惛沈相;身心躁動是掉舉相;令心昧略是睡眠相;令心變
悔是惡作相;令心行相猶豫不決是疑相。已說蓋自性及相,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蓋,
蓋是何義?答:障義、覆義、破義、壞義、墮義、臥義是蓋義。此中,障義是蓋義者:謂
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四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臥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
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餘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臥不生花果。云何為五(大樹):
一名建折那(Kabcana),二名劫臂怛羅(Kaitthaka),三名阿濕縛健陀(acvattha),四名鄔
曇跋羅(udumbara),五名諾瞿陀(Nyngrodha)。如是有情欲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
破壞墮臥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
[2]《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30,329b:「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
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
疑蓋。(1)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2)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
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3)惛沈
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
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睡眠
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沈性,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
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
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4)掉
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
諠動,騰躍之性。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
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
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
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
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
說一蓋。又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
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捨。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
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5)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
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
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五蓋之對治、除遣,詳見《瑜伽師地論》大正30,329b-330c 及412a-c。
【62】《品類足論》卷1 僅立八纏;《大毘婆沙論》卷47 至卷50 又加忿、覆二纏,明示十纏。(詳見《佛光大辭典(一)》p.504c)。
【63】
[1]《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5,大正8,887c:「菩薩如是若能離口四過,修習如來四
種善語,常為有情說於妙語,令聞法者歡喜信受。如水清珠能清濁水,聞法信受亦復如是。」
[2]《佛說如來興顯經》卷2,大正10,598c-599a:「殖種信淨,猶如濁水,而致清澄。所睹
不虛,不失報應,有色無色生沒之事,悉見睹之,無所傷害。道慧光明,令諸眾生,不失
德本,為眾之首。」
【64】《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3a-b:「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65】 憶=意【宋】【元】【明】【宮】。
【66】 考=拷【宋】【元】【明】【宮】。
【67】[生]-【宋】【元】【明】。
【68】《瑜伽師地論》卷12,大正30,338b12-14:「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勝解遍滿者,增上意樂勝解周普;義具足者,圓滿清白故。」;《瑜伽師地論》卷47,大正30,552a10-11:「當知此中淨信為先擇法為先,於諸佛法所有勝解,印解決定,是名菩薩增上意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