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8 November 2017

《中觀今論》0705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7期(《中觀今論》)
第七章 有、時、空、動
第五節 無言之秘
pp.141-143
釋厚觀2014. 4.19
壹、佛默然不答十四無記之根本意趣p.141
(壹)十四無記事,佛皆默然不答p.141
外道問佛「我與世間常,我與世間無常,我與世間亦常亦無常,我與世間非常非無常」等──有邊無邊、去與不去、一與異等十四不可記事,佛皆默然不答。[1]

(貳)佛默然不答:於無言中顯出緣起空寂的甚深義趣p.141
不但外道所問的神我根本沒有,而無從答起;外道兼問法,如所云「世間」,佛何以不答?佛的默然無言,實有甚深的意義!
有人謂佛是實際的宗教家,不[2]談,所以不答。
此說[3]是有所見的,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實因問者異見、異執、異信、異解,自起的分別妄執熏心,不達緣起的我法如幻,所以無從答起,也無用答覆。答覆它,不能信受,或者還要多興誹謗。
佛陀應機說法,緣起性空的意義甚深,問者自性見深答之不能令其領悟,不答則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見所執的不當。佛陀默然不應,即於無言中顯出緣起空寂的甚深義趣

貳、從「有、時、空、行」緣起甚深,說明佛默然不答之意趣pp.142-143
(壹)有、時、空、行四者,都有緣起無自性的共同性p.142
總說p.142
一切是緣起如幻的,緣起是絕無自性,相依相待而似現矛盾之特性的。本章所說的有、時、空、行四者,都有此緣起法的共同性[4]
、別述p.142
(一)有p.142
如一切法的存在──,現似極其充實的樣子,眾生即執有實在性;即見為虛假,也要從虛假的內在求實在。但實在性終不可得,不可得即是實性,而存在──有不過是緣起如幻的假名有
(二)時間p.142
時間,是緣起法幻現前後相,依眾生的自性見執有前後,而有始、無始都不通;以自性見而執有剎那實性,而剎那實性也即失去時間的形相──前後。這可見時相性空,觀待而有三世,似有始、終、中,而實是虛誑不實的。
(三)空間p.142
空間,即緣起法幻現的六方擴展相。自性見者對此緣起幻現的空間相不能了知,依六方擴展相而或執有邊、或執無邊,有邊、無邊都不可能。執有自性見而推想佔有空間的極微點,而不知極微的實性──無彼此分,即失去佔有空間的特相。緣起幻相的中、邊,實是空無所有的虛誑。
(四)行p.142
,即約存在者於時間、空間中所現起滅來去的動變相,若執有法的自性,此運動相即不能成立。

(貳)緣起相依相待而有內在矛盾之特性,此「緣起甚深」,非外道所能理解,故佛默然不答pp.142-143
有、時、空、行,為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離此即無從思想,無可論說。
而此同有虛誑的自性亂相,在自性見者,一切是不可通的。根本的困難,同源於緣起相依相待而有內在矛盾之特性。眾生為無始以來的自性見所蔽,不但不能了達緣起的寂滅性,即於緣起的幻現,亦處處不通。
佛告阿難:「緣起甚深![5]這如何能為分別自性妄執根深的外道解說呢!外道問佛「苦自作耶」四句,佛一概不答。[6]龍樹即解說為「即是說空」;「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十二門論‧觀作者門》)[7]。如來的默然不答,意趣在此,這那裏是有所得的大小乘學者所知!

叁、結說:緣起甚深,涅槃倍復甚深p.143
緣起甚深,緣起的本性寂滅甚深更甚深,所以體見畢竟空寂,了達緣起如幻,大不容易!在聞思學習時,即應把握自性空寂不可得,而幻現為緣起的相待義,[8]依此深入,不失中道。




[1]1)《雜阿含經》卷34962經)(大正2245b27-246a10)。
2)《起世經》卷5(大正1333c22-334a1)。
3)《大智度論》卷2(大正2574c8-75a19
問曰:「十四難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難?1世界及我常,2世界及我無常,3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4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5世界及我有邊、6無邊,7亦有邊亦無邊,8亦非有邊亦非無邊,9死後有神去後世,10無神去後世,11亦有神去亦無神去,12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13是身是神,14身異神異。」
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搆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
復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
復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虫水,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
復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復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
復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
復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
復次,置不答,是為答。有四種答:一、決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隱,二、解義答,三、反問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4)《大智度論》卷261 序品〉:
「佛不答十四難」者,佛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義答,三者、反問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難,法應置答。
又復,若有所利益事,則答;外道所問不為涅槃,增長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別為答;必無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緣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復次,若佛說三種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則為已說一切法竟。
復次,是諸外道依止常見、依止滅見故,問以常、滅;實相無故,佛不答。如外道所見常相、無常相,無是事。何以故?外道取相,著是常、滅故;佛雖說常、無常相,但為治用故。
復次,若人說無者為有、有者為無,如是人則是過罪,佛不答則無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顯現而已;佛亦如是,於諸法無所作,諸法有者說有,無者說無。如說:「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有佛無佛,是因緣法相續常在世間,諸佛出世,為眾生顯示此法。」
復次,若答常、滅,則為有咎。如問:「石女、黃門兒,修短、黑白,何類?」此問則不應答;十四難亦如是,但以「常、滅」為本故問,無「常、滅」故佛不答。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不答十四難,無咎。(大正25253b13-c6
5佛不答十四難:1、應置答故,2、無所益故,3、三種法已總攝故,4、外道常滅無是事故,5、顯現諸法如實有無故,6、如問石女兒為黑為白故。(印順法師,《大智度論筆記》,〔F012p.340

[2] 尚:2.尊崇,重視。(《漢語大詞典》(二),p.1659

[3]1固:20.副詞。固然。(《漢語大詞典》(三),p.625
2)固然:4.副詞。猶誠然、雖然。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漢語大詞典》(三),p.627

[4] 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7章,〈有、時、空、動〉,pp.113-141

[5]1)《雜阿含經》卷12293經)(大正283c2-21):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2)另參見《中阿含經》卷2497經)《大因經》(大正1578b8-22)。

[6]1)《雜阿含經》卷12302經)(大正286a13-20):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2)另參見《雜阿含經》卷13343經)(大正293c2-9)。
3)參見《中論》卷212 觀苦品〉(大正3016b20-17a24)。
4)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苦品〉,pp.217-225

[7] 龍樹菩薩造,姚秦 鳩摩羅什譯《十二門論》卷110觀作者門〉(大正30166c13-17):
從眾因緣生苦,破四種邪見,即是說空。說苦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何以故?若從眾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如苦空,當知有為、無為及眾生一切皆空。

[8] 庶:5.將近,差不多。7.副詞。希望,但願。8.副詞。或許,也許。(《漢語大詞典》(三),p.123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