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 August 2017

《中觀今論》0703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7期(《中觀今論》)
第七章 有、時、空、動
第三節 空間
pp.126-131
                                                釋厚觀2014. 3.29
壹、各學派對「空間」之看法pp.126-128
(壹)印度外道把空看成是實體的東西p.126
空間,所遭遇的困難,與時間差不多。
印度的外道,把空也看成實體的東西,他們將空與地、水、火、風合稱為五大,認此五大是組成宇宙萬象的五種原質。[1]

(貳)佛經中所說的虛空是眼所見、身所觸,沒有把空看成是實體p.126
這在佛法,少有這種見解的。即執諸法實有的犢子、上座等,也沒有把空看成是實體的。
佛經裏也常說到虛空,然所說的虛空,是眼所見的,也是身所觸的。這眼見、身觸的虛空,其性是無障礙的。[2]

(叁)薩婆多部立「虛空」與「虛空無為 pp.126-127
唯有薩婆多部,把空分為兩種:[3]
一、有為有漏的虛空p.126
有為有漏的虛空,即上來所說的眼見(身觸)的虛空。[4]
二、虛空無為pp.126-127
虛空無為,此是不生滅法。如說:「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俱舍論卷一)[5]一切色法──物質的起滅,皆依於虛空無為,虛空無為的無障礙性是遍於一切色法的,一切色法,由於無礙的虛空性才能起滅。這樣,虛空是普遍常恒而不變的無礙性了。
薩婆多部這種理論,依於眼見、身觸的現實虛空而抽象化、理性化的。
其實,離了眼見、身觸的虛空,是不會使吾人得到虛空之概念的。

=====================
[1]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大正45297c5-8):
數論師說:「自性成大,大成我執,我執成五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五唯成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五大成十一根。」
有說:「火成眼根、空成耳根、地造鼻根、水成舌根、風造皮根。」

[2]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23-124
薩婆多部說:虛空是有實在體性的。
經部譬喻師說:虛空只是沒有色法的質礙,所以沒有真實的體性。
案達羅學派說:虛空是有為法。
薩婆多部說虛空有二:
一、 我們眼見的空空如也的空,是有為法。六種和合為人的空種,是屬於這一類的。這虛空,是色法之一,就是竅隙的空。
二、虛空無為,無障礙為性,一切色法的活動,存在或不存在,都在無礙的虛空中。虛空是遍一切的,實有的,真常的。這虛空無為,不礙他,他也不會障礙虛空。
空宗說:虛空是緣起假名,與經部及案達羅學派的思想有關。
空間,哲學上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諍論也很多。
有說空間是外界絕對的存在,不是寸尺的長短可以量的。
有說空間是內在的,是認識上的格式,認識本有空間的格式,從空間的格式中,認識一切,一切都現出空間相;所以,空是內心的存在,不是外界存在的。
有的說:空間是外在的,但是物質的存在、形態,有物質,就顯有空間相。物質的有變動,空間性也就有變化;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這可見空間的問題,在世學,在佛法,都有很多的諍論,但主要不外絕對的與相對的,外在的與內在的諍論。
空宗不否認對象的虛空,不過不承認他是實有真常;承認他是緣起的幻相,他的存在,與色法有依存的關係。如板壁上的空隙,是由根見、身觸而得的認識,空宗是接近經驗論的。虛空依緣起而存在,也就依緣起而離散,所以,有集也有散;緣起的存在,是畢竟性空的。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5(大正27388b19-21):
問:虛空、空界有何差別?
答: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對,空界有對;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

[4]《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5(大正27388b4-7):
何空界?謂鄰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鄰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窗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

[5]《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分別界品〉(大正291c10-15):
無漏何?謂道聖諦及三無為。何等為三?虛空、二滅。二滅者何?擇、非擇滅。此虛空等三種無為及道聖諦,名無漏法。所以者何?諸漏於中不隨增故,於略所說三無為中。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
************************

(肆)中觀家的空間觀pp.127-128
一、外人以為虛空含容著一切,一切事物都在這無限擴展的空器中活動p.127
「時間」,幻現為延續相,現為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的;或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的息息[6]流變[7]
「虛空」即不然,虛空的幻相,似乎是擁抱了一切,如器皿一樣的含容著一切,一切事物都在這無限擴展的空器中活動。所以,或以虛空為比喻,而稱虛空藏、虛空器的。
二、《中論觀六種品》論虛空pp.127-128
(一)虛空依色相而現起,空相不許離存在的色法p.127
《中論觀六種品》,不許虛空是如此的:
不許離存在的色法虛空依色相而現起(心與色相為緣起,虛空相也與心有關),所以說:「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8]
這即是說:空相是不離存在而幻現的。如有物在此,等到此物壞而歸無,空相即現。又如物與物相待,知有虛空的間距。
又如身體(色)的運動,感到無色為礙(色是有礙相的)的虛空。
所以離色而有的絕對普遍無相的虛空體,是沒有的。
(二)不許虛空是什麼都沒有p.127
不許虛空是什麼都沒有,空是緣起幻現而有含容無礙的特性的。
(三)不許空是屬於知者心識的甚麼p.127
不許空是屬於知者心識的甚麼。西洋哲學就有把空間看成主觀先在的格式,係此主觀上本有的空間格式,這纔凡是所認識到的,沒有不具此空間相的。但依《中論》的見地:「若使無有有,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9]這是說:虛空不是離色法而實有別體;既不離色相,虛空也就不是什麼都沒有。
實有實無都不許,也不能說虛空是屬於知空是有是無的知者。
不論是有還是無,如境相中毫無此意義,誰(心)知此是虛空呢!
(四)「無相無礙的虛空」是依「有相有礙的存在法」而幻現,不能想像為絕對不變的遍在pp.127-128
由此可知,「無相無礙的虛空」,是依「有相有礙的存在法」而幻現的。
《中論》也這樣說:「空即無相,無相不能離相,離相即非有。」[10]
《大智度論》也曾說:「空有集散。」[11]虛空如何會集散?如一垛[12]牆,破牆為洞,空相顯現,即是空集;若以物堵塞牆洞,空相不現,即是空散。虛空依於存在的有相而幻現,有集有散,所以空是緣起的,不能抽象的想為絕對不變的遍在!

===================
[6] 息息:2.猶言時時刻刻。(《漢語大詞典》(七),p.503

[7] 流變:變遷,變化。(《漢語大詞典》(五),p.1278

[8]《中論》卷15觀六種品〉(青目釋)(大正307b10-13):
若未有虛空相,先有虛空法者,虛空則無相。何以故?無色處名虛空相,色是作法、無常,若色未生,未生則無滅,爾時無虛空相,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

[9]1)《中論》卷15觀六種品〉(大正307c16-23):
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
凡物若自壞,若為他壞,名為無。無不自有,從有而有,是故言「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眼見、耳聞尚不可得,何況無物!
問曰:以無有「有」故,「無」亦無,應當有「知有無者」。
答曰:若有知者,應在有中,應在無中;有無既破,知者亦同破。」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29-130
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
性空者說:能所相待的緣起虛空,我並不否認他的存在,不過不許實有自性罷了。
但一般人,說有就覺得有個實在的;聽說自性非有,就以為什麼都沒有。
虛空法體不可得,無礙性的幻相也不可得,這就是破壞緣起的虛空;他們以為虛空是顛倒的妄見,如病眼所見的空花一樣。這是反世俗諦的常識,也就是不瞭解自性的不可得了。
要知道上面所以破有,是破他的自性有,不是破壞緣起幻有。
同樣的,這裡破無,也是破實自性無。所以說:「若使無有」實在的自性「有」,那裡「有」實在的自性「無」呢?現實的虛空,有種種的形態,有彼此的差別,吾人可以直接感覺到,怎麼可以說沒有呢?
「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
青目論師說:有責難說,有法不可得,無法也沒有,知道沒有有無的人,應該是有的了。這是不對的,所知的實有、實無都不可能,那裡還有個能知者呢?
照這樣解釋,這半頌已超出破虛空的範圍,而從破所知法轉破到能知者的我不可得了。其實,這還是破虛空,意思說:在能知者的意識中,也沒有虛空。因為,假使有有體或無體的虛空作對象,那才能引起能知者的認識,認識這或有或無的虛空;現在「有無」的虛空「既已無」有了,那裡還有「知」這虛空是「有無」的能知者?那裡會離開所知別有內心本具的虛空相?如這裡有《中論》,能知者的認識上才現起《中論》的認識;假使這裡根本沒有這部書,能知者怎麼會生起《中論》的認識?那裡會有內心本具的《中論》相而可以了知呢?

[10]1)《中論》卷15觀六種品〉(大正307b8-c10)。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125-126
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若先有虛空,即為是無相。
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
一切法的存在,必有他的樣相,有相才可以了解。法體、樣相,這就是能相所相。佛法說能所,如『量』、『所量』,『知』、『所知』,雖沒有說『能』字,也可知道他是能量、能知,因為量與知,本是動詞而靜詞化的。說相與所相,也就是能相、所相。
虛空的法體,是所相;能表顯虛空之所以為虛空的相,叫能相。
現在就研究他的所相假定承認虛空是以無礙性為相,而無礙性的虛空,又是常住實有的,那麼在空相還沒有時,豈不是沒有虛空嗎?所以說:「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
什麼是無礙性?是質礙性(色法)沒有了以後所顯出的;也就是因為沒有色法,或眼見,或身觸,所以知道有虛空。這樣,色法存在的時候,不就是沒有無礙相嗎?心法不是物質,是無礙的,而不能說是無礙性的虛空。單說不是色法,也不能說是無礙性的虛空。虛空與色法有關,必在有色法,而色法又沒有了的時候,才成立。如說死,沒有人不能叫死,要有人受生後,到生命崩潰時,才叫做死。這樣,怎能說虛空是常住、實有的呢?
假定說:不是起先沒有虛空,是「先」前已「有虛空」的存在,不過等色法沒有了才顯現而已。所以,沒有上面的過失。這也不然,如果先前已有的話,這虛空法,就應該無有「無」礙「相」。
不但無有「無」礙「相」的虛空「法」,凡是無相的,「一切處」都決定「無有」。無相,怎麼知道他是有呢?怎麼可說先有無相的虛空呢?虛空是眼所見、身所觸,在沒有色法而顯出的,離了這樣的認識,根本沒有虛空。

[11]1)《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5b9-13
問曰:「五眾法有集散,與此相違故,言不集不散。如、法性、實際等無相違故,云何言不集不散?」
答曰:「行者得如、法性等,故名為集;失故名為散。如虛空雖無集無散,鑿戶牖名為集;塞故名為散。」
2南北朝 慧影抄《大智度論疏》卷17卍新續藏46865c1-3
若鑿其門、開戶牖者,則得入中,得此空用,故名為集;若塞戶時,不得空用,則名為散,故說虗空有於集散。

[12]1)垛(ㄉㄨㄛˇ):1.墻或某些建築物的突出部位。(《漢語大詞典》(二),p.1101
2)垛(ㄉㄨㄛˋ):4.量詞。《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那下處一帶兩間,兄弟各駐一間,只隔得中間一垛板壁。(《漢語大詞典》(二),p.1101
**********************

貳、色法與虛空同是緣起相依的幻在pp.128-129
色法(約世俗共許說)與虛空,不是隔別的,不是一體的;沒有「有相」而能不是「無相」的,也沒有「無相」而能離開「有相」的。「有相物」與「無相虛空界」,同是緣起相依的幻在。
有情,依佛說,即是「士夫[13]六界」[14],即物、空與心識的緣起。我們以為身體是堅密的,其實到處是無礙的,眼、耳、腠理[15]等空,[16]還是粗顯的呢!小到電子,也還是充滿空隙,物質是微乎其微。反之,如我們所見的虛空,其實儘多有微細的有相物。
所以,「有相有礙」與「無相無礙」,相依相成不離相隱相顯不即
在我們不同的認識能力(如常眼與天眼[17])前,幻現為物相,幻現為虛空(這不是空性寂滅)。

===================
[13] 士夫,即「人」,或譯為補特伽羅(pudgala)。
[14]1《中阿含經》卷42162經)《六界經(大正1690b27-29):
人有六界聚,此說何因?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比丘!人有六界聚者,因此故說。
2《成實論》卷217四諦品〉 大正32251a8-10):
又有六種:地、水、火、風、空、識。四大圍空,有識在中數名為人。
3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p.152-153
六界,是六類,是構成眾生自體的六項因素,界是種類或因素的意義。六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也叫六大。地、水、火、風四(大)界,是物質特性的分類,意義有深有淺。從淺近處說:身體的骨肉等堅硬性,是地界;血汗等潤濕性,是水界;溫熱性,是火界;呼吸運動等輕動性,是風界。這是物質──生理的一切。空界,是空間。如臟腑中空隙,眼耳鼻口等空隙,以及周身毛孔,都是空界。換言之,物質的身體,是充滿空隙的。識界就是了別,取著的六識。有了這六種因素,就成為眾生。
[15] 腠理:1.中醫指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和皮膚、肌肉的紋理。為滲泄及氣血流通灌注之處。(《漢語大詞典》(),p.1340
[16]《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5(大正27388a29-b4):
問:「空界云何?
答:「如契經說:『有眼穴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邊空、有通飲食處空、有貯飲食處空、有棄飲食處空、有諸支節毛孔等空,是名空界。』」
[17]《大智度論》卷331序品〉(大正25305c21-24):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
*********************

叁、虛空非有邊、非無邊pp.129-131
(壹)擬想虛空可分為此處、彼處,或以為虛空是無限、不可析的整體,都是自性見作祟p.129
不能離開「有相有礙的色法」,而有「無相無礙的虛空」──色法的容受者,但空相不即是色相。
因色法的有相有分,而擬想虛空為器皿那樣的有量,可以區分空間為這裏、那裏的,固然不可通。即以虛空為無限的或不可析的整體,也還是自性見作祟[18],未能體會緣起的幻相。
從前,外道計「我與世間有邊,我與世間無邊,我與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我與世間非有邊非無邊」[19];此即將宇宙人生從空間的觀念中去推論它的有限與無限,即落戲論而為佛所不答。[20]

(貳)空間現為六方的擴展相,而邊際不可得;執著有邊、無邊都是邪見pp.129-130
於此,從空界含容色法而色法佔有空間去看,色法是立體的,有三度的。凡是現有體積的,就都有縱的、橫的、豎的三度,依佛法說即有六方。
此與時間不同,時間現為前後的延續相,空間現為六方的擴展相。由於認識的片面性,每想像為平面的分布。凡有三度或六方相的,即有邊的,此色法的邊際,依空相而顯,而此空即是無相,即是邊際不可得。有相有礙的色法是有邊,色法的邊即是無相的邊際不可得。如執無相無礙的空界是無邊的,即成戲論,無相有什麼邊與無邊!經說虛空無邊,如無始一樣,否則有邊無邊都是邪見。[21]

(叁)離有相的有邊限的事物,則無虛空p.130
常人以色相去擬議空相,看成實有自體,於是乎說:筆在桌上,桌在地上,地在空上。把空界實體化,那應請問他們:虛空在何處?
故凡有相的存在,即現為無相的虛空;離有相的有邊限的事物,則無虛空,故空是存在法的又一特相。

(肆)緣起色法的幻現六方相,如以為真實而想推求究竟,有限與無限都不可得pp.130-131
不但是如此,即如色法,每一個體,現為有相有邊的,如望於他聚,即從此(假定以此為中心)而擴展到彼,有邊還成無邊。如認識界的漸次擴大,空間中的存在──向十方也不斷擴大。從前的一切──如古人所說的天下,現在僅是一小部分,極渺小的部分了。
緣起色法的幻現六方相,是虛誑似現而不可據為真實的;如以為真實而想推求究竟,那麼有限與無限都不可得。
因為,範[22]成定型的限相──如國與國界限,必是待他的;其大無外[23],不過是神的別名。
所以,如以為此是極限,此限即不成其為限。反之,如以為世界無盡,而從色法的形成個體去說,色法是不能無限的。
有限與無限,世界在誑惑我們!

======================
[18] 作祟:謂鬼怪妖物害人。後亦指人或某種因素作怪、搗亂。(《漢語大詞典》(一),p.1254

[19]1《長阿含經》卷1728布吒婆樓經》(大正1111a1-14):
梵志白佛言:「如是,瞿曇!我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我、世間有常,此實餘虛;我、世間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常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此實餘虛;我、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是命是身,此實餘虛;命異身異,此實餘虛;身命非異非不異,此實餘虛;無命無身,此實餘虛。如來終,此實餘虛;如來不終,此實餘虛;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所不記。」
2另參閱《長阿含經》卷1421梵動經》(大正191a16- b25

[20]1《大智度論》卷281序品〉(大正25266a10-11):
若言「有邊」、「無邊」,此二於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虛妄,無實無益故。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7章,第5〈無言之秘〉,pp.141-143

[21]1《中論》卷422 觀如來品〉(大正3030b29-c1):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406
外道的這種分別,以性空的正見觀察,在諸法「寂滅相」的性空「中」,根本是「無」有「常無常等」的「四」句的;在諸法「寂滅相」的性空「中」,也根本是「無」有「邊無邊等四」句的。為什麼呢?諸法性空中,是畢竟清淨的,那裡有這些不正的邪見?如加以批評,時間上的常無常,有斷常過;空間中的邊無邊,有一異過。外道雖以我及世間,分別常無常等,但這是以緣起如來的畢竟空寂性而遮破的。
[22] 範:6.納入規範,使依規矩行事,控制。(《漢語大詞典》(八),p.1209

[23] 無外:2.猶無窮,無所不包。(《漢語大詞典》(七),p.97
*************************

肆、從外延而擴展看,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從內含而分析看,有分與無分皆不可能p.131
(壹)緣起色法如找出有相有礙而不可再分析的究竟原質,即為大錯p.131
空間中的存在者,現為六方相,可以分析的,但最後如以為真實的,希望分析質素而找出有相有礙而不可再分析的究竟原質,即成大錯!故極微論者,至此難通!以不可再分析的鄰虛塵[24],若仍可分,即非極微;若不可分,即失去方分[25]相而不成其為物質。[26]

(貳)眾生執著小一的原質或大一的總體,執著無邊或有分,皆陷於一與異的倒見中p.131
存在者如幻如化,現為空間的無相,似乎空界擁抱一切而一切佔空間而存在。
但從外延而擴展去看,世間非有邊與無邊的。
從內含而分析去看,有分與無分是不可能的。
因眾生的有見深厚,總是從自性見的妄見擬議,不是以為有小一的原質,即以為有大一的總體。否則,擴而復擴之為無邊,析而又析之為有分,永久陷於一與異的倒見中!





[24]1)隋 吉藏撰《中觀論疏》卷11因緣品〉大正4215b13-14
數論師云:「以細色成麁色,而隣虛最小
2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4
依薩婆多部:極微paramāṇu是最細色,小到不能小的物質單位,再細就要近於空虛了,所以稱為鄰虛塵
3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p.113
「分破空」: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經中名為「散空」,天台稱之為「析空」。如色法,分分的分析起來,分析到分無可分時,名「鄰虛塵」,即到了空的邊緣。再進,就有空相現前。但這是假觀而不是實觀,因為這樣的分析,即使分析到千萬億分之一,也還是有,還是色。

[25] 方分:主張極微有上、下、左、右之方位,在空間占有體積,稱為方分。一說極微為圓形,而無方分。(《佛光大辭典》(二),p.1433.2

[26]1參見《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7c21-148a2
問曰:亦不必一切物皆從因緣和合故有;如微塵至細故無分,無分故無和合。疊麤故可破,微塵中無分,云何可破?
答曰:至微無實,強為之名。何以故?麤細相待,因麤故有細;是細復應有細。
復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為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為色。
復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虛空分齊;若有分者,則不名極微。
復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味、觸作分,是不名極微。以是推求,微塵則不可得。」
2)隋 吉藏撰《中觀論疏》卷11因緣品〉大正4215b14-16
羅什師云:不說有極微,若說極微,即墮邊見。但說一切色若麁、若細,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