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8 January 2019

《中觀今論》090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8期(《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二節  即、離、中道〉
pp.192-203
釋厚觀2014. 10.4
壹、從「現象」與「本性」之關係看「即、離、中道」 pp.192-193

「太過與不及」,側重在從「緣起」以明「空」,現在從「現象與本性」的綜貫來說。[1]
現象與本性,關涉的方面很廣,如外道以及一般哲學上的本體與現象實在與假相等,都可說與此論題有關[2]
對於現實的宇宙、人生,要能把握到它的究竟真相,無論是說明上、悟證上,都不能不分別,但又不能分成判然[3]的兩截。
從相對的差別說明中,此現象與本性,或緣起與性空,此兩者的關係究竟怎樣?
現象在本性之外?還是在本性之中?此一問題,在佛教、神教與哲學上,有多種見解的不同。

======================

[1] 本章第一節「太過、不及、中道」,側重在從「緣起」以明「空」。
本章第二節「即、離、中道」,從「現象」與「本性」的綜貫來說。
[2] 現象————— 現象假相。
本性(實性)— 本體實在。
[3] 判然:顯然,分明貌。(《漢語大詞典》(二),p.644

======================

貳、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在「現象與本性」解說上的偏重pp.193-194

(壹)中觀家:現象與本性不即不離p.193
中觀家對現象與本性,發揮其不即不離的中道義。

(貳)釋迦佛在世時:重在破一;用差別分析以破一,以無我等以破真實、常住p.193
釋迦佛在世時,外道的主要者為婆羅門。婆羅門教的基本思想是本體論[4]的、一元論的,以為宇宙與人生是唯一本體──梵或我等的顯現,把自我看為真實、常住、不變、妙樂的。佛法為破除此種思想,故特重於分析、否定。
如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是分析的;說無常、無我、無生等,是否定的。此是初期佛法的特色。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用差別分析以破一以無我等否定以破真實

(叁)部派佛教學者:重差別p.193
後來的佛教學者,有的不得佛意,執有差別之事相,對於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等,從差別中求諸法的決定相

(肆)大乘佛教:從本性平等上,評破小乘的各各自性差別p.193
到了大乘佛教,特色即從「本性的平等一味」上,評破小乘的「各各自性差別」,說明真如法性普遍而平等。因此,大乘佛法又極容易被誤解而轉計到本體論、唯一實在論去。

(伍)佛法實義:但以假名說實相,不應起差別見,也不應起一體見pp.193-194
一、聲聞佛教在說明上重在差別的異,大乘佛法重在本性的一pp.193-194
其實,聲聞佛教破除常、一、我、實在,而所證並不落於種種的差別。
大乘佛法發揮平等普遍的空性,悟入不二法門,是「破二不著一」的,也並不落於唯一、本體的倒見。
這二者,在說明上:前者重在差別的異,後者重在本性的一 。
二、說「差別」,是現象「不即」本體而不可一;說「平等」,是現象「不離」本體而不可異p.194
確實的說來,
說差別,是以此為方便,說明現象不即本體不可一
說平等一味,是以此為方便,說明現象不離本體不可異
若能真的把握到佛法實義,則知佛法是「但以假名說」,是說明實相的方便,不可偏執。
經中論色、談空,不應起差別見;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應起一體見
三、小結:緣起與本性為不即不離的中道p.194
緣起與本性,應知為不著於相即相離的中道。此是學佛者應有的基本理解,否則為言辭所拘縛,與世間學者的說即說離一樣。

=============================
[4]
1)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145
婆羅門教的思想,把宇宙看為神祕的實在,是一種形而上的本體論者。這擬人的神而即是一切的本體,或叫生主,或叫祈禱主,或叫梵,或叫我,名稱雖隨時代而變化,而內在的含義,是一脈相承的。
2)印順法師,《無諍之辯》,p.3

佛法的中心論題,不是本體論,而是因果相關的緣起論
=============================

叁、從「言教安立」與「修行體悟」說明「現象與本性」即離之關係pp.194-195

(壹)約安立言教說:雖說明緣起與本性時或有偏重,而實不可執即、執別pp.194-195
關於現象與本性的即離,天臺學者說得明白。
臺宗判四教:藏、通、別、圓,四教對於「世俗」與「勝義」的說明,即離不同。
三藏教──主要為小乘學者,對於現象與本性、生死與涅槃、世俗與勝義,主張是差別的。
通教則主張即色而空、即生死為涅槃,主緣起與本性是相即的。
別教進而講三諦──俗諦、真諦、中諦,也是主張差別的。
圓教則即俗、即真、即中,三諦是融即的。
由此觀之,在佛法說明緣起與本性時,可說是:不是即就是別,不是別就是即。說明的方便,每似乎有所偏重,而實不可執「即」、執「別」。但此約安立言教說。

(貳)約修行體悟說p.195
一、就修行體悟說:悟真諦、悟中諦p.195
若就修行體悟說,這只有二類:一、悟真諦,二、悟中諦。
悟真諦是:體悟第一義諦時,一切差別現象皆不顯現,唯有平等一味之理,是名但[5]空、偏真。
悟中諦是:悟得理性平等一如 ,而當下即是差別宛然[6]的現象;現象差別宛然,而當下即是寂滅平等。
二、從智慧的體證說:悟偏真、悟圓中p.195
真理,從智慧的體證說,不外悟偏真與圓中[7]
中,即是統一切法,即假、即空而即中的。
臺宗的說明,不一定與其他的宗派相同,但確有其意義。
三、從悟境而方便說相即、不相即;而在如實悟證時,是不執取即或離的p.195
偏真,現象與本性是不相即的;
圓中,假與空是相即的。
但這是從悟境而方便說明的,在如實的悟證時,決不執取為是即、是離的。

=======================
[5] 但:2.只,僅。(《漢語大詞典》(一),p.1239

[6] 宛然:2.真切貌,清晰貌。(《漢語大詞典》(三),p.1402


[7]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11章,第1節〈頓漸與偏圓〉,pp.233-234
從凡入聖,即先從事修而後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麼?這可安立為悟圓中悟偏真的兩種。上面曾說到,西藏傳有二宗:極無戲論,現空如幻,天臺宗也說有偏真圓中兩類。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月稱論師也不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但他們皆以究竟圓悟中道為成佛。中國的三論宗,不承認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圓中的,二諦並觀的。
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圓中二類的,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大智度論》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此即與藏傳的「極無戲論」相合。
然論中也曾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這即泯絕一切而顯了一切,顯了一切而泯絕一切,即悟圓中的根據──此處龍樹所依的《般若經》,與玄奘譯不同。
=======================
肆、從大乘佛教各宗看「即、離、中道」 pp.195-200

(壹)關於緣起與性空的建立,從各宗安立言教來看,各宗不免偏重p.195
從言教安立上講,各宗派關於緣起與性空的建立,是否善巧,是否易於使人誤會而落於二邊,不無可以評論。
現舉大乘佛教為例:原則的說,凡是大乘佛法,都是談二諦的,都以二諦為不即不離的。唯識、中觀、天臺、賢首,都這樣說。
如細探各宗安立的言教,即知各宗或不免偏重。

(貳)唯識家:重差別pp.195-196
一、偏重世俗、後得智,在說明上傾向於差別pp.195-196
唯識家重在差別,如歐陽竟無《唯識抉擇談》[8]說:「唯識抉擇二諦詳世俗(),抉擇二智詳後得(」。
側重是可以的,但因偏重於世俗、後得智,所以在說明上即不免傾向於差別,作出差別的理論。

二、安立染淨諸法時,側重於依他起;依他是差別、生滅的,而圓成實則是無差別、不生滅的p.196
如說圓成實與依他起是不一不異的;而依他起是有生滅的,圓成實是無生滅的;依他起可說種現熏生[9],圓成實即不能說。
在安立染淨諸法時,側重於依他起,圓成實好像與依他起的現象界毫不相關似的。
因此,有些學者對唯識家的說法不能滿意。
依他是無常的,圓成實是常的;
依他是差別、生滅的,而圓成實則是無差別、不生滅的。
唯識者雖說依他與圓成不離,到底使人覺得他的依他與圓成僅是不相離而已,而實是差別的。
從依他起上遠離遍計執,即悟圓成實,依他與圓成可說是不離的。
但反轉來,從圓成實到依他起,則竟然不能看出有任何關係,所以有人覺得唯識不夠融即。

三、從見道證真說,側重於偏真;在言教安立上,重於世俗法相p.196
依唯識家的見道證真說,本側重於偏真;在言教的安立上,又重於世俗法相,所以結果是不免偏於差別。
有人批評它:這是偏以現象的差別觀,說明現象與本性。

(叁)賢首家、天臺宗、襌宗:重平等[10]pp.196-198
一、側重在平等一如無差別,主張從本性現起一切現象pp.196-197
如賢首家、《起信論》等也主張不即不離──天臺宗義也略近於此。但它實是側重在平等一如無差別的,故說舉妄即真[11],全事即理[12],一切現象或虛妄事相皆即是本來寂滅的。
反過來,從真起妄,全理為事,以一切為真如的發顯。從本性現起一切現象,即性起法門[13],這是唯識學者所不談的。
禪宗六祖也曾說:「何期[14]自性能生萬法[15]這是說:本性與現象,二者是不可分的現象本性顯現、所生起的。這種說法,在一般的哲學界也極為流行。

二、賢首家不但主張「理事無礙」,且認為還有更究竟的「事事無礙」 p.197
賢首家等側重於真如平等,故安立的教理,不但真俗是相即的,就是俗諦中的事相也是相即的。
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在賢首宗還不過是「理事無礙」,還不是融即思想的頂點。
究竟的「事事無礙」,不但是理事相即,事相與事相也是相即的。

天臺宗安立「性具法門」 p.197
如天臺宗的性具法門[16],以為十法界一一各具十法界[17]。一法界即性具而成為事造[18]時,餘九界不過隱而未現,而九界也即不離此一界。這樣,一法攝於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攝於一法中,等於在因論與遍因論。

四、賢首家的「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實偏於相即p.197
賢首家雖說「圓融不礙行布[19],行布不礙圓融」[20],其實是偏於相即。
有人說:這不過偏據理性的無別觀,而用於二諦關係的說明而已。

(肆)中觀家:二諦不即不離的中道觀pp.197-200
一、從中觀宗來看:唯識家重差別事相,多明俗諦,天臺、賢首重於平等本性,多明真諦pp.197-198
以中觀宗的見解來批評,唯識偏重於差別事相,多明俗諦;天臺、賢首偏重於平等本性,多明真諦。
唯識、天臺、賢首所建立的理論,高深廣大,當然不能看作荒謬[21]不經[22]的;但佛依二諦說法,二諦不即不離而需要完滿的善巧二諦,即不能稍有所偏。
若能正見二諦無礙的中道,則對於緣起與性空,才有正確了達的可能。如何把握二諦的不即不離,恰到好處?不偏於差別,也不偏於平等,這是修學中觀者所應該特別留意處。

二、中觀者的二諦中道觀pp.198-200
(一)比較「中觀家」與「唯識家」於緣起與性空的不同 p.198
中觀者的二諦中道觀:緣起即是性空,因為諸法空無自性,所以是緣起法,要由眾緣而現前,這與唯識家不同。
唯識學者不能從圓成空性以指出空性與依他有何關聯,中觀則說無自性與緣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關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諸法本性空,即是現象之可能成為現象的所以[23]
(二)比較「中觀家」與「賢首家等」於緣起與性空的不同pp.198-199
1、宗義p.198
然而現象之所以有無限差別,不是以此空性為精神或物質而後成為現象的差別。諸法是眾因緣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別的現象,唯有在因緣法上安立,決不在性上說
這與自性能生萬法,一真法界[24]現起一切的思想,根本不同。
2、譬喻pp.198-199
1)空地與房子喻pp.198-199
如此處是空地,才可以造房子;這如法性本來空寂,所以有現象的可能一樣。但僅有空地,還不能就有房子出現,必需以磚、瓦、木、石、匠人、設計、工作,才能有事實的房子。所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從緣起本相以說明其可以成為現象;而所以成為如此現象,並不以空為能力、材料,不以空為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
2)明鏡與影像喻p.199
性空與緣起,如鏡的明淨與影像一樣,不明淨,即不能現一切影像;但不能說明淨即能有一切影像,影像還需有人、樹、花、物的因緣。於明淨中能現一切影像,可說影像就是明淨的;影像現前時,也未曾不明淨。
明淨說,這是平等一如的,有影像如此,無影像也如此。
但現起人等影像,必需明淨,而非但由明淨,不需人物等因緣;也決不因鏡的明淨平等,而所現的人物花草影像也無有差別。人物花草的影像如何,主要還是受人物花草的因緣關係而決定的。
3、性空平等,而種種差別現象宛然不失p.199
這樣,緣起與性空,
性空的方面看,是平等平等的種種差別現象不離此平等
不離平等,然差別相宛然不失,並不因空性平等而諸法也就無差別。
同時,也不因諸法差別而空性也差別。

(三)小結: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但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pp.199-200
中觀者於性空與緣起的抉擇,
唯識家不同,即在「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天臺、賢首不同處,即一切為緣起法,由因緣生,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
然這裏要鄭重指出的,性空即緣起本相,不應作形而上的實體看,也不應作原理而為諸法的依託看;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別者的擬想,而非緣起性空的實相。

=======================
[8]《歐陽大師遺集》第二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510月初版,pp.1339-1343
《成唯識論》之八段十義,先於本宗要義作十抉擇而談。……第一、抉擇體用談用義,……第二、抉擇四涅槃談無住,……第三、抉擇二智談後得……第四、抉擇二諦談俗諦……
:「四涅槃」參見《成唯識論》卷10「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大正3155b7-19

[9]1種現熏生: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6章,第1節〈不〉,pp.106-107
阿賴耶識的受熏持種說,是屬於現在實有論──過未無體論的立場,唯是現在,但可假說有過去、未來。
例如現在的現行法,是賴耶中的種子所生的,而此所因的種子,曾受從前的熏習,所以說有過去,說從過去因而有現在果。
現在的現行,又熏為賴耶的種子,可以成熟而生未來果,所以說有未來,說現在為因而有未來果。謝入過去而實轉化到現在,存在現在而可引發於未來,過去、未來都以現在為本位而說明。
這雖可約現行說,而約阿賴耶識的種生現、現生種的種現相生,能說明三世的因果不斷。然而憑著「恒轉」的阿賴耶,果真能成立因果的不斷嗎?
唯識者說:以恒轉阿賴耶為攝持,成立因果的三法同時說。如眼識種子生滅生滅的相續流來,起眼識現行時,能生種子與所生現行,是同時的。眼識現行的剎那,同時又熏成眼識種子,能熏所熏也是同時的。從第一者的本種,生第二者的現行;依第二者的現行,又生第三者的新種。如說:「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這樣的三法同時,即唯識者的因緣說,而企圖以此建立因果不斷的。

[10] 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大乘空義〉,pp.185-186
如天臺、賢首、禪宗,著重於法性,都自稱性宗,以圓融見長。從法性平等不二的立場來說,一切事相都為法性所融攝;一切染淨法相,都可說即法性的現起。因此,天臺宗說「性具」,賢首宗說「性起」,禪宗說「自性能生」。一切法,即法性,不異法性,所以不但法性不二,相與性也不二──理事不二。由於理事不二,進一步到達了事與事的不二。這類著重法性的學派,也就自然是著重不異的。

[11]  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1815 十住品〉:「不思議者,即妄即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大正35637c18-19

[12]1)宋 智圓集,《金剛錍顯性錄》卷4:「事由理變,全事即理」(卍新續藏56550b10-11
2)明 智旭述,《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1
《大佛頂經》所明陰入處界,皆如來藏也。今言雖知本不生、今不滅,即牒上文。全事即理言之,所謂隨緣即不變也。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虗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廼即指彼一切諸法隨拈一法無非緣起法界,所謂不變隨緣,即性具相。(卍新續藏55593b10-15

[13]1)性起:為「緣起」之對稱。乃華嚴宗教義之一。性起即從性而起之意,亦即從佛果之境界說事物之現起。緣起為依緣而起之意,亦即從因位之境界論說事物之現起。據《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所說,性起屬果,乃盧舍那佛之法門;據〈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緣起屬因,乃普賢之法門。一切法隨順其真實本性而顯現,並應眾生之根機、能力生起作用,即為性起。(《佛光大辭典》(四),p.3234.2
2)印順法師,《無諍之辯》,p.187
禪宗說「性生」(「何期自性能生萬物」),天臺宗說「性具」,賢首宗說「性起」。從無二無別法性而生而起,所以圓通無礙,不同事法界的隔別。

[14] 何期:猶言豈料。表示沒有想到。(《漢語大詞典》(一),p.1231

[15]  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第一〉(大正48349a17-21):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16] 性具: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具,具足、具有之義。性具,即吾人本有之真如法性。又作本具、理具、體具。天台宗主張法界中之一一事法,本來圓具十界三千迷悟因果之諸法,此稱性具。即謂各個現象世界皆具有善與惡,彼此完全具足,且彼此互不混淆。此性具之義,為天台一宗之極說,乃天台教學之基礎及根本特色。(《佛光大辭典》(四),p.3229.1

[17]  智者大師說,灌頂記,《摩訶止觀》卷5上(大正4654a5-9):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案: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三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

[18]1事造:為「理具」之對稱。係天台宗之教義。天台宗謂真理(法性之理體)圓具三千諸法,此三千諸法以染淨等之諸緣而有差別相狀之顯現,稱為事造。(《佛光大辭典》(四),p.3045.1
2理具事造理具,即本性,先天具有之如實本性,又作本具、理造、性具、性德;此本有之性,隨因緣顯現而造諸現象,則稱事造,又作變造、事用、修起、修德、修具。天台宗認為於一念之心,具有三千諸法,此即一念三千之說。其本性圓滿具足萬有,稱為理具三千、理造三千、性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常隨緣成為現象界,有其森羅萬象之差別相,稱為事造三千、事用三千、變造三千、修具三千。以上合稱事理三千,又作兩重三千、兩種三千,依其順次而表示其體與用。然一一萬法均具本來三千諸法而無缺,理具與事造之名雖異,但兩者之體為一,故不合為六千之法。(《佛光大辭典》(五),pp.4718.3-4719.1
3印順法師,《無諍之辯》,p.17
天臺家說「性具」:真性具足一切法而泯然無別,即性具而現為「事造」,理事不二。
4印順法師,《佛教史地考論》,p.28
智者雖多稱《般若》、《中論》、《大智度論》,而於空假外別存中道,不止於即空即假為中,且進而即空即假即中。觀百界千如於一心,說理具事造;已從空入中,集真空妙有之大成也。

[19] 行布:次第行布門之略稱。行者,行列;布者,佈置。乃華嚴宗就菩薩進趣至佛果之修行階位所立法門之一。為「圓融門」之對稱。華嚴宗判立由菩薩進趣佛果之階位為二門:(一)初後相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稱圓融門。(二)初後次第,《華嚴經》第二會〈名號品〉至第六會〈小相光明品〉之二十八品,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位,凡夫可由此順序漸進至佛果位,稱為行布門。(《佛光大辭典》(三),pp.2553.3-2554.1

[20]  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35504b17-27):
夫聖人之大寶曰位,若無此位,行無成故。此亦二種:一、行布門,立位差別故;二、圓融門,一位即攝一切位故,一一位滿即至佛故。初地云: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信該果海,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然此二無礙,以「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不礙行布,故一為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無量為一。無量為一故融通隱隱,一為無量故涉入重重。

[21] 荒謬:謂極端錯誤,非常不合情理。(《漢語大詞典》(九),p.394

[22] 不經:1.不合常法。(《漢語大詞典》(一),p.461


[23] 所以:1.原因,情由。(《漢語大詞典》(七),p.350

[24] 一真法界:一,即無二;真,即不妄。交徹融攝,故稱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稱一真法界。〔《華嚴經疏鈔》卷六十、《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一〕(《佛光大辭典》(一),p.64.1
=======================

伍、佛法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哲學不同pp.200-203

(壹)佛法是以因果緣起安立世間、出世間一切法p.200
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及哲學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場是緣起論,是以因果緣起安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依此來說:
聲聞乘說色心等因果緣起是對的,他並不說因無為本體而有一切現象中觀唯識,還能保持此種理論。
唯識者說依阿賴耶種現相生[25],是從現象方面說的。
中觀者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明緣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說明現象差別,還在色心諸法的因緣上說。

(貳)佛法的出發點是現象的、經驗的,中觀與唯識都不許本性可以生緣起或轉變為緣起pp.200-201
佛法的不同於神學及玄學者,出發點是現象的、經驗的。後來,因為有偏重平等無差別的學者,以本性為諸法的真實本體,於是說諸法是本性顯現、生起。至此,與一般神學者、玄學者所談的本體起現象日漸混雜,與佛法的緣起中道日漸相反。
大乘說緣起與性空不即不離的,中觀與唯識,都不許本性可以生緣起轉變為緣起的。本性,不是有甚麼實在的本體或能力
佛法說色等一切法本性寂滅,使人即俗以顯真;真如寂滅不是什麼神秘不思議的實體,所以從來不說「從體起用。如不能把握這點,則佛法必將與中國的儒道、印度的婆羅門、西洋哲學的本體論、唯心論者合流。

(叁)印順法師對「從體起用」之評論pp.201-202
一、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26]p.201
(一)熊十力認爲:佛法的缺點是「不能從本體而發現為一切法」 p.201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對佛法的批評是:佛法說一切法即空空寂寂,而不能說空空寂寂即一切法。[27]熊氏的意思,佛法不能說由空空寂寂的本體而發現[28]為一切法,以此為佛法的缺點。[29]
(二)印順法師之評論p.201
其實,佛法何嘗[30]不能說、不會說,也還是說空寂即一切法,但含義不同,不許從空寂體而現為一切

二、評神教與玄學者pp.201-202
(一)神教與玄學者之主張pp.201-202
1、從一實在的本體而發現種種現象pp.201-202
1)上帝創造萬有說p.201
向來一般的神教與玄學者,對於宇宙人生的說明,有一個極基本的假定,即以為必需從一實在的本體而發現為各式各樣的差別現象
如婆羅門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等,都主張在一切現象之上,有一能造的上帝之類。這種思想,一般人極易於接受。因為將一切法的究竟看成是實在性的,而實在性又是一切法的本源,於是擬人的上帝創造萬有說依之而生。
2)有一實在的「原理」或「本體」,產生一切現象,顯現一切現象pp.201-202
後來的玄學者,雖不說上帝為宇宙的根元,而以為有一實在的原理或本體;由此實在的本體,產生一切現象,顯現一切現象。他們的根本動機,即要在一切現象外,另找一個本體,或高高地在一切現象以上,或深深地在一切現象之後。他們的基本論題是:本體如何能發現為現象,本體與現象有何關係?
2、「本體」可以生一切法,而本體即在一切法中p.202
某些玄學家覺得本體不應離現象而存在,於是想像一與上帝具有同等性能的本體,以此本體可以生一切法,而本體即在一切法中,成為汎神論[31]的、玄學的、實在論的。
熊十力也說:舉[32]體即用,全用即體。[33]

(二)印順法師之評論p.202
其實,如掃除本體生現象的根本假定根本妄想,那必然為即現即空、即空即現;頭頭[34]上現、法法上明,何必要堅持從本體而發現為現象?如水相與溼性、即水即溼,即溼即水,還談什麼從溼性而發現為水相?玄學者坐在無明坑中,做著從「本體生現象」的迷夢!還以為佛法偏(不能說即空空寂寂而生生化化的)而不即[35],何等可笑?
佛法不是尋求萬化本源以說明萬化如何生起的玄學,佛法是在現實經驗界中體悟離卻迷亂的本性空寂。空性、真如,都非另有實體,即是現象的當體、真相因人們認識的錯誤,所以覺得諸法有實性,甚而想像有一實在的本體而從此現生一切。
佛學者如想像從本體而顯現為現象,即轉而與一般神教、玄學者類似,即不能顯出佛法異於外道的特色。

===================================
[25] 種現相生: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p.106-107

[26] 詳見印順法師,《無諍之辯》,〈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pp.1-65

[27] 熊十力,《新唯識論》(上),明文書局,民國80年,p.195
印度佛家所謂真如性體,本是空寂的。雖其所云空寂,并非空無,而是由遠離妄情染執所顯得之寂靜理體,說名空寂。然亦只能說到如是空寂而止,萬不可說空空寂寂的即是生生化化的,生生化化的即是空空寂寂的。

[28]1)發現:見“ 發見 ”。(《漢語大詞典》(八),p.558
2)發見:1.顯現,出現。(《漢語大詞典》(八),p.547

[29] 熊十力,《新唯識論》(上),明文書局,民國80年,p.266
佛家談體,絕不許涉及生化。所以,我說佛家是離用談體。

[30] 何嘗亦作「何常」。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曾或並不。(《漢語大詞典》(),p.1233

[31] 汎神論(pantheism):又稱萬有神教。上記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實際信奉而屬實踐性之宗教,汎神論與之相較,其性質偏重於闡釋哲學理論之理論宗教,以為宇宙現象之內部,有支配現象界之原理法則,而將此原理法則神格化,認為此「道理神」遍滿於宇宙現象。印度奧義書中之梵(梵Brahman)即屬道理神,梵存在於「個人我」(梵ā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礎。此外,十七世紀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學所說之神亦屬道理神。(《佛光大辭典》(四),pp.3161.2-3161.3

[32] 舉:45.皆,全。(《漢語大詞典》(),p.1292

[33]1)熊十力,《新唯識論》(上),明文書局,民國80年,p.194
用依體現。(喻如無量眾漚。每一漚、都是大海水的顯現。)
體待用存。(喻如大海水。非超越無量眾漚而獨在。)
所以,體用不得不分殊。然而,一言乎用,則是其本體全成為用,而不可於用外覓體。一言乎體,則是無窮妙用,法爾皆備,豈其頑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王陽明先生有言: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這話,確是見道語。
2)熊十力,《新唯識論》(上),明文書局,民國80年,p.198
我們應知,用,固不即是體,而不可離用覓體。因為本體全成為萬殊的用即一一用上都具全體,故即用顯體,是為推見至隱。(見讀現。用現而體隱。現者,即隱之現。非有二也。)
離用言體,未免索隱行怪。(隱謂體。專以空寂言體,而不涉及生生化化之大用,是謂索隱。見趣一偏,出世之行,未免於怪。)印度佛家之學,根本處,終成差謬。

[34] 頭頭:1.猶每樁,每件。(《漢語大詞典》(十二),p.309


[35] 熊十力,《新唯識論》(上),明文書局,民國80年,p.193
或有難言:空寂是體,生生化化不息之幾是用。印度佛家之學,(空宗在內,不須別舉)以見體為根極。……誠如汝計,則體自體,而用自用,截然為兩片物事。用,是生化之幾,不由體顯,如何憑空起用?體,唯空寂,不可說生化,非獨是死物,亦是閒物矣!
===================================

陸、中觀不同於「現象論派」或「神玄學等的本體論」 p.203

(壹)中觀不同於「現象論派」 p.203
一、現象論派:不承認有「形而上學的本體」,重於經驗、現象,安於偏頗錯亂的現實p.203
世間也有不承認形而上學的本體者,即經驗論派現象論[36]。此派以為神教、玄學家的本體,是幻想的產物,是以自己的推論為根據而建立的,他們根本就沒有見到什麼本體。
這極有理,但又多少偏於一邊了!

二、中觀的根本教義:離顛倒錯亂而得的正覺,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實相,而非別體p.203
中觀的根本義是:一切法的真相、本性,要適如其量的去把握它,不能為錯亂、顛倒的認識所蒙蔽。離顛倒錯亂正覺得的,名為本性、實相,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實相,而非別體。
這不同於偏於經驗論者、現象論者的向外奔放,安於偏頗錯亂的現實。

(貳)中觀不同於「神玄學等的本體論」 p.203
本性不是一般所想像的本體,故與神教、玄學等的「本體論」也不同

柒、總結p.203

總之,依佛法看,他們都是偏重了一方面:
重於差別的,本性也隨之有差別了,甚至否認本性
重於本性平等的,現象也平等了,甚至抹煞現象
這些,都不能正見中道。不是執事廢理,就是執理廢事。唯有依中觀正義確立緣起與本性的中道觀,才能行於中道,到達究竟




[36]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編,《真現實論宗用論》,精第21冊,p.561
所謂宇宙萬有現象論者何?即就天地人物構成之次序,及其現象上變化之過程,而加以系統之說明也。學者憑其所見聞,施其推攷,欲以窮宇宙之真相,盡事物之變化,而哲學所含益宏;其研究天象上日月星辰之位置時,有天文學;其研究地球上萬物之現象則有理化學等;研究人生實際上、社會上安寧與幸福者,則有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故包含一切之科學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