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一 序分
(p.15)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
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一、經分序、正分、流通三分:
1、序分:
(1)通序:
◎本經敘事簡要,如《佛說阿彌陀經》一樣,僅有通序,即如是我聞等;這是一切經典所共有的。
◎約文體来說,這是佛經的特有體裁。是佛將涅槃時,告訴阿難,將来結集的佛經,應該說如是我聞等。
◎約意義来說,『說時方人,為令人生信故』(智度論)。 【1】
◎這部經,有時間、地點、說者與聽法的大眾,足見得信而有徵,所以通序也叫做證信序。
◎通序或分為六種成就,現在約五事来說。 【2】
(2)別序 【3】
2、正宗分
3、流通分
二、通序或分為六種成就,現在約五事来說:
1、如是我聞
(1)「如是我聞」:指出所聽聞的法門。 【4】
(2)我:是結集經典者──阿難的自稱。
(3)聞:
◎是從佛陀親聞,或是從佛弟子展轉傳聞。【5】
◎阿難說我聞,表明了稟承佛說,而不是結集者的杜撰。
◎古德解說為『文如義是』。下面的文句,與佛說一樣的(如),不增不減。其中的意義,正確恰當(是),不偏不倒。
2、一時:是說法與聽法的時間。(泛說一時──法會始終那一段時間)
3、佛:是宣說法門的法主。覺者。聖者的證入,都是以正覺為本的(有三乘的正覺)。『佛為法本,佛為法根』【6】,法門的宣揚流通,都由佛而来。
4、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7】
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是佛說法,也是大眾聽法的地點。
王舍城:是印度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所以佛也常在這裏教化。
王舍城有五山環繞;【8】耆闍崛山即五山之一。梵語耆闍崛,意義是鷲峰,從形勢得名。
5、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1)大眾:小乘:聲聞眾
A、在家眾
B、出家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
(2)大比丘:阿羅漢
A、乞士(男性)
外:外乞食以資身
內:內乞法以資心
B、因佛現比丘身,所以住持佛法,以比丘為主。
C、眾:僧伽的義譯。
(3)八千人俱:
聽法的聲聞眾中,有凡有聖;聖眾也有四果的差別;第四阿羅漢果有九種,【9】其中得三明【10】六通【11】的俱解脫阿羅漢,為比丘中的大比丘。
(4)俱:
A、比丘眾同住在一起,叫俱。
B、和合僧——眾的形成,論「事」要具備六和合【12】,論「理」要同得一解脫,這才稱為俱。
三、大乘:菩薩眾: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
1、菩薩:菩提薩埵,覺有情。
菩提:是佛的大菩提──無上正等覺。
薩埵:勇心,是強毅勇猛的願欲。【13】
菩薩:凡發堅固的大菩提心,依菩薩道而勤勇進修的人。
2、摩訶薩埵:摩訶薩,大有情(大士)。
3、菩薩摩訶薩:
從初發心到成佛,菩薩的階位是不等的。
高位的菩薩,如文殊、彌勒等,為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以叫菩薩摩訶薩。
在這寶積大法會中,單是大乘眾的領導者──菩薩摩訶薩,就有一萬六千人。
四、皆是阿惟越致
1、指出了菩薩眾的行位。
2、阿惟越致,是阿毘跋致的舊譯、不退,就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不退有四類:【14】
(1)信不退,在十信【15】的第六心,對於大菩提的深信不疑,不會再退失了。
(2)位不退,在十住【16】的第六住,不再會退證小乘的果證了。
(3)證不退,在十地【17】的初地,證得甚深法性,一得永得,不會退失。
(4)行不退,在八地以上,清淨心的德行進修,念念不斷的向上,不再會退起染心。
五、從諸佛土而來集會
1、在家菩薩是少數的;出家菩薩更只是彌勒菩薩一人。
2、十方的世界(佛土)無量,菩薩也無量;有些清淨佛土,更是純一的菩薩眾。
3、佛是平等而不分彼此的。菩薩們的來會,除了供佛聽法以外,還起著莊嚴法會,
讚揚大乘,及示範的教化作用。
六、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1、無上正真大道(古來多譯菩提為道),是無上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舊譯。
2、正覺,是通於聲聞的。正等(普遍)覺,是通於菩薩的。究竟圓滿的大覺,稱為無上正等覺,是佛所圓證的大菩提。
3、這些大菩薩,都再是一生,就要當來成佛,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都是修證到鄰近佛果,如彌勒一樣的補處菩薩。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p.21)爾時,世尊告大迦葉:
一、正說菩薩道,兼說聲聞道
1、本經的正宗分,分正說:菩薩道,兼說:聲聞道二科。
2、以大乘為主,而大小兼暢的法門,代表正統的中期佛教。
3、菩薩正道:

二、修學階位的偏重來說:
1、修資糧以向加行位,重於福智資糧的廣大積集;
2、從加行以入見道,重於甚深中觀的修證;
3、從見道以趨修道位,重在利他的教化事業。

三、修廣大正行
1、辨菩薩行相:分三(正行差別、正行勝利、正行成就),先說正行差別。總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對辨,以顯示菩薩應行的種種正行。
2、讚菩薩功德二科(標說;別讚)。
四、爾時:是佛在鷲峰,與大眾共集,而要宣說寶積法門的時候。
五、世尊
1、是佛的又一尊稱。
2、佛為究竟無上的大聖,是人間天上,一切世間所共尊仰的。
六、大迦葉(迦葉是姓,華語為飲光)
本經的當機者(受佛稱讚或被佛呵斥),是釋尊門下了不起的大德。
◎釋尊涅槃後,大迦葉主持了荼毘大典。又在王舍城的七葉窟,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結集。大迦葉是佛涅槃後的領導者,所以有釋尊付囑迦葉,傳承正法的傳說。
◎大迦葉頭陀第一,生活精嚴,在崇尚苦行的東方印度(耆那教與提婆達多【18】的五法是道,都興起於此),受到了大眾的崇仰。
◎本經重於戒慧,所以操行精嚴的大迦葉,為本經的當機者。
◎在佛教的傳弘中,大迦葉領導的學系,重戒的,重定的,帶有嚴重隱遁傾向的佛教,【19】被指為背棄釋迦精神的小乘。【20】
◎本經不但開示大乘正法,也針對重戒的,重定的比丘,而宣說聲聞正法。以大迦葉為當機者,那是最適當不過的了!
七、正行差別
辨菩薩行相,也分三,先說正行差別。
總有八事,都以邪行正行,一反一正的對辨,以顯示菩薩應行的種種正行。
己一 得智慧
(p.23)『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21】
一、大意
佛為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先說失智慧與得智慧。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是解脫與成佛的根本。對於菩薩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提出來說。
二、兩類因果
1、等流因果
無論是善的惡的,久而久之,習以成性,一天天的增強。
◎如常起貪心的,會貪心越來越大;起瞋心的,瞋心會越來越嚴重。
◎如讀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好靜的,習慣了會愛靜惡動,過不慣煩囂的生活。
這不但今生,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能力。這叫做等流因果。【22】
2、增上因果
如布施的,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傷害人,使人死(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來生為人時,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總之,使人苦惱,自己得苦惱,使人安樂,自己能安樂;障礙人的,自己也受人的障礙。這些,叫做增上因果(一般也叫做業報)。
三、四種邪行退失智慧
1、不尊重法,不敬法師。
◎法,是真理(理法;理法的實現即證法),是達到真理的正行(行法),表達這真理與正行的聖教(教 法)。自己學法而又以法教化的,稱為法師。
◎法──真理、正行、聖教,從佛的大覺而宣揚出來。
◎法是智慧的源泉。如不尊重法,不會依法去信解修行。不進則退,也就會日漸愚癡了。不能尊重法,也就 不會尊敬法師。
教──教法:表達這真理與正行的聖教
理──理法:真理
行──行法:達到真理的正行
證──證法:真理的實現
2、所受深法,秘不說盡。
◎深法,是大乘法,大乘的空義(經說:「深奧者,空是其義」【23】),深行密證的法門。
◎秘不說盡,秘而不傳的作風,障礙人不能生長深智;因果必然,當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
3、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
樂法,是愛好大法而深願欲求的意思。遇到這樣的人,應該隨機說法,引他趣入佛法。而現在卻故意的留難他,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有的,受了外道的誘惑,動搖了對三寶的信心。犯了這樣障人智慧的罪過,當然要退失智慧了。
4、憍慢自高,卑下他人。
◎修學佛法的,容易犯一種過失,就是義理愈了解,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憍慢心就起來了。
◎覺得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看起他人來,論教理、論修行,都卑下低劣,不及自己。於是覺得沒有值得 尊敬的法師,沒有可以造就的學者。
◎憍慢狂妄,結果是『滿招損』【24】,智慧日漸退失了。
世尊總結的說:上面所說的,「是為菩薩四法」,會「退失智慧」的。求大智慧的大乘行者,應切戒才好!
【四法退失智慧】
〈普明菩薩會〉
|
《十住毘婆沙論》卷9,大正26,65
c28-66a2
|
《瑜伽師地論》
卷79,大正26,
739a26-739 b17
|
《大寶積經論》
卷1,大正26,205c20-206a2
|
1、不尊重法,不敬法師。
(宋本將「不敬法師」列為第二,2.3 合列為第三)
|
1、不敬法及說法者。
|
一者自不聽聞。
[生智相違法:無所了知]
自不聽聞為依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
1、自不聽聞者,憎背法故,憎背補特伽羅故,俱憎背故。
|
1、瞋恨故不敬,不敬故不聞,不聞故不生解,以不生解故,即現退失智慧。
|
2、所受深法,祕不說盡。
|
2、於要法祕匿
吝惜。【25】
|
二者不令他聞。
[生智相違法:眾緣闕乏]
不令他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眾緣闕乏。
2、不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驁故,怖他輕毀故。
|
2、吝惜諸法,所受諸法祕不盡說,故不聞;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緣不具;緣不具故退失智慧。
|
3、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
|
3、樂法者為作
障礙,壞其聽
心。
|
三者為聽聞障。
[生智相違法:能生感癡非福]
為聽聞障為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
3、為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特伽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啟請及開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
|
3、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等故,得聞障報已,聞障報故得愚癡因,是故未來必得愚癡,以愚癡故退智慧。
|
4、憍慢自高,卑下他人。
|
4、懷憍慢自高
卑人。
|
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
[生智相違法:顛倒]
顛倒執著而有聽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
4、顛倒執著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通達領解宣說故。
|
4、其心憍慢、自高讚己,卑下他人故令恨他,以恨他故即為倒說;已顛倒說故,於未來世中招倒,以【26】招倒故退失智慧。
|
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他聞、若為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
(p.27)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得大智慧的四法:
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師。
能常常的尊師重道,就會常常的訪師求法,智慧也就自然增長廣大起來。
二、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
菩薩隨自己聽聞受持的深法,不會『秘不說盡』,而是樂意的廣為人說。
◎菩薩說法的心態:

◎存有名聞、利養、徒眾──不清淨心來說法,就會或多或少的保留。不是嫌說法的報酬太少,就怕別人與自己一樣,名聞利養被人奪去了。
三、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
對於樂法的人,故意留難,不願為他說法,主要是由於不知聞法的利益。要知道,現證的智慧,雖由於修習;而修慧要由於思惟,思慧要由於多聞。知道智慧是從多聞而引生的,就會尊重聞法的功德了。對他人,就不為留難,樂意去為人說法。對自己,一定是精勤的求聞正法,不懈不怠。如頭髮鬚眉著了火一樣,一定急不容緩去救息他;知道多聞的功德,一定會不懈不怠的去多聞正法。當然,精勤的多聞,也要注意到身心的調適。必須『行之以漸,持之以恆』,從容不迫而又鍥而不捨,才是中道的勤行。
四、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
凡人聽聞經法,背誦、受持,大抵會因此而憍慢起來。但聞思經法,還是為了實行。如學者的志願,在乎如經所說的去實行,而不是隨著語言文字團團轉,專在名相上作工夫,那就會感覺自己的實行不足,還不能完滿的實踐佛說。能深切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自然謙和寬容,不再憍慢自高了。能這樣依解而起行,智慧當然能生長廣大了。
◎佛總結的說:這就是「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四法得大智慧】
〈普明菩薩會〉
|
《大寶積經》
〈無垢施菩
薩應辯會第
三十三〉卷
100,大正
11,562a1-9
|
《十住毘婆沙論》卷9,
大正26,66a3-7
|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26,740a-b:
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別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行相,是名正行。
|
《大寶積經論》卷1,大
正26, 206 c4-15
|
[宣說令智退失因緣]
|
||||
1、常尊重法恭敬法師。
|
1、於他法中,不生憎嫉。
|
1、恭敬法及說法。
|
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
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毀犯;
設不毀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
|
一者、起
1、然彼恭敬故,樂聽聞法,既聞法已,便得起發智慧。
|
2、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
名聞利養。
|
2、說除過法,令無疑悔。
|
2、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
|
又說由不令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
由欲令他信伏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迴向邪法,是故退失。
|
二者、成熟
2、隨所聞讀誦、受持諸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
而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恭等事故,令得化他成熟心智。
|
3、知從多
聞,生於智
慧,勤求不
懈,如救頭
然。
|
3、勤精進者,勸不令廢。
|
3、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
|
又說由為聞障令智退失,此何因緣?
由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
毀犯,懈怠嬾墮,是故退失。
|
三者、滿足助道
3、善知智慧,從多聞生,精進不懈怠,如救頭燃。
|
4、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
說。
|
4、己身常樂,多修空法。
|
4、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
說。
|
又說由邪執著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
由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為究竟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成實,是故退失。
|
四者能為成菩提
4、聞法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常求多聞,聞則憶持不忘故,令得滿足
助道智。行其實行,行不隨言語及已音聲,為實行故,令能得成菩提智慧。
|
【1】《大智度論》卷3,大正25,75c: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波羅蜜法,而說「佛住王舍城」?
答曰:說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
【2】 六種成就:(前五為五事)
一、信成就:是指「如是我聞」給人眾對這部經生起信仰的心。
二、聞成就:是指這部經是阿難所聽來的。
三、時成就:一般佛經一開始都有「一時」,這是表示講經的時間。
四、主成就:經的主講人,是佛陀。
五、處成就:講經的地方。
六、眾成就:參加法會的聽眾。
《仁王般若經疏》卷1,大正25,316 a15-19:「後諸師說亦無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剛仙論》作六句分別。一、「如是」表信相。二、「我聞」明阿難承旨證述而不作。三、「一時」明聞經時節。四、明佛化主。五、明住處明說聽有方。六、辨同聞證不虛謬。」
【3】《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597:「一般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住」,為「通序」,或「徵信序」。稱因當時的某人某事而引起世尊說法的,為「別序」,或「發起序」」
【4】《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2c17- 63a5:「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
【5】《成佛之道》(p.35):龍樹菩薩說:聞由三處聞:一、從佛聞法;二、從佛弟子聞法;三、從經典聞法。
【6】《雜阿含經‧80 經》卷3,大正2,20b: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7】
[1]《大智度論》卷3,大正25,76c:「【經】耆闍崛(梵語Gṛdhrakūṭa)山中。【論】「耆闍」名鷲,「崛」名頭。」
[2]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卷1,大正34,5b28-c6:「耆闍崛山者,此翻靈鷲,亦云鷲頭,亦云狼跡。梁武云:王鴡引詩人所詠關睢是也。《爾雅》云似鵄。又解:山峯似鷲,將峯名山。又云:山南有尸陀林,鷲食棲其山,時人呼為鷲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
【8】
王舍城五大山
|
《增壹阿含經》卷32,
大正2,723a7-16
|
《中部》M.116
|
Gijjhakūṭa
|
靈鷲山
|
義奢屈多山
|
Vepulla
|
廣普山
|
耶普羅山
|
Paṇḍava
|
白善山
|
般達瓦山
|
Vebhāra
|
負重山
|
耶婆羅山
|
Isigili
|
仙人窟山
|
伊尸義利山
|
【9】《大智度論》卷32,大正25,301a11-14:「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應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勝進法、不壞法、慧解脫、共解脫。」;
《中阿含經》卷30,大正2,616a17-19:「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
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1,大正28,973b28-c1:「是無學九種:一退法、二不退法、三思法、四守法、五住法、六能進法、七不動法、八慧解脫、九俱解脫。」
【10】 三明:1、天眼明,2、宿命明,3、漏盡明。
【11】 六通:1、神境通,2、天眼通,3、天耳通,4、他心通,5、宿命通,6、漏盡通。
【12】 六和敬:1、見和同解,2、戒和同遵,3、利和同均,4、身和共住,5、語和無諍,6、意和同悅。
【13】《大智度論》卷5,大正25,94a19-22:「問曰:云何名「摩訶薩埵」?答曰:「摩訶」者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為「摩訶薩埵」。」
覺音論師對菩薩的解釋為「對悟道執著,而且獻身者」
【14】《妙法蓮華經玄贊》卷2,大正34,672b8-13:「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退生邪見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後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證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退地。」
【15】 參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8,大正19,142a9-24。
十信:1、信心住,2、念心住,3、精進心,4、慧心住,5、定心住,
6、不退心,7、護法心,8、迴向心,9、戒心住,10、願心住。
【16】 參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8,大正19,142a26-b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大正9,444c27-445a1。
十住:1、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
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
【17】參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8,大正19,142c12-20。
十地:1、初地 極喜地,2、二地 離垢地,3、三地 發光地,4、四地 燄慧地,5、五地 難勝地,
6、六地 現前地,7、七地 遠行地,8、八地 不動地,9、九地 善慧地,10、十地 法雲地。
【18】《印度之佛教》,p.24:「提婆達多:自稱大師,創五法是道,毀八正道非道。五法者:一、盡形壽著糞掃衣;二、盡形壽常乞食;三、盡形壽唯一坐食;四、盡形壽常露坐;五、盡形壽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酥、乳等(或作:不食鹽;不食酥乳;不食魚肉;常乞食;春夏八月露坐,四月住草庵。)」
【19】《寶積經講記》,p10:「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禪定,不但有落入邪定、味定的可能;即使是正定,也會傾向於隱遁獨善。」
【20】《佛法概論》,p200:「釋尊涅槃後,摩訶迦葉頭陀系,壓倒阿難而取得僧團的領導地位。聲聞佛法這才加深了苦行、隱遁、獨善的傾向,被菩薩行者呵責為小乘。」
【21】《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39a14-15:「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39a22-24:「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
【22】《華雨集第五冊》,p289:「釋尊在修行時,不急求自證,而重於為人。如「搏土譬喻」(等)所說,一切都過去了。然業力所感的有漏果報,雖歸於滅盡,而悲願、智慧等流因果,卻越來越殊勝(等於科學者嘗試的錯誤與失敗,不只是錯誤與失敗,也是經驗的累積),這才能無師自悟,發見正法而化導人間。」
【2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6a11-19:「甚深相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願])、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寂滅、遠離、涅槃義。……希有世尊!以微妙方便,障色(等法)示涅槃。」;
《十二門論》卷1,大正30,159c22-25:「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般若經講記》,p172:「智慧,是甚深的。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為深。」;
《佛法是救世之光》,p177:「空、無生、寂滅等,是大乘的甚深義。為什麼被看為最甚深義?這是世俗知識──常識的、科學的、哲學的知識所不能通達,而唯是無漏無分別的智慧所體悟的。這是超越世間一般的,所以稱為甚深。」
【24】《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25】《十住毘婆沙論》卷4,大正26,36c27-28:「悋惜要法者,師所知甚深難得之義多所利者,貪著利養,恐與己等,故祕惜不說。」
【26】 以=已【宋】【元】【明】【宮】混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