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1 October 2016

寶積經講記0036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六 正直
  (p.50)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為菩薩四謬。

菩薩以利益眾生為本,到了心調柔順,成就法器,就更重於教化眾生了。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機而發生錯謬,所以接著說菩薩的所行正確,與所行錯謬。

先說菩薩的四種錯謬:
一、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
譯文不明。依其他譯本來看,77不可信人,是對三寶沒有成就信心的人。對這種人,應為他說法,啟發增進他的信心。如菩薩作與其他淨信的同樣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給他說法,以啟發信心,那是菩薩的錯謬。

二、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
非器,如小乘根性,非大乘法器。雖菩薩要化導一切眾生成佛,但也要適應機宜。如對非大乘器而說大乘深法,對聽者並沒有利益,或者會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體過分虛弱,給與高度的滋補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說醍醐成毒藥。這樣,為小機說大法,顯然是錯謬的了。【78】

三、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
愛好大乘的根性,如為他讚揚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錯謬。因為,聽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對小乘法有著深厚熏習,可能因此會退失大心。即使是純大乘的根性,為他說小乘,也不應該過分的讚揚。

四、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
這裡的行施,通財施與法施二類;供養也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如法行施時,應平等的教化;對過失重的,應特別的憐憫才對。如只供養持戒的善人,而不供養破戒的惡人,這與菩薩平等普濟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錯謬的。【79】

◎菩薩的四種錯謬,問題在不能適應根機,與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

【菩薩有四錯謬】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沙
論》卷9,大正
2666b27-c2
《瑜伽師地論》卷79,大
26740a4-13
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10
c3-18
1、不可信
人與之同
意,是菩薩謬。
4 、於未成就
者,未可信而
信。攝破戒惡人以為親善,是名錯謬。
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

一者、不作錯謬。
是中不作錯謬者,未受化眾生而與同意。依化眾生勸令到究竟故,信心敬眾生中,所說法中斷絕。是菩薩錯謬。
2、非器眾
生說甚深
法,是菩薩謬。
1、於非器眾生
說甚深法,是名錯謬。
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
二者、過量錯謬。
過量錯謬者,非器眾生中,說深妙上法故。於小乘眾生希求大乘,而不隨根說。是菩薩錯謬。
3、樂大乘
者為讚小
乘,是菩薩謬。
2、樂深大法
者,為說小乘,是名錯謬。
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80而有
所說;
三者、不正作錯謬。
不正作錯謬者,為諸上根眾生說小乘法。於大乘眾生求小乘,不隨根說法。是名錯謬。
4、若行施
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81
3、於正行道
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
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
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82故。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
禁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四者、惡作錯謬。
惡作錯謬者,住正行眾生如法持戒者,持罰不敬,攝取破戒等。於持戒破戒中,偏心倒說法故。是中持戒者有三義應知。住正行者,不犯諸業故。持戒者,不缺漏諸戒故。
真法者,敬戒法故。有二種相,釋成破戒者破戒缺漏戒故。惡法者,不敬重諸戒。錯謬者,取不正道及示不正道故應知。83

(p.51)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普化眾生,等以佛慧。於諸眾生,平等說法。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正道。

上所說的邪行,重在不契機;現在說菩薩有四正道,著重於平等。
菩薩有四種正道:
一、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菩薩發心,是為了一切眾生,於一切眾生住平等心。所以對未信的眾生,如有因緣的話,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長淨信。不會輕忽的,以為可能已信了,而不為他說法。

二、普化眾生,等以佛慧。
這如《法華經》說的:「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84】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見。菩薩以平等心,本著不二的平等大慧來化導一切;在這一原則下,應機說法。就是說二乘法,也還是菩薩道,還是引入佛慧的方便。這樣的教化,施設無量方便,才是菩薩教化眾生成佛的正道。並非不問根機的是否適應,一味的以深法來教化,才算是普化眾生同成佛道。【85】

三、於諸眾生,平等說法。
對小機而引令向大,要說大乘法;大乘行者普學一切法門,也應該開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說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的適應上,先後差別,也還是不同的。

四、普令眾生等住正行。
菩薩如供養持戒善人,不供養破戒惡人,生分別心,那善惡眾生,就會明顯的分化,距離越來越遠,惡人會自卑而自棄於佛法。試問:菩薩這樣的教化,不以財法供養惡人,怎能教化惡人?所以菩薩的平等布施,才能普化眾生,使同樣的安住於正行中。
菩薩的發心平等,教化的目標平等,說法平等,使眾生同住正行平等。菩薩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就是菩薩的正道了。

【菩薩有四正道】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沙論》
9,大正26
66c3-5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41a11-23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a1-10
1、於諸眾
生,其心平
等。
1、於一切眾生行平等心。
復說:由1不宣說,
2不隨宣說,3
不順義說,4不平
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
緣?
1前後宣說厭倦、
不平等心、2於所
宣說不知方便、3
下乘勝解、4有染
愛心,教誡徒眾加行所
顯故;由此毀犯,由善
根不圓滿故,由不攝受
廣大善根故,由棄捨廣
大善根故,生非福故,
誑惑所化諸有情類。
1、於諸眾生其心平等者。自己及他心平等故。於不深信眾生。
化未成熟者而為說法。防護不作錯謬。
2、普化眾
生,等以佛
慧。
2、以善法教化一切。
2、心知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者,法等故名為等法。於非器眾生樂小乘等。悕求大乘者,隨力說法。防護過量錯謬應知。
3、於諸眾
生,平等說
法。
3、等為一切眾生說法。
3、隨器說故,普化一切眾生令入佛慧者。信樂大乘上根眾生,而意求小乘法,勸令入佛慧。防護不正作錯謬應知。
4、普令眾
生等住正
行。
4、以正行行於一切眾生。
4、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者,捨諸利養名聞。破戒持戒等心,以等同說法。護惡作錯謬事應知。

【77】 其他漢譯本:
[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菩薩有四事得其過。何謂四事?一者、本不相習,不當妄信。…
[2]《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差違。云何為四?一者、未悉眾生便謂親厚,菩
薩差違。…
[3]《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佛告迦葉波菩薩有四種違犯。迦葉白言:云何四種?一者、
眾生信根未熟而往化他,菩薩違犯。…
[4]《大乘寶雲經》:善男子!菩薩有四僻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

【78】
[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693b:「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大威德,何以故?非器不聞故。爾時勝天王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其心平等,云何不為非器者說?佛告勝天王言:大王!般若波羅蜜性自平等,不見器不見非器,
不見能說及以所說,眾生虛妄見說不說。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無相分別。猶如虛空一切遍滿,眾生亦爾,不生不滅;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亦復如是。無名字法假立名字,云是眾生,云是般若,云有能說,云有所說,云有聽者,第一義中,同是一相,所謂無相。菩薩摩訶薩行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威德重故非器不聞。大王!般若波羅蜜不為器眾生說,不為外道說,不為不尊重者說,不為不正信者說,不為求法貿易者說,不為貪利養者說,不為嫉妒者說,不為盲聾啞者說。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心無慳吝,不祕深法,非於眾生無大慈悲,不捨眾生。眾生宿世善根,得見如來及聞正法,諸佛如來本無說心為此為彼,但障重者雖復在近,而不見聞。爾時勝天王白佛言:世尊!何等眾生堪聞諸佛菩薩說法?佛告勝天王言:大王!具正信者諸佛菩薩即為說法,根性純熟堪為法器,於過去佛曾種善根,心無諂曲威儀齊整,不求名利親近善友,利根性人說文知義,為法精進不違佛旨。大王!諸佛菩薩為如是等眾生說法。」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30-p.31:「大悲心:菩薩救度眾生的種種痛苦;最根本解
決眾生痛苦的方法,即是金剛經上所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
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這是將眾生苦痛的根源徹底解決,徹底地離苦得樂,所以說:「住眾生涅槃,
彼大悲如是」。也就是說,使眾生安住於涅槃,度脫一切眾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這才是
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極意義。但大家卻不要誤會了,以為發菩提心就是什麼事不管,只要
教人了生死就好,對眾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聞不問。我們必須知道,為眾生解除一
般的痛苦,都只是局部的、暫時的,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徹底;菩薩的悲心,是要使眾生
安住於無餘涅槃,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眾生離苦。但是當環境因緣不具足,菩薩只能做八
十分、七十分甚至只有三十分地使眾生離苦,這也是好的而應該去做。因為菩薩的教化救
度,必須視眾生的根性而定,屬於大乘根性者,則教之以大乘法;屬於小乘根性者,則教
之以小乘法;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小乘者,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因為這至少是要比
眼睜睜地任他苦痛、墮落要來得好些。」
[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3〈世主妙嚴品〉,大正35,517c24-518a5:「一、無信非器:以
聞生誹謗墮惡道故。二、違真非器:依傍此經以求名利,不淨說法集邪善故。下經云:忘
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三、乖實非器:謂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論云:隨聲
取義有五過失。上三皆是凡愚。故下文云:此經不入餘眾生手。四、陜劣非器:謂一切二
乘。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故雖在座如聾如瞽。五、守權非器:謂三
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

【79】《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6b:「復次,菩薩有二種身:一者,結業生身,二者法身。
是二種身中,檀波羅蜜滿,是名具足檀波羅蜜。問曰:云何名結業生身檀波羅蜜滿?答曰:
未得法身,結使未盡,能以一切寶物,頭目、髓腦,國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心不動轉。……云何法身菩薩行檀波羅蜜滿?菩薩末後肉身得無生法忍,捨肉身得法身。於
十方六道中,變身應適以化眾生,種種珍寶、衣服、飲食,給施一切。又以頭目、髓腦,國
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80】 「儀」迨為「義」之誤刻。

【81】〈普明菩薩會〉與漢譯本相近,晉譯本則近於《十住毘婆沙論》,宋譯本則近於《瑜伽師地論》與《大寶積經論》。

【82】《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4,大正31,681a2-3:「云何見微細罪生大怖畏?勇猛恭敬所學尸羅故。」

【83】《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10c18-28:「此四錯謬句現說四法。一者不說。二者不相似說。三者不稱根說。四者惡說。
不說者。對前後說法疲倦。已生惡心故。不相似說者。所說無方便故。不稱根說者。喜樂小乘法故。惡說者。以利養心訓誨行行故。
是中惡心者以不說故。於諸善根中而便退失不能滿足。以不滿足故調誑眾生。
已說法中無方便善巧故。及不能攝取諸上善根。
以樂小乘故。及遠離上善根。
復常悕求利養心訓誨行行故。不集功德。及助諸惡故。調誑眾生。」

【84】《法華經》卷1〈方便品〉,大正9,7a21-28:「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85】《佛在人間》,p.29-p.32:「施教宗旨: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麼,就為他說什麼。如《智論》所說的四悉檀(世間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教乘類別:隨眾生根機的差別,故教法也隨而有別。乘有運載的意思,人類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此而至彼,如乘車一樣,所以稱佛法為乘。人能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人而天,或由凡而聖。這一向有五乘、三乘、一乘的類別。」


Wednesday, 19 October 2016

寶積經講記0035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五 善調順

(p.46)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菩薩的善法增長,心地正直,就能善順。本譯以邪行為敗壞,正行為善順,【69】這是什麼意義呢?善順,是善調柔順的意思。
     ◎如象馬的野性未馴,難調難伏;等到訓練成功,能隨人意而被御用,就是善順。
     ◎又如生牛皮,未經製煉,堅硬而不合用;一經如法的製煉,就調和柔順,可以用作器具。【70】
所以,菩薩如三學熏修,內心煩惱不起,成就法器,就名為善順。如不如法行,煩惱熾盛,不成大乘法器,名為敗壞菩薩。「菩薩有四敗壞之相」,四種是:

一、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
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如專在義理上著力:理論怎樣的明確,怎樣不受外道的難破。這落入了戲論法相,而不知隨順正法去實行。這樣的聞思經法,每矯現為學者(多聞持法者)的身分,以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
菩薩從師長受學,如不能奉承隨順師長的意思,而照著自己去顛倒解說。這樣,與師意相違,當然不能得到師長的歡心。不能在師門與大眾和合共住,每矯現為阿蘭若者。作為自己去修行,以掩飾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三、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
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為了如法修行。如違反了自己的本願,無戒無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費施主的供養。這每矯現為興寺院,辦僧事的身分,以免虛耗信施的譏嫌。

四、見善菩薩,輕慢不敬。
菩薩本著自己所學的知見,堅固執著,所以見到勝善的大菩薩,就輕慢他而不能恭敬。為了自見,每矯現為攝受大眾者的身分,以群眾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學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領眾者,都是菩薩應行的。但如由於著聞思,起別解,缺戒行,執自見而這樣行,那菩薩就不能調順成就,而要成為敗壞菩薩了。這就是「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四敗壞之相】

〈普明
菩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b13-16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39c25-740a3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0a2-23
1 、讀誦
經典而
生戲論,不隨法行
1、多聞而戲調不隨法行
一、於聽聞執為究竟;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
1、處不調散壞
是中聞諸法及修行處而生戲論者,是名處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散惡馬,以不調故,還安本處已。爾時不能善住,復不能調伏,不能散壞。菩薩亦爾,如法義中多聞已,多聞故心不調伏。
2、不能
奉順恭
敬師長,令心歡悅
2、於教化而生戲論。不敬順和尚阿闍梨。
二、於教授左71謬領解;由於教誡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
2、發行中不調散壞
被諸善知識正勸,令行修諸法及次法,不能正住。於教誨中不能正受法行,是名發行不調散壞因。譬如不調伏惡馬,安置正道處中,以不調伏故向於惡道。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為諸善知識所勸修行法及次法,諸悔之中,現以心顛倒分別念故,即便倒取。
3、損他
供養,自
違本誓而受信
3、不能消人信施。毀壞防制而受供養。
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
3、受用中不調散壞
損他信施供養恭敬者,是名受用中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伏惡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而與諸調伏馬行異故,說不調伏也。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雖在調伏菩薩同其一處,已漏戒行故,受諸信施供養恭敬,以成其悔恨。
4、見善
菩薩,輕
慢不敬
4、不敬柔善菩薩,心懷憍慢
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4、共住不調散壞
於善調伏菩薩所行,行不相似,不樂知見。善調伏菩薩中起心誹謗不生恭敬,是名共住不調伏散壞因。【72】譬如不調惡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以不調伏故心不悅樂,善調伏者共不調伏同其一處亦爾。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以自有見取義故,共諸善調伏菩薩同在一處故,心不悅樂。

(p.48)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為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與敗壞菩薩相反,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一、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
菩薩對於從來所沒有聽過的大乘深法,聽了就能信順受持【73】。不專只是在論理上下工夫,而是能夠照所說的去實行。這就是說:依止於法的實踐,而不是依著語言文字的論說。【74】

二、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
這是能承受師說而無倒的。佛法,從佛而弟子,展轉傳來,無論是義理,修行的方法,都是有傳承的。75這決不能望文生義,而發揮自己的見解。現在,菩薩能隨順師長的教授,能知經論的真實意趣、宗旨,自己不亂創別解,所以師弟間心意相通,說話也容易通達。做起事來都是善的,沒有違反師長的意思,這才真能傳承師長的法門。

三、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
菩薩的本願,是受戒習定而度著出家受施的生活。現在,能貫徹本願,沒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調順,這樣的受供養,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
菩薩不堅執自見,遇到勝善的菩薩,弘揚深法,就能生恭敬心,愛慕心。能隨順這樣的善人,而稟受他德行的熏陶。

◎這四事,一一與敗壞的邪行相反。能這樣行,可知是善順的菩薩,能成大乘法器,紹隆佛種。

【四善順之相】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6b17-22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40c27-741a11
[宣說難可調伏因緣]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0a26-b16
1、所未聞
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
1、常樂聞所未聞法。聞已能如所說行。依法依義依如說
行。
1、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故【76;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法善友。
1、善說所聞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者,非妬心諍勝故,但聽聞正法唯求利益,不求覓見人諸短。
2、隨順師
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
2、隨順義
趣,不惑言
辭,調和易
化。於師事
中用意施
作。
2、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教授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
2、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法善知識,隨順師教能知依止,以餘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者,此諸
句有異義。是中於教誨處隨順師教者,是總能令善以喻。言語者,聞善惡等忍故。所作皆
善者,一切時不犯戒故。不失師意者,於教誨中心敬重故。
3、不退戒
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
3、不失戒定清淨活命。
3、又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信施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勤修福業善友。
3、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阿練善知識故,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者,所說不退戒定者,重明戒以定
名說故應知。
4、見善菩
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稟受德行。
4、於調和菩薩生恭敬
心、隨順情。重破憍
慢心,求其
功德。
4、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
由於清淨波羅蜜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
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御眾善友。
4、菩薩如是行行已,諸常得不離行諸功德善知識。見諸善調順菩薩已,恭敬愛樂隨順善人。勸受等行順向、順意、順諸功德,為令得利。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善調及順等諸句,前已解釋。恭敬愛樂者,示現喜敬重心故。順向者,樂見故。順意者,正親近意故。順諸功德者,樂聞意故。為令得彼利者,順行此法意故。菩薩如是行諸行已,成不離得眾首善知識。


【69】 其他漢譯本:
[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菩薩有四事難調也…
[2]《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
[3]《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
[4]《大乘寶雲經》:善男子具有四法[怡-台+龍]悷難調難伏之相…

【70】 如《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3a-b。

【71】 【左】: 9.不當;偏頗。10.相違;相反。

【72】 原為「處不調伏散壞因」,今改為「共住不調伏散壞因」。

【73】《大智度論》卷56〈滅諍亂品〉,大正25,461a9:「用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74】《佛法概論》,p.240:「從師多聞正法,要從語言文字中,體會語文的實義。如果重文輕義,執文害義,也是錯誤的,所以「依義不依語」。經上說:「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雜含卷一‧二五經)。正法的多聞,不是專在名相中作活計,是理會真義而能引解脫的行證。多聞,決不能離聖典語文而空談,但也不能執文害義。否則儘管博聞強記,在佛法中是一無所知的無聞愚夫!」

【75】《佛遺教經》卷1,大正12,1112b10-12:「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76】《瑜伽論記》卷21,大正42,794b9-10:「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等者,釋執聽聞為究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