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不著空見.兼通聲聞的寶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4-1174)
釋圓波敬編.2008/9/10
依據 釋圓融法師講義 改編
一、《大寶積經》的譯出與內容
《大寶積經》,120 卷,是唐代(西元706──713 年)菩提流志(Bodhiruci)編譯所成
的,分49 會。早在麟德元年(西元654),玄奘就想翻譯這部經,由於年老力衰而停譯。
【1】
1、叢書形跡的《大寶積經》
古代稱為「寶積」的經典,不在少數,印度早已有了叢書的形跡。如:
◎《無盡意經》是「《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2】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也以寶積──摩尼寶為名的。
2、最古的寶積
現在要說的,可能是最古的寶積,而被編為《大寶積經》的一會。
(1)、「古寶積經」的譯本
這部「古寶積經」,譯本有:
1.後漢光和二年(西元179),支婁迦讖(Lokarakṣa)初譯,名《(佛)遺曰摩尼寶經》,
1 卷。
2.晉失譯的《摩訶衍寶嚴經》,1 卷,一名《大迦葉品》。
3.秦失譯的《寶積經》,1 卷,今編為《大寶積經》第43 會,名〈普明菩薩會〉。【3】
4.趙宋施護(Dānapāla)譯,名《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5 卷。
這部經,還有梵文本、藏文本。西元1926 年,S. Holsteiṅ 對校梵本、藏文本,及漢
譯四本,出版《大寶積經迦葉品梵藏漢六種合刊》。
5.這部經的漢譯,還有梁曼陀羅仙(Mandra)共僧伽婆羅(Saṃghavarman)所譯的《大
乘寶雲經》〈寶積品〉第七。【4】《大乘寶雲經》的異譯本,都沒有這一品,可見這是後
來被編入《大乘寶雲經》的。
6.宋沮渠京聲所譯的《迦葉禁戒經》,一卷,是從本經所說的聲聞正道,抽出別譯所成的。
【5】
(2)、受到大乘空、有二宗論師們尊重的《寶積經》
在《大寶積經》四十九會中,這是重要的一部!龍樹(Nāgārjuna)引用了本經,特別
是瑜伽學者。如《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中菩薩地〉,稱為「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的十六種應當了知,【6】是依本經而敘述的。傳為世親(Vasubandhu)所造的《大寶積經
論》,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成4 卷,是依《瑜伽》〈[攝]抉擇分〉而解釋本經
的。這部經,受到大乘論師的尊重。
3、「古寶積經」的內容說明
(1)、內容相同的部分
《寶積經》的各種譯本,文段略有出入,但全經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佛為大迦葉
(Mahākāśyapa)說。
◎菩薩正道
1、辨菩薩的行相:菩薩的「正行」,是得智慧,不失菩提心,增長善法,直心,善調順,
正道,善知識,真實菩薩:共八事,一一事以四法來分別,並反說不合正行的菩薩邪
行。「正行勝利」,是得大藏,過魔事,攝善根,福德莊嚴。「正行差別」,是名符其實
的菩薩,應該具足三十二法。
2、讚菩薩的功德,共舉十九種譬喻。
3、習中道正觀:我空中道;法空中道,約蘊、界、緣起來闡明。更抉擇空義,以免誤解,
及智起觀息、智生結業滅的意義。
4、辨菩薩的特勝:依八種譬喻,明勝過聲聞、辟支佛的菩薩功德。
5、明菩薩利濟眾生【7】:「畢竟智藥」,是不淨、慈悲等對治門,三十七道品,對治眾生的煩惱重病。「出世智藥」,是從緣起空無我中,觀自心的虛妄不可得,而悟入無為聖性。無為聖性是泯絕一切相的;是平等、不二、遠離、寂靜、清淨、無我、無高下、真諦、
無盡、常、樂、淨、無我、真淨。【8】
──以上是菩薩正道。【9】
◎聲聞正道
6、比丘的應行與不應行:比丘應行戒、定、慧三學,應離八種(二法的)過失。
7、沙門的善學與不善學:形服具足而破戒的,威儀具足而破見的,多聞、獨處而求名聞
的,都是不善學,應學「實行沙門」。
8、持戒的善淨與不善淨:著有的,執我的,取眾生相的,見有所得的,雖持世俗戒,不
善不淨,可說是破戒的。善持淨戒的,是離我我所見,以淨智通達聖性的。
9、五百增上慢比丘聽了,不能信解而離去。佛化二比丘,與增上慢比丘共論,五百比丘
心得解脫。回來見佛,依密意說自證法。
──以上是聲聞正道。【10】
(2)、內容差異的部分
◎漢譯的《遺曰摩尼寶經》,到此為止。
◎〈普明菩薩會〉──《寶積經》,以下有佛為普明菩薩說一段,明菩薩的不住相,大
精進,為眾生,疾成佛道──四義。
◎《摩訶衍寶嚴經》,及《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沒有普明菩薩問答,以下有受
持勝解的功德。
◎《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以下有普明問答及勝解功德;全經都有重頌。
※普明問答與持經功德,可能是附編的,所以各譯本,或有或沒有,彼此都不相同。
4、小結
◎敘述菩薩正道與聲聞正道,是從菩薩道的立場說的。
◎廣舉種種譬喻,有經師的特色。【11】
◎文體簡要明白,全經極有條理,與論書相近。
◎從實行的立場,說明事理,少說仰信的──佛與大菩薩的方便妙用。
對人間的修學者來說,這是極其平實的寶典!
二、不著空見的《寶積經》
1、《寶積經》對取著的空見加以評斥
《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大正11,634a)說:
「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
空,但空自空。……當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
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依空得
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依經文所說,空見是比我見更惡劣的。
◎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無我,都是本性空的,不是由於觀察,破了什麼而成
為空的。性空,是如、法界等異名,唯有不落情見、戲論,淨智所現證,是不能於空
而取著的。
◎經說「便依於空」的「依」,其他的譯本,是「猗」、「著」、「執著」的意義。【12】這一段經文,非常的著名!
※中觀與瑜伽二家重視本經
☉《中論》引經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不能
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13】
☉《瑜伽師地論》也引經說:「世尊依彼密意說言:寧如一類起我見者,不如一類惡
取空者」。【14】後代的瑜伽學者,成立依他起性自相有,彈破依他起無自性的學者,總
是引用這幾句話。
對於「空」的解說,中觀與瑜伽二家,是有不同方便的,這裏不用敘述,但對於「空
見」的取著,都是要評斥的。
2、追溯空見的由來
怎麼會有「空見」呢?
(1)、《阿含經》
空、無相、無願,《阿含經》中稱為「三解脫門」,「三三昧」。
(2)、般若法門
◎「原始般若」,著重於不取不著的離相。不取不著的深悟,名為「無生法忍」,體悟一
切法不生不滅,本來寂滅、涅槃。「下品般若」以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表
示涅槃寂滅。一切法本性寂滅,當然也就是一切法本空、本無相、本無願了。「空」
在「般若法門」的發展中,大大的發展起來。
◎「中品般若」說:「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15】「晉譯本」與「秦譯本」都如
此,「唐譯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這樣說)。 【16】在「不離」、「即是」以上,更加「不
由空故」的解說。「中品般若」時代,「般若法門」已著重「一切法空」了。一切法空
的說明是:無因無果,無業無報,無繫縛無解脫,無修無證,無凡夫,無阿羅漢、緣
覺、菩薩與如來。
(3)、文殊法門 【17】
「文殊法門」,本著「勝義」、「法界」──空,詰破一切:聲聞法以外,菩薩道的發菩
提心、度眾生、得無生忍、授記、坐道場、成佛、轉法輪,都一一難破,使對方啞口無
言。所說的一切法空,當然是如實的,正確的,但由世俗語言所表示的名義,在一般聽
眾的意解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解,引起不正確的傾向。
(4)、小結
在初期大乘時代,「一切法空」,是公認為究竟而沒有異議的。本經也是闡揚空義的,卻
傳出了「寧起我見」,「不起空見」的呼聲,顯然已發見了當代的大乘佛教,有失卻中道
而流於謬誤的傾向。本經為後漢支讖初譯,為西元150 年前集出的經典,也可見西元150
年前,大乘空義昂揚聲中,空想應經已引起副作用了!
3、糾正「惡取空」的二部大乘經
這裏要附帶的說到二部經。
(1)、《慧印三昧經》
◎《慧印三昧經》,1 卷,吳支謙(西元222──253 年間)譯。異譯本,有《如來智印經》,
1 卷,宋失譯。《大乘智印經》,五卷,趙宋智吉祥(Jñānaśrī)等譯。趙宋本譯出極
遲,內容小有差異。
◎慧印三昧是如來境界。佛命彌勒(Maitreya)護法,說七事因緣發菩薩意[菩提心]。【18】七種因緣,可與《瑜伽師地論》〈發心品〉的四因四緣對讀。 【19】
◎《慧印三昧經》(大正15,464b、466b)說:
「後來世人,當自說言:我所作業,是菩薩行。……住在有中,言一切空。亦不曉空,
何所是空?內意不除,所行非法。口但說空,住在有中」。「我泥洹後,人當說言:一
切諸法,視之若夢。……不行是法,著於有中,便自說言:我已知空」。
末世比丘,學大乘空法而著在有相中。見地不純正,所行又不合法,意味著當時部分
宣揚空教者的實況。自以為「知空」,而其實「不曉空」,不知道「何所是空」,著在
有相中,當然是「惡取空」了。
(2)、《濟諸方等學經》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晉竺法護譯。異譯名《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隋毘尼多
流支Vinītaruci 譯。
◎從「濟諸方等學」的經名,可以知道這部經是對方廣──大乘學者偏謬的糾正。經作
佛在不久入涅槃時,為彌勒菩薩說。大乘學者的輕毀聲聞,般若學者的輕毀其他經典,
是誹毀三寶,不免要死墮地獄的,如《濟諸方等學經》【20】說:
1.「當來末世,五濁之俗,餘五十歲……。或復說言:若有經卷說聲聞事,其行菩薩
(道者),不當學此,亦不當聽,非吾等法,非吾道義,聲聞所行也。修菩薩者,
慎勿學彼。辟支佛法,亦復如是,慎莫聽之!……諸菩薩中,剛強難化,弊惡凶
暴,妄言兩舌,尠聞智少,宣傳佛道,別為兩分。欲為菩薩,當學此法,不當學
是。而懷是心,誹謗於佛,毀呰經典,鬥亂聖眾,壽終身散,便墮地獄」。
2.「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隨時,觀其本行,講說經法也。不能覺了達諸法界,專
以空法而開化之,言一切法空,悉無所有。所可宣講,但論空法,言無罪福,輕
蔑諸行。復稱己言,如今吾說悉佛所教」。
3.「或有愚人口自宣言:菩薩惟當學般若波羅蜜,其餘經者非波羅蜜,說其短乏」。
4.「世尊告文殊師利:……或有愚騃,不識義理,趣自說言:般若波羅蜜,如來所行,
是諸如來無極修教,餘經皆非佛語」。
學大乘者,主張但學大乘經,輕蔑聲聞教法,對佛教中──(傳統的)聲聞道與新興的
菩薩道,是會引起嚴重對立的,這決非佛教之福!本經主張學菩薩道的,可以學聲聞經,
正如《般若經》所說,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過分的強調空法,高推《般若波羅蜜經》,
是當時佛教的實情而表現於經中的。學菩薩而輕棄聲聞經的,學般若空而「輕蔑諸行」、
輕棄餘經的學風,對佛教會有不良的後果。
(3)、小結
上面兩部經,提出了學菩薩而尊聲聞,尊重空義而不廢事行,都是未來大乘瑜伽者的方
向。彌勒是未來佛,經常出現於大乘經中,但佛為彌勒說的,卻非常的少。這兩部經是
為彌勒說的;西元四世紀集出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佛說的。推崇彌勒菩薩的大乘
瑜伽者,在思想淵源上,應該說是相當早的。如《慧印三昧經》,為西元250 年前譯出
的;《濟諸方等學經》,是西元300 年前譯出的。這兩部經在印度的集出,約為西元二、
三世紀間。
4、《寶積經》在初期大乘時期所展現的特質
《寶積經》說菩薩道以後,又說聲聞道,這在大乘經中,是不多見的。
(1)、含容與尊重二乘的初期大乘法門
在大乘興起時,如:
◎「淨土法門」的《阿彌陀經》、《阿閦佛國經》,是三乘共生的淨土。在《阿彌陀經》
的二十四願中,多數是「菩薩、阿羅漢」一起說的。
◎「般若法門」中,菩薩應學般若波羅蜜,聲聞與辟支佛,也應學般若波羅蜜:般若是
三乘共學的。【21】
◎「懺悔法門」的《舍利弗悔過經》說:「欲求阿羅漢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
道者」,都應該六時禮十方佛,向佛懺悔。【22】
大乘佛法的本義,不是拒絕聲聞──傳統佛教者,而是誘導來共同修學的。佛法有佛法
的特質,大乘佛法與聲聞法,有著共同的內容。〈十地品〉也說:八地菩薩所得的無分
別法,是二乘所共的。【23】
(2)、輕視與漠視二乘的初期大乘法門
自「文殊法門」,抑小揚大,彼此的距離,不覺得遠了!
「華嚴法門」,多數是專說佛菩薩事。
然流行於印度的佛教,聲聞佛教是事實的存在,有著深固的傳統,不是輕視與漠視所能
解決的!
(3)、不忘大乘本意,尊重聲聞道的《大寶積經》
《寶積經》不忘大乘本意,從大乘的立場來說聲聞道。傳統的出家聲聞行者,是以受持
事相的戒律為基,不免形式化。《寶積經》肯認聲聞道,但依三增上學的要義──智證
淨心說,也就是比丘出家的意義所在。如《大寶積經》卷112(大正11,637a-b)說:
「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為安住,真實淨持戒。雖行持諸戒,其心不自高,亦
不以為上,過戒求聖道,是名為真實,清淨持戒相。不以戒為最,亦不貴三昧,過此二
事已,修習於智慧。空寂無所有,諸聖賢之性,是清淨持戒,諸佛所稱讚。心解脫身見,
除滅我我所,信解於諸佛,所行空寂法。如是持聖戒,則為無有比!依戒得三昧,三昧
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
◎《寶積經》是重智證的,依空平等性而說實行沙門:「於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
不住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24】
確認聲聞法,而重視內心的修證。三乘同入一法性,這樣的聲聞道,是不會障礙菩薩
道的。
◎《般若經》也一再的說:阿羅漢與具足正見者(須陀洹果),是能信解般若的,【25】只是悲願不足,不發菩提心而已。
◎竺法護所譯的《諸佛要集經》,佛教阿難(Ānanda)為聲聞眾說法,也是依大乘深義
說的。【26】諸佛共說的菩薩道,就是「中品般若」所說的大乘。這部並說聲聞與菩薩道
的,與「文殊法門」有關,是文殊(Mañjuśrī)受到貶抑,被移往鐵圍山的經典。【27】
◎《濟諸方等學經》,也評斥由於輕視聲聞,引起聲聞與菩薩的嚴重對立。
※導師的看法
這樣的聲聞道,不障礙大乘,可以貫通大乘,有迴入大乘的可能。如不是一味的寄心於
理想,那末面對人間的佛教,這應該是最通情理的正確態度!
原則的說,未來的論師,中觀大乘與瑜伽大乘,就是秉承這一方針的。這所以中觀與瑜
伽,法義上有許多異說,而同被稱譽為大乘正軌的空有兩輪!
【1】 [原書註,n.1]p.1173:《開元釋教錄》卷8,大正55,560c。
【2】 [原書註,n.2]p.1173:《十住毘婆沙論》卷16,大正26,109c。
【3】《寶積經講記》,p.2-4。
【4】 [原書註,n.3]p.1173:《大乘寶雲經》卷7,大正16,276b-c。
【5】 [原書註,n.4]p.1173:《迦葉禁戒經》,大正24,912a-c。
【6】 [原書註,n.5]p.1173:《瑜伽師地論》卷79-80,大正30,738c-747b。
【7】 對應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明菩蕯利濟眾生」之出處:
(1)「畢竟智藥」,p.155-171。
(2)「出世智藥」,p.171-196。(總共十四句)
(p.193) 平等、不二:總說聖性的平等無差別性。
(p.194) 遠離、寂靜、清淨、無我:約聖性離染說。
(p.194-195) 無高下、真諦:約真理與勝智顯聖性。
(p.195) 無盡、常、樂、淨、無我、真淨:與常樂我淨不同,說無我。
【8】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89-191。
【9】 對應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菩蕯正道」之出處:(1)p.21,(2)p.77,(3)p.92, (4)p.137,(5)p.155。
【10】 對應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聲聞正道」之出處:(1)p.196,(2)p.213,(3)p.229, (4)p.249。
【11】 譬喻:對於某一義理,為了容易理解,舉事來比況說明。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74:「持經譬喻者,是勤修禪觀的,重於通俗教化 的──廣引譬喻,多用偈頌來宏法。」
【12】[原書註,n.6]p.1174:《摩訶衍寶嚴經》,大正12,196c。《遺曰摩尼寶經》,大 正12,191a。《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2,大正12,207b。
【13】 [原書註,n.7]p.1174:《中論》卷2,大正30,18c。又卷4,大正30,33a。
【14】 [原書註,n.8]p.1174:《瑜伽師地論》卷36,大正30,488c。
【15】 [原書註,n.9]p.117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221b-c。
【16】 [原書註,n.10]p.117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2,大正7,11c。
【1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37-938:「在初期大乘經中,「文殊法門」與 「般若法門」同源(於「原始般若」),而有了獨到的發展。……。
「般若法門」尊重聲聞人,以為阿羅漢與具正見的(初果),一定能信受般若。已證入 聖位的,如能發菩提心,那是好極了,因為上人應更求上法。這一態度與方法(與釋 尊對當時外道的態度相同),是尊重對方,含容對方,誘導對方來修學。對存在於印 度的部派佛教,相信能減少諍論,從大小並行中導向
大乘的(後代的中觀與瑜伽師,都採取這一態度)。
「文殊法門」卻不然,著重於呵斥聲聞,……。「文殊法門」卻表示了但說深法的立 場……。
【18】 [原書註,n.11]p.1174:《慧印三昧經》,大正15,463b。
【19】 [原書註,n.12]p.1174:《瑜伽師地論》卷35,大正30,481a-b。
【20】 [原書註,n.13]p.1174:《濟諸方等學經》:1、(大正9,375b-c)。2、(大正9, 376a)。3、(大正9,377a)。4、(大正9,377c)。
【21】 [原書註,n.14]p.117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7b。
【22】 [原書註,n.15]p.1174:《舍利弗悔過經》,大正24,1090a。
【23】 [原書註,n.16]p.117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8,大正10,199b。
【24】 [原書註,n.17]p.1174:《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大正11,636b。
【2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558b19-24:「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如甚 深,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如生。世尊!如來得是深法,能為眾生說是如相。 如是如相,誰能信者?」「唯有阿毘跋致菩薩,及具足正見者,滿願阿羅漢,乃能信 之。」
【26】 [原書註,n.18]p.1174:《諸佛要集經》卷上,大正17,757a。
【27】《諸佛要集經》卷2,大正17,763a25-b2:「天王如來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現神足,移 文殊師利自然立於鐵圍山頂,不自覺知誰為舉著於此山頂。於彼自念今何變怪,吾在 大眾巍巍難量威神殊絕,處諸大聖嚴淨道場,忽至于此住鐵圍頂,誰之所為?尋即知 之,天王如來之所興變。」。
【13】 [原書註,n.7]p.1174:《中論》卷2,大正30,18c。又卷4,大正30,33a。
【14】 [原書註,n.8]p.1174:《瑜伽師地論》卷36,大正30,488c。
【15】 [原書註,n.9]p.117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221b-c。
【16】 [原書註,n.10]p.117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2,大正7,11c。
【1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37-938:「在初期大乘經中,「文殊法門」與 「般若法門」同源(於「原始般若」),而有了獨到的發展。……。
「般若法門」尊重聲聞人,以為阿羅漢與具正見的(初果),一定能信受般若。已證入 聖位的,如能發菩提心,那是好極了,因為上人應更求上法。這一態度與方法(與釋 尊對當時外道的態度相同),是尊重對方,含容對方,誘導對方來修學。對存在於印 度的部派佛教,相信能減少諍論,從大小並行中導向
大乘的(後代的中觀與瑜伽師,都採取這一態度)。
「文殊法門」卻不然,著重於呵斥聲聞,……。「文殊法門」卻表示了但說深法的立 場……。
【18】 [原書註,n.11]p.1174:《慧印三昧經》,大正15,463b。
【19】 [原書註,n.12]p.1174:《瑜伽師地論》卷35,大正30,481a-b。
【20】 [原書註,n.13]p.1174:《濟諸方等學經》:1、(大正9,375b-c)。2、(大正9, 376a)。3、(大正9,377a)。4、(大正9,377c)。
【21】 [原書註,n.14]p.117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7b。
【22】 [原書註,n.15]p.1174:《舍利弗悔過經》,大正24,1090a。
【23】 [原書註,n.16]p.117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8,大正10,199b。
【24】 [原書註,n.17]p.1174:《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大正11,636b。
【2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558b19-24:「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如甚 深,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如生。世尊!如來得是深法,能為眾生說是如相。 如是如相,誰能信者?」「唯有阿毘跋致菩薩,及具足正見者,滿願阿羅漢,乃能信 之。」
【26】 [原書註,n.18]p.1174:《諸佛要集經》卷上,大正17,757a。
【27】《諸佛要集經》卷2,大正17,763a25-b2:「天王如來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現神足,移 文殊師利自然立於鐵圍山頂,不自覺知誰為舉著於此山頂。於彼自念今何變怪,吾在 大眾巍巍難量威神殊絕,處諸大聖嚴淨道場,忽至于此住鐵圍頂,誰之所為?尋即知 之,天王如來之所興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