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November 2016

寶積經講記0037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七 善知識

(p.53)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為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喜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為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在菩薩自利利他的學程中,什麼非善知識、非善等侶呢?是那四種呢?「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喜樂少事」、「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總之,或是使你離去以利益眾生為先的精神,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識、財利中,走入歧途的師友,都是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知識:是眾所知識,是眾生仰望而人所親近的。
◎等侶:是伴侶。
◎善知識與善等侶:就是良師益友。
◎以菩薩道來說,如與菩薩道有損的,那怕是德高望重,也是非善知識、非善等侶。學菩薩道,不能沒有良師益友,所以特為開示。

四種非善知識與非善等侶:
一、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小乘的聲聞行者,聽佛的聲教而得道,所以名聲聞。求聲聞乘的,但求己利。專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修證,這種專為自己著想的作風,對菩薩道來說,如受了他的熏染,可能會退失大乘。所以《法華經》說:『勿親近小乘三藏學者』。【86】

二、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這是小乘的又一類。從觀緣起得悟而立名,也叫獨覺。聲聞人但求自利,總還受佛的教導,過著僧團的生活。經常遊化人間,顧問僧事。緣覺可不同了,不但專求自利,而且喜樂少事,不喜歡事情,厭惡煩囂,大迦葉就是這樣的根性。他經常過著獨住苦行的生活,連乞食也嫌麻煩,為少年比丘說法也不願意,甚至敢於違反釋尊的教導。這對化度眾生的大乘道來說,是嚴重的障礙,所以儘管他有修有證,也不是菩薩的良師益友。緣覺者的風格,由於佛涅槃後,大迦葉取得僧團的領導權,而深刻的影響了聲聞僧團。使流行中的聲聞僧,越來越遠離釋尊的本懷,不重利益眾生的教化,所以受到菩薩行者的嚴厲訶責,指為欠佛債者!【87】

三、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
有的專重世學,讀誦外道經書──路伽耶毘。路伽耶毘,就是上文[書p.35]的路伽耶──順世。【88】除了現實的,功利的而外,還學習文辭嚴飾,那是文法、修辭。以現代話來說,那是文藝。古代佛教,有很多有名的文藝大師,如馬鳴【89】等。但那本是文藝家,出家以後,就以文藝來贊助教化,不是出家學菩薩行,而還專心去學習文藝。這種人,漂流於佛法門外,親近了有向外退墮的危險。

四、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如所親近的師友,不能使你得到法益──戒定慧解脫等功德,而只是增益些俗利,使你有名聞、有利養、有地位、有寺院、有徒眾、有護法,盡是些世俗的利益。這雖是一般所親近仰望的大德,而不一定是大乘道中的良師益友。這使你忘記佛法修證的利益,謹慎!謹慎!


【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普明菩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
67a5-8
《瑜伽師地論》卷79,大正30741a14-17
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a16-29
1、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2、求聲聞乘
比丘,樂坐
禪者。
一者退失於乘;
一者、於乘中非善知識。
1、是中小乘人者,但求己利不求他益。性行狹劣相似故,勸菩薩令遠離大乘法中故,是名於乘中非善知識應知。
2、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1、求辟支佛
乘心,樂少
欲少事。
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
二者、於行中非善知識。
2、求緣覺者,少欲少作。背眾生益及修行處,令勸菩薩遠離眾生益及諸行等。以遠離益故成失行因,是名於行中非善知識應知。
3、讀外經典路伽耶毘,文辭嚴飾。
3、好讀外道
路伽耶經,
莊嚴文頌巧
問答者。
三者退失聖教;
三者、於佛法中非善知識。
3、盧伽耶陀者,說種種異言故,勸令遠離於佛法中,以遠離故成失行因,是名於正法中非善知識應知。

4、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4、所親近
者,得世間
利不得法利。
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
四者、於正法中非善知識。
4、彼親近己,唯有世間利而無法利。於善法中勤修故,得成退失因,以退失善法因故,名為於正法非善知識應知。

(p.56)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是為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與上相反的,「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四類是怎樣的呢?「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這就是菩薩的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四種善知識、善等侶:
一、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
自利,不是善知識,那麼凡有來求──求財、求法的,使你實踐利他的行為,就是菩薩的良師益友了。對於來求的,一般都厭惡他,或勉強的給予,實在不對。這可說是上門來,教你積集利他的功德,使你積集成就佛道的因緣。這該怎樣的歡喜呢?

二、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
凡是能說法的,肯說法的,使你生長智慧的,是菩薩的良師。如本經所說,以智慧為先,而後菩提心,能成就真實菩薩。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熱心弘揚正法,就是菩薩的好模範。

三、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
雖然在家與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薩道。但在家人為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識。所以如能勸化他人出家的,就是使人遠離世俗知識,而專心佛法的,是真善知識。經上說到,出家的功德很大,勸人出家的功德也大。

四、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
諸佛世尊是善知識,是不要多說的。學者從佛修學,如佛的兒女一樣,繼承佛的家業。有的得財分(來生福報),有的得法分。佛的本意,當然要使你知法、入法,【90】是法分而不是財分。要人不求果報,而以正法的覺證來自利利他,增長一切諸佛的功德法。所以從佛而得證入的,總是說自己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分,不得財分』【91】。這與令人得世俗利益的惡知識,是怎樣的不同!

【菩薩有四善知識、善等侶】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
沙論》卷9
大正2666
c28- 67a4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b1-15
1、諸來求
者,是善知
識,佛道因
緣故
1 、於來求
者,生賢友
想,以能助
成無上道
故。
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
失四事,此何因緣?
1由慳悋少聞不善入聖教,
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
2由此毀犯,不修善根故,
怖畏生死苦故,
3於利他事不能作故,狹小
善根故,
4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有
退失。
1、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佛道因緣者,對不斷絕大乘法,故說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差別應知。菩薩作是念:我依來求善知識因故,修無量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修行不虛故,不悕求小乘,所修布施助成菩提。作善根故,令不失大乘行。
2、能說法
者,是善知
識,生智慧
2、於說法
者,生善知
識想,以能
助成多聞智
慧故。
2、說法者,是菩薩善知識。生智慧純志者,不失行對治。以多聞故能令為他說法,是故不求少欲之事。聞慧多純志故,雖得世間苦,而不疲倦。
3、能教他
人令出家者,是善知
識,增長善
法故
3、稱讚出家
者,生善知
識想,以能
助成一切善
根故。
3、教化人令得出家者,是菩薩善知識,純志增長一切善法者,不斷正法理對治。勸出家故,於諸邪法而成遠離,以一切善根純志故,作利益而不生懈怠疲倦退失。
4、諸佛世
尊是善知
識,增長一
切諸佛法
4、於諸佛世
尊生善知識
想,以能助
成一切佛法
故。
4、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純志一切佛法增長者,對治不失佛法故,示現得諸佛挍量勝不退故。



【86】《妙法蓮華經》卷5,大正9,37b:「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87】《藥師經講記》,p.188:佛弟子中有兩類人:一是報佛恩的,一是欠佛債的。佛的教誨,原是一面修行了生死以自利,一面濟度眾生以利他,但有一分學者,卻祇顧到自了生死的一邊,而不管眾生的苦難,這叫不知報佛恩的負欠佛債者。另有一分弟子,能暢達如來本懷,不但要求自了生死,而且處處以救度眾生為前提,切實表現自未得度先度人的精神,這即知報佛恩。我們學佛,應該學報佛恩,切勿作一欠佛債者!

【88】《佛光大辭典(六)》,p.5353-p.5354「順世外道」:音譯路伽耶派、盧迦耶陀派、路歌夜多派、路迦也底迦派。又作順世派。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之支派,主張隨順世俗,倡導唯物論之快樂主義。此派與阿耆毘伽派同為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學派。此派以唯物論之立場,主張地、水、火、風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終,四大亦隨之離散,五官之能力亦還歸虛空,故吾人死後一切歸無,靈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認輪迴、業,復否認祭祀、供儀、布施之意義。於認識論上主張感覺論,於實踐生活上主張快樂論。並反對婆羅門所主張之祭祀萬能主義,而傾向於詭辯之思想。除「吾人身心係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張,此派復認為世間一切之生物、無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構成;四大可分析至「極微」(即物質之最小單位),而於極微之外,世間即無任何餘物。並進而論定:人雖有精神作用,然所謂精神作用亦不過物質之結合所產生之狀態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於追求快樂。此一見解,於佛教所說「斷、常」二邪見中,屬於「常見外道」。

【89】《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324、p.335-339:「《大毗婆沙論》中,並無名為馬鳴的論師。但經考證,馬鳴的作品,確已為《大毗婆沙論》所引用。馬鳴,《出曜經》譯為馬聲(西元375 頃譯),為佛教界有數的名德,受到中國學者的非常尊重。這位出現於《大毗婆沙論》的大德,關係於北方佛教極深。……依說一切有部的佛滅傳說(阿育王出佛滅一百餘年),出五百年末,弘法於六百年中,馬鳴應為西元二世紀初人,與迦膩色迦王的時代相當。……從上來著作與事跡的論述,可以確定:1.馬鳴為佛化的文藝大師。2.馬鳴是通俗教化而富感化力的大師。3.馬鳴為禪者。4.馬鳴是摧邪顯正的雄辯家。5.馬鳴是說一切有部的菩薩。」

【90】《性空學探源》,p.26:「經中說的知法、現法、入法,正見、正觀、如實知……等,都是現觀的別名。現觀,是一種親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體驗;是一種直覺到的經驗,不是意識的分別,不是抽象的說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經驗;它是內心深入對象的一種特殊經驗。」

【91】《妙法蓮華經》卷2,大正9,10c:「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Friday, 21 October 2016

寶積經講記0036

慧日佛學班第5 期(《寶積經講記》)
《寶積經講記》

釋圓波 敬編 2008/9/15
依據 釋開仁法師講義改編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正說菩薩道
       丙一 修廣大正行
           丁一 辨菩薩行相
               戊一 正行差別
                   己六 正直
  (p.50)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為菩薩四謬。

菩薩以利益眾生為本,到了心調柔順,成就法器,就更重於教化眾生了。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機而發生錯謬,所以接著說菩薩的所行正確,與所行錯謬。

先說菩薩的四種錯謬:
一、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
譯文不明。依其他譯本來看,77不可信人,是對三寶沒有成就信心的人。對這種人,應為他說法,啟發增進他的信心。如菩薩作與其他淨信的同樣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給他說法,以啟發信心,那是菩薩的錯謬。

二、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
非器,如小乘根性,非大乘法器。雖菩薩要化導一切眾生成佛,但也要適應機宜。如對非大乘器而說大乘深法,對聽者並沒有利益,或者會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體過分虛弱,給與高度的滋補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說醍醐成毒藥。這樣,為小機說大法,顯然是錯謬的了。【78】

三、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
愛好大乘的根性,如為他讚揚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錯謬。因為,聽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對小乘法有著深厚熏習,可能因此會退失大心。即使是純大乘的根性,為他說小乘,也不應該過分的讚揚。

四、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
這裡的行施,通財施與法施二類;供養也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如法行施時,應平等的教化;對過失重的,應特別的憐憫才對。如只供養持戒的善人,而不供養破戒的惡人,這與菩薩平等普濟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錯謬的。【79】

◎菩薩的四種錯謬,問題在不能適應根機,與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

【菩薩有四錯謬】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沙
論》卷9,大正
2666b27-c2
《瑜伽師地論》卷79,大
26740a4-13
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10
c3-18
1、不可信
人與之同
意,是菩薩謬。
4 、於未成就
者,未可信而
信。攝破戒惡人以為親善,是名錯謬。
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

一者、不作錯謬。
是中不作錯謬者,未受化眾生而與同意。依化眾生勸令到究竟故,信心敬眾生中,所說法中斷絕。是菩薩錯謬。
2、非器眾
生說甚深
法,是菩薩謬。
1、於非器眾生
說甚深法,是名錯謬。
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
二者、過量錯謬。
過量錯謬者,非器眾生中,說深妙上法故。於小乘眾生希求大乘,而不隨根說。是菩薩錯謬。
3、樂大乘
者為讚小
乘,是菩薩謬。
2、樂深大法
者,為說小乘,是名錯謬。
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80而有
所說;
三者、不正作錯謬。
不正作錯謬者,為諸上根眾生說小乘法。於大乘眾生求小乘,不隨根說法。是名錯謬。
4、若行施
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81
3、於正行道
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
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
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82故。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
禁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四者、惡作錯謬。
惡作錯謬者,住正行眾生如法持戒者,持罰不敬,攝取破戒等。於持戒破戒中,偏心倒說法故。是中持戒者有三義應知。住正行者,不犯諸業故。持戒者,不缺漏諸戒故。
真法者,敬戒法故。有二種相,釋成破戒者破戒缺漏戒故。惡法者,不敬重諸戒。錯謬者,取不正道及示不正道故應知。83

(p.51)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普化眾生,等以佛慧。於諸眾生,平等說法。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正道。

上所說的邪行,重在不契機;現在說菩薩有四正道,著重於平等。
菩薩有四種正道:
一、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菩薩發心,是為了一切眾生,於一切眾生住平等心。所以對未信的眾生,如有因緣的話,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長淨信。不會輕忽的,以為可能已信了,而不為他說法。

二、普化眾生,等以佛慧。
這如《法華經》說的:「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84】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見。菩薩以平等心,本著不二的平等大慧來化導一切;在這一原則下,應機說法。就是說二乘法,也還是菩薩道,還是引入佛慧的方便。這樣的教化,施設無量方便,才是菩薩教化眾生成佛的正道。並非不問根機的是否適應,一味的以深法來教化,才算是普化眾生同成佛道。【85】

三、於諸眾生,平等說法。
對小機而引令向大,要說大乘法;大乘行者普學一切法門,也應該開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說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的適應上,先後差別,也還是不同的。

四、普令眾生等住正行。
菩薩如供養持戒善人,不供養破戒惡人,生分別心,那善惡眾生,就會明顯的分化,距離越來越遠,惡人會自卑而自棄於佛法。試問:菩薩這樣的教化,不以財法供養惡人,怎能教化惡人?所以菩薩的平等布施,才能普化眾生,使同樣的安住於正行中。
菩薩的發心平等,教化的目標平等,說法平等,使眾生同住正行平等。菩薩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就是菩薩的正道了。

【菩薩有四正道】
〈普明菩
薩會〉
《十住毘婆沙論》
9,大正26
66c3-5
《瑜伽師地論》卷79
大正30741a11-23
《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
211a1-10
1、於諸眾
生,其心平
等。
1、於一切眾生行平等心。
復說:由1不宣說,
2不隨宣說,3
不順義說,4不平
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
緣?
1前後宣說厭倦、
不平等心、2於所
宣說不知方便、3
下乘勝解、4有染
愛心,教誡徒眾加行所
顯故;由此毀犯,由善
根不圓滿故,由不攝受
廣大善根故,由棄捨廣
大善根故,生非福故,
誑惑所化諸有情類。
1、於諸眾生其心平等者。自己及他心平等故。於不深信眾生。
化未成熟者而為說法。防護不作錯謬。
2、普化眾
生,等以佛
慧。
2、以善法教化一切。
2、心知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者,法等故名為等法。於非器眾生樂小乘等。悕求大乘者,隨力說法。防護過量錯謬應知。
3、於諸眾
生,平等說
法。
3、等為一切眾生說法。
3、隨器說故,普化一切眾生令入佛慧者。信樂大乘上根眾生,而意求小乘法,勸令入佛慧。防護不正作錯謬應知。
4、普令眾
生等住正
行。
4、以正行行於一切眾生。
4、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者,捨諸利養名聞。破戒持戒等心,以等同說法。護惡作錯謬事應知。

【77】 其他漢譯本:
[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菩薩有四事得其過。何謂四事?一者、本不相習,不當妄信。…
[2]《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差違。云何為四?一者、未悉眾生便謂親厚,菩
薩差違。…
[3]《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佛告迦葉波菩薩有四種違犯。迦葉白言:云何四種?一者、
眾生信根未熟而往化他,菩薩違犯。…
[4]《大乘寶雲經》:善男子!菩薩有四僻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

【78】
[1]《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693b:「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大威德,何以故?非器不聞故。爾時勝天王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其心平等,云何不為非器者說?佛告勝天王言:大王!般若波羅蜜性自平等,不見器不見非器,
不見能說及以所說,眾生虛妄見說不說。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無相分別。猶如虛空一切遍滿,眾生亦爾,不生不滅;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亦復如是。無名字法假立名字,云是眾生,云是般若,云有能說,云有所說,云有聽者,第一義中,同是一相,所謂無相。菩薩摩訶薩行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威德重故非器不聞。大王!般若波羅蜜不為器眾生說,不為外道說,不為不尊重者說,不為不正信者說,不為求法貿易者說,不為貪利養者說,不為嫉妒者說,不為盲聾啞者說。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心無慳吝,不祕深法,非於眾生無大慈悲,不捨眾生。眾生宿世善根,得見如來及聞正法,諸佛如來本無說心為此為彼,但障重者雖復在近,而不見聞。爾時勝天王白佛言:世尊!何等眾生堪聞諸佛菩薩說法?佛告勝天王言:大王!具正信者諸佛菩薩即為說法,根性純熟堪為法器,於過去佛曾種善根,心無諂曲威儀齊整,不求名利親近善友,利根性人說文知義,為法精進不違佛旨。大王!諸佛菩薩為如是等眾生說法。」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30-p.31:「大悲心:菩薩救度眾生的種種痛苦;最根本解
決眾生痛苦的方法,即是金剛經上所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
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這是將眾生苦痛的根源徹底解決,徹底地離苦得樂,所以說:「住眾生涅槃,
彼大悲如是」。也就是說,使眾生安住於涅槃,度脫一切眾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這才是
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極意義。但大家卻不要誤會了,以為發菩提心就是什麼事不管,只要
教人了生死就好,對眾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聞不問。我們必須知道,為眾生解除一
般的痛苦,都只是局部的、暫時的,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徹底;菩薩的悲心,是要使眾生
安住於無餘涅槃,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眾生離苦。但是當環境因緣不具足,菩薩只能做八
十分、七十分甚至只有三十分地使眾生離苦,這也是好的而應該去做。因為菩薩的教化救
度,必須視眾生的根性而定,屬於大乘根性者,則教之以大乘法;屬於小乘根性者,則教
之以小乘法;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小乘者,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因為這至少是要比
眼睜睜地任他苦痛、墮落要來得好些。」
[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3〈世主妙嚴品〉,大正35,517c24-518a5:「一、無信非器:以
聞生誹謗墮惡道故。二、違真非器:依傍此經以求名利,不淨說法集邪善故。下經云:忘
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三、乖實非器:謂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論云:隨聲
取義有五過失。上三皆是凡愚。故下文云:此經不入餘眾生手。四、陜劣非器:謂一切二
乘。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故雖在座如聾如瞽。五、守權非器:謂三
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

【79】《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6b:「復次,菩薩有二種身:一者,結業生身,二者法身。
是二種身中,檀波羅蜜滿,是名具足檀波羅蜜。問曰:云何名結業生身檀波羅蜜滿?答曰:
未得法身,結使未盡,能以一切寶物,頭目、髓腦,國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心不動轉。……云何法身菩薩行檀波羅蜜滿?菩薩末後肉身得無生法忍,捨肉身得法身。於
十方六道中,變身應適以化眾生,種種珍寶、衣服、飲食,給施一切。又以頭目、髓腦,國
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80】 「儀」迨為「義」之誤刻。

【81】〈普明菩薩會〉與漢譯本相近,晉譯本則近於《十住毘婆沙論》,宋譯本則近於《瑜伽師地論》與《大寶積經論》。

【82】《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4,大正31,681a2-3:「云何見微細罪生大怖畏?勇猛恭敬所學尸羅故。」

【83】《大寶積經論》卷1,大正26,210c18-28:「此四錯謬句現說四法。一者不說。二者不相似說。三者不稱根說。四者惡說。
不說者。對前後說法疲倦。已生惡心故。不相似說者。所說無方便故。不稱根說者。喜樂小乘法故。惡說者。以利養心訓誨行行故。
是中惡心者以不說故。於諸善根中而便退失不能滿足。以不滿足故調誑眾生。
已說法中無方便善巧故。及不能攝取諸上善根。
以樂小乘故。及遠離上善根。
復常悕求利養心訓誨行行故。不集功德。及助諸惡故。調誑眾生。」

【84】《法華經》卷1〈方便品〉,大正9,7a21-28:「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85】《佛在人間》,p.29-p.32:「施教宗旨: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麼,就為他說什麼。如《智論》所說的四悉檀(世間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教乘類別:隨眾生根機的差別,故教法也隨而有別。乘有運載的意思,人類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此而至彼,如乘車一樣,所以稱佛法為乘。人能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人而天,或由凡而聖。這一向有五乘、三乘、一乘的類別。」