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中觀今論》080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7期(《中觀今論》)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
第二節 性、相
pp.147-162
釋厚觀2014. 4.26
壹、「性」與「相」之同異p.147
(壹)性、相互用p.147
性、相二名,在佛法中是可以互用的。性可以名為相,相也可以名為性。
如《大智度論》卷三一說性有二種:總性、別性;又說相有二種:總相、別相。[1]雖說性說相,而內容是同一的。
如《解深密經》說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2] 而餘處則稱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3]
性相不妨互用,如《大智度論》卷三一說:「性、相有何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4]

(貳)性相之別p.147
但若性、相合說在一起,則應該有他的不同含義,所以又「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5]指諸法體性,相指諸法樣相。
又依論說:體性是內在的,相貌是外現的;
又性是久遠的、末後的;相是新近的、初起的。
=======================
[1]《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2b29-293a29):
一切諸法性有二種:一者、總性,二者、別性
總性者,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等。
別性者,如火熱性,水濕性,心為識性。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為惡性;好集善事,故名為善性。……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
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
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為熱相。」

[2]《解深密經》卷2一切法相品〉(大正16693a11-17):
爾時世尊告德本菩薩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諸法相,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

[3]1)《攝大乘論本》卷2入所知相分〉(大正31143a9-16):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2)參見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p.325-331

[4]《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3a29-b3):
問曰:「先已說性,今說相,性、相有何等異?」
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說性則為說相,說相則為說性;譬如說火性即是熱相,說熱相即是火性。
[5]《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3b3-12):

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奇杖,是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近為性,遠為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如見黃色為金相而內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為相;罵毀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性相、內外、遠近、初後等,有如是差別
=======================

貳、約四類辨性相pp.148-162
「性」、「相」兩相,含義極多,這裏且略辨四類:
(壹)約初後(遠近)論性相pp.148-150
一、積習成性pp.148-149
一、約初後(遠近)論性相
《大智度論》卷六七說:「積習成,譬如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6]
我們的思想、行為,起初或善或惡,或貪或瞋,即是相。如不斷的起作,久後積習成性。等到習以成性,常人不了,每以為本性如此。佛說眾生有貪性人、瞋性人、癡性人[7]等,這都由久久積習而成性的,並非有定善定惡的本性
《大智度論》卷三一說:「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為惡性;好集善事,故名為善性。如十力經中說『佛知世間種種性。』[8]佛以種種界[9](即性)智力,知眾生根性等不同。
俗謂「江山易改,稟性[10]難移」,這不過是說習久成性,從串習[11]而成為自然而然的,不容易改換而已。人生下來,受父母的教養和師友的熏陶、社會的影響不同,養成多少不同的性格;或是因為宿因善惡的潛力,或生理機能的差別,成為不同的性格、嗜慾[12]等,這些都是積漸[13]而成的。
不但的性格如此,一切也是如此的。因為一切法無不表現在時間中,依幻論幻,有時間相,即不無前前後後的相續性。前前的對於後後的有影響,即有熏習相雖不即是性,但由不斷的起作,即由相的積習而成性從微至著[14],從小到大,都有此由相而成性的意義。所以,性不是固定的、本然如此的。
=========================
[6]《大智度論》卷67 (大正25528b24-28):
問曰:「地是堅相,何以言性?」
答曰:「是相積習成性,譬如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或性相異,如見煙知火,煙是火相,而非火也。或相性不異,如熱是火相,亦是火性。」

[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014 明法品〉(大正9460c5-14):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而化眾生?此菩薩知諸眾生所宜方便,知諸眾生種種因緣,知諸眾生心心所念;知心念已,教對治法:貪欲多者,教不淨觀;瞋恚多者,教大慈觀;愚癡多者,教令分別一切諸法;三毒等分,教以具足勝智法門;樂生死者,教三種苦;著諸有者,教空法門;懈怠眾生,教行精進;我慢眾生,教平等觀;心諂曲者,教菩薩心寂靜非有。如是一切諸煩惱患,教以無量對治法門。

[8]1)《大智度論》卷31 (大正25292c4-5)。
2)《十力經》,參見《雜阿含經》卷26684經)(大正2186c14-187b5)。如來十力中的第六力是「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如《雜阿含經》卷26684經〉(大正2187a4-7)云:「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519 廣乘品〉(大正8255 a28-b22):
所謂佛十力,何等十?佛如實知一切法是處不是處相,一力也。如實知他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法,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二力也。如實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三力也。如實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四力也。如實知他眾生種種欲解,五力也。如實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如實知一切至處道,七力也。知種種宿命有相有因緣。……八力也。佛天眼淨過諸天眼,……九力也。佛如實知諸漏盡故,……十力也。
4)參見《大智度論》卷24 (大正25239b14-240a12):
「性智力」者,佛知世間種種別異性。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或時從欲為性,習欲成性。「性」名深心為事,「欲」名隨緣起,是為「欲」、「性」分別。……
佛知眾生如是性、如是欲,從是處來,若成就善根、不善根,可度、不可度,定、不定,必、不必,行何行、生何處、在何地。……
復次,佛用是種種性智力,知是眾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後世可度;是即時可度,是異時可度;是現前可度,是眼不見可度;是人佛能度,是人聲聞能度,是人共可度;是人必可度,是人必不可度;是人略說可度,是人廣說可度,是人略廣說可度;是人讚嘆可度,是人折伏可度;是人將迎可度,是人棄捨可度;是人細法可度,是人麁法可度;是人苦切可度,是人軟語可度,是人苦軟可度。……
復次,佛知:是欲界眾生,是色界、是無色界眾生;是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有色、是無色,是有想、是無想;是短命,是長命;是但凡夫人未離欲,是凡夫人離下地欲、未離禪欲,如是乃至非有想非無想;是向道,是得果;是辟支佛,是諸佛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分別:五道,四生,三聚,假名,障,眾、入、界,善根、不善根,諸結使,地,業果,是可度、是不可度,滅、智分別。
以如是等分別,知世間種種別異性,得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別異,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六力。
5)參見《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7分別智品〉(大正29140b9-19

[9]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122
界的意思有二:一、類性,就是類同的。在事相上,是一類類的法;在理性上,就成為普遍性。所以,法界可解說為一切法的普遍真性。二、種義,就是所依的因性。這就發生了種子的思想;法界也就被解說為三乘聖法的因性。《俱舍》說界為種類、種族,也就是這個意思。

[10] 稟性:猶天性。指天賦的品性資質。(《漢語大詞典》(八),p.105

[11] 串習:習慣。(《漢語大詞典》(一),p.625

[12] 嗜欲:亦作嗜慾1.嗜好與欲望。多指貪圖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漢語大詞典》(三),p.456

[13] 積漸:逐漸形成。(《漢語大詞典》(八),p.144

[14] 著(ㄓㄨˋ):亦作1.明顯,顯著。(《漢語大詞典》(九),p.430
=========================

二、「佛性」之意義pp.149-150
依中觀說:人之流轉六趣,都因熏習的善惡而定其昇降的。凡夫如此,佛、菩薩等聖賢也如此,無不是由積漸而成。
有人說:佛性人人本具(如来藏);還有約無漏種子,說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無佛性(唯识)[15]
這都是因中有果論者。
依中觀說:眾生沒有不可以成佛的,以眾生無決定性故這是說生天、為人都沒有定性,都是由行業的積習而成。等到積習到成為必然之勢,也可以稱之為性,但沒有本來如此的定性。所以,遇善習善可昇天,遇惡習惡即墮地獄,乃至見佛聞法,積習熏修,可以成佛。
《中論‧觀四諦品》說:「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16]論中的意思是說:如執諸法實有,那就凡性、聖性兩不相干[17]。那麼,眾生既都是凡夫性──異生性,不是聖性,沒有佛性,即使精進修行,也就沒有成佛的可能了!
其實不然,眾生雖是凡夫,以無凡夫的定性故,遇善緣而習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就可以久習成佛。《法華經》說「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18],也是此義。
古德為佛性本有的教說所惑,顛倒解說,以為龍樹也是主張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的。
(印順法師)早就懷疑,後來在北碚訪問藏譯,才知是古德的錯解,論文是龍樹評破薩婆多部固執實有性的。善性、惡性,無不從積久成性中來,無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性,不過是緣起法中由於久久積習,漸成為強有力的作用,而有非此不可之勢。常人不知緣起,偏執自性有,所以將積漸成性為本性,或習性以外另立本性。
性雖有自爾的、不變的意思,但不過是相對的,能在未遇特殊情況及未有另一積習成性時,可以維持此必然的性質及其傾向
===================

[15]1)親光菩薩等造,玄奘譯《佛地經論》卷2(大正26298a12-15):
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三、如來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德種性。
2)唐 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2集一切法品〉(大正16597a29-b2):
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

[16]1)《中論》卷424觀四諦品〉(大正3034a24-25):
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474-475
一般的有情,是沒有成佛的,自然也就沒有佛的體性。既先前沒有佛性,就該永沒有;因為自性有的佛,一定是始終一如的。有定性,就不能先沒有而後有。這樣,眾生本來沒有成佛,就是沒有佛性。既沒有佛性,「雖」發菩提心而「復勤」猛「精進」的「修行」六度萬行,嚴土度生的「菩提道」,然他原「先」沒有「佛性」,發心修行也還是「不」「得成佛」。
事實上,以善士指示,聽聞正法,發菩提心為因,三大阿僧祇的長期修行為緣,到福智資糧圓滿時,是可以成佛的。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既可以成佛,可知是緣起無自性的。
實有論者,如說一切有部等,也還是說修行成佛的。現在難他不得成佛,是因他主張有定性的,有定性怎麼可以修行成佛呢?
真常妙有論者,不知性空者以眾生沒有佛自性的理論,責難實事論者。竟然斷章取義的,以本頌為據,說龍樹菩薩也成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假使眾生起初沒有佛性,就不能成佛了。現見眾生能成佛,可知原來就有這佛性存在的。不然,修行怎麼能成佛呢?」
這種不顧頌意,強龍樹同己,真是龍樹的罪人!實則,龍樹並不承認先有佛性的;佛性先有,這是因中有果論,是龍樹所痛斥的。性空者的意見,一切法是性空的,是待緣而成的。因為性空,所以因緣和合可以發心,可以修行,可以成佛。《法華經》說:『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也與性空者相合。一切眾生是有成佛可能的,因為是性空的。然而性空並不能決定你成佛,還是由因緣而定。所以,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而三乘還是究竟的。佛性本有論者,只是覺得性空不能成立,非要有實在的、微妙的無漏因緣而已。

[17] 相干:2.相關聯,相牽涉。(《漢語大詞典》(七),p.1136

[18]《妙法蓮華經》卷22方便品〉(大正99b6-9):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

(貳)約內外說性相pp.150-151
二、約內外說性相:
《大智度論》卷三一說:「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19]相是從內而現於外的,是不一定符合於內在的,性纔是實際的。佛常說「或有生似熟,或有熟似生[20]即是說內在的真實性,不一定與外表的形式相同,並且有時是相反的。
《大智度論》卷三一舉喻說:「如見黃色金相,而內是銅……。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為相;罵詈[21]毀辱[22],忿然[23]瞋恚,便是其性。」[24]論中的故事是說:有主婦常常供養恭敬,被人稱讚為性情好。女婢為試驗她是否真正性善,早上儘[25]睡,主婦雖呼也不起;起後也不作事,到吃飯時,主婦喚來用膳[26],她還嫌飯菜沒有作好。主婦實在忍不得了,大發雷霆[27],瞋忿斥罵。這時,兇惡的性情完全暴露出來。
由此可知,外現的善,可能是表示內在的善,確是「誠於中,形於外[28],表裏一致,性相一如的,但也可能是假充[29]善人的。
如佛呵提婆達多,雖外現忿怒相而內懷慈悲。[30]內性與外相,可能不一致,非審細的考察不知。佛有種種界智力[31],才能深見他的內性而教導他,如化央掘摩羅[32]等。
==================

[19]《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3b8)。

[20]1)《增壹阿含經》卷1725 四諦品〉(7經)(大正2634 a18-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果。云何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恒隨法教,著衣持鉢,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鉢,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之人,當學熟果之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案:《大正藏》原作「熱」,今依前後文義改作「熟」。
2)龍樹菩薩撰,僧伽跋摩譯《勸發諸王要偈》(大正32748c3-4):
有人生似熟,或復熟似生,或二俱生熟,明者諦分別。

[21] 詈(ㄌ一ˋ:罵,斥罵。多用作書面語。(《漢語大詞典》(十二),p.815

[22] 毀辱:1.詆毀污辱。(《漢語大詞典》(六),p.1497

[23] 忿然:憤怒貌。(《漢語大詞典》(七),p.425

[24]《大智度論》卷31 (大正25293b8-11):
如見黃色為金相而內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為相;罵詈毀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

[25] (ㄐㄧㄣˇ):亦作6.一味,老是。(《漢語大詞典》(一),p.1719

[26] 用膳:吃飯。(《漢語大詞典》(一),p.1027

[27] 大發雷霆:比喻大發脾氣。(《漢語大詞典》(二),p.1380

[28]1)《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案:揜(一ㄢˇ):遮蔽。(《漢語大詞典》(六),p.770
2)劉真 白話新譯,《四書讀本》,綜合出版社,民國69年,pp.7-8
經文上說的「誠其意」的意思,是說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要像厭惡那腐壞的氣味和愛好那美麗的顏色一般真切,這才算得自家快活受用。所以君子定要小心謹防自己一人獨處的時候;而小人恰好相反:平常住在家裏,專做不好的事,所謂壞事做盡,看見君子然後再遮遮掩掩地去隱藏他那壞處,故意顯揚他的假善,殊不知別人早已看透了他,清清楚楚地就同看見他的肺肝一樣。他的那種作法,其實有什麼益處呢?一個心裏誠實,便會表現在外面,所以君子一定要小心謹防自家一人獨處的時候。

[29] 假充:假冒,冒充。(《漢語大詞典》(一),p.1575

[30] 參見《雜寶藏經》卷335山鷄王緣〉(大正4465a9-13):
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往至佛所,而作是言:「如來今者,可閑靜住,以此大眾,付囑於我。」
佛言:「食唾癡人!我尚不以諸大眾等付囑舍利弗、目犍連,云何乃當付囑於汝?」
提婆達多,瞋罵而去。

[31]1)《雜阿含經》卷26684經)(大正2187a4-5):
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
2)另參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519 廣乘品〉(大正8255a28-b22),《大智度論》卷24(大正25239b14-240a12)。

[32] 參見《雜阿含經》卷381077經)(大正2280c17-281c2),《增壹阿含經》卷3138 力品〉(6經)(大正2719b20-722c22),《賢愚經》卷1145 無惱指鬘品〉(大正4423b5-427c28)。
==================

(叁)約通別說性相pp.151-154
一、自相(別相)與共相(總相)pp.151-152
三、約通別說性相:
佛法中常說為自相、共相;《大智度論》名為總相、別相,總性、別性。此總與別,依《大智度論》卷六七說,即名為相與性,即諸法的共通性為相,不共的名為性。[33]
《大智度論》卷三一說:「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地為堅相,火為熱相。」[34]
此說無常等,是諸法共相
地堅相、火熱相,乃至色變礙相,受領納相等,即是自相
地以堅為相,這是論師從假有的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如析色法為地、水等和合而成,地是極微的存在,無論如何分析,也不會失卻[35](卷六七稱之為常法)[36]堅的特性;此堅的特殊性,唯屬於地而不屬於別的,所以是地的自相。
又如眼根以見為性,有見即知有眼,眼以見為特性,此性不通他法,故名自性。

二、中觀者與外人對「自相」(自性)之看法pp.152-153
(一)外人對「自相」之看法p.152
這種自相──特性,都被看作自性有的。
(二)中觀者對「自相」之看法pp.152-153
實則,從極小的到極廣大的,一切緣起法各有它特殊的性質或性能,但這是從緣起法中顯出他的主要特徵,並非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性質,也不是此一特殊性質是可以獨特存在的。中觀者說:眼以見為性,這是可以這樣說的。但若說見性為不失自相的(见有自性),即非中觀者所許。
《大智度論》卷三一評云:「火能燒,造色能照,二法和合故名為火……,云何言熱是火性?復次,熱性從眾緣生。」[37]
此說緣起法不單是一性的,如火不但是以熱為性,火發光即能照,燒物即成燒,都可以說是火的特性,何獨執熱為火性呢?
當知緣起法是依存於眾多關係的,它和合似一,而有極其複雜的內容。不過為了記[38]別,在眾多的關係性質中,把那主要的、明顯的特徵,隨從世俗立名,標立為某法的自性,哪裏可以想像為自性存在的。
《中論》在破眼以見為性──自相時說:「見若未見時,則不名為見,而言見能見,是事則不然。」[39]眼之所以能見,必依對象、光線、空間、意識等緣,方成其見事,不能定說見為眼之自性與眾緣無關。如眼定以見為性,閉目時何以無所見?這豈不又應以不見為性嗎?因此,可知見非眼之自性,非獨存的自性。

三、中觀者與阿毘曇論師對自相、共相的看法pp.153-154
(一)中觀者之看法p.153
中觀者在世俗諦中,非不承認有相對的特性。如根、塵、識三法(主要的因緣)合時有見事,缺一則不成為見,見是緣起的作用。
然而,從主要的、特勝的觀點說:見後而分別,這是識的──其實分別也是緣起的自性;所見所了的山水人物所以如此,可以說是對象──色的自性。能見色而能引起了別,這可以說眼的自性。這樣的相對的自性,是緣起的,是極無自性的
自性既指一一法的特性,共相即指一一法上所共通的。如說無常,不僅此燈是無常,一切有為法莫不是無常的,即通於生滅的諸行。無常如是,無我也如是。
(二)阿毘曇論師之解說pp.153-154
阿毘曇論師的解說
一一法的特殊性,不失自相的,名為自性
在觀察時,可適用而遍通到一切法(或一部分),立名為共相。如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皆是共相。
《品類足論‧千問品》[40]中,列有二十個論題,每個論題都以五十種問答,即是共相的觀察。論中的諸門分別,也是共相觀。在許多共相中,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尤為佛弟子重視的共相,因為觀此才能得解脫。

四、佛教與外人對「共相」之看法p.154
(一)西洋人之看法p.154
此「共相」,西人曾有二種說法:
1、共相為抽象的、意識上概括的類概念p.154
有以為共相並沒有共相之為物,僅是抽象的、意識上概括[41]的類概念
2、共相為諸法的理型,具體的即依據此理型而實現的p.154
有以為這是諸法的理型,比具體的確實,具體的即依據此理型而實現的。

(二)佛教之見解(共相不離自性,而不即是自性)p.154
依佛法說:共相約遍通一切法說,而它即是一一法的,也可說為自性。究極的、遍一切一味的共相,即空相,空是法法如此而平等普遍的,不是可以局限為某一法的。
佛弟子真能於一法而悟入此平等空性,即於一一法無不通達,因為是無二無別的。
空性即一切法的實相,即一一法的究極真理,並非離別別的諸法而有共通遍在之一體的。無二無別而不礙此無限差別的,所以不妨說為色自性、聲自性等。如世間的虛空,遍一切處,既於方器見方空,圓器見圓空,不離開方圓而別有虛空;而虛空無礙無別,也不即是方圓。
依此以觀共相,即知共相為不離自性,而不即是自性的。從世諦法相的立場去觀察共相──共通的法則公式等,即是緣起,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不但不是意識概括的抽象產物,也不是隱蔽於諸法之後或超越於諸法之上的什麼東西。
====================
[33]《大智度論》卷67(大正25528b16-c1):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了了知般若波羅蜜相,不分別一切法,所謂不分別色——四大、若四大造色。不分別色相者,不分別色是可見,聲是可聞,是色若好、若醜,若短、若長,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等。不分別色性者,不見色常法,所謂地堅性等。復次,色實性名法性,畢竟空故;是菩薩不分別法性,法性不壞相故;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問曰:「地是堅相,何以言性?」
答曰:「是相,積習成性;譬如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或性相異,如見煙知火,煙是火相,而非火也;或相性不異,如熱是火相,亦是火性。此中佛說因緣,色等諸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即是畢竟空,諸法實相常清淨。

[34]《大智度論》卷31 (大正25293a25-29):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
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
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為熱相。

[35] 失卻:失掉。(《漢語大詞典》(二),p.1480

[36]《大智度論》卷67(大正25528b21-22):「不分別色性者,不見色常法,所謂地堅性等。

[37]《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2c29-293a6):
火能燒,造色能炤,二法和合故名為火。若離是二法有火者,應別有火用,而無別用,以是故,知火是假名,亦無有實。若實無火法,云何言熱是火性?
復次,熱性從眾緣生,內有身根,外有色觸,和合生身識,覺知有熱;若未和合時,則無熱性,以是故知無定熱為火性。

[38] 記:8.表記,標志。(《漢語大詞典》(十一),p.58

[39]1)《中論》卷13觀六情品〉(青目釋)(大正306a6-23):
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餘物?
是眼不能見自體。何以故?如燈能自照亦能照他,眼若是見相,亦應自見亦應見他,而實不爾。是故偈中說:若眼不自見,何能見餘物?問曰:眼雖不能自見,而能見他,如火能燒他,不能自燒。答曰:
火喻則不能,成於眼見法;去未去去時,已總答是事;
汝雖作火喻,不能成眼見法,是事〈去來品〉中已答,如已去中無去,未去中無去,去時中無去。如已燒、未燒、燒時俱無有燒,如是已見、未見、見時俱無見相。復次,
見若未見時,則不名為見,而言見能見,是事則不然。
眼未對色,則不能見,爾時不名為見,因對色名為見。是故偈中說:未見時無見,云何以見能見?
2)《中觀論頌講記》,pp.103-106
初觀眼根,不成其為能見。關於見色,有部說見是眼根的作用;犢子部說我能見;大眾部說眼根不能見,眼識才能見,不過要利用眼根才能見。這裡破眼根能見,是針對有部的。
有部說眼根是色法,是一種不可見而有對礙的色法,不是指外面可見的扶根塵,是指分布在瞳人裏面的微細清淨色,叫淨色根。瞎子不能見,就因淨色根壞了。
性空者看來,這自性眼根的見色,大成問題。他們承認眼根實有而能見的,這種見性,是眼根特有的作用。眼根既不因他(色識等)而自體成就能見性,那麼,在沒有見色生識的時候,眼根的能見性已成就,應該有所見;這時,既不見色而有能見性,那就應該能見到自己,否則,怎麼能知道他是能見性呢?
事實上,他從來只見到外境,「不能自見其己體」的。眼根不能離色境等而有見的作用,這見的作用,顯然是眾緣和合而存在的,不能自己見自己,怎麼說眼根是能見的自性呢?「若不能自」己「見」自己,就證明了見色不是眼根自性成就的作用,那怎麼還說他能「見」其「餘」的事「物」呢?
外人說:你不能這樣說,我舉個「火」燒的譬「喻」吧。火自己不能燒自己,卻能燒柴等他物。眼根也是這樣,自己雖不能見到自己,卻能見色境,所以眼根名為能見。
這譬喻,其實「不能成」立「眼」是能「見法」,因為火喻的自不燒而能燒他,我是不共許的。本來,這問題在上面已「去、未去、去時」的三去無去中,「已」經「總答」的了!可惜你自己不覺得。請問:火是怎樣的燒呢?已燒是不能燒,未燒也不能燒,離卻已燒未燒,又沒有正燒的時候可燒。能成的火喻,尚且不能成立,那怎能成立所成的眼見呢?
你一定要執著眼根能見,那就應常見,無論開眼、閉眼,光中、暗中,有境、無境,一切時、一切處,都能見。事實上並不如此,在「見」「未見」色的「時」候,「不名為見」,這就是眾緣和合而有見了。「而」還要說「見能見」,怎麼能合理呢?所以說「是事則不然」。(《楞嚴經》中主張眼根的見性常在,開眼見色,閉眼見闇,與中觀的見地不合。)

[40]《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0~卷17〈辯千問品〉(大正26733a17-765c25)。

[41] 概括:1.歸納,總括。(《漢語大詞典》(四),p.1197
====================

(肆)約名(相)實說性相pp.155-162
一、藉相知性pp.155-158
(一)依「語文、意識的所了相」,而顯出「法的實性」p.155
四、約名(相)實說性相
《大智度論》卷五十一說:「此性深妙,云何可知?以色(等)相力故可知。」[42]此即藉相以知性。
指能知某之所以是某者,如見了扮角[43]的臉譜[44]和服裝,就知道他是誰。
即一切法之自體,本是離「名」絕「相」──不但理性絕相,事性也不如名相所表現而即為如此的,非語文意想(符號)所能表達的。但所以知有「法性」,不能不依「語文、意識的所了相」,而顯出它的實性。
此與認識論有關,為佛法重要論題之一。
(二)性與相,更可分為二層去說明pp.155-158
此更可分為二層去說:
1、「相」與「可相」(所相)pp.155-157
1)約「存在」與「樣相」說「因相而知性(可相)」pp.155-156
A、「能相」(相)與「所相」(性)p.155
一、即「相」與「可相」,約一一事物的藉相知性說。事事物物──「性」的所以確定他是有,即由於有某種「相」為我們所知的。
「相」有表示此法自性的作用,是能相。
「性」即是可(所)相。
我們藉此相的表示,得以了知此法是有的,而且是不同餘法的。所以,凡是存在的,即不能不是有相的,《中論》說:「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45]
B、「相」與「可相」非一非異pp.155-156
A)常人有自性見,妄執相與可相是一,或妄執相與可相是異pp.155-156
在常人的自性妄見中,於相及可相,不能了解為緣起的,於是有執為是「一」的,也有執為是「異」的。
執一者,以為相與可相一體;
執異者,以為體性、形相各有自性,如勝論師執「實」是體,「德」是相。[46]
這在佛法裏,批評的地方很多,《中論‧觀六種品》[47],和《十二門論》〈觀有相無相門〉[48]、〈觀一異門〉[49]等,都曾論評過。
B)中觀者:諸法是離「相」無「可相」,離「可相」無「相」p.156
本來,諸法是離「相」無「可相」,離「可相」無「相」的。如長頷[50]、兩角等為牛相,我們唯從此等相而知有牛,離此角等相外無別牛體,有牛也必定有此等牛相。所以,計執為各別有性的,純粹是抽象的、割裂的。
但「相」也不即是「可相」,
以「可相」是緣起幻現的存在合一性,
而在緣起和合所有的種種差別即是「相」。
我們的認識,根識──感覺是依根而別別了知的,如眼見它的色相、形態,身觸它的堅軟冷暖,耳聽它的音聲等;是直見現前的,是僅見外表的,是各別的。
在意識中,才獲得一整體的、有內容的「牛」的認識,於是乎有所謂「相」與「可相」。
無論在認識上、對象上,常人不能了達緣起,不是把它看成一體,便是「相」與「可相」的別立。自性見就是那樣的!
C、小結,因相而知性(可相)p.156
此上所說因而知──可相,即約「存在」與「樣相」說。
2)依「標相」說「因相而知性(可相)」pp.156-157
佛法中更有所謂「標相」[51],也是可以藉此而知性的,但這是依於比量的推比而知,「相」與「可相」間的關係,絕為鬆懈。
如見招牌知有酒店,但也有酒店而不置此招牌者。又如見煙知火,煙為火相,但無煙還是可以有火的。所以《大智度論》卷六七說:「如見煙知火,煙是火相而非火也。」[52]
故約相對而分別說:如以堅相而顯地性,可假說堅即是地的;以煙為火相,煙不即是火的。
在「相」與「可相」的不一不異中,有此似一似異的二者。

2「事相」與「理性」pp.157-158
1依生滅相而知無常性,依不生不滅相而知寂滅性p.157
二、即事相與理性
《大智度論》卷四六說:「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53]
有為法性即無常性,一切有為法法爾如是;
無為法性即寂滅性。
此有為、無為的常遍法性,也可說藉相而知。
凡有為法,有生、住、滅的三種相,此三相是遍通一切有為法的,眾生見此生滅的現象,即知一切是有為(行)性的,即依現見的生滅相而知無常性;依不生不滅相而知寂滅性。
2)從別別的表面的「事相」,悟解到遍通的、法爾的、深刻的「理性」p.157
如依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無自性,從別別的表面的「事相」,悟解到遍通的、法爾的、深刻的「理性」,這是以相知性的又一義。
此如《大智度論》卷三一說:「有為性三相:生、住、滅。無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滅[54]
3)無為法性,從「緣起的現實事相」(現相)而顯「畢竟空寂性」(空性)pp.157-158
關於無為法性,從本性寂滅說,相與性即現相與空性。如《大智度論》卷五一說:「諸佛觀色相畢竟清淨空……,性自爾故。」[55]佛觀一切法畢竟空,即是於緣起的現相上而通達之。所悟入的空性,非由觀之使空,是從本以來法爾如此的,所以說「性自爾故」。
所以佛所說法性空寂,並非玄學式的本體論,而是從現實事相中去深觀而契會的。性之所以是空的,即由「相的緣起性」,唯有緣起才能顯出「空寂性」,這從「別別事相」以見「事理之法性」,由一切「現有以達「畢竟空性」,比之「相與可相」,是更深入了!
==================
[42]《大智度論》卷51(大正25428a18-23):
如諸佛觀色相畢竟清淨空,菩薩亦應如是觀。色法、色如,何因緣不如凡夫人所見?性自爾故!
此性深妙,云何可知?以色相力故可知。如火以煙為相,見煙則知有火;見今眼色無常、破壞、苦惱、粗澀相,知其性爾。

[43] 角(ㄐㄩㄝˊ):5.角色,人物。6.我國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主要根據角色類型劃分,如京劇有生、旦、淨、丑四大角。(《漢語大詞典》(十),p.1346

[44] 臉譜:1.傳統戲曲演員面部化裝的一種程式。在面部勾畫一定的彩色圖案,以顯示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徵。主要用於淨角和丑角。(《漢語大詞典》(六),p.1387

[45]1)《中論》卷15觀六種品〉(大正307b15-16):
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於無相法中,相則無所相。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25-127

[46]  普光述《俱舍論記》卷52分別根品〉(大正4194b29-c2):
若依勝論宗中先代古師,立六句義: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

[47] 參見《中論》卷1觀六種品〉(青目釋)(大正307c4-10);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128

[48] 參見《十二門論》卷1觀有相無相門〉(大正30163c14-164a7)

[49] 參見《十二門論》卷1觀一異門〉(大正30164a8-b23)。

[50] 頷(ㄏㄢˋ):1.下巴。(《漢語大詞典》(十二),p.320

[51]《中觀論疏》卷5六種品〉(大正4270c15-18):
問:「何者為空相?」
答:「空有二種相:一、標相,二、體相。如見柱有,知柱外即無,因有知無,有是無家標相。二者,除柱故得柱無,柱無之處為空體相。」

[52]《大智度論》卷6745 歎信行品〉(大正25528b24 -28):
問曰:「地是堅相,何以言性?」
答曰:「是相,積習成性,譬如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或性相異,如見煙知火,煙是火相,而非火也;或相性不異,如熱是火相,亦是火性。」

[53]《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4a5-8):
何等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54]《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3a21-24):
有為性三相:生、住、滅;無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滅。有為性尚空,何況有為法!無為性尚空,何況無為法!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名為性空。

[55]《大智度論》卷51(大正25428a19-23):
諸佛觀色相畢竟清淨空。菩薩亦應如是觀,色法、色如。何因緣不如凡夫人所見?性自爾故此性深妙,云何可知?以色相力故可知。如火以煙為相,見煙則知有火;今見眼色無常、破壞、苦惱、粗澀相,知其性爾。
==================
二、各派對「此性深妙,以相可知」之看法pp.158-162
(一)他宗之主張pp.158-159
此有一大論題,即「此性深妙,以相可知」。於此,有兩大派的不同:
1、實在論者――凡是所知的,皆是有的pp.158-159
一、實在論者──如薩婆多部等,以為心識有顯了對象的作用;凡是可知者,即是存在者。在識的了境上,總名與總相,即概念的類名[56]與意義,雖不是對象(性)自身,而由此能詮能顯以了得[57]客觀的法性。名言──名句文、心識,有指向對象、顯了對象的作用。他們以為:凡是所知的,皆是有的;如不是有的,即不能成為所知的。
佛說六識必由根、境為緣而生,無境即不能成為認識。如薩婆多部說:過去、未來皆是實有;若問何以知是有的,即說:以可知故。有的,才成為可知的。不但一般的是有而可知,連夢中所見的,也以為是有的,不過錯亂而已。
2、唯心論者――凡是有的,必是依心識而存在的p.159
二、唯心論者說:凡是有的,必是依心識而存在的。一切不過是自心所幻現的,是自心所涵攝的,是自心表象的客觀化──物化。我們所知道的,不出於心識名言。這即是必由心識的了相而知性,被解說為並無心外的存在。所以,「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58]

(二)中觀者之正義pp.159-162
1中觀者與他宗之差異pp.159-161
1)中觀者主張:不但以心識故知有,也以根(生理機構)故知有p.159
中觀者從緣起觀的立場,即不作此等說。
有人引《大智度論》卷一五所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59],以為空宗所說與唯識者的見解一樣。不知原文接著說「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
龍樹不但以心識故知有,也以根──生理機構──故知有。即使說依心故知有,也只是三空[60]中的「觀空」,非「自性空」正宗
2)中觀者顯示諸法的存在是「因果系」的,談諸法因緣生時,不一定含攝「能所系」在內pp.159-160
應該知道「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這是正確的,但不是唯識的。
因為中觀者顯示諸法的存在,是「因果系」的:依因果緣起以說明它是有,也依因果緣起說明它的自性空。
能知所知的「能所系」,也是緣起(所緣緣)[61]的內容之一,但在中觀者論及諸法因緣生時,不一定含攝「能所系」在內。《中論》等現在,不難考見[62]。所以,即使沒有能所關係,它也還是可以存在的,因為除了心識,其餘的無限關係,並未消失。
故有一重要意義,即凡是有的,必是可知的;但不知的,並不即是沒有,除非是永不能知的。世間許多微細的東西,古人不知,平常人也不知,但由顯微鏡的助力而知,這不能說是因知而後有的。如遙遠的星球,常人不知,以望遠鏡相助而知。自然是相依相關的運行不息,這決不依心識的了知而有。
一切是緣起相依的存在,即一切為因果的幻網;能知、所知的關係,即為因果系中的一環。因果系不限於心境──物的系絡,所以諸法在沒有構成認識的能所系時,在因果系中雖還不知是如何存在的,但不能說是沒有的。
等到心隨境起,境逐[63]心生,構成能所系的知識,則心境幻現,知道它是如何的,而且即此所識相而確定它是有性──存在的。
心隨境起:如看到可爱境,心生欢喜;不可爱境,心生嗔恨。
境逐心生:因为心的不同,看到的境,感觉也不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能所系的存在是由於能所關涉而現為如此的存在,不離心識,但不即是主觀的心識pp.160-161
能所系的存在,不像實在論者那樣以為僅是顯了因果系的如何存在,而是由於能所關涉而現為如此的存在。
所以,中觀者世俗諦安立──施設諸法為有,不即是客觀實在性的如此而有,這與心識、根身有莫大關係,尤其不能離意識的名言而存在。若離開心識名言,即不能知它是如此如此而有的。
但依於心識,不即是主觀的心識,所以與唯識者所見不同。
依业力、智力等而不同

2、依「境、行、果」明中觀者的主張pp.161-162
1)依「境」說pp.161-162
A、所認識的是「因果」、「能所」相依相涉的幻相p.161
所認識的是「因果」、「能所」相依相涉的幻相,
離開「能所系」即不會如此的,
離開「因果系」也不會如此的,
極無自性而為緣起──「因果」、「能所」交織的存在
依於能所系(含攝著因果系)的「境相」,此相不即是緣起法性
就是因果系的「事相」,也不即是緣起法性。
這都不過緣起幻相,所以經上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64]
B「緣起幻相」只是相對的現實,還不足以為究竟的真實(性)pp.161-162
妄執為法性即如此如此有,不過自性妄執而已。
從如幻的緣起事相而論,都只是相對的現實,而不足為究竟的真實──性。
這可以略舉二義:
A)「業果如幻」之隨「類別」識相對性p.161
一、「業果如幻」之隨「類別」識相對性:例如人的認識與旁生等的認識不必同,因眾生的業力不同,所感果報不同,形成一類一類的眾生。從各類業感六根而發識,所幻見而了知的法相,也就不能相同。在各自類中,可以安立為各各的真實;而總論眾生所見,即不過是相對的真實。
B)「心境如幻」之隨「智別」識相對性pp.161-162
二、「心境如幻」之隨「智別」識相對性:即使同樣是人,由於根識的大體一致,似乎可以發見諸法的真實。但小孩所見者與大人所見不一致,原始人類所知的世界與近代人類所知的世界也大大不同。由於智力的增進,不斷的改變,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深刻,不斷的擴大;過去看為絕對真實的,不是被廢棄,便是被修正,什麼也不是絕對的真實性。
2依「行」說:從聞思修中掃除自性妄執,在相對的一一相上體現諸法絕對的畢竟空性p.162
陷於自性見之中,不能徹底掀翻過來,是再也不能體會究竟法性的。
唯有從聞思修中,掃除自性妄執,聖者才能在相對的一一相上,體現諸法絕對的畢竟空性,特別是「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以未能徹證真如以前,不能通達諸法的真實性,都不過理解一些相對的現實、相對的真理。
必由引發無漏般若,證諸法的如實性,才能與諸佛一鼻孔出氣,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究竟究竟。
3依「果」說:真通達諸法實性時,一切因果能所相不可安立p.162
從修學的過程,可以說:藉「緣起幻相」以「悟入法性」。但這還是加行觀中的二諦觀察,由世俗入勝義;
真能通達諸法實性,那時無能無所,不因不果,即一切因果能所而離一切因果、能所相,不可安立,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65]──即諸法如義。





[56] 類名:《墨經》中的邏輯術語。指反映同類對象的概念,相當於普遍概念。如即類名。《墨子經說上》: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孫詒讓 間詁: 云:馬而名之馬,是類也。凡馬之實,皆得名之馬。(《漢語大詞典》(十二),p.354

[57] 了得:1.領悟,理解。(《漢語大詞典》(一),p.724

[58]1)《續傳燈錄》卷32(大正51691a29-b3):
劍州萬壽自護禪師上堂:「古者道:『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萬壽即不然。若人識得心,未是究竟處,且那裏是究竟處?」拈拄杖卓一下,曰:「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
2)明 袾宏 述《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問辯》卷1(卍新續藏38235a11-13):
又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土既即心,水火與風亦如是矣。本來成佛!何以度為?」

[59]《大智度論》卷15(大正25171a9-12):
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知有,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

[60]1參見《大智度論》卷121 序品〉(大正25147c21-148a22)。
2三空,參見《中觀今論》,第5章,第2節〈自性〉,pp.70-71
空,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觀家的觀法不盡與他派相同。如《大智度論》卷一二說有三種空:一、分破空,二、觀空,三、十八空。
「分破空」,即臺宗所說的析法空。如舉為喻,將析至極微,再分析到無方分相,即現空相,所以極微名為「鄰虛」。這是從佔有空間的物質上說;若從佔有時間者說,分析到剎那──最短的一念,沒有前後相,再也顯不出時間的特性時,也可以現出空相。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時空中的存在者而達到空。
觀空」,這是從觀心的作用上說。如觀為青,即成青;觀為黃,即成黃等。十遍處觀等,就是此一方法的具體說明。由觀空的方法,知所觀的外境是空。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一女人:冤仇看了生瞋,情人見了起愛,兒女見了起敬,鳥獸望而逃走。所以,好惡、美醜,都是隨能觀心的不同而轉變的,境無實體,故名觀空。
「十八空」,《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當體即空的。
3參見《中觀今論》,第5章,第2節〈自性〉,pp.70-73,《中觀論頌講記》〈懸論〉,pp.22-24

[61]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66
「緣緣」,就是所緣緣。心心所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緣境,這所緣境,能為心心所生起之緣,所以叫(所)緣緣。像滅諦無為等,都是所緣的,可知的,所以緣緣通於一切法。

[62] 考見:察知,稽考發見。(《漢語大詞典》(八),p.634

[63] 逐:5.跟隨。(《漢語大詞典》(十),p.887

[64]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310 相行品〉(大正8238c23-2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諸法實相云何有?」
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2)《大智度論》卷3410 行相品〉(大正25375a10-14):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見,皆是不實,今是諸法云何有?」
佛言:「諸法無所有,凡夫人於無所有處,亦以為有。所以者何?是凡夫人離無明、邪見不能有所觀,以是故說著無所有故,名為無明。
3)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448
經中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
「無所有」,是諸法的畢竟空性;「如是有」,是畢竟空性中的緣起幻有。緣起幻有,是無所有而畢竟性空的,所以又說「如是無所有」。但愚夫為無明蒙蔽,不能了知,在此無明(自性見)的心境上,非實似實,成為世俗諦。聖人破除了無知的無明,通達此「如是有的緣起」是「無所有的性空」,此性空才是一切法的本性,所以名為勝義。

[65]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a24-25):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2)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43
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賢聖眾生相,有礙可壞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這一切無不是依緣起滅,虛妄不實的。虛妄的還他虛妄,如不執妄相自性為可見可得,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如來法身了!從緣起的虛誑妄取相看,千差萬別;從緣起本性如實空相看,卻是一味平等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無所不在,所以也不須於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在在直見如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